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别了不列颠尼亚号解析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详解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概述特写的中心内容:英方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相当于消息的导语部分。
【品味】“飘扬”一词褒义贬用,含有讽刺意味。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段析】总写港督离开港督府时的情形。
【品味】“二十五任”交代背景,说明统治时间长。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段析】特写末任港督在下午4点30分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品味】“永远”是副词,表达了作者强烈希望英国人从这里离开的心情。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文中为什么要交代港督府的历史?)【段析】这是对港督府背景材料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一层:写第一个场景。
【品味】“陈迹”一词表明其建筑将随着英国管辖的结束成为历史的记录,中国人民的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了。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图案,恰好..“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段析】介绍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品味】“游轮”和“紫荆花”实际上象征着英国与香港,但又成为“日落仪式”的背景,一语双关,其意义深远。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一
表面意思是告别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 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意思是暗指英国对 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 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1、能准确概括四个典型场景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1、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凝重 掩映 瞩目 易帜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说一说: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
行使主权?
完成导学案第四题
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பைடு நூலகம்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 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 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 来,又从海上去。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 历史是刻骨铭心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 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 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 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 有分寸。结语更是一个代表历史趋势的结论,是 透过历史事件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在不动神色中 赋予报道以精魂。
2、解释“易帜”
整体感知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 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这几个 场景,完成表格。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 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 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 旗。(第五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解
语句赏析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 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 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这句话语言平实,对比鲜明,其中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 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 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 1.副词的魅力。 2.数字的力量。 3.对比的妙处。 4.细节的作用
时间:4时30分; 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4点40分港都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地点;添马舰东面广场。这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的统治结束。
整体感知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时间: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整体感知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在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整体感知
主体(第2-10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畅言教育
第四单元 · 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合肥市第八中学 孙云云
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
复习旧知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 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 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 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 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6.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 个场景,出色地记录香港回归这历史时 刻,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 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了我们 的爱国主义情怀.
说到爱国,我们想到了什么?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 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 意义?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 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香 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 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 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初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用笔划记出反映新 闻场景的文字(提示:表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的含义?
(1)字面含义:指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象征含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 (3)别了,用委婉中略带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 治的结束.Βιβλιοθήκη 这篇新闻中描绘了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反映了当初英国不可一世地
强占了中国的领土,
“从海上去”客观地写出英国殖民统治结 束了,使读者心潮起伏。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判断能 力。
02 “不列颠尼亚”号的历史 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的建造与早期历史
建造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是为英国皇家 海军建造的一艘战舰,于1914年 开始建造,1915年下水。
早期历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列 颠尼亚”号参与了多场战斗,包 括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和日德兰海 战。
的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在国家、民族和历史的大背 景下是渺小的,但每个人都可以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国家
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海军的 旗舰,也是英国的国家象征之一。它 代表了英国的皇家传统和海军力量, 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不列颠尼亚”号的存在,代表着英 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是英国在国 际舞台上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
“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历史中的地位
“不列颠尼亚”号见证了英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如二 战中的胜利和英联邦的成立等。它的存在和活动,反映了英 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香港需要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面对全球化和区域竞争,香港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保持其国际竞争力。
个人反思与启示
通过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一课程,我深刻认识到历 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现实的
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尊重历史, 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
通过分析香港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背景,深入探讨 香港回归对中国和世界的 影响。
主题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 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 国家认同感。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2. 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以便在教学中展示。
2. 制作PPT课件,将文章内容进行分段讲解。
3. 准备教室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安置学生预习文章,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室上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次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出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
2. 背景介绍: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停留、重音等,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和语言。
4.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主旨,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主旨,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7. 作业安置:让学生根据教室所学内容,自行整理和总结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文章,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2.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用于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 课外资料:包括相关历史事件的书籍、报刊等,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解析: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
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
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
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
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
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
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知识清单
《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清单一、背景知识1、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 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 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1898 年 6 月 9 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 99 年,至 1997 年 6 月30 日结束。
2、香港回归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收回香港主权。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
1984 年 12 月19 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文章内容分析1、标题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一方面点明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在香港的最后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另一方面,“别了”一词蕴含着中国人对这段屈辱历史的告别,以及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和自豪。
2、结构层次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以“不列颠尼亚”号的活动为线索,记录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时刻。
(1)第一部分(第 1 段):是导语部分,点明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2)第二部分(第 2 10 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告别仪式的过程。
(3)第三部分(第 11 段):总结全文,点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
3、主要事件(1)4 时 30 分,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2)4 时 40 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3)6 时 15 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
(4)7 时 45 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5)0 时左右,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4、描写手法(1)细节描写: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通过对彭定康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他的无奈和失落。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说起香港,大家一定会想起97年香港回归的哪一个瞬间,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
今天要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一)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
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1.时序结构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
时间:4∶30分,降旗。
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
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义一、背景介绍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然而,在 1842 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1860 年,清朝政府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割让给了英国。
1898 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租期 99 年。
二、文章内容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一)标题的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方面,“别了”意味着告别、离别,表达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宣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文章结构1、导语部分文章的导语简洁明了,点明了主要事件和时间:“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通过这一导语,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事件的核心内容。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从下午4 时 30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到晚上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再到 0 时 0 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的升起,作者以精确的时间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和肃穆。
3、结语部分文章的结语意味深长:“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_“不列颠尼亚”》思路清晰,绝对精品
2、总结香港回归的意义
①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 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 发展的新纪元。
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 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 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祝愿香港明天 更 加 美 好!
