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和位错的关系

合集下载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金属的五种强化机制及实例1固溶强化(1)纯金属加入合金组元变为固溶体,其强度、硬度将升高而塑性将降低,这个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2)固溶强化的机制是:金属材料的变形主要是依靠位错滑移完成的,故凡是可以增大位错滑移阻力的因素都将使变形抗力增大,从而使材料强化。

合金组元溶入基体金属的晶格形成固溶体后,不仅使晶格发生畸变,同时使位错密度增加。

畸变产生的应力场与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力场交互作用,使合金组元的原子聚集在位错线周围形成“气团”。

位错滑移时必须克服气团的钉扎作用,带着气团一起滑移或从气团里挣脱出来,使位错滑移所需的切应力增大。

(3)实例:表1列出了几种普通黄铜的强度值,它们的显微组织都是单相固溶体,但含锌量不同,强度有很大差异。

在以固溶强化作为主要强化方法时,应选择在基体金属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元作为合金元素,例如在铝合金中加入铜、镁;在镁合金中加入铝、锌;在铜合金中加入锌、铝、锡、镍;在钛合金中加入铝、钒等。

表1 几种普通黄铜的强度(退火状态)表1儿种普通黄铜的强度(退火状态)对同一种固溶体,强度随浓度增加呈曲线关系升高,见图1。

在浓度较低时,强度升高较快,以后渐趋平缓,大约在原子分数为50 %时达到极大值。

以普通黄铜为例:H96的含锌量为4 %, d b为240MPa,与纯铜相比其强度增加911 %;H90的含锌量为10 %, d b为260MPa,与H96相比强度仅提高813 %。

2细晶强化(1)晶界上原子排列紊乱,杂质富集,晶体缺陷的密度较大,且晶界两侧晶粒的位向也不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对位错滑移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从而使强度升高。

晶粒越细小,晶界总面积就越大,强度越高,这一现象称为细晶强化。

⑵ 细晶强化机制:通常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的大小可以用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数目越多,晶粒越细。

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的细晶粒金属比粗晶粒金属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

这是因为细晶粒受到外力发生塑性变形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内进行,塑性变形较均匀,应力集中较小;此外,晶粒越细,晶界面积越大,晶界越曲折,越不利于裂纹的扩展。

轧制强化机理

轧制强化机理

轧制强化机理
轧制强化是一种金属材料加工方法,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连续挤压和扭曲来改善其力学性能。

轧制强化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晶粒细化:在轧制过程中,金属材料会受到连续的塑性变形和压缩,这会导致原来较大的晶粒逐渐细化。

晶粒细化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同时还可以改善其韧性和延展性。

2. 织构形成:轧制过程中,金属材料的晶粒会发生定向排列,形成一定的织构。

织构可以使材料在特定方向上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例如增加其屈服强度和延展性。

3. 残余应力增加:轧制过程中,金属材料受到连续的塑性变形和压缩,会导致材料内部形成残余应力。

这些残余应力可以增加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

4. 位错密度增加:轧制过程中,位错会在材料中产生和积累,形成高位错密度区域。

位错密度的增加可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并提高其抵抗变形和疲劳的能力。

总的来说,轧制强化通过连续的塑性变形和压缩作用,可改变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提高其力学性能和抗变形能力。

金属材料的四种强化方式最全总结

金属材料的四种强化方式最全总结

金属材料的四种强化方式最全总结固溶强化1. 定义合金元素固溶于基体金属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晶格畸变从而使合金强度提高的现象。

2. 原理溶入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

这种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在溶质原子浓度适当时,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其韧性和塑性却有所下降。

3. 影响因素溶质原子的原子分数越高,强化作用也越大,特别是当原子分数很低时,强化作用更为显著。

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强化作用也越大。

间隙型溶质原子比置换原子具有较大的固溶强化效果,且由于间隙原子在体心立方晶体中的点阵畸变属非对称性的,故其强化作用大于面心立方晶体的;但间隙原子的固溶度很有限,故实际强化效果也有限。

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价电子数目相差越大,固溶强化效果越明显,即固溶体的屈服强度随着价电子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4. 固溶强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基体原子和溶质原子之间的尺寸差别。

