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基础

合集下载

《核物理基础知识》课件

《核物理基础知识》课件

3
核安全保障的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通过国际组织和法律法规来促进核安全保障的国际合作。
4
核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核安全保障对防止核事故和核武器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核武器与核不扩散
核武器的概念及种类
核武器是指利用核能释放的巨大能量进行杀伤 和破坏的武器,包括原子弹和氢弹等。
核不扩散问题的背景
核不扩散问题是指阻止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 以维护全球核安全的问题。
3 核子的结合能
核子的结合能指的是原子核内核子相互结合 所释放的能量。
4 核能的转化
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或核衰变转化为其他形 式的能量。
核裂变与核聚变
1
核裂变的定义及特点
核裂变是指重核被撞击或吸收中子后分
核裂变的过程
2
裂为两个或更多的轻核的过程。
核裂变过程涉及核反应,一般会释放出
巨大的能量。
3
核聚变的定义及特点
放射性衰变的特点
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在一定时间内衰变 为其他元素的过程,释放出辐射。
放射性的应用
放射性元素在医学、能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 广泛的应用。
核反应堆与核能的利用
核反应堆的结 构和原理
核反应堆是一个能够 维持核链式反应的装 置,可以通过核裂变 产生大量热能。
核能的利用
核能可以被用于发电、 航天技术、农业和医 学等领域,为人类创 造了巨大的福利。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结合形成一个更重
核聚变的过程
4
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在太阳和恒星中发生,释放出巨 大的能量。
放射性核素的性质与应用
放射性核素的定义及分类
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可以分 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基础知识:一、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电磁辐射:带净电荷的粒子被加速时,所发出的辐射称为电磁辐射(又称为电磁波)。

电磁辐射:能量以电磁波形式从辐射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电磁频谱中射频部分是指:频率约由3千赫(KHZ)至300吉赫(GHZ)的辐射。

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

两者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光等。

电磁辐射有近区场和远区场之分,它是按一个波长的距离来划分的。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远大于远区场,因此是监测和防护的重点。

电磁污染:分为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两种。

大自然引起的如雷、电一类的电磁辐射属于天然电磁辐射类,而人为电磁辐射污染则主要包括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磁场、微波、射频电磁辐射等。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1、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2、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

3、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

电磁辐射作用:(1)医学应用:微波理疗活血,治疗肿瘤等(2)传递信息:通信、广播、电视等(3)目标探测:雷达、导航、遥感等(4)感应加热:电磁炉、高频淬火、高频熔炼、高频焊接、高频切割等(5)介质加热:微波炉、微波干燥机、塑料热合机等(6)军事应用:电子战、电磁武器等《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具体标准如下:职业照射:在每天8小时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小于0.1W/kg。

公众照射:在一天24小时内,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第1章-核物理基础

第1章-核物理基础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说起来,每年物理师上岗证考试前三章的基础内容都是重点复习内容,尽管在日常工作中应用不多,但作为一个物理师,顾名思义,与“物理”是有着紧密关系的,这就少不了一个物理师对物理学知识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东东。

总的来说,前三章内容以记忆为主,另加一些理解!前三章的概念比较多,类似的、相同性质的,比较分析会对理解记忆有帮助,注意区分那些不同点!原子结构原子结构这部分内容较少,知识点也较明确。

相对容易掌握。

1、原子结构的数量级10(-10),原子和原子核的数量级关系:10000倍;2、每个电子的电量约为1.6×10(-19);3、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的整体;4、同位素: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5、轨道电子数:每个壳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各壳层的顺序依次为K、L、M、N、O、P、Q;每个次壳层最多容纳2(2l+1)个电子;《肿瘤放射物理学》第二页表1-1:电子的壳层结构是要多加记忆的。

原子、原子核能级1、电子在原子核库仑场中所具有的势能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轨道量子数l决定,并随n和l 的增大而提高;2、基态的定义3、由于高原子序数的原子核比低原子序数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因此对于同一个能级,当所属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大时,他的能量更低;4、能量值得大小等于壳层能级能量的绝对值,这些能量程为相应壳层的结合能;5、特征辐射、特征X线、俄歇电子6、当核获得能量,可以从基态跃迁到某个激发态。

当它再跃迁回基态时,以r射线形式辐射能量,能量值等于跃迁能级之差。

原子、原子核的质量1、1u=1/12C(12,6)原子质量------描述方法不好输入,凑合着看吧。

2、N A=6.02×10(23)3、1u=1/NA=1.66×10(-27)kg质量:中子>质子>>电子质量和能量的关系1、E=mC(2)2、电子静止能量:0.51MeV质子静止能量:938.3MeV中子静止能量:939.6MeV3、运动的物体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关系式。

1、核物理基础

1、核物理基础
A Z
32 15
X
A Z 1
32 16
Y Q


P S Q
称为反中微子
β-的能谱特点:两端低、中间高的连续谱分布。
2、β+衰变: 核内质子多,P→变n,放出一个正 电子。
A z
X
A z 1
Y Q


18 9
F O Q
放射性平衡:如果母体的半衰期大于子体的半衰 期,当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子母体间的放射性 活度将保持固定比例,这样一种状态称为放射性 平衡。当放射性平衡出现后,子体的衰变速度将 与母体相同。
五、人工放射性核素 在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钴-60、锝-99、锶 -90、铱-192等。 制备途径: (1)反应堆中的强中子束照射靶核,靶核俘获 中子而生成放射性核;(主要来源) (2)中子引起重核裂变,从裂变碎片中提取放 射性核素,这样制备出来的核素是丰中子核素, 通常具有β-衰变。 (3)用高能加速器产生放射性核素,这样制备 出来的是缺中子核素,通常具有β+衰变,但多是 短寿命的。
原子核的衰变,主要有三种类型,即α、β衰 变和γ跃迁。 (一)α衰变 α粒子是氦的原子核,它由2个质子和2个中 子组成。α衰变的反应式如下:
A Z
238 92
X
A 4 Z 2
Y He Q
4 2
U234 Th 4 He 4.8790 MeV 90 2
(二)β衰变 β衰变包括3种类型:β-衰变、β+衰变、轨 道电子俘获。 1、β-衰变: 核内中子多,n→变P,放出一个负 电子。
元素: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它们的原 子序数相同,因此具有相同的化学特性。但其原 子核中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物理特性可有某 些差异。 到目前为止,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元素有109种, 组成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
四、放射性比活度及单位
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后 者常称为放射性浓度。
§4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
电离:指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中性原子变 成离子对的过程。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所获动能不足以使之成为自由电子, 只是从内层跃迁到外层,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一过程 称之激发。 电离密度:单位路径上形成的离子对的数目。它表示的是 射线电离作用强弱的量。与带电粒子所带电荷数、行进速 率及被作用物质的密度有关,α>β>γ。
(二)核反应:快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作用放出带电粒子而形
成新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形成的新核如果是放射性核素则继续 衰变放射出β、γ射线,使物质原子产生电离或激发,称为感生放 射性。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核反应是中子反应堆工作的基础 ,也是中子弹的杀伤因素。
比如: 23Na+10n→24Na+γ可写成23Na(n、γ)24Na。
§1 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基本概念
1.定态: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既不吸收也不放出 能量的状态。
2.基态:能量最低的定态。 3.激发态:能量较高的定态。 4. 元素:凡核内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之
为元素。 5.核素(nuclide) :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
和核能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衰变公式:N=Noe-λt
N = N0e-t
二、半衰期
1、物理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 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 表示
2、生物半衰期(Tb): 3、有效半衰期(Te): 引入半衰期概念以后,核衰变的公式可改写成: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
1.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核心位置,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Z)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而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即为原子的质量数(A)。

