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简介
元代诗文简介元代诗文其实还是挺强的,影响也大。
但毕竟元明清三朝文学的重点不在诗文上,而是在叙事文学上,自然也用不着在诗文上太过于用心。
元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期,戏曲、散曲、小说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代替了诗词文而占据了文坛的重要位置。
一般以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以元世祖统治阶段文学最为兴盛。
元代前期的诗词文,在北方主要是继承金朝的传统,有元好问作为领袖,还有卢挚姚燧等人,在南方则是承受南宋余绪,有赵孟頫、刘辰翁等人。
在仁宗之后,元代诗文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四大家,有虞集、杨载、范梈(peng1)、揭徯斯。
元末由杨维桢、萨都剌等成就比较高。
——以上这些之前我一个都不认识……不过我觉得也没啥认识的必要。
|元初北方作家耶律楚材和元好问是最突出的。
耶律楚材,号湛然居士,有《湛然居士文集》。
他的代表作是远赴西域时和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诗歌应答,有《过阴山和人韵》数首,丘处机有《阴山途中》《夜宿葡萄园》等作品。
两人的作品第一次描绘了西域风景,揭开了元代文学的序幕。
元好问的后半生已经入元,他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歌中,反映蒙古灭金时候暴行的诗歌比较出色,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些诗歌能够看到杜甫的影响,称得上是金亡的诗史。
元好问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作品比如《游黄华山》,还有怀古之作《赤壁图》。
其散文风格自然平易,有代表篇目《市隐斋论》,批评欺世盗名的假隐士,有《东平府新学论》,批评学政的坏风气。
元好问之后还有刘因、姚燧、卢挚等。
刘因,不应召之臣,曾写《渡江赋》反对南下取宋,宋亡还写《白沟》,以史为鉴分析宋亡原因。
他的诗多有豪迈之作,五古多学陶渊明。
他的散文有《辋川图记》,指责王维降安禄山名节有亏。
姚燧以散文为名,有《送畅纯甫文》回忆自己学文的经过,《序牡丹》因事说理。
卢挚,文和姚燧齐名,诗和刘因齐名。
他有《文章宗旨》,可见原初诗文理论的面目。
他的五言诗风致淡泊,入《青华观西轩》。
|元初南方作家刘辰翁是首倡者,其词开元代词风,代表作有《西江月·新秋写兴》,以欢景写感慨。
元代散曲与诗文
三、马致远 现存辑本《东篱乐府》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作 品既深沉宏丽,又放达豪迈,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马致远的写景之作,往往寓情于景,创造深幽意境。 [越调· 天净沙]《秋思》,可谓此类作品之最受称赞者,元 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此曲28字,写出由“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及游子 组成的一派苍凉的秋景。而景中之人,正是漂泊天涯的游 子,“断肠”极言忧伤之深,“天涯”极言离家之远,这 无限愁思,与此景融为一体,天然浑成。王国维评说: “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 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者”。“唐人绝句妙 境”,就是用经济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物象,通过概括而巧 妙的构思写出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贯云石写男女恋情的小令,往往以巧妙的构思来表现 情感,如《惜别》: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 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再如[红绣鞋]《欢情》: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守着愁 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 更闰一更妨甚么!
徐再思散曲清丽秀雅,成就不及酸斋,如[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花灯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 忧,都到心头。
超脱现实,看破红尘,甚至有些虚无主义的思想感情, 表现得也十分强烈,如套曲[双调· 夜行船]: 历史是虚无的:“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 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现实也是过眼云烟:“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历史与现实的实质是:“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 蜜,急攘攘蝇争血”。 他要做另一种人,走另一条路:“爱秋来时那些,和 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此曲是作者“叹世”之作,虽不免消极,但字里行间 流露出深沉的愤激。
元代诗文
元四家创作
• 1.创作的轨迹及特点: • 四家的诗仍沿着与宋诗相背的轨迹;但另一方面,他们在 讲究诗歌艺术特征的同时也重视文学与“治道”、“教化” 的依存关系,创作中又有一种个性收缩和伦理回归的倾向。 • 2.评价: • 对元四家,历来不乏“为有元一代之极盛”的评价,这其 实是从“风流儒雅”这一类正统美学趣味而言的。如果单 论诗歌写作的精致,他们确实是元代最突出的,但要说由 热烈的抒情而形成的诗中的生气,则四家的诗比较前期、 后期均为逊色。我们只能说它是元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环节,而无法给予太高的评价。
• 元后期诗文特征:主要表现在世俗性与个体意识的强 化。 少伦理掩饰。作家通常以肯定 的态度、生动的笔调描绘世俗享乐,歌咏城市生活之 作大都带有秾丽的色调和欢快的情绪,同时反映商人 生活、对之表示好感、赞赏的作品增多,由此也曲折 地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追求。 作家对世俗生活 的兴趣的增长,和人生欲念的坦露,使得传统诗文的 艺术规范不能满足抒情写志的要求,而引起审美观念 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元代后期诗歌在思想情 趣和题材、语汇各方面都受到新兴的市井文艺——小 说、戏剧、散曲的影响。所谓“雅”文学和“俗”文 学的界限被打破了。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说
• 元代戏剧、散曲以及小说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 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许多文学史 研究者因此认为元代的传统文学形式没有什么可称述的成 就,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不正确的。 • 1.散文:散文方面,一开始就有着很值得重视的现象。首 先,宋代理学家轻视乃至废弃文艺的观点,在元代失去了 有力的势头。一般追随唐宋古文的人,大多主张文与道并 重。北方的一些儒者、文士,更以“复古”为旗号,欲在 唐宋“古文”的规制之外,追求文章的原始活力。虽然, 由于元代散文偏于经世致用,也没有找到明代散文所具的 张扬灵性的新支撑点,成就不能说是很高。但它已经隐隐 显示着向后者演变的轨迹。明代文章复古的观念,实际是 始于元代的。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1.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元代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强调元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元代文学形式介绍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分析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趋势和代表作品。
