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7个问题案例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小故事

犯罪心理学小故事

犯罪心理学小故事以下是 8 条犯罪心理学小故事:1. 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个人叫小李,他平时看起来老老实实的。

有一天,小区里发生了盗窃案。

大家都在猜测是谁干的呢?结果呀,最后发现竟然是小李!这谁能想到呢?就好像一只温顺的羊突然变成了凶猛的狼。

真让人感叹,人真是复杂的动物啊!2. 记得有个叫小张的,大家都觉得他很友善。

可是,有一次他女朋友跟他分手,然后呢,小张竟然做出了很可怕的事情。

他跟踪骚扰他女朋友,这可把那姑娘吓得不轻。

这就像是平静的湖面下藏着汹涌的暗流,谁能预料到呢?3. 以前咱这有个特别有名的律师老王,谁都夸他厉害。

但没想到哇,他竟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犯罪分子脱罪!这不是助纣为虐吗?这不就跟那披着羊皮的狼一样吗,让人防不胜防啊!4.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

有个叫小赵的人总是独来独往,很少和人交流。

结果呢,他居然是个连续作案的罪犯。

难道孤独真的会让人变得这么可怕吗?这真让人毛骨悚然啊!5. 你们知道吗,有个画家小刘,他的画特别棒。

但有一天,有人发现他画里的一些细节竟然和犯罪现场惊人的相似。

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艺术和犯罪之间也有着神秘的联系?真够让人惊讶的!6. 我们镇上有个老太太,大家都觉得她很慈祥。

可是有一次,她竟然偷偷把邻居家的东西占为己有。

这是不是让人很不可思议呢?明明看着那么慈祥的一个人,怎么会干这种事?7. 我认识一个警察小王,大家都对他很信任。

可是,有一回他居然因为一时冲动,滥用职权。

这多让人失望啊!难道权力真的会让人迷失自我?8. 曾经有个老师,在大家眼里是那么和蔼可亲。

但后来发现,他背地里竟然在体罚学生。

这太让人气愤了吧!就像白天鹅的羽毛下藏着黑暗,谁能想到呢?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结论:人的行为和内心真的很难捉摸,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多去了解和思考背后的真相。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动机、心理过程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为犯罪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

案例一:马克·戴维森连环杀人案马克·戴维森是美国福克斯镇一起震惊全国的连环杀人案的罪犯。

在1993年至1999年的六年间,戴维森以各种手段引诱和掳获了至少十名未成年女孩,并残忍杀害了她们。

这一系列恶性犯罪行为引发了公众的深切关注和恐慌。

心理学家在对马克·戴维森的心理评估中发现,他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特征,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和良心。

通过对他的童年经历和心理素质的分析,心理学家确定了他的潜在犯罪倾向,并提出了必要的干预措施。

在对戴维森进行心理治疗和监管的过程中,心理学家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技能训练等方法,帮助其理解自己的犯罪倾向并培养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

经过多年的治疗,戴维森的犯罪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对他的关注和忧虑也逐渐消散。

案例二:约翰·S·罗普纳刺杀总统案约翰·S·罗普纳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刺客,他在1865年成功刺杀了美国总统林肯。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国家,也引起了人们对罗普纳的动机和心理状况的关注。

心理学家在对罗普纳的案件进行心理学分析时发现,他具有强烈的自负和自大倾向,对政治权力的嫉妒和仇恨驱使着他展开了这一刺杀行动。

通过对他的动机和心理状态的分析,这些信息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对罗普纳案的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们通过深入分析罗普纳的心理发展历程和他对政治权力的独特观念,发现了这一案件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这为预防类似的政治暗杀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案例三:儿童互联网犯罪预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犯罪的案件逐渐增多,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尤为令人担忧。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研究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研究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研究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研究——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罪犯心理特征、行为原因和犯罪动机的学科。

通过对犯罪案件的案例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揭示其犯罪背后的动机与心理机制。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探讨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案例一:A先生的连环杀人案A先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人,没有任何被怀疑的理由。

然而,警方却在他的家中发现了一系列被害人的尸体。

他们都是女性,年龄相仿。

通过对A先生的心理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典型的连环杀人犯。

犯罪心理学通过对A先生案件的研究,揭示了连环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他们通常具有控制欲和冷漠无情的特点,对受害者的生命毫无尊重。

