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作者:张怡文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管是商业贸易还是旅游娱乐,各国都放下了戒备心理,开始积极主动地走上世界的舞台,因此有人会说:“世界真是越来越小了。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中就会出现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这些障碍,那么文化的差异也会趋向融合,进而达到和谐的交际。

本文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素材,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从刚开始的交往层层受阻,到最后将偏见转化为亲情的故事,从而演绎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概述《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为导演,罗京民与丁佳明为主演,故事以陕西的一个农村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独居山村的皮影艺人,他叫杨树德。

杨树德的儿子杨栋梁是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有一天,儿子把自己的洋未婚妻—爱华带回家了,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叫布鲁克斯,布鲁克斯是爱华和前夫的儿子,这让农村封建保守的杨树德感觉颜面扫地,说爱华是带着“拖油瓶”的二锅头。

第二天一早,杨栋梁因为工作临时出现情况,和爱华一起走了,小布鲁克斯被留了下来,让杨树德照看着。

刚开始,由于两个人在语言、年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上的差异,很难愉快地相处,最后杨树德和布鲁克斯在坎坎坷坷中慢慢互相理解与包容,并且二人最后还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和亲情。

同時,乡文化站王站长一直恳求杨树德复出皮影戏,刚开始杨树德不同意,后来受小布鲁克斯的影响,杨树德答应了,决定创办皮影工艺培训班,让年轻人继续传承皮影技艺。

于是,消失了多年的皮影戏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而布鲁克斯因为要上学离开了中国,杨树德送给布鲁克斯一套皮影《大闹天宫》,半年之后的春节,他们一家团聚了,并且合影留念。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围绕中美文化差异展开的喜剧片。

影片中,一个中国家庭接待远道而来的美国孙子,从而揭示了中美两国家庭文化的差异。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美两国家庭的差异,并思考如何理解与欣赏这些差异。

首先,电影中描绘了中美两国家庭在教育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国家庭普遍注重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往往更加严厉要求子女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而美国家庭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在电影中,美国孙子的行为举止和中国家庭成员的期望产生了冲突,他对学习不感兴趣,更愿意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一差异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冲突和笑料。

其次,电影中反映出中美两国家庭在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上存在差异。

中国家庭普遍传统,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亲子关系的稳定。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权威和引导孩子发展的角色,子女往往尊重父母的意见。

而在美国家庭中,独立和平等的价值观更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

在电影中,从美国来的孙子对中国家庭的传统习惯感到不适应,比如他不习惯在饭桌上大家围坐,而更喜欢自己吃饭时看电视。

此外,影片中还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在礼仪和沟通方式上的不同。

中国家庭注重传统礼仪和尊重长辈的习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往往是间接的和谨慎的。

而在美国家庭中,开放直接的沟通更为普遍,家庭成员之间更加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电影中,中国家庭对美国孙子的热情和关心常常被误解为过分干涉和占有欲,而美国孙子的直接表达方式则常常让中国家庭不知所措。

通过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家庭文化之间的差异。

虽然这些差异可能会引发一些冲突和误解,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差异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家庭交流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从对方的文化中学习到新的观点和理念,并尝试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跨文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涉及到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以及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协调的方法。

本文将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分析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创作的影片,描述了一个孙子从美国回到中国寻找自己家族根源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探讨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首先,影片呈现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影片中的孙子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

他习惯了独立自主、关注个人权益的生活方式,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价值观。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渐渐融入了这一文化背景,发现自己的幸福源于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其次,影片也揭示了中美文化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直接的沟通方式,倡导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的沟通方式,强调含蓄和谦逊。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中国则常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沟通。

这种差异导致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的困难,孙子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时常常出现误解和冲突。

另外,影片也展示了中美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差异。

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的权利。

孙子在美国时体验到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立,他与父亲的关系较为平等,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集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依赖于等级和尊重。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与父亲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尊重和孝顺。

最后,影片通过孙子回到中国寻找家族根源的故事,也深入探讨了文化对于个人身份和归属感的影响。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长大,对自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陌生感。

然而,在回到中国后,他逐渐了解了自己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导语: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一其中国家庭接待遥道而来的美国亲属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呈现了中美家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细节入手,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一、背景介绍:由于中美两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家庭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后既有历史和制度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的因素。

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中美家庭文化在观念、教育、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表现:1. 价值观差异:中国家庭强调集体利益和家族观念,追求家庭和谐与稳定。

