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导语: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下面是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做一做!【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含答案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含答案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含答案《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一、原文、注解及译文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解1、本文为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的第八篇。

北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每年给予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又派使者至宋,向宋朝索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之地,迫于压力,宋朝答应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给予契丹。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洎(j i )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 a n ) 奉之弥(mi )繁B. 弊在赂(丨U )秦弃之如草芥(ji e ) 率(丨心)赂秦耶 C . 暴(bdo )霜露 革灭殆(d a )尽之际 小则获邑(y i ) D.胜负之数(sh u ) 思厥(ju e )先祖父与(y n )嬴而不助五国也2. 下面每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同步达纲练习」 ③④⑤ D. A. ①②③ B.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选岀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④⑤⑥ C. ①③⑥ (3. A. B. C. D.4. A. C.5.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①⑤⑨C.⑥⑦⑧ D. A. ①③⑤B.②④⑦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之所以为圣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B. C.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意义也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六国论》,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训练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练习一、课内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B.奉之弥.繁,攻之愈急弥:更加C.苟.以天下之大苟:苟且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胁迫,挟持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子孙视之.不甚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4.下列句子,句式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是一项是()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5.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一语文六国论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六国论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六国论课文原文《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此书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六国相互争斗、内外交困的状况,以及墨子提出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以下是《六国论》的部分原文:【原文摘录】夫六国之政,虽欲同法中国,不可得也。

其自为法者,尚互矣。

然则其所争者,非其利也,各欲以其势服人也。

既不相服,而乃争者,曰:『五伯之政,予之。

』或曰:『五伯之政,予之。

』或曰:『周之闻乎五伯之政,予之。

』或曰:『闻乎周之政,予之。

』或曰:『天子之政,予之。

』或曰:『天子之政,予之。

』或曰:『天下者,予之。

』夫以此之言观之,且或是,且或非。

然则所以争者何也?夫六国之政,有权力者也;尊卑贵贱有等级者也;大国小国有亲疏者也;有敢者、有不敢者;有勇力者、有怯弱者;有从约者、有废约者;有忠义者、有诈伪者;有恭敬者、有轻慢者;有臣民者、有君主者。

以此观之,各欲以其势服人也。

若夫大国之权力,则举贤任能,利害所在,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小国之权力,则君臣之等级,贵贱之差别,有亲疏之分,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敢者之权力,则令行禁止,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勇者之权力,则身先士卒,所向无敌,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敬者之权力,则礼仪端正,遵守约束,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臣民之权力,则忠诚奉事,无私无欺,必欲以其势服人也。

如此诸者,各以其势求服人心,故六国之政,不能同于中国也。

【拓展内容】墨子在《六国论》中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他指出,六国相互争斗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追求权力和地位,而不是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墨子认为,只有实行兼爱的政治理念,才能解决六国之间的纷争和战乱。

他主张以天下为一家,摒弃地域和国家的局限,追求人类的共同利益。

墨子强调,只有实行兼爱,摒弃争斗和战争,才能达到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

《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提出的以兼爱为核心的理念,引发了对于政治哲学的思考,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百倍”中“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

B.“思厥先祖父”中“祖父”是指父亲的父亲。

C.“可谓智力孤危”中“智力”指智慧和力量。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指旧事。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B.第二段以割城为例,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作论证。

C.第三段分析齐、魏、楚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剖析其破灭的原因。

D.文章属于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

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不仅如此,①,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

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

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2、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

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

苏辙《六国论》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辙《六国论》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宋)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3.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山峻高而蔽日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4.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怪罪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摈弃,排斥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隙:矛盾15.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常为之深思远虑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B.而在韩、魏之郊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1】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3】,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5】,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6】,何哉?与嬴【7】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9】连却之。

洎【10】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12】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5】,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此文为苏洵论文章《权书》中的第八篇。

苏洵对北宋屈辱苟安的政策十分不满,于嘉佑元年(1056)写下此文。

文章以古讽今,告诫统治者如果像六国那样贪图苟安,必然会像六国那样最终走向覆亡。

【2】赂秦:贿赂秦国【3】互丧:相继灭亡。

【4】独完:独自保全。

【5】思厥先祖父:厥,其,指六国之国君。

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开国之君。

【6】迁灭:灭亡。

古时一个国家破灭后,其传国重器都会被迁走,故称为“迁灭”。

【7】与嬴:帮助秦国。

与,帮助。

嬴,这里指秦国,因秦王姓嬴,故以“嬴”指代秦国。

【8】“至丹”两句: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未能成功,反而激起秦王的大怒,发兵伐燕,次年攻下燕都。

燕王喜逃往辽东,杀太子丹以平息秦愤,公元前222年,燕为秦所灭。

事见《史记·燕世家》及《史记·刺客列传》。

【9】李牧:赵国名将,封武安君。

【10】洎:等到。

【11】邯郸为郡:邯郸变成秦国一个郡。

邯郸,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当时是赵国国都。

【12】三国:指楚、韩、魏三个与秦接壤的国家。

【13】并力西向:(六国)齐心协力向西(抗击秦国)。

【14】劫:胁迫。

【15】故事:旧事。

一、文学常识苏洵,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儿子、并称“”。

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

二、掌握字词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贿赂..()()..()()厥.()荆棘..()()洎.()邯郸2.根据注音补全词语jiè qǐn fù xīn草()安()颠()抱()救火三、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暴霜露暴通曝,含义:暴露,冒着。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含义:如果。

3.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含义: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含义:不要。

(二)古今异义词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的实际数目。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①指真实的或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7.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

8.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指速度快。

9.率.赂秦耶古义:全都,一概。

今义:率领,不慎重。

(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1.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8.理固宜然 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四)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 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武力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军队 暴霜露动词,暴露,冒着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恶,凶暴 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前例,先例动词,像,好像副词,仍然,还 终继五国迁灭最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始有远略副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设,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举以予人来 洎牧以谗诛因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用 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结果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至丹以荆卿为计成为 邯郸为郡成为 兵 暴 事 犹 终 始 向 得 以 为赂秦而力亏 连词,表因果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表修饰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连词,表转折二败而三胜 连词,表并列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连词,表承接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结构助词,的较秦之所得 结构助词,的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指土地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讨好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示并列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动词,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动词,灭亡 或曰:六国互丧 代词,有的人或未易量 副词,或许(五)翻译下列句子1.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2.被动句(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2)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3.省略句(1)举以予人把它们全都送给别人。

(2)至丹以荆卿为计等到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对策。

4.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1)赵尝五战于秦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3)其势弱于秦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而 之 与亡或四、文本精读(一)选择题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C )A.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B )A.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B.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C.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D.六国人吃不下饭。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可分史论和政论两种。

B.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C.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先祖父,“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敬称,“祖父”指祖辈、父辈。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在第②③段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C.作者在第②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

D.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6.阅读课文第①②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是( C )①大则得城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明日割十城⑤奉之弥繁⑥诸侯之地有限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2)对第①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一句话,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了语言力量。

B.“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第①段中提出,总领全文,引发后文的议论。

C.“或曰”后面,作者从“不赂者”方面申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议论“不赂者”对“赂者”(“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的危害:不赂者失去“强援”,不能“独完”。

D.第①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3)对第②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7.阅读课文第③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