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称为伞胚、干细胞胚体或原胚。
它是指一种早期的胚胎状态,即在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细胞,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或器官结构。
组胚通常是一个球形,由约10-3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总称为胚细胞。
组胚是多个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和生殖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的形成是在受精卵被放置在子宫之前的早期阶段。
在受精卵内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维六细胞组胚。
这个早期的胚胎经过继续的细胞分裂,快速地形成一个球形的组胚。
组胚内的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胚胎细胞系,即胚胎干细胞。
这些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组胚的形成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它标志着一个生物结构的开始,通过后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多细胞生物中,组胚是不同类型细胞的前体,并且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通信来生成和组织。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科学家可以对组胚进行操作,以研究生物发育的机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组胚是生殖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试管受孕中,医生通常会从女性体内提取卵子并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形成组胚。
然后,最健康的组胚将被选择并被植入女性子宫,以促进受孕和胎儿的发育。
通过使用组胚选择和胚胎植入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实现生育。
总之,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形成的一团细胞。
它是胚胎的起始阶段,并且在不同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和发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且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组胚~名词解释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微绒毛: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4.纤毛: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电镜下纤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有节律的同步摆动,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6.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起源细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化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7.骨板:骨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在纤维束间有骨盐的针状结晶体,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有规律的平行排列,并以无定形基质黏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坚固的板样结构,称骨板。
8.骨基质: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9.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佛骨板)构成。
10.肌节: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于是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肌浆网: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横小管: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
在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原始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原始结构。
这些分化和排列的细胞集合体就被称为组胚。
组胚可以看作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胚胎进入了多细胞组织形成的阶段。
在组胚阶段,胚胎内部已经开始形成胚芽、原肠道、原神经系统等最初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组胚逐渐演化为更加复杂的胚胎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器官系统和身体结构。
组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在组胚阶段,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和分化方向。
同时,组胚也为后续的器官发生和组织形成提供了基础,为生物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总之,组胚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指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为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器官形成奠定基础。
组胚的名词解释

组胚的名词解释组胚(somatic embryogenesis),指的是在非生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形成胚胎发育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的一种过程。
组胚的发生和发育与植物的生长调节、细胞分裂和分化等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和繁殖技术中。
1. 组胚的起源和类型组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方式:某些植物具有内源性的组胚潜能,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启动胚胎发生过程;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刺激来诱导细胞分化为胚胎。
根据组胚的发生途径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体细胞组胚和胚乳细胞组胚两种类型。
2. 体细胞组胚体细胞组胚是指在植物非生殖器官的体细胞中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人工诱导实现。
体细胞组胚一般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诱导两种方式。
离体培养是将细胞通过培养基和适当条件刺激,形成愈伤组织或胚性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培养分化为胚胎。
原位诱导则是在植物体内或组织内施加外部因素(如激素),刺激细胞分化为胚胎。
3. 胚乳细胞组胚胚乳细胞组胚是指通过处理植物种子的胚乳细胞,使其分化为胚胎的过程。
胚乳细胞是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起供给胚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在特定条件下,胚乳细胞也可以通过诱导分化为胚胎。
这种方式相对于体细胞组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克服多个生理、解剖和遗传障碍。
4. 组胚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组胚技术在植物繁殖和育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组胚技术可以解决植物繁殖的问题,例如无性繁殖困难的植物品种可以通过体细胞组胚进行大规模繁殖。
其次,组胚技术可以加速植物育种过程,例如通过组胚选育出高产、耐逆的新品种。
此外,组胚技术还有助于植物的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可以通过组胚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新胚体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转导。
组胚作为一门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入探索的方向。
例如,如何提高组胚成功率和胚体质量,如何改善胚胎转化和成熟的方式,如何克服遗传背景的限制,等等。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绪论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外基质。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免疫组织化学术: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标记抗体与抗原(某种蛋白质、多肽等)的结合来显示细胞内某种抗原,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4.原位杂交术: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处理或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显示标记物,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上皮组织四、名词解释1.junctional ple*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紧挨在一起,即称“连接复合体”,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microvillus 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微丝与终末网相延续,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
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4.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是一种大的平板状连接,相邻细胞间隙仅2~3nm,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是两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相互结合,电镜下由六个亚单位构成,又称连接小体,中央有亲水小管,它是相邻细胞间直通的管道,可供细胞间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离子,传递化学信息,此处电阻低,是电偶联发生的主要部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
