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
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 件 发 布 标要求。 近期目标( 2016— 2 0 1 8 年 ) :2 0 1 6 年 ,选 取 高 新 区 、常宁新区、 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 和洪庆 新城作 为海 绵城市 建设 试点区 域,积累 经 验 ,探 索 政 策 。2 0 1 7 年 ,各区选取各自试点 项 目 ,重 点 选 择 有 条 件 的 住 宅 小 区 和 绿 地 广 场 、市政道路、城市水系等城市公建项目开展 试 点 工程 建设 。2 0 1 8 年 末 , 试点区域实现年径 流 总 量 控 制 率 达 到 8 0 % ; 城市内河防洪标准达 到 自 排 5 0 年 一 遇 、抽 排 雨 洪 同 期 2 0 年 一 遇 ; 城 市 防 洪 标 准 达 到 2 0 0 年 一 遇 。2 0 1 8 年 年 底 , 海绵城市建设在 全市全面展开。 中远期目标( 2019年起) :建立一套源头 控 制 、过 程 管 理 、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管 理体系( 规 划 、设 计 、施 工 、竣 工验收、运行 维护及考核评估) 。新建项 目的海 绵性审查率 达 到 100%。 二 、基本原则 创 新 理 念 ,统筹考 虑 。创新城市雨水管理 理 念 ,重 点 考 虑雨水 蓄集,最大限度利用雨水 资源, 统筹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水 资源、 水环境、 水安全 和水生 态问题 。 规 划 引 领 ,系统布局。在城市各层级水系 统 、 园林绿化、道 路 交 通 、排水防涝等专项规 划中落 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建 设 的 内 容 ,先 规 划 后 建 设 ,发挥城市规划在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控制和 引领作用。同时,系 统考虑全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 设 的 目 标 、策略 和建设 时序。 示 范 先 行 ,有序推 进 。在有条件的地方优 先推行 海绵城 市建设 理念和技术。通过试点区 域 的 经 验 探 索 和 示 范 作 用 ,按照建设的难易程 度 和 城 市 建 设 计 划 安 排 ,有序推进全市范围内 海绵 城市建 设进程 。 因地制宜, 生态优先。 结合西安生态条件, 突 出 原 生 态 保 护 , 因地制 宜选择 渗、滞 、 蓄 、 净 、 用 、排 等 多 重 措 施 ,科 学 选 用 下 沉 式 绿 地、 植 草 沟 、人 工 湿 地 、 透水铺装、 透水路面、 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三、重点任务 ( 一 )完善规划和标准编制。 1 . 加快编制《 西安市海 绵城市专 项规 划》 和 《 西安市海 绵城市规划设计 导则》 。 充分考虑 西安市地 质、水 资 源 、供 水 、雨 水 、污水 、 园林绿地等因素,按照海绵城市建 设 的 要 求 ,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年径流 污染控制 率、建成区绿地率和雨水资源化利用 率等海绵城市主要控制指标纳入控规指标体 系 ,明确雨水收集利用总量与年均降雨量的比 值 或 雨 水 利 用 量 替 代 自 来 水 比 例 ,编制完成 《 西安市海 绵城市专 项规划》和 《 西安市海绵 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 责 任 单 位 :市 规 划 局 ) 2 . 修编全市 各类专项规 划。 编制《 西安市排水防涝规划》 , 明确低影 响开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与城市雨水 管渠系统及超标 雨水径流排 放系统有效 衔接, 结合地质条 件和土地利 用规划,优化低影响开 发设施的 竖 向 与 平 面 布 局 ;修 编 《 西安市生态 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依据总体 规划划定城 市 保 护 绿 地 ,细化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 制 目 标 和 指 标 ,明确建设项目控制模式,比例 和 量 值 ,指 导 项 目 建 设 ;修 编 《 城市综合交通 专项规划》 , 明 确 低 影 响 开 发 控 制 目 标 ,协调 好 道 路 的 空 间 布 局 ;修 编 《 西安市 水 系 规 划 》 , 明确水系保护范围及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编 制《 西安市污 水 处 理 设 施 建 设 “ 十三五” 规划》 、 《 西安市再生水利用“ 十三五”规 划 》 、《 西安 市供水“ 十三五”规 划 》 、《 西安市湖池保护管 理办法》 、《 西 安 雨 水排 水规划》等相关规划 。 ( 牵 头 单 位 :市 规 划 局 ) 3 . 制定标准规 范。 低影响 依 据 中 省 要 求 ,结合西安 市 地 域 特 点 ,制 定《 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 — 开发技术指 南与施工指 导细则》和 《 西安市海 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与考核标准》 。( 责任单 位 :市 建 委 ) ( 二 )持续推进 建 设 。 1 . 建立全市 海绵城市项目库。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四篇)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根据西安市的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制定了以下技术规定:1. 建筑物布局设计: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考虑到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和便利性。
2. 建筑高度和容积率:规定了不同区域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和容积率,以保持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空间布局。
3. 道路设计:规定了不同道路类型的宽度、弯道半径等要求,以保障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4. 绿地和景观规划: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置绿地和景观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5. 建筑物外观设计:规定了建筑物外墙材料、颜色等要求,以保持街道和建筑物外观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6. 建筑物保护与维修:要求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规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
7. 火灾防护与安全规定:规定了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等要求,以保障公共安全。
8. 城市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噪声控制、空气质量保护等。
以上是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一些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定和修订。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西安市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辖区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坚持____,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统一管理,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西安市绿地规划分析
3.7 绿地规划目标
为了实现创建指标,西安市继续以大树栽植、广种花卉、新建园林景观、提升绿地档 次为重点,为2014年9月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冲刺:三年内计划栽植大树10万 株;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机场高速沿线60米宽的景观林带和30-50米宽的绿色廊道; 计划今年完成9个公园以及120个城市小广场(小游园)的建设;垂直绿化1700栋建 筑物。同时,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共拆除约11000米院落围墙,把沿街的围墙拆 迁率提高到90%以上。15年后的古城西安,将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型公园”。 将在现有59处公园、绿地的基础上,新增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和7座历史文化公园。 预计到2020年,西安城市绿地面积总计将达35850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市国土总面 积的三十分之一强),公园绿地达6005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城墙内面积的近5倍), 防护绿地4800万平方米。届时西安市主城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人均规 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8m2,绿地率为50%,绿化覆盖率为55%。公共设施的绿地率不 低于30%,部分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不应低于75%,新建各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 %,市政公共用地绿地率为30%,道路的绿地率则为20%-25%。围绕西安城区的灞 河、浐河、沣河等8条河流和一、二、三环道路分别建设30-100米宽(在主要道路两 侧根据现场情况)的生态林带,与市区内的公园、广场、小游园等构成“珠落玉盘” 的大地格局,同时绿地斑块系统和绿色廊道系统相互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 间体系。再配以若干条200-500米不等宽的三环绿带、幸福林带、唐城林带、丰庆路 林带、渭河风景线、灞河风景线等花园式绿化带。