通过深入了解这种心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打击连环杀人犯。

案例二:B女士的欺诈及诈骗案B女士是一个聪明而有魅力的女性,她通过欺诈和诈骗从许多人那里骗取了巨额财产。

通过对B女士案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欺诈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手段。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欺诈犯通常具有出众的社交能力和说服力,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信任和善良。

通过分析这种心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防范欺诈犯罪。

案例三:C先生的杀人狂倾向C先生是一个绅士般的男人,平时生活正常,然而当警方发现他的藏尸点后,他的真面目浮出水面。

通过对C先生的案例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杀人狂犯罪背后的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杀人狂通常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和暴力倾向。

他们享受杀人带来的权力和满足感,并往往表现出冷酷无情的特征。

通过揭示这种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类犯罪。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的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还可以为刑事司法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动机和心理机制。

然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每个案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案例就得出一切结论。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经典案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了几十年,一些案例如下:1.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这起发生在2013年的恐怖袭击案件让全世界震惊。

两名兄弟恐怖分子策划了一起爆炸,导致三人死亡和超过260人受伤。

研究人员研究案件中的犯罪心理,揭示了兄弟二人的沉迷于暴力和激进思想的心理状态。

2. 邦查姆兄弟连环杀人案(The BTK Killer)邦查姆兄弟连环杀人案是指美国堪萨斯州邦查姆市连续几十年发生的一系列杀人案件。

邦查姆兄弟在杀害十多名受害者后,逃避了几十年的追捕。

案件揭示了邦查姆兄弟的控制欲和对权力的渴望,以及他们普通家庭背后的令人震惊的罪行。

3. 达尔默案(The Darmstadt Cannibal)Armin Meiwes是2001年德国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件的主要犯罪分子,该案件因涉及犯罪心理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Meiwes 杀害了一个自愿成为受害者的男子,事后将其肢解和食用。

他的行为揭示了恶心的罪行背后的扭曲的欲望和心理状态。

4. 托德·亚历山大·泰克(Todd Alexander Tuke)泰克是一名美国连环杀手,他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杀害了多人。

泰克的犯罪手段残忍而令人震惊,他随机选择性受害者并施加暴力。

对他的心理病态行为的研究揭示了他对权力和控制的执着。

这些经典案例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洞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心理动机的途径。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犯罪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与犯罪相关的心理过程,并帮助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事件的发生,并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究罪犯的心理心理世界,以期为犯罪心理学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一:杀人狂魔之“亨利”本案例涉及一名绰号为“亨利”的连环杀人狂魔。

从小时候开始,“亨利”就饱受虐待,并且缺乏父母的关爱。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培养了暴力、凶残的心理倾向,并将其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罪犯的心理世界呈现出以下特点:1. 心理创伤:童年阶段遭受虐待和缺乏关爱是“亨利”成为杀人狂魔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心理创伤使得他对他人产生了极大的敌意和憎恨,无法正常地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 掌控欲望:通过控制和剥夺他人生命,罪犯试图在自己无力掌控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权力感和满足感。

他的故意伤害行为旨在证明自己对他人生死的决定权。

3. 心理回避:罪犯往往会在实施犯罪行为后,将自己与其所犯罪行为的后果分开,以此自我安抚和逃避责任。

这是他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

案例二:诈骗犯的“欺诈王国”在网络时代,诈骗犯借助技术手段从事各类欺诈活动。

我们选取了一名名叫“张伟”的诈骗犯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

罪犯的心理世界在此案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 物质欲望:诈骗犯常常因为物质上的追求而选择走上犯罪道路。

他们渴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财富和地位。

2. 欺骗技巧:诈骗犯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反应和社交技巧,运用各种心理欺骗手段诱骗受害人,达到自己不法目的。

