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8,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争
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争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争主要表现在与三个流派的论争:一,左翼文坛与新月派的论争为了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论基础,新月派首先打出“人性”的旗帜,抹杀左翼文学家所看重的文学的社会阶级基础,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人性”的存在,问题在于梁实秋等人是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来反对阶级论,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而左翼文坛的鲁迅的反击则表现出一种义愤的政治性批判。
鲁迅其实也并不赞同当时许多左翼文学家把文学阶级功利性绝对化为文学唯一特征的“左”的倾向,指出阶级社会里的文学,“都带”着阶级性而非“只有”;用阶级性代替、抹杀文学的个性及其他特征,是对“唯物史观”的“糟糕透顶”的歪曲。
鲁迅在与新月派论战中,一开始就坚持了与“左”右两种倾向作斗争的立场。
新月派的第二面旗帜是“天才论”。
梁实秋认为,无论是革命文学还是左翼文学,都不过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他称左翼文学为“感伤的革命主义”或“浅薄的人道主义”。
梁实秋的“天才论”典型的表现了新月派自由主义作家及其文艺思想的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
不过梁实秋也看到了主流派文学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等弊病,看到了文学革命倡导者尽管宣称要割弃“五四”文学的历史联系,宣布突变,其实他们仍是变形了的浪漫主义。
从文学的流脉看,梁实秋的这种批评和判断还是有眼光的,后来左翼文学也反省过“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二,左翼文坛与语丝派的论争林语堂以杂志《语丝》为依托,形成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
据林语堂自己的解释,语丝派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学派,“性”指一个人之“性”,“灵”指一个人之“灵魂”或“精神”。
林语堂自我表现理论与周作人如出一辙,大抵有两个特色:一是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之外的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关注、探索与表现;二是强调人的性灵,即自然本性的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那里去,作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识的表现。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本体观;特性;二律背反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
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
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
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则是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
人们通常以洛克作为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
上这种极具平民性及广泛性的思想,在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从英国开始并迅速在欧美各地较发达的国家生根发芽,到”世纪达到全盛,直至20世纪才处于衰落状态(20世纪以后又获得新的发展)。
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治、公民(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由企业和产权保护的提倡,对个人和自立观念的坚持等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
“自由”已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时)。
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
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人。
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思潮。
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作家创作心灵的自由为立足点,专注于人性展示和审美创造的文学创作现象及相关的文学理论。
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和影响
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和影响概述自由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哲学思潮,追溯到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
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个人自由和自主权利。
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应该为个人权利和自由提供前提条件和保障,而不是干扰或限制个人自由行动。
在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倾向。
自由主义的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或者是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文化,经济和政治,并且对西方和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主义的起源自由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当时受到近代科学,文化和形式的影响,资产阶级逐渐崛起并且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念来代替封建主义体制。
自由主义者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权利,支持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在经济上,自由主义以亚当·斯密作为代表。
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强调供求关系自动调节价格的作用。
在政治上,约翰·洛克是自由主义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他明确规定了人类的自然权利,包括自由权利、财产权利和生命权利等。
这个概念对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洛克将社会契约理论引入政治哲学中,强调政治权利来源于人民,而不是上帝。
自由主义的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约翰·洛克、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弗里德里希·哈耳曼。
这些人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除了上述人物,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也包括了众多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哈耳曼·卡恩等,这些人的思想对经济学和社会学不同分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由主义的经济影响自由主义强调了市场机制自由的特点,认为竞争和自由贸易可以保证资源的优化利用。
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必须完全在自由不加限制的情况下运转。
国家只有在市场不能完全自由自在运行的时候才会进行干预。
例如,在达尔文的竞争原则中,竞争只是一些经济个体自私地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利益的结果。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作为社会先进思想的创造者、传播者的知识分子逐渐具有了独立自由的自我角色意识。1903年,严复将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的《论自由》翻译出版,首先发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呐喊,开中国的自由主义风气之先。继之以维新派的康、梁,康有为要求国民“去国、去种、去产、去家”成为完全自由自主的个人,粱启超肯定自由为人的生命和权利,倡言“故自由者亦精神界之生命也。然而这群从异域取来自由主义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并没有把他们对自由观念的认识渗透到以西方近代文学为范型的文学改良运动中去。在当时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文学因其具有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被维新派等认为是新民救国的最好途径。文学自身独立的审美特性被漠视,而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却被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尽管抗战的现实非常严峻,但是在二三十年代就曾经崭露头角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拥护者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对抗战文学的现状表现了强烈的不满。梁实秋从他一贯的文学要表现永久的人性、反对文学上的功利主义主张出发,对当时文学中普遍表现的抗战主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抗战八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沈从文连续发表了《一般与特殊》、《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文学运动的重造》等文章,把他心目中“一般”的抗日作品,称为“抗战八股”、“宣传文字”和“一团糟”,认为只有“远离了‘宣传夕空气”,“远离了那些战争的浪漫情绪”的“特殊性的专门家”的工作,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如果“作家被政治看中,作品成为政策工具后”,文学就会出现“堕落倾向’整个抗战时期,这种反对文艺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否认文艺有自身 以外的目的,强调文学的超功利性和特殊性的声音一直都时断时续地存在。
