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

合集下载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1 从居 住 空 间 内涵 上 看 二 者 的 区别
“ 共生 ” “ 和 分异 ” 是城 市 居住 空 间结 构 的特 征 。
共生 (y boi) sm i s 最早用于生 物学 的分 析 , s 指每个 物 种 都不能离开其他物 种独立存在和发 展 , 同群 体或个 不 体 之间紧密联 系、 为利用 , 互 形成 具有 内在联 系 的统 有机整 体 , 同生 存 和 发 展。在 城 市 生 态学 家看 共 来, 人类是 群生群居 的动物 , 无法单 独生存 , 他 相对来 看, 人是弱 小的 , 他不仅需要一定 的环境 保护 地 , 供他 居住 , 还需要 有同类伙伴 的协 同合作 。 在人类 社会 , … 每个人或 群体都履行着某一 特定的功能 , 彼此相 互联 系, 相互依赖 , 种 履行不 同功能 的个 人 或群 体之 间 这 的相互依存 就是 人类 社会 中的共生 关 系。彼 此生 活
性 共 同 作 用 的 结果 , “ 生 ” 一 种 理 想 的 居 住 空 间状 态。 通 过 对二 者 的居 住 空 间 内涵和 形 成 过 程 进 行 区分 , 我 国现 实情 而 共 是 对 况 的 启 示是 , 解 决 我 国 已经 出现 的 空 间“ 异 ” 要 分 问题 要 从 其 形 成机 理 入 手 , 最 终 引 导 城 市 居住 空 间 向 “ 生 ” 式 发 展 。 并 共 模
基金项 目: E 市科委博士生论文资 助专项 “ j京 区位 特 性 对 城 市
居 住 空 间 结 构 的影 响分 析 ” Z 0 0 ) ( Z 84 。 1 06
系通过 社会 排斥 实 现 。社 会 上层 的求 异 心理 , 即与 社会大 众保 持 一定 的 社 会 距 离 是 他 们 排 斥 大 众 居 住社 区的动 因之 一 , 一点 应 该 可 以很 好 地 解释 他 这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两个概念:1.城市社会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1.经济社会地位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同心圆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

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社会公平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社会公平
mo e n z d s c e y As a n v t b e p e o n n i h r c s f m o e n z t n p o r mm e d r ie o it . n i e i l h n me o n t e p o e s o d r ia i r g a a o , t e u b n r s d n i l p c e r g to n Ch n s c n r d c o y t h o ile u t .On t e o e h r a e i e ta a e s g e a i n i i a i o t a i t r o t e s ca q i s y h n
维普资讯 httLeabharlann ://第 6卷 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徐 州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XUZHOU NS TUTE I TI OF ARCHI TEC TURAL TE CHNOL OGY
Vo . № .1 I6
其所 能尽 、 其 所能得 的 平 台 ; 得 另一 方 面 还要 倡 导 先 富 帮后 富 的精神 境界 , 以尽 快 缩 小 贫 富差 距 ,
促 进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 形成.
关键词 :居住 空 间分 异 ;效 率 ;公 平 ;和谐 中图分 类号 :C 9 ; O0 1 D 一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 9 2 2 0 ) 10 6 — 3 0 98 9 ( 0 6 0 —0 60
Ke o d : r sd n i l p c e r g to y w r s e i e ta a e s g e a i n; e f in y; e u t ; h r n s fi e c c q iy a mo y

我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经济学分析论文

我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经济学分析论文

我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经济学分析【摘要】文章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一般特征出发,提出了研究的意义,以城市经济学角度,用挤进效应、挤出效应和市场分化效应对其进行剖析,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各阶层增强沟通与理解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路。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城市经济学;挤进效应;挤出效应;市场分化效应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出现伴随着住宅供应市场化和住宅私有化进程的深入,许多国家都出现过城市居住的空间贫富分化甚至隔离现象。

形成不同居住区由不同收入人群居住的不平衡局面,即所谓“富人区”与“穷人区”之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住宅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开,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在拉开,形成不同标准的住房和住宅区。