1.3 元代文学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作家,如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等。
分析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二章:元代诗歌2.1 元代诗歌特点介绍元代诗歌的特点,如格律自由、表达真挚等。
分析元代诗歌与唐宋诗歌的异同。
2.2 元代诗歌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诗歌作家,如杨铁心、刘因、王冕等。
分析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
2.3 赏析元代诗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代诗歌进行赏析。
解读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元代散文3.1 元代散文特点介绍元代散文的特点,如语言质朴、内容广泛等。
分析元代散文与唐宋散文的异同。
3.2 元代散文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如姚广孝、归有光、唐顺之等。
分析他们的散文创作风格和主题。
3.3 赏析元代散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代散文进行赏析。
解读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第四章:元代戏曲4.1 元代戏曲概述介绍元代戏曲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强调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2 元代戏曲形式介绍元代戏曲的主要形式,如杂剧、南戏等。
分析各种戏曲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3 元代戏曲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
分析他们的戏曲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五章:元代小说5.1 元代小说概述介绍元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背景。
强调元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2 元代小说类型介绍元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如话本、拟话本等。
分析各种小说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5.3 元代小说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如罗贯中、施耐庵、兰陵笑笑生等。
分析他们的小说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六章:元代文学与社会文化6.1 元代社会与文化背景探讨元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包括民族融合、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元代文学3
在关汉卿、王实甫双峰并峙的元代剧坛上,能够在艺术上 别树一帜,受到人们推崇的剧作家,还有白朴和马致远。马、 白都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 秋》,均写得文彩繁富,意境深邃,元曲四大家有两种说法: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周德 清《中原音韵》序;明·何良俊《四友斋丛 说》;徐复祚《曲论》) 另一说: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王骥德《曲律》)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 杂剧创作成就,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 的意境则深沉含蓄。它为《长生殿》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墙头马上》是一部具喜剧色彩的爱
情戏。写的是吏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 俊去洛阳采买花草,与皇族、洛阳知府 李世杰小姐李千金相遇、相悦的爱情故 事。 •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 时。”
《梧桐雨》着眼点并不在爱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 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 题旨。(也有人说其主题思想不够明确。)
《梧桐雨》楔子:写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 是 非,竟给丧师失机的安禄山加官晋爵,让他镇守边境。第一折 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第二折是故事的的转折 点:安禄山倡乱,李隆基仓皇逃走;第三折马嵬坡陈玄礼兵 谏,李隆基赐杨玉环自缢。
《汉宫秋》
• 《汉宫秋》文词优美
• (驾唱)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己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 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 穷荒,我鸾舆返咸阳。返咸阳,过 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 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 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 绿纱窗,不思量;
元代诗文
• 苏天爵 • 当时是以雅正之音鸣于时 • 戴良 • 一时作者,率皆涵淳茹和以鸣太
平之鸿休。
• 南北诗风融合成为一个突出的现 象。
• 虞集
• 延祐科举之兴,表表应时而出 者,岂乏其人?然亦循习成弊 ,至于骤废骤复者,则亦有以 致之者然与?于是执笔者肤浅 则无所取于理,蹇涩则无所昌 其辞,徇流俗者不知去其陈腐 ,强自高者惟旁窃于异端,斯 文斯道,所以可为长太息者, 尝在于此也。
• 欧阳玄评虞集文章:
• 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 夫之碑板,咸出其手,粹然自 成一家之言。山林之人,逢掖 之士,得其赠言,如获拱璧。
尚志斋说
•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 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 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 ,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 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 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 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 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善为学者 ,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 乎?