抗战胜利后,作为自由主义重镇的《观察》杂志创刊,接着,《大公报》、《文汇报》、《民主周刊》、《新路》也发表言论,纷纷倡议要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政府,要通过“第三条道路”使中国复兴。自由主义思潮迅速复苏并逐渐达到高潮。此时,先前零星发表过自由主义文艺观点的作家也兴奋起来,纷纷出任文学刊物的主编和综合性报刊的文艺副刊的主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萧乾要求作家和批评家“绝不受党派风气的左右”,只“根据社会与艺术的良知,勇敢而不畏艰苦的创作”朱光潜强调文学的自由性,因为“这自由性充分表现了人性的尊严”。“我们不能凭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道德的或政治的主张来勉强决定文艺发展的方向”,文学家应该守住“自家园地”,保证自己“独立自主的身分”,让文艺成为一种自由的“自主自发”、“自生自发”的“人生的表现”。朱光潜明确标出自己的所持:“我在文艺的领域维护自由主义。
写一篇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的论文,2000字
写一篇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的论文,2000字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近些年,自由主义文化思潮已经在当代文学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自由主义文学具有一种反传统、自由且创造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者探寻新意义和塑造新风格的重要手段。
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当代文学创作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以拓展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搭建起文学的可能性和空间。
首先,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鼓励当代文学作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关注社会活动与个人情感,不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束缚,抛弃古老的文学形式,以自由的姿态去重塑文学领域。
自由主义文学探索了新的表达形式,拆解式的语句让千百年来的文学艺术展开巨大的变化,文学表现形式凸显了文学的创造性,使文学艺术更加具有多样性,吸引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
其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强调文学的自由性,打破传统保守的观念,探索真实与超现实的文学表达方式,推陈出新,以一种更为深入直观的方式传达文学理念。
自由主义文学大胆使用文学技巧,把以前文学艺术中受到束缚的空间和思想解放出来,在空间和形式上达到一种释放感和自我表达的状态。
此外,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使作家更加注重艺术和审美观念,独立表达大胆的想象力,并通过幽默与自由的语言表达文学的真实性和意义。
最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使得当代文学能够更加自由、创造性地表达出作家的观点,也催生了一些当代文学的具体作品,如卡尔·费尔克的《像老鼠一样行走》、王小波的《黑色的孤独》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踪迹显而易见:开放式的思维方式、能量汹涌的深情和反叛以及不受传统观念局限的创造力等等。
综上所述,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解放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搭建了文学的可能性和空间,去传达新的想象力和意义,使文学艺术更加丰富和多样。
因此,未来将会有更多有趣的文学作品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创造出来,令文学无限灵动与绚丽多彩。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探究引言20世纪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社会变革、思想解放以及知识界的反思不息推动思想的进步。
自由主义思潮在这个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进步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一、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
旧有的封建社会秩序已经岌岌可危,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经济的落后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应该如何走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开始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二、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的中国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推崇。
这些学者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启发,开始主张个人自由、言论自由以及对等权利。
他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束缚进行了批判,认为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改革。
这些思想家的出现标志着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三、自由主义思潮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20世纪20时期和30时期,自由主义思想逐渐渗入高校学校园地和知识界,不少学者开始接受和传播自由主义的观念。
他们提倡深度探究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在中国适应性地引入自由主义理念,并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这一进步不仅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扩散,也增进了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度和丰富。
四、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乐观的影响。
一方面,自由主义思想提议的个人自由和对等权利的观念,引领了中国知识界对权利的追求和维护。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也催生了一批旗帜鲜亮、批判沉思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气。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仍是社会改革方面,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都是明显的。
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限制,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后期受到了一系列挑战。
这种思潮的提倡者和追随者遭受到政治迫害和抑止。
浅论20世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浅论20世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摘要:自由主义文艺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20世纪30年代掀起这一思潮的自由主义作家们出于对自由的执着,标榜文学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倾向,主张文学应与政治保持距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社会生活,注重文学艺术的独立性。
