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上古天真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皇帝内径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原文与翻译。
欢迎阅读!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原文典籍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001 来自艾人00:0008:15《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表意】上古的轩辕黄帝,生下来就非常灵敏,很小就善于言辞、机智迅捷。
长大后,做事沉稳周到,成年以后,事业有成而登上了天子之位。
【内义】人皆太极,内分两仪。
以时间论一生,为一升一降。
前半生,生弱幼长成,为阳以升;后半生,衰老病死,为阴以降。
此处升降,为后天气之渐强与渐弱。
后天气之生发,源于元气与肾阴的交和。
单论元气,为基因一统之力、为水火既济之能,出生时最盛,以后渐弱,最终元气破而死。
人的一生,乾卦之象。
【禅解】人本佛,因妄而多染垢,故为凡人。
染垢较少者根基深厚,染垢较多者根基浅薄。
根基深厚之人,才具有识道的能力。
故道只传其人,非其人不能传。
亦如佛度有缘人,无缘人之不可度。
黄帝根基深厚而成就大业,亦因此而能受道于岐伯。
【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表意】于是就向天师请教:我听说上古之人,寿命都可以达到百岁,而且动作不衰。
可是当今现代人却年过半百就开始衰退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导致的呢,还是人们已经不知道长寿的方法了呢?【内义】人之太极一元,根层物质上的表达,在于基因。
与之相应的根层神识为潜意识,或按道家之说为真心。
基因与潜意识是一对阴阳,潜意识因基因而生,基因以潜意识的生成而成其功。
潜意识之外,随着人的知识积累,产生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的产生,以先前经验和所获得的知识为范式经纬,大多脱离当下的感应,不与潜意识相和而自以为是,故称之为后天意识,或名之为妄心妄欲。
若妄心妄欲成为人的主宰,则必然不会遵循本然的规律而妄行,其结果就是处处对自身所以生成、所以能存在的支撑性规律形成破坏,使得太极一元的统合能力不断被消解,最终不能圆满这一元性而破元,则人之所以生存的内在根源丧失而成死灭。
【禅解】上古之人,单纯朴实,无欲无求而自然随顺,故能与天地合道而能尽天年。
白话《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白话《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全篇共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
讲述皇帝生下来十分聪明慧智,长大后非常勤勉,等待成年就登上天子之位。
有一回皇帝问岐伯。
听说以前的古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还非常年轻。
现在的人刚过百,就已经衰老。
这是因为时代不同造成的,还是我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古人顺应自然法则,饮食作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节制房事,所以神形俱旺,都能够过百岁。
但是现在的人醉酒纵情,不能保持精气,专求身心,一时之快,毫无规律。
所以半百之年就开始衰老。
第二段,讲述的是养生之道。
都是因为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拥有坚定的信念,知足的心态,从而身体不被内外因素干扰危害,所以能够年龄过百,而动作不衰。
第三段,讲述人类的繁衍生息。
皇帝问说,人老不能生育子女,是因为精力衰竭,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岐伯回答说,女子七岁换牙;十四岁初潮,具备了生儿育女的能力;二十一岁,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正当盛年;三十五岁,精神气衰弱;四十二岁,面部衰老白发生长;四十九岁,月经断绝失去生育能力。
男子八岁,肾气充实,乳牙更换;十六岁,精气满溢外泄,能育子女;二十四岁,肾气充满,身体强健,牙齿长全;三十二岁,筋骨盛实,肌肉丰满健壮;四十岁,肾气衰退,牙齿枯槁;四十八岁,阳气衰竭,面部憔悴,两鬓花白;五十六岁,肝气衰弱,筋骨僵硬;六十四岁,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老。
所以也不能孕育子女。
第四段。
黄帝问说,好多人年纪已大,但仍能生育是什么原因呢?齐伯回答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
但是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
第五段。
黄帝问于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超过百岁,还能生育吗?齐柏回答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保持形体,虽然年高,也能孕育子女。
第六段。
皇帝说,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
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锻炼身体,使身体达到高度协调。
所以它的寿命同一天地,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一)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一)上古天真论(一)来自同道读书00:0003:20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二声)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大家好,我是长桑君。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首先祝同道们节日快乐!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诵读学习《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由于我也是初学者,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首先我们有幸接触到白云先生的文字,有机会聚在至道学宫这个大家庭当中,一起学习圣人的教化,那么想必各位同道肯定都为自己是一个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我们华夏浩如烟海的璀璨文明所折服。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华文明这棵大树经过几千年的茁壮成长,早就成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神一样的存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这棵参天大树能够枝繁叶茂?其实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文明的种子一开始就根深固抵。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一定要溯本求源。