遗风,宗尚眉山之体。 • 北人之慷慨悲歌之风
• 南方的诗歌风格
• 承袭的是宋代末年的那种浮靡 之风
• 变化:以《国风》、《雅》、 《颂》为本
• 诗歌风格渐渐地趋向于清婉深 秀。
前期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
• 王恽 • 《秋涧先生集》 • 王恽主要继承的是金朝元好问
一脉的遗风,论诗提倡宗唐, 尤其是推崇那种平淡温醇的王 维、孟浩然的那种诗风。
• 《悲苦行》 “前年鬻大女,去年 卖小儿。”
• 《痛哭行》 “京都大官饮酒肉, 村落饥民无粒粟。”
• 《对景吟》 “五陵年少郎,卖田 去买青楼娼。”
• 《吴姬曲》 “王孙公子金无限, 为君一笑成飞埃。”
• 学李白 • 独立的人格 • 轻视功名利禄,不操, • 不与繁花一样情。 • 岁晏溪头春意足, • 是谁看得最分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1]揉蓝:浸揉蓝草作成的染料。诗词中用以指湛 蓝色。
[2]泼黛:一片墨绿。
• [解题] 裴公亭,在河南济源县济渎庙侧,唐相 裴休建。
• 闲闲老人为金朝文学家、理学家赵秉文的号。 赵秉文 (1159—1232)字周臣,磁州滏阳(今河北 磁县)人。泰和初,迁翰林修撰。兴定中,拜 礼部尚书。哲学思想宗周、程,服膺仁义道德 性命之说,诗多写自然景色,有《闲闲老人滏 水文集》。
元代诗文
• 一、元代前期诗文 元好问、李俊民 “河汾诗派”:麻革、张宇、陈赓、房嗥háo、段 克己、段成己、曹之谦
耶律楚材、刘秉忠 、郝经、王恽 刘因、姚燧 方回 、戴表元 仇远、白珽、袁易 赵孟頫、吴澄、陈孚、袁桷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 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其父仕金,他 也为金臣。公元一二一四年金宣宗迁都至南京 (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留在中都(今北京)任左 右司员外郎。
王邻《序》:“其温雅平淡文以润金石”, “其飘逸雄掞铺张shàn又以薄云天”。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今观其诗语,皆 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清顾嗣立《元诗选.耶律楚材小传》誉为“一 代词臣”。
方回
方回(1227一1307),字万里,号虚谷居士。 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 初提领池阳茶盐,累迁严州知州。元兵南下, 他开城迎降。降元后官建德路总管,至元十从 年离任;后徜徉于杭州、歙县之间,傲睨自高, 不修边幅,肆意于诗。著有《桐江集》和《桐 江续集》。并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名为 《瀛奎律髓》。
清纪昀:“文人无行,至方虚谷而极矣”。但由于 纪昀论文不因人废文,所以对方回还有较客观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方回《桐江续集》云:“其 诗专主江西,平生宗旨,悉见所编《瀛奎律髓》中, 虽不免以粗率生硬为老境,而当其合作,实出宋末诸 家上,更不能以其人废矣。”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第一节元代诗文概况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但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散文在前期倾向于宗唐,主要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亦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
在元代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1.前期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
2.中期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
3.后期顺帝朝,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第二节元代前期的诗歌该时期南北诗风交错、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1.由宋入元者方回诗作往往表达出低徊沉重的心情。
在艺术上,大力发挥江西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戴表元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下层人民饱受徭役、战乱之苦的悲惨遭遇。
诗风清新明秀,句律流畅,但仍残留南宋江湖诗风的影响。
2.元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多在诗中描写奇瑰壮丽的西域风光,如动荡开阖、气象万千。
七律流畅沉稳,风骨遒健。
但应酬之作过多,往往流于率易,缺乏锤炼。
3.理学家刘因七古气势磅礴,雄奇峭丽,颇有韩愈诗风的余韵;七律意境高远,沉郁雄浑,深得元好问诗的风致。
其创作开创了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的先河。
第三节元代中期的诗歌“雅正”思潮该诗学观念崇尚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这在当时得到许多诗人的认同,并被看作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
其实,这种观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
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诗歌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诗作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第三章---元代诗文
第三章元代诗文一、概说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大多有一官半职,不少人是社会地位很高、政治上位居要职的高官显宦,如刘秉忠、许衡、吴澄、王恽、姚燧、元明善、程钜夫等。
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限制了他们的创作视野。
至于由金、宋入元的文士,如刘因、方回、赵孟頫、戴表元等,由于面对新王朝的政治压力,在表达怀念故国和战后民生凋敝的感慨时,也不敢过分露骨。
前期诗文大率延续金、宋习气,少有创新,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
