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生理学第3章血液PPt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Ⅶa/Ⅲ
Ca2+
Ⅺa

Ⅸa

Ca2+ PL
Ⅷa
HK Ⅺ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a

磷 脂
Ca2+ PL
Va
V



Ⅱa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3 第三章 血液课件PPT

3  第三章 血液课件PPT
严重失血:一次失血>30% →危及生命,需尽快抢救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二)血液的比重 (三)血液的黏滞度 (四)血液的酸碱度 (PH值) (五)血浆渗透压
(一)颜色
血红蛋白含量决定血液的颜色。 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多--鲜红色 静脉血--“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较多--暗红色
因此,临床上给患者大量输液时,应输入 “等渗溶液” 。特 殊情况需要输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时,要控制输液量,以免影响“ 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图3-2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对细胞影响示意图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简称:胶渗压)
血浆 “胶渗压”是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主要 是 “白蛋白”。
毛细血管壁允许水和晶体物质自由通过,不允许“血浆蛋 白”透过。
概念:血液中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
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用红细胞沉降率表示。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是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 度。
正常成年 男性为0~15mm/h; 女性为0~20mm/h(魏氏法)。
血沉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差。 病理情况,-如活动性肺TP、风湿热、急性感染等血沉会
有机营养物
血细胞比容
1.概念: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48%。
(二)血量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的血量约占人体重 量的7%~8%(70~80ml/kg)。其中大部分在心血管 内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少部血液滞留在肝、 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 量。
血浆也会因饮食的原因受到影响
(二)血液的比重

《生理学》血液 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 ppt课件
PPT课件 22
㈠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① 凝血和止血作用: •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 ↓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 ↓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 →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 →坚实血栓 •• ② 纤溶作用: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 , 可 以激活纤溶系统 , 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 , 保持血管中血 流的畅通。 23 PPT课件


PPT课件
16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
雄激素 T3 生长素
PPT课件
17
三、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30% 单核细胞占2~8% 嗜酸性粒细胞占0~7%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变异: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 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 分娩WBC数↑。
PPT课件 8
一、造血过程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PPT课件
9
(一)红细胞的数量
二、红细胞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 (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

生理学3-血液.ppt

生理学3-血液.ppt

三、输血 (一)输血的意义 1、补充血量,维持正常血压。失血超过30%危及生命。 2、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活 动,改善集体的新陈代谢。 (二)输血的原则:重点看给血者红细胞是否凝集。 1、原则上输同型血。适用于所有血型。 2、AB型血者可以接受其他各型的输血,但不能输给其他 血型者。 3、0型血者可以输给其他各型的受血者,但不能接受其 他异型血。 4、异型输血不可太多太快。以防给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 不能被稀释而导致受血者RBC凝集。 5、交叉配血:除ABO血型系统外,还有其它血型系统, 即使ABO血型系统也可分为很多亚型(抗原A1。A2)。
(二)血浆蛋白的作用: 1、白蛋白—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重要作用。最小 。 2、球蛋白—起抗体作用。球蛋白可用纸上电泳法分为几 个节段:ɑ1,ɑ2,β,r球蛋白。 3、纤维蛋白—与血液凝固有关,其分子量最大。 4、运输物质:白蛋白、球蛋白与多种物质结合构成复合 物并在血液中运输。 5、缓冲酸碱度的变化—在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方面起缓 冲物质的作用。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成分组成
一、血浆:55% (一)血浆的成分: 1.水:约90% 2.固体成分:约10% (1) 血浆蛋白:约7%,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 (2)代谢产物:20~35mg/100ml。 (3)糖类:葡萄糖(80~120mg/100ml ) (4)脂类: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游离脂肪酸、酮 体和乳酸等。 (5)无机盐 :正、负离子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功能:运送氧、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血 液中的免疫细胞、蛋白质、电解质和体液因子参与机体 的血凝和抗凝、免疫防御、酸碱平衡等调节。 体液:动物细胞内、外的液体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构成了机 体的内环境。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对 影响内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稳态调节。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恒定的, 总是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变动,称之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的意义:①维持酶促反应适宜的理化 条件。②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③维持可兴奋细胞 的正常兴奋性。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第三章血液3_PPT幻灯片

