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发展现状备受瞩目。
过去几十年间,江苏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江苏地区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
首先,江苏地区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制造业集群。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
同时,江苏地区还拥有庞大的汽车、电子、化工等制造业产业链,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江苏地区在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该地区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专业人士。
江苏地区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也居于全国前列。
这种科技创新的优势为江苏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江苏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该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
通过建设绿色产业、推行环保政策和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江苏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最后,江苏地区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较为有序。
大量的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和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设,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江苏地区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它的发展现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也为江苏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经济总量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
而北部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
南北发展不平衡导致南部地区较为富裕,北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2.产业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而北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而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而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使得南部地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增加了北部地区的发展难度。
1.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与历史传统有关。
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北部地区受到历史发展限制,基础条件相对较弱。
2.政府政策导致政府对南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投资,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的政策偏向南部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加大。
3.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部地区的市场较为成熟,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更容易流动,而北部地区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要素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优化投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提升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政府要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塑造北部地区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摘要:区域经济在大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探索中逐渐成长,通过这种区域突破的方式,中国的经济转型才能够实现在经济体制平衡过渡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虽然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不足和弊端,但是只有在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在区域发展的体制下,各地区为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探索,才促进了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
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
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江苏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位于长江流域中下游,是中国的经济强省之一。
近年来,江苏地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首先,江苏地区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江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之一。
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
江苏地区的企业集群如苏州、南京、无锡等,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江苏地区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江苏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这些举措促进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再次,江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江苏地区的城市化率逐年提高。
现在,江苏地区有多个大中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等,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聚集效应。
同时,江苏地区的城市也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江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江苏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江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环保力度,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之,江苏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热点区域之一。
近年来,江苏地区在经济、科技创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苏地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不过,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难以回避的。
本文将探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但是,由于历史问题的影响,江苏省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发展模式不同江苏省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例如,苏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出口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苏北地区则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粮食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产业。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江苏省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发展迅速,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城市的规模扩大,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加,农村则难以满足城市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一)构建全省协同发展布局江苏省可以制定全省协同发展战略,以支持经济下行地区的发展。
战略包括优化产业布局,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才素质等。
(二)发展多元化产业江苏省各地区可以发展多元化产业,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特点,制定产业升级计划。
例如,适当提高苏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当地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发展;同时,可适当降低苏南地区对制造业的依赖,引导当地加快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江苏省可以通过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城市环境友好型发展,实行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等。
三、结语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中国境内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反映。
江苏省可以采取全省协同发展、多元化产业发展、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措施,解决不平衡问题。
在实践中,江苏省可以与周边省份、国际友城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经济概览
江苏省经济概览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对江苏省的经济状况进行概览,并分析其发展动力和未来前景。
1. 经济总体情况江苏省经济总量庞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江苏省201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9.73万亿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江苏省的经济增速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实现了6.1%的增长。
这一成绩不仅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速,还凸显出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的强大实力。
2. 产业结构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多样,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农业也发展迅速。
制造业是江苏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机械等行业在江苏省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江苏省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
农业方面,江苏省以稻米、小麦、棉花、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大、质量好而闻名。
3. 对外贸易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基地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提升,江苏省与国外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
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出口产品主要涵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等。
江苏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
4. 城市发展江苏省拥有苏州、南京、无锡等一批经济发达的城市。
这些城市经济繁荣,科技创新能力强。
以苏州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苏州不仅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还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金融、教育和政府等重要机构集聚于此。
无锡则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闻名。
5. 发展动力与前景江苏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积极因素。
首先,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以江苏为例
江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助于推动全省经济增长,这既是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和世纪之交的历史选择,更能给我国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和数据,试图找出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使江苏三大区域均衡发展,以期为全国区域平衡发展提供示范性经验。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既是我省的危机同时也是我省的转机。
分析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应该从江苏全省的经济发展出发,立足全省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全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1)全省GDP 总量逐年攀升,总量占比增幅较小。
(2)全省人均GDP 不断增长,均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全省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江苏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区域协调发展成果不显著,主要表现在:(1)区域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高。
(2)地区人均GDP 差距逐渐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仍然巨大。
(3)产业层次整体提升,产业差距居高不下。
(4)要素流动顺畅且分布日趋均衡,市场建设仍需加强。
不平衡的现状既是对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同时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时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江苏全省全省居民生活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严峻,导致全省经济发展止步不前。