组胚名词解释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组胚考试名词和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内部资料,仅供参考!1.组织学(histoiogy):是研究正常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及器官和系统3部分。
2.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生物个体发生、生长及其发育机制的一门科学。
3.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因此,HE色法可将组织中各中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显示出来。
4.内皮(endothelium) :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间皮(mesothelium):是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脏层和壁层的单层扁平上皮。
6.微绒毛(microvillus)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壮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7.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故称为横小管。
8.肌节(sarcomere):相邻两条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½I带+A带+½I带,是肌纤维舒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9.闰盘(intercalated): 由相邻两个肌纤维的分支处伸出许多短突相互嵌合而成。
10.三联体(triad):骨骼肌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浆网在两条横小管之间形成纵小管,并在近横小管处膨大为终池。
一条横小管与它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的结构,称为三联体。
11.尼氏体(nissl body):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斑块或细胞粒。
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
12.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是神经元胞体内的细丝状结构。
电镜下观察,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故它是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
神经丝和微管还与胞质内的物质输送有关,在屠输送中起重要作用。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
组胚起源于受精卵或一细胞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多细胞生物。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组胚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它代表了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通过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组胚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组胚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机制。
首先,组胚的形成依赖于细胞分裂。
一细胞胚胎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胚。
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是组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一些细胞会分泌信号分子,影响周围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次,组胚细胞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分化。
分化是指细胞从相对未定向的状态逐渐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分化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化路径。
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细胞会分化成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另外,组胚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细胞层和组织结构。
细胞死亡则是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或有损害的细胞会自我引发死亡,以促进整个胚胎的完整性和正常发育。
这些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组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组胚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时序和定位。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发生。
这种时序和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组胚是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通过细胞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等复杂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多细胞生物。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连接复合体: 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四种细胞间连接方式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在一起,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2、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微绒毛内含许多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3、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最主要的结构特点。
4、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佛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的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膜内的细胞、纤维、基质和血管、神经等结构经穿通管进入中央管,使骨组织获得营养,排除废物,进行代谢和生长改建。
5、肌原纤维:是细胞内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两种蛋白质构成的肌微丝,与肌纤维纵轴平行成束排列,是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6、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7、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三联体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储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8、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9、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
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组胚学名词解释及简答点总结

1.边缘叶和边缘系统: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和齿状回等,位于在大脑和间脑交界处。
边缘叶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在功能上和结构上密切联系,合成一个功能系统,其活动与情绪变化、记忆和内脏活动有关,称边缘系统。
2.纹状体:由豆状核和尾状核组成,接受丘脑和大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质红核和黑质,是锥体外系的主要联络站,有维持肌紧张和协调肌肉运动的作用,在哺乳类以下的动物,纹状体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
在人类,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纹状体退居从属地位。
3.蛛网膜颗粒: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4.脉络丛: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5.精子获能:精子在通过雌性生殖管道是,在管道上皮、主要是输卵管上皮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下,解除抑制因子,使精子获得释放顶体酶、穿越顶体带和放射冠的能力。
6.顶体反应:受精时,精子一接触到卵表面或卵周结构,精子顶体泡即与精子质膜融合,释放出酶和其他蛋白质的反应。
有助于精子穿过卵的外围结构和精核入卵。
7.胎盘:胎盘是后兽类和真兽类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8.胎盘屏障:在胎儿的物质交换中,母子的血液并不混溶,而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气体和物质的交流,其所经过的结构就是胎盘屏障。
分六层:胎儿血管内皮,胎儿结缔组织,胎儿绒毛膜上皮,子宫内膜上皮,子宫结缔组织,子宫血管上皮。
9.血管吻合:人体的血管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相通外,在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静脉之间都可彼此直接接通,形成血管吻合。
10.侧副循环:为主干血流受阻或不通时,通过侧副管的血液量增多,管腔逐渐扩大与其他分支吻合,以代替主干发挥作用。
组胚名词解释

1.静脉瓣: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管壁内膜常突入官腔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半月形瓣,称静脉瓣。
其表面覆以内皮,中心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根部与管壁内膜相连,其功能为防止血液倒流。
2.蒲肯野纤维: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心脏传导系的房室束及其分支。