2.核力与稳定性:
-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内部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抗质子之间的电磁斥力,使得原子核保持稳定。

-当质子与中子的比例失衡或者总数量过大时,原子核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发生放射性衰变。

3.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包括阿尔法衰变(α衰变)、贝塔衰变(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和伽马衰变(γ衰变)。

-阿尔法衰变是指原子核发射出一个氦-4核(α粒子,即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贝塔衰变涉及到中子转变为质子或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电子(β⁻衰变)或正电子(β⁺衰变)及相应的反中微子。

-伽马衰变则是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射出高能光子(γ射线)。

4.质量亏损与结合能:
-当原子核形成时,其总质量通常小于构成它的单独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这个差值体现为质量亏损,对应的能量遵循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释放出来,成为结合能。

5.核反应:
-核反应包括核聚变(轻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合并成更重元素的过程,如太阳内部发生的氢聚变)和核裂变(重元素被中子击中后分裂成两个较小原子核的过程,如铀-235的链式反应应用于核能发电和核武器制造)。

6.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放射性射线包括α、β、γ射线以及中子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穿透性和生物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辐射防护至关重要。

核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核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核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核反应的科学领域。

在核物理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本文将对核物理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原子核的组成、核稳定性、核衰变、核裂变和核聚变等内容。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中子是不带电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也约为1.67×10^-27千克。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Z加上中子数N:A = Z + N。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Z,因此原子核的电荷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二、核稳定性核稳定性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能够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衰变的性质。

核稳定性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密切。

在质子数较小的情况下,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时,原子核较为稳定。

当质子数增加时,中子数需要相应地增加来保持核稳定。

但当质子数超过一定的限制时,核稳定性会下降,原子核会变得不稳定,发生核衰变。

三、核衰变核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放射出粒子或电磁辐射而转变为其他核的过程。

常见的核衰变方式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质量数减少4,质子数减少2。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指中子转变为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是指质子转变为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发出γ射线。

四、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钍等)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核的过程。

核裂变是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中子的释放。

核裂变产生的中子可以继续引发其他核反应,形成连锁反应,释放更多的能量。

核裂变在核能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核电站利用核裂变的能量产生电能。

五、核聚变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融合成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需要高温和高压的条件,常用的反应是氘核和氚核聚变成氦核。

核物理基础原子核的结构与变化

核物理基础原子核的结构与变化

核物理基础原子核的结构与变化核物理基础:原子核的结构与变化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原子核的结构、核反应、核衰变、核能等诸多方面。

在核物理中,理解原子核的结构与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探讨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相关的变化过程。

一、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约占据了整个原子质量的99.9%左右。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都被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10^{-14}米般的数量级,而原子整体的直径约为10^{-10}米,由此可见原子核的体积相对较小。

然而,原子核所承载的质量却是非常巨大的,它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根据标准模型,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即夸克组成的。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而中子则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夸克是一种有强相互作用力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通过交换胶子来相互作用。

二、核力与原子核的稳定性在原子核内部,夸克之间以及夸克与夸克胶子之间通过核力进行相互作用。

核力是一种在极短距离上起作用的强相互作用力,它能克服质子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斥力,维持原子核的稳定性。

在原子核中,质子之间的库伦斥力是非常大的,它们具有相同的电荷,会使得质子相互排斥。

然而,由于核力的作用,它能够抵消库伦斥力,使得质子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原子核。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有关。

一些原子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另一些则相对不稳定。

稳定核的形成需要满足特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

三、核衰变与放射性某些原子核相对不稳定,它们会经历核衰变的过程。

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这过程中释放出放射线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或粒子。

核衰变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在α衰变中,原子核会释放出一个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

而β衰变则涉及到质子转变为中子(β+衰变)或中子转变为质子(β-衰变)。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核物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组成、性质以及核反应等现象。

本文将以提供核物理基础知识为主题,讨论核物理的重要概念、实验方法和应用领域。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决定,而原子核的电荷则由其中的质子数决定。

2.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内部的核子是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在一起的。

强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使得核子能够克服其带电荷之间的排斥力,形成稳定的原子核结构。

3.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核反应可以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类型。

裂变是指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核片段,释放出大量能量。

聚变则是将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聚集为一个更重的核,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4. 辐射和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某些不稳定核通过自发衰变过程,释放出粒子和电磁辐射以达到稳定状态。

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指某个放射性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氦核;β衰变指某个放射性核放出一个或多个β粒子,即电子或正电子;γ衰变指核内部能级发生跃迁并释放出γ射线。

5. 实验方法核物理实验通常包括通过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粒子,以及使用探测器探测和测量核反应、放射性衰变等过程。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康普顿散射实验、质谱法、闪烁探测器和核磁共振等。

6. 应用领域核物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核能技术是其中之一,包括核裂变发电、核聚变等,被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

核医学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例如核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武器是另一个核物理的应用,然而这方面的应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限制和禁止。

结论通过对核物理基础知识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核反应、放射性衰变以及核物理实验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核物理在能源、医学和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物理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核医学考试重点