尺寸差别越大,原始晶体结构受到的干扰就越大,位错滑移就越困难。

合金元素的量。

加入的合金元素越多,强化效果越大。

如果加入过多太大或太小的原子,就会超过溶解度。

这就涉及到另一种强化机制,分散相强化。

间隙型溶质原子比置换型原子具有更大的固溶强化效果。

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价电子数相差越大,固溶强化作用越显著。

5. 效果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和硬度都要强于纯金属;大部分情况下,延展性低于纯金属;导电性比纯金属低很多;抗蠕变,或者在高温下的强度损失,通过固溶强化可以得到改善。

加工硬化1. 定义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强度和硬度提高,但塑性、韧性有所下降。

2. 简介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又称冷作硬化。

产生原因是,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晶粒发生滑移,出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金属内部产生了残余应力等。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和位错的关系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和位错的关系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和位错的关系陶瓷材料和聚合物材料虽然比较脆,但也有滑移面的存在。

金属材料的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实现的,位错对于理解金属材料的一些力学行为特别有用。

而位错理论可以解释材料的各种性能和行为,特别是变形、损伤和断裂机制,相应的学科为塑性力学、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

另外,位错对晶体的扩散和相变等过程也有较大影响。

首先,滑移解释了金属的实际强度与根据金属键理论预测的理论强度低得多的原因。

此外,金属材料拉伸断裂时,一般沿450截面方向断裂而不会沿垂直截面的方向断裂,原因在于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发生了滑移。

其次,滑移赋予了金属材料的延性。

如果材料中没有位错,铁棒就是脆性的,也就不可能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如锻造等将金属加工成有用的形状。

第三,通过干预位错的运动,进行合金的固溶强化,控制金属或合金的力学性能。

把障碍物引入晶体就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造成固溶强化。

如板条状马氏体钢( F12钢)等。

第四,晶体成型加工过程中出现硬化,这是因为晶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使弹性应力场不断增大,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因而位错运动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五,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开裂和断裂、材料的损伤机理以及金属材料的各种强化机制都是以位错理论为基础。

金属的强化strengthening of metals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等手段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称为金属的强化。

所谓强度是指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用给定条件下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来表示。

随试验条件不同,强度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室温准静态拉伸试验所测定的屈服强度、流变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等(见金属力学性能的表征);压缩试验中的抗压强度;弯曲试验中的抗弯强度;疲劳试验中的疲劳强度(见疲劳);高温条件静态拉伸所测的持久强度(见蠕变)。

每一种强度都有其特殊的物理本质,所以金属的强化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具体反映到某个强度指标上。

一种手段对提高某一强度指标可能是有效的,而对另一强度指标未必有效。

金属强化的基本途径及原理

金属强化的基本途径及原理

金属强化的基本途径及原理
金属强化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使金属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

金属强化的基本途径和原理包括以下几种:
1. 晶体缺陷控制: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缺陷,如晶粒尺寸、晶界、位错等,来增加材料的强度。

常见的方法有冷变形、退火和合金化等。

2. 固溶体强化:通过添加合金元素,使其与基体金属形成固溶体。

固溶体的形成可以引起晶格畸变、降低位错移动速度、限制晶界扩张等效应,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3. 相变强化: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相变行为,如固态相变、析出相变等,来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相变可以引起晶粒细化、形成弥散相,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4. 变形强化:通过应用外力使金属发生塑性变形,如拉伸、压缩、弯曲等,来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缺陷。

变形过程中会引起位错的运动和堆积,使晶粒变细、晶界增多,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5. 织构强化: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晶体排列方向和晶体取向,来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

织构能够引起晶粒的取向效应和加工显微组织的优化,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韧性。

总体而言,金属强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晶体结
构、缺陷和相变行为,来调控材料的力学性能。

不同的金属强化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强化效果。

合金强化机理

合金强化机理

合金强化机理
合金强化是通过在晶体结构的缺陷、位错、固溶体、析出物等方面加强晶体结构,从而提高合金材料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常见合金强化机理有:
1. 固溶体强化: 将一种金属元素溶解到另一种金属中,使晶粒
尺寸小于1μm,形成均匀的实溶体结构。

这种溶解的过程可
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

2. 相变强化: 合金中添加的元素会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相,
如固溶体、碳化物、氮化物等,这些相可以形成局部的高硬度区域,增加合金的硬度和强度。

同时,这些相也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相变,形成储存和释放弹性能量的结构,提高合金的韧性。