其特点是比一般心肌纤维短而粗,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其胞质着色较一般心肌纤维浅。
细胞彼此间的连接结构较多,故闰盘较多见。
房室束分支末端的蒲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相连接,将冲动传导至心室各处。
3.W-P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含若干平行细管,是贮存与止血有关的vWF的结构。
大动脉内皮细胞中的W-P小体数量较多。
4.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分支吻合成网,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内。
毛细血管的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基膜外有少量结缔组织。
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三种: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它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5.弹性动脉:即大动脉,因其中膜内由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管壁弹性较大,故名.心脏收缩时大动脉管径扩张,承受心脏泵出的血液;心脏舒张时大动脉管径回缩,弹性回缩力使得血液进一步被推向远侧,从而使心脏有节律的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6.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内。
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可有较大的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基膜或连续、或不连续、或缺如。
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及动静脉吻合等几个部分组成。
8、联系功能比较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四种动脉的管壁厚度相差很大,但管壁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它们的主要差别表现于中膜的结构。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串讲课件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1.HE染色:将能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的苏木清和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染成粉红色的伊红两种染色法简称为:HE 染色3.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5.肌节: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暗带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
暗带中央有一条暗色的窄带。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成为Z线。
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成为肌节。
6.横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的管状结构。
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7. 三联体:每一条横小管与其两者的终池共同组成8.闰盘: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9.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为光镜下可见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
在一些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尼氏体大而多,宛如虎皮花纹,又称虎斑小体。
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
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10.神经原纤维:是神经细胞质内的丝状纤维结构。
在银染标本切片中,呈棕褐色细丝,交织成网,并向轴突和树突方向延伸。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聚集成束所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转运。
现细胞之间的通讯。
12.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
13.动脉周围淋巴鞘:简称为淋巴鞘,由位于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构成。
主要含有大量T细胞,属于胸腺依赖区,同时含有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等,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14.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为单管状或分支管状腺。
每个胃底腺分为颈部、体部和底部3部分,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15.皱襞:皱襞是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腔面形成的突起。
16.小肠绒毛: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的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17.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内脏)1.皱襞plica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
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内因子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
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的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的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的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
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
组胚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1.滤泡旁细胞: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cell)又称C细胞,成团积聚在浦泡之间,少量镶嵌在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其腔面被滤泡上皮覆盖,在HE染色标本下,胞质稍淡。
用镀银法可见基底部胞质内有嗜银颗粒,2.血窦:(1)由于真体腔不发达,微血管和一部分静脉的腔扩大了,而且无血管壁包围,于是便形成了组织间不规则的空隙,血液在空隙流过便成了血窦。
3.小肠绒毛:为固有层和上皮共同凸向肠腔形成的叶状结构,游离在肠腔内的团状结构是绒毛的横切面。
4.胶原纤维:细胞外基质的骨架成分,由胶原分子有序排列并相互交联构成的纤维,具有很高的抗张力强度。
纤维具有韧性,抗牵引力强5.,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的膜状结构。
具有支持.Hassall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
由数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呈,细胞核清晰,胞质嗜酸性;小体中心的细胞胞核消失,已变性解体。
7.RNA)网织红细胞(以下简Retc)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以及判断贫血和相关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8.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光镜下呈斑块状或细粒状散在分布。
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
粗面内质网常呈现规则的平行排列,游离核糖体分布于细胞质中。
9.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年活性物质,1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有的部位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融合.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为0。
2~0。
5μm,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10.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argyrophilic fiber)。
11.闰盘: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
相邻两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intercalated disc),在HE染色体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
13.球旁复合体:也称近血管球复合体或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和极周细胞组成,它们在位置,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故合为一体。
组胚名解与问答题

5、微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细胞表面伸展形成指状的突起,其内含有微丝,微绒毛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
6、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可分为两层:近上皮层为基板,近结缔组织侧为网板,是一种半透膜,可加强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的连接。
7、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内陷形成很多内褶,内褶间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可增加细胞表面积,增强细胞对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连接复合体:连接复合体系指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时,称连接复合体。
1、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一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A带和与A相邻的两个1/2 I带,长约2~2.5μm。
