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森林培育思考题
1.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2.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3.荒山荒地: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在多年前森林植被遭破坏,已退化为荒山或荒地植被的造林地4.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5.森林培育阶段: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培育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郁闭成林、成熟、主伐更新的整个培育过程,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事业。
6.立地指数法:在有林区,评价造林地立地质量的方法之一,是采用林分基准年龄时上层木所能达到的平均高度作为评定宜林地立地质量的指标(即立地指数法)。
7.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8.林木生长: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这就是林木的生长。
9.林木个体发育: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
在高等植物中,发育是指达到性机能成熟,指林木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质变现象。
10.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1.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12.林学特性: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3.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的株数。
14.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15.森林潜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森林营造技术试卷六 答案
条件可能有几个适宜树种,同一个树种也可能适用于几种立地条件,不同树种的适应性大小和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也有较大差异,应将造林目的与适地适树的要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适地适树的方案,即确定哪些是主要造林树种,哪些是次要造林树种,并确定发展的比例。
主要造林树种应是最适生、最高产、经济价值又最大的树种;而次要造林树种则是哪些经济价值很高但要求条件过于苛刻,或适应性很强但经济价值稍低的树种,或是其它能适应特殊立地条件的树种。
每个经营单位根据经营方针、林种比例及立地条件特点,选定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只是少数几个最适合树种。
但是必须注意,在一个经营单位内,树种不能太单调,要把速生树种和珍贵树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和广域性树种适当地搭配起来,确定各树种适宜的发展比例,使树种选择方案既能发挥多种立地条件的综合生产潜力,又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要求,并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完一代后,林地肥力下降15~20%,第二、三代下降更为严重;由于酶活性降低,分解能力差,第二代降5~8%,第三代降30~50%;土壤维生素一代减少9%,三代后,降40%等。
为了避免杉木地力衰退,应从以下措施进行改善:集约经营,提高单产;不炼山或轻炼山,改全垦整地为局部整地;提倡营造混交林;适当降低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发育;不连作或少连作,并实行间作;有计划地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实行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等。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森林培育小测题目+答案
森林培育小测题目+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绪论)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P35)3、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P56)4、林分结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
(P60)5、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P35)6、造林整地:指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P185)二、填空题1.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可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型和全期生长型。
(P17)2.我国森林五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殊用材林。
3.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撂荒地及退耕还林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P182)4.从林木结实规律的角度,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4个时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P20)5.幼林的抚育管理包括:幼林地抚育、幼林林木抚育。
(P211)6.造林整地的方法可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
(P191)7.森林立地因子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人为活动因子。
(P35)8.福建省四旁绿化可选用树种:樟木树、榕树、楠木。
(P55)9.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可选用树种:马尾松、杉木、相思树。
(P50)10.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爆破造林。
(P197)三、选择题1、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根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是:(C)A植被 B地形 C地形和土壤因子 D林木生长状况----P362、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时期转入树高材积的速生时期是(B)A幼林阶段 B中龄阶段 C优树阶段 D成熟林阶段 ----P223、下列哪种整地方式适用于地势平缓的水分过剩的采伐迹地和水湿地(B)A带状 B高垄 C犁沟 D撩壕 ----P1934、适合福建省杉木与檫木混交的方法为(D)A带状混交 B块状混交 C植生组混 D星状混交----P835、我国采用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是(A)A多元地位指数法 B测树学方法 C指示植物法 D地位指数法----P41四、简答题1、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森林培育名词解释
绪论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以前叫造林学)属于应用学科。
是林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主导因子:立地组成因子众多,其中一些因子对树木的生长起主要作用,这些因子即主导因子。
立地分类:是根据组成立地各自然因子以及立地生产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立地进行归类的过程。
(也叫立地类型划分)。
地位级:林分达到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
立地指数:标准年龄时上层木(优势木或亚优势木)的平均高。