第三章血液3_PPT幻灯片

正常时血液不凝,保持流动状态的原因? 1)血管壁光滑,因子不能接触活化 2)血流快,活化因子被冲走 3)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 4)存在纤溶系统
二、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的作用: 1.使生理止血过程种产生的局部或-
过性的 纤维蛋白凝块能随时溶解,从 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
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
内源性 外源性
↓ 凝血因子Ⅹ
↓ Ⅹa Ⅴa Ca2+ PL
↓Ca2+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 Ca2+
纤维蛋白原(I)
纤维蛋白 (Ia)
Ca2+ 交织成纤维蛋白网
• 3.体内生理凝血机制
(1) 正反馈 (2) Ca2+的促凝作用广泛 (3)启动的关键: 外源性途径启动凝血
启动物:III“锚定”作用(生理性) (4) 维持与巩固:内源性途径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血浆素原)
纤溶酶(血浆素)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血组激 管织肽 激;)
纤溶酶 ㈠ 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不溶性)
(+)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可溶性)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1.血管激活物 2.组织激活物 3.依赖于因子Ⅻa的激活物
②粗糙面:异物表面粗糙可激活Ⅻ及TC, TC易解体而释放PF3。如使用温盐水 纱布
③促进凝血因子产生:如应用维生素K
2.抗凝: 除Ca2+:应用枸橼酸钠体外抗凝,贮存血液。 枸橼酸钠可与Ca2+结合形成不易电离 的可溶性络合物(对人体无害)。
•某些中药也有止血或加速凝血的作用,如云 南白药、三七、仙鹤草等。

03 第三章血液-PPT文档

03 第三章血液-PPT文档

血纤维
(一)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见教材表3-2) 除FⅢ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绝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内合成,其中FⅡ、FⅦ、FⅨ、 FⅩ的合成需有维生素K参与 肝脏病变或缺乏维生素K时,可引起血液凝固障碍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FⅩa、FⅤa、Ca2+、PF3 内源性凝血:参与血液凝固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 液, FⅫ首先被激活 外源性凝血: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FⅢ)与血 液接触而启动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O型

抗A、抗B
3.血型鉴定 受检者红细胞悬液与标准血清(已知抗体)相混 根据是否发生凝集鉴定未知的抗原 判断受检者血型
(二)Rh血型系统 1.抗原和抗体 有D、E、C、c、e五种抗原,其中D的抗原性最强 Rh阳性-含D抗原; Rh阴性-缺乏D抗原 无天然抗体, Rh阴性者接受Rh抗原刺激后才产生 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 2.临床意义 输血:Rh阴性者重复接受Rh阳性血液,发生溶血 妊娠:Rh阴性母亲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导致溶
第四节 血型、血量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抗原和分型 抗原(凝集原): A凝集原、B凝集原 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凝集原的不同分为四种 2.抗体(凝集素) 血清中存在天然抗体,不能透过胎盘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凝集原与相应的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聚集成簇-凝集
ABO血型系统的各型抗原和抗体
1摩尔蔗糖
血浆渗透压
2.血浆渗透压形成 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80%是Na+ 和Cl,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形成,75%~80%来自白 蛋白,数值很小,仅约1.3Osmmol/L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五)血浆的酸碱度(pH值)
7.35-7.45 (7.40)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 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的吞 噬;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和凝血。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体温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 悬浮稳定性 ☆渗透脆性
1、可塑变形性:正常成人双凹碟形的红细胞体积 约为90μm 3,表面积约为140μm2。若红细胞是等 体积的球形,则其表面积仅100μm2:由于双凹碟 形所增加的40μm2表面积,允许红细胞发生很大的 变形。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 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 将发生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 为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内的功能蛋白质主要是 血红蛋白(Hb),因而使血液 呈红色。正常成人男性Hb的含 量是120~160g/L;成年女性是 110~150g/L,新生儿可达 200g/L。
2、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有一定的 缓冲功能。
Hb+O2 HbNH2+CO2
HbO2 HbNHCOOH
(二) 血量(blood volume)
占体重7~8%(70~80ml/kg)
(1)从血量上看:每个成人全血量大约在4800 毫升,献血一次为200毫升,不足全部血量的5%, 科学测定,健康人一次失血10%以下极少引起症 状,无数献血者实践证明,健康人献血适量不会 影响健康。 (2)从血循环上看:人体约有20%的血液存于 肝、脾等器官内,遇有失血,这些储存的血液会 迅速补充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会影 响正常的血循环和血压。 (3)从新陈代谢上看:同任何生物一样,人的 血液是不断新陈代谢的,一般每四个月红细胞要 更新一次,献血会刺激造血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增加新生血细胞,有利于身体健康。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第三章:血液
Blood
新鲜血液 +抗凝剂
4C离心 3000rpm30min,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1% 红细胞~4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白蛋白(albumin, 清蛋白)~1/2
血 浆
溶质
血浆蛋白
球蛋白(globulin) ~1/3 纤维蛋白原~1/20