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益和个人追求,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

电影中,美国家庭成员对待事物往往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而中国家庭成员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家庭和谐。

2. 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功利性和强制性,普遍追求孩子的学术效果。

美国家庭重视培育孩子的独立沉思和创设力,更加重视孩子的爱好和个性进步。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效果赐予了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而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孩子与外界的互动和思维的自由进步。

3. 亲子干系和家庭角色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父母往往扮演着严厉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重视亲子间的尊重和孝顺。

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对等和合作,强调亲子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待孩子的要求较高,而美国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社交规则和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交过程中重视面子和尊重,行为比较保守。

美国社交重视个人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习惯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电影中,中国家庭与美国亲属的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出现了一些误会和冲突。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缺失: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和冲突。

例如,电影中中国家庭对美国亲属不满的情节,反映了双方对于家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从《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看垮文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看垮文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差异

+ 以生辰八字为名。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的“天干地支”
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对应排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 名。如缺水,名字中就要有水字或带“氵”的字;如缺木,名字中就要有木 字或带“木”旁的字,依此类推。 + 以孩子出生的顺序为名。我国周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 三为“叔”、老四为“季”。伯、仲、叔、季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 + 以历史事件为名。这主要盛行于当代,如解放、新生、卫国、卫东、向 东、跃进、振华等。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或许是中国人名字的最大特点。 + 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一个人生下来先取名,等到成年之 后再命字。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一般都有名有字。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 尼。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命字时用了“仲”字,“尼”则代表他家乡的 “尼山”,与名中的“丘”字相呼应。至于一般平民百姓,则往往有名无字。 社交活动中,为了尊敬别人要称字不称名;自称时,为了表示谦虚则称名不 称字。一些文人学者除了名、字之外,往往还给自己取个“号”。如诸葛亮, 复姓诸葛,单名亮,表字孔明,道号
+ +
+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袛为名。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
国开国之父)、Lincoln(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Apollo (太阳神)、Diana(月亮女神)以及Mary,David,Joseph, Peter,John等直接选取自《圣经》的名字。 + 英语国家的教名有昵称或爱称。如William的昵称是 Bill,Richard的昵称是Dick,Elizabeth的昵称是Bess等。 + 在英语国家,取名也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一点在一些 传统名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女子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 可爱等词汇。这与中国女子取名有相似之处。如,Allen意为阳 光、Alice意为美丽、Anne意为高雅、Catherine意为纯洁、 Emily意为勤劳、Jenny意为文静、Lily意为百合花等等。男子取 名时常用名字来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的品格。如,Andrew 意为刚强、Frank意为自由、Henry意为统治者、William意为意 志、Robert意为明亮的火焰、Charles意为大丈夫等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作者:黄福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5期摘要:从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方面分析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根源,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应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坚定文化自信,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对待多元文化浪潮。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冲突;融合;文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5.084《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编剧、执导,罗京民、刘天佐、丁佳明等主演的一部温情电影。

该电影自2012年2月2日上映以来,连获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项大奖,豆瓣评分已超8分。

该影片叙事朴实柔缓、表演轻松诙谐,融文化、亲情、幽默为一体,让观众笑泪齐飞、赞不绝口。

本文对影片中的中美文化进行深刻解析,从而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冲突该电影中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1.1 语言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表达符号,民族的特征,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

汉、英两种语言,反映了不同的认知和接受心理,其背后隐藏着不小的文化差异。

爷爷老杨头不懂英语,而孙子布鲁克斯也不了解陕西渭南方言,尤其是其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障碍,爷孙间初期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布鲁克斯虽学过普通话,但仍然不明白“龙凤呈祥”、“笑话”等词之意。

老杨头也向乡文化站王站长学习“吃饭”、“狗”、“日”等词的英文发音,并按照汉语表达习惯,组合出典型的中式英语和脏话词汇——dog sun(狗日的)。

布鲁克斯指着树上的蜘蛛网说“spider”,老杨头却将其理解为麻雀,回应道“早飞了,就剩个窝了”。

两人间的对话南辕北辙,双方都不了解对方语言和其文化差异,势必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1.2 饮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乎着人们充饥果腹的生理需要,也与其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跨文化交际难免会产生种种冲突 , 但为 达到交际 目的,在不 同的文化交流过程 中 , 交际双方要尊重对方 的文化习俗 , 特别是那 些与 自己文 化不相 同的地方 要持有 宽容 态
特 意地 把布斯 带到镇 上去染 了个 黑色 的头 发 。看着 自己的头发变成黑色 ,布斯不禁喊 了起来 ,作为补偿 , 老杨也只好答应布斯把 自己花 白的头发染成黑色。当布斯拿着蜘蛛