我国一些大城市已开始显露居住空间两极分化端倪。

一些高品质住宅区,都是十分富有的人才敢问津,是事实上的富裕人群聚居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及未改造的居民区,大都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居住区。

2.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一般特征2.1同类型人群住在一起的可能性总是较大,其类似的购买能力决定了住房品质的类似,财富的占有量也带来类似的消费模式,而消费模式又形成相应的身份认同。

2.2富人和穷人具有彼此分离居住的自然趋势,其中既有空间占有能力上的差异,也有文化上的排斥在产生作用。

3.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经济学分析的意义居住分异造成贫困区位化,在一些大城市中,城中村、城市郊区和边缘地带、拥挤落后的老城区等都是贫困区位化的典型代表。

城市居民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的拉大,很容易造成社会分裂,影响社会稳定。

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各阶层增强沟通与理解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路。

4.挤进效应、挤出效应与市场分化效应的提出4.1挤进效应与挤出效应4.1.1一般理论挤进效应:政府采用扩张性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

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一、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着此过程,城乡空间分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乡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城乡空间分异定义及背景城乡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特征。

在中国,城镇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分界线主要由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划分等因素决定。

城乡空间分异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方式、城市与农村地位差异、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三、城乡空间分异特征1. 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空间分异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必然现象。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带来了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空间分异越显着。

2.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分异特征还可以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城乡空间分异增强。

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供需关系和政府规划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是城乡空间分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的格局明显不同,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密,建筑密度更大,而农村地区则以分散的农村村落为主要特征。

3. 建筑形态和环境质量建筑形态是城乡空间分异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建筑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建筑则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改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用地过度扩张、工业化污染以及交通等因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环境相对优美。

四、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方式上。

城乡空间分异特征的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关键词】居住分异;社会阶层;马太效应;贫富分化;社会整合;公平;和谐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的现象尤其凸显,特别像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

居民居住分异是指由于不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的居民在住房的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1]。

其典型特点为各个空间内部的同质性较强,但空间之间异质性较强。

这种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产生会有诸多社会影响,必须加以重视。

居民居住分异是市场调节的正常体现,其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等。

但过分的居民居住分异会破坏社会整体团结,使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仅在空间上产生分异,在心理上也会因为长期的相互分离而相互排斥。

这样会加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由于马太效应而使得贫富分化愈发明显,不利于社会公平、团结和稳定。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现象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这之后,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各种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城市居民居住分异便是其一。

此现象的产生是多种社会因素促成的,其主导原因我认为仍是经济因素,既然是经济因素,那就不得不提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不断加深,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不同职业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后,我国信息技术业的发展使得从事信息软件产业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快速增长,在高收入群体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再如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从事金融股票业的人收入颇丰,成为社会上层。

我国土地价格不断飙升,也使得从事房地产业者跻身富豪行列。

而且,我国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也不断增加,使得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加大。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城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1. 多中心结构城市往往具有多个中心,这些中心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商业中心是城市的商业活动聚集地,政府中心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场所,文化中心则是艺术、娱乐和教育的中心。

这些中心相互交织,形成了城市的多中心结构。

2. 功能区划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区划划分。

例如,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工业区是工厂和企业的集中地,交通枢纽则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

这种功能区划分使得城市的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其最佳的功能,提高了城市的效率和便利性。

3. 空间分异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

高密度的商业区域往往位于市中心,而低密度的住宅区则分布在市中心周边。

这种空间分异既反映了不同功能的需求,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有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的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商业区域与住宅区域相互配合,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和交通拥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促进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均匀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使得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服务和便利。

3. 保护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保留城市的绿地和自然景观,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 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