8~9%
无机盐(电解质)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血 红细胞
有机物 激素
细 白细胞 胞 血小板
代谢产物
水:91~92%


溶质

8~9%

血 红细胞 RBC (erythrocyte)

胞 白细胞 Platelet (thrombocyte)
血小板 WBC (leukocyte)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刺激骨髓中红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定向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 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 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
EPO生成的调节
❖ RBC减少 ❖ 血氧减少 ❖ 组织氧需增加
❖ 血氧升高
❖ 肾脏(及肝脏等)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作用于骨髓 造血组织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三)血浆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渗透压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半透膜



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多少,与大小种类无关
12
渗透压测定
13
(三)血浆渗透压 300mmol/L或770KPa
(记)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致密体释放 ADP、 ATP、 5-HT、 Ca2+等; α -颗粒释放
β-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 血小板因子5、、纤维蛋白原等物质 溶酶体主要释放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等.
38
聚集: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
需要: 纤维蛋白原、Ca2+ 和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
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ADP、5-HT、凝血酶、组胺、胶原、 肾上腺素、血栓烷等;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和药物等。
d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 ESR为0~15mm,女 0~20mm
意义: 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加快
特征: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
与血浆的成分有关。
22
3)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用来表示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渗透抵抗力。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蛋白质: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重要原料(铁和蛋白质)
26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
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80页PPT精选文档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80页PPT精选文档

溶质
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即70~80ml/Kg血液.
循环血量
失血量:成人一次
血量 储存血量
<10%无明显临床症状;
>20%会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30%以上会有生命危险。
二、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浆(plasma)——血细胞(blood cells)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比重(specific gravity)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 能
1.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
• 对某些物质选择性通透的能力 • 通透的物质
O2 和 CO2,尿素 电解质:负离子 Cl-、HCO3-
正离子难以通过
Hale Waihona Puke 2.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 :
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呈正相关 ;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 液由流动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浆中可溶性的纤 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 性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相互交织 成网状,网住血细胞, 形成血凝块。
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 ───────────────────────────
致聚剂:生理性和病理性
ADP
与剂量 呈依赖关系
[低] [中] [高]
胶原 血小 板不 可逆 聚集。
聚相1
聚相2
聚相先1后2
凝血酶与ADP相 似
TXA2
膜磷脂
磷脂酶A2

《生理学》PPT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PPT 第三章 血液
总数:(4.0-10.0) 109/L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 0%-1% 单核细胞 monocyte: 3%-8%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20%-40%
(二)WBC生理功能
1.占体重7~8%(70~80ml/kg);
2.循环血量/贮存血量;
3.失血量:10%、20%、30%
①运输 ②缓冲
三、血液的功能 ③ 调 节
④防御 ❺参与生理性止血
第二节 血 浆
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1.成分:水:91-92%;溶质:8-9%。
溶质:血浆蛋白、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 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
骨髓
干C→BFU-E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C
EPO
RBC数量
肾皮质管周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缺氧
EPO调节RBC生成的反馈环 再生障碍性贫血
2)雄激素
雄激素→肾脏→EPO
骨髓 红C↑
3)其他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分类及正常值 生理特性及作用
(一)分类及正常值
149. 152.9 152.6 9
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
㈠. 比重
血液:1.050~1.060 血浆:1.025~1.030 RBC:1.090~1.092
(二).血浆PH值: 7.35~7.45
1.缓冲对: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红细胞中还有Hb/HHb。
组织液 C内液 145 12
负离子 血浆
Cl-
104

