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合集下载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建筑内部
的通信、数据传输、安全监控等提供了基础设施。

因此,综合布线
系统的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制定、
实施和维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制定需要考虑到建筑的设计、使用
环境、设备要求等因素。

在制定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设备
的兼容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扩展和更新,以便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其次,标准的实施是保证综合布线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在实
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布线、连接和测试,确保每
一步都符合标准规范。

此外,还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验收和调试,确保系统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的维护同样重要,只有定期的维护和检查,才能
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在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系统的各个
部分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以防止故障的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

因此,在标准化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
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流程,确保标准的执行和落实。

总的来说,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到技术、
管理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因素,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只有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才能为建筑提供稳定可靠的综合布线
系统,满足不断变化的通信和数据需求。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标准综合布线系统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建筑内部的通信、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提供了基础设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的标准和要点,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设计。

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建筑的结构特点、布线系统的需求以及未来的扩展性。

合理的设计可以减少后期的改动和维护成本,确保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同时,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充分的勘察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影响到其他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其次,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

包括布线材料的选用、安装方式、连接方法等都需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

特别是对于电力供应和数据传输部分,需要确保安全可靠,防止出现短路、电气火灾等安全问题。

此外,施工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资质和技能,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

另外,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收。

对于数据传输部分,需要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数据传输速率测试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于电力供应部分,需要进行电气安全测试、负载测试等,确保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测试和验收,系统才能投入使用。

最后,施工结束并投入使用后,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

定期的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同时,及时更新和升级系统,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技术发展。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建筑的通信、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才能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促进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质量的提升。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和视频的核心设施,其设计标准对于建筑物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进行详细阐述,以便于各类建筑物在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时有据可依。

一、概述综合布线系统是指将不同的通信和信息处理设备连接起来,通过传输线缆进行数据、语音和视频的传输,包括了建筑物内部的局域网、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等。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旨在确保建筑物内部的信息设备能够高效、稳定地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并能够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二、设计原则1. 可靠性:综合布线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未来设备的增加和信息传输量的提升。

3. 标准化:系统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设备的互通性和兼容性。

4. 灵活性:系统设计应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能够灵活地进行线缆布线,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

5. 易维护性: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维护和管理的方便性,以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三、系统组成综合布线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线缆系统:包括铜缆、光纤等传输介质,应根据建筑物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线缆类型,并进行合理的布线设计。

2. 接头和连接器:用于连接不同的线缆和设备,应选择质量可靠、符合标准的接头和连接器。

3. 信息插座和信息面板:作为信息设备和用户设备的接口,应布置合理、美观,符合操作习惯。

4. 配线架和机柜:用于安装和组织线缆和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和防护性。

5. 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电话、监控摄像头等终端设备,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

6. 系统管理软件:用于管理和监控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应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

四、设计规范1. 环境要求:综合布线系统应能适应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因素。

2. 线缆长度和走向:应根据设备的布置和建筑结构,合理规划线缆的长度和走向,以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中国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中国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中国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办公室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是将所有语音、数据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为办公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支持将来语音、数据、图文、多媒体等综合应用。

中国综合布线系统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设计标准:包括布线系统的总体设计、布线方案的选择、线缆的选择和敷设等方面的标准。

2. 系统安装标准:包括布线系统的安装、线缆的连接、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标准。

3. 系统测试标准:包括布线系统的测试方法、测试参数、测试结果的评估等方面的标准。

4. 系统维护标准:包括布线系统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系统升级等方面的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障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促进综合布线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

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

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

综合布线是建筑物内部的通信线路系统,它是建筑物内部通信设备之间相互连接的线缆系统。

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是我国对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安装、验收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规范,它的实施对于保障建筑物内部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通信质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的制定,是为了规范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及运行维护等工作,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该标准包括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要求、安装要求、验收规范、运行维护等内容,全面系统地规定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各项工作。

在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阶段,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通信需求,合理设计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和线缆路径,确保布线系统的稳定可靠。

在安装阶段,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线缆的敷设和连接,确保线缆的质量和连接的可靠性。