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学价值人性独立在五四时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第一次产生了具有真正独立品格的现代知识分子,培养和锻造了“人”的现代独立意识,这对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自由主义作家,出于对自由的执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社会生活,关注文学艺术的独立性。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主流文学起到了补充作用。
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朱光潜和沈从文等人。
首先,在他们的理论宣言中,他们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梁实秋认为,“文学回避生活,这就取消了文学本身的任务。
”文学在有意义之前需要观念的支撑。
它需要道德描述才能拥有权力。
朱光潜还明确表示,“19世纪流行的‘文艺为文艺’的主张是一种不健全的文艺观。
”沈从文希望他的作品能给那些“关注中国社会变化”的人。
梁实秋认为,“文学而躲避人生,这就取消了文学本身的任务”,“文学里面是要有思想的骨干,然后才有意义。
要有道德性描写,然后才有力量。
”朱光潜也明确表示“十九世纪所盛行的‘为文艺而文艺’的主张是一种不健全的文艺观。
”沈从文则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那些“对中国社会变动有所关心。
首先,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处于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却很少受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的负面影响。
它不那么颓废和享乐,并表现出一定的严肃性:认真的反省、认真的表演和对社会生活的认真思考。
朱光潜作了以下总结:在这一时期,自由主义作家对于政治、社会、艺术的思考中带有典型性:“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简介与评价
在中国,“五四”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大体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政治超功利色彩,专注于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
它包括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三个方面。
这些作家通常抱着远政治近艺术的创作态度,具有文学独立性;其作品注重人性的发掘和艺术美的构造、注重文学的自身价值,具有主体性;作为文学思潮,它总是处于非主流状态,具有边缘性。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化思想界的自由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要说来,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与中国社会的自由主义思潮基本上是一种同构关系:彼长此长、彼伏此伏。
受西方尤其是英美自由主义熏染的自由派作家,当他们较集中地面向社会和文学发言的时候,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了。
自由主义文学是指具有独立性,提倡自由及人性的文学流派。
它的主要派别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海派以及受西方思潮影响的一些作家。
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梁实秋、朱光潜、胡适等。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客观存在,它如同大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自由主义文学无疑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它相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而言,与强调政治、社会、道德不同,主张文学要以“自由”为核心,以“人性”的探讨为基础等观点。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当代社会中的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当代社会中的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自由主义思潮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之一,其思想核心是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
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等趋势的迅速发展,自由主义思潮变得越来越高调。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社会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本文将从自由主义的来源、内涵、背景、困境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自由主义思潮的来源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5世纪至18世纪期间,欧洲社会由封建到资本主义的巨大变化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自由权利。
这个时期,由启蒙运动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约翰·洛克等人所推出的自由主义思潮逐渐形成。
在传统社会中,权力往往是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
自由主义则提出要通过被公正的法律所保障的个人权利来制约政府权力,实现更多的自由。
自由主义也主张保障个人的财产权,认为只有在经济活动中实行交换原则、市场的竞争机制,才能实现经济的自由和效率。
自由主义还强调个人责任,通过个体发挥自我决策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来追求利益最大化。
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涵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是“自由”。
自由体现为公民个人的自由行动,社会发展的自由、全球化的自由等方面。
自由主义的价值创造了独立的、完全自由的个人,这样的个体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决心和灵活性在现代社会中发展。
自由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市场经济。
自由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左翼思维,不主张国有化和资产重分配等思想,而是支持一个独立的市场经济系统。
只有在自由和开明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能够获得最大的“产量”和效益。
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是欧洲的文艺复兴,19世纪更是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壮大。
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在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在20世纪成为全球主流。
当代社会全球化、电子商务等的趋势也极大地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竞争、企业合并、自由贸易以及开放的股票市场,均为自由主义思想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
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
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
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
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
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自由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与精神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自由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与精神自由主义文学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的核心思想和精神是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反对权威和压制,提倡人性的光明面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文学史的角度解析自由主义文学的流派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自由主义文学的流派特点自由主义文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之间的年代。
它反对之前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多样性。
该流派的作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超越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作家们反对真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陈旧审美趣味,他们试图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展示个人内心世界及其感受。