血液PPT课件

血液PPT课件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 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沉降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将盛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 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 速度。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
一、红细胞生理
Biconcave discoid shape of normal erythrocyte
crenated erythrocyte 圆锯齿状的红细胞
红细胞的数量
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
(与水相比)
血浆
渗透 压
共711Kpa, 晶体渗透压 :707.7Kpa,胶体渗透 压:3.33Kpa
血浆 PH值
7.35~7.45
血中红细胞数量 可影响血流阻力影响血
血浆蛋白浓度

血中晶体物质数量
血浆蛋白(白蛋白)含 量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 :NaHCO3:H2CO3=20:
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
2、用A、B型标准血清检定血型
在A型血清中( 在B型血清中( 含抗B凝血素) 含抗A凝血素)



+
+

+
+
血型
O A B AB
3、输血原则 输同型血。交叉配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 VitB12、叶酸是红细胞必要的成熟因子,缺
乏时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调节红细胞生成:主要受促红细 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合成,肾功 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 不足,可导致肾性贫血)
红细胞膜上A、B凝集 原都有的,称AB型。
红细胞膜上A、B凝集 原都无的,称O型。
❖ 缺O2→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 促使RBC发育和Hb合成,促 进RBC释放→ 血液中RBC数量 ↑
4、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在脾脏和肝脏。 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导 致脾性贫血。
二、各类白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 度低于正常。
2、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前提条件: 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是红细
胞生成的前提。当红骨髓 造血功能受到破坏,导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原料
❖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 各种原因造成机体缺铁时,可导致缺铁性 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型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分型依据
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A凝集 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 分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 抗原物质。 凝集素:指血浆中能与凝集 原结合的特异抗体。)
共分为四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 集原的,称A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B凝 集原的,称B型。
白细胞
❖ 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
1、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2、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 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当血液中
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时,往往提示机体 可能有急性化脓性炎症。
(2)嗜碱性细胞
能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肝素等生物活 性物质。
第三章
血液
体液
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组织液 淋巴液 血浆
脑脊液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直接生活的
体内环境。
一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血液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等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 百分比。
红细胞
正常:男性:40~50% 女性:37~48% 新生儿:55%
简答:简述血量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简答:简述血量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答:概念: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值: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 重70-80ml。
临床意义:少量失血(小于10%),机体可代偿。 中等失血(达20%)机体失代偿,会出现血压下降等一 系列症状。 严重失血(30%以上)可能危及生命。
2、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 (二)比重 全血 1.050~1.060; (三)粘滞性 全血为水的4-5倍; (四)酸碱度 pH值为7.35-7.45
3、血浆和血清概念及两者区别
❖ 血浆:全血中加入抗凝剂 经过离心后得到的上层淡 黄色透明液体。
血浆
血清:血液凝固后, 血凝块逐渐回缩,析 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胶渗压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维持血浆容量
(三) 血细胞
1、血细胞生理功能
功能:运输O2和CO2 缓冲酸碱度的变化。
数量: 红细胞(个/L) 血红蛋白(g/L) 男性 4.5~5.5×1012 120~160 女性 3.8~4.6×1012 110~150
2、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免疫 功能。
5.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是免疫细胞 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 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 出血可自行停止的现象。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 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
❖ 临床常用等渗液体:5% 葡萄糖溶液和0.9%Nacl 溶液。
不变 溶血 皱缩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血浆蛋白等 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浆容 量有重要作用。
血管内 (血浆)
血管外 (组织液)

1)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 2)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无机盐和小分子 有机物等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 形态有重要作用。
❖ 高渗溶液:高于血浆渗 透压的溶液
❖ 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 透压的溶液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 凝血酶的形成; 第三步 纤维蛋白的形成。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细胞
血痂
(五)血型与输血 1、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
少量失血(小于10%),机体可代偿。 中等失血(达20%)机体失代偿,会出现血压下降等一 系列症状。 严重失血(30%以上)可能危及生命。
不加抗凝剂 血清
全血
血凝块
血清与血浆
区别:血清
不含纤维蛋 白原。
中间层: 白细胞 血小板
抗凝剂

不加
上层: 血浆
血清
下层:红细胞
血凝块
(二) 血浆
半透膜


高浓度溶液 低浓度溶液
渗透: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 子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 象。
1、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 敏反应。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3)嗜酸性细胞 1、抑制过敏反应。 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 吞噬能力大为增强。
主要功能:
1、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 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