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案_初二语文教案.doc

合集下载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能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文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关注人物命运;(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 小说中的优美文句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荒岛余生》的文本;2.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解答疑问,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荒岛象征人生困境等;(2)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文句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思考或读后感;(2)教师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拓展学生思路。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2. 教师在讨论交流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_6.doc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_6.doc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布置学生看课本后的《鲁滨孙漂流记》的导读,以及看完全书。

播放《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细心读课文,了解课文与全文的关系,同时,一道学生体会,鲁滨孙漂流到荒岛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结合全书,讨论读的内容、人物形象,说自己的读后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读过《鲁滨孙漂流记》的同学介绍作品。

2、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把这部作品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必读书,因为鲁滨孙身上集中的体现了人类所拥有的优秀品质的精华。

今天我们看看鲁滨孙初到荒岛时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呢?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应该掌握的绳子、词语,划出。

教师投影厨师自此练习,学生其读、解释。

2、理清文章结构: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时什么?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明确:要不要活下去?怎么才能活下去?需要解决哪些物品?光有物质生活算不算生活?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算不算逃避现实?为什么? 你在困境中,如何面对的?3、作业:写出你所面对的困难,及解决的有利条件。

4、小结:人没有精神寄托不行,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的活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一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确、辩证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活挫折,从而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探讨鲁滨孙人物形象。

2、学习鲁滨孙的优秀品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珍视生命。

〖教学设计〗一、《鲁滨孙漂流记》节选,鲁滨孙遇难漂流荒岛一幕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度过二十八年的。

二、《荒岛余生》课题中的荒如何理解?明确:一方面是物质的匮乏,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

另一方面是指岛上只有鲁滨孙一个文明人,他将孤零零的生活在孤道,与世隔绝。

三、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及《鲁滨孙漂流记》谈谈:1、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2、鲁滨孙是一个什么形象?3、鲁滨孙的故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4、在现实生活中,鲁滨孙这一形象有何意义?小结:鲁滨孙是笛福时代英国的商业资产者的代表。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

2.通过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培养面对困境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荒岛余生》2.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你会怎么办?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荒岛求生的故事——《荒岛余生》。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品质。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感受其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有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复述课文故事。

2.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2.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对表现主人公品质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关于荒岛求生的故事。

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荒岛求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课后拓展1.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荒岛求生的故事,分享给同学们。

2.组织一次荒岛求生主题的班会,讨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面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从主人公的经历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培养面对困境的勇气。

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勇敢面对,坚韧不拔。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课文细节,理解主人公如何在荒岛上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智慧。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岛余生》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背景;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荒岛余生》电影片段或剧本的观看设备;2.《荒岛余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教具和材料;3.特定场景或情节的游戏道具。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播放《荒岛余生》电影片段或阅读故事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中有5到6名学生。

每个小组负责演绎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或场景,可以是他们觉得有趣或关键的部分。

小组之间可以有一定的竞争,比如谁能最快准确地表演出来,或者利用创新元素改编成自己的版本等。

鼓励学生彼此合作、协商和分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3.口头表达训练:每个小组表演完后,要求组内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介绍他们表演的情节或场景,可以包括人物的特征、剧情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问题或提出改进意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给每个小组一个特定的场景或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知识,进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荒岛上如何寻找食物,如何防止野兽群的攻击,如何制造一个可以帮助航空飞行器降落的信号器等等。

鼓励学生融合各自的想法和创新,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学生的解决思路和效果,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和小结: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发言,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自主反思,并找出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给予改进的意见。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反思荒岛生存这一场景所教给他们的东西,比如坚持、执着、相互帮助等等。

四、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利用《荒岛余生》这个故事编写自己的故事或创作一个新的情节。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4. 鉴赏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教具:1. 小说《荒岛余生》纸质或电子版本。

初中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初中语文荒岛余生教案

教案名称:《荒岛余生》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体会其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体会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学难点:1. 理解鲁滨孙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及其意义。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准备:1.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阅读整篇小说,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2. 收集有关生存的常识、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等相关资料。