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夹杂着诗意和想象力。
2.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自由主义文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这是它反对权威和压制的主要理由。
自由主义文学的作家们批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过于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呼吁每一个人在道德、精神和社会自由上都获得平等的权利。
3.关注多元文化和人性的多样性自由主义文学在关注人性的多样性方面十分重视。
他们注重将不同社会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以表达人类的多元文化。
因此,这种文学常常是跨文化的,超越了国界和种族界限。
二、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自由主义文学虽然是20世纪的文学流派,但它的作品和作者至今仍然备受推崇。
下面列举几种代表性的作品来showcase自由主义文学的魅力。
1.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高色衰的老渔夫与鲨鱼斗争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顽强、勇气和奋斗精神,以及自由主义的恪守原则和生命的宝贵。
2.卡司罗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之作,它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以家族的衰落和崛起,展现了一个鲜活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
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念进行了融合,赋予了它强烈的个性和生命力。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本体观;特性;二律背反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
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
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
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则是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
人们通常以洛克作为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
上这种极具平民性及广泛性的思想,在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从英国开始并迅速在欧美各地较发达的国家生根发芽,到”世纪达到全盛,直至20世纪才处于衰落状态(20世纪以后又获得新的发展)。
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治、公民(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由企业和产权保护的提倡,对个人和自立观念的坚持等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
“自由”已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时)。
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
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人。
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思潮。
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作家创作心灵的自由为立足点,专注于人性展示和审美创造的文学创作现象及相关的文学理论。
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主讲人:
第八章
其它文学思潮
第一节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一个是20世纪30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初 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初 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原和 “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胜利以 一个是抗战胜利以 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光潜。这 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主义文学思 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也有相应的 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当影响的文学 思潮。
二、这股文学思潮的性质
我认为,这股文学思潮也属于一 股自由主义的文学思潮。在思想上, 这股文学思潮既不贴近革命文学的主 张,也远离国民党的政治要求,他们 创作的小品文,按林语堂的说法,多 是“无所为的小品文”。如林语堂的 “无所为的小品文” 《我怎样买牙刷》等。
三 、 这股文学思潮的理论与 创作特色
(朱光潜) 朱光潜)
评价:他们的理论有很多合理 的内容,尤其在对文学规律的论 述方面,许多观点在现在也是可 取的。只是在当时,这种力图保 持“中间路线”的态度,是很不 切合实际的。
3、创作倾向
创作方面的代表主要是沈从文。这一 时期,沈从文写了一些“纯正文学”作品, 即不受外力所规定的“方向”的影响,只 凭自己的见闻和直觉写出来的作品。如 《巧秀与冬生》、《传奇不奇》等。还用 优美的文笔写了《芷江县的熊公馆》,赞 美善良的人性等。由此看来,他们的确是 走着既不向共产党靠拢,也不附和国民党 的“第三条路线”。这些作品离现实的政 治斗争较远,这正是其最特有的思想倾向, 不过,文笔都是很优美的。
自由主义思潮类别
自由主义思潮类别
1. 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财产权、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场经济。
古典自由主义主张政府的作用应最小化,让市场自由运作。
2. 现代自由主义:强调社会正义、平等机会和政府干预。
现代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政策来减少社会不平等,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3. 社会自由主义: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困、歧视和社会福利。
社会自由主义主张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社会政策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4. 经济自由主义: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调节资源配置。
5. 政治自由主义:关注个人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选举权利。
政治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应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6. 文化自由主义:强调文化多样性、个人表达和艺术创作的自由。
文化自由主义主张保护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潮在具体观点和政策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共同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价值观。
自由主义思潮在不同国家和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发展。
追寻边缘的自由——论沈从文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追寻边缘的自由——论沈从文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涂文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思潮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凸显。
自由主义文学中所蕴含的超政治功利色彩,重视人性挖掘以及艺术审美特性却是其共同指向,并成为自由主义作家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旨归。
沈从文试图建构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坚持独立人格,秉持自由主义的文学思想,以自身实践彰显了个人的自由主义理想。
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沈从文;文学创作;文学主张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他的创作中,是否无意识间接受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又是以怎样的姿态影响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沈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值得被进一步予以厘清、追认。
一、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潮流。