核医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元素:凡是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称为一组元素;同位素isotope:凡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如: 1H、2H、3H;同质异能素:凡是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元素叫同质异能素;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能量状态均相同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例如:1H、2H、3H、12C、14C 198Au 、99m Tc、99Tc1.稳定性核素 stable nuclide稳定性核素是指:原子核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变化的核素,它们的质子和中子处于平衡状态,目前稳定性核素仅有274种,2.放射性核素 radioactive nuclide放射性核素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原子核能自发地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力、电磁场,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而转变为其它原子核的核素;核衰变的类型1.α衰变α decay:2.-衰变- decay:3.+衰变:4.γ衰变:核衰变规律1.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T1/2: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常以物理半衰期T1/2表示,指放射性核素数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物理半衰期是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所特有的;数学公式T1/2=λ2.生物半衰期Tb: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之;3.有效半衰期Te: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之;Te、Tb、T1/2三者的关系为:Te= T1/2·Tb / T1/2+ Tb;4.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A :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每秒衰变次数;其国际制单位的专用名称为贝可勒尔Becquerel,简称贝可,符号为Bq;数十年来,活度沿用单位为居里Ci 1Ci=×1010/每秒;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charged particles: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轴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称电离;2.激发:如果原子的电子所获得能量还不足以使其脱离原子,而只能从内内层轴道跳到外层轴道;这时,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这种作用称为激发;2.散射:射线由于质量小,进行途中易受介质原子核电场力的作用而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散射;3.韧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X射线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韧质辐射;4.湮没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成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自为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称湮没辐射;5.吸收absorption:射线在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 称作吸收;吸收前所经的路程称为射程;吸收的最终结果是使物质的温度升高;6.光电效应: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K、L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的光子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7.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称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康普顿效应;常用的辐射剂量及其单位1、照射量①照射量exposure是直接度量χ或γ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的量,可间接反映χ, γ辐射场的强弱,是用来度量辐射场的一种物理量;②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库仑/千克C/kg, 旧有专用单位为伦琴R;③1伦琴=×10-4C/Kg,1R=1000mR,1mR=1000μR2、吸收剂量①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为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是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②定义吸收剂量国际单位制单位为戈瑞Gray,以Gy表示;1Gy=1J/kg;③旧有专用单位为拉德,以rad表示,1Gy=100rad思考题:1.名词解释: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活度、元素、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电离、激发、湮灭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有效半衰期;2.放射性核素的特点是什么3.核衰变的方式4.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几种;第二章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分类一按照射方式分1.外照射2.内照射3.局部照射4.全身照射二按照射剂量率分1.急性效应acute radiation effect 大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表现迅速的效应2.慢性效应chronic radiation effect 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才表现出来;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1.早期效应early effect 照射后立即或数小时后出现的效应;2.远期效应late effect 亦称远后效应;照射后经历一段间隔时间一般6个月以上表现出的效应;四按效应表现的个体分1.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 受照射个体本身所发生的各种效应;2.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 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在子代表现出的效应;五按效应的发生关系分1.确定性效应determinate effect:指效应的严重程度不是发生率与照射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 最大容许剂量50 mSv/年2.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指效应的发生率不是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阈剂量;131I治疗甲亢发生甲减的概率3%/年二、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1.辐射类型电离密度大,射程小,内照射时生物学效应相对较强; 如>>γ电离密度小,射程大,外照射时生物学效应强; 如γ>>2.剂量和剂量率3.照射方式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效应强;同等剂量照射,一次照射比分次照射效应强;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1.种系差异2.性别3.年龄4.生理状态5.健康状况三介质因素放射防护措施基本措施:时间保护、距离保护、屏蔽保护、合理使用放射源、选择毒性小的核素;目前科研和医疗等仪器中使用的辐射源有:封闭源和开放源两类;1.封闭源有各种射线装置、X线机、治疗用加速器;主要危害是外照射2.开放源主要是基础和核医学中常用的各种放射性核素;主要危害是内照射、体表污染、外照射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①时间防护,②距离防护,③屏蔽保护;本章思考题:加粗为重点1.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放射防护的目的是什么3.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的含义是什么4.核医学内、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是什么第三章核医学总论临床核医学:是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应用的一门学科;包括: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功能测定,体外免疫检测,放射性核素治疗,疾病的病因研究,治疗药物的研究;核仪器:在诊疗及科研工作中,凡能用来探测和记录射线种类、活度、能量的装置统称为核仪器;放射性药物:凡是符合医用要求的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并且能引入体内进行诊断、治疗的制剂称为放射性药物;临床核医学的诊疗原理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1.