在验收阶段,应按照标准规定的验收规范进行验收工作,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在运行维护阶段,应按照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的实施,对于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规范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及运行维护等工作,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同时,它还降低了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了通信质量,促进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总之,综合布线标准 GB50311是我国对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安装、验收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规范,它的实施对于保障建筑物内部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通信质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作,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1 综合布线系统国际标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综合布线技术标准有北美标准TIA/EIA 568—B、国际标准ISO/IEC 11801: 2002和欧洲标准CELENEC EN 50173:20021.北美标准(1)TIA/EIA 568系列① TIA/EIA 568② ANSI/TIA/EIA 568 A(1995):定义5e类、引入了3dB原则③ TIA/EIA 568 B (2002):定义6类、引入永久链路④TIA/EIA 568 C (2009):正式定义6A类,引入外部串扰(2)TIA/EIA 569 A商业建筑电信通道和空间标准Ø569的目的是使支持电信介质和设备的建筑物内部和建筑物之间设计和施工标准化,尽可能地减少对厂商设备和介质的依赖性(3)TIA/EIA 570 A住宅电信布线标准Ø家居电信布线标准(4)TIA/EIA 606商业建筑电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Ø用于对布线和硬件进行标识,目的是提供一套独立于系统应用之外的统一管理方案(5)TIA/EIA 607商业建筑物接地和接线规范Ø这个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建筑物内电信接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安装2.国际标准综合布线国际标准主要是ISO/IEC 11801系列标准(1)ISO/IEC 11801:1995Ø定义到100MHz,定义了使用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和5万个用户的建筑和建筑群的通信布线,建立了“级(Classes)”,即Class A,Class B,Class C,Class D等级的概念。

(2)ISO/IEC 11801:2000Ø定义了永久链路,对永久链路和通道的等效远端串扰ELFEXT、综合近端串扰和传输延迟进行了规定。

(3)ISO/IEC 11801:2002Ø定义了Cat6/Class E和Cat7/Class F类链路3.欧洲标准欧洲标准CELENEC EN50173(信息系统通用布线标准)与国际标准ISO/IEC 11801是一致的。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标准包括以下三点:
1. 可扩展性: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未来的扩展需求,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要求。

2. 可靠性: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该保证其连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性。

3. 灵活性:综合布线系统应该允许多种设备的连接,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同时,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并超过最新的六类标准TIA/EIA-568B.2-1或ISO11801(2002),导体直径为23AW,中间带有十字架。

2. 信息插座使用不同颜色区分语音信息点和数据信息点,信息面板需要86系列英文面板。

3. 工作区按数据信息点2:1的比例配备原2m RJ45跳线。

4. 六类双绞线采用的六类非屏蔽双绞线必须符合并超越最新的六类标准TIA/EIA-568B.2-1或ISO11801(2002),导体直径为23AW,中间带有十字架,护套必须符合CMR标准,带宽:≥600MHz,在250MHZ频率上至少提供8dBNEXT&RL 性能裕量,阻抗:100ohms+15%,承受电压:300VAV/DC,工作温度:-20 OC–60 OC。

以上是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设计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简述综合布线系统6类布线标准

简述综合布线系统6类布线标准

简述综合布线系统6类布线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是指为了支持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而设计的一
组基础设施。

其中,6 类布线标准是综合布线系统的一种,旨在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大的带宽,以满足现代网络应用的需求。

根据TIA/EIA 568-B.2-1 标准,6 类布线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传输速度:6 类布线系统支持 250Mbps 的数据传输速度,远高于 5 类布线系统支持的 100Mbps 传输速度。

2. 带宽:6 类布线系统提供的带宽高达 400MHz,比 5 类布线系统高得多。

3. 导体材料:6 类布线系统的导体材料采用高品质的铜材,比 5 类布线系统的导体材料更柔软、更耐用。

4. 接地系统:6 类布线系统采用完善的接地系统,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5. 安装规范:6 类布线系统需要按照严格的安装规范进行安装,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6 类布线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大的带宽,满足现代网络应用的需求。

同时,6 类布线系统也需要按照严格的安装规范进行安装,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第⼀部分、综合布线的起源与发展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 T&T)的公司贝尔(Bell)实验室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推出SYSTIMAX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建筑与建筑群结构化布线系统,即布线系统的原型。