就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而言,它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思潮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凸显。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倡导革命文学的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利用无产阶级理论向鲁迅、矛盾、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展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新月社同人大都持自由主义态度,关注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坚持从文学本身思考文学问题,要求文学的纯粹和健康,与革命文学理论主张形成对抗。
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更为明显地借助文学进行表达。
伴随着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化,30年代文学独立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左翼阵营的舆论和批评,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等因素,限制了“文学自由”,文学的独立品格受损。
在这种语境中,一些坚持文学自由发展品性的作家及批评家主动发声,形成了一股要求“文艺自由”的理论诉求,从而引发了关于“文艺(文学)自由”问题的一系列论争。
在批判、论争的过程中,这些具有相同文艺观念、文学倾向的作家逐渐集结,从而凸显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摘要】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当代文学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对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传统主义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大胆与开放,体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多元化的文学风格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同时也拓展了作品的主题范围,更好地反映了社会变革。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不仅为当代文学带来新的启示,也为未来文学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同时也给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作家更加深入地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关键词】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当代文学发展、反传统主义、个人自由、社会责任、多元化、文学风格、文学作品主题、社会变革、启示、未来文学发展、挑战。
1. 引言1.1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源于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和反思。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传统文学观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文学的需求和追求。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作家们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主题的批判和改革,强调个性、自由、多元化和创新性。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是对传统文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挑战和革新。
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批判和超越,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可能性,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当代文学环境的变化当代文学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与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主义所倡导的规范化和统一化的文学风格逐渐不再适应当代读者的口味,人们渴望看到更具个性和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在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风貌。
作家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文学框架,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新颖和有趣的阅读体验。
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和选择。
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形成
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形成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它是欧洲中世纪末期以来,人们批判封建宗教文化的彼岸神性观念,凸现人性及自身价值的一种思想武器。
对于中国来说,自由主义完全是一个舶来品,它的传入源自于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借用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对抗旧文化和旧传统,以达到社会变革、民族独立的目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划分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就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发端于北京的自由主义运动就在中华大地狂飙突起,引领潮流。
经过不断酝酿,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自由主义思潮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它已经成为引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格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早在“五四”之前,北京就是全国文化的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网罗了全国大多数的新文化运动精英,其中就包括最早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文化先驱者。
严复和梁启超主要从近代启蒙主义的角度出发,在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构建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国维则清醒地认识到“今日之时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时代”[1],他从文学的角度阐述了自由主义艺术的超功利性,成为近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的开拓者。
不过单纯地从文学方面来讲,这一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占据着时代的主流,追求艺术性的自由主义文学只能在时代舞台的边缘发出微弱的声音,这似乎也预示着自由主义文学未来之路的坎坷。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主义作为否定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破除思想禁锢的工具被广泛传播。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都从思想启蒙的角度呼唤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倡导思想自由,这些与严复、梁启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有着一脉相承之处,然而对于自由主义文学的理论和艺术表现方式却缺乏深入探讨。
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阵营出现分化,以胡适、周作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特性,自由主义文学才有了明显地发展。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人的文学”理论虽然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但其对自然人性的肯定、对个人价值的鼓吹以及个人本位主义的立场无疑渗透着自由主义的精髓,为自由主义文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近年“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述评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Liberalist Trend of Thoughts in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作者: 赵海彦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14-17页