语言差异
影 片中 , 老杨头操着一 口陕北话 , 诙谐 幽默 的话语让观众乐个不停 。 为 了要洋孙子 听懂他 的特有 的口头禅 , 老杨头还专 门跑到
镇长那 学了三个英文单词 ,e a t ,d o g 和s a i l 。 老杨头 以为他 的口头禅 “ 狗 日的”就是英文 “ 狗” +“ 太 阳” 的表达 , 所以 , 当他说 “ d o g s u n ”的时候 ,布鲁克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却让 我们观 众捧腹大笑 。当老杨头拿 出给儿 子准备结婚用 的两床新被子时 , 布斯指着上 面的图案说是 “ 鸟” ,老杨头立 即纠正 ,是
中国的凤凰 和龙 ,意为 “ 龙凤呈 祥” 。虽然
侠 玩具 时 , 老杨说 , 在 我们 中国,这就是个 蜘蛛精 。老杨用 自己西游记 中的思想观念来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理解与融合 ;跨 文化 交际启 示
引言
《 孙子从美 国来 》 英 文名为 { G r a n d s o n f r o m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 , 又名 《 当蜘蛛侠遇上 孙悟 空 》 ,片名就 透出点文化差异 。投资仅 有 8 O万 的电影讲述 了一个外 国小孩与中 国
看 待西方 的人物 。当布斯受伤时,老杨给他 涂药 , 布斯表现的很勇敢 , 老杨夸他是美国 的少先 队员 , 老杨 以为美 国像 中国一样也有 少先 队员 , 所 以才这么夸赞他。殊不知 ,美 国没有少先 队员 , 只有童子军 , 少先 队员是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陈青凤陈泄欣匚h西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属中国和美国。

中美两国I文化的碰撞融合,不仅体现在外交上,还体现在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通过对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情解读,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该影片进行文化维度分析,探寻中美两国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霍夫斯泰德在1965年入职IBM时,发现不同地区公司员工文化价值观差异巨大,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査分析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此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权力距离即群众对于权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指数较高的社会,等级顺序森严,掌权者享有特权,群众对于权力的畏敬程度比较高,认为服从是理所当然的,对不公平的忍受度较高。

反之,在权力距离指数较低的社会,人们追求平等,具有反抗精神,不拘泥等级限制,在面对权威、官方意见时也会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未知的境况或者不太确定的事情带来的威胁大小进行假设、规避的程度。

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趋向建立各种条例、规范、程序,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追求稳扎稳打,防患未然,不能允许出现任何越轨之举。

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对未知情况并不会提前做好准备,喜欢新事物,鼓励冒险,愿意面对未知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关注个人价值和群体利益的优先选择。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鼓励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需要的利益,取得个人成就,奖励开展个人之间的竞争。

集体主义者则强调团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个人要忠于集体,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枝附叶连,通过为集体创造价值获取自身的价值。

男性化与女性化是指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

自信刚猛、锐意进取、追求名利是男性化社会的主要特征。

女性化社会则讲究谦逊委婉,和睦融洽,享受生活。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作者:訾钰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8期摘;要:电影作为一种常见的物质文化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观看外国电影时,虽然我们没有直接与外国人接触,但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本文通过对比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所体现的中美在语言、饮食、思维的差异,来分析影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包括交际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障碍后的文化适应。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一、影片概述《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导演、罗京民和丁佳明主演,以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为生活原型的电影。

影片中的一位主人公杨树德是中国陕西农村的皮影戏老艺人,另一位主人公布鲁克斯是来自美国的小男孩。

杨树德(爷爷)和布鲁克斯(孙子)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语言、饮食、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冲突,相互排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两个人逐渐互相包容、接受对方,爷爷对布鲁克斯关爱有加,布鲁克斯也开始听爷爷的话,两人最终成了朋友。

二、《孙子从美国来》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语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这说明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语用规则等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种语言的差异在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爷爷“老杨头”和孙子“布鲁克斯”分别来自中国的陕西和美国的洛杉矶,语言的差异让他们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障碍。