后来发展为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

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311-2000将系统正式命名为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

ANSI制定的ANSI/TIA/EIA 568-A《商业建筑通信布线标准》、ANSI/TIA/EIA 569《商⽤建筑标准通信路径和间隔标准》是综合布线⼯程的纲领性奠基⽂件。

第⼆部分、综合布线标准化组织在查看数据布线⽂档时,⽤户会看到很多标准化组织的⾸字母缩写或名称缩写。

如果想更多了解特定的规范,就需要熟悉特定规范的组织。

⼀、国外标准化组织国际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是由各个参与国委派的代表组成,⼀般由参与国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挑选⼈员参加。

以下介绍⼏个对布线⾏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准化组织: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47年2⽉23⽇告正式成⽴,前⾝是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

它和IEC(国际电⼯委员会)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最⼤、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

ISO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甲级咨询组织和贸发理事会综合级(最⾼级)咨询组织。

其主要活动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的标准化⼯作。

ISO的⼯作语⾔是英语、法语和俄语,总部设在瑞⼠⽇内⽡,现有成员143个。

1978年9⽉1⽇,我国以中国标准化协会(CAS)的名义重新进⼊ISO。

后改为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SAC)的名义参加ISO的⼯作。

2、国际电⼯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国际电⼯委员会(IEC)成⽴于1906年,⾄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一、概述综合布线系统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负责将各种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线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现代建筑的各种需求。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是指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步骤等。

二、设计原则1.标准化原则: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标准,确保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2.实用性原则: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实际使用的需求,包括线路的数量、类型、位置等,确保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3.安全性原则:综合布线系统应考虑安全因素,包括防火、防雷、防水等,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可维护性原则:综合布线系统应设计为易于维护和升级,包括线路的标识、备份、故障排除等,确保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三、技术要求1.传输介质:综合布线系统应使用高质量的传输介质,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以确保系统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2.接口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应提供标准的接口,如RJ45、RJ11、USB、HDMI等,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和设备的连接。

3.拓扑结构: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适当的拓扑结构,如星型、总线型、环型等,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4.冗余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应考虑冗余设计,包括线路备份、电源备份等,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实施步骤1.需求分析:在开始设计之前,应对建筑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线路的数量、类型、位置等。

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制定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线路的布局、类型、数量等。

3.施工图绘制:根据设计方案,绘制施工图纸,包括线路的标识、路由、接线方式等。

4.施工安装: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安装,确保线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5.测试验收:在施工完成后,应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测试和验收,确保系统的性能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五、结论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是指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步骤等。

综合布线系统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工艺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标准1.1施工要点1.1.1线缆1.线缆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线缆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2.线缆两端应贴有标签,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3.线缆终接后,应有余量。

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4.距信息点最近的一个过线盒穿线时应留有不小于15mm的余量。

从配线架引向工作区各信息端口4对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大于90m。

5.线缆敷设拉力及其他保护措施应符合产品厂家的施工要求。

线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为电缆外径的6~10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6.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应分隔布放。

线缆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1的规定;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1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注: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表1-2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7.暗管或线槽中线缆敷设完毕后,宜在通道两端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行封堵。

室内光缆桥架内敷设时宜在绑扎固定处加装垫套。

8.线缆敷设施工时,现场应安装稳固的临时线号标签,线缆上配线架、打模块前应安装永久线号标签。

9.线缆经过桥架、管线拐弯处,应保证线缆紧贴底部,且不应悬空、不受牵引力,在桥架的拐弯处应采取绑扎或其他形式固定。

1.1.2面板模块1.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

综合布线 国家标准

综合布线 国家标准

综合布线国家标准综合布线是指将建筑物内的各种通信线缆(包括电话线、数据线、视频线等)和各种设备(如计算机、电话、传真机等)通过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有序、统一地布置和管理。

综合布线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内部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管理维护,因此,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标准对综合布线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综合布线的基本要求。

国家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包括布线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布线材料、设备、安装、测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其次,对综合布线的布置和管理要求。

国家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在建筑物内的布置和管理要求,包括布线路径的选择、布线管道的设置、布线箱的安装、布线标识的要求等,旨在确保布线系统的有序、美观、易于管理。