细胞选择性摄取原理2.化学吸附原理3.细胞摄取及分泌原理4.暂时性血管栓塞原理5.特异性结合原理6.体液分布原理7.亲和性原理8.代谢显像原理9.空间分布显像原理思考题:1.临床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2.何谓核医学仪器4.临床核医学有哪些诊疗原理第四章体外分析技术放射免疫分析RIA原理① Ag +Ab←─→Ag-Ab + Ag+Ag↑↓Ag-Ab + Ag②一定量的Ag和 Ab④Ag和Ag的总量大于Ab上的有效结合位点时⑤Ag-Ab的形成量随着Ag量的增加而减少,呈反比关系;临床应用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检测项目1. TT4 甲亢甲减2. TT3 甲亢甲减3. FT4 甲亢;甲减结果不受TBG甲亢;甲减;结果不受TBG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减甲亢;甲减;低T3综合征<30%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5%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3 U/L Graves病思考题的原理是什么2.甲亢的临床应用第五章内分泌系统一甲状腺显像原理:①甲状腺是唯一摄取碘的器官,131I能释放γ射线,利用显像仪可在体外得到甲状腺影像;②99m TcO4与I同属一族均能被碘泵泵入甲状腺,99m TcO4仅在甲状腺短暂停留,但已足够行体外甲状腺显像;二种显像剂的优缺点:①131I特异性高,可行异位甲状腺,甲癌转移灶的诊断;但有射线孕妇,哺乳妇,<12岁的儿童均不能做;并有食物,药物等影响吸收的因素;无禁忌症,不受食物,药物影响;但唾液腺,胃粘膜,口腔,食道,膀胱都会显像故特异性②99m TcO4不强;临床应用: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胸骨后,舌骨下,卵巢;234、寻找甲癌转移灶5、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6、进一步检查:a.热结节;b.冷,凉结节的鉴别诊断二甲状腺摄131I试验原理:甲状腺是唯一能摄碘的器官,131I能发出γ射线在体外能测到131I在甲状腺的聚排情况,就能了解甲状腺的摄取,合成,分泌功能;临床应用1.计算甲亢治疗剂量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多数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而且摄131I率高峰前移;虽本法对甲亢的诊断率可达90%左右,但本法属体内法,检查前需禁碘,检查时间较长,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且摄131I率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也不宜用做监测甲亢用药剂量和疗效的评价;3.亚急性甲状腺炎:由于甲状腺滤泡受到破坏,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降低,因储存于甲状腺滤泡中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周围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出现摄131I率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离现象;但在其恢复期摄131I率可正常或增高;4.单纯性甲状腺肿:散发性甲状腺肿,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哺乳期的甲状腺肿多属机体碘需求量增加,造成碘相对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由于机体处于碘饥饿状态,两者都表现为甲状腺摄131I率增高,但无高峰前移,可与甲亢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呈正常或增高;三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原理:正常状态下,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与垂体前叶分泌的TSH存在着反馈调节作用: TT3、TT4↑,TSH↓,对甲状腺刺激作用↓,甲状腺摄取碘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甲亢时,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关系遭到破坏,甲状腺功能处于自主状态,甲状腺摄碘、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均不受抑制;诊断标准:•抑制率>50% =正常•抑制率25—50% =可疑•抑制率<25% =甲亢临床应用1.排除甲亢抑制率正常时,提示垂体—甲状腺轴存在着正常调节关系,可以排除甲亢的存在;2.诊断甲亢不抑制时,表明垂体—甲状腺轴正常的调节关节遭到破坏,可诊断为甲亢;部分抑制时,为可疑甲亢,需结合其它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而确定;3. 鉴别突眼的性质如有些甲亢突眼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而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关系被破坏为其重要特征,即抑制率<25%;另可用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当甲状腺扫描提示为“热结节”时,以上述方法服甲状腺片1周后再行甲扫,如果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受抑制,而“热结节”不受抑制,则可确诊为功能自主性结节;四甲状旁腺显像原理:只进入甲状腺而不进入甲状旁腺,99M TC-MIBI和201TI可进入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用减影方法即可获得甲状旁腺的影象;2.用99M TC-MIBI双时相法也可; 99M TC-MIBI在甲状腺的时间比甲状旁腺的时间短;思考题:1.甲状腺功能测定的原理是什么2.甲状腺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3.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的临床应用;与131I 作为甲状腺显像剂有何不同2. 如何应用核医学检查方法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3. 99m Tc-MIBI双时相法进行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是什么第六章神经系统显像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1.静脉注射能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该细胞内的显像剂经水解酶或脱脂酶作用由脂溶性变为水溶性停留在细胞内;在体外用断层仪器,可以获得大小脑各个部位显像剂的分布影像;2.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成正比,大脑的代谢和功能活动又与血流量相平行;3.故本显像不仅能反映脑的局部血流量,还能反映脑的代谢和功能状态;临床应用:1.脑梗塞的诊断:一旦脑梗塞发生,由于血管闭塞,病变区血供减少或停止,在rCBF影像上即可显示病变部位放射性明显减少,阳性率近100%;发病2-3天内,病变区尚未形成明显的结构变化, XCT和MRI常不能显示异常;形成明显结构改变后,几种方法的阳性率近似,但往往rCBF影像所示病变范围较XCT和MRI者大,这是由于结构异常的四周还存在缺血的区域;★过度灌注luxury perfusion:发病几天后,若侧支循环丰富,在rCBF影像上可见到病变四周出现放射性异常增高,称之;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当局部的血流低于症状发生阈23 ml/100g/min,开始发病,但持续时间很短,很快恢复到23ml以上,并超过此阀值时,病人症状可以逐渐消失,但仍低于正常值50m ml/100g/min,处于所谓的慢性低灌注状态; rCBF显像可以发现这种状态,而XCT等形态学检查方法则较难于发现;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可导致不可逆性改变,将最终发展成为脑梗塞;因此及时发现这种慢性低灌注状态,予以积极治疗,是防止脑梗塞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法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这种状态,并对估计缺血程度、随访和观察疗效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优点3.癫痫病灶的诊断和定位发作时可见到病灶血流量有明显增加;发作间期血流量减低;本法对癫痫灶的诊断和定位有重要价值,是对难治性癫痫进行手术治疗的必要依据;4.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痴呆病人的脑功能低下,常表现为大脑皮质萎缩,全脑血流量减少;尤以额叶和颞叶更明显,表现为脑沟变宽、变浅,脑回变窄,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不同类型痴呆的rCBF影像各有特点:早老性痴呆Alzheimer病:双侧顶叶和颞叶常有明显的血流减低区;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整个大脑可见多个血流减低区,呈弥漫性分布;Steel-Richardson综合征:多显示额叶灌注缺损;5.脑瘤的诊断:①判断恶性程度:②手术和放疗的预后判断6.脑死亡brain death: rCBF显像诊断的依据是:脑内无血流灌注影像,提示脑组织已经死亡;7.研究脑生理功能8.情绪障碍损伤部位的定位及辅助诊断第三节脑脊液显像原理:将某些放射性药物经腰穿引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它将沿着脑脊液循环的径路运行,依次进入各脑池,最后到达大脑凸面时被蛛网膜颗粒吸收而进入血循环中;三叉影:为正常脑池显像;基底为基底池和四叠体池的重叠影像,中央为胼胝体池,两则为外侧裂池,其间空白区为侧脑室所在地;正常情况下,由于脑室具有泵功能,脑室内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只能按一定路径流出脑室,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则不能逆流入脑室,因此,侧脑室无放射性聚集;临床应用1.