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
文章作家则或宗唐、或宗宋,提出了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促进了文章创作的发展。
元代延祐年间以后,诗文渐趋兴盛。
这时南北诗风融合已成自然之势,但是,盛之极致而衰象亦露,杨维桢也说:“盛极则亦衰之始。
自天历来,文章渐趋委靡,不失于搜猎破碎,则沦于剽盗灭裂,能卓然自信,不流于俗者几希矣。
”(《东维子集》卷6《王希赐文集再序》)至元末,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性大大增强,文坛上又响起慷慨激昂之音。
元代诗文总的情况是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作品题材比较狭窄,最多的是题画咏花、应酬赠答、碑传题跋之类,作家所表现的感情也大多比较肤浅质直。
但元代诗文往往流溢着一种苦闷、抑郁的情绪,感慨仕途的险恶,痛心社会的黑暗,抒发失意的牢骚,向往隐逸的生活,这就给元代诗文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时代色彩。
明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
”(《怀麓堂诗话》)元诗开明诗宗唐之风,在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明王世贞提出有元一代无文,清李慈铭认为:“予谓元诗优于南宋,元文则远过于南宋;而明诗又胜于元,明文则远不及元。
”(《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雁门集》)元文超过南宋是事实,超过明代则未免过誉。
元初诗文作家北方以元好问的影响为最大;南方则以戴表元、邓牧等由宋入元的作家较为著名,延祐以后,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齐名。
元代文学
2、此剧的意义: 其一,叙写了一个深刻的社会悲剧。 其二,刻画了一个善良、孝顺、倔强和富有反抗 精神的女性形象。 其三,结构紧凑、冲突有力 3、《窦娥冤》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窦娥冤》确立了古典悲剧的典范模式。是 古典悲剧的典范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四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1、揭示出蔡家悲剧的真正根源 2、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环境(蔡家悲剧的大背景) 3、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 4、局限
四、艺术特征
1、人物刻画:(其一,层层渲染;其二,心理描绘 ) 2、双线结构: 一条是蔡伯喈上京后的种种遭遇;一条是赵五娘在家 的件件苦难。两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并行,广阔的展开 了两个层面的生活图画,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了戏的悲 剧气氛。 3、强烈对比 4、语言特色 配合人物的不同处境和两条线索的展开,运用两种不 同的语言风格。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谐一线,词 藻华丽。
郑思肖的<<铁函心史>>,以及另一本谢枋的 <<叠山集>>分别指出了当时元人将当时的 职业分等:[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 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各 有所统]。
第一章 元杂剧概述
第一节 戏曲演变的轨迹: 一、戏剧因素形成期: 1、秦的俳优 2、汉代的角抵戏 3、南北朝“代面” 4、唐代参军戏
第三节 爱情描写的意义
一、进步性: 冲击封建礼教——以情反礼 (痴情——寡 情;私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肌肤之亲的 零距离接触——男女授受不亲。) 二、前卫性——理想化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情为基础 的理想婚姻。 三、内倾化 ——描绘爱情心理
第四节
人物形象
元代文学第三章1讲课教案
(2)反对礼教。反对母亲,如母亲的严束, 赖婚,反对母亲逼张生进京赴考,心中担心, 从而怨恨母亲;寺中、守孝期间,发生恋情; 在已与表兄郑恒订婚情况下,追求张生。
(3)轻视功名。非常看重感情,《送别》嘱托: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 来。”
贵族性:(1)崔莺莺感情深沉,而性格是内 向的,这源于其所受到的教育及母亲的管束。 她深深爱着张生,但因为礼教观念,她不敢 直白表露自己的感情,必须瞒着母亲,防着 红娘,内心十分痛苦和压抑。(2)矜持性。 作为贵族小姐而固有的性格。《赖简》中, 明明自己写诗约会张生,结果反而训斥了张 生一顿。(参文本P73-75)
+ 七、《西厢记》人物形象
+ 1、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 礼教的维护者。
+ 2、张生: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但 更多时候显得软弱、傻气。
+ 3、崔莺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 鄙弃功名富贵、爱情真挚专一。叛逆性和贵 族性的统一。
+ 4、红娘:富于正义感、机智、泼莺为张生寄去亲自编织的汗衫。张生考中状元, 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与崔莺莺喜结良缘。“有情人 终成了眷属”。
[清江引] 谢当今盛明唐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
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 五、《西厢记》戏剧冲突
+ 1、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 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即封建势 力与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 八、《西厢记》艺术成就
+ 1、体制和形式的突破与创新: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演唱等