再次,对综合布线的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的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包括对布线材料和设备的技术要求,对布线系统的传输性能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布线系统的测试和验收方法。

最后,对综合布线的维护和管理要求。

国家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的维护和管理要求,包括对布线系统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测和管理记录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布线系统故障处理和变更管理的要求,旨在确保布线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综合布线国家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建筑物内部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管理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实施和管理,才能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高质量和长期稳定运行。

因此,各相关单位和人员在进行综合布线工程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国家标准化部门也应加强对综合布线国家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标准意识和实施水平,推动综合布线国家标准的全面实施和落实。

综合布线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综合布线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我国综合布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对综合布线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和提高综合布线国家标准,才能更好地满足综合布线市场的需求,促进我国综合布线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综合布线的标准与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的标准与设计规范
1995 年 10 月 , 上 述 标 准 经 过 改 进 , 正 式 修 订 为 : ANSI/EIA/TIA 568A。
1999年发布一个增补版 EIA/TIA-568-A.5,并推荐5e类和 6类的相关内容。
2000年 EIA/TIA-568-B颁布
综合布线技术
5.国外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标准
综合布线技术
几个定义:
•入口室或入口空间(电信):连接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之间的电信 基干设施的空间。 •设备电缆和软线:用于将电信设备连接到水平电缆或基干电缆 的电缆或软线。 •设备室(电信):用于为建筑物用户服务的电信设备集中空间。 •接地:电路(例如电信),设备和地面,或地面服务的某些导电 体之间的连接导线,不论是有意的还是偶然的。 •水平电缆布线:电信出口/连接器和水平交叉接线之间的布线。 •水平交叉连接:水平电缆与其他电缆,例如水平,基干,和设 备的交叉连接 •跨接线:不带连接器的扭结线对组,在交叉接线处用于连接电 信线路/连接线。
综合布线技术
制定综合布线系统规范主要组织
综合布线技术
标准的分类
❖ 产品质量标准:是指产品质量特性应达到的要求。如强度、 硬度、化学成分、舒适度、灵敏度等
❖ 产品包装标准:生产活动中,对所有产品制作的运输包装 和销售包装的品种、规格、尺寸、参数、工艺、成分、性 能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 产品管理标准:它是以各种产品的管理事项为对象所制定 的标准。 3.从标准总体的法律属性分类
综合布线技术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标准
1、我国标准的使用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国外标准; 20世纪90年代,编制、批准、发布一些标准和规 范及图集,现在的标准多数是属于综合性标准。
2、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 ❖ ANSI/EIA/TIA-568-A:1995《商业建筑物电信布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综合布线系统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信息通信、数据传输、电力供应等提供了基础设施。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就综合布线系统标准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电气行业标准、建筑行业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符合法律法规,保证用户和设备的安全。

其次,综合布线系统标准应当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综合布线系统需要不断升级和更新,因此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在未来的升级中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改造。

同时,标准还应当考虑到不同设备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另外,综合布线系统标准还应当规定系统的布线方式、布线材料、布线路径等内容。

这些规定能够保证系统的布线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避免因为布线不规范而导致的故障和安全隐患。

此外,综合布线系统标准还应当规定系统的测试和验收标准。

在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收工作,以确保系统的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和功能。

最后,综合布线系统标准还应当规定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标准。

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系统运行的保障,标准化的维护和管理能够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只有严格遵守标准,才能够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行业有所帮助,促进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的健康发展。