他们常常具备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和社交技巧。

3. 自我认同:罪犯通过实施诈骗活动,获得了一种被人关注、被人尊重的虚假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对于他们满足自尊心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犯罪行为往往与罪犯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8、起点十二分 一名男子很惧怕坐飞机,但由于工作关系他不得不坐飞机在各国出差往来,他每次都对时差现象特别不适应,有一次他来到一个跨州的国家后,下飞机后看了一下手表,手表上显示起点十二分,他随后就哭着自杀了,请问为什么?
9、钥匙 一名保险推销员下班后到超市买圣诞节送女友的礼品,他最后买的是一刻有月亮图案的纯银挂件,出超市后,他看见一个小姑娘在路边哭,就过去看怎么回事,突然发现那小姑娘胸前有一串钥匙,第二天,警方发现那小姑娘全身赤裸的死在街边,试分析原因?
1、懦弱的男人 男人和女人在海上时,遭遇了鲨鱼,在鲨鱼理他们只有10米远的时候,男人着急地讲女人推进了海里,并抽出匕首指着女人,说道,我们只能活一个!随即男人迅速划船离开,女人很失望,对于这个懦弱自私的男人,她没有责怪他什么,只怪自己瞎了眼看上他·······女人在默默的等待死亡,五米,四米·······速度很快,女人闭上了眼睛,忽然鲨鱼绕开了她,冲向皮筏,将男人拖下水,疯狂的撕咬男人,很快男人便尸骨无存,后来女人被路过的商船救了上来,女人发现船长望着海水在哭泣,女人为他哭什么?船长说出了原因。女人听后伤心欲绝,跳进海里自杀了。船长说了什么?
3、地下酒吧的秘密 在地下五层的酒吧中,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坐在酒吧的吧台上焦急地等待,他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天花板上钟表的时间,后来他像发狂一样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接着把手机狠狠地扔在地上,然后哭着大喊:救命·······她一系列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4、只有公主逃走了 王子带着公主逃出了鬼堡,到出口时,魔鬼出现了,魔鬼说:“白色代表天使,与恶魔做,所以穿连衣裙的公主不能通过,必须死在这里!”说这魔鬼掏出了匕首,结果王子却死了,公主逃出了鬼堡,为什么?
2、迷路的男孩 有个男人去机场赶班车,在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时,看见一个男孩蹲在路边哭泣,男人下车询问男孩问什么哭,小孩说迷路了,于是男人带着小孩朝他描述的大致方向找去,在开了很久的车以后,小男孩说看见了自己的家,便跳下车。这时,男人发现自己已经误了飞机的起飞时间,男人在车里沮丧起来,突然又吓的直冒汗,然后又欣然地笑了,是什么事造成有男人这样的情感变化?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

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

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

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

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

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

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

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

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

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

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

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

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

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

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

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

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在犯罪心理学领域里,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个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心理过程、动机、行为模式以及犯罪背后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几个犯罪心理学案例,从中探索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与研究价值。

案例一:泰德·布恩(Ted Bundy)泰德·布恩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

他在1970年代期间杀害了30多名年轻女性。

布恩具有高智商且非常有魅力,他利用这些特质吸引受害者,然后将她们带到隐蔽地点实施犯罪。

布恩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他的犯罪手法极其残忍,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兴奋。

通过对布恩的案例研究,犯罪心理学家们发现他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特点使得个体缺乏道德观念和同理心,并且常常表现出冷血、无情和愈发残忍的行为。

泰德·布恩的案例也引起了心理学家对早期生活经历与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关注。

他的童年并没有明显的异常,这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成的基因与环境互动的讨论。

案例二:安德雷·皮克尔斯(Andrew Pyke)安德雷·皮克尔斯是一个14岁的英国男孩,于2008年杀害了23岁女子斯特凡妮·利洛克。

这个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和犯罪预防的关注。

犯罪学家们对安德雷·皮克尔斯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发现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困扰、心理压力以及社交隔离。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并最终影响其犯罪行为。

这种案例使我们认识到,正常成长过程中的良好社交支持和心理健康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案例三:乔恩·文·克罗斯(John Wayne Gacy)乔恩·文·克罗斯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被定罪杀害了至少33名男性。

乔恩从事房地产工作,以及社区志愿者活动,但背后隐藏着他邪恶的一面。

乔恩·文·克罗斯的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犯罪者如何能够成功隐藏其真实面孔。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现象并预防犯罪的发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犯罪心理学案例来说明犯罪心理学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

案例一,连环杀手。

某城市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案件,凶手连续作案数月,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恐慌。

