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7934c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6.png)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竹扇题字、书成换鹅、潜心苦学墨当饭、掘墓偷艺、偶创飞白、入木三分、以笔为谏、王羲之天台山拜师、致力学术等。
一、竹扇题字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2、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3、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二、皇帝练字1、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2、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3、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
4、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
”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dff30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e.png)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这是小编准备的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快来看看吧。
王羲之书法故事一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602ebe7f12d2af90342e6e3.png)
练习书法小故事(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练习书法小故事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
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https://img.taocdn.com/s3/m/8532de7d0912a2161479299c.png)
书法小故事30个书法小故事(一):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小故事(二):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景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走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十分。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头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5d6bc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4.png)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于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王次仲,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1f00bc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f.png)
书法名人小故事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书法名人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书法名人小故事篇一: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
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
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
”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
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
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
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
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
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4e3238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b.png)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c4e3c0e50e2524de4187e20.png)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1、李邕重义爱士李邕重义气爱人才,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2、徐浩八体皆备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笔法传给了徐浩,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好。
徐浩曾经写了42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3、郑虔红叶学书郑虔在广文馆博士,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和画一起并成一卷,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4、李阳冰观《碧落碑》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5、钟绍京破产求王书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总计用去几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6、卢弘宣临小王帖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卢弘宣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
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件书迹,请他观看。
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
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
关于颜真卿书法的小故事
![关于颜真卿书法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94db7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a.png)
关于颜真卿书法的小故事故事一:黄泥习字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
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
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
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
不信,我写给您看!”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
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故事二:写字的秘诀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后,书法大有长进,张旭对收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十分的满意。
一天,张旭和颜真卿一起谈论书法,张旭问:“三国时候的钟繇,把写字的方法归结了十二个字,你知道是哪十二个字吗?”“是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还有损、巧、称。
先生您看我说得对吗?”颜真卿回答说。
“对!不过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我说不大好,还请先生指教!”“好!这十二个字是书法的精髓,现在,我把我多年的体会传给你。
这‘平’字是说,横的笔画要写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气势,不呆板;‘直’是说,竖划要从不直中求直,下笔要放纵开来,不能歪斜变曲;‘均’指的是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要均匀自然,不能过远过近;‘密’是说,笔画相连处要不露痕迹;‘锋’是每一笔的收处都要写好笔锋,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说字要写得有骨力;‘轻’是说笔画在转折的地方,要轻轻带过;‘决’的意思是说,下笔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坚决,不能胆怯犹豫;‘补’是头几笔没有安排好,就要设法用下面的笔画来补救;‘损’字很重要,是说在一点一画的书写上,要让人感到还有余意没有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称’,‘巧’是要把字的形体结构布置得富于变化;‘称’不但是说字的笔划结构要匀称,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当;这样字看起来才能匀称。
著名书法小故事
![著名书法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da0635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6.png)
著名书法小故事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至今仍广受欣赏和传颂,其中不乏一些书法小故事,讲述着那些名家难忘的经历,打动着千古之后的人们。
第一则:颜真卿与太公钓鱼颜真卿被誉为唐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望族之家,从小就学习书法。
相传在他年轻的时候,曾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在水边雕刻棍子,他便好奇的走过去看。
老人告诉他,这个棍子是专门用来太公钓鱼的,颜真卿便想买这个棍子去试试,可是老人不肯卖,只是将这个棍子送给了他。