+ 2、双线复合结构 + 3、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4、浓厚的诗化色彩(意境烘托、背景设置) + 5、注重语言锤炼,文采与本色兼重。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被誉
元代诗文
给元后期诗歌带来更大变化的是杨维桢。他自称“铁 崖派”:“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宋濂为他 写墓志铭说:“吴越诸生多归之,殆犹山之宗岱,河之走 海,如是者四十余年。”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有铁崖、铁笛道人、 东维子等数十个名号。他性格狷直,行为放达,导致仕途 挫折,但不以为意。他的思想比较复杂,肯定人性“自然” 是其核心所在。他说:“尧舜与许由虽异,其得于自然一 也。”意谓尧舜为圣人,许由作隐士,都出于自己的生活 意欲,他们的选择并无高下善恶之分。 杨维桢的文学主张,正是从自然观出发,要求文学真 实地表达各人的自然之性。他说:“诗者,人之情性也。 人各有情性,则人各有诗也。”开了明代“性灵派”先河。 杨维桢兼取汉魏、六朝、李白、李贺,理论上明确标 榜“复古”,但反对模拟,主张“贵袭势,不袭其辞”。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少时家贫,读书刻 苦,以荐举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四家中,揭氏的思想情感 较为接近平民。如《临川女》,写一盲女被母兄遗弃,得 到善人救助:“我母本慈爱,我兄亦艰勤。所驱病与贫, 遂使移中情”,揭示人性由于贫困和环境逼迫而异化。再 如《渔父》: 夫前撒网如车轮,妇后摇橹青衣裙。全家托命烟波里, 扁舟为屋鸥为邻。生男已解安贫贱,生女已得供炊爨。天 生网罟作田园,不教衣食看人面。男大还娶渔家女,女大 还作渔家妇。朝朝骨肉在眼前,年年生计大江边。更愿官 中减征赋,有钱沽酒供醉眠。虽无余羡无不足,何用世上 千钟禄。 诗真切地描绘了渔家生活,并对这种朴素生活表示羡慕。
元代前期诗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有《松雪斋集》。他 是宋皇室后裔,十四岁以父荫补官。宋亡家居,三十三岁 时应征出仕于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对他来说,特殊的 家世使他对故国的怀恋难以淡忘,称臣于新主的耻辱也无 法平复,心中总是充满悔恨和苦闷。他无法以颓放姿态求 得自我解脱,也难以直率坦露地抒发情怀,只能以一种稍 稍隔远的态度,在高古旷逸的情调中寻求精神支撑。
元代诗文上课用课件
• 在元代前期的理学家中,刘因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刘因虽然生长在北方,但他在感情上一直以南宋为 故国,诗中多次对南宋的灭亡表示哀悼。他论诗推 崇韩愈,也倾慕元好问。他的七古气势磅礴,雄奇 峭丽,颇有韩愈诗风的馀韵,如《西山》中的诗句: “西山龙蟠几千里,力尽西风吹不起。夜来赤脚踏 苍鳞,一着神鞭上箕尾。”他的七律则受元好问的 影响较深,如《渡白沟》这首诗,意境高远,沉郁 雄浑,深得元好问诗的风致。当然,刘因诗作也受 到理学的影响,但他的一些成功作品则没有理学家 的头巾气。他的创作开创了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的 先河。
元代诗文
•
元代诗文概况
• 1.元代诗文对唐代诗文的沿革 • 2.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
元代前期诗文
一、元代前期诗文创作概况: 前期诗文是由北方作家和南方作家两 个群体的不同创作构成的。 就诗歌而言,此期是南北诗风交错、 融合的时期,诗坛上呈现出多元化的 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元代前期诗歌特点
• 元代初期诗歌以耶律楚材、方回、吴 澄、许衡、刘因等人为代表。耶律楚 材为契丹人,后由金入元,其雄浑豪 宕,律诗精严,如兵布阵,且感情充 沛。 • 1.作家成分复杂 • 2.南北诗风交错融合
• 元诗四大家: • 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宋荦《漫堂说 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 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 诗,而风格各异。 • 铁崖体: • 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 他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 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 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颇为引人注目,故称之。
பைடு நூலகம்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元代诗文
“某生四十三年,未尝效尺寸之力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 而恩命连至,某尚敢偃蹇不出,贪高位之名以自媚,以负我 国家知遇之恩,而得圣门中庸之教也哉!” “今圣天子选用贤良,一时新政,虽前日隐逸之人,亦将出 而仕矣。况某平昔非隐晦者耶!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之以优 崇之地耶!”
白雁行 刘因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 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 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残。
元末色目文人中,影响较大的有余阙、迺贤、泰不华、 萨都剌、偰玉立、伯颜、丁鹤年、仉机沙等。
廼贤:“仆于世甚拙,知焉不能出奇干时,勾连强近以有禄爵; 力焉不能操弓挟矢,驰骤风雨以自效于时。又不能占占逐利如 鹰鹯鸷鸟之发也。此心泊然无他好,其有好而得之者,尽在是 矣。”
第一,少数民族文人作为群体出现于文坛, 成为元代文学迥异于各朝的一个显著特征, 元代文学的题材也因而得到拓展。
元 诗文 概 说
元初:作家大多由宋、金入元,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 深。
中期:宗唐为主,学其浑融流丽、体式端雅。 多止于形貌,多学唐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摒弃宋诗, 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后期: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
元代宽松的创作环境
“使以(冯子振)誉桑哥为罪,则在廷诸臣,谁不誉之?朕亦 尝誉之矣!”