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 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含曲江旅游度假区、大雁塔北广场及大慈恩寺)、汉城水 上公园、南郊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草滩生态园、曲江南湖、大明宫皇宗遗 址公园、西安生态博览园。 7座历史文化公园 长安城遗址公园、大兴善寺、半坡遗址公园、阿房宫遗址公园、唐城遗址公园、 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公园。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61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6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7月31日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20号),有序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全面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创新城市节水、治污和河流改造的方法,完善海绵城市建设、验收和监控各项制度,实现海绵城市由科研向产业转换,将西安市建设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独具地理区域特点的海绵城市典范。
“十三五”期间,使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
近期目标(2016—2018年):2016年,选取高新区、常宁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和洪庆新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积累经验,探索政策。
2017年,各区选取各自试点项目,重点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和绿地广场、市政道路、城市水系等城市公建项目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2018年末,试点区域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城市内河防洪标准达到自排50年一遇、抽排雨洪同期2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2018年年底,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市全面展开。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专业:风景园林硕士硕士生:王立峰指导老师:吴雪萍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落后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直接制约了城市正常运行和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为此,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来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
目前在西安市城市雨水自然收集面积越来越少,除自然山水和人工水系外,只剩下了城市绿地,而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的应用势在必行。
本论文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在西安市道路绿地中的应用,就是要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化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消纳更多的城市雨水,从而指导西安市新建道路绿化建设,缓解雨水排放压力、平衡城市道路生态环境。
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阐述了相关理论概念,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应用现状,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方法与内容。
然后仔细剖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国外几大雨洪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西安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自然条件分析,构建了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组合系统。
具体分为: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控制目标、技术设施选择;并通过对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的特点分析,最终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最后以西安市建材北路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应用为例,针对西安市的道路绿地特点,优化组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设施组合系统,达到道路景观效果与雨水处理有机结合的生态效果。
关键词:道路绿地;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Sponge City Green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Xiaan Urban RoadSpecial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Graduate Student: wang li fengTutor: Professor Wu Xueping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lagging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which directly restri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cities and affect the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 To this end, China proposes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oncept, whose idea is using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to control rainwater runoff. At present, the natural col lection area for urban rainwater in Xi’an is less and less. Besides natural landscape and artificial water system, there is only urban green space. Since road greenbelt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sponge urban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in the road greenbelt of Xi'a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urban road greenbelt’ functions,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used to guide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road greenbelts in Xi’an, thereby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rainwater discharge and balancing the urban ro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explain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concepts,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clarifie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methods and contents. After that,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several major concepts of rainwater and flood manage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are deeply analyz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an a combined system of urban road green space and sponge city measures is constructed This combined system of measures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volves: The general idea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 