3. 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荒岛余生》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概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鲁滨孙的品质特点。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鲁滨孙的品质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滨孙的品质特点及其意义。

2. 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辩证地面对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荒岛余生》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荒岛余生》,使学生了解了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分析了其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

《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荒岛余生》教案设计

《荒岛余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荒岛余生》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体会其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困境,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的生存经历,体会其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荒岛余生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

3.分析主人公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提炼其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4.合作探讨主人公在荒岛上面临哪些困难?主人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主人公的生存经历。

2.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荒岛、火、船等。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3.合作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对你有何启示?你认为主人公能否成功离开荒岛?为什么?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课后作业展示让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如绘画、写作、演讲等。

2.交流感悟让学生谈谈在学习《荒岛余生》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在分析作品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3.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荒岛余生》这部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了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生存中的变化。

(3)能够概括小说中描绘的荒岛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存挑战的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中诚信、友善、互助等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生存中的变化。

(3)小说中荒岛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写。

2. 教学难点:(1)对主人公在荒岛生存中性格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2)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荒岛生存经历及其性格变化。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相关章节,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主人公性格特点及其变化的看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对荒岛自然环境的描写,分析其对主人公生存挑战的影响。

(2)学生分组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描写,概括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3)各小组汇报分析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片段,展现其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通用3篇)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通用3篇)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语言的能力。

3.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4.了解一些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5.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课本所附的《名著导读》。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导入1.让读过《鲁滨孙漂流记》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2.教师提示:欧美的许多国家都把这部作品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必读书,因为在鲁滨孙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所拥有的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务实、创新进取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荒岛余生》(板书)就是这部作品的节选,这里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而是围绕着鲁滨孙刚到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的。

3.出示教学目标(投影)整体感悟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应该掌握的生字、词语,划出。

教师投影出示字词练习,学生齐读、解释。

2.理清文章结构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a.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b.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c.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这是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重点,教师最后明确:鲁滨孙落入荒岛之初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要不要活下去?有没有前途了?怎么才能活下去?需要解决哪些物品?光有物质条件算不算生活?概括起来也就是课文结构的三个部分,即生存问题、物质问题、精神问题。

《荒岛余生》教案(精选12篇)

《荒岛余生》教案(精选12篇)

《荒岛余生》教案(精选12篇)《荒岛余生》教案(精选12篇)《荒岛余生》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1、收集作者丹尼尔#8226;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3、各学习小组就本文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将未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时下兴起一种“生存夏令营”活动,就是把志愿者放在荒山、荒岛等地方,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生存能力。

其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就写过题材类似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请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2、检查各小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

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分散、细碎,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在下一步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三个阶段三个部分解决生存困惑(1—3)节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采取具体行动(4—9)节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寻求精神寄托(10—12)节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2、把本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荒岛余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与挣扎、思考与成长。

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在困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和心理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探讨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及这种精神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文章背景和重点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荒岛求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处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荒岛求生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如果你被困在荒岛上,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泅”“作践”“沮丧”等词语。

3、整体感知(1)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经历。

4、精读课文(1)分组讨论:主人公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2)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最初的绝望到逐渐适应,再到最后的坚强。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支撑着主人公在荒岛上生存下来?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岛余生》的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 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背景及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经历。

2. 重点词汇:荒岛、余生、查尔斯·罗伯逊、象征、主题思想等。

3. 难点分析: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背景及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注意收集重点词汇和难点问题。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章内容,加深对小说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名著,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名著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能力。

3. 结合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目标1. 分析《荒岛余生》中查尔斯·罗伯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技巧及其性格变化。

2. 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主题的衬托作用。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面对困境的勇敢和坚韧。

七、教学内容1. 章节概要:本章主要分析查尔斯·罗伯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技巧,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他在荒岛生活中的性格变化。