综合布线-布线规划及标准

综合布线-布线规划及标准

应用场景
分析布线应用于何种场景,如 办公、数据中心、工业等,以 便选择合适的布线方案。
扩展性考虑
考虑未来可能增加的设备及扩 展需求,预留足够的端口和空 间。
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
以一个中心节点为核心,其他节点连接至中心节点, 便于故障排查和节点增减。
环形拓扑
各节点连接成环状,提供冗余链路,增强网络可靠性。
综合布线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单模光纤到现在 的万兆铜缆和光纤解决方案,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远的传输 距离。
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综合布线系统也在不断演进和 完善,未来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02
布线规划
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
了解用户对布线的需求,包括 设备数量、传输速率、覆盖范 围等。
电子工业部YD/T 926.3-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规定了建筑物内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要求。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 39
2015: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规定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通用要求。
04
布线材料与设备
线缆类型与规格
01
02
03
04
双绞线
光纤线
施工工艺要求
确保线缆排列整齐,避 免交叉和打结。
在接续线缆时,应使用 专用接续设备和工具, 确保接续质量和传输性 能。
在布线过程中,应遵循 国家和行业标准,确保 施工质量和安全。
在施工完成后,应进行 必要的检查和测试,确 保布线系统的正常运行 。
测试方法与工具
02
01
03
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和工具,如线缆测试仪、网络测 试仪等,对布线系统进行测试。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精选全文完整版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精选全文完整版

③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一般宜为 1m。 ●敷设缆线时,如果使用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内净空应为 150~300mm。 ●采用公用立柱作为顶棚支撑柱时,可在立柱中布放缆线。 ●金属线槽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金属线槽、缆线桥架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应有防火措施。 (7)干线子系统缆线的敷设保护要求为 ①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亦不应布放在强电 竖井中。 ②干线通道间应沟通。 (8)建筑群子系统缆线的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1)敷设线槽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和长度等内容。 2)敷设暗管时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 PVC 管。 (3)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的规定: 1)电缆线槽、桥架宜高出地面 2.2m 以上;线槽和桥架顶部距楼板不宜小于 30mm;在过梁或其他障碍物处,不宜小于 50mm。 2)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及转弯处应绑扎 固定,其水平部分缆线可以不绑扎。 3)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缆线的上端和每隔 1.5m 处应固定在桥架的 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隔 5~10m 处进行固定。 4)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 5)楼内光缆宜在金属线槽中敷设,在桥架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4)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 的缆线可以不设置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护套应阻燃,缆线选用应 符合设计要求。 (5)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缆、光缆的施 工技术要求,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执行。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
四、缆线的敷设与保护方式检查
(1)缆线敷设的规定 1)缆线的型号、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 的挤压和损伤。 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正确,标签 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4)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 0.5~1.0m, 工作区宜为 10~30mm;光缆布放宜留长度为 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 求预留长度。 5)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非屏蔽 4 对双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4 倍。 ②屏蔽 4 对双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6~10 倍。 ③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10 倍。 ④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 15 倍。 ●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 求和相关规定。 ●建筑物内电缆、光缆暗管的敷设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应符合相关规定。 ●在暗管或线槽中缆线敷设完毕后,宜在信道两端口的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 行封堵。 (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的规定: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之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之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之综合布线系统标准1一般规定1.1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能满足建筑的网络布线要求,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监控等系统中信号传输的要求。

1.2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性。

2设计要素2. 1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计类型。

2.1.1基本型:适用于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台,采用铜芯线缆组网。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1)每一个工作站(区)有一个信息插座;(2)每一个工作站(区)有一条水平配线电缆(4对非屏蔽双绞电缆)引至楼层配线架;(3)每一个工作站(区)的干线电缆(即楼层配线架至设备室总配线架电缆)不少于有2对双绞线缆。

2.1.2增强型:适用于配置中等标准的场合,它具有灵活扩展的余地,用铜芯线缆组网。

增加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1)每一个工作站(区)不少于有两个信息插座;(2)每一个工作站(区)内每个信息插座均有独立的水平配线电缆(4对非屏蔽双绞电缆)引至楼层配线架;(3)每一个工作站(区)的干线电缆(即楼层配线架至设备室总配线架垂直干线电缆)不少于有3对双绞线。

2.1.3综合型:适用于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系统采用铜芯线缆和光纤线缆组网。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1)每一个工作站《区)不少于两个信息插座(或为多插孔的双介质混合型信息插座);1(2)在水平线缆,垂直干线线缆以及室外连接线缆系统中配置了光缆;(3)每一个工作站(区)的干线电缆(即楼层配线架至设备室总配线架)中有3对双绞线缆;(4)每一个工作站(区)的建筑群线缆(至本建筑楼外)中配有2对双绞线缆。