经过警方侦查,最终将凶手抓获。

在心理学专家的分析中发现,凶手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攻击性,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通过杀人来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来帮助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并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

案例二,抢劫案。

一名年轻男子在银行抢劫了大量现金,逃跑时被警方抓获。

经过心理学家的分析,发现该男子具有严重的自卑感和寻求刺激的倾向,他通过抢劫来寻求一种自我肯定和刺激感。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内心的真正动机,从而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的恶性循环。

案例三,家庭暴力。

某对夫妻长期存在家庭暴力问题,丈夫经常对妻子和孩子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

经过心理学家的干预,发现丈夫童年时期曾遭受过严重的家庭暴力,导致他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安全感,通过对他人的施暴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历史和心理创伤进行分析,帮助犯罪者解决内心问题,减少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心理学在实际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现象,预防犯罪的发生,并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的恶性循环。

因此,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需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犯罪心理学案例库

犯罪心理学案例库

案例1罪犯张某,1966年生,高中文化程度。

捕前他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庭与职业,他曾是一家大型医药公司的团委书记,父母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人物,妻子与他情深意笃,小家庭富裕、温馨。

可就是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仍抑制不住私欲的恶性膨胀,他伸出了不该伸出去的第三只手。

1989年至1994年,他先后伙同他人盗窃医药公司的名贵中药材十几起,总价值数十万元。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1994年底,他被依法判处死刑缓刑二年执行。

在狱中,罪犯张某的服刑表现反反复复,曾多次受到政府的表扬与奖励,又屡犯监规纪律。

入监伊始,他总觉得自己盗窃的是国有资产,对个人的危害不大,认为法院的量刑太重了。

一想到漫漫刑期,十几年的铁窗生涯,他就感到失落、悲观,自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改造消极。

在获知产后的妻子与家人关系僵化,父亲又受到党纪处分时,他更是万念俱灰,精神完全崩溃,奋笔留下遗书,多次伺机自杀均未果。

他所在监区的监区长,是一位在罪犯群体中威望颇高的“个别教育能手”。

监区长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对他循循善诱,并积极帮助其家庭化解矛盾纠纷,使他解除了思想顾虑,打开了心结,树立了改造信心,扬起了新生活的勇气。

分监区还千方百计地发挥他的写作特长,使其改造由消极转向积极。

1996年他被改判为有期徒刑十八年,曾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撰稿人,获改造积极分子称号。

在改造成绩面前,他的改造态度出现了波折,他不再愿意下车间劳动,一心想着要专门从事文字工作,他不出工,不参加学习,甚至还顶撞监狱人民警察。

对此,监区长并没有狠狠地惩罚他,而是采用了“冷处理”和耐心疏导的方法,使其认识了错误,增强了角色和规范意识,他又认认真真地重新接受改造,还主动申请到最苦、最累、最脏的熔化工锻劳动,各方面的表现突出。

积极的改造行为持续了四年之久,受到减刑两年半的奖励。

不久,当分监区班子大调换,因新的分监区长的管教方式单一,动辄训斥罪犯,在考核奖励上也有失公允,在他眼中的中队长只是一句话——“也不过如此”。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行为、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罪案发生的原因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教学案例来揭示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案例一:连环杀手1995年,美国发生了一系列连环杀人案。

凶手名叫泰德·邦迪(Ted Bundy),是一位外貌俊美、聪明维卡多大学学生的形象。

然而,背后隐藏的是他对女性的疯狂杀戮欲望。

在作案过程中,泰德会使用各种手段吸引女性,然后将其杀害。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泰德·邦迪的个人魅力和智慧使他能够轻易接近并欺骗受害者。

他拥有高智商,并善于利用这一点来逃避警方的追捕,这表明他是一个具有高度计划性和机智的犯罪者。

此外,泰德·邦迪在童年时期遭遇了家庭暴力和虐待,这可能对他的犯罪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案例二:偷窃团伙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聚焦于一个偷窃团伙的行为分析。

该团伙由三名成员组成,他们以盗窃贵重物品为生。

在实施盗窃行动之前,他们会对目标进行周密的侦察,并制定详细的作案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利用技术手段绕过警方的监控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多起盗窃案。