生长段法:用胸高以上连续5年高生长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
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概念包括两层含义:(1)空间位置;(2)这一空间内存在的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立地质量与树种是相关联的,同一立地,不同的树种,其生产能力可能不同。
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其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哪种途径?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通常采用综合分析下的主导因子法划分4.采用综合因子途径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有哪些流派?乌克兰学派德国巴登—符腾堡的立地分类系统加拿大的生物物理分类系统5.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立地因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6.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质量高低进行的评价。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 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 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 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2、 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 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 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 (二)青年期 (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森林培育重点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综合,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与树种相关联。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地位指数):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种:森林的种类。
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合理群体结构:这种群体结构能使个体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种植点的配置: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行状配置和群状配置两大类)。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形成一个植生组,间距小,而群与群之间的距离很大。
人工林的组成:是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所占的比例。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混交林: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个体生长:是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生长规律:任何单株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都基本呈S 形曲线。
即呈慢-快-慢三个阶段的生长节律。
个体生长量:指一定间隔期内林木各种调查因子所发生的变化量。
4第四章立地质量与林分密度
第一节 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 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一个既定 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立 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类,一个是立地质量 的评价。一般来说,具体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 一定的地理区域而言的,因此,在测树学中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以 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二、林分密度指标
林分密度指标(Stand density index)是评定林分内林木 间拥挤程度的尺度。林分中林木间的拥挤程度取决于单位面积上 的林木株数、林木平均大小以及林木在林地上的分布。对于人工 林,林分内林木在林地上的分布相对均匀,因此,单位面积上的 林木株数和平均林木大小是经常采用的林分密度指标。另外,随 着营林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林分密度指标。当 前,常用的林分密度指标有以下几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分类 ➢ 直接评定法
(1)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评定立地质量; (2)根据林分高评定立地质量。
➢ 间接评定法
(1)根据不同树种间树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的方法; (2)多元地位指数法; (3)植被指数法。
这种方法对于造林区划非常有用,但是,由于一些立地因 子难以测定,使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3、植被指示法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一定的植物生长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因 此,可以利用植被类型评定其立地质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将 林下地被某些植物及其林分特征结合起来较准确地评定立地质量 。在利用植被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立地质量评定中,以荷兰林 学家所倡导的森林立地类型分类和美国林学家提出的生境类型分 类为代表。前者是以林下植物种作为立地分类的基础;后者则是 强调整个群落对立地的指示作用作为立地分类的基础。
测树学章节学习重点
章节学习重点:(按照题型总结的各章节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测树学: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林木、林分等木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及非林地自然资源的测算、分析和收获预估的理论与技术。
立木:生长着的树木成为立木。
伐倒木: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成为伐倒木。
胸径:位于距跟颈1.3m处的树干直径为胸径。
径阶:在森林调查时,用于大量树木直径的测定,为了便于读数和统计,一般是按1、2、4cm分组,所分的直径组称为径阶。
纵断面:沿树干中心假想的干轴将其纵向剖开,即可得树干的纵断面。
干曲线:以干轴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以横断面的半径为y轴,以树梢为原点,按适当的比例作图即可得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这条曲线成为干曲线。
区分求积: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
梢头: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段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成为梢头。
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上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为胸高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为望点。