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2.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3.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断4.脑脊液分流术后评价附加内容:18F-FDG脑显像原理:葡萄糖是脑组织实现功能的唯一能量来源,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与普通的葡萄糖一样,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内,进入脑细胞的18F-FDG在己糖激酶作用下变成6-磷酸-18F-FDG;由于分子构形的改变,6-磷酸-18F-FDG不能象6一磷酸葡萄糖一样进一步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滞留于脑细胞内,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外;所以在细胞内的6-磷酸-18F-FDG的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恒定,可以满足显像的要求;通过带符合线路的SPECT/CT或PET/CT显像,可反映大脑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葡萄糖代谢情况,应用动态采集,还可获得糖代谢的各种速率常数、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等定量参数;方法:μmol/100g/min;放射性浓集程度可用标准化摄取比值表示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思考题1.什么叫过度灌注、慢性低灌注状态、三叉影、标准化摄取比值SUV⒉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是什么⒊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⒋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脑肿瘤的2个特点是什么⒌脑脊液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FDG脑显像原理是什么第七章呼吸系统显像肺显像第一节肺灌注显像原理:肺泡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9μm1μm=百万分之一米、10-6米,当静脉注射直径为10~60μm的放射性颗粒后,颗粒随血流进入肺血管,最后将暂时栓塞在毛细血管床内,局部栓塞的颗粒数与该处的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此,用γ照相机或扫描机可以获得肺毛细血管床影像,影像的放射性分布反映各部位血流灌注情况,故这种显像称为肺灌注显像,可用于诊断与肺血流灌注有关的各种疾病;第二节肺通气显像1、放射性气体通气显像原理及方法:①反复吸入密闭系统中的133Xe氙或81m Kr氪等放射性气体,待其充盈气道和肺泡并达平衡浓度后,约2-3分钟,可用Y照相机多体位显示全肺各个部位的放射性气体充盈情况,是为平衡影像,了解肺的容积;②接着停止吸人放射性气体,原有充盈在肺泡和气道中的放射性气体自然呼出,用照Υ相机以每5秒1帧的速度连续采集2分钟,可获得动态显示放射性清除的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清除影像,了解肺的排泄功能;正常人90秒内清除完;③5~10分钟后再进行静态显像,显示滞留在肺内的放射性气体,为滞留影像;2、放射性气溶胶通气显像原理及方法:①受检者吸入99mTc-DTPA气溶胶雾粒,雾粒由气道进入肺泡、然后又逐渐清除,叫气溶胶通气显像;②一般在吸入一定量的放射性雾粒后显像一次,以观察气道通畅和肺泡充盈情况,为平衡期显像;③4小时后再显像一次观察有无局部放射性滞留;此法较上述气体通气显像简便实用;第三节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的临床应用一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诊断要点:多体位肺灌注影像正常,可排除肺栓塞;典型多肺段性放射性缺损,可诊断为肺栓塞;肺灌注影像出现多个典型肺段性放射性缺损区,肺栓塞的可能性近乎100%;肺灌注显像和通气显像联合发病最初几天内同时进行肺灌注显像和通气显像,二者结果不吻合称“不匹配”;mismatch,即灌注影像呈现放射性缺损区,而相应部位的通气影像基本正常,则肺栓塞的可能性很大;肺实质病变的两种显像结果常常是大致吻合的称“匹配”;match;因此用这种联合显像可以明显提高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肺灌注显像和X胸片联合:在发病最初几天内同时进行肺灌注显像和胸部X线摄片,若灌注影像出现放射性缺损区,而X线胸片相应部位正常或出现阴影但其范围较小者,肺栓塞的可能性也很高;如两种影像显示的病变在范围上基本一致,或X线胸片显示的病变范围较放射性减低缺损区大,则肺栓塞的可能性极小,并常可根据X线胸片影像的特点对病变作出诊断;二肺癌手术选择和术前估计术后残留肺功能手术选择L值越小说明肿块浸润范围和肺血管受累程度越大;L值大于40%,可望通过肺叶切除术而将肿瘤切除;L值为30%~40%,需进行患侧全肺切除;L值小于30%,则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很小;三肺癌患者疗效观察四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表现附加内容: 18F-FDG肺肿瘤显像第十四章P19918F-FDG18F-flurodeoxyglucose,去氧葡萄糖的化学性质与葡萄糖完全一样,其体内行为与葡萄糖一致,因而其PET显像反映的是肿块利用葡萄糖的水平,被称为葡萄糖代谢显像;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摄取18F-FDG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组织而被清楚显示;18F-FDG PET显像已被广泛用于包括肺癌在内的各种肿瘤的诊断;18F-FDG PET对于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更具优越性,灵敏度可达95%,特异性80%;对于肺部的分期以及转移灶的探测,18F-FDG PET比CT更灵敏、更特异、更准确,有转移而不肿大的淋巴结也能被发现,而CT是不可能分辨的;如所用的设备是PET/CT或SPECT/CT,则可同机得到CT以及融合图像,可精确定位思考题1.肺灌注显像的原理2.肺通气显像的原理3.典型肺栓塞的特点4.简述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第八章心血管显像和心室功能测定-、心肌显像1、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的心肌显影,病损区表现为“冷区”故又称“冷区”显像;①201TI-心肌灌注显像;②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原理:99mTc-MIBI在心肌各部分聚集量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的血流量呈正相关;而且在注射后几小时的显像仍能代表注入显像剂时的心肌血流分布状况,没有“再分布”现象;故需要注射两次药物才能完成运动和静息显像;2小时后开始显像,2~3天后追加注射一次99mTc-MIBI,然后再次显像,比较两次所得图像可以反映出当时受损的区域和抢救恢复了的区域;负荷试验:在冠状动脉狭窄时,静息状态下,狭窄区的心肌仍能维持其血供,但在负荷状态下,正常的心肌供血增加,显影剂摄取增多,而狭窄区却不能增加血流灌注,使狭窄区与正常心肌显像剂分布差异增大,有利于显示缺血病灶及鉴别缺血病变的可逆性与否;2、心肌梗塞灶显像:由于放射性示踪剂99mTc-pyp亚锡焦磷酸能聚集于新鲜坏死的心肌病灶区,在心肌显像图上呈现放射性浓聚区,而正常心肌不显影,故这种显像又称“热区”显像; 原理: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钙离子就迅速进入病灶,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骨骼显像剂99mTc-PYP 亚锡焦磷酸静脉注射后,能被吸附在羟基磷灰石结晶上,从而使急性心肌梗塞病灶与骨骼同时显影;正常心肌不显影;一心肌缺血的诊断1、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评价2、心肌显像的诊断要点:心肌灌注影像出现可逆性缺损型,为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灌注影像出现不可逆缺损型,为心梗或严重心肌缺血心肌灌注显像出现混合型异常,为心梗伴缺血;二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1、帮助诊断和排除心肌梗塞2、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和范围,估计预后三心肌病的诊断:1、扩张性心肌病DCM的诊断:诊断要点:左心室明显扩大,心肌变薄;左室心肌影像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不均或“补钉”样改变2、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二、核素显像对心肌活力的估价心肌细胞的损害有三种类型:a.不可逆性心肌损害:即使冠状动脉血流得到恢复,心脏功能也不会改善;b.冬眠心肌:指静息时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心肌功能降低,但又不足以引起心肌细胞的坏死,如果冠状动脉血流供应改善,左心功能可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c.顿抑心肌:指心肌短时间缺血,虽未致心肌细胞坏死,但已经引起心肌细胞结构、代谢及功能的改变,处于“晕厥”状态,即使有效的心肌血流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反向分布:是指心肌运动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显像显示出新的放射性缺损,或者负荷心肌显像出现放射性分布缺损,静息或再分布显像时其缺损更严重;三、平衡门法核素心室造影高峰充盈率PFR:是心室充盈期的最大容量变化速率,被广泛用作左室舒张功能的参数;分析早期快速充盈相,作为早期左室充盈即舒张后期前的指数,其单位是舒张末期容积EDV/S,它是一个瞬间的动态功能指标;。