这个案例揭示了犯罪者动机的重要性。

这个团伙成员有着迅速获取财富和享乐的强烈欲望。

对他们来说,犯罪是一种能够满足自己物质和心理需求的途径。

同时,他们还具备高度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使得他们的犯罪行为更加成功和隐蔽。

案例三:连环炸弹袭击在1995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市发生了一起连环炸弹袭击案。

凶手名叫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他的行为造成了168人死亡和超过500人受伤。

他是一个对政府和社会极度不满的极右翼极端主义者。

这个案例揭示了犯罪心理学中的极端主义思维。

蒂莫西·麦克维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是他犯罪的核心动机。

他认为自己是在执行一项正义之举,试图通过极端手段改变社会。

刑事法中的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辩护策略

刑事法中的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辩护策略

刑事法中的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辩护策略在刑事法律领域中,犯罪心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律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件背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并据此提供更有效的辩护策略。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辩护。

案例一:谋杀案中的精神错乱在一起谋杀案中,被告人张某被控犯有杀人罪。

张某在被捕后,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

律师应针对张某的精神状态进行深入调查,并寻找相关的证据来证明他在犯罪时处于错乱状态。

例如,可以收集证词来证明张某在犯罪前曾有幻觉或妄想,进而辩称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完全控制权。

此外,律师还应该聘请心理学专家,通过对张某的心理评估和精神状况的分析,提供专业的鉴定意见。

该鉴定意见可以证明张某在犯罪行为时存在严重的心理失常,从而撇清责任。

案例二:儿童虐待案中的儿童影响在一起被指控虐待儿童的案件中,被告人李某指控其在虐待过程中受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虐待经历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律师可以通过引入心理学专家的意见来探讨李某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伤害对他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对李某童年经历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揭示他在童年时期受到的虐待对他的心理状态产生的持久影响。

专家可以提供关于李某心理创伤的证词,并指出这些创伤对他的积极性和决策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过这些证词,律师可以辩称李某的行为是受到儿童时期的心理伤害所驱使,从而试图减轻其罪责。

案例三:诱发因素引发的抢劫案在一起抢劫案中,被告人刘某被指控抢劫一家便利店。

刘某的律师可以探讨引发他抢劫的诱发因素,并试图将其归因为他的心理状态或生活环境。

律师可以通过对刘某的背景进行调查并聘请心理学专家来提供相关的证据。

例如,专家意见可以揭示刘某长期受到贫困和家庭暴力等压力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产生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律师可以辩称,刘某抢劫的行为是在强大的压力和负面环境的影响下做出的,并试图寻求情感上的满足或逃避。

总结:犯罪心理学在刑事法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律师更全面地认识犯罪者,并找到更有效的辩护策略。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的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学科,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从而有助于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案例被广泛研究和讨论,下面将介绍一些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

1. 达赖安娜·施利尔案。

达赖安娜·施利尔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连环杀手之一,她在13岁时就开始犯罪,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

研究发现,施利尔在童年时期遭受了严重的虐待和忽视,这导致她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创伤,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冷血残忍的杀人犯。

这一案例表明了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犯罪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泰德·邦迪案。

泰德·邦迪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在美国多个州制造了大量惨无人道的杀戮。

研究发现,邦迪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虐待动物和烧毁物品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警示信号。

邦迪的案例揭示了童年时期的行为异常往往是犯罪行为的前兆,对于早期干预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安德烈·钦尼科夫案。

安德烈·钦尼科夫是俄罗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在莫斯科地区杀害了至少52人。

钦尼科夫的案例引起了犯罪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他的心理分析发现,他具有严重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责任感,这使得他能够冷酷无情地进行连环杀人。

钦尼科夫的案例揭示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动机,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罪犯,还可以为犯罪预防和心理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建立更安全、更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犯罪心里学案例分析杨新海案例