予家合肥,合肥之戍一军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 有长身至八九尺者。其性大抵质直而上义。平居相与,虽异姓 如亲姻。凡有所得,则覃食豆羹不以自私,必召其朋友。朋友 之间,有无相共,有余即以与人,无即以取诸人,亦不少以属 意。百解之粟,数千百络之钱,可一语而致具也。岁时往来, 以相劳问,少长相坐,以齿不以爵,献寿拜舞,上下之情,怡 然相欢。醉即相互道其乡邻、亲戚,各相持涕泣以为常。予初 以为此异乡相亲乃尔。及以问夏人,凡国中之俗,莫不皆然。 其异姓之人乃如此则其亲姻可知矣。宜其民皆亲上死长,而以 弹丸黑子之地抗二大国传世五六百年而后亡,非偶然也。
元朝著名诗歌
元朝著名诗歌题仲穆画唐马——【元朝】于立大宛千里马,朱汗翠连钱。
夜秣玉关下,晓呈金殿前。
横门花似雨,韦曲柳如烟。
虢国争驰道,将军避绣鞭。
寄题沈可久雪村——【元朝】方回吾闻昔人善赋梅,尝是梦中见春来。
前村深雪天未晓,焉知昨夜一枝开。
江村一雪复一雪,三白丰年与玉屑。
多事诗人要閒管,想像高唐写奇绝。
真曾质明杖屦无,前随牧童后樵夫。
暗香何处费摸索,寒生吟癖浩然驴。
平生我有脊梁铁,明年八十冻不折。
卿用卿法自雪村,横斜独玩书窗月。
古村,为曹迪——【元朝】张昱魏国南来有子孙,至今人物古而村。
松根曲处安琴枕,山石洼中注酒樽。
汲冢文章遗竹简,秦人风俗尚桃源。
海波不接天河水,要得仙槎径造门。
题邹自春石屏巫山图——【元朝】郭钰一片屏开十二峰,阳台去路有无中。
午窗香雾笼寒玉,犹似行云到楚宫。
黄龙三关颂·其一·我手何似佛手——【元朝】耶律楚材称头斤两须端的,短少毫釐不可欺。
函关辨认合同券,未肯轻轻放过伊。
上京次伯庸学士韵二首·其二——【元朝】王士熙长堤芳草遍滦河,谁买扁舟系树槎。
金帐薰风生殿角,画楼晴雾宿檐阿。
万年枝上乌啼早,九奏阶前凤舞多。
供奉老来文采尽,诗坛昨夜又投戈。
长芦舟中遇风二首·其二——【元朝】郝经杯盘楚楚下中流,风顺帆轻暮霭收。
忽忆黄河轰敛日,翠绡凉月转船头。
感兴二首·其一——【元朝】吕诚静室无尘少客过,新篁阴曳小坡陀。
朝来始悟春归尽,风里杨花似雨多。
和忠佑庙咏韩木韵——【元朝】张智甫死生种木昉于唐,木到于今色倍苍。
有大才名蜀相柏,无穷教思召公棠。
人怀遗爱谁甘斧,天鉴孤忠不忍霜。
愿与灵株长不朽,韩山山上一炉香。
寄梁王——【元朝】段宝烽火狼烟信不符,骊山举戏是支梧。
平章枉死红罗帐,员外虚题粉壁图。
凤别岐山祥兆隐,麟游郊薮瑞光无。
自从界限鸿沟后,成败兴衰不属吾。
三月——【元朝】刘秉忠背阴花木锦成丛,幽谷莺啼上苑中。
李白桃红杨柳绿,天涯无处不春风。
久雨——【元朝】陈高新年新雨连残腊,一月浑无一日晴。
古代诗歌选读元代名篇
古代诗歌选读元代名篇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
在元代的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融入了浓郁的元代特色,充满壮丽和豪放的气息。
本文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元代名篇,以便读者欣赏和感受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第一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杨维桢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杨维桢的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正是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中出门迎凉的场景,表达了对秋景的深情和心境的变化。
诗中他描绘了夜晚的明月和风中的落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写道:“秋夜将晓出篱门,忆少年时忧国恩”,以此来显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篇:《广陵散》——张可久元代另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是琵琶曲,其中最著名的一曲就是《广陵散》。
这是元代著名音乐家张可久所作,被誉为琵琶曲中的珍品。
这首曲子通过琵琶的悠扬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了广陵的美景和丰富的内涵。
曲中以流畅的技巧和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元代音乐的神韵,展示了琵琶独特的魅力。
第三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元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辛弃疾,他以其豪放的词风和辞章见长。
其中一首著名的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描绘了辛弃疾在梦中游历江南,对美景和生活常常感到留恋。
词的开头写道:“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石城南路渡口”。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示了辛弃疾豪迈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篇:《山村咏怀》——陈克陈克是元代伟大的农民诗人之一,他的这首《山村咏怀》是一首表达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的热爱之诗。
诗中他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了山村的美好和宁静,借此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的结尾写道:“吾乡遥,白云杳杳君莫笑”,表达了诗人游走在外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村人民勤劳、朴实、宁静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讴歌。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理解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1. 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分析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元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元代诗歌2.1 教学目标:1. 了解元代诗歌的概况和特点;2. 掌握元代诗歌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理解元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元代诗歌的概况和特点;2. 元代诗歌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元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元代诗歌的概况和特点,分析元代诗歌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元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第三章:元代散文3.1 教学目标:1. 了解元代散文的概况和特点;2. 掌握元代散文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理解元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1. 元代散文的概况和特点;2. 元代散文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元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元代散文的概况和特点,分析元代散文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散文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元代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第四章:元代戏剧4.1 教学目标:1. 了解元代戏剧的概况和特点;2. 掌握元代戏剧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理解元代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1. 元代戏剧的概况和特点;2. 元代戏剧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3. 元代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代最优秀的诗歌作品
元代最优秀的诗歌作品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元代那些超棒的诗歌作品!元代的诗歌啊,
那可真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呢!