《黄帝内经》呢,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种子和根本之一,是天道在我们人身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我们学习《内经》的意义,其实就是缘医入道,去理解和践行天道。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上讲,医乃小道,不过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素问·上古天真论~1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朗读昔在观察,省视黄帝,生而神灵神通灵明,弱出生不久而能言,幼而徇齐徇,通“迅”;齐,疾也。
敏慧也,长而敦敏敦厚聪敏,成而登天《史记·五帝本纪》此句作“成而聪明”,成谓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成年。
登天,即升天为仙。
唐代王冰作注时,改作“成而登天”,黄帝倒成了英年早逝之人,窃以为改作“老而登天”更佳。
乃问于天师古时对有道者的尊称,后世专指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
此处用本义,指岐伯曰:余闻上古较早的古代,先秦古籍中指伏羲时代之人,春秋岁数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力量减退;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指代养生之术耶?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
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
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懂得养生之道者,法效法于阴阳天地自然变化之规律,和通晓于术数此处指调养精气的方法,如导引(即气功)、按跷(即推拿按摩)等,食饮有节节制,起居有常规律,不妄作劳,故能形形体与神精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自然的寿命,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古时微酸的饮料,以妄此处指上文中的“妄作劳”为常,醉以作“已”,过度之意入房行房事,以欲性欲竭其精,以耗应作“好”,爱好之意散其真真元之气,不知持满保持精气的充沛,不时当作“识”,了解之意御神节省精神,务一定快放肆,纵情其心,逆违背于生乐养生之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教导百姓也,皆谓告诉之: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避之有时;恬惔同“恬淡”,恬静淡泊虚无无欲无求,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即精无妄伤,神无妄损,病安从来?是以志闲心志安闲而少欲,心安安定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真气平和调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或作“甘”其食,任觉得舒适其服本义为内衣,此处泛指衣服,乐其俗,高下指官民不相慕,其民故曰当作“自”朴朴实。
是以嗜欲不正当的嗜好不能劳干扰其目,淫邪淫乱邪说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当作“攫”,追求于物指酒色等事物,故合于道。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古时有位明君名黄帝,生而聪敏过人,出生时就能说话,幼年天资过人,长大后因敦厚诚信,故成贤明之皇帝,因具土之厚实故名黄帝。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一日,黄帝问天官歧伯:吾闻上古的人民,人人皆度百岁以上,且动作敏捷不衰。
反观今人年逾半百,但外形及动作倶退化,此因世事之变化造成的呢?还是过失在自己呢?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倶,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眞。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眞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歧伯回答,上古之人,知“天地之道”,遵循阴阳之消长,行事符合天文术数历法不背天而行。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不使身心过劳,所以能使外形及精神皆强盛,而安享天年,历百岁方去。
现今时下之人不然,把酒当果汁暴饮无度;常心生妄想不切实际。
醉后行房以满足其欲望而竭其精,耗散其元。
不知保持精满的好处,不知精神专一的好处,只求心欲之发泄,亳无节制的作乐,生活起居无节律,故年一过五十即衰老退化。
而上古之圣人教导下民以身体空虚为邪之始生,以风气糜烂耗败人心为贼风,以此警告下民随时避之,保持身心平淡无求,则生命之源的真气必能在体内畅行无阻,神志内守则病从何生。
黄帝内经译文

从前有一位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明与众不同,三岁时已经能说会道,十岁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的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当上天子。
他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岐伯答复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了解养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挥,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
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
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他的人民: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所以那时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是朴实。