3. 弥散硬化: 在合金中掺入微小的球形或棒状的颗粒,可以在
晶体结构中形成弥散的嵌入物,阻碍位错的移动,从而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4. 冷加工硬化: 将合金材料在低温下进行变形加工,会导致晶
体结构的变形和位错的增加,从而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

5. 内应力强化: 通过热处理、表面处理、形状记忆合金等方式,将材料中的位错和应力锁定在一定位置,从而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总之,合金强化机理旨在改善材料的晶体结构,增强材料的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金属强化的四种途径

金属强化的四种途径

金属强化的四种途径以金属强化的四种途径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一、晶界强化晶界是金属晶体中相邻晶粒的交界面,晶界强化是通过优化晶界的结构和性质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晶界可以被视为金属中的缺陷,因为晶界处原子的排列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容易发生位错和滑移。

通过控制晶界的数量、角度和尺寸等因素,可以增加位错的阻碍和滑移的距离,从而提高金属的抗变形能力。

此外,通过添加合适的合金元素或进行热处理等方式,还可以改善晶界的稳定性和强度,进一步增强金属的力学性能。

二、固溶强化固溶强化是通过向金属中加入其他金属元素形成固溶体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当溶质原子添加到金属基体中时,它们会扩散到晶界、位错线和晶内空隙等缺陷处,阻碍位错的移动和滑移,从而增加金属的抗变形能力。

此外,溶质原子还可以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形成固溶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固溶体与基体之间的互作用,进一步增强金属的力学性能。

固溶强化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金属强化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材料的制备中。

三、位错强化位错是金属晶体中的一种线状缺陷,是金属材料中最主要的塑性变形机制之一。

位错强化是通过增加位错的密度和运动阻力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位错密度的增加可以通过冷变形、滚轧、拉伸等加工过程来实现,这些过程可以引入大量的位错,并形成位错堆积。

位错运动的阻力可以通过固溶强化、析出硬化、相变硬化等方式来增加,这些方式可以改变位错的运动路径和速度,从而提高金属的抗变形能力。

位错强化是一种有效的金属强化手段,尤其适用于高强度和高塑性要求的金属材料。

四、相变强化相变强化是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相变过程来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相变是金属中晶体结构的变化,可以导致晶体中的位错密度增加、晶界运动受阻和晶粒细化等效应,从而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相变包括固溶体相变、析出相变和相变硬化等。

固溶体相变可以通过合金元素的固溶和析出来实现,析出相变可以通过热处理和时效等方式来实现,而相变硬化可以通过控制金属的冷却速率和变形温度等参数来实现。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_细晶强化_沉淀强化_固溶强化_第二相强化_形变强化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_细晶强化_沉淀强化_固溶强化_第二相强化_形变强化

金属的五种强化机制及实例1 固溶强化(1)纯金属加入合金组元变为固溶体,其强度、硬度将升高而塑性将降低, 这个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2)固溶强化的机制是: 金属材料的变形主要是依靠位错滑移完成的, 故凡是可以增大位错滑移阻力的因素都将使变形抗力增大, 从而使材料强化。

合金组元溶入基体金属的晶格形成固溶体后, 不仅使晶格发生畸变, 同时使位错密度增加。

畸变产生的应力场与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力场交互作用, 使合金组元的原子聚集在位错线周围形成“气团”。

位错滑移时必须克服气团的钉扎作用, 带着气团一起滑移或从气团里挣脱出来, 使位错滑移所需的切应力增大。

(3)实例:表1 列出了几种普通黄铜的强度值, 它们的显微组织都是单相固溶体, 但含锌量不同, 强度有很大差异。

在以固溶强化作为主要强化方法时, 应选择在基体金属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元作为合金元素, 例如在铝合金中加入铜、镁; 在镁合金中加入铝、锌; 在铜合金中加入锌、铝、锡、镍; 在钛合金中加入铝、钒等。

表1 几种普通黄铜的强度(退火状态)对同一种固溶体, 强度随浓度增加呈曲线关系升高, 见图1。

在浓度较低时, 强度升高较快, 以后渐趋平缓,大约在原子分数为50 %时达到极大值。

以普通黄铜为例: H96 的含锌量为4 % , σb 为240MPa , 与纯铜相比其强度增加911 %;H90 的含锌量为10 % , σb 为260MPa , 与H96 相比强度仅提高813 %。

