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文军(1957-),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词典学,英语课程研究;高晓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3-06-08(修改稿)
2003年第11期总第17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3,l 11Serial l 176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文 军 高晓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以5苔丝6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翻译;文化
Abstract:Taking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for example,the autho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German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in literary translati on critici sm.The article argues that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which intensifie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multilanguage and multiculture and with /translation intension 0as its general principle brings the original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into its study to present a dynamic and mult-i dimen tional perspecti ve on li 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 m.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Functionlist Approaches,translator,reader,translation,cultur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11-0048-05
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便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几乎从有文学翻译开始就有了文学翻译批评。/翻译是评论的依据,而评论对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0(刘重德:107)由此可见翻译批评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那么我国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现状如何呢?许钧(1999:116)教授曾指出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是-过死.,只处于翻译批评的基本层次,,对照原文与译文,挑出其错误;二是-太活.,纯粹是感想式的。0稍后刘云虹(2002:410)则说,/虽然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的.和-感想式.这两种一是-过死.,一则-过活.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0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尚处在把翻译批评局限在译者和译文的范围,处于一种单向、静态的思维。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或换言之,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才有意义?许钧教授(1999:116)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0这里,许钧教授强调了文化因素和读者。刘云虹(2002:415)指出,/既然是批评,仍然需要有评定的标准,当然,若我们仍回到诸如直译和意译、忠于形式和忠于内容、归化和异化之类的二元对立之中,无疑是毫无意义的。在此,所谓标准应以翻译主体为支点,将
出发语和目的语都纳入其中。0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
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许、刘两人的观点,同时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整个翻译史当中,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到在不同的情景中要用不同的翻译方式。早期翻译是词对词的翻译,并不考虑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实际翻译当中,一些译者时时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要忠实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要求。两者之间有时难于都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为解决文学翻译的问题而产生,所以这种理论必然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有很大的助益。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莱斯(K.Raith)、费米尔(H.J.Vermeer)、曼塔莉(Justa Holy -M 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20世纪70年代初,莱斯出版了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率先把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提出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稍后她的学生费米尔提出翻译目的论,曼塔莉建立行为翻译理论。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对所有的
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写成并出版了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在这本书中诺德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理论,提
出了忠诚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对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同时对开展翻译批评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莱斯在建立功能理论之初就在她的客观翻译批评论中引入了功能范畴,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全文,从而激发了她构建功能翻译理论的灵感。另一方面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本就密不可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的提出,对翻译设立了翻译标准,同时即可成为翻译批评的原则,对译文进行评价。
文学体裁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浓缩,与文化因素紧密相关。与此相关的文学翻译事实上是一个以文化为背景的语言转换行为,翻译当中,从译文到翻译现象,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信息的流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都是互动的关系。而与此相对的文学翻译批评也应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来评价译文。
首先功能翻译论中的行为翻译论肯定了翻译交际行为的互动性和文化传递功能。翻译行为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互动的行为,而交际互动的行为特征与翻译行为的参与者紧密相关。翻译参与者包括翻译的发起者、委托人、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这几者之间的交际互动的结果便形成了翻译。而这种交际互动的行为又必然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同时翻译行为所涉及的语言本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翻译还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所以翻译行为论最终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这样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置于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非常适用于进行文学翻译,同时也适合于进行文学翻译批评。
而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则依赖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和忠诚原则。
1.翻译目的论和标准多元化
skopos源自希腊语,意为/目的0。英语中与目的相关的词还有ai m,purpose,intention和function,费米尔认为作为目的论的概念,这些词表达的意义一致。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0(Reiss&Vermeer,1984: 101)/这项原则有利于扭转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的局面。0(Nord,29)这说明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再选择翻译方法,而不是在翻译一篇文章时就先定调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反过来,对于文学翻译批评来说,我们在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时,首先不应看译文的翻译方法是否得当,是归化还是异化,二者孰优孰劣,而首先应从整体着手,看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功能。
2.翻译目的论和以/译文为中心0
费米尔认为翻译是/译者根据客户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在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0。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就是/处于特定文化中,具有特定的知识和交际需求的译文读者0。故目的论把翻译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以满足译文读者的某种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一项活动0(转引自王红成:241)。翻译目的论肯定了译语读者的作用并强调了译文读者的重要性。诺德在她的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一书中谈到了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对文学翻译提出了四项要求,对/以译语为中心0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四项要求分别是:(1)译员在翻译源文本时不仅要照顾原文作者的目的,还要考虑到与译文情景的一致性;(2)译语文本应该在与原文作者目的一致的译语环境下完成它的功能;(3)译文的语篇世界应根据预期的译文文本功能来选择;(4)采取特定的规则以使译语文本效果与设定的译语文本的预期功能一致。这四项要求再次强调了/译语0和/译文0的重要性。/以译语为中心0改变了传统的/以原文为中心0的翻译导向,这一点尤其适用于文学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是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转换行为,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即便有偶合之处,归根结底,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0(陈小慰,2000:4)。如果翻译时只考虑原文或以原文为中心,译文读者不一定对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很了解,而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便很容易使译文读者困惑。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重点不仅要看译文与原文相比是否忠实,是否有删减,还要看译文在译语环境下的交际功能是否满足了译文读者的需求。
3.忠诚原则
当然,/以译者为中心0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原文。相反,功能翻译理论同样强调忠实于原文,只是不是/对等论0中的忠实,不是原文与译文形式的对等,而是指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多边关系的力求一致,这便是忠诚原则。忠诚原则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翻译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这时/诺德认为译者对读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0另一方面,/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0。在翻译目的与原文意图冲突时,/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0。(仲伟合,1999:3)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忠诚原则是对翻译目的论的补充,避免了翻译目的论以译者为中心走向极端。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既要以翻译目的为标准评判译文,同时也要遵守忠诚原则,对译文作出评价,找出真正实现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多边关系的动态关系一致的译文。
下面我们比较张谷若和吴笛两人译的5苔丝6,来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来评价文学翻译。张谷若的译本第1次印刷是在1957年10月,本文作者采用的是张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