就说马致远的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哇塞,你听听,这短短几句话,就把那种
萧瑟、凄凉的氛围给勾勒出来了,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那古道上,看着那匹瘦马在西风中艰难前行啊!这就好比你在大冬天走在荒
无人烟的小路上,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呀!
还有张养浩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
”这写得多深刻啊!他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带着我们穿越
时空,看到了那些朝代的兴衰,让我们明白不管是繁荣还是衰败,最
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
这就好像是不管一场比赛谁赢谁输,受伤的总
是赛场一样。
元代的诗歌作品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啊,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难道不是吗?它们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们读这
些诗歌,不就像是在和那些古代的诗人对话吗?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
喜怒哀乐,能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这多有意思啊!
在我看来,元代的诗歌作品就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
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能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刻的了解。
它们是历
史的记录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
元代文学《元代诗词文》课件
少数民族诗人有突厥迺贤,回族丁鹤年、 萨都剌,维吾尔贯云石。萨都剌成就最 高。
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中兴四 大诗人。 元诗四大家
后期——秾纤缛丽
A以王冕、杨维桢为代表。 B此时少数民族诗人构思的超 出寻常和意象的不凡,他的古乐府形成了狂怪 的“铁崖体”,以横绝一时之才,险怪靡丽之 笔,抑扬顿挫的声情,长短疾徐的句法,有意 不蹈袭前人法则,标新立异,自创新体,驰骋 异想,风格奇诡。杨维桢的“铁崖体”以自由 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体式,这本身就标志了诗 风的变化。多以史事及神话传说为题材。
元代诗文
元初诗人成分比较复杂。
⒈由金入元的元好问、李俊民等。宗盛 唐,入元以后的诗作大都眷恋金室,并 抒写自己自甘贫贱不做新朝官员的怀抱。
⒉由宋入元的方回、戴表元,作为宋金 遗老,受元好问及江湖诗人影响较深。
⒊开国功臣耶律楚材与郝经。
⒋元初诗人还有一类是理学家以刘因、许衡为 代表。
中期——雅正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元代诗文一、概说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大多有一官半职,不少人是社会地位很高、政治上位居要职的高官显宦,如刘秉忠、许衡、吴澄、王恽、姚燧、元明善、程钜夫等。
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限制了他们的创作视野。
至于由金、宋入元的文士,如刘因、方回、赵孟頫、戴表元等,由于面对新王朝的政治压力,在表达怀念故国和战后民生凋敝的感慨时,也不敢过分露骨。
前期诗文大率延续金、宋习气,少有创新,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
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
文章作家则或宗唐、或宗宋,提出了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促进了文章创作的发展。
元代延祐年间以后,诗文渐趋兴盛。
这时南北诗风融合已成自然之势,但是,盛之极致而衰象亦露,杨维桢也说:“盛极则亦衰之始。
自天历来,文章渐趋委靡,不失于搜猎破碎,则沦于剽盗灭裂,能卓然自信,不流于俗者几希矣。
”(《东维子集》卷6《王希赐文集再序》)至元末,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性大大增强,文坛上又响起慷慨激昂之音。
元代诗文总的情况是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作品题材比较狭窄,最多的是题画咏花、应酬赠答、碑传题跋之类,作家所表现的感情也大多比较肤浅质直。
但元代诗文往往流溢着一种苦闷、抑郁的情绪,感慨仕途的险恶,痛心社会的黑暗,抒发失意的牢骚,向往隐逸的生活,这就给元代诗文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时代色彩。
明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
”(《怀麓堂诗话》)元诗开明诗宗唐之风,在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明王世贞提出有元一代无文,清李慈铭认为:“予谓元诗优于南宋,元文则远过于南宋;而明诗又胜于元,明文则远不及元。
”(《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雁门集》)元文超过南宋是事实,超过明代则未免过誉。
元初诗文作家北方以元好问的影响为最大;南方则以戴表元、邓牧等由宋入元的作家较为著名,延祐以后,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齐名。
后期以王冕的成就较高,萨都刺、黃镇成、杨维桢也有一些特色。
二、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并称“虞杨范揭”。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元诗四大家”都是馆阁文臣,其诗作典型地体现出“雅正”的文学观念和风尚。
其题材内容大致相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
虞集最为优秀,擅长律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杨载诗风劲健雄敛,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
范梈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而流畅自如。
其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沉郁凝练之风。
揭奚斯的诗作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又质朴无华,别有寄托。
1、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秀容(山西忻县)人。
蒙古军南下时,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做过金朝南阳及内乡县令。
蒙古军攻陷汴京时,他被蒙古军驱谴至聊城。
金亡不仕,回故乡从室著述,编纂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著作有《遗山集》。
他的诗歌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毛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如《雁门道中书所见》: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穗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钢罗劣方高悬,乐园果何所?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亦何苦!它反映了北方人民在蒙古统治压迫下的痛苦生活。
他的写景诗,构思奇特,气势开扩,而描绘生动。
七古《游黄华山》中写瀑布: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界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的文学主张。
2、虞集(1272—1348),字伯生,蜀郡人,侨居江西临川。
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