核物理基础 知识

核物理基础 知识

碘坑:由于停堆后反应性要出现一个最小值,它又与135碘的
衰变密切相关,因而这种现象称为碘坑 氙振荡:氙密度随反应堆功率之间在空间上存在正反馈机制的 振荡现象。在大尺寸通量高的反应堆中有可能出现。
碘坑曲线反映了随着停闭时间的增加,堆内反应性的变化。
4.3:燃耗
燃耗深度:装进反应堆单位重量的重金属(例:235U + 238U) 在卸出堆芯时释放出的能量。单位:MWd/tU。 影响燃耗深度的主要因素是燃料元件(包括燃料本身和包壳材料) 本身耐辐照的性能。 有效增值系数随燃耗深度变化曲线
4.2:中毒效应
由于裂变和衰变,核反应堆中发生着大量的物质转换。特别是裂变 产生的裂变产物。一些新产生的物质对中子平衡有重要的影响。特 别是各别裂变产物具有很大的中子吸收截面,典型的裂变产物是钐 (149Sm)和氙(135Xe)。这种强吸收裂变产物分为两类:寿命长的 称为“结渣”,寿命短的称为“中毒”。下面讨论135Xe的中毒效 应。
核 反 应 堆 堆 芯 结 构 示 意 图
课外补充
压水堆核电站:
它主要由核岛和常规岛组成。 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中的四大部件是蒸汽发生器、稳压器、 主泵和堆芯。在核岛中的系统设备主要有压水堆本体, 一回路系统,以及为支持一回路系统正常运行和保证反 应堆安全而设置的辅助系统。 常规岛主要包括汽轮机组及二回等系统,其形式与常规 火电厂类似。
蒸汽发生器:
堆芯:
堆芯是反应堆的心脏,装在压力容器中间。它是由燃料 组件构成的。正如锅 炉烧的煤块一样,燃料芯块是核电站“原子锅炉”燃烧 的基本单元。这种芯块是由二氧化铀烧结而成的,含有 2~4%的235U,呈小圆柱形,直径9.30mm 。把这种芯块装在两端密封的锆合金包壳管中,成为一 根长约4m、直径约10mm的燃料元件棒。燃料棒通常按 17×17正方形排列,用定位格架固定是用来控制反应堆系统压力变化的设备。在正常 运行时,起保持压力的作用;在发生事故时,提供超压保护。稳压 器里设有加热器和喷淋系统,当反应堆里压力过高时,喷洒冷水降 压;当堆内压力太低时,加热器自动通电加热使水蒸发以增加压力。

核物理基础ppt课件

核物理基础ppt课件

37
衰变能与β粒子动能
衰变能: Ed (mx my - me )c2 E E Ey
衰变能的分配:
反冲核
β粒子 中微子
β衰变特点
电子:
放出的射线是电子
能量连续: 从很低能量到接近衰变能
穿透力不强:纸张,铝箔
伴随粒子: 中微子,穿透力极强!
韧致辐射: 屏蔽材料选择
234U、 235U 、 238U 同量异位素: 40Ar、 40K 、 40Ca
23
二、放射性
24
放射性
•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某种粒子或射线的现
象,称为放射性。
• 放射性不受物理、化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是原子核的内在特征。
25
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贝可勒尔(H.Bequerel) 发现铀矿能发射出穿透力很强 的不可见射线,并使照相底片 感光。
5
原子结构模型
6
原子模型 类似太阳系
• 太阳-原子核 • 行星-核外电子
7
原子核
• 组成:
质子 + 中子
• 数目:
Z个质子, N个中子
• 质子电荷: +e
• 原子核电荷: +Ze
• 中子电荷: 不带电
8
原子核外电子数
• 原子电中性: 整体对外表现出来的电荷为0 • 核外电子数: 等于核内质子数 Z
核物理基础
1
主要内容
一、原子与原子核 二、放射性衰变 三、核反应 四、核裂变与核聚变 五、人工放射性及其生产
2
一、原子与原子核
3
物质结构
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每一种原子对应一种化学元素(Z一定)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和核反应的类型

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和核反应的类型

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和核反应的类型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力和核反应等现象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介绍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以及核反应的类型。

一、原子核基础知识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 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原子核的大小较小,通常以费米为单位(1费米=10^-15米)。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贡献。

3. 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它们在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

4. 核密度原子核具有非常高的密度,远高于一般物质的密度。

核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量。

二、核反应的基本概念1. 核反应的定义核反应是指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能量释放或吸收的过程。

2. 核反应的表示方法核反应通常使用核方程式来表示,如A + a → B + b。

其中,A和B 表示反应物,a和b表示参与反应的粒子。

3. 核反应的守恒定律核反应中的质量数、电荷数、能量等物理量要满足守恒定律。

三、核反应的类型1. 衰变反应(放射性衰变)衰变反应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改变其内部结构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常见的衰变类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 α衰变: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质子数减2,中子数减2。

- β衰变: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质子数减1,中子数增1或减1。

- γ衰变:由能级跃迁所导致的γ射线的放出。

2. 聚变反应聚变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更大的原子核的过程。

聚变反应常见于太阳等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

3. 裂变反应裂变反应是指一个原子核通过吸收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原子核的过程。

裂变反应通常伴随着中子的释放。

4. 散射反应散射反应是指入射粒子与靶核子发生碰撞后改变运动方向和能量的过程。

5. 俘获反应俘获反应是指入射粒子与靶核结合形成复合核的过程。

结论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涉及原子核的组成、大小和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核物理基础测试题

核物理基础测试题

核物理基础测试题第一题:简答题:请解释以下概念1. 原子核: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是原子的中心部分,质子带正电,中子没有电荷。

2. 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一种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力,它使得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能够相互吸引,维持原子核的稳定。

3. 衰变:原子核发生衰变是指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转变,如放射性核衰变,其中一个核粒子会转变成另一个粒子,释放出辐射。

4. 裂变: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核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

5. 聚变:聚变是指两个或更多轻核结合形成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聚变通常需要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

第二题:填空题:请根据题目补全下列句子1. 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两种粒子。

2. 强相互作用是一种使质子和中子相互吸引的力。

3. 放射性核素经历衰变过程时会发射出放射性辐射。

4. 副产物是在核反应中生成的非期望的产物。

计算题:请解答下列计算题1. 一个具有30个质子和40个中子的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答:质子数为30,中子数为40。

2. 已知氘核(也称氢-2核)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1,计算氘核的质量数。

答: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所以氘核的质量数为2。

第四题:应用题:请回答下列选择题1. 原子核结构中,质子和中子所受的作用力主要是:A. 弱相互作用B. 强相互作用C. 电磁相互作用D. 引力作用答:B. 强相互作用2. 原子核中发生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通常释放的能量是来自于:A. 引力能C. 原子核的质量差D. 光能答:C. 原子核的质量差第五题:解析题:请分析以下内容原子核会发生衰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核素的不稳定性。

如果原子核内部粒子的数目不适当,核力就无法平衡粒子的排斥力,这就导致了核素的不稳定。

当核素不稳定时,它会通过衰变来转变成一个更稳定的核素。

衰变过程会释放出放射性辐射。

衰变过程通常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核团。

核物理基础

核物理基础

核物理基础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及其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分支。

它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宇宙的本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和一些相关概念。

一、核物理的起源和发展核物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放射性现象和原子核的性质。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他们逐渐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著名的卢瑟福散射实验为核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发现了原子核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内,从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二、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都比电子大约2000倍。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而体积则非常小,约为原子体积的一万分之一。

三、核力和核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核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和核外的电磁力。

核内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核力,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可以使质子和中子相互吸引并保持在一起。

核力的作用范围非常短,只有几个费米(1费米≈10^-15米)。

核稳定性是指原子核保持不变的能力。

稳定的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目比例适当,使得核内的相互作用力和核外的电磁力达到平衡。