2.2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需根据语音、数据、图像、监控信号的传输要求综合考虑。

2.3综合布线系统工作站(区)信息终端各端点的平面布置应根据各个建筑物内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布置。

3设计标准3.1甲级标准3.1. 1商住楼、办公楼(综合楼)(1)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连接)内容为: 语音、数据、图像、监控、安保、对讲传呼、时钟、广播、消防报警等系统;(2)综合布线系统工作站(区)信息终端(单孔)端点平面布置,商住楼每20m2应为3~4个端点,办公楼(综合楼)每20m2应为4~5个端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综合布线系统自问世以来已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历史,这期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布线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与之相适应,布线系统相关标准的发展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IEC,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和北美的工业技术标准化委员会TIA/EIA都在努力制定更新的标准以满足技术和市场的需求。

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我们在此将综合布线系统相关标准向大家作一介绍。

以下为与布线有关的组织与机构: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BICSI国际建筑业咨询服务Building Industry Consulting Service International CCITT国际电报和电话协商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elegraphy and Telephony(现在,ITU-TSS)EIA电子行业协会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ICEA绝缘电缆工程师协会Insulated Cable Engineers Association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formall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TU-TSS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分部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SectionNEMA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NFPA国家防火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TIA电信行业协会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UL安全实验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ETL电子测试实验室Electronic Testing LaboratoriesFCC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U.S.)NEC国家电气规范National Electrical Code(issued by the NFPA in the U.S.)CSA加拿大标准协会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ISC加拿大工业技术协会Industry and Science CanadaSCC加拿大标准委员会Standards Council of Canada这些组织都在不断努力制定更新的标准以满足技术和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布线行业主要参照国际标准、美洲标准、国家标准、及国内行业标准实施。

一、美洲标准¨TIA/EIA标准–‘568(1991)商业建筑通信布线标准•TSB-36‘568增补—电缆规格•TSB-40A‘568增补—连接硬件–‘569(1990)商业建筑。

电信标准。

通道和空间–‘570(1991)居住和轻型商业建筑–‘606(1993)商业建筑内电信基础设施的管理–‘607(1994)商业建筑中电信系统接地商业布线系统的标准制定计划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主要是由关键厂商对布线系统的分类起主导地位。

1、TIA/EIA-5681991年7月,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电信工业协会发布了ANSI/TIA/EIA-568,即“商务大厦电信布线标准”,正式定义发布综合布线系统的线缆与相关组成部件的物理和电气指标。

该标准规定了100欧姆UTP(非屏蔽双绞线)、150欧姆STP(屏蔽双绞线)、50欧姆同轴线缆和62.5/125μm光纤的参数指标。

2、TSB361991年11月,TIA公布了技术白皮书TSB36(Technical System Bulletin36‘TSB36)即“非屏蔽双绞线附加参数”,该白皮书进一步以“category”定义了UTP性能指标。

TSB36包括1类至5类线的定义,并明确地列出了3类、4类、5类线的物理和电气参数指标。

3、TSB40为了使布线连接硬件与线缆类别匹配,TIA发布了TSB40,即“非屏蔽双绞线连接硬件的附加传输参数”。

TSB40将布线连接硬件分为3类、4类、5类,同时,由于安装过程也会影响到布线性能,TSB40还包含了布线的具体操作规范。

4、ANSI/TIA/EIA-568-A(1995)1995年8月,TSB36和TSB40被包括到ANSI/TIA/EIA-568的修订版本中,同时还附加了UTP的信道(Channel)在较差情况下布线系统的电气性能参数。

在这个标准后,有5个增编。

①增编1(A1):Propagation Delay and Delay Skew Specifications for100Ω4-pair Cable(100Ω4对电缆的传输延迟和延迟偏移规范),1997/9/25。

在最初的568-A标准中,传输延迟和延迟偏移没有定义,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系统应用中这两个指标并不重要。

但到了100VGALAN网络应用出现后,由于它是在3类双绞线的布线中使用所有的4个线对实现100Mbps的传输,所以就对传输延迟和延迟偏移这2个参数提出了要求。

②增编2(A2):Corrections and Additions to TIA/EIA-568-A(TIA-EIA-568-A标准修正与增编),1998/8/14。