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

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区 。 社 区 之 间 缺 乏 交 往 , 而 久 之 , 会 逐 渐 产 生 一 定 的 社 会 距 “ 久 就 隔离 ” 现象较为严 重 。由于缺 乏交 往 、 沟通 和理解 , 贫 困阶层 在
离和心理距离 , 而形成 相互 疏远 、 阂、 从 隔 离散 、 斥甚 至敌对 的 中有 仇富心理蔓 延 , 排 因为对富人 的仇 恨 , 引发 了一些诸 如绑架 、 抢 状态。它 反映的是 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 网 中的位 置 , 居住 的分异 劫甚 至杀人等恶性刑事 案件 。而在富裕社 区, 奢侈浪费 异 问题 及 城 市 规 划 对 策
曾 刚
摘 要: 对城 市居住 区空间分异 问题 的产生及其表现 出的危害作 了较为深 刻的分析 , 从经济 收入 的差距入手对居住空 间 分异现象进行 了论述 , 讨 了城市规划在缓解 空间分 异 问题 中的重要作用 , 出适度混合居住模 式有利 于不 同阶层 的和 探 指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1 9期 20 0 8 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D 兀 瓜 E
Vo .4 No 1 13 . 9
J1 2 0 u. 0 8
・ 47 ・
文章编号:0 962 (0 8 1 —0 70 10 —8 5 20 )90 4 —2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0 6 20 . 的、 局部 的土地开发与 交通 系统 之 间的关 系 , 另一方 面是 对宏 观 [ ] 程远 清 . 市土地收购储备及 整治成本 分析 [] 山西建筑 , 4 城 J. 的、 整体的城市土地布 局利 用 的补充 和细化 , 对于 为城市 规 划管 2 0 ,3 2 )2 627 0 7 3 (0 :7 —7 . 理部 门提供决策依 据 , 制定 合理 的土地 开发 政 策 , 效控 制 土地 有

城市社会学第五讲 城市空间分异模式

城市社会学第五讲 城市空间分异模式
1、外部因素:
城市原住民或者主流群体采取的种族主义歧视策略
1945-1960年,黑人和亚裔人被视 为文化落后、精神劣等的人群
案例:英国城市 的种族主义隔离 三阶段
1961年—1975年,黑人和亚裔 被描述成具有不同气质和传统 的外国人
1976年之后,人种问题被淡化 为文化问题。

公共资源歧视导致的隔离
劳动分工 移民状况
工业化 城市
劳动分工 社会等级
家庭状况 移民状况
后工业城市
劳动分工 文化水平 社会等级
上海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型
家庭收入状况在空间分异中起主导作用
社会剥夺带来的空间积累模式
权力阶层对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造成城 市空间别说现象,权力阶层通过控制土地和 空间地理位置,形成“被操纵的城市” (manipulated city) 低收入群体常常在此类资源分配过程中受到 社会排斥,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日益被推到 城市的边缘居住。 社会剥夺现象在贫困空间里的积累进一步带来 公共空间的衰落,公共利益在此过程中受损。
以上例子中的空间差异轴
土地制度:谁控制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 权,谁就能占据城市里的优越位置。
经济政策取向:以土地和城市住房商品化 为取向的经济政策将放大市场机制在空间 分异中的作用。 社会权力结构:社会权力配置中的上层总 在空间分异过程中居于主动地位,能获得 大多数的利益。
三、城市隔离与集聚
1、隔离现象的表现
二、社会差异的城市空间模式
差异的空间模式是城市社会复杂性的体现, 即使不同的城市也能体现出某种规律性。
城市空间差异模式与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 有紧密关系,随着城市复杂性的增加,使 城市空间更加细分化,出现更多的差异轴。
差异轴:导致空间差异的社会特征。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规划对策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规划对策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本文作者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功能出发,提出了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

关键词:居住分异基本功能城市规划对策1背景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住房商品化的不断深化、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改变、生活习惯变迁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2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产生机制2.1市场机制是主导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住房也逐渐由以前的分配制转向商品化,在住房商品化的背景下居民有了自主择居的机会。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争相抢占城市中的优良地段,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地铁站和滨水地区等,这些地区往往成为资本集聚的首选地区,并在此建造各种设施齐全品质高端的商品住房,而城市中环境较差的地区,难以吸引资本,逐渐衰败。

城市居民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相应档次的住房,由此就成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形成机制。

2.2城市政策没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尽管居住空间分异是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产物,但与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各种公共政策未能加以有效引导不无关系。

如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许多城市在近郊建设大型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从而导致大量以简单劳动为主的低收入制造业工人在郊区集聚。