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高度叫做望高。
层积:将一定长度的枝材,用几根木桩支撑堆积成一定宽度和高度的木材堆。
实积系数:层积中的实积与层积的体积的比值成为实积系数。
第二章:林分: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林相或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混有其他树种但材积都分别占不到10%的林分称为纯林。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10%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的概念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即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
森林培育的全过程:林木的遗传调控、林分的结构控制、林地环境调控第一章森林立地造林的六大基本措施:1、立地(:第一,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2、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质量与树种是相关联的。
同一立地,不同的树种,其生产能力可能不同。
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3、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4、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
5、立地分类和立地类型: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叫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
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广义上说,立地分类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分类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
一般意义上的立地分类,多指狭义分类。
立地因子包括三大类: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土壤、地形、(地形因子中的如下因素对树木的生长影响较大: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水文。
2、森林植被因子:植被类型、组成、覆盖度及生长状况等。
林学概论[试题]
第一章森林植物1.叶由芽的叶原基分化而形成,通常绿色。
2.花及花序花:是适合于繁殖的变态枝一朵完整的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3.果实植物开花后,胚珠受精发育形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果皮加上里面的种子(1)单果: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由其子房形成的单个果实。
分为干果和肉质果。
(2)聚合果:一朵花中有多数单雌蕊,每个单雌蕊形成一个单果,集生在花托上,将这样集生在一朵花内的单果合称聚合果。
(3)聚花果: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
4.森林: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整体。
5.森林的特点(1)寿命长,生长周期长(2)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3)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4)可天然更新,可再生的生物资源(5)巨大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量(6)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6.森林的植物成分:根据植物所处地位,可分为林木、下木、幼苗幼树、活地被物、层间植物。
(1)林木(立木):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由于乔木树体高大,一般是构成上层和中层林冠。
据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可分为:优势树种:建群种,森林中材积最大和次大的乔木树种主要树种:目的树种,符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经济价值高次要树种:非目的树种,不符合经营要求,经济价值以木材价值为准伴生树种:辅佐树种,与主要树种伴生,耐荫先锋树种:优先适应环境生长的树种,喜光(2)下木:指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的总称,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1/2。
(3)幼苗幼树:林内1年生幼龄树木(慢生树种2~3年)总称为幼苗,超此年龄以上但其高度尚未达到乔木林冠层一半则称幼树。
(4)活地被物: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次。
(5)层外植物(层间植物):在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
藤本植物、附生、寄生植物。
7.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森林培育
1.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3 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地段上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4 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5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6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7 立地类型(Site 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8 森林立地类型(Forest site 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三、立地因子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水文。
植被因子:生长,生产力,类型。
人为活动因子:经营、破坏因子。
(一)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从南到北的水平分布、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布)。
举例:特点:稳定、简单。
2 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与树木高生长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③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3 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③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4 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分质量调整内容
林分质量调整是森林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和组成,提高森林的生产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林分质量调整内容:
1. 树种组成调整:根据森林的立地条件和经营目标,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补植或间伐,以改善树种组成,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2. 林龄结构调整:通过合理的采伐和更新,调整林分的年龄结构,保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3. 密度调整:根据森林的生长状况和经营目标,适当调整林分的密度,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4. 空间结构调整:通过合理的疏伐和修枝,调整林木的空间结构,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促进林木的生长。