该增编对568-A进行了修正。

其中有在水平采用62.5/125ìm光纤的集中光纤布线的定义;增加了TSB-67作为现场测试方法等项。

TSB67的主要目的是更加明确清楚地定义综合布线系统的性能指标,同时明确了现场测试的具体细节,控制中的非技术因素。

③增编3(A3):Corrections and Additions to TIA/EIA-568-A(TIA-EIA-568-A标准修正与增编),1998/12/28。

为满足开放式办公室结构的布线要求,本增编修订了混合电缆的性能规范,这个新增的混合与捆绑电缆的规范要求在所有非光纤类电缆间的综合近端串扰Power Sum NEXT要比每条电缆内的线对间的NEXT好3dB。

④增编4(A4):Production Modular Cord NEXT Loss Test Method and Requirements for 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ing(非屏蔽双绞线布线模块化线缆的NEXT损耗测试方法)。

该增编所定义的测试方法不是由现场测试仪来完成的。

并且只覆盖了5类缆的NEXT。

⑤增编5(A5)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 for4-Pair100ΩCategory 5e Cabling(100Ω4对增强5类布线传输性能规范),2000/2/1。

1998年起在网络应用上开发成功了在4个非屏蔽双绞线线对间同时双向传输的编码系统和算法,这就是IEEE千兆以太网中的1000Base-T。

为此IEEE请求TIA对观有的5类指标加入一些参数以保证布线系统对这种双向传输的质量。

TIA接受了这个请求,并于1999年11月完成了这个项目。

与TSB-95不同的是这个文件的所有测试参数都是强制性的,而不是像TSB-95那样推荐性的。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新的性能指标要比过去的5类系统严格的多。

这个标准中也包括了对现场测试仪的精度要求。

即:IIe级精度的现场测试仪。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在测试中经常出现回波损耗失败的情况,所以在这个标准中就引入了3db的原则。

5、TIA/EIA TSB95:additional Transmission Performancd Guidelines for100Ω4-Pair Category5Cabling(100Ω4对5类布线附加传输性能指南)。

TSB-95提出了关于回波损耗和等效远端串扰(ELFEXT)的新的信道参数要求。

这是为了保证在已经广泛安装的传统5类布线系统能支持千兆以太网传输而设立的参数。

由于这个标准是作为指导性的TSB(Technical Systems Bulletin技术公告)投票的,所以它不是强制的标准。

一定要注意的是这个指导性的规范不要用来对新安装的5类布线系统进行测试,我们注意过,过去安装的5类布线系统即使能通过TSB-95的测试,但很多都通不过TIA 568-A-5-2000的这个超5类即Cat.5e标准的检测。

这是因为Cat.5e标准中的一些指标要比TSB-95严格的多。

6、TIA/EIA/IS-729.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100Ωscreened Twisted-Pair Cabling(100Ω外屏蔽双绞线布线的技术规范)。

这是一个对TIA-568-A和ISO/IEC11801外屏蔽(ScTP)双绞线布线规范的临时性标准。

它定义了ScTP链路和元器件的插座接口、屏蔽效能、安装方法等参数。

7、Proposed TIA/EIA-568-B.1,TIA/EIA-568-B.2AND TIA/EIA-568-B.3(已经发布的TIA/EIA-568-B.1、TIA/EIA-568-B.2和TIA/EIA-568-B.3标准)。

TR42.1委员会分会是负责建筑布线标准的委员会。

它负责开发维护相关的标准。

这些标准涉及了布线系统拓朴、结构、设计、安装、测试以及性能要求。

自TIA/EIA-568-A发布以来,更高性能的产品和市场应用需要的改变,对这个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委员会也相继公布了很多的标准增编、临时标准、以及技术公告(TSB)。

为了简化下一代的568-A标准,TR42.1委员会决定将新标准“一化三”。

每一个部分与现在的568-A章节有相同的着重点。

7.1、ANSI/TIA/EIA568-B.1:Commercial Building Telecommunications Cabling Standard(商业建筑通信布线系统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要求。

该标准目前已发布,它最终将取代ANSI/TIA/EIA-568-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