(二)饮食差异饮食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而且与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陆地文化,而美国则是以畜牧为主的海洋文化,因此在饮食观念、食材选择、厨具餐具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汉堡包、牛奶、鸡蛋,这些都是西方人喜爱的食物,但作为地道陕西人的爷爷并不习惯吃这些食物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饮食方面的差异在电影中贯穿始终,但后来“洋孙子”布鲁克斯渐渐接受了陕西当地的特色食物,吃羊肉泡馍也吃得津津有味,还学起了用筷子吃饭,这说明布鲁克斯在有意识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姓名:***学号:**********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影片是曲江涛导演在2012年导的,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主要讲述了一个陕西老汉老杨和他的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是陕西华县的一个地道的农民,不会说普通话,却有一手绝活——皮影,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最爱的一场戏;布鲁克斯来自美国,能说一口较为简单流利的普通话,却丝毫不了解中国文化,蜘蛛侠是他的最爱。

这样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时代、两个国家的人,却在这部影片中相知相惜,由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互不理解,到最后的相互接纳,有了深厚的爷孙之情。

影片不仅仅是在叙事和煽情,也在一个个事件情节中向我们展现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影片由一个个日常生活片段组成,旨在从这些日常小事中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主题。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太多的问题被显露出来,我在观看完这部影片后,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在解读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方面的感受。

一.饮食方面。

从影片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陕西代表的老杨,人比较糙,一碗燃面一瓣蒜就是世间绝味,但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可不这么认为,他在一开始就给老杨出了个难题:汉堡包和牛奶。

在小县城,因为没有需,所以自然便没有供,我们中国人生来是吃米和面长大的,我们讲究做饭的手法:煎、炸、蒸、煮、焖、烧、炒;我们讲究刀工:切丝、切条、切块、片、剁、刻;我们讲究色、香、味一应俱全。

而美国人呢,他们讲究原生态,讲究营养、高能量,讲究不破坏食物的原生营养,他们以简单为主,随性发挥,所以便比较亲睐面包,酱,而且以肉为主食。

这便有了影片中的情节:美国孙子非要汉堡包和牛奶。

这是影片所表达的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爷孙俩的相处,在影片中间部分,老杨带布鲁克斯去县城染头发时,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对陕西特色饮食羊肉煮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大口大口地吃得很香,而此刻的老杨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

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

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不久前,我的外孙子从美国回到中国探亲。

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好几年,这是他第一次回国,所以他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而我也非常期待听他说说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于是我安排了一次和他的单独见面。

我们安排了去一个安静的咖啡馆,坐下之后,我打趣地问他:“孙子,你在美国生活这么久,对中国有什么样的观感?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孙子听后笑了笑,他看着我,眼睛里闪烁着一丝温暖的光芒,然后他开始描述他对中国的感受。

他首先提到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

他说:“爷爷,中国真的太厉害了!尤其是城市的变化让我大吃一惊。

我去年回国之前,我看到的都是照片和报道中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已经让我感觉很震撼了。

但是现在,亲眼见到的中国更是让我惊叹不已。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繁忙的商业中心...这些都是我在美国从未见过的景象。

中国的发展速度真的是非常快,我感到骄傲。

”随后,他谈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他说:“在美国,我曾经参与过一些中国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但是亲自来到中国,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氛围。

中国的传统文化灿烂多彩,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我去了一些古迹,比如故宫、长城等等,被它们的历史和庄严所震撼。

而且,中国的风俗习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中国人对家人的尊重和敬重,以及餐桌礼仪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在美国很难感受到的文化魅力。

”而后,孙子又聊起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他说:“我在中国感到了来自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善。

不止一次,我在陌生的街头遇到困惑时,总会有好心的人伸出援手帮助我。

这种友善和热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我所经历的多个城市中,我都感受到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心。

这种情感让我感到宾至如归,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最后,他提到了中国的美食。

他非常兴奋地说:“中国的美食真的是太好吃了!我在美国也吃过中餐,但是和在中国吃的完全不同。

中国的菜品丰富多样,口味独特。

我尝试了火锅、饺子、炒面等等,每一口都让我回味无穷。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作者:范莹莹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7期摘要:陕派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从不同视角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祖孙俩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最终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英雄崇拜、语言形式等方面分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以期促进中美文化融合。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电影剧情介绍《孙子从美国来》主要讲述了老杨头和他从美国来的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生动有趣温馨的故事。