对这些朴实的人民来讲,嗜欲又怎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论也不能扰乱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内心的安定,而不汲汲于外物的获得或丧失,所以能符合养生之道。
因此,年龄都超过一百岁,但行动不显衰老,是因为他们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才能防止身体受到伤害的缘故啊。
”黄帝问:“人年纪老了就不能生育,这是因为精力枯竭了呢?还是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的必要结果呢?”岐伯说:“人的生理过程:女子到七岁,肾气已经充盛,牙齿更换,头发生长;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行动,所以能怀孕生育;二十一岁,肾气充满,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二十八岁,这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肉骨骼强健坚固,头发长到极点;到了三十五岁,身体开始衰老,首先是阳明脉衰退,面容开始枯焦,头发也会堕脱;四十二岁,上部的三阳脉衰退,面容枯焦槁悴,头发开始变白;到了七七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经,所以形体衰老,不再有生育能力。
上古天真论原文及译文注释

《上古天真论》原文如下: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注释如下:
黄帝问道: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不显得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五十岁就显得衰老了。
这是时代发展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远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从医道良方,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所以能够使形神协调统一,从而安享自然寿命,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作甘泉般地贪饮,把不切实际的行为当作常事,醉后还勉强行房,以欲望来耗竭精气。
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满,不遵循省精神的原则,而一味追求感官的快乐。
违背了生命的真正乐趣。
作息没有规律。
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原文加段落翻译(白话文)

《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素问·上古天真论(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zhang)。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zhang)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zhang)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zhang)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gao 三声)。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xie)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译文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译文》: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译文:想当年啊,有个黄帝。
这黄帝一出生就神奇得很,透着股灵气。
还在很弱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幼小时候就思维敏捷,行动迅速。
长大以后呢,为人忠厚,还特别勤勉。
最后成功了,居然还登天啦!这黄帝啊,简直就是天生的厉害角色。
您想想,一般的小孩哪有那么小就能说话的?黄帝就行!小时候就比别人反应快,干啥都麻溜的。
长大了呢,不光心地好,还努力上进。
最后居然能登天,这得多牛啊!这故事是从《黄帝内经》里来的。
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译文:黄帝就问天师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岁数都能过一百,行动啥的还一点不迟钝。
可现在的人呢,才到五十岁,行动就不利索啦。
这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还是人自己哪里做错啦?”您瞧瞧黄帝这问题问得多实在!他就琢磨啊,为啥以前的人能那么长寿还精神,现在的人半百就不行了呢?是不是时代变啦,环境不好啦?还是咱们自己没做好啥事儿?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译文:岐伯回答说:“上古那些懂得道理的人啊,他们遵循着阴阳的规律,按照各种养生的方法去做。
吃东西有节制,睡觉起床都有规律,不胡乱地劳累自己。
所以呢,身体和精神都好,能活到自然的寿命,活过一百岁才走。
”您听听,上古的人多会过日子!啥都有规矩,不乱来。
该吃吃,该睡睡,也不瞎折腾自己,所以就能活得长长久久的。
这还是出自《黄帝内经》。
原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现在的人可就不一样喽!把酒当水一样猛灌,把乱来当成平常事儿。
喝醉了还去行房事,放纵欲望把自己的精力都耗尽了,把身体里的元气也给折腾没了。
《内经·素问》论肝(一)

《内经·素问》论肝(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0103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0201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防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 上 古 之 人 ,春 秋 皆
dù bǎi suì
ér dòng zuò bù shuāi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jīn shí zhī rén nián bàn bǎi ér dòng
今 时 之 人, 年 半 百 而 动
zuò jiē shuāi zhě shí shì yì yé
而 不 倦 ,气 从 以 顺 ,各 从
qí yù jiē dé suǒ yuàn gù měi qí
其 欲,皆 得 所 愿 。故 美 其
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 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 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