the goal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 the principles in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ies and facilities of urba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an; proposing the combined system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by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Finally, tak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s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of Xi'an Jian Cai North Road as an example, this work designs a complete system of technical facilities by coun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greenbelt in Xi'an, and this system achieves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oad landscape effect and rainwater treatments.Key words: Road Green Space; Sponge C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Technical facility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1.1城市雨水问题日益突出 (1)1.1.2城市内涝频发道路积水严重 (1)1.1.3国家重视海绵城市建设 (2)1.2相关理论概念解读 (2)1.2.1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1.2.2 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概念与内涵 (3)1.2.3城市道路绿地概念 (3)1.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应用现状 (5)1.3.1国外研究的应用现状 (5)1.3.2 国内研究的应用现状 (6)1.3.3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9)1.4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内容 (9)1.4.1研究目的 (9)1.4.2研究意义 (10)1.4.3 研究方法 (10)1.4.4研究内容 (11)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1)1.5.1论文创新点 (11)1.5.2技术路线 (12)第2章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3)2.1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 (13)2.1.1 海绵城市建设 (13)2.1.2 低影响开发(LID) (14)2.1.3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 (15)2.2 海绵城市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 (15)2.2.1海绵城市建设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MPs) (16)2.2.2海绵城市建设与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 (17)2.2.3海绵城市建设与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17)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海绵城市建设与道路绿地系统的关系 (17)2.3.1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17)2.3.2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 (18)2.4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的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 (18)2.5本章小结 (19)第3章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20)3.1西安市的自然概况 (20)3.1.1地理位置 (20)3.1.2气候条件 (20)3.1.3地形地貌 (20)3.1.4地质结构条件 (21)3.1.5经济概况 (22)3.2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现状 (22)3.2.1西安市城市绿地总体情况 (22)3.2.2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总体布局 (23)3.2.3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与管理情况 (23)3.2.4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雨水处理现状分析 (23)3.3西安市道路绿地系统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应用影响因素 (24)3.3.1水文气象条件 (24)3.3.2地质条件 (25)3.3.3绿地空间条件 (25)3.4本章小结 (25)第4章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27)4.1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27)4.1.1总体思路 (27)4.1.2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系统典型流程 (27)4.1.3建设原则 (28)4.2控制目标 (29)4.2.1道路绿带和交通岛绿地 (29)4.2.2广场、停车场绿地 (30)4.2.3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区的道路绿地 (31)I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技术设施选择 (31)4.3.1技术设施选用 (31)4.3.2渗透技术 (32)4.3.3储存技术 (34)4.3.4调节措施 (34)4.3.5传输技术 (35)4.3.6截污净化技术 (35)4.4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36)4.4.1优化城市道路断面 (36)4.4.2 道路绿带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40)4.4.3交通岛绿地 (43)4.4.4广场、停车场绿地 (44)4.5 植物配置选择 (44)4.5.1 城市道路雨水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5)4.5.2植物配置选择原则 (46)4.5.3技术设施组合系统植物选择 (47)4.6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注意事项 (50)4.7本章小结 (50)第5章西安市建材北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实例分析 (51)5.1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51)5.1.1项目概况 (51)5.1.2周边环境分析 (51)5.1.3气候、地质条件 (51)5.1.4道路断面及路面排水分析 (52)5.1.5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及现状分析结论 (53)5.2建设控制目标 (53)5.2.1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54)5.2.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调蓄容积 (54)5.2.3设施占用绿地比例 (54)5.2.4建设控制目标 (54)5.3 技术措施选择及组合系统 (54)II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1技术措施选择 (54)5.3.2设施组合系统 (56)5.4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内容 (57)5.4.1植物试点 (57)5.4.2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试点 (57)5.4.3透水铺装材料透水性对道路结构的影响测试 (58)5.4.4初期雨水两种处理方式的净化能力测试 (58)5.5设施组合效果 (58)5.5.1测算结果 (58)5.5.2 生态社会效应 (58)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6.1 结论 (61)6.2展望 (61)致谢 (62)参考文献 (63)附录 (6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8)IV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城市雨水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过快,加之很多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
西安城市设计导则
西安城市设计导则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城市形态和文脉,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西安市制定了《西安城市设计导则》。