从多角度分析三大区域固有差距,找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才能给出更有效的建议。
1.区位条件因素地区区位条件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区位条件无疑能促使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而恶劣的区位条件不仅能减缓一个地区当前的发展速度,更是对该地区长久发展之计的严重阻碍。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城市基础实力较强,且与上海接壤,受上海经济影响辐射大。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点
发展阶段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处 于不同的阶段,例如一些地区可 能处于工业化初期,而另一些地 区可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存在 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可 能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可能较慢。
人民生活水平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影响 人民生活水平,例如人均收入、教 育资源等。
总结词
描述
各地区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 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孵化器平台,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同 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 高区域创新能力。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总结词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引言 •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区域经济发展成因 •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
遇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
方面。本报告旨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成因,为政策制定和实践
提供参考。
02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动态性等特点。不同地区在经济
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经济
特点。
03
区域经济发展成因
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包括自然条件、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
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报告目的
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差距较大。
以南京市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南京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业发达,研发创新能力较强。
而其他地区如常州、扬州等二三线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大部分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稳定,人口密集、物质条件优越。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农民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有限。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沿海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拥有较多的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元化。
而内陆地区如连云港、淮安等相对边远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资、税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力度相对较小,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另一些地方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方面做得较好,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而另一些地方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针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江苏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较好的势头,而一些地区则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社会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就江苏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一、江苏经济发展状况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人口密集的省份。
其拥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这也为该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江苏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经济数据显示,在江苏省内,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速表现最好,而淮北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1.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不同江苏省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省份,但由于苏南和淮北地区之间相隔较远,其交通运输条件不同。
苏南地区坐拥海岸线和河流等自然资源,交通网络密布,而淮北地区多山少水,交通发展相对不够发达。
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苏南地区自然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而淮北地区则显得相对困难。
2. 行业结构不同江苏省的行业结构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南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这两个行业均属于经济发展的高端板块,且该地区的制造业具有大规模、高效益和高附加值等特点。
而淮北地区则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这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矿产业,收益相对较低。
这种区别直接影响到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投资力度不同投资力度是一个地区获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不少地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江苏省内,苏南地区的资金输入要远高于淮北地区。
这也导致苏南地区的市场环境更加活跃,企业发展更加迅速。
而淮北地区则由于缺乏资金的注入,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结语综上,江苏省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
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该要分析其原因,并从投资、行业和地理位置等多角度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只有如此,江苏经济发展的差异才可能逐步缩小。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对于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北部、西部等内陆地区相对落后,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3. 城市间发展差距增大:省会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南京市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受限。
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差异: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毗邻上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带动效应,而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缺乏外部经济合作和资源禀赋。
2. 政策导向与发展策略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北部、西部等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3. 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不合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导致南京市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其他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1. 社会不稳定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
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生能源和环境压力。
3. 人才流失与人口流动:由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北部、西部等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1. 调整产业布局: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鼓励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减少南部地区的产业集中,提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均衡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一直以来都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战略目标与措施等方面,探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1.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江苏省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较高。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为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江苏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农业也有一定规模。
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3 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江苏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较为良好,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一方面,苏南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苏北地区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福利差距拉大等问题。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问题与挑战2.1 基础设施滞后尽管江苏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县域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依然存在。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定瓶颈。
2.2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虽然江苏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制造业仍然是主导产业。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增加,江苏省县域经济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附加值。
2.3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江苏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凸显。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和沿海两大开 发轴线交汇处,交通便捷,具有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产业特色鲜明
苏中地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化 工、轻工纺织等为主体的产业结 构,拥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 名企业和品牌。
承接产业转移
苏中地区积极承接苏南和上海等 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 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提升自身产 业水平和实力。
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
苏南地区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铁路 和航空运输网络发达,大大提高了物 流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互补性强的产业结构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与苏南地区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苏中地区重点发展的是机械制造、 建筑业和农业等产业,与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苏中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和森林资源,同时人力资源也相对丰富,这为该地 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逐渐增强的科技实力
近年来,苏中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渐增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崭露头角,进 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要点一
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 产业
苏北地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其中农业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苏 北地区的旅游业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文化古迹。
03
丰富的人才资源