对于某些原子核来说,它们不够稳定,会经历放射性衰变,释放出射线或粒子,以达到较稳定的状态。

四、核反应和能量释放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核聚变和核裂变。

核聚变是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重核的过程,如太阳中的氢聚变成氦。

核裂变是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轻核的过程,如核电站中的铀裂变。

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也是核能的来源之一。

五、应用于核技术和核能发电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学和癌症治疗,核技术还可以用于材料分析和碳14测年等。

此外,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目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六、核物理的前沿研究核物理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涉及到更小的粒子和更高的能量。

核物理核能利用知识点总结

核物理核能利用知识点总结

核物理核能利用知识点总结核物理是关于原子核的研究领域,它在当代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能利用则是指人类如何利用核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以及探索未来的绿色能源方向。

本文将对核物理和核能利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核物理基础知识核物理的核心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其中一些基础知识包括: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2. 原子核的尺寸:原子核尺寸非常微小,通常约为10的负15次方米。

3. 能级结构: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能级和核壳层结构对核反应有重要影响。

二、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核能的释放可以通过核反应来实现,核裂变和核聚变是两种核反应形式。

1. 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被撞击或捕获中子后,裂变成两个或多个轻核的过程。

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用于核电站发电和核武器等。

2. 核聚变:核聚变是指将两个轻核(如氢同位素氘和氚)聚合成一个重核的过程。

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内部能量的来源,也是实现未来清洁能源的潜在技术。

三、核能利用的应用核能利用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重要领域的举例:1. 核电站:核电是一种可靠的、高效的电力发源方式,通过核裂变反应释放的热能产生蒸汽并驱动涡轮机发电。

2. 医学影像: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放射性治疗等。

3. 核兵器技术:核能的应用也包括军事领域,核武器的制造和应用一直备受关注,核不扩散和裁军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

四、核能利用的挑战与前景核能的利用虽有众多优势,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核废料处理和储存、核事故风险以及核扩散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能的前景依然广阔:1. 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核能利用的挑战,促进核能发展的安全与可持续。

2. 新技术研发:投资研发新的核能技术,如第四代反应堆、聚变技术等,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核物理基础 知识

核物理基础 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核物理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原子核及其内部结构,包括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等现象。

本文将介绍核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应用。

一、核物理基本概念1.原子核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重粒子聚集体,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总电荷数为质子数,原子核总质量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确定。

2.质量缺失与核能在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核反应前后总能量守恒,而根据质能关系E=mc²,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因此,核反应前后原子核的质量和能量必须满足以下关系:ΔE=Δm·c²其中ΔE为核反应释放的能量,Δm为核反应前后原子核的质量差,c为光速。

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称为核能,核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电能等,因此核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核稳定性与放射性原子核稳定性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界扰动的情况下,能够持久存在的能力。

稳定的原子核具有固定的质量数和质子数,且电子环的电子数与其原子序数相同。

不稳定的原子核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带电粒子和/或电磁波,从而转化成另一种原子核或粒子。

放射性核的半衰期是指当放射性核衰变至另一种核或粒子的数量为原始核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于放射性核的放射性测定和核废物处理等方面。

二、核物理理论模型1.质子和中子结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核力是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造成原子核的稳定结构。

2.壳模型壳模型是核结构中的一种描述方法,它认为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运动状况类似于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

原子核中存在着能量良好分立的能级,每个能级都有一定的质子和中子数,称为相应的核壳层。

壳模型解释了原子核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等现象。

三、核物理应用1.核能和核反应核能被广泛应用于核能电站、核电池、核探测器和医学等领域。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以及核反应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是必须要了解的,下面将介绍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它们共同构成了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和中子都属于核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2.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是指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原子核中,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会使核内部产生排斥作用,而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核力会使核内部产生吸引作用。

只有当这两种作用达到平衡时,原子核才能保持稳定。

如果核内质子过多或者过少,就会导致原子核不稳定,发生放射性衰变。

3.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也具有能级结构,类似于原子的电子能级。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对于核反应和核衰变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核能级的分布和填充规律可以通过核壳模型和核液滴模型来解释,这些模型对于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核反应和核衰变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裂变、聚变、衰变等。

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是核能的重要来源。

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包括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

核反应和核衰变是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核技术和核能应用的基础。

5. 核力和核子结构核力是维持原子核内部结构稳定的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作用力。

核力是一种短程力,只在非常短的距离内起作用,因此只能作用于核子之间。

核力的特点包括强度大、作用距离短、作用范围小等。

核子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核力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结起来,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能级结构、核反应、核衰变、核力和核子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体的微小单位,其大小为10-10m数量级,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其大小是原子的万分之一,为10-14m数量级;核的周围是带负电的电子在绕核运动,每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为e=1.60219×10-19C。

原子核由不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e,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序数:任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统称为原子的原子序数。

由于原子是电中性,核内质子数必然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序数同时表示了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

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总体称为核素。

目前已知的核素有2000多种。

元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的原子总体称为元素。

到目前为止,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元素有109种,组成元素周期表。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故互称同位素。

原子的符号表示:AZX,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原子的质量数(原子量),也是原子核内的核子数。

例:11H、21H、31H、22688Ra、9943Tc量子力学揭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由主量子数n,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轨道方向量子数m l 和自旋量子数m s决定。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处于同一状态,即不能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在一个原子中具有相同n量子数的电子构成一个壳层,n=1、2、3、4、5、6、7的各层分别被称为K、L、M、N、O、P、Q层;在一个壳层内,具有相同l量子数的电子构成一个次壳层,l=0、1、2、3、4、5、6的各次壳层分别用符号s、p、d、f、g、h、i 表示。

二、原子、原子核能级电子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中所具有的势能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决定,并随n、l的增大而升高。

零势能规定:习惯上规定当电子与核相距无穷远时,电子所具有的势能为零。

因此,当电子填充核外某一个壳层时,其势能为负值。

基态:电子填充壳层时按照从低能到高能的顺序进行,以保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

由于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具有屏蔽效应,所以实际电子填充壳层时,会出现能级交错,而不是按壳层顺序逐个填充。

结合能:当一个自由电子填充壳层时,会以发射一个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的大小等于壳层能级能量的绝对值,这些能量称为相应壳层的结合能。

结合能随n、l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同一个能级,结合能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加。

激发态:当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使低能级出现空位时,称原子处于激发态。

辐射称为特征辐射: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很不稳定,高能级的电子会自发跃迁到低能级空位上,从而使原子回到基态。

两能级能量的差值一种可能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出,这种辐射称为特征辐射,当特征辐射的能量足够高,进入X射线能量范围时,又称为特征X射线;另一种可能是传递给外层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种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它的能量等于相应跃迁的X 射线能量减去该电子的结合能。