犯罪心里学案例分析杨新海案例

3 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及画像
此人家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较早离家 出走,或因犯罪被判过刑;年龄应在25至 35岁之间;此人身材不高(170米左右); 偏瘦、结实;有过犯罪前科;善于从事体 力劳动,因为他作案多用锤子;应无女友, 无婚姻;为人内向,表现蔫;生活不规律, 昼伏夜出 。海在河北省沧州市被捉拿归案。 2004年2月1日,河南省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杨新海抢劫、故意杀人、 强奸故意伤害一案依法进行了审理。
从杨新海所犯的案件及还 有未举出的案件中,我们 可以看出杨新海已失去了 正常人的情感,他已经是 一个十足的杀人犯,强奸 犯,盗窃犯,抢劫犯,他 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嗜血的 魔鬼。
6 案件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要有效的控制,减少和预防 犯罪,关注自己的心里健康,调控自 己的情绪,远离犯罪,避免被犯罪侵 害。
1 杨新海的犯罪记录
杨新海,1970年出生, 高中肄业,原籍河南省 正阳县。高三时离家出 走之后,杨曾先后到过 山西、河北等地,在一 些煤矿、建筑队上打工, 期间因盗窃、强奸被2次 劳教,1次判刑。从 2000年9月起直至2003 年8月,杨新海曾横跨皖 豫鲁冀4省,疯狂作案26 起,杀死67人,伤10人, 强奸23人。
2 真实案例
河北邢台县祝村镇李道村, 孙胜军李树枝夫妇是当地农民,种地为生, 女儿孙圆圆和儿子孙红波在邢台县的西大树中学读书。2003年8月5日, 孙胜军、李树枝和15岁的女儿孙圆圆被杀,儿子孙洪波当时没跟父母妹 妹在一起,得以不死。他在当天早晨最早看到亲人的尸体。现场的情景惨 不忍睹,李树枝在床上,头朝里侧着,满头都是血,血已经凝在头发上, 干了。被子从床上搭到地上,进来的人们掀起被子,看到孙胜军蜷着趴在 地上,后脑流出了脑浆。将尸体扳过来,发现他的右眼处被砍,满脸是血。 另一间屋里,孙圆圆仰身躺在床上,下身没有衣服,两条腿半搭在床沿上。 杨新海被抓获后供认,那把用来砍人的斧子是当夜从本村一村民家偷 的。在案发当晚之前的一个晚上,杨新海曾骑着自行车从邢台市来到李道 村,进入孙家,并进屋摸了摸孙胜军的衣兜,见没有钱就走了。第二天, 杨又骑着自行车来到李道村,将自行车远远地放在村边,从田地里走进村 内,估计孙胜军一家人睡了,才进到院内。孙家院内一角搭有黄瓜架,杨 在黄瓜架下躲了大约50分钟,听到孙胜军打起了呼噜,才进屋下了毒手。 作案当晚,他也没翻到钱。他选择孙胜军一家下手,是因为这家有小姑娘。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有关“犯罪心理学”的案例
有关“犯罪心理学”的案例如下:
1.案件描述:
犯罪嫌疑人名叫孔某,男性,25岁,身高190厘米,体型壮硕。

他被指控在一个月内连续杀害了5个人,手段残忍,且没有明显的动机。

2.心理分析:
孔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复杂,父母离异,他从小就缺乏关爱和安全感。

这种成长环境可能导致他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缺乏正确的认知。

在成年后,孔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表现出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在犯罪过程中,孔某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变态特征,如缺乏同理心、冷漠无情、享受犯罪过程等。

这些特征表明他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3.结论:
孔某的犯罪行为可能是由于他的心理变态特征和精神障碍所导致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犯罪嫌疑人,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资源,以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案例一:王某持刀抢劫2018年某天,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有一名男子在夜间在某个小区内持刀抢劫。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被害人出现多处伤痕,经过紧急处理后无大碍,但抢劫犯成功逃脱。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侦破,警方最终查明了案件的真相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王某。

经过对嫌疑人王某进行心理学分析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综合各种证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王某心理抵触王某从小家境贫困,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常常感到挫折和生活的艰难,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亲人和朋友对他的不断打压和轻视,进一步削弱了他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这种情况下,王某的心理逐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内心不平衡,导致他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了厌恶和敌意。

这种情绪的累积进一步加重了他的不良倾向,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易于迷失自我和产生犯罪行为。