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闰盘:是相邻两心肌细胞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
闰盘连接的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作用;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能传递冲动,使心肌产生同步收缩。
3、三联体: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横小管。
近横小管两侧的纵小管末端横向扩大形成终池。
横小管及其两侧平行的终池,合称三联体。
4、尼氏小体(嗜染质):呈嗜碱性的小体或颗粒,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5、神经原纤维:银染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
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6、血——脑屏障:是存在于血液和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种屏障,它由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和包绕毛细血管的神经胶质膜等共同组成,具有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神经组织的作用。
7、蒲肯野纤维:即束细胞,是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细胞成分,广泛分布在心内膜下层蒲肯野纤维较心室肌纤维粗大,中央有1~2细胞核,胞质多,含丰富糖原和线粒体,肌丝束少。
8、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其功能是按组织的需要调节局部的血流量,使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以实现物质交换。
组胚-名解、问答及论述

第一章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内皮:衬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2.间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3.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指状突起,其内含有微丝,其作用是增大细胞膜表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
4.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许多细长突起,其内有纵行微管,纤毛具有定向摆动的功能。
5.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同时存在时称为连接复合体。
6.基膜: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部结缔组织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电镜下,基膜分为两层,靠近上皮组织的称基板,与深部结缔组织连接的网板,基板和网板都是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的。
基膜不仅有支持和连接的作用,还是一个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
二、简答题1.试述上皮组织的特点。
答:上皮组织的特点有①细胞多,连接紧密,形状较规则,细胞外基质少②具有明显的极性,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一面为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一面称为基底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称为侧面③上皮组织内没有血管,其营养由结缔组织血管中的血液透过基膜供给④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为7~8.5微米,周缘较厚,中央较薄,这种结构增大了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其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2.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第四章软骨和骨一、名词解释1.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中央,由2~8个软骨细胞成群分布,并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增殖分裂而来。
2.骨板:骨胶原纤维被粘合质(粘蛋白)粘合在一起,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状结构称为骨板。
3.骨单位(哈弗斯系统):是长骨骨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成筒状。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人体或动植物胚胎的最初发育阶段,即由
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胎组织。
在这个阶段,胚胎最初的组织结构
和器官形成会对其生命的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组胚起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母体的输卵
管内。
当一个精子成功地进入了卵子内部,就会触发卵子释放一系列
的化学物质,防止其他的精子进入。
接着,卵子和精子的基因组合开
始进行合并,分裂形成了细胞群,随之开始了组胚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目的是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等,最终
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胚胎还需要不断地从母
体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的发育。
组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缺陷和疾病。
一些影响组胚发育的因素包括基因变异、环境污染、母体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组胚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妊娠健康和胎儿健
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组胚是人体或动植物发育的起点,其正常发育对于胚胎后
续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组胚的健康发育,促进孕妇及胚胎的身体健康。
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避免不良生
活习惯,为组胚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串讲课件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1.胚胎学:研究生物个体发生,生长及其发育机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机制·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和先天畸形等。
2.HE染色:将能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的苏木清和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染成粉红色的伊红两种染色法简称为:HE 染色3.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5.肌节: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暗带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
暗带中央有一条暗色的窄带。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成为Z线。
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成为肌节。
6.横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的管状结构。
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7. 三联体:每一条横小管与其两者的终池共同组成8.闰盘: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9.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为光镜下可见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
在一些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尼氏体大而多,宛如虎皮花纹,又称虎斑小体。
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
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10.神经原纤维:是神经细胞质内的丝状纤维结构。
在银染标本切片中,呈棕褐色细丝,交织成网,并向轴突和树突方向延伸。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聚集成束所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转运。
现细胞之间的通讯。
12.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
13.动脉周围淋巴鞘:简称为淋巴鞘,由位于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构成。
主要含有大量T细胞,属于胸腺依赖区,同时含有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等,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14.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为单管状或分支管状腺。
每个胃底腺分为颈部、体部和底部3部分,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上皮组织1.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1..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1.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1/2 I带+A带+1/2I带。
2.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肌纤维相垂直。
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1.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1..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38.
腮腺
颔下腺
舌下腺
腺泡类型
纯浆液性,间质中常见脂肪细胞
混合性,浆液性多,粘液性与混合性较少
混合性,粘液性与混合性为主,半月多见
闰 管
24.
