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把这一组理论看作开始意识到社会居住 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很牵强的话,20 世纪 70 年 代末崛起的新城市学派,将这一思路彻底贯彻于实 践。按其代表人物之一戴维·哈维的说法,空间在 以前的社会理论中不被理论家所注意和重视,而新 城市学派勇于将空间和地理纳入社会理论中来进行 尝试。他们重新返回马克思的经典,把居住空间结 构的分化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中 加以考察。由此推论,城市空间受到财富与权力的 支配、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支配,这也就
随着社会 的 巨 大 变 迁,城 市 空 间 表 现 出“全 球 城市”、郊区化、社会极化、防卫社区、下层阶级聚居 等新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城市生态空间和城市贫困 循环流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剧了城市空间分异的负 效应[4]。社会学家萨森在分析了纽约、伦敦和东京 三个“全球城市”以后,提出了“社会极化”理论。日 益增长的社会不平等使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呈 现出两极扩张的趋势,城市空间变成分裂的城市或 二元城市: 一极是城市精英阶层的防卫型社区; 另一 极则是弱势群体、贫困人口高密度聚居的城市中心 地带[5]。其实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恩格斯对英国 社会阶层化的阐述就是从曼彻斯特社会穷人和富人 居住空间的两极分异入手的,只不过目前城市穷人 与富人居住区空间隔离的极化趋势更为明显。
经济与社会
·55·
《城市问题》2011 年第 4 期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
居住空间结构演化规律时,发现各社会阶层的空间 择居能力和 指 向 各 不 相 同,如 佐 巴 夫 在《黄 金 海 岸 与贫民窟》中详细描述了密歇根湖旁一个富人区逐 渐贫民窟化的演变过程。该学派通过经验研究指 出,在竞争中的成功者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挑选满 意的居住环境,而那些不成功者只能居住在条件较 差的地方,从而造成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空间的分 异。
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居住空间; 空间分异; 结构动力; 文化内卷
〔中图分类号〕 C912. 81
〔文献标识码〕 B
居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项社会活动。居住的 效果和质量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生活水平、经 济和社会 发 展 水 平[1]。 大 规 模 的 城 市 建 设 加 大 了 空间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态 和结构进行了重组。空间分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受到诸多学科的极大关注和讨论,各种流派和解释 模型不胜枚举。20 世纪 20 年代以帕克为代表的芝 加哥城市生态学派提出的“生态过程加空间向度再 加文化分析”[2],指明了研究的三个取向: 空间分异 的表现( 空间向度) 、表现背后的动力机制( 原因分 析) 以及原因与表现之间的动态联系。具体而言, 即空间分异的三个核心问题: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 空间表现、居住空间位置及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居住 空间分异的过程。各种争论或构想都是围绕这些核 心问题而展开,其“主导的话语”恰恰又都尽显在结 构与文化二元对垒的实践中。
能解释 20 世纪 60 年代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城市危 机了。
法国理论家列菲弗尔指出: “资本主义通过占 有空间以及将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而得以维 持存续。空间长久以来仅仅作为……几何学背景, 现在它已然 成 为 工 具 ”[13]。 由 此,他 将 自 己 的 论 点 建立在社会空间是主导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这个 基石上。戴维·哈维一方面继承,另一方面断然否 认列菲弗尔对空间结构变量决定性作用的强调。对 他而言,“关 键 问 题 在 于 空 间 组 织 是 否 是 一 个 独 立 ( 可分离的) 结构,或是嵌于更广阔的结构之中( 如 生产的社会关系) 的一系列关系的表达”[14]。因此, 他提出的“资 本 三 级 环 程 流 动 ”的 构 想 直 接 从 社 会 制度这一更基本的层次上来探究。另一位重要的新 城市学派旗手,卡斯泰尔把住房看作是一种集体消 费品,而城市则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再生产或集体 消费的主要场所。国家对生产和消费的投资比例从 根本上讲是服从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随着资本的 市场运作,政府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 度上组织和介入集体消费过程,必将极大影响城市 空间形态的变动。由此可知,在新城市学派眼里,城 市空间不是芝加哥学派所谓的自变量,而是因变量, 社会结构的分异导致空间结构的分异。其后的追随 者索嘉提出的“社会空间辩证法”完善了这一思路: “空间组织的结构既然不独立于自身的组织和演化 规律,那么也不会源于生产社会联系的阶级结构的 简单表达”[15]。
这种空间分异的极端表现体现为贫困的区位 化,城市出现“贫民窟”、“贫民居住区”。联合国居 住规划署明确将贫民窟界定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 基本特征 的 高 密 度 人 口 聚 居 区 ”。 怀 特 在《美 国 邻 里与居住分异》一书中指出,贫困阶层聚集在 CBD ( 中央商务区) 周边的停滞发展地带,少数民族聚居 区呈现扇 弧 形 插 入 中 心 区[6]。 学 者 曼 恩 在 英 国 的 经验研究中则发现中等城市中低收入和最低阶层分 布在城市 外 围 边 缘 区[7]。 这 些 贫 困 区 在 空 间 上 使 下层与其它阶层的活动地隔离开来,国内学者研究 的“城中村”、“城市飞地”、“危房改造区”等也多为 这类情况。
据此,居住空间的分异表现出两种情形: 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团体( 阶层) 群体而言,居住空间上隔 断,团体主体们互不接触; 而对一个特定团体 ( 阶 层) 来说,其居住分布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 空间距离 的 地 区 组 成,在 中 间 地 区 没 有 该 团 体 居 住[8]。居住空 间 中 团 体 的 划 分 多 依 据 他 们 在 社 会 中的结构性位置,无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划分,还是韦 伯的阶层划分,其基础必然是社会经济条件,包含了 权力、教育 水 平 和 收 入 等 要 素[9],居 住 条 件 因 为 这 种社会结构位置的不同而出现分异。当然,居住差 异形成的不同社区类型、社区地段,甚至家庭结构, 也会表现出一些阶级冲突,如社会运动等,进一步加 大居住空间的分异。新韦伯主义的代表雷克斯和帕 尔更多从这个视角来讨论居住空间分异的表现。
