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

课程教案

朱秀蓉

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

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

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

1.1.2人际交往的类型

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1.3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1.1.4人际交往的意义

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

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2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2.3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1.3.1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

1.3.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

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

考核要点: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二章人际沟通(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

2.1.1沟通的含义

沟通、人际沟通。

2.1.2人际沟通的特点

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

2.1.3人际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第二节言语沟通

2.2.1言语含义与沟通

2.2.2言语沟通的类型

2.2.3言语沟通的艺术

2.2.4言语沟通的原则

第三节非言语沟通

2.3.1非言语沟通的功能

2.3.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2.3.3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第四节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

2.4.1面谈

面谈、面谈的准备、面谈的技巧。

2.4.2应聘

2.4.3谈判

【思考题】

1、何谓沟通?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倾听?联系实际谈谈倾听具有哪些艺术?

3、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4、阐述沟通的心理反应。

考核要点:沟通的基本要素。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行为训练。

第三章人际认知(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陈述人际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人际认知的

因素、人际归因原则,理解人际归因偏见,掌握人际认知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认知的含义和内容,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及人际归因偏见。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及讨论。

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

3.1.1人际认知的含义

3.1.2人际认知的内容

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

3.1.3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第二节人际归因

3.2.1人际归因的含义

3.2.2归因理论

3.2.3人际归因偏见

3.2.4人际归因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大数定律、利益关系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认知?他人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阐述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3、如何减少人际归因偏见?

考核要点:人际归因理论。

辅助教学活动:自我探索活动。

第四章人际印象(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人际印象的概念,明确印象形成的特

点,理解印象形成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并掌握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4.1.1人际印象的含义

印象、人际印象。

4.1.2印象形成的特点

整体性、主导性、联想性、比较性。

4.1.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第二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4.2.1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首先效应。

4.2.2近因效应

新近印象、近因效应。

4.2.3晕轮效应

泛化印象、晕轮效应。

4.2.4 定势效应

刻板印象、定势效应。

【思考题】

1、简述印象的概念及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要素。

2、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4、如何利用近因效应增进人际吸引?

考核要点:人际印象的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体验式心理训练。

第五章人际吸引(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解释人际吸引概念,了解人际吸引类型,理解并能运用人际吸引理论,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吸引的情境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对人际吸引理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吸引概述

5.1.1人际吸引理论

人际吸引、认知平衡理论、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

5.1.2人际吸引的类型

友谊、爱情。

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5.2.1情境因素

时间条件、空间距离、环境氛围、面临共同挑战。

5.2.2个人特质因素

外表、才能、性格品质。

5.2.3相似和互补

相似性、互补性。

【思考题】

1、何谓人际吸引?简述人际吸引的基本理论。

2、为什么漂亮的人会受人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