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3e66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c.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学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__分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个宏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有限但好奇心较强。
因此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的事物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区别岩石圈与地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视频导入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设问:地震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__出来的?活动2自主阅读展示横波和纵波比较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延伸:通过让学生讨论汶川地震时的感觉,延伸横波和纵波的影响活动3探究“探究一”:不连续面和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深挖“图1.25”涵盖的知识。
深入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多__动画展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过程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探究二”: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活动4联系生活,类比学习将地球的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类比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活动5课堂检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ABC都可以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3、地震发生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A.只感觉到左右摇晃B.只感觉到上下抖动C.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抖动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c4348b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4.png)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提高地理学科知识水平。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例如,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我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可以设置问题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这些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地球外部圈层的三大部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会详细讲解每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并通过实例图像和动画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水循环过程。然后,我会转向地球内部圈层的介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我会通过模型展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圈层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3.创设实际应用场景,如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4.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e1d20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6.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但是并没有详细了解地球的内部。
本节教材是通过地震波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理解地球各个圈层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以及掌握岩石圈的分布。
后面第二章的知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都是在地球内部的结构上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②知道并能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以及岩石圈的概念并且绘制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根据课标要求制定此教学目标,并且高一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自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能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②能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从高一就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三、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内容①地震波的概念、特点(重点)以及地震波的实际运用②地球圈层的划分(重难点)以及各圈层的特点③岩石圈的概念、范围(重点)根据学习地震波的特点来划分地球的圈层结构,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材料1、导入材料:电影《地心游记》(提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2、揭示材料:挑西瓜、中医叩诊例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从身边案例和图标入手,引导学生思考)3、强化材料:横波、纵波特点(表格)、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图)(利用图表归纳总结,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4、延伸材料:发生地震时人们的感受、呈现圈层结构的星体除了地球还有很多、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将地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5、回归材料:板书(梳理学生上课思路)6、检测材料:创新方案作业(课后练习,强化知识)7、教学工具:多媒体五、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过程1、导入根据凡尔纳的小说拍摄的电影《地心历险记》提出小说中的主人公从火山口进入到地球的内部,让学生思考从火山口进入到地球内部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有没有其他方法进入到地球内部?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温度和压力导致我们无法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区观测,只能间接的去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b5d0fc684868762caaed577.png)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抽签序号是,准备任教高中地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课是第二章的内容,为以后学习人类生存的环境打下了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知识特点来看,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高中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从能力培养来看,在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渗透信息的提取、分析和运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上,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在技能上,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的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一知识是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而对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这一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要想深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这一知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44d9d03231126edb6f1a10d4.png)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说教材:
1、教材出处及分析 、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章 第四节,适用于高一年级学生。它是第一节《地球 在宇宙中》知识的延续,是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进一 步补充,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很大裨益,为以后大 气、水的运动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讲好这节课,后 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显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本节内容有一部分的知识很抽象,创设
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式教学,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 课堂氛围。
读图分析法: 读图分析法 地图法在新课本中大量使用,因此必须
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培养学生认图、识图,从图 中分析有用信息、归纳总结图中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法:关于地震波的基础知识较简单, 自主学习法 引导学生自学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材结构 、
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
地幔 地壳
地核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
确定依据: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
息相关,只有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人类 才能更好的在地球上生存。
二、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新闻资料 引入新课 以汶川地震相关知识引出认识地球圈 层结构的重要性。指引学生学习新课。
划分依据
学生自学第一段,首先了解地震波的定 义、地震波横波纵波的特征
地球内部 圈层
分析图1.25,让学生自己划分出地球 内部结构
结束新课
教师总结本节内容,提点下节课的知 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875f5fbba0d4a7302763aa3.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武汉二中朱艳娟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1单元《行星地球》第4节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探究性极强。
本节最后的活动中提出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是对本书后面各个章节所讲自然地理要素的一个概括。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讲行星地球,就像在用一个巨型望远镜在宇宙中搜索地球,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到地球本身。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空间跨度非常大,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能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推测各个圈层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①地震波的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a42748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0.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对地球整体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球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教材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以及相关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2)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3)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2)建立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
说课稿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3e7da21a417866fb94a8e1a.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第一课时)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应聘高中地理的08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章教材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然后介绍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从第三节开始,将眼光移向地球,介绍了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以后面的讲述大气、水、地貌等地理要素做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三维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分类;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现状和物质组成等);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同学的经验谈地震时的感觉,引入地震波,结合多媒体图画说明其分类、特点;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运用比较法比较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存在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对教材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教学难点: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说学情高一的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行星地球产生很大的兴趣。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f53606a76e58fafab00320.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内容安排课时为一个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两部分。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课堂结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六部分,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背景(一)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