就是远端小管直部末端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得管壁上皮细胞增高变窄而成得椭圆形斑,可感受远曲小管内滤过液中钠离子浓度得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与球外系膜细胞,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25.
由近端小管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直部组成得“U”得袢。
26.
就是毛细血管球内得血液向肾小囊腔渗透时所通过得结构,又称滤过膜,由有孔内皮,基膜与足细胞裂孔膜组成,能滤过形成原尿。
与支持细胞共同组成生精上皮。自生精小管基底部至腔面依次排列得生精细胞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与精子。
31.
位于生精小管之间得结缔组织中,胞质嗜酸性,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得超微结构特征,即滑面内质网丰富,线粒体嵴呈管状,多脂滴。其功能就是合成与分泌雄激素。
32.
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得卵泡颗粒层与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得结缔组织与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变成具有内分泌功能得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分泌孕激素与少量雌激素。根据就是否受精,分为妊娠黄体与月经黄体。
7.
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与清除血液中得异物、细菌与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得红细胞与血小板。
8.
指肝血窦得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得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就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得场所。
9.
就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得区域,含有较多得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与小叶间静脉通过。
33.
在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卵泡周围得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卵泡膜逐渐分化为内、外两层。
34.
退化得卵泡称闭锁卵泡。卵泡闭锁可以发生在卵泡发育得各个时期,大多数发生在原始卵泡阶段。
35.
就是卵泡开始发育后,卵泡细胞渐增生成多层细胞,紧贴卵母细胞得一层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36.
就是在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得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膜,参与卵细胞与精子得相互识别。
10.
就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得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得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
胰腺闰管得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
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得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胰岛由A,B、D、PP四种细胞构成,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得超微结构特点。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与胰多肽。
21.
球形小体,由肾小囊与血管球组成。肾小体有两极,分别就是血管极与尿极。
22.
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细胞体积大,核染色浅,电镜下可见足细胞胞体伸出几个大得初级突起,后者又分出许多指状次级突起。足细胞参与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
23.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与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大致成三角形。球旁细胞分泌颗粒,含肾素,维持血压。致密斑就是一种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内钠离子得浓度。球外系膜细胞起信息传递得作用。
名词解释
1.
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得突起,可以就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得就是恒定结构,有得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
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得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与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
分布于胃体与胃底部,就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得腺体,主要由主细胞与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与盐酸内因子
27.
就是位于肾小囊内得一团盘曲得毛细血管。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入肾小囊内,经两次分支形成网状得毛细血管袢,每条毛细血管袢之间有血管系膜支持,毛细血管袢再汇成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离开肾小囊。
毛细血管得有孔内皮与基膜参与滤过膜得组成,对流经血管球得血液进行滤过,产生滤过液原尿
28.
就是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得结构,包括间质中得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与支持细胞侧突之间得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
4.
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得脂肪。
5.
就是肝得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面得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
位于肝板之间得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得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15.
又称呼吸膜,就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得结构,包括肺泡表面得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与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16.
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等功能。在吞噬了吸入得尘粒后,称尘细胞。
A细胞多在胰岛周边,分泌高血糖素
B细胞数量最多,多位于胰岛中部,分泌胰岛素
D细胞数量少,分泌得生长抑素,可抑制邻近细胞得分泌功能
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1细长,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大成球状,称为嗅泡。从其表面伸出嗅毛。
14.
由每根细支气管连同它得各级分支与肺泡组成肺小叶,就是肺得结构单位。肺小叶成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17.
肺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进入肺内得尘埃颗粒后,称为尘细胞。
18.
就是组成肺泡上皮得一种细胞,呈立方状,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与稳定肺胞直径,还能增生修复Ⅰ型肺泡细胞。
19.
相邻肺泡之间得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内含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20.
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就是尿液形成得结构与功能单位。
该屏障一方面可阻止某些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生精上皮,确保生精细胞有一个稳定发育得微环境,另一方面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以免发生自体免疫应答。
29.
位于精子头部,覆盖于核前2/3,由高尔基体形成,就是特殊得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在受精时能溶蚀卵细胞周围得冠状透明带,完成受精过程。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