2. 重点词汇:生存技巧、自然资源、性格变化、自然环境、敬畏之心等。

3. 难点分析:理解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主题的衬托作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面对困境的勇气。

八、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查尔斯·罗伯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技巧及其性格变化。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对小说进行适当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2)通过分析和比较,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分析《荒岛余生》,使学生对人生、自然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分析人物;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3. 分析法: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进行深入分析;4. 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荒岛余生》;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3.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荒岛余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阅读小说第一章,了解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雷德的故事背景;3. 分析小说开头部分的象征意义,如孤岛象征孤独和困境等。

第二课时:1. 续读小说第二章,关注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状态;2. 讨论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3.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如海浪、风暴等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1. 阅读小说第三章,了解主人公与星期五的相识过程;2. 分析星期五这一角色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文明与野蛮的交融;3. 讨论主人公与星期五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主人公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的积极性、参与度;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如内容、结构、表达等。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如象征、暗示等,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导入(1)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

(2)概述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第二章:阅读理解(1)分析小说开头的象征意义,如船的沉没和主人公的流落荒岛。

(2)讨论主人公查尔斯的性格特点和他在荒岛上的生活。

3. 第三章:象征意义(1)分析小说中的重要象征元素,如星期五、野人、火等。

(2)探讨这些象征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第四章:主题思想(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如孤独、恐惧、勇气等。

5. 第五章: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向全班分享。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术语,如象征、暗示等,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_9.doc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_9.doc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主人公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辉──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态度,以及他在求取生存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3、启示:生活中有数不清的荒岛,鲁滨孙精神将对我们有所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1、讨论并概括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2、联系自身生活,借鉴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分析问题。

【授课设想】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展开思考、讨论。

采用幻灯等辅助教具,通过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人公形象,并以一些课堂活动加深课文和学生自身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看图片:图片中的人物似乎置身于荒岛中,虽衣裳褴褛,但手执枪支,目光如炬,他是谁?是的,他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孙,一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当我们的主人公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他无法忍受平淡无奇的生活,对海外生活的冒险和挑战充满了向往。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梦想偷偷出游了。

没想到,在一次大风暴中,他一个人被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

这28年的艰苦时光向人们证明了生命的坚韧,奏出了生命的强音。

二、拓展阅读在学习今天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阅读这部作品另一些精彩片段。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51页,阅读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阅读后请谈谈你对鲁滨孙的印象,或者,认为他可以活下去吗?为什么?(学生可各抒己见)三、课文研习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荒岛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了许多衣食住行的问题,顽强的活了下来。

但同学们推想一下,流落荒岛之初的鲁滨孙在适应荒岛生活之前可能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心理斗争、心理适应?)是的,我们的课文节选正是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处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心理过程。

1、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主要面临着什么问题?⑴生存问题:生存还是毁灭?(1~3段)①文中哪个段落哪些词语表明了鲁滨孙的悲观绝望?②不再沉溺在绝望中,选择生存下去的理由?⑵物质问题(4~9段)①4、5自然段不厌其烦地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用意是什么?②6、7自然段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写鲁滨孙从船上获得的价值不大的东西以及尚缺乏的东西,用意是什么呢?③8、9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⑶精神问题(10~12段)①身陷孤岛,鲁滨孙可能面临哪些精神问题?②鲁滨孙如何解决自己的精神问题?从中有所收获吗?2、作业:思考:⑴鲁滨孙制胜的方法中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⑵如何概括鲁滨孙精神?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复习并检查上节课内容1、学生结合图片,复述小说的内容;2、提问:课文选取的是小说的哪一部分?海难逃生,是否意味着鲁滨孙已经战胜死亡?摆脱了狂风巨浪的袭击,鲁滨孙的生存又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威胁?(生存、物质、精神)3、新课研习:⑴课堂活动:鲁滨孙要活下去,应该怎么办?请用鲁滨孙,你要,要,,而不要的句式对其提出忠告。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精选13篇)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精选13篇)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精选13篇)《荒岛余生》教学案例篇1教学目标:1、培育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力量。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培育乐观、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有个设想,想搞个有关野外探险的谈话录,今日,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对象。

