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的成功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的成功之路

肖克之

16年前有这样一批人,在一座荒山之上起步,一无权、二无势、三无钱;但他们牢记着中国有5000年文明的12亿人,又很穷。因此,他们“贫不堕志”坚持行健自强,艰难跋涉,临深履薄,在钱海中沉浮,终于一条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景点出现了——吴文化博览苑。

1996年9月,由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吴文化博览苑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全国百个基地中唯一的民办单位,也是苏、锡、常、镇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六部委对吴文化博览苑的简介是这样表述的:“吴文化博览苑,简称吴苑,位于江苏省锡山市,占地46.7公倾,仿古建筑面积有3.5万平方米,是我国由农民捐资创办的第一座文化园林。吴苑以吴文化为内涵,建有稻丰圩、蚕桑巷、船桥史馆、交通馆、江南风情苑、人文馆、教育馆和学生教育营地等17个馆区。博览苑以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手段,展现五千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形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以浓郁的乡情教育人,以文人荟萃激励人、以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鼓舞人,以多彩的民俗文化陶冶人,是个名符其实的寓教于乐的大课堂。”这段精要的介绍,使人们对吴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一个由农民捐资兴办的博览苑,取得如此辉煌业绩,足以令吃皇粮的同行们汗颜。人们不禁要问农民为什么要办博览苑;吴苑是个民办单位,它用什么办法干出如此大的事业;吴苑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38・

吴苑出现在江南最富庶的地区;这恐怕并非偶然,“富而思乐、富而思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吴苑所在的堰桥镇,南濒太湖,北依长江,处杭、苏、沪金三角地带,是中国乡镇企业发端地。1984年此地的乡镇企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成熟期,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极大改善,吴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农村普遍的大面积城市化,城市化的农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但城市的一些文化设施装备远远跟不上。堰桥镇有座荒废的西高山(实为一丘陵),山上有一座庙宇的废墟,虽是荒山和废墟但确成了人们聚集活动的中心,三位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底的退休教师,以其特有的灵犀,感到人们摆脱物质穷困之后,极需要摆脱精神穷困。他们积极倡议以荒废的西高山为基础,创办吴文化博览苑,倡议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同乡里人的响应。先后有300多人加入到吴苑建设的行列,其中除几十名退休教师外,都是当地农民。他们赤手空拳,在镇政府开始支持2万元建设资金的基础上,锲而不舍,努力奋斗,在一座荒山上形成了具有1亿元资产的博物馆(含升值后的地价)。在建设过程中,先后吸收民间捐赠5000万元。目前吴苑有120名工作人员,其工资、福利待遇都是自负盈亏,没有哪一级政府给予工资补贴。对于最初的建设者们吴苑不是发财之径,而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荆棘。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他们树立信念,并以愚公的精神取得了成功。吴苑有一苑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启的是文

 万方数据

化之山,是以崇高的奉献精神走向历史的纵深。最初几年每月只拿十几元,吃一碗冬瓜汤,几千万元从手上过,都用到了山头上。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没点信念、没点精神是很难做到的。这些在伟大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有浓烈文化意识的吴地人,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去唤醒国魂。他们没有下海捞钱,没有含饴弄孙,他们选择了只是奉献的公益事业。从吴苑建设者们的行为和成功的事实,证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空喊精神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平不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唯利是图、封建迷信便会盛行。

吴苑的创业者们以造福社会为宗旨,全力营造一个弘扬传统文化,进行乡情、国情教育的大课堂。在他们早期的“办公室”有副联句“白首未甘卧松月;丹心元悔系园林”横批“老不糊涂”。“老不糊涂”大概就是对现实中一些不正确行为的不满,和所期望理想社会的写照。

在荒废的西高山上,出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博览苑,但它不是一个普普通通以文物为主要展陈的博览苑,而是整个吴文化的再现。吴苑融展览陈列、园林建筑、娱乐休闲为一体,以吴文化为核心,所有内容都紧紧扣住吴文化,围绕吴文化作文章。人们来到吴苑就会沉于吴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中,被吴文化包围和感染。吴地具有悠久历史,有许许多多值得骄傲的过去,其子子孙孙遍及各地,有影响的人物比比皆是。锡山所属的无锡,更是出类拔萃,从传统文化上来说可以算是老大,秦汉设县,虽屈居苏州之下,但到了本世纪初,则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民族工业区,一批有为的民族资本家发展了民族工业。这批人发财以后,投资地方经济,兴办文化教育,一些无锡人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回来搞实业兴国,教育兴国,造就了一批科学家、教育家、学者,体现了无锡入的人文精神。过去人称无锡是天下第一县,实际上就是这些先贤们打下的基础。吴苑紧紧抓住这个根本,弘扬文化精神,使之萌发自豪感。正是这种自豪感产生了自尊,产生了自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得到勃发,使人人都有了分担文化建设的义务。从省委书记到县委书记都为吴苑伸出过援助之手,从小娃娃到老太太都捧出仅有的零花钱,企业团体、海外人士慷慨解囊,形成了5000万元捐赠洪流。吴文化不是再现历史的博物馆文化,不是深埋地下的废墟文化,而是融于社会每个人身边的文化。

吴苑的成功表明了吴地人民爱文化、知文化、懂文化。也正是这种浓重的地方文化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人们来到这里了解吴文化,感受吴文化,接受吴文化。吴文化由吴苑传遍各地,由吴苑升华向人们展现。

吴苑的成功自然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但他们重视规划、重视宣传也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许多成功的经验都与吴苑有一个共同点,一开始就有一个科学、具体、长期并符合实际的规划。有了这样一个宏伟的蓝图,任凭千变万化,始终不渝坚持不懈,事业就有了成功的把握。吴苑创始之初,在规划上颇费了一番工夫,最后定位因地制宜立足环保,改造荒山与建博览苑结合,建筑要体现地方风格,内容要突出时代特点,吴苑要有规模。吴苑继承了无锡人造园的传统,无锡人在造园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四大名园的寄畅园,大而不失精细,亭、台、楼、阁样样具备,正因为不同凡响,才能原样复制落户颐和园(谐趣园)。吴苑在一张荒山上竖起了一片建筑,乌瓦粉墙,飞檐凌角,逶迤起伏连绵不断,掩映在苍萃之中,漫步其间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情画意。与之配套的学生营地、信众斋宿、吴街商贸、万卷楼、博士楼、口天楼六个区域为观众提供全面服务,满足各类人的需要。人工挖掘的环山堰里河,波光淋漓鸥鹭翩翩游人嬉戏,是一处

(下转第53页)

・39・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