5. 地力维护:采取合理的施肥、灌溉和土壤管理措施,保持林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6.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提高森林的健康状况。
7. 森林防火: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
总之,林分质量调整是森林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森林的立地条件、经营目标和生态环境等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森林的生产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 异常数据的剔除过程:
(1)用计算机绘制平均年龄(A)和优势木平均 高(HT)的散点图,通过肉眼观察确定出明显远离 样点群的数据并删除,这类数据是属于因登记、
计算等错误而引起的异常值;
(2)其次是用编表数据对某一导向曲线拟合,
并绘制模型预估值( )与yˆ标i 准化残差(
y)i yˆi
MSE
之间的残差图。在残差图中,超出±2倍标准差 以外的数据作为极端观测值予以剔除。
(一)直接评定法
(2)利用林分高评定立地质量 • 生长在立地质量好的林地上的树木材积生长
快,树高生长也快。 • 林地生产力的高低与林分高之间有着紧密关系,
在相同年龄时,林分越高,林地的立地条件越 好,林地的生产力越高。 • 树高也比较容易测定,与平均胸径及蓄积量相 比,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 • 利用林分高已成为林业上最常采用的评定立地 质量的方法。主要为地位级法和地位指数法。
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 1971)。 • 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 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它有两个含义,
(1)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 (2)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 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 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 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一、 立地和立地质量
• 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 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 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的结果。
• 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 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一般来说,具体 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 地理区域而言,因此,在林分调查中关于这部 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本章提要]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高低除与林地固有的生长潜力及其生长潜力的充分利用程度有关系外,还与林分年龄(异龄林的年龄分布) 、林分经营措施(如施肥、疏伐等)等因子相关。
因此,本章将重点介绍立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以及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同时,也简要地介绍了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和单木竞争指标,为研究林分生长收获预估模型奠定基础。
4.1 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4.1.1立地和立地质量立地(Site)和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1971)。
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马建路,1993)。
它有两个含义,第一,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地文)的综合(Clutter J.L.,1983)。
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但是,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
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
一般来说,具体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地理区域而言的,因此,在测树学中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4.1.2立地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立地质量的直接评定法及间接评定法。
4.1.2.1直接评定法直接评定法(method of direct evaluation)指直接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又可分为:⑴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进行立地质量评定①根据固定标准地的长期观测或历史记录资料的评定方法。
②利用正常收获表的预估数据的评定方法。
⑵根据林分高进行立地质量评定对于许多树种,生长在立地质量好的林地上,其树高生长快。
换句话说,对于这些树种,材积生产潜力与树高生长成正相关。
在同龄林中,根据较大林木树高生长过程所反映的材积生产潜力与树高生长之间的关系,受林分密度和间伐的影响不大,因此,根据林分高估计立地质量的方法视作评定立地质量的一种最为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技术。
4.1.2.2间接评定法间接评定法(method of indirect evaluation)是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具体方法有:⑴根据不同树种间树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的方法。
⑵多元地位指数法。
⑶植被指示法。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立地质量的评定方法,当采用直接评定法时,要求生长在这一林地上的目的树种至今一直存活着,否则,只能采用间接评定方法。
4.1.3立地质量的直接评定方法4.1.3.1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评定立地质量林分蓄积量是用材林经营中最关心的指标之一,直接利用林分蓄积量评定立地质量既直观又实用。
但是,由于影响林分蓄积量的因子不仅仅是立地质量,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将林分换算到某一相同密度状态下才为有效,否则,评定结果是难以置信的。
另外,这种评定方法一般适用于同龄林。
⑴利用固定标准地或根据林分蓄积量的历史记录评定立地质量利用固定标准地的蓄积量测定记录,可以得到林分蓄积量及其生长量,将其换算为某一标准林分密度状态下的蓄积量和生长量,即可以评定、比较林分的立地质量。
对于森林经营历史较长、经营集约度高的地区,它是一种较好的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尤其是在不同的轮伐期对同一林地上生长的不同世代的林分,采用相同的经营措施条件下,这种方法是非常直观和实用的。
例如英国的人工林经营体系中,就是利用林分蓄积量和生长量评定林分生长潜力的收获级和产量级。
⑵利用正常收获表的蓄积量估计值评定立地质量正常收获表列示出林分充分利用林地潜力时林分所能达到的蓄积量及其生长量,依据正常收获表中的蓄积量可以评定现实林分立地质量的高低。
使用时,需根据现实林分的年龄、蓄积量及其林分疏密度,换算为正常林分的蓄积量;再由正常收获表即可求出该林分在不同年龄时可能达到的最大蓄积量,这样就可以评定及比较林分间的立地质量高低。
在比较不同林分的立地质量时,需以同一年龄时的蓄积量作为比较的依据。