又如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多是实行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导的强权开发政策,在项目操作运行过程中基本上是家长式管理,很少考虑被拆迁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且现行动拆迁补偿政策明显不利于低收入者,旧城中原有的低收入群体,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仅靠动拆迁补偿难以返回原拆迁地域。

而改造过的旧城区,大都变成价格昂贵的高档住宅和高档写字楼,迅速成为“富人区”,客观上对不同收入阶层又进行了一次分选,促使分异程度的不断加深。

[白友涛、陈赟畅著:《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2.3 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进一步激化了居住分异西方社会学者对北美城市生态因子的实例分析表明: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是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

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关于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城市规划、社会学和地理学等领域,不同学科的视角 和研究方法各异,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 体系。此外,现有研究多关注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分 异,而对社区内部交流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展望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对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的 理论探索,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跨学科交 流和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居住空 间分异与交流问题。同时,应关注社区内部交流机制 和影响因素的探讨,为促进城市社区交流和融合提供 科学依据。此外,对于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方面,应 关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设计来促进居住空间分 异与交流重构的良性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和社区凝聚力。
的方式和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居住空间交流的问题与挑战
居住空间交流存在的问题包括交流不畅、缺乏互动、缺乏信任等。其中,交流不畅是指居民之间缺乏 有效的交流方式,导致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缺乏互动是指居民之间缺乏深度的交流和互动,导致 社区认同感不强;缺乏信任是指居民之间缺乏信任基础,导致交流难以深入和持久。
02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居住空间分异的定义
居住空间分异:指城市居住空间在演进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 阶层和人口群体在居住空间上发生分离的现象。
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从“空间分异”中引申而来,主要关注城市居住空间在地域 上的不均等性。
居住空间分异的类型
社会分异
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和人口群体 在财富、权力、声望等方面的 差异,导致居住空间上发生社
在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和利益群体之间的交流会 受到阻碍,因为缺乏共同的空间和资源,导致难以建立和维护关系。

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

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

06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01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和手 段尚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综 合性。
02
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和影响因 素尚不明确,缺乏深入探讨。
03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存在 困难,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 方法和水平。
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居住空间 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机制和 影响因素。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研究,为政策制定和城市 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解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和机制 ,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
划和政策。
通过评价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 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和目标。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布和分异情况。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GIS空间分析、问卷调查、专家 访谈等。
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
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
农村居住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农村居住 空间相对集中,而农业粗放经营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交通与基础设施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还受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农 村居住空间相对集中,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居住空间分异及 其效应评价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居住空间分异的类型与特征 •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 • 居住空间分异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No 2 .
城 市居 住 空 间结构 的分异 研 究
— —
以杭 州 市 为例
朱 静
( 江理 工大 学 法政学 院社会工作 系, 浙 浙江 杭 州 3 0 1 ) 1 0 8
摘 要 : 住 空 间是 城 市社 会 空 间的 一 个 重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随 着城 市化 的 大 规 模 扩展 , 市居 住 空 间 的 结 构 分 居 城
居住是人 们赖 以生 存 的一 项社 会 活动 。居 住 的效 果和质 量直接 反映 了一 个 国家 的社 会 生活 水 平 与经 济和社 会发 展水 平 _ 。随 着 社会经 济 的 阶 1 J 层分化 和住 宅 市场 的改 革 , 国各 大 城 市 都 呈 现 中 出社会 结构 分 层 和城 市 空 间调 整 相 结合 的 特征 , 人 们在居 住 模式 和居 住 区 位 上 产 生 了 明显 分 化 。
离 的变化 和社会 距离 的变 化 有何 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 文尝试 在经验研究 的基 础上 , 从社 会 阶层分化 的角 度对杭 州 的居住空 问结构 进行 剖析 , 以便 充分 认识城 市社 会结构在空间场域 中 的变 迁 , 为政 府在解 决城 市化
过程 中所引起 的一 系列 问 题提 供一 定 的反 思 和策