2 细晶强化(1) 晶界上原子排列紊乱, 杂质富集,晶体缺陷的密度较大, 且晶界两侧晶粒的位向也不同, 所有这些因素都对位错滑移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从而使强度升高。

晶粒越细小, 晶界总面积就越大, 强度越高, 这一现象称为细晶强化。

(2) 细晶强化机制:通常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的大小可以用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数目越多,晶粒越细。

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的细晶粒金属比粗晶粒金属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

位错密度、残余孪晶体积分数和织构强度

位错密度、残余孪晶体积分数和织构强度

位错密度、残余孪晶体积分数和织构强度是材料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参数,它们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征。

本文将对这三个参数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旨在为材料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位错密度位错密度是描述晶格缺陷的重要参数之一,通常用位错线、位错环或位错壁的长度总和来表示。

位错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变形硬化行为。

在金属材料中,位错密度与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位错密度越高,材料的强度通常也会越高。

通过控制位错密度可以调控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材料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残余孪晶体积分数残余孪晶体积分数是描述材料晶体内部结构的参数,它表示在材料的晶界、晶内及晶界周围残余孪晶晶粒的体积分数。

残余孪晶体积分数的大小与材料的晶粒尺寸和晶界密度密切相关,它反映了材料的晶界特征和晶粒的形貌。

残余孪晶体积分数的增加,通常会导致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增加,而强度和硬度会有所降低。

在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残余孪晶体积分数,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三、织构强度织构是描述材料晶粒取向分布规律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各向异性和力学性能。

织构强度是描述织构特征强度的指标,它反映了材料晶粒取向的偏好程度。

通常情况下,织构强度越高,材料的各向异性越明显,其力学性能也会有所提高。

在材料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织构的控制,以调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各向异性。

位错密度、残余孪晶体积分数和织构强度是材料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参数,它们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征。

合理控制这些参数,可以调节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和各向异性,为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今后的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更加优良的材料性能。

四、位错密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位错密度是材料中位错的数量和密度,是材料塑性变形和变形硬化行为的关键参数。

对于金属材料来说,位错密度的增加会导致材料的强度增加,因为位错阻碍了位错位移,并增加了位错与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是通过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和微观缺陷,以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耐用性。

主要的强化方法包括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变形强化、织构强化和表面强化。

固溶强化是通过将合金元素溶解于金属基体中,形成固溶体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

常见的固溶强化元素包括碳、氮、硬质合金、稀土元素等。

固溶强化可以使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变得更加均匀稳定,从而提高其抗拉强度和硬度。

析出强化是通过在金属基体中形成微小的析出相来增加金属材料的抗拉强度和耐热性能。

析出相的形成是通过合金元素在金属基体中沉淀形成新的晶体结构。

常见的合金元素有铝、钛、锆等。

析出相的尺寸和分布对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具有重要影响。

变形强化是通过应变处理来增加金属材料的强度。

变形强化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塑性变形形成的位错和晶界来阻碍位错的移动,从而增加金属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常见的变形强化方法包括冷加工、等温变形、轧制、拉伸等。

变形强化的效果与变形程度、变形速度和变形温度有关。

织构强化是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晶体取向和晶界分布来提高其力学性能。

织构是指材料内晶体取向的相对分布,不同取向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通过控制材料的织构,可以使材料在特定方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织构强化方法包括冷轧、热轧、拉伸等。

表面强化是通过改变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和结构来提高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能。

常见的表面强化方法包括表面沉淀硬化、表面沉积涂层、表面喷涂处理、表面机械处理等。

表面强化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和适应特定工作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包括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变形强化、织构强化和表面强化。

不同的强化方法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和组合使用,以提高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用性。

金属焊接性的位错强化概念

金属焊接性的位错强化概念

金属焊接性的位错强化概念金属焊接性的位错强化概念是指通过位错在金属焊缝中的形成和运动,增强金属焊缝的强度和硬度。

位错是指晶体中原子的错位和偏移,能够导致金属的塑性变形和畸变。

金属焊接是将两个或多个金属部件通过热或者压力使其熔化或熔融,然后冷却凝固在一起的过程。

焊接过程中,由于局部加热使得金属产生熔融和再结晶,而冷却过程中由于晶体结构的变化会产生位错,这些位错会影响金属焊缝的力学性能。

位错强化在金属焊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位错可以提高金属的位错密度,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位错的密度越大,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就越高。