该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城市形象和品质:强调城市形象和品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城市文脉相协调,保持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二、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与城市设计导则相符合,注重环保、节能、安全和舒适。
三、建筑和公共空间设计:要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人性化、舒适、美观和实用性,符合城市形象和品质的要求。
四、交通规划和建设:要求交通规划和建设要科学合理,注重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优先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五、景观环境和绿化:要求景观环境和绿化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合理规划和布局绿化带和公园,注重生态环保。
六、文化遗产和历史保护:要求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充分利用城市文脉和历史积淀,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七、城市管理和维护:要求城市管理和维护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城市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该导则的出台,标志着西安市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保
护和发扬城市文化和历史,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城市生活和旅游体验。
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西安作为中国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该体现出对古都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以“继承、创新、包容、可持续”为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西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古都文化的传承。
西安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如兵马俑、大雁塔等。
设计师要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保持与历史建筑的和谐统一,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在城市布局中要保留历史街区和古代城墙的元素,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和活动,使居民和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西安的历史文化。
其次,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有创新意识。
西安是一座拥有全国最大高科技产业园区--西安高新区的城市。
高新区是西安发展新兴产业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地区,也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高新区的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土地和配套设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先进的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使西安成为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的中心。
第三,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社会和谐,实现包容性发展。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融合的城市,要注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和谐共处。
在城市规划中要有适应性和包容性,充分考虑各个群体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建设多功能的社区,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同时,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规划,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城乡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到城市工作、生活的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供良好的农民工就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西安海绵城市实施方案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安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的特性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调整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雨水的收集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西安市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
首先,西安市将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绿地率和水体比例。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水体,增加城市的自然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西安市将加强城市雨水管理和治理,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
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现象,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此外,西安市还将推进城市水体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加强城市水体的保护和治理,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西安市将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的生态修复和建设。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绿色屋顶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最后,西安市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推广。
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西安市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
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雨水的收集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贡献。
讨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讨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摘要: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经过大量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规划设计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技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关系,确定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才能确立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要点引言:在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明确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然后积极地积极地建立起由环境、社会、经济构成的生态城市的具体的规划指标,在城市规划中积极做好现代生态城市的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积极建立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的一批职能机构,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城市生态化规划,相信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一定会圆满地完成,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生态和谐宜居的园林城市的构建注入活力。
1、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下的一个文明产物。
既然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就必然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上都会受到干扰。
所在对城市的规划中,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状况。