老杨头不会说普通话,更不懂英语,他喜欢孙悟空,钟爱皮影戏。

有一天,外出多年的儿子杨栋梁突然回到家乡,还带回了美国妻子和孙子布鲁克斯。

老杨头思想观念上还没接受这一切,儿子和他的妻子又因为要去西藏参加藏羚羊的保护工作而将布鲁克斯托付给了自己。

老杨头只能硬着头皮充当起孙子布鲁克斯的看护人,爷孙俩时常因为英雄崇拜、语言形式的文化差异而发生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中国爷爷老杨头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从排斥、对立到相互接纳、关爱,体现了中美文化间的融合。

二、影片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影片生动、有趣、温馨,而蕴含于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也让我们深思。

(一)英雄崇拜的差异英雄崇拜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喜欢神话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电影中塑造的英雄。

影片中,孙子布鲁克斯喜欢蜘蛛侠,而爷爷认为那是蜘蛛精,爷爷钟爱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最喜欢孙悟空大闹天宫一场戏,而孙子布鲁克斯并不喜欢孙悟空。

这一冲突的表层原因是爷爷不认识蜘蛛侠而孙子不认识孙悟空。

其深层次原因中国人更喜欢神话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电影中塑造的英雄。

中国人中年长一代崇拜的英雄大多数来源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而年轻的美国一代对英雄的认识人主要是通过电影实现的。

每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存在着各种对于英雄的崇拜,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文化中的英雄一般都具有伟大的情怀、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他们都善良、博爱,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特点。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美国人不太注重饮食的手段烹调方式比国人不太注重饮食的手段烹调方式比较简单往往以烧煎炸焖为主追求原汁原味常见的食物是牛奶牛排面包沙拉等尤其是汉堡包之类的快餐简单方便深受美国人青睐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 文化差异
一、语言形式

如老杨头说 :“你长得跟个小鬼一样, 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 “笑话” 一词就不甚理解,还反问老杨头 “笑话 是什么意思!”
二、饮食习惯

中国人认为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 先”,因此在烹调食物时注重色香味俱 全,烹调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煎炸炒炖 煨爆烤拌等。中国饮食文化更注重内在 品质,但较少关注营养价值。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强调个体主义观 念,在饮食文化中更注重突出个性。美 国人不太注重饮食的手段,烹调方式比 较简单,往往以烧煎炸焖为主,追求原 汁原味,常见的食物是牛奶、牛排、面 包、沙拉等,尤其是汉堡包之类的快餐 简单方便,深受美国人青睐。
三、价值观

第一,象征意义。 第二,沟通方式。 第三,思维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步,中美两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种沟通中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种诠释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框架。

本文以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案例,通过对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运用,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及融合,并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探究,总结出了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

这些维度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找到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原因。

二、《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情简介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李春添回国与他的祖父李大伯相处的故事。

电影中,李春添面临着来自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呈现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权力距离维度的分析权力距离维度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对等程度。

在中国,权力距离相对较高,人们普遍接受和尊重权威。

相比之下,美国的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强调对等。

在电影中,李春添和李大伯之间的冲突就源于权力距离的差异。

李春添在美国长大,对于权威的接受程度不如李大伯,两人在沟通和相处上产生了冲突。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反映了社会干系的紧密程度。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利益。

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在电影中,李春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李大伯则更看重家庭和传统价值。

这种差异在两人的相处中产生了冲突,但随着情节的进步,他们逐渐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的分析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反映了人们面对不确定状况时的焦虑程度。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3.1碰撞3.1.1 语言碰撞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

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

”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

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

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

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

委婉而不失礼节。

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

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

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

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

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

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

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强调个体主义观 念,在饮食文化中更注重突出个性。美 国人不太注重饮食的手段,烹调方式比 较简单,往往以烧煎炸焖为主,追求原 汁原味,常见的食物是牛奶、牛排、面 包、沙拉等,尤其是汉堡包之类的快餐 简单方便,深受美国人青睐。
三、价值观

第一,象征意义。 第二,沟通方式。 第三,思维模式。 第四,家庭观念。
从《孙子从美国பைடு நூலகம்》看中美 文化差异
一、语言形式

如老杨头说 :“你长得跟个小鬼一样, 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 “笑话” 一词就不甚理解,还反问老杨头 “笑话 是什么意思!”
二、饮食习惯

中国人认为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 先”,因此在烹调食物时注重色香味俱 全,烹调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煎炸炒炖 煨爆烤拌等。中国饮食文化更注重内在 品质,但较少关注营养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