元统初谢病归临川,卒于家。
在延佑、至顺年间,他是大都最负盛名的文人,“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
诗歌亦以典雅精切著称,但应酬、题画之作占去大半数篇幅,成就并不高。
只有少数作品值得注意。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
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
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
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挽文山丞相》诗,除了歌颂文天祥如效忠汉室的张良、诸葛亮,至于以身殉国之外,还慨叹“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就是惋惜南宋连半壁河山也保持不住,如今北土南疆已经完全沦入外族之手了。
诗中虽然有时势无可奈何的消极感叹,但仍表现了他对民族英雄的敬意和故国的怀念,结语尤极沉痛。
他在官三十多年,诗中不时流露受压迫拘束、希望归老田园的心情。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2]。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3]。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4]。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5]。
[ 1 ]这是作者哀悼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歌颂了文天祥力图恢复宋室.至死不移的精神。
文山丞相:即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宗瑞,号文山,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至元十九年(1282)在燕京就义。
挽:原指助葬牵引丧车,引申为哀悼死者。
[ 2 ]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
此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
此处以“落晖”比喻垂亡的宋朝。
南冠:楚冠,喻囚犯。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文天祥虽然竭力挽救宋朝的灭亡,但他已被俘成了囚徒,对元军席卷天下之势终于无可奈何。
[ 3 ]子房: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
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误中副车。
后佐刘邦灭秦兴汉。
诸葛:指诸葛亮,诸葛亮佐蜀,曾六出祁山,谋恢复汉室。
宁:岂。
祚(zuò):皇位。
移:转移。
杜甫《咏怀古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4 ]鼎湖:传说黄帝铸鼎荆山下,鼎成,乘龙上天,后人因名其处曰鼎湖。
(见《史记?封禅书》)后世遂以“鼎湖龙去”言皇帝之死,此处隐指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之死。
“月明”句:《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
‟”华表:立在官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
迟:待而不至之词。
鹤归迟:言其魂魄难归。
此处借喻文天祥被俘而死。
[ 5 ]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周顗,晋元帝时尚书右仆射)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
‟皆相视流泪。
惟王丞相(王导,晋元帝时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处是说,南宋已亡,而今局势比偏安于江南一隅的东晋也大不如了。
3、3、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人。
著有《静修丁亥集》。
他是一个生于蒙古帝国统治下的北方理学家,至于十九年诏征为赞善大夫,不久即辞归。
二十八年再征为集贤学士,不就。
元世祖称其为“不召之臣”。
他虽然不是宋金遗民,但他上午诗歌中表现的民族思想,却是很突出的。
如《白沟》: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裙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是一首咏史诗,批判了宋王朝,一贯妥协退让种下了靖康南渡的祸根,揭示了宋代亡国的教训。
在艺术上,此诗信笔纵横,议论精辟,有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其词《念奴娇·忆仲良》为忆念亡友王庭钰之作。
词写作者夜梦越过万水千山,来到友人墓前凭吊;回忆曾与友人相约游京都的往事,表现了对友人深挚的感情。
艺术上用词刚健,意境开阔,有苏轼豪放词的风味。
4、萨都刺(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本答失蛮氏,祖父以攻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人。
官至河北司经历。
著有〈雁门集〉。
他的词成就较高。
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诗作兼有南北文学之长,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
其中以[满江红]〈金陵怀古〉最有名: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行胜,已非畴昔。
王谢燕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芙蓉曲》《上京即事》5、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
他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颇为引人注目,故称之。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会稽人人。
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著有《铁崖古乐府》。
他的七古歌行受李贺影响很深,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
他的五、七言绝句则都仿南朝乐府民歌和刘禹锡的竹枝词。
元诗喜学唐人,是明代似唐人诗歌的开端,但成就不高。
元代散文的成就和影响不如诗歌。
6、戴表元(1244—1311),字帅初,奉化人,宋临安教授,元大德末一度出任信州教授,不久辞归。
著有《剡源集》。
由于他经历了朝代的更易和战争,诗歌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痛苦生活。
如《剡民饥》剡民饥,山前山后寻蕨萁得粉不满掬,皮肤皴裂十指秃。
皮皴指秃不敢辞。
阿翁三日不供蘼。
不如抛家去作挽船士,却得家人请官米。
8、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幼年为人牧牛,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
应进士举不中。
遂下东吴,天淮楚。
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晚年,移家隐居于浙东九里山。
著有〈竹斋集〉。
他善画没有骨梅花,他题画的米化诗很有名。
如〈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颇能表现他豪迈孤傲的性格。
他也写了不少反映元末社会现实的诗歌,如〈上亭户〉,写出了一个盐亭工人家庭在课税催逼下的悲惨遭遇: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
草床未成眼,忽起西邻哭。
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
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
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籙。
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
田关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