颜真卿尝试着用这个棍子去钓鱼,发现这个棍子非常的灵,钓到了很多鱼。
后来颜真卿因此钦佩这位老人,便问老人想要什么感谢他。
老人说自己最喜欢书法,颜真卿便书信告诉给他母亲,想要从东宗买下一块好的“寿字宣纸”写在棍子上送给老人。
后来母亲给他寄来了这张宣纸,他用自己的字写了一个“寿”字,送给老人。
老人接过“寿”字,流着泪说“好一个寿字!我已经活了80多岁了,还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寿”。
这个故事让颜真卿深刻理解到书法应该是有情的、有灵性的艺术。
第二则:王羲之的草书之美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创造了“王羲之草书”这一风格,流传千古。
相传他的草书之美来自一个小故事。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在山路遇到一位老者,他发现老者衣着破旧,便心存好意地举手给其扶起。
可是老者身手敏捷,让王羲之错失了良机,又一想,这老人踩的是一双旧鞋,而其所穿的整洁靴子不泥不渍,便明白了其所独具的卓越卓然之处。
这次经历成为王羲之为草书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的重要源泉。
他认为什么是草字,不是乱写,而是有着自己的排比规律的一种书法形式,通体见“白”不留空挤字不妨略。
这就是王羲之草书之美。
第三则:苏轼的真情自白苏轼是宋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淳朴大方,草书清新自然。
苏轼曾经因为“诗歌被抄发到了皇帝那里”而遭到了削职为民的罚处。
期间,苏轼租住在一个古井边上的一座茅屋。
在这里,他苦练书法。
曾有一次,一个路过的僧人看到他的草书,惊呼道:“真的勿怪话”。
关于书法的故事
![关于书法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a4710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9.png)
关于书法的故事在古代中国,书法被誉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家以毛笔蘸墨,挥洒自如,运用优美的线条和独特的笔法,将文字变为艺术作品。
书法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故事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被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书法家和文学家。
据传述,他在东晋时期的一个春天,与友人聚会在兰亭山下。
他在聚会的间隙中,拿起毛笔,挥洒自如地写下了《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流畅的线条和饱满的笔触,将文字转化为了艺术作品,传达了一种恬静和清新的氛围。
故事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也是被称为“书圣”的人物。
他的书法作品以潇洒豪放的风格而闻名。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的一首著名诗作,也是一件被人们广泛称赞的书法作品。
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是一个寒食节的日子,诗中表达了苏轼对乡愁和友情的思念。
苏轼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和书写风格,将《黄州寒食诗》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他运用了招展的线条和饱满的笔触,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显得激情四溢。
故事三:王献之的《十七帖》王献之是东晋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被誉为“东晋四大名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和卓越的技巧而闻名。
《十七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他用大字体进行书写,通过精确的构图和细节描绘,展示了他的高超技艺。
每幅帖子都展示了不同的字体和笔触,形成了十七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在《十七帖》中,王献之不只是展示了他的书法技巧,更是表达了他对自然界和人类情感的理解。
他用文字传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使每幅帖子都成为了一件有深意的艺术作品。
结语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线条与文字的结合,传递了书法家的思想和情感。
以上所述的故事只是书法历史中的冰山一角,每一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5b956c8482fb4daa48d4bca.png)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一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二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53e870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1.png)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以下是几个关于著名书法家的小故事:1.王羲之刻苦求精: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在兰亭“临池学书”,久而久之,池水尽墨,他每次写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竟然变成墨黑色的了。
2.颜真卿黄泥习字:颜真卿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由母亲殷夫人教育。
后来殷夫人带他南下,寄居在外祖父家中。
外祖父是一位书画家,颜真卿聪敏伶俐,很得他的喜爱,于是就教他读书写字。
殷夫人一边欣慰孩子勤学苦练,另一边又为银钱发愁。
家中困难,难以供他买纸墨笔砚练字。
可又不愿耽搁了孩子的教育,一天,她见颜真卿练字时撅起嘴巴,便问:“惜儿,你有心事?”颜真卿说:“母亲,我想买纸和笔,可家里没钱。
”殷夫人沉思片刻说:“孩子,你父亲生前给你留下了不少宝贝,你为何不写一封信到洛阳亲戚家去,请求他们帮助你。
”听到母亲提起父亲生前给他留下的“宝贝”,颜真卿眼睛一亮,立即回到父亲的书房,找了好一会才找到父亲留下的一个带盖的铜制方盒。
他打开一看,里面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锭锭方方正正或圆或扁的小东西,由黄泥捏成,有的颜色和泥土一样,有的则烧成砖瓦似的红黄色。
颜真卿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捧着去问母亲:“母亲,这是什么?它不就是父亲留给我的宝贝吗?”“正是啊!”殷夫人笑着回答,“不信你把它磨碎试试。
”颜真卿在母亲的指点下,他端来一碟清水,将扁圆的黄泥磨成粉,蘸着水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了起来。
殷夫人一边让他磨粉吸水写字,一边深情地对他说:“惜儿呀,你可知道这些黄泥的来历?它们都是你父亲在练字之后留下的!”她接着说道,“你父亲练了一辈子的字,穷其一生才练出这一手好字。
”3.柳公权谦虚拜师: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在少年时候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纸笔,便在壁土上练写,以碗盛满水写字,写了再用湿布抹干后重写。
后来由于他刻苦认真地学习书法,才成为一代书法家。
在柳公权博取众长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
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
![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5d88c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9.png)
书法课上,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法,经常会讲述一些有关书法的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自幼喜爱书法,勤于练习,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在用竹帚写字,深受启发,从此开创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2.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端正、雄浑、有力。
据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墨,就在沙滩上用手指划字练习。
他的勤奋和毅力最终成就了他的书法事业。
3. 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严谨、工整、有力。
据说,他小时候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母亲教他写字。
有一次,他在荒野上看到一只野兔留下的脚印,深受启发,从此开始练习草书。
4. 柳公权的故事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苍劲有力。
据说,他
小时候跟随一位老先生学习书法,但他的字一直不如老先生。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老狗在泥地上爬来爬去,字迹苍劲有力,深受启发,从此开始练习楷书。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学习书法需要勤奋、毅力和灵感。
只有不断地练习和思考,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00593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b.png)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1.竹扇题字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无人问津。
王羲之十分同情她,就在她的扇子上题了一些字。
老妇人起初很生气,觉得王羲之弄脏了她的扇子,但当人们看到这些字时,纷纷出高价购买。
原来,王羲之的字太受欢迎了,扇子很快被抢购一空。
2.书成换鹅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带着一只漂亮的鹅,就向她提出用他刚写好的一幅书法作品来换。
老妇人欣然同意,王羲之得到了他心爱的鹅,而老妇人则得到了珍贵的书法作品。