当金属焊接时,焊接区域的温度升高,晶界扩散和再结晶发生,形成了较高密度的位错。

这些位错错位和偏移,增加了金属的塑性变形和畸变,使焊缝更加结实和坚固。

其次,位错可以阻碍位错的移动,增加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

位错的移动会导致金属的塑性变形,当位错密度较低时,位错移动比较容易,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较低。

而当位错密度较高时,位错之间互相干扰,移动困难,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相对较高。

这样,在金属焊接时,位错强化能够使焊缝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防止焊缝出现裂纹和断裂。

此外,位错还可以减小晶界的粗化和晶粒的尺寸。

位错的运动和位错在晶体中的堆积可以使晶界细化,在金属焊接时,位错的运动和位错堆积可以使结晶率增大,晶体尺寸变小。

晶界粗化会使金属焊缝的力学性能下降,而位错强化可以减小晶界的粗化,提高金属焊缝的强度和硬度。

总结起来,位错强化是指通过位错在金属焊缝中的形成和运动,增强金属焊缝的强度和硬度。

位错可以提高金属的位错密度,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位错可以阻碍位错的移动,增加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位错可以减小晶界的粗化和晶粒的尺寸。

位错强化对金属焊接性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能够使焊缝更加结实和坚固,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

因此,位错强化是金属焊接性能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金属材料的强化和韧化金属材料的强化11材料强化简介材料强度强

金属材料的强化和韧化金属材料的强化11材料强化简介材料强度强

金属材料的强化和韧化一、金属材料的强化1.1材料强化简介材料强度: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等手段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称为金属的强化。

随试验条件不同,强度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室温准静态拉伸试验所测定的屈服强度、流变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等;压缩试验中的抗压强度;弯曲试验中的抗弯强度;疲劳试验中的疲劳强度;高温条件静态拉伸所测的持久强度。

强化机理主要有:固溶强化、形变强化、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弥散强化等四种,以下将分别予以介绍。

1.2 固溶强化即利用金属材料内部点缺陷(间隙原子置换原子)对金属基体(溶剂金属)进行强化。

合金元素的固溶强化效果一般可以表示为:△σs= K i C i n式中,K i为系数;C i n为固溶度。

对于C、N等间隙原子,n=0.33~2.0;对于Mo、Si、Mn等置换原子,n=0.5~1.0。

固溶强化的机理:原子固溶与钢的基体中,一般都会使晶格发生畸变,从而在基体中产生了弹性应力场,弹性应力场与位错的交互作用将增加位错运动的阻力,宏观上即表现为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1.3 形变强化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使弹性应力场不断增大,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因而位错的运动越来越困难—位错强化。

作用是为了提高材料的强度,使变形更均匀,防止材料偶然过载引起破坏。

金属晶体中的位错是由相变和塑性变形引入的,位错密度愈高,位错运动愈困难,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就愈大,表现在力学性能上,金属强度提高,即当造成金属晶体内部位错大量增殖时,金属表现出强化效果。

理论研究同时也说明:制成无缺陷,几乎不存在“位错”的完整晶体,使金属晶体强度接近理论强度,则会使金属强化效果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此,金属有两种强化途径:一是对有晶体缺陷的实际金属,即存在位错金属,可以通过位错增殖而强化,二是制成无晶体缺陷的理想金属,使晶体中几乎不存在位错,则金属强化效果会更大。

形变强化遵循以下规律:第一,随着变形量增加,强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逐渐降低,逐渐接近于零。

马氏体强化效应

马氏体强化效应

马氏体强化效应
马氏体强化效应是指利用马氏体相变来强化金属材料的方法。

马氏体强化效应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以下四个强化原理:
1.固溶强化:马氏体中溶有过饱和的碳和合金元素,产生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2.位错强化:马氏体形成时产生高密度位错,位错强化效应很大,可以阻碍位错运动,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3.细晶强化: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形成许多极细小的、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产生细晶强化效应,可以使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

4.析出强化:淬火后回火,马氏体中析出细碳化物粒子,间隙固溶强化效应大大减小,但产生强烈的析出强化效应,可以使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在钛合金中,马氏体强化的效果非常显著。

通过加入马氏体,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韧性和硬度等机械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马氏体的数量和形态也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一定量的马氏体会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而过多的马氏体则会使材料脆性增加。

