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结果进 行再深入
探究
经讨论得 出图象和 基本结论
3 教育技术和一堂好课
常规教具——电化教学——信息技术
• 一堂直观形象化难为易的好课 • 一堂强化信号优化学习的好课 • 一堂知识开放支持互动的好课
知识信息 的丰富
4 教育心理和一堂好课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 一堂注重规范培养习惯的好课 • 一堂尊重个性循循善诱的好课 • 一堂鼓励经验自主归纳的好课
(教别人)
•山高小学
告诉我,我不一定记得住; 让我说,我能记得多一些; 让我做,我能懂得更多!
•我们的任务与使命
我们正处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处 于改革的初始阶段,
我们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也是实验者, 同时也是新课程的有力推进者。
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时不我待!
•三、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与学的关 系
学习方法 的完善

梦太奇与写作

体验
反映主题的两个片段
解读
解释主题涵义
再体验
演绎的片段
基本概念
归纳
巩固知识
训练
梦太奇与写作
•叶澜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应是有意义的课,是一堂扎实的课, 而不是图热闹的 一堂好课应是有效率的课,是充实的课,有内 容的课。 一堂好课应是有生成性的课,是丰实的课,内 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一堂好课应是常态下的课,是平实的课。教师 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一堂好课应是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
—— “有效教学”
(4) 自主
与 合作
看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作业”的能力和方法,更注重主动性的“自 主学习”意识与行为的素养培养。
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和 谐社会”建设注重沟通交流,注重团队合作 等素养,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列为培养要素 。
应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学习能 力,主张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担负起个人责任 ,这就是实现“自主”与“合作”的相辅相 成。
•教育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孔子学说:
言传身教、万世师表——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先学后教、有效诱导——重视能力的培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视规律与方法 联系实际、注重感悟——重视体验与提升
•教育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苏联凯洛夫五步教学法:
知识回顾 导入 新课教学 总结 评价反馈 遵循学科知识体系规律 强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的专业化成为了“十二五”期间培 训工作的关键词
•二、新课程背景
传承 与 创新
•二、新课程背景
新课程的理念它是传承与创新,传承的主要是孔 子学说中的精华和苏联五步教学法在我国多年实践的 经验,创新的是引入了杜威的建构主义理论等西方现 代先进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教育中与社会发展不相 适应的教育观念,调整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转变 了教学方式,纠正了我国现时教育出现极端化的“应 试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引导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健康发展。
五、研修主张
“听中学”,包括言传和内化。 “做中学”,包括外显和意会。 “听懂的做出来”,是指经过集体反 思,教师要把讨论结果化成改进教学设 计的行为,这其实就是内化。 “做过的说出来”,是指教师要学会 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能撰写教学日 志和研究报告,这就是外显。
新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以课为例,植根实践,在专家和同伴的 帮助下,依据教学实录、观察记录和集 体反思,反复叩问和解读课堂中的关键 教学事件,不断改进,在行动中收获视 野、提高技能。
学科思想
教育价值:
(使学生提高并具 有科学、正确、和 谐的“人地关系” 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由此为 基点,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意识,完 善人格 )
——学科特质分析
学习方式:
(注重文本学习、 图象学习和在自然、 社会中的实践学习 相结合,在一定的 环境或情景中的体 验与探究,联系实 际,建构知识概念, 形成相应的认知能 力)
思考?
谈谈你对一节好课标准的认识. 根据“行动教育”模式:
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 “有效教学”
(3) 接受
与 探究
我们东方的课堂文化中,提倡“接 受”是符合国情包括校情实际的举措 ,并被证明是有效教学的原因之一。
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培养 “终身学习能力”就变成课堂教学的 新任务。
对“探究”的实践体验,包括学 习习惯的培养,课堂训练的改进,指 导学生学会学习。
4
中西文化差异
• 一堂前因后果交代明确的好课 • 一堂过渡自然一气呵成的好课 • 一堂内涵深厚回味无穷的好课
文化品味 的提升
案 例
心灵的呼唤
实践





行为
歌唱 技能
音乐 知识
人文 素养
创造 能力
学习 பைடு நூலகம்法
感受 老年
让世 界充 满爱
酒干倘 卖无
亲情 千手 感恩 故事 观音 的心










教学 目标
内容 载体
1、教什么?学什么? 学科思想 教材运用 内容补充
总量(难度)把握
•三、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与学的关 系
2、怎么教?怎么学? 方法选择 过程设计 技术运用 作业落实
3
一堂好课的认识
1 教育哲学
2 教育科学
一堂好课
感知 感悟 感动
3 教育技术
4 教育心理
1 教育美学和一堂好课
逻辑结构——过程流畅——文化审美
—— “有效教学”
(5) 细节
与 整体
比较注意观察细节上的科学性、艺术性:对 课堂教学行为的指标分解,即表达了对细节关 注。
对有可能影响“成败”的“细节”必须关注 ,但更不能忽视整体,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整体 效果 。
教师能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有效调控学习方 式,充分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培养 科学思维方法、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素养 ;是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有效教学需正确处理的五个关系
教学与教育 预设与生成 讲授与探究 自主与合作 细节与整体
—— “有效教学”
(1) 教学
与 教育
学科的育人功能是课堂灵魂。 有效落实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维度目标 。 发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两个 纲要提出的育人功能。 在正确处理知识技能、注重方法能力的 教学同时,要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情感 线索
2 教育科学和一堂好课
求真——探究——原创
• 一堂揭示科学真理的好课 • 一堂体验发现过程的好课 • 一堂鼓励创新思维的好课
真实情景 的创设

单摆振动周期

自行设计 一个单摆 测其周期
猜测影响 周期的可
能因素
实验探究 检验猜测
的正误
更好地理解了物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亲身体验研究过程,感悟研究方法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教一育、部20继19年教1号工文件作:的背景
核心内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 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 教师队伍。 教师的专业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职业 准入的制度、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的评价 和终身学习。 具体举措——每五年对1100万教师培训; 240课时提高到360课时;实行定期资格认定 试点。
•教育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杜威的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学生 自己建构起来的,其他人无法替代。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 的学习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提醒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 表现,及教师的设计与学生经验是否适切。
——学习(成效)金字塔
(讲课) (阅读) (视听) (表演) (讨论) (实践)
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金伯康
jinbokang0918163
•一、继教工作的背景
现状教师“忙碌、盲从、茫然”,教师的专业 自主权缺乏。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将加强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胡锦涛讲话: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 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要把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 抓。
核心概念:
(两大原理:环境 具有整体性原理— —环境要素组成的 多元性与相关性;
环境具有差异性原 理——环境结构形 态的地带性与区域 性)
学科思想
——学科价值分析
• 培养“人地协调,持续发展”观念(即科
学发展观的重要构成)
• 建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理念
(体现经过地理学习对人格培养的学科贡献)
• 学会“地理思维” ——
(对地域结构与地理信息的简约化解读、运用的能力) (对地理要素在特定地域环境中现场考察与分析能力)
—— “有效教学”
(2) 预设
与 生成
上好一堂课,“预设”的功底不可抹杀。 课堂教学必须还要重视“生成”,给学 生“生成”的权利,留有“生成”的空间 。 如“引导学生解答”和“引导学生思考 ”这两个不同的课堂行为,前者试图将学 生接受预设的答案,而后者是给学生以方 向,同时考虑教学应变,体现生成。
“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 验的教学行为
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的 课例设计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 行为调整
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 与他人的差距
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 与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 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
从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行动去研究,让教 师自己来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 思,寻找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追求教 学行为的跟进,而非陷身于对教育理 念的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