香港问题由来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 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 署降书,撤出香港.
(2) 展示香港回归 祖国的过程
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 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中英联合声明
第三次降旗(8段)——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 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 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 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 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 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 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 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 豪之情,溢于言表。
五、研究探讨
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 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 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 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 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 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 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原创2: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整体感知
3. 概括文中描述的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 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 英国国旗。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整体感知
2.提问:一篇新闻由哪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 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 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 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深入探究
3.把这篇特写改写成一篇一般新闻,可省略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通过这步教学,让学生更加明确特写性消息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 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 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新闻特 写的特点,而一般新闻则是不需要这样的语言的。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 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 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 “日治时期”。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掌握“特写”的特点,抄写生字词,完成课 后习题一 。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以现 实场景为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 应一个现实场景,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 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练习三: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内涵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 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 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 深刻内涵。
2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 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 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 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是现实的场 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 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 对比。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至7点4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 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七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 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 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 “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 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 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多场合应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一、引言《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部描绘英国在20世纪初失去其全球霸主地位的作品。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二、历史背景20世纪初,英国作为全球霸主,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英国国力大减,美国和苏联等新兴大国的崛起逐渐削弱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民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三、主题思想《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英国衰落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国家衰落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逃避现实,有人积极寻求变革,还有人坚守传统。
这些态度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不同声音,也揭示了国家衰落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艺术特色1.情节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将不同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众生相。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张力,引人入胜。
2.人物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代表性。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3.象征手法:作品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如“不列颠尼亚”号航母的沉没象征着英国全球霸主地位的丧失,而“狮子”这一形象则象征着英国民族的尊严和骄傲。
4.语言风格: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讽刺、对比、夸张等,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充满幽默感,展现了英国人的幽默天性。
五、结论《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主题思想的佳作。
通过对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描绘,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英国民族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六、参考文献1.王晓梅.《别了不列颠尼亚》[J].世界文学,2012(2).2.张晓风.《20世纪初英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李慧敏.《英国衰落时期的文学创作》[D].上海:复旦大学,2015.象征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段,它通过赋予某个物体、人物或事件以超出其本身的含义,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课件11:第9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2——10段)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1)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深层次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问题探究:
标题创意
1、一语双关 意味深长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回归、雪耻
离开、告别
为下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8字) 北京晨报讯(记者 姜葳 邢飞)“请广大市民配合人口普查,把自己记入历史。”市人普办相关负责人昨天向北京常住居民发出呼吁,希望大家给人口普查员打开家门,在配合普查之余给他们一个微笑。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
这篇新闻的导语是哪一部分?概括导语的内容(不超20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 亚”离开香港(1段)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济宁市2010年导水平,本次培训聘请了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知名教授,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和导游实务进行了专项培训。此次培训班在保留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场导游实务的培训。市旅游咨询培训中心岳庆芝主任分别从景点讲解和导游服务规范与应急问题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考生到东大寺景区和孔庙景区进行实地模拟演练,丰富了培训内容,提高了考生应试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受到广大考生的一致欢迎。
别了,不列颠尼亚
共识
•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 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 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 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 心国内外大事。
共识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 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 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 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台湾早日 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 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 ,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 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 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 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 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 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 ,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 ,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结束语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 1.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 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2.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 作者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 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 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 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 “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 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 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 式的深厚内涵。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 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 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 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 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 铭记这一刻。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 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 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 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 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 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 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 洗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场景: 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 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 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
新闻
通讯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风貌通讯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 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 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 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 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标题(正标、副标题)、导语 、主体、结
语几个部分。
导语(第 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对香港统治结束。 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 结语(最后1段) 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自学梳理:
1、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 2、本文主体部分选取97香港回归, 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重要场景。 3、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 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 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 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他还向客人介绍了一国两 制的构想,撒切尔夫人当面称赞这一构想是天才的创造。此后,经 过多轮谈判,到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香 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 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设想在回归的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在《中英联合 声明》中所作的承诺,制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了在香 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当日零时4分,中国国家主席 江泽民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 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 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 华宣誓就职。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 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 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 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 深刻的历史主题。
当堂检测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在1997年6月30日开始的, 4点30分,______;4点40分,____ __;6点15分,______;7点45分,_ _____;子夜时分,1997年6月30日 的最 后一分钟,______;新的一天来临的第 一分钟,______。零点40分,“不列颠 尼亚”号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 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 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 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 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 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 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1、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
一方面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 从字面上看,是指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 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 轮“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开香港;另一方 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 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及我国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 刷。
看下面两个标题,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 (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 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 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
督预示标— 检测预习
1、回顾新闻知识—了解什么是 特写。
2、导学案字词理解。
3、理解本文结构。
体裁:通讯(特写)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
消息 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 “H” 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一方面突出了香港 被英国殖民统治历 史之长,另一方面 也传达了香港回归 时中国人民的欢欣 鼓舞。
香 港 中 环
补充知识点: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零点,在全世界无数目光的聚焦之中,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场 内冉冉升起。全体中国人共同欢呼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香 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间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 问题的范例。从此,香港开始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继续保 持繁荣、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九龙半岛在1860年的北 京条约中也被永久割让。1898年,英国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 租约于1997年7月1日到期。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 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
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 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 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 主题。
本文最后一段的背景叙述, 将时间长度单位精确到 “天”,其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