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他们遇到了问题,这时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会有剩余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欲望。
二、给学生思考空间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操作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关上底、下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在画好的图中量一量上底、下底的长度,高相等,然后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这个结论,这样的操作就是走形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知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后,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讨论:“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简短而又带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无框架的约束下,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同学们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有的可能有偏差,但通过小组的操作,群体的交流,最终归纳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这一结论。这样的操作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操作活动落到实处。
总之,要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爱学;给学生思考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学;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只有使学生做到爱学、会学、能学,才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的学习,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