二、某种刺激触发了王某的犯罪本能由于经济困难和个人心理问题,王某逐渐踏上了不归路。

在某个晚上,他看到一些自己心仪的东西被放在某栋小区门口,由于路上没人,王某便忍不住想去捡一把。

但恰好这时候,一个房间的灯突然亮起,王某虽然感到了惊恐,但出于一种内心的渴望和刺激,他抽出随身携带的刀来,将一名孤身在家的女主人伤害并占为己有。

三、自卫和逃避本能导致了王某的逃脱在进行犯罪时,王某极为机智,迅速反应并决定逃脱现场。

受到自卫和逃避的本能驱使,他拿到女主人在桌上留下的现金后,顺利逃离了现场。

由此可见,在进行犯罪行为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聚焦于本能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可以深入探讨犯罪者的思维模式、人格特征以及环境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以及为公安机关提供更精准的侦察线索和依据。

希望大家认真借鉴和思考,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呈上升态势,日趋严重,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未成年犯罪问题亟待缓解,下面就有一个惨痛的事例,可以用来研究未成年犯罪心理问题。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

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

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

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

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

“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

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

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

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

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

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

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

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

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

“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

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

”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从案例可以知道,未成年人犯罪有以下心理特征1 认知特征(1)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低。

未成年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比例高。

小新初中未毕业,受的教育欠乏。

所思考问题一般带有表面性,片面性、情绪化,极端化特点,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理性的认识。

小新在偷钱时,不想后果,为找钱先砍奶奶,就是这些表现。

(2)受暗示性、模仿性强。

小新在得知爷爷处有钱时,不顾一切地去偷钱。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山西阳泉系列杀人案杨树明的犯罪心理解析一、疑难案件的疑难点杨树明系山西省阳泉市矿山公安分局管辖的马加坪、桥头区域内系列扎刀案及杀人虐尸案的主犯。

根据已经查明的情况看,从第一起扎刀案发生(1992年3月2日)至他落网前的最后一起(2004 年11月24日),在近13年时间内,他先后实施扎刀案11起、杀人碎尸案2 起。

此案历经十多年时间,从侦查到抓获犯罪嫌疑人其过程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犯罪人的心理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首先,这是一起破案几乎无线索、无证据依靠的系列案件。

犯罪人大多趁着夜黑路歧实施犯罪,其中7起案件的被害人在没明白怎么回事时就已经遇害;而另外4起的被害人由于事发突然又受重伤,基本没看清作案人的长相。

作案人杨树明也强调:他不对认识的人下手,每次作案都是先看好前后无人、配好脚步的节奏才动手,因而“命中率”很高,不死必伤。

所以,被害人即使侥幸生还也无法在事后进行有效的辨别并提供证词。

此外,本案的特殊性还在于,作案方式简单,犯罪手段熟练,犯罪人基本不在犯罪现场(多数表现为动态的现场)留下或丢弃有效的物证(如作案工具、随身物品等),也几乎不在现场留下有效的物质痕迹(如指纹等)。

所以,犯罪人在13年内断断续续的作案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用来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物质证据(暂称其为“硬证据”)。

侦查人员只有通过大量的相关迹象、可能性、心理分析等(暂称其为“软证据”)来排查犯罪嫌疑人。

对侦查人员来说,惟一可以掌握或凭借的就是犯罪分子行为痕迹,如犯罪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对被害人攻击的凶器类型、扎刀的位置和伤口的状况等。

此外,这13年中,小小的案发地区还间歇地发生过3起针对女性的杀害并带有虐尸、性变态特点的案件。

同样蹊跷的是,这类案件也难以找出犯罪的物证,没有可供排查、比对与认证的物质证据,以致刑侦人员无法确定这几起杀人碎尸、虐尸案件与扎刀案能否串并?是否由1人所为?当然,本案也有一点破案的希望:那就是10多年中所有的案件其发生的地域不超出0.8 公里。

犯罪心理学测试

犯罪心理学测试

论变态心理测试的必要性: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测试前的说明:18岁以下者最好在家人的陪同下测试,看答案前请做好心理准备,答案可能会很恐怖。

看完题目后,可把答案写在留言中,然后认真与标准答案比对。

如果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超过5题一致,那么请直接前往医院就诊,事态紧急,不能耽搁,上帝保佑你!第一题:企鹅肉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

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

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

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

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

为什么?第二题:跳火车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

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第三题:水草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