shí rèn qí fú lè qí sú gāo xià 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xī zài huáng dì
shēng ér shén
昔 在 黄 帝 ,生 而 神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
líng ruò ér néng yán yòu ér xùn qí
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灵 ,弱 而 能 言,幼 而 徇 齐,
zhǎng ér dūn mǐn chéng ér dēng tiān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
长 而 敦 敏, 成 而 登 天 。 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
nǎi wèn yú tiān shī yuē
yú 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
乃 问 于 天 师 曰 :余
wén shàng gǔ zhī rén
chūn qiū jiē
dù bǎi suì nǎi qù jīn shí zhī rén bù
度 百 岁 乃 去。今 时 之 人 不
rán yě yǐ jiǔ wéi jiāng yǐ wàng wéi
然 也,以 酒 为 浆 ,以 妄 为
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 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
避 之 有 时 , 恬 淡 虚 无,
zhēn qì cóng zhī jīng shén nèi shǒu
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 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
真 气 从 之 , 精 神 内 守 , 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
bìng ān cóng lái shì yǐ zhì xián ér
rén qí zhī dào zhě fǎ yú yīn yáng 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
人 ,其 知 道 者,法 于 阴 阳 ,
hé yú sh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hù shí yǐn yǒu jié qǐ jū 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
和 于 术 数,食 饮 有 节,起 居 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
食,任 其 服,乐 其 俗,高 下
bù xiāng mù
qí mín gù yuē pǔ
不 相 慕 ,其 民 故 曰 朴 。
shì yǐ shì yù bù néng láo qí mù
是以嗜欲不 能 劳其目,
-4-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yín xié bù néng huò qí xīn yú zhì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huáng dì nèi jīng shàng juàn
《 黄 帝 内 经》 上 卷
sù wèn piān
《素 问 篇 》
《黄 帝 内 经》上 卷 《素 问 篇》
shàng gǔ tiān zhēn lùn piān dì yī
上 古 天 真 论 篇 第一
yǒu cháng bú wàng zuò láo gù néng xíng
有 常 ,不 妄 作 劳,故 能 形
yǔ shén jù ér jìn zhōng qí tiān nián
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 到天赋的自然年龄,
与 神 俱,而 尽 终 其 天 年 ,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病 安 从 来。是 以 志 闲 而
shǎo yù xīn ān ér bú jù xíng láo
少 欲,心 安 而 不 惧, 形 劳
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 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 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
ér bú juàn qì cóng yǐ shùn gè cóng
作 皆 衰 者 ,时 世 异 耶?
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 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 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jiāng rén shī zhī yé
将 人失之耶?
qí bó duì yuē shàng gǔ zhī
岐 伯 对 曰: 上 古 之
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
mǎn bù shí yù shén wù kuài qí xīn 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满,不 时 御 神 ,务 快 其 心,
nì yú shēng lè qǐ jū wú jié gù
逆 于 生 乐,起 居 无 节,故
bàn bǎi ér shuāi yě
半 百 而 衰 也。
fú shàng gǔ shèng rén zhī jiào
cháng zuì yǐ rù fáng yǐ yù jié qí
常 ,醉 以 入 房 ,以 欲 竭 其
jīng yǐ hào sàn qí zhēn bù zhī chí
精 ,以 耗 散 其 真 ,不 知 持
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 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 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
夫 上 古 圣 人之 教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
xià yě jiē wèi zhī xū xié zéi fēng 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
下 也,皆 谓 之 虚 邪 贼 风 ,
-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bì zhī yǒu shí
tián dàn xū w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