例如,在美国,利用林龄为10年时的每公顷蓄积量作为评定立地质量的特定统计量。
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有无合适的正常收获表。
4.1.3.2利用林分高评定立地质量林分树高生长扇形分布相关法则由于生态、气候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使得林分树高(包括优势树高)生长是一个随机过程,这个过程可用林分树高生长的全体样本函数空间表示。
在林分树高生长样本函数空间中,林分立地质量因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个立地质量因子不能看成随机因子,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它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而逐渐明显。
这种因立地质量引起树高生长绝对差异随林分年龄增大而加大,使得树高方程生长的样本函数簇呈扇形分布的现象,称为林分树高生长扇形分布相关法则。
林分树高生长呈扇形分布,奠定了地位指数曲线簇的生成法则的基础。
同时,也为利用基准年龄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外由于树高易于测定,而且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因此,利用林分高已成为林业上最常采用的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
在利用林分高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中,又依所使用的林分高不同而分为地位级法和地位指数法。
⑴地位级法地位级(Site class)是反映林地生产力的一种相对度量指标,它是依据林分条件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按相同年龄时林分条件平均高的变动幅度划分为若干个级数,通常为5—7级,以罗马数字Ⅰ、Ⅱ、Ⅲ、……符号依次表示立地质量的高低,将每一地位级所对应的各个年龄时的平均高列成表,称为地位级表(如表2—4)。
使用时,先测定林分的平均年龄和林分条件平均高,据此可由地位级表中可查出该林地的地位级。
如果是复层混交林,则应依据主林层中的优势树种来确定地位级。
⑵地位指数法地位指数(Site index)是指在某一立地上特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度值。
依据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优势木年龄的关系所编制的表称作地位指数表(如表4—4)。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各不同林分在某一特定年龄(基准年龄或标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作为评定林地立地质量高低的依据。
这种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学者布鲁斯(Bruce,1926)在编制南方松收获表时首次采用了50年优势木平均高作为地位指数值。
关于基准年龄(亦称作标准年龄、指示年龄、基础年龄等)(Reference Age、Key Age)的确定,至今尚无统一的方法,一般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树高生长趋于稳定后的一个龄阶。
②采伐年龄。
③自然成熟龄的一半年龄。
④材积或树高平均生长最大时的年龄。
一般以10年为单位,大多以20、30、40、……作为基准年龄,如实生杉木的基准年龄为20年。
有关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的标准年龄的确定,可参阅《林业专业调查主要技术规定》,1999.中国林业出版社)。
克拉特(Clutter J.L.,1983)指出,对于许多树种,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什么年龄作为基准年龄,评定的立地质量的优劣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异。
关于在标准地中确定测高优势木的方法及测高优势木的株数,作法也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几种:①在林分中测定所有上层木的树高,求其算术平均值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②在每100m2面积的林地上测一株最高树木的树高,以整个标准地或样地内所选测树木树高平均值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③在林分中测定20株以上的优势木(含亚优势木),以其平均值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④测定3~6株均匀分布在标准地或样地内的优势木树高,以其平均值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与地位级法相比,地位指数是一个能够直观地反映立地质量的数量指标,而地位级则只能给予相对等级的概念。
另外,优势木高受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较小,并且优势木平均高的测定工作量比林分条件平均高的测定工作量小,因此,地位指数成为比地位级更常采用的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
对于没有受到显著人为干扰的林分,使用地位级或地位指数两种方法评定立地质量,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地位级法不适用于采用下层抚育伐的林分,地位指数法不适用于采用上层抚育伐(“拔大毛”式)的林分。
若林分受人为干扰较少时,林分条件平均高与林分优势木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如张少昂(1986)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各种不同密度林分的优势木高与其条件平均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不仅优势木高与条件平均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线性相关,而且其相关性与林分密度大小无关。
需要指出,从理论上来说,利用地位指数确定立地质量时,要求决定地位指数的优势木应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均应处于优势位置。
⑶多型地位指数曲线地位指数表是以导向曲线为依据编制的,而导向曲线又是根据优势木平均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即优势木高的平均生长过程推出的。
这种方法假设所有立地条件下优势木高的生长过程曲线形状都相同,因此,这种地位指数曲线又被称作同型(或合成)地位指数曲线。
在这种曲线簇中,对于任意两条曲线,一条曲线上任意年龄的树高值与另一条曲线上同一年龄的树高值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如图4—4)。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立地上的优势木高生长曲线都有相同的趋势(如图4—1)。
根据这种非同型的树高曲线簇的性质,可分为分离形的多形相交曲线簇和交叉形的多形相交曲线簇两类(图4—2)。
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多形地位指数曲线(polymorphic site curve)。
利用多型地位指数曲线确定地位指数时,不仅根据优势木平均高,还要引入其它反映立地条件的因子,结合起来评定立地质量。
在这里,引入其它反映立地或立地质量因子的目的,在于利用这个因子将多形树高生长曲线簇转化为若干个同型的树高生长曲线簇。
如Zahner(1962)利用林分的土壤条件作为辅助变量,将一个火炬松的多形地位指数系统分解成3个独立的地位指数方程,即黄土土壤、下层分解良好的非黄土土壤及下层分解差的非黄土土壤3种土壤类型的地位指数方程。
马建路(1993)以红松林型为辅助变量,将红松林地位指数分成五类(即林型)。
在使用这样的地位指数表(或图)时,需要先确定辅助变量,然后决定选用哪种树高曲线图或方程来导出地位指数。
*4.2地位指数表和地位级表的编制*4.2.1同型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以全国杉木专业调查福建试点技术总结资料为例,介绍利用树高调整法编制地位指数表的简要方法及过程。
*4.2.1.1资料收集⑴确定标准地的数量根据未来用表地区范围的大小及该预定编表树种的生长状况,确定标准地的数量,一般在300块以上为宜,使标准地覆盖本地区各种立地条件(如地形、地势、坡度、坡向、坡位或各种土壤类型)及各个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