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二)教材分析: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
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9a14e7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0.png)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二、说学情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说教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6985ab2b160b4e777fcf19.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
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
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
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
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
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
过物质的性质改变横波较慢固体。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b32fd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b.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ec37d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a.png)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说课稿我是12级地理科学专业2班的王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我说课的流程是: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学习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五、说教法六、说学法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内容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自然现象、构建地理模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同时,本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本教材的其它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本内容包含的地球知识,会在以后地理学习中经常运用。
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既简单又复杂,学生通过前面三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能够清楚的说明地球的形状,解释地球的运动,计算地球上的时间,在此学习基础上我们紧接着引入了地球上的空间分类即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掌握本届内容能帮助同学们更加详细的认识地球,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教材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地震波,并没有详细介绍纵波和横波的特性以及传播方式,学生理解起来会很抽象,我会通过动态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此外各圈层的划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压力,但我会用简明的图示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
通过对地震波部分的详解,学生可能会的其他方面的运用产生兴趣,可在课下与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学习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524ce7551810a6f524866c.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说课纲要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1、教材出处及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课题是人教版必修1中的第一章第四节,适用于高一学生使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学生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2、教材结构:3、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确定依据学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这技能是学习地理必备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4、教材处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二、说学情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高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思维;2、学生的学习方式存被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探索体验的过程;3、高一学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足够体验和方法,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本节学习,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究,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
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比如,用半熟鸡蛋层次结构比喻成地球内圈层。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
2、课程标准原文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课程标准解读⒈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及其特点;⒊隐性要求是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甘肃省会宁县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甘肃省会宁县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cf32a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4.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会宁县一中一、说教材1.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课总课时一课时。
2.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本教材的其它内容提供理论依据,本内容包含的地球知识,会在以后地理学习中经常运用,。
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②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②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4.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与其物理特性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运用到物理学知识,要求的地理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推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要求较广博的知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doc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ab4511561252d380eb6ebb.png)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容说课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3页图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知识拓展)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鲁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27b70d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8.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五分钟左右)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1、总体我将从说教材,说课标,说学情,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2、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本节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二部分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本节之前,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而在本节之后,我们即将学习从地球的各个圈层看地表环境,所以本节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课标与本节相对应的课标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学情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地震、外部圈层、地球的形状等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读图,绘图的能力,但是缺乏对地球圈层的理性认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思维启发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教学目标(四个核心素养)根据课标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结合我国深海、深陆、深空探测计划,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第二,根据地震波,分析内部圈层的分布与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三,从地理实践力方面,能够画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第四,了解不同地区圈层结构的异同,提高区域认知水平6、重点和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圈层的特点;难点是根据地震波曲线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
6、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读图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
7、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总结)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巩固、总结四个部分。
首先,新课导入部分,我会给学生展示我国深海、深空、深陆探索的成就,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探索却很稀少,来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会让他们扮演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人员,思考如何探索地球的内部,进而开始地震波的学习。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25597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f.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352f58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b.png)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引导。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收集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新闻、事例等,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地理的习惯。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但可能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系统知识了解不多。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对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困难,对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有限。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主题为“地球的圈层结构”。在我国的地理课程体系中,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结尾,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教材其他内容提供理论依据;本章节知识在未来的地理学习中经常用到,在教材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分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球的外部圈层两大部分,本节知识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2,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二,说教法:
1、表格对比法: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比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讨论法: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读图分析法:通过图表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三,说学法:
1、运用比较法,了解地球各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划分。
2、通过读图分析法,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通过讨论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问题引导,引出概念(地震波)
3,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展示,指导读图
4,知识拓展
5,详细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
6, 整理归纳内部各圈层的划分及特征(读表)
7,抛出岩石圈与地壳区别与联系的疑问
8,详细讲述地球的各外部圈层
9,整理归纳外部各圈层的划分及特征(读表)
10,课堂巩固,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