我们伴同一批动植物学家去奇妙的西双版纳原始大森林进行野外考察,突然,你发觉远处消失一只美丽的麋鹿,你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脚步不由得随它而去,走着走着,你发觉同伴们不知到哪儿去了?四周是茫无一人,面对这样一片孤寂的原始森林,你的心理睬怎么想的呢?生:可怕,不知所措,恐惊,师: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恐惊可怕能解决问题吗?据心理学家讨论分析,在恐惊的状态下,人的智力将无法开发。

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今日这节课,我们走进笛福的《荒岛余生》中看看鲁滨孙是怎样摆脱自己的心理恐惊的。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索文中的鲁滨孙的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明确:孤立无援(解释)知足安命(解释)孤立无援这个词语出自哪里(课文第一段)请一同学读该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孤立无援的心情?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掌握我绝望的心情,并尽量劝慰自己)过渡: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受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他究竟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的哪几段进行描写的。

?(2-9)三、合作探究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2-9段,其它同学从文中划出鲁滨孙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的句子。

同学边听边划。

大家找到了吗?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进行概括吗?2.请你小组合作图形(阶梯形、曲线形)的形式,对你上述所找到并经过概括的活下去的理由进行归纳小组活动,老师巡察,小组展现,利用实物投影仪,同学解说,并分析争论形成板书。

(或在课件中,老师出示自己的归纳出来的图形)调整心态分析现状知足安命拥有食物拥有住的地方拥有生活必需品孤立无援我活着(懊丧无聊)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觉鲁滨孙找到了让他活下去的理由,而这一切都是他将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索后,所做出的理智的反应,看来,当我们陷入逆境时,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去分析现状,鲁滨孙就是这样,不仅如此,他还给我们总结出一条形阅历教训,那就是(同学读)在最不幸的境况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比起来看,从而找到可以自慰的事情。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doc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doc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预习提纲: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教学目标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心理描写○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来谈谈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鲁宾孙漂流记》。

先来了解小说大致情节,问:鲁宾孙怎么会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鲁宾孙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从小就渴望航海,在18岁时,他不顾父母的一再阻挠,偷偷逃离家庭,出海经商。

有一次遇上风暴,船上其余人全部遇难,只有鲁宾孙漂流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假如是同学们流落到了荒岛,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呢?(各抒己见)而此时此地,鲁宾孙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大家一起来看166页课文《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二.字词教学把还没有解决的生字词找出来,(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根据情况板书。

)泅(qiú) 沮丧(jǔ)搁浅(gē)冻饿之虞(yú) 聊以自慰(liáo)泅:浮水。

作践:糟蹋。

沮丧:灰心失望。

搁浅:本文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斫痕:用刀斧砍的痕迹。

抵御:抵挡。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冻饿之虞:不用担心受冻受饿。

虞:忧虑。

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

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三.文本探究○刚开始时,鲁宾孙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哪些想法?(原句回答)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理。

“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孤立无援”“沮丧无聊”“不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教案_初二语
文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公开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文章由收集。

语文教学设计
兵曹中学张老师07年5月25日
课题:《荒岛余生》
教材分析:《荒岛余生》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里活动展开叙述,呈现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想象力丰富,但社会阅历浅,对生活的感受不深,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不够理性和深入。

设计理念: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疑难。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二、简介作者
笛福,英国小说家,早年从事过许多行业,59岁开始写小说,受苏格兰水手真实遭遇启发,于171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备受欢迎。

笛福对于他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

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使人如身临其境,语言自
然,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三、朗读课文
1、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字词(略)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公开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99作文网]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公开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文章由收集。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明确:生存问题;开始时伤心绝望怨天尤人;后来调整了心态,积极乐观起来。

理由a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个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b从船上获得了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c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