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

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

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第四题:葬礼的故事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

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

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

为什么?第五题:夜半敲门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

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

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第六题:满地木屑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要分别说明得出每条结论的依据):
1、案件该怎样定性(预谋作案还是突发性作案、作案目标是否明确等)?
这是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刑事案件,事前选定明确目标。

依据:①被害人夫妇是在厂内宿舍被三名犯罪嫌疑人蹬门入室,蒙面、持刀,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抢劫伤害的。

一般而言厂内宿舍是比较安全的,作案时犯罪人蒙面、持刀、穿深色衣服,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有所准备,对犯罪对象以及地点已经有了充分了解。

②犯罪嫌疑人作案将蒋妻的摩托车开走逃离现场,后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但却能安全转移。

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安排好逃离路线,并且对作案地点周边环境熟悉。

③案犯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由此可见案犯作案目标明确——抢劫钱财。

综上,该案件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入室抢劫案件。

2、犯罪动机、目的是什么?
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

依据: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
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

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

据此,作案人带工具主要目的是用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

而造成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3、作案人的居住地或落脚地可能在哪里?
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依据: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

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

因此,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

故至少有一作案人员在本地由居住地或者落脚点。

4、作案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怎样?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并且跟被害人有密切往来,熟悉厂区以及被害人情况。

依据:①作案人在现场蒙面,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只有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或变着嗓子说话。

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室内后立即退守到门外,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

这些迹象反映出嫌疑人害怕被受害者认出的心理,故应是平时熟悉的人。

②作案人未带交通工具。

一般来说作案人为了方便逃离现场会事先准备交通工具,可此案犯罪嫌疑人却未准备交通工具,因此分析:作案人事前可能知道附近有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能让其快速逃离。

③宿舍内的翻动不大。

从案发现场来看,两受害人睡觉时脱放在沙发上的外衣未被翻动过,而是直接撬开南边办公桌的中间抽屉,打开保险柜,将受害人林素芹放钱的包带走。

据了解,受害人平时身上衣服口袋内从不放钱。

作案人的目的是钱,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受害人的用、放钱习惯,作案时依常理应翻动受害人的外衣口袋。

④蒋在该集镇并不是很有钱的老板,该镇比他有钱的老板多得是,并且作案人选择的进口在厂区东侧的隐蔽处,如对厂里的情况不熟悉或是外来流窜人员作案不会选择此处。

5、作案人的年龄及其心理特征。

3名作案人年龄都不大,思维简单,作案时心理慌乱,急需用钱。

依据:①作案时间选择在大年初五至初六夜,这一期间一般人都应在家过年。

从正常的犯罪心理分析,作案人应选择在春节前作案,而在节后用钱量、途径相对较少,获取大量钱财的机会减少。

只有经济拮据、思维比较简单、节后急需用钱的人才可能选择如此时机实施抢劫。

②一般情况下春节期间作案的,大多是春节期间挥霍无度,又急需用钱的年轻人。

③作案人误以为林要拿电话报警,马上砍受害人手背一刀,先后也总共砍了死者四刀,这说明作案人当时的心理是慌乱毛躁的,害怕被害
人报警对自身不利。

6、作案人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情况。

作案人家庭教育欠缺,家人对其关心不够,家庭环境也不好,家庭经济收入不高。

依据:①作案时间选择在大年初五至初六夜,这一期间一般人都应在家过年,只有欠缺家庭教育,缺乏家庭温暖的人才会不贪图享天伦之乐而在夜间行凶作案。

②大年初,一般人都处于春节的欢乐之中并无什么经济压力,只有家庭经济收入拮据的人才会在此时铤而走险作案。

③犯罪分子整个作案过程的漏洞百出,行事慌乱,说明犯罪分子文化程度并不高,思维简单,心理急躁,
7、3个作案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情况。

三个作案人之间相交甚好,本身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相似。

依据:①大过年的能在一起作案的,一般都是平时关系相交甚好,相互了解的朋友。

②三人年龄相仿,经济情况相似,否则不会在春节期间夜间铤而走险行凶。

③作案时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室内立即退守到门外,两人在室内作案。

这三个作案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所以3个作案人应该是经常一起活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