总第 189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1) 04 - 0055 - 06
城市问题
2011 年第 4 期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
朱静
〔摘 要〕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
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 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 在比较中阐释
有学者用个人选择来 概 括 这 组 理 论 的 特 点, “个体或者家庭的择居能力和偏好决定了城市空间 的区位分异”[12]。事实上,这些偏好、家庭的周期变 化无不反映出社会性一面,其中家庭的经济状况更 是以社会的经济动力为依据。美国学者阿隆索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互换理论,就把个人的喜好 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中来考虑。他指出在消费者收入 和其它商品的消费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城市中心距 离的延长,住宅费用趋于下降和交通费用趋于增加, 一个家庭选择住宅区位的原则就是进行两种费用间 的“互换”,来挑选综合费用最低的位置。
〔作者简介〕 朱 静( 1978—)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文化社会学、城市社会问题。
〔基金项目〕 2010 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B10GL22) ———杭州居民的住房选择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 2010 - 09 - 14 〔修回日期〕 2010 - 11 - 15
·56·
经济与社会
《城市wenku.baidu.com题》2011 年第 4 期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
伊特、哈里斯和乌尔曼等有所修正,用过滤法则从家 庭收入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来分析,但在吉登斯 眼里,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空间观念,并偏重某种 客观主义的立场”[11]。
学者也探求其他的作用法则。一组可以用人的 社会属性命题来归纳。英国经济学家艾伦. W. 伊文 思用蒂鲍特在 1956 年提出的社会聚集理论来阐释 人们居住空间的表现。人具有一种想同他们所期望 的并且容易结交为朋友的人住得近一些的倾向; 不 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服务,需要相同服务的人们往往 住在一起; 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而高 收入阶层最容易 达 到 这 一 目 的[12]。 这 三 个 非 经 济 原因影响了人们的居住区位。罗西通过对丹佛的经 验研究,把落脚点放在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家庭特质 上,提出因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引起居住需求的 变化,最终导致处在类似生命周期的家庭表现出同 心圆的分布特征。克拉克更是系统地类分出被动迁 居和主动迁居的因素来解释居住空间的分异,其中 家庭的生命周期、婚姻状况变化及家庭规模变化是 核心诱因。福特森则建立了居住需求的分异体系, 以反映家庭状况变动而进行主动迁移的模式,在他 看来,居住迁移主要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 状况的重大转变有关[12]。
随着城市人口流动对地域分异的作用,社会学 家伯吉斯提出了同心圆理论。整个圈层结构自内向 外分为五个不同质量的居住区: 商业中心区、过渡 带、工人住宅带、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其中,过渡 带以下层阶级居民为主,集中了低级破旧的住宅区、 贫民窟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霍伊特对美国城市房租 的研究发现,随着高收入阶层的外迁,低收入阶层可 能迁入弃 置 的 原 高 级 住 宅 区,由 此 形 成 扇 形 模 式。 哈里斯和乌尔曼进一步修正,有些城市具有两个及 以上的中心,呈现多核心形态居住分布。
这些经验描述和模型都在阐述一个事实: 城市 内部不同居住区之间有明显的“物以类聚”现 象。 西方学者多以居住隔离来表述这种现象,国内学者 则多用居住空间分异概念。黄怡曾专门对这两种提 法做了区分: 居住隔离在反映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 经济特征及物质空间状态上针对性更强,而分异则 强调分开部分的差异性及异化的过程,对社会阶层 的社会距离变化的强调甚于对空间分布差异的强 调[3]。还有一些研究习惯用分化、分离、区隔等词。 不管他们在语义及学科背景上是否各有侧重,都是 针对共同的城市结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本文统一 使用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
二 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
面对种种表象,需要寻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 动力机制,特别是这种分异还在不断扩大的原因解 释。在芝加哥学派看来,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 同植物争夺上层空间以获取阳光的自然法则一样, 城市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竞争,以占据最佳的空间 区位为目的,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取短缺资源。帕克 指出: “城市通过空间的扩张而发展,但是这个过程 的一种主要特点是人口空间分布的选择与隔离。所 以每个人最后都会发现,要么他有能力住在一些地 方,或者他只 能 住 在 另 一 些 地 方 ”[10]。 植 物 生 态 学 的“竞争”与“共生”机制解释居住区位的说法一出, 遭到诸多质疑和抨击。一些学者认为人的生活状态 不能挪用生态法则,要体现人的社会属性; 还有些学 者更直接表明这完全是一种空间崇拜,用城市空间 来决定城市中的一切问题或现象。虽然伯吉斯、霍
为此,本文以结构与文化来梳理三大取向的研 究,使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解与探讨思路更清晰地 呈现出来,为回答居住空间分异的核心问题搭建解 释框架,以期为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 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一 居住空间分异的表现和特点
城市早期在神权、君权思想下,以宗祠、王府、市 场等为核心进行的空间结构布局,可以看作是最早 的空间分异表现。随着工业化发展,基于实用主义 考虑,一些学者对城市空间进行人为的区位布局和 分割,以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空间的功能,如恩温提出 卫星城市模型、大伦敦方案,沙里宁建构有机梳理理 论、大赫尔辛基规划等。此时,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 哥学派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在勾画美国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