收 稿 日期 :0 9 1 - 7 2 0 ~ 2 1
基 金 项 目 : 江省 社 科 联 2 0 浙 0 7年 重 点课 题 : 市居 住 空 间结 构 与 阶层 分化 的个 案 研 究( 7 2 ) 城 0Z 1
作者简介 : 朱 静 (9 8)女 , 江杭 州人 , 江 理 工 大 学法 政 学 院社 会 _ 作 系讲 师 , 旦 大 学社 会 学 系 2 0 1 7一 , 浙 浙 T - 复 0 7级 博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社 会 学 理 论研 究 。 主

第四讲-城市空间结构

第四讲-城市空间结构

❖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克里斯泰勒认为,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 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 如零售、批发、金融、企业、管理、行 政、专业服务、文教娱乐等。由于这些 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分成若干 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 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 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
❖ 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 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 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 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 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围 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最 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 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
❖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叉, 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 由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一 定的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模等级越低, 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克里斯泰勒根据 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等级 形成的条件,并把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 为补充区域,指出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 的补充区域的大小。
❖ 3.中心地理论
❖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 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 能的“孤立国”方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 国家是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 系,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 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 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 第三种观点是国外学者哈维在1973年提 出来的。在哈维之前,传统的城市研究 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 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社会学科的城 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 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

中国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分异研究

中国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分异研究

中国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分异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地理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分异。

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地方,其空间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经济增长等方面。

因此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利于理解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城市。

一、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定义城市地理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空间布局和组成关系,包括城市主体区、外围区域、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周边区域等。

这些区域的分异是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分异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市地理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分异。

在城市地理空间结构演变的不同阶段,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城市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商业业的发展,城市设施不完善,城市中心与城市周边区域没有明显分区,表现出基本的单核结构。

2、中级阶段在中级阶段,城市化进程向着规模化和工业化发展,城市内部出现多个中心区。

城市核心区与城市周边区域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空间结构。

3、高级阶段在高级阶段,城市化程度进一步加速,城市内部形成了更加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中心区和外围区域相对分化更加明显,城市周边区域和中心压力带的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纵深拓展。

三、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现状和趋势当前我国城市地理空间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国际上,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单一,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推进。

虽然大中城市的空间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但是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地区的巨大差距表明城市空间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

面对城市空间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未来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将呈现“多核心、网格化、根据需求布局”的趋势,城市的中心区、压力带及周边区域的发展也将更加协调。