这个故事表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雅趣。
3.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非常刻苦。
有一次,他忘记了吃饭,母亲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然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说:“这馒头真甜啊!”母亲走进一看,哭笑不得。
王羲之的这种专注和投入精神,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4.掘墓偷艺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极高。
据说他为了学习书法,曾经去掘别人的墓,偷取墓志铭来研究。
这种行为当然是不道德的,但他的学习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追求艺术和学习,有时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5.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
有一次,蔡邕偶然看到工匠用帚子蘸石灰水在墙上写字,由于帚子比较软,石灰水也比较稀,所以写出来的字带有丝丝露白。
蔡邕受到启发,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字体——飞白体。
这种字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写成的模样,给人一种苍劲有力的感觉。
6.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41ebe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8.png)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许多在书法领域卓越成就的书法家,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取得后来的成就。
以下就是有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与入木三分的传说: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写一篇祝辞。
王羲之将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皇帝派工人雕刻。
雕刻过程中,工人发现王羲之的字笔力深厚,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工人惊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2、张旭教颜真卿书法: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向他请教书法秘诀。
但张旭并没有透露半点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再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3、柳公权刻苦练习: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7 岁就开始练习书法。
17 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
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
4、张芝的刻苦练习: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5、萧何的墨池: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有一次,有人请他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
他天天勤奋练字,写的那天,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废寝忘食。
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池水竟变黑了,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
6、柳公权的故事:有一次,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结束语:总之,这些书法家的小故事展示了他们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背后的刻苦努力。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d92d54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c.png)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故事一,孔子的书法启蒙。
相传孔子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观察家中的书法作品,模仿其中的笔法和结构。
后来,孔子的父亲发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便请来了一位书法名家为孔子传授书法技艺。
孔子在这位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练习,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习和练习的艺术,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勤奋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故事二,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
相传,王羲之在写完《兰亭序》后,感觉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巅峰状态,于是便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邀请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在展览现场,众人无不为王羲之的书法所折服,纷纷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具备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够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三,书法与修身养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人认为,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修养情操。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将书法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挥毫泼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以此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格。
故事四,书法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许多古代文人都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结,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通过讲述这些与书法相关的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更可以感受到书法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关于著名书法小故事5篇
![关于著名书法小故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7d8ff47fd5360cbb1adb67.png)
关于著名书法小故事5篇著名书法小故事一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
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
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
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
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
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
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
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
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
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
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著名书法小故事二王僧虔年轻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
早在刘宋朝,宋文帝在一次偶然机会见到他的一幅白绢扇面书法,赞叹不己,说:“这不只是超过了王子敬(献之),其骨力内涵,外貌风仪更不一般。
不可小看。
”王僧虔是晋代三朝宰相王导的五世孙,而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又是王导的从子、从孙。
王僧虔的书法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字写得好,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著《书论》一篇。
所以宋文帝如是说。
至齐代,王僧虔书法更臻完美,遂成海内名家。
太祖萧道成也是个笃好书法的人,即帝位后,书法雅兴仍不减当年。
书法课前导入小故事
![书法课前导入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4894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a.png)
书法课前导入小故事
1、蒙恬造笔典故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
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
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