主题词: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述评;概念;形成时间;评价
摘要: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
自由主义文学'应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无关,是真正中国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
现的一股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的一种'中国式'概括;'五四'没有自由主义文学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或思潮,它形成于与左翼文学论争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目前的'中国自由主
义文学'研究有一种极力拔高乃至全盘肯定的倾向,为给其以公正评价,本文分析了其无可逃避的
逻辑悖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
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
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
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
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
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新月派”文学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京派”文学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出现了自称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胡秋原、苏汶(杜衡)之流发动的新的攻击。
这些人和“左联”有过交往,有的曾是“左联”成员;苏汶译过苏联文艺创作和论着,胡秋原一再声称自己的“方法是唯物史观”,“是从朴列汗诺夫(普列汉诺夫——引者)……出发,研究文艺的人”,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拥护》作为自己文章的副题;他们甚至声明并不否认文艺的阶级性,而只是作为“自由的智识阶级”和“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们”的代表,向革命作家要求“文艺自由”。
“海派”作家群落的形成,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
1926年3月,刘呐鸥从日本青山学院毕业回国,到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插班入学,结识班内同学杜衡、施蛰存、戴望舒等。
1928年9月,他们合作办起《无轨列车》杂志,1929年9月,由施蛰存、戴望舒、徐霞村、刘呐鸥任编委的《新文艺》杂志问世,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之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这些作家构成了一个有实力的流派集结,此外,相随而起的海派作家尚有黑婴、禾金等;他们的作品多登载在《新时代》、《文艺月刊》、《小说》等刊物。
三是自由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
(1)新文学在经历了启蒙精神的洗礼后,有一种向文学本体回归的自然要求,同时也需要在文学的艺术领域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
这一要求在五四时期曾表现为创造社、周作人等的文学主张,到三十年代转化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2)就文学常态而言,走出启蒙文学的主流形式后,文学不能只是简单地变换为左翼文学。
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一种多元结构的存在,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恰恰代表了这样一种对文学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追求。
(3)在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声音中,还需要更多的声音来充实新文学这部交响乐,这些声音则分别借助于自由主义这样一个共同的渠道流淌出来。
在自由主义文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代表了当时文学的先锋倾向和现代主义创作要求,体现了中国文学同世界文学的广泛联系。
我们以往的文学史和学术研究,对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这一思潮一般被定位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潮,把它们看作是同左翼文学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相对立的。
因此,在评价上,总的来看是批判过多,研究较少;偏见较多,理解较少。
这种情况自90年代以来有所改变,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即一部分研究者完全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对自由主义文学给予了超过其实际情况的过高评价,甚至有人利用重新评价自由主义文学来完全否定左翼文学、否定鲁迅。
今天看来,这两种倾向都是应该值得注意和避免的。
第二篇: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评介一、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自由主义思潮发端于西方17世纪末叶,它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个体自由、强调思想宽容”。
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民主主义,在个体的伦理道德上主张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强调温和与节制,它反对任何激进的态度,对以革命的方式改造社会,自由主义怀有深深的恐惧和敌视。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秩序混乱,价值观芜杂。
自由主义对于“人性”和“理性”表示强烈关注,强调自由思想与独立意识的思路,得到部分社会精英阶层人士的认同。
许纪霖先生指出:“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严格而言发端于五四时期。
……大批经历了英美和欧陆自由主义洗礼的留学生回国和西方思潮的大规模东渐,自由主义遂在中国成为显学,并铸造了五四及后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灵魂”。
受到这一思潮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出现。
他们与主流政治疏离,以精英姿态向社会独立发言,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传播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逐步介人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而不可避免地,这一思潮也渗人了当时的中国文坛,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发端的五四时期,可视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开拓期,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更关注的是对自由主义观念的探讨,更注重以自由主义启社会之蒙,而对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观念及艺术表现普遍关注不够。
到了五四之后,20世纪20至40年代,则可视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阐述较全面、彻底;出现了如语丝、新月派、现代评论派、自由人、第三种人、论语派、京派等比较典型的自由主义刊物和派别;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废名、沈从文等自由主义文学作家,“不仅在观念上突破了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束缚,而且在艺术上努力追求个性的表现,自由的表达”,自由主义文学至此有了实际的突破。
1、语丝派所谓语丝派,是指周作人一派的讲“趣味”的作家而言。
语丝社的组织,是在五卅的前一年:出版《语丝》周刊,由孙伏园主编。
领导人物是鲁迅及周作人,孙本来主编《晨报》副刊,鲁迅也常在上面撰稿。
有一次,鲁迅做了三段打油诗,题材《我的失恋》,据说是因为看见当时“哎呀哎呦,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吧”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不了晨报中的某君,认为不能刊载,将稿抽去了。
伏园因此愤而辞职。
过了几天,他提议自办一个周刊,这就是《语丝》。
他去邀了十六人负责撰稿,除周氏兄弟外,尚有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冯文炳、孙福煕、等。
定名《语丝》,据说是有几个人,人已取一本书,任意翻开,用指头点下去,那被点到的,便是名词。
语丝派由此成立。
2、京派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
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着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
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