因此,通过优化马氏体数量和形态的制备工艺参数,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钛合金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马氏体强化通常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同时马氏体强化的效果还受到材料成分、制备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应用马氏体强化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成分、
制备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强化效果。

(补充内容)金属的强化方法及机理

(补充内容)金属的强化方法及机理
新的界面
Mg17Al12
Mg3Sb2
位错→
切应力
第二相颗粒
切过机制:位错与颗粒之间的阻力较小时,直 接切过第二相颗粒,结果硬颗粒被切成上下两部分, 并在切割面上产生位移,颗粒与基体间的界 面面积增大,需要做功。并且,由于第二相与基 体结构不同,位错扫过小颗粒必然引起局部原子 错排,这也会增加位错运动的阻力,从而使金属 强化。
新的界面
σs=σ0+ K/d1/2 此式称为霍耳-配奇公式。
式中:σ0 ——为常数,相当于单晶体的屈服强度; d——为多晶体中各晶粒的平均直径; K——为晶界对强度影响程度的常数, 与晶界结构有关。
σs ——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
细晶强化机制:晶界是位错运动过程中的障碍。 晶界增多,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增强,致使位 错在晶界处塞积(即位错密度增加),金属的强 度增加;在单个晶粒内部,塞积的位错群的长度 减小,应力集中较小,不足于使位错源开动,必 须增加外力。
例如:冷加工后位错密度增加,晶格畸变很大, 给自由电子的运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从而使 电阻有所增加;由于位错密度增大,晶体处于高 能量状态,金属易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使 抗腐蚀性能降低。
(四)第二相强化
第二相粒子可以有效地阻碍位错运动,运动着 的位错遇到滑移面上的第二相粒子时,或切过, 或绕过,这样滑移变形才能继续进行。这一过 程要消耗额外的能量,需要提高外加应力,所 以造成强化。但是第二相粒子必须十分细小, 粒子越弥散,其间距越小,则强化效果越好。 这种有第二相粒子引起的强化作用称之为第二 相强化。根据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强化 机制:弥散强化和沉淀强化。
非晶态金属 位错密度
实验证明,金属强度 与位错密度有左图所 示的关系。退火态金 属的位错密度为 106~108/cm2 ,强度最 低,在此基础上增加 或降低位错密度,都 可有效提高金属强 度。加工硬化态金属 的位错密度为 1011~1012/cm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材料和聚合物材料虽然比较脆,但也有滑移面的存在。

金属材料的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实现的,位错对于理解金属材料的一些力学行为特别有用。

而位错理论可以解释材料的各种性能和行为,特别是变形、损伤和断裂机制,相应的学科为塑性力学、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

另外,位错对晶体的扩散和相变等过程也有较大影响。

首先,滑移解释了金属的实际强度与根据金属键理论预测的理论强度低得多的原因。

此外,金属材料拉伸断裂时,一般沿450截面方向断裂而不会沿垂直截面的方向断裂,原因在于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发生了滑移。

其次,滑移赋予了金属材料的延性。

如果材料中没有位错,铁棒就是脆性的,也就不可能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如锻造等将金属加工成有用的形状。

第三,通过干预位错的运动,进行合金的固溶强化,控制金属或合金的力学性能。

把障碍物引入晶体就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造成固溶强化。

如板条状马氏体钢( F12钢)等。

第四,晶体成型加工过程中出现硬化,这是因为晶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使弹性应力场不断增大,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因而位错运动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五,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开裂和断裂、材料的损伤机理以及金属材料的各种强化机制都是以位错理论为基础。

金属的强化strengthening of metals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等手段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称为金属的强化。

所谓强度是指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用给定条件下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来表示。

随试验条件不同,强度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室温准静态拉伸试验所测定的屈服强度、流变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等(见金属力学性能的表征);压缩试验中的抗压强度;弯曲试验中的抗弯强度;疲劳试验中的疲劳强度(见疲劳);高温条件静态拉伸所测的持久强度(见蠕变)。

每一种强度都有其特殊的物理本质,所以金属的强化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具体反映到某个强度指标上。

一种手段对提高某一强度指标可能是有效的,而对另一强度指标未必有效。

影响强度的因素很多。

最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成分、组织结构和表面状态;其次是受力状态,如加力快慢、加载方式,是简单拉伸还是反复受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此外,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及试验介质也都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如超高强度钢在氢气氛中的拉伸强度可能成倍地下降(见应力腐蚀断裂和氢脆)。