四、结论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分异与城市发展的阶段有关,同时也与城市的规模、经济成分、区位等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11 年第 4 期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
伊特、哈里斯和乌尔曼等有所修正,用过滤法则从家 庭收入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来分析,但在吉登斯 眼里,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空间观念,并偏重某种 客观主义的立场”[11]。
学者也探求其他的作用法则。一组可以用人的 社会属性命题来归纳。英国经济学家艾伦. W. 伊文 思用蒂鲍特在 1956 年提出的社会聚集理论来阐释 人们居住空间的表现。人具有一种想同他们所期望 的并且容易结交为朋友的人住得近一些的倾向; 不 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服务,需要相同服务的人们往往 住在一起; 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而高 收入阶层最容易 达 到 这 一 目 的[12]。 这 三 个 非 经 济 原因影响了人们的居住区位。罗西通过对丹佛的经 验研究,把落脚点放在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家庭特质 上,提出因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引起居住需求的 变化,最终导致处在类似生命周期的家庭表现出同 心圆的分布特征。克拉克更是系统地类分出被动迁 居和主动迁居的因素来解释居住空间的分异,其中 家庭的生命周期、婚姻状况变化及家庭规模变化是 核心诱因。福特森则建立了居住需求的分异体系, 以反映家庭状况变动而进行主动迁移的模式,在他 看来,居住迁移主要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 状况的重大转变有关[12]。
总第 189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1) 04 - 0055 - 06
城市问题
2011 年第 4 期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
朱静
〔摘 要〕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
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 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 在比较中阐释
〔作者简介〕 朱 静( 1978—)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文化社会学、城市社会问题。
〔基金项目〕 2010 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B10GL22) ———杭州居民的住房选择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 2010 - 09 - 14 〔修回日期〕 2010 - 11 - 15
二 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
面对种种表象,需要寻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 动力机制,特别是这种分异还在不断扩大的原因解 释。在芝加哥学派看来,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 同植物争夺上层空间以获取阳光的自然法则一样, 城市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竞争,以占据最佳的空间 区位为目的,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取短缺资源。帕克 指出: “城市通过空间的扩张而发展,但是这个过程 的一种主要特点是人口空间分布的选择与隔离。所 以每个人最后都会发现,要么他有能力住在一些地 方,或者他只 能 住 在 另 一 些 地 方 ”[10]。 植 物 生 态 学 的“竞争”与“共生”机制解释居住区位的说法一出, 遭到诸多质疑和抨击。一些学者认为人的生活状态 不能挪用生态法则,要体现人的社会属性; 还有些学 者更直接表明这完全是一种空间崇拜,用城市空间 来决定城市中的一切问题或现象。虽然伯吉斯、霍
这种空间分异的极端表现体现为贫困的区位 化,城市出现“贫民窟”、“贫民居住区”。联合国居 住规划署明确将贫民窟界定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 基本特征 的 高 密 度 人 口 聚 居 区 ”。 怀 特 在《美 国 邻 里与居住分异》一书中指出,贫困阶层聚集在 CBD ( 中央商务区) 周边的停滞发展地带,少数民族聚居 区呈现扇 弧 形 插 入 中 心 区[6]。 学 者 曼 恩 在 英 国 的 经验研究中则发现中等城市中低收入和最低阶层分 布在城市 外 围 边 缘 区[7]。 这 些 贫 困 区 在 空 间 上 使 下层与其它阶层的活动地隔离开来,国内学者研究 的“城中村”、“城市飞地”、“危房改造区”等也多为 这类情况。
随着城市人口流动对地域分异的作用,社会学 家伯吉斯提出了同心圆理论。整个圈层结构自内向 外分为五个不同质量的居住区: 商业中心区、过渡 带、工人住宅带、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其中,过渡 带以下层阶级居民为主,集中了低级破旧的住宅区、 贫民窟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霍伊特对美国城市房租 的研究发现,随着高收入阶层的外迁,低收入阶层可 能迁入弃 置 的 原 高 级 住 宅 区,由 此 形 成 扇 形 模 式。 哈里斯和乌尔曼进一步修正,有些城市具有两个及 以上的中心,呈现多核心形态居住分布。
为此,本文以结构与文化来梳理三大取向的研 究,使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解与探讨思路更清晰地 呈现出来,为回答居住空间分异的核心问题搭建解 释框架,以期为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 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一 居住空间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表现和特点