K系特征辐射:如果空位出现在K层,L和M及更外层的电子就会跃迁到K层,同时产生K 系特征辐射。

类似,有L系特征辐射、M系特征辐射等。

原子核内部也存在类似原子的壳层结构和能级。

每个壳层只能容纳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

核子填充壳层的顺序也是从低能级到高能级。

当核获得能量,可以从基态跃迁到某个激发态,当它再跃迁到基态时,以γ射线的形式辐射能量,能量值等于能级能量之差。

回到基态的过程可以一步完成,也可以先跃迁到其它较低能级,再经数步回到基态。

微观粒子的能量单位:eV 、keV 、MeV 。

1eV 是一个电子在真空中通过1V 电位差所获得的动能。

换算关系:1eV =1.0×10-3keV =1.0×10-6MeV =1.6×10-19J三、原子、原子核的质量原子质量单位定义:1u =126112C 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以u 为单位时测量得数。

阿伏加德罗定律:1摩尔任何元素的物质包含有N A (6.022×1023)个原子。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质量,其数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g/mol )。

126C 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

四、基本粒子的种类和物理特性基本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π介子和其他一些粒子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

比较稳定的、寿命比较长的基本粒子共有30多种。

表1-2 重要基本粒子的特性第二节 放射性一、原子核的稳定性实验上已发现的核素约有2000种,其中只有近300种是稳定的,不稳定核素都会自发地放出射线,最终变为稳定核素。

影响核素稳定的因素如下:1、中子数与质子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轻核,中子数和质子数相等的核素比较稳定。

对于重核,由于核内质子数增多,相互间的库仑斥力增大,为了保持核稳定,必须有更多的中子来增加相互间的核吸引力。

但中子数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与质子数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图1-4,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狭长区域为稳定核素的位置。

其中心线,可以用一个经验公式表示:2/31.980.0155AZ A =+2、核子数的奇偶性对近300中稳定核素进行奇偶分类,偶偶核占大多数,奇偶核和偶奇核各占40%,奇奇核占不到2%。

表明,质子数和中子数各自成对时,原子核比较稳定。

3、重核的不稳定性原子序数小于82的元素至少存在一种稳定核素,而原子序数大于82的元素都不稳定,会自发的放射出α粒子或自发裂变而成为铅(Z =82)的同位素。

二、衰变类型不稳定核素自发的放出射线,而变成为另一种核素,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这个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这些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衰变前的核称为母核,衰变后的核称为子核。

衰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称为衰变能。

反应过程可以用反应式表示,也可以用衰变纲图来表示。

(一)α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的转变过程称为α衰变,衰变后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

反应式为4422A A ZZ X Y He Q --→++(衰变能)前提条件:只有母核与子核的静止质量之差大于α粒子的静止质量时,衰变能大于零,衰变才可能发生。

重核易发生α衰变。

图1-5 从镭到氡的衰变纲图。

(二)β衰变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电子(β-粒子)或正电子(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的转变过程称为β衰变。

反应式为:1A A Z Z X Y e v Q -+→+++ 1A A Z Z X Y e v Q +-→+++ 1A A ZZ X e Y v Q --+→++ v 和v 表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前提条件:对于β-衰变,母核的原子质量应大于子核的原子质量。

对于β+衰变,母子核的原子质量之差应大于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

对于轨道电子俘获,母子核的原子质量之差所对应的能量应大于轨道电子的结合能。

222()[(,)(1,)](0){[(,)][(1,)(1)]}[(,)(1,)]X Y e X e Y e e X Y Q m Z A m Z A m c m M Z A Zm M Z A Z m m c M Z A M Z A c νβ-=-+-==--+-+-=-+222()[(,)(1,)](0){[(,)][(1,)(1)]}{[(,)(1,)]2}X Y e X e Y e e X Y e Q m Z A m Z A m c m M Z A Zm M Z A Z m m c M Z A M Z A m c νβ+=---==------=--- 222()[(,)(1,)](0){[(,)][(1,)(1)]}[(,)(1,)]X e Y iX e e Y e i X Y iQ m Z A m m Z A c W m M Z A Zm m M Z A Z m c W M Z A M Z A c W νε=+---==-+-----=---β衰变的能谱:类似图1-6,两端低、中间高的连续谱分布。

由于在一次衰变时会发射出两个粒子(β-和v 或β+和v ),子核的动能可以忽略,所以衰变能近似等于两个粒子的动能之和。

每个粒子分配到的能量可以是零到衰变能之间的任何值。

在图1-4中的稳定核素区的左上方时,因为它的中子数比相应的稳定同位素的中子数多而被称为丰中子核素。

丰中子核素容易发生β-衰变,经衰变后,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而质量数不变,因此它是沿同量异位线向右下靠拢稳定核素区。

相反,如果一个核素位于稳定核素区的右下方,则被称为缺中核素。

缺中子核素容易发生β+衰变或轨道电子俘获反应,沿着同量异位线向左上靠拢稳定核素区。

图1-7 从3215P到3216S的β-衰变。

(三)γ跃迁和内转换α衰变和β衰变后的子核很可能处于激发态,会以γ射线形式释放能量跃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这种跃迁的过程称为γ跃迁。

例如,放疗中常用的钴-60源、铯-137源和铱-192源均具有β衰变,同时也具有γ放射性。

原子核的能级间隔一般在10-3MeV以上,所以γ射线能量低限是10-3MeV ,高端可达到MeV 量级。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还有另一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即将跃迁的能量直接转移给一个轨道电子而将后者发射出原子,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发射出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内转换电子的动能等于跃迁的能量减去轨道电子的结合能。

由于K 层电子最靠近原子核,因此只要能量足够,K 层内转换的概率最大。

由于发生内转换的概率要比发生内光电效应的概率大得多,不能将内转换理解为内光电效应。

无论是内转换还是轨道电子俘获,由于原子的内壳层缺少了电子而出现空位,外层电子将会来填充这个空位,因此两个过程都会伴随特征X 射线和俄歇电子的发射。

三、放射性度量放射性活度:是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之商。

公式表达如下:0t dNA N A e dtλλ-=== 活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贝可勒尔(Bq ),衍生单位有MBq ,GBq 和TBq 。

在此之前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居里(Ci )。

1Ci =3.7×1010Bq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其原子核数目衰减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T 1/2)。

半衰期与衰变常数的关系为:1/2ln 20.693T λλ==T 1/2的单位是秒,对半衰期长的核素可以用分(min )、天(d )、年(a )。

平均寿命(τ)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1/21/20()11.440.693t dN t T te dt T N λτλλ∞∞--=====⎰⎰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Bq/g 。

放射性比活度是衡量放射性物质纯度的指标。

任何核素的放射源不可能全部由该种核素组成,而是被浓度大得多的相同元素的稳定同位素所稀释,还可能含有与放射性元素相化合的其它元素的一些稳定同位素,还会有衰变子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