在本文中,强化一般是指金属材料的室温流变强度,即光滑试样在大气中、按给定的变形速率、室温下拉伸时所能承受应力的提高。

应强调指出:提高强度并不是改善金属材料性能惟一的目标,即使对金属结构材料来说,除了不断提高强度以外,也还必须注意材料的综合性能,即根据使用条件,要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以及对环境与介质的适应性。

强化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讲,金属强度来源于原子间结合力。

如果一个理想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滑移形变,根据计算,此时金属的理论切变强度一般是其切变模量的1/10~1/30。

而金属的实际强度只是这个理论强度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

例如,纯铁单晶的室温切变强度约为5kgf/mm2,而按铁的切变模量(5900kgf/mm2)来估算,其理论切变强度应达650kgf/mm2。

造成这样大差异的原因曾是人们长期关注的课题。

直到1934年,奥罗万(E.Orowan)、波拉尼(M.Polanyi)和泰勒 (G.I.Taylor)分别提出晶体位错的概念;位错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晶体实际切变强度(和屈服强度)低于理论切变强度的本质。

在有位错存在的情况下,切变滑移是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的,所涉及的是位错线附近的几列原子。

而对于无位错的近完整晶体,切变时滑移面上的所有原子将同时滑移,这时需克服的滑移面上下原子之间的键合力无疑要大得多。

金属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之间的巨大差别,为金属的强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见形变和断裂)。

可以认为实测的纯金属单晶体在退火状态下的临界分切应力表示了金属的基础强度,是材料强度的下限值;而估算的金属的理论强度是经过强化之后所能期望达到的强度的上限。

强化途径金属材料的强化途径不外两个,一是提高合金的原子间结合力,提高其理论强度,并制得无缺陷的完整晶体,如晶须。

已知铁的晶须的强度接近理论值,可以认为这是因为晶须中没有位错,或者只包含少量在形变过程中不能增殖的位错。

可惜当晶须的直径较大时(如大于5μm),强度会急剧下降。

有人解释为大直径晶须在生长过程中引入了可动位错,一旦有可动位错存在,强度就急剧下降了。

从自前来看,只有少数几种晶须作为结构材料得到了应用。

另一强化途径是向晶体内引入大量晶体缺陷,如位错、点缺陷、异类原子、晶界、高度弥散的质点或不均匀性(如偏聚)等,这些缺陷阻碍位错运动,也会明显地提高金属强度。

事实证明,这是提高金属强度最有效的途径。

对工程材料来说,一般是通过综合的强化效应以达到较好的综合性能。

具体方法有固溶强化、形变强化、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化晶粒强化、择优取向强化、复相强化、纤维强化和相变强化等,这些方法往往是共存的。

材料经过辐照后,也会产生强化效应,但一般不把它作为强化手段。

固溶强化结构用的金属材料很少是纯金属,一般都要合金化。

合金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产生固溶强化,另外,也可能产生沉淀强化、细化晶粒强化、相变强化和复相强化等,这要看合金元素的作用和热处理条件而定。

合金元素对基体的固溶强化作用决定于溶质原子和溶剂原子在尺寸、弹性性质、电学性质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此外,也和溶质原子的浓度和分布有关(见合金相);固溶强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

这些交互作用可分为四种:①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在固溶体中,无论是固溶原子或是位错,在其周围都存在着应力和点阵畸变,两个应力场之间的作用就属于弹性交互作用。

这种弹性交互作用力代表固溶原子所提供的阻碍位错运动的力。

其最大值取决于溶质原子的大小、浓度和分布,特别是使点阵发生畸变的对称程度。

在代位固溶体中,固溶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异(原子尺寸错配)愈大,固溶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就愈大,强化作用也愈显著,如钨在钢中的强化作用比钼要高,就是因为钨原子和铁原子尺寸的差异要比钼与铁原子的差异大。

在间隙固溶体中,填隙原子会引起晶胞体积的改变(晶胞体积错配),如果间隙原子引起了非对称性点阵畸变,象碳、氮原子溶入体心立方点阵金属时那样,则固溶原子与位错的作用特别强,因而强化作用格外明显;而当填隙原子引起对称畸变时,如碳、氮在具有面心立方点阵的γ-Fe或镍中,所引起的交互作用要弱得多,强化作用也就不明显。