苏南地区教育发达,拥有众多高校和 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 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人才保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成因分析
独特的区位优势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沿岸,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与苏南和上海等地区形成紧密的 经济联系,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大市场辐射。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不仅对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也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东临黄海,南接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苏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
在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地处江淮平原,经济相对落后。
尽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比苏南地区明显滞后。
江苏省的西部地区也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落后问题。
位于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泰州等地,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受到交通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地理位置的影响。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其地理位置的不平衡导致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而苏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2. 政策引导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在政策引导上也存在差异化的情况。
苏南地区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其投入更大,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上相对不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苏南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差距 的主要 因素 , 出了江 苏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 提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异 ; e 熵 ; T i 产业结构 hl [ 中图分类号 】 1 [ F2 7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2 28( 0)1 02 — 4 l — 802 81— 1 0 D 0 8
一
、
引 言
内生产总值 占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 ,i P 为第 i 区域
的人 口份额 即第 i 区域 的人 口占江苏省 总人 口的 比重 。 当 T越接近于 0 , 明地区之 间收入的差异越小。当收 时 表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人类 在进行各种社 会经济活
动中所表现 于经济 、 社会 和政 治结 构变 化的差 异。任何 两个 区域 因自然的、 历史 的、 客观 的 以及主 观的因素 的影 响, 区域之 间必然 会存 在经 济差异 。我 国 的区域经 济发
2 0 0.7 8 2 0.2 9 l 02 056 002
系数 、 H R L值 、 i 系数和 T e 熵等 反 映相对 差距 的 指 Gn i hf t
标。T e 熵可用来衡量组 内差距和组 间差距对总差距 的 hf t
2 0 O.8 76 O.2 4 9 O 0 6 8 O 0 l6 03 O丁5 066 .154关 注。而 江
入在 3 个地 区之间按人 口份额平均分配时 ,hf熵为 : Te t 总的经济发展差异 等 于区间经济发展差异 闻 和区内经济发展差 异 内之和 , 区域 内部的经济 发展 而 差异 内 等于各个区内经济发展差距的加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7.4万件和8.7万件,均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
一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把科技投入纳入全省年度预期考核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
今年上半年达41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
二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
目前全省80%以上的科技平台建在企业,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到企业,80%以上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50%以上的科技奖励成果由企业获得。
发展特征三是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促进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目前我省共有10662家企业与内国941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仅与中科院合作项目就有1104个。
“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实施产学研项目20800个。
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由每年1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1亿元。
发展特征四是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四大平台”建设。
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6个,占全国1/10。
江苏的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数量都居于全国第一。
三、发展活力持续彰显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步伐,推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到2009年底全省私营企业91.2万户,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注册资本超过2万亿元。
目前全省公有、私营个体、外资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5.9%、39.4%和24.7%,基本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四、开放经济转型升级为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推动外贸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江苏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展,已与2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
由量向质的提升重点在于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
发展特征二是从主要引进外资向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并举转变。
更加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根据我省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引导各地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探索以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科技项目、形成高水平产业基地的新路子。
三是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转变。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以及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
全省境外协议投资连续八年增幅超过30%,去年突破10亿美元。
四是推动开发园区由外资密集区、产业聚集区向自主创新基地转变。
推动全省各类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增强集聚功能、创新功能,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五、城市乡村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十七大报告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出的新要求。
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造性提出“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全省连续7年保持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势头。
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46亿斤,比上年增加11亿斤,为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
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一手抓城市化发展。
以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为龙头,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
“十一五”以来全省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2009年,城市化率提高到55.6%。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平均每年100多万乡村人口进入城镇。
六、三大区域共同发展针对江苏南北发展差距较大的状况,坚持分类指导,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抓住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继续优化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四沿”产业布局。
对沿海开发、苏北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部署并抓好落实。
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过去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近几年发展明显提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力度,加大医疗服务领域的改革推进力度,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面落实“五有”要求,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各项惠民工程,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每年有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基础设施环境: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对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加强。
全省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公路:目前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3755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密度达3.4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第一。
铁路:加快建设沪宁、宁杭、宁安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铁江苏段、南京铁路枢纽,沪宁城际铁路今年7月1日已建成通车,沪宁杭“一小时都市圈”正在形成。
现铁路总长1678公里。
新长、宁启铁路建成并开通运营,结束了苏北、苏中腹地“地无寸铁”的历史。
“十一五”以来新增造林6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五年前的14.8%提高到2009年的19.1%。
今年上半年新增造林131万亩,沪宁城际高铁沿线绿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共有国家生态市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分别占全国的近1/2和1/4。
城乡人居环境稳步改善。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一)区位优势和环境方面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
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苏中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边缘和辐射区域,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
这种区域环境特征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基本一致。
(二)区域经济基础方面苏南经济发展历史上高于苏中、苏北,经济实力很强,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工业基础优于苏中苏北,而苏北一直以农、渔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基础相对较弱。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政策和计划体制的限制,苏南经济并没有多少发展,苏南苏北经济差距不大。
改革开放以后,苏南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创新,获得快速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结构方面苏南已构建成各种具有特色的专业大市场,并已形成各种产业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链,带动了整个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有其闻名全国的东方丝绸市场、服装市场、纺织品市场、电气产品市场、家俱市场以及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对整个区域经济起到了拉动、带动、推动、连动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迅速崛起。
然而苏北,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农副产品资源,却未能构建一个具有影响的大市场,来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四)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人文观念方面苏南经济的发展特点具有很浓的吴文化气息,表现了苏南人的纤细、周密和快节奏。
观念前瞻、思想活跃、理念更新、思维发散、勇于探索,充分显示了苏南人勤奋特征。
苏北的经济发展渗透着典型的淮文化特征,呈现着苏北人的粗旷、豪爽和直率,因占据着廉价劳动力和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企业单打独斗的形式较多,能立足市场的都经过一番拼搏。
互助和共赢、团队和协作、开拓和创新等显得不足和欠缺,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特点严重制约着苏北人的思维定式,软环境欠佳、投资环境滞后、基础建设不足、农副产品的加工落后、缺少创汇型农业和特色农业,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