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
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
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https://img.taocdn.com/s3/m/9f12799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1.png)
书法小故事30个书法小故事(一):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小故事(二):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景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走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十分。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头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
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
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
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
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
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
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
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
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遇很大的不幸: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胃又切除三分之二。
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左手,
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崇高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
书法家失去手指该是何等不幸!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
他那神采飞扬的行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著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残废,他痛苦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
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驰名国内外书坛。
同学们,象邓老、林老和费老,在他们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残,却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锲而不舍地追求,取得显著的成就。
我们正当年少,精神充沛,身体健康,不更应该有早努力吗?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清楚、整洁,要学习历代书法前辈们的奋斗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绩来!书法口诀
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
中学硬笔书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硬笔书法课程性质:校本课程课程:中国书法史
近年来,随着电脑在家庭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为字写不好找到了理由,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书法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
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现了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
我校硬笔书法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青少年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一、课程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硬笔书写的方法和特点,了解中国硬笔的发展史,学以致用,写好字,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硬笔书法课程主要讲述硬笔书法的发展史,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及基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学习的重点是硬笔楷书和硬笔行书,并进行大量的常见字的楷书和行书练习。
学习的难点是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训练。
进行创作专题讨论,分析学生在硬笔书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评价作品的优劣。
每次讲课都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欣赏,分析其风格特点、用笔特点。
个性化的签名设计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通过硬笔书法课程学习,以及相关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姐妹艺术欣赏,能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第一讲: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钩古探沉——硬笔书法的足迹)教学内容:
1、陶文(公元前六七千年),笔画简单、古拙而质朴
2、甲骨文(公元前六七千年),意象合一
3、秦汉,硬笔书法退守民间
a 秦代陶文
b 秦汉金文
c 汉代砖文 4、晋唐以降、漫漫求索
a 竹丝笔、荆笔、藤笔、竹笔、木笔 5、钢笔从欧美来到中国(清化末年) 6、现代硬笔书法
a 中日硬笔书法交流
b 现代硬笔书法的蓬勃发展第二讲硬笔书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目的:了解多种工具、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做到得心应手。
一、书写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1、羽毛笔(羽毛笔的制作)
2、钢笔(最普及的书写工具)(弯头)
3、铅笔
4、圆珠笔
5、粉笔
6、竹笔(竹笔的制作)
7、纸张:宣纸、书写纸、牛皮纸、报纸二、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三、进行不同工具材料的书写示范
第三讲:临贴——硬笔书法学习的基本思路教学目的: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碑贴,借鉴毛笔书法的用笔特点,感受运笔、结体的一些技巧,领略提、按、轻重、急缓等有益硬笔书法的东西,促进硬笔书法的学习。
教学内容:
一、读贴:认真观察整体形态、用笔特征、结字规律、揣摩范贴的风格韵致、读贴与临贴相互联系。
二、临贴: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 对临 b 背临 c 意临
在临习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先后关系,先形似后神似,先结构后笔法,先专后博。
三、出贴:融合贯通、博采众长、写出自己的风貌和个性,“临”是手段,“出”是目的。
临习《张猛龙碑》、《曹全碑》第四讲:楷书技法
教学目的: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楷书的基本笔划和简架结构,为行书的书写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楷书的基本笔法
a 八种基本笔画
b 衍生的笔画二、楷书的偏旁部首练习三、楷书的结体原则
a 重心平稳
b 比例适当
c 疏密匀称四、楷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
b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c 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d 元代赵孟《汲黯传》以上碑贴均可作为硬笔楷书学习的范本。
第五讲:行书技法
教学目的:行书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书法,书写简易,灵活多变,没有刻板的定规,且适于展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
教学内容:
一、行书的笔法特征
a 笔速较快
b 笔势外化、牵连飞度
c 笔画简化
d 弧圆增多二、行业的基本笔法
a 点法
b 横法
c 竖法
d 撇法
e 捺法
f 钩法
g 折法
h 挑法三、行书的结体规律
a 动静互生
b 疏密共诊
c 俯仰相伴
d 合放共存
e 迎让有度
f 参差错落四、行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b 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c 宋代米蒂《蜀素贴》
d 唐代褚遂良《枯树赋》第六讲:硬笔书法的创作
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好字的同时,进行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掌握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教学内容:
一、硬笔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a 传统布局
条式、横式、扇面式、斗方二、暑款、题名和用印的方法三、现代书法创作
打破传统布局,为书法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四、个性化和签名练习与设计
a 流畅型
b 普通型
c 可爱型
d 强烈夸张型 e.中外名人签名设计欣赏
五、硬笔书法创作讲评、集体讨论、分析作品的优势课外学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