城市早期在神权、君权思想下,以宗祠、王府、市 场等为核心进行的空间结构布局,可以看作是最早 的空间分异表现。随着工业化发展,基于实用主义 考虑,一些学者对城市空间进行人为的区位布局和 分割,以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空间的功能,如恩温提出 卫星城市模型、大伦敦方案,沙里宁建构有机梳理理 论、大赫尔辛基规划等。此时,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 哥学派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在勾画美国城市
据此,居住空间的分异表现出两种情形: 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团体( 阶层) 群体而言,居住空间上隔 断,团体主体们互不接触; 而对一个特定团体 ( 阶 层) 来说,其居住分布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 空间距离 的 地 区 组 成,在 中 间 地 区 没 有 该 团 体 居 住[8]。居住空 间 中 团 体 的 划 分 多 依 据 他 们 在 社 会 中的结构性位置,无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划分,还是韦 伯的阶层划分,其基础必然是社会经济条件,包含了 权力、教育 水 平 和 收 入 等 要 素[9],居 住 条 件 因 为 这 种社会结构位置的不同而出现分异。当然,居住差 异形成的不同社区类型、社区地段,甚至家庭结构, 也会表现出一些阶级冲突,如社会运动等,进一步加 大居住空间的分异。新韦伯主义的代表雷克斯和帕 尔更多从这个视角来讨论居住空间分异的表现。
这些经验描述和模型都在阐述一个事实: 城市 内部不同居住区之间有明显的“物以类聚”现 象。 西方学者多以居住隔离来表述这种现象,国内学者 则多用居住空间分异概念。黄怡曾专门对这两种提 法做了区分: 居住隔离在反映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 经济特征及物质空间状态上针对性更强,而分异则 强调分开部分的差异性及异化的过程,对社会阶层 的社会距离变化的强调甚于对空间分布差异的强 调[3]。还有一些研究习惯用分化、分离、区隔等词。 不管他们在语义及学科背景上是否各有侧重,都是 针对共同的城市结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本文统一 使用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
如果说把这一组理论看作开始意识到社会居住 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很牵强的话,20 世纪 70 年 代末崛起的新城市学派,将这一思路彻底贯彻于实 践。按其代表人物之一戴维·哈维的说法,空间在 以前的社会理论中不被理论家所注意和重视,而新 城市学派勇于将空间和地理纳入社会理论中来进行 尝试。他们重新返回马克思的经典,把居住空间结 构的分化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中 加以考察。由此推论,城市空间受到财富与权力的 支配、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支配,这也就
随着社会 的 巨 大 变 迁,城 市 空 间 表 现 出“全 球 城市”、郊区化、社会极化、防卫社区、下层阶级聚居 等新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城市生态空间和城市贫困 循环流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剧了城市空间分异的负 效应[4]。社会学家萨森在分析了纽约、伦敦和东京 三个“全球城市”以后,提出了“社会极化”理论。日 益增长的社会不平等使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呈 现出两极扩张的趋势,城市空间变成分裂的城市或 二元城市: 一极是城市精英阶层的防卫型社区; 另一 极则是弱势群体、贫困人口高密度聚居的城市中心 地带[5]。其实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恩格斯对英国 社会阶层化的阐述就是从曼彻斯特社会穷人和富人 居住空间的两极分异入手的,只不过目前城市穷人 与富人居住区空间隔离的极化趋势更为明显。
有学者用个人选择来 概 括 这 组 理 论 的 特 点, “个体或者家庭的择居能力和偏好决定了城市空间 的区位分异”[12]。事实上,这些偏好、家庭的周期变 化无不反映出社会性一面,其中家庭的经济状况更 是以社会的经济动力为依据。美国学者阿隆索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互换理论,就把个人的喜好 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中来考虑。他指出在消费者收入 和其它商品的消费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城市中心距 离的延长,住宅费用趋于下降和交通费用趋于增加, 一个家庭选择住宅区位的原则就是进行两种费用间 的“互换”,来挑选综合费用最低的位置。
能解释 20 世纪 60 年代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城市危 机了。
法国理论家列菲弗尔指出: “资本主义通过占 有空间以及将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而得以维 持存续。空间长久以来仅仅作为……几何学背景, 现在它已然 成 为 工 具 ”[13]。 由 此,他 将 自 己 的 论 点 建立在社会空间是主导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这个 基石上。戴维·哈维一方面继承,另一方面断然否 认列菲弗尔对空间结构变量决定性作用的强调。对 他而言,“关 键 问 题 在 于 空 间 组 织 是 否 是 一 个 独 立 ( 可分离的) 结构,或是嵌于更广阔的结构之中( 如 生产的社会关系) 的一系列关系的表达”[14]。因此, 他提出的“资 本 三 级 环 程 流 动 ”的 构 想 直 接 从 社 会 制度这一更基本的层次上来探究。另一位重要的新 城市学派旗手,卡斯泰尔把住房看作是一种集体消 费品,而城市则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再生产或集体 消费的主要场所。国家对生产和消费的投资比例从 根本上讲是服从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随着资本的 市场运作,政府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 度上组织和介入集体消费过程,必将极大影响城市 空间形态的变动。由此可知,在新城市学派眼里,城 市空间不是芝加哥学派所谓的自变量,而是因变量, 社会结构的分异导致空间结构的分异。其后的追随 者索嘉提出的“社会空间辩证法”完善了这一思路: “空间组织的结构既然不独立于自身的组织和演化 规律,那么也不会源于生产社会联系的阶级结构的 简单表达”[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