弹性交互作用还可因固溶元素与溶剂金属在弹性模量上存在差异(模量错配)而引起。

即用一种弹性模量不同的原子去置换原来的溶剂原子会引起固溶原子与位错所组成的系统的能量改变,从而产生交互作用能并导致交互作用力。

计算表明,这种弹性模量错配所引起的交互作用力的最大值和原子尺寸错配所引起的弹性交互作用力大致相近,但其作用力是近程的,随溶质原子与滑移面的距离增大,衰减较快。

②电学交互作用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分布对应力有敏感性,电子会较多地集中到受张应力的区域。

例如,在刃位错的受胀区,电子浓度较高,具有电负性;相反,在受压地区,浓度较低,具有电正性。

由于电子浓度分布不均而使刃位错相当于电学上的一个电偶极子。

这种电偶极子与溶质原子的电荷产生静电作用,从而引起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而产生强化。

一般来说,电学交互作用比弹性交互作用要弱,如铜在锌、镓、锗或砷中固溶后,电学交互作用能最多只有弹性交互作用能的1/6~1/3。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学交互作用也可以是主要的,如银溶于铝中,点阵变化很小,但银对铝的强化作用却是可观的,反映出此时电学交互作用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③化学交互作用在密排点阵金属晶体中,经常出现堆垛层错。

层错边界为不全位错,层错的宽度和数目由层错能的大小来决定。

在层错能较低的金属中层错数目多,层错的宽度大。

层错结构与基体不同,在面心立方点阵中,层错为密排六方排列;密排六方点阵中,层错为面心立方排列。

一般来说,固溶原子在两种不同的密排点阵结构中的溶解度不相同;在热力学平衡状态下,溶质原子在层错区和正常基体中的浓度也不一样。

当晶体发生滑移时,不管是沿着这些层错扩张的平面,或者是这些层错发生束集和截割,都要打破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位错运动要求外界提供更大的能量,从而表现出强化作用。

④几何交互作用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有时会出现有序化现象,当存在短程序时,塑性变形将改变原来的有序排列而增加势能,表现为短程序强化作用。

在有长程序的固溶体中,位错倾向于两两相随地通过晶体。

第一个位错通过时,使有序结构中跨越滑移面的不同类原子对A-B改变为同类原子对A-A和B-B,引起能量升高;当后随的一个位错经过时,A-A和B-B原子对又恢复为A-B对,能量又降下来。

在前后相随的两个位错之间的这段距离上,A-A和B-B原子对尚未恢复,形成所谓反相畴界(antiphase boundary)。

为减少反相畴界的能量,两相随位错倾向于尽量靠近;但是当两个同号位错靠近时,它们之间的斥力急剧上升。

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个位错间有一个平衡距离,它与两个不全位错间存在的层错很相似。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有序合金的反相畴界的面积不断增加,从而提高了体系的能量,表现为长程序引起的强化作用。

此外,无论是代位原子或是填隙原子,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原子偏聚而形成气团。

对代位点阵来说,当溶质原子比溶剂原子的直径大时,溶质原子有富集在刃位错受胀区的趋向,反之,富集于受压区。

填隙原子则总是向受胀区富集。

这种靠扩散在位错附近富集的现象,称为柯氏气团(Cottrell atmosphere)。

柯氏气团对位错有钉扎作用,特别是填隙原子,对位错的钉扎作用更为强烈,由此成功地解释了低碳钢的屈服现象,因为填隙原子比代位原子容易扩散,所以填隙原子气团的形成温度也较低。

在位错应力场的作用下,引起晶体的非对称点阵畸变而使填隙原子产生有序化的排列称为斯氏气团Snoekatmosphere。

例如碳原子在α-Fe中就形成这种应力感生有序化,即当沿c轴方向有拉伸应力时,碳原子处于体心立方点阵与c轴平行的各晶胞棱边的一半处,引起晶胞沿c轴方向膨胀而产生强化作用。

因为碳原子的扩散距离较短,而且是在应力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斯氏气团的形成温度比柯氏气团更低一些。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或称范性形变)量增加,金属的流变强度也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形变强化是金属强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为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安全保证,也是某些金属塑性加工工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拔制)。

金属的形变强化可通过应力- 应变曲线来描述。

对多晶金属来说,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经验地表示为:式中σ表示室温拉伸真应力,φε与ε分别为拉伸过程中的真实面积收缩率和真实延伸率,K为形变强化系数,n为形变强化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