城市规划一旦受到不好的影响势必导致一座城市失去生气和活力。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观念上的不断改进,就城市绿化和生态意识问题上,已经提升了一定的认识。
即在城市中实行生态化设计的这一理念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我们所说的生态城市,实际上就是指的是积极地建立一个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态良性循环、繁荣昌盛,以及具有社会保障系统。
在这一个系统里,积极地提倡社会和环境高度的和谐,要求我们居住的环境安全、舒适、整洁。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是重要的一种手段,是重要的纲领。
积极地实现环境保护跟城市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意义所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构建城市生态休闲中心
城市绿地系统的配置原则
• 功能互补原则:各类绿地功能相互补 充,形成完整的绿地体系 • 资源共享原则:充分利用绿地资源, 提高绿地利用效率 • 灵活适应原则:根据城市发展和居民 需求,及时调整绿地配置
03
构建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策略与方法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规划理念与目标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目标
• 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城市绿地系统 • 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休闲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改进
• 针对绿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 加强绿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进绿地规划实施的格局 • 提高绿地规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益,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分析
国内外优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介绍
国外优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保障措施
•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绿地规划的 顺利实施 •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绿地规划的实施 经费 •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绿地规划的科学 性和技术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评估与反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反馈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绿地规划方案 • 加强绿地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保障绿地规划的有效实施 • 建立完善的绿地规划反馈机制,促进绿地规划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规划理念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规划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绿地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绿地空间布局
• 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地体系 • 保证绿地资源的均衡配置,满足城市各区域的绿地需求 • 注重绿地空间的连续性,形成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
西安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西安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一、西安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近年来,西安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为城市的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人口方面,西安的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这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结构,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传统的制造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蓬勃发展,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更加丰富,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二、西安城镇化发展的优势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为城市的发展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人才,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2、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中西部的交汇地带,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西安能够更好地与周边城市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3、教育科研资源丰富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4、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转移等,为西安的城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西安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环境压力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面临着短缺的压力。
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空气质量、水污染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对高品质城市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绿道作为一种线形开敞空间,不仅承担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生态功能,更是串联城市景观节点,链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融合了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文章通过案例研究,明确绿道的分级分类和定义,通过解读西安“三河一山”绿道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城市绿道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道,三河一山,生态修复1绿道的发展进程1870年,游历欧洲归来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厌恶了美国格子状复制的街区规划,认识到将绿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修建了伊斯顿公园路。
20世纪90年代当国外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绿道活动时,我国才慢慢尝试着引入绿道的概念。
2010年前后,我国绿道建设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随后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广发展,10年间,绿道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规模。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
2018年后至今,全国各地多措并举推动绿道建设。
2绿道案例研究2.1珠三角绿道珠三角绿道是我国城市群绿道规划的初次探索,由区域绿道串联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城市,由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提升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这些绿道通过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珠三角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融合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
2.2成都天府绿道天府绿道不只是一条绿道那么简单,它“可进入,可参与”,天府绿道兼顾颜值和内涵,其功能包括生态保障、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博览、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是城市发展多功能复合、多功能叠加的载体。
2.3浦阳江生态廊道项目通过水生态修复和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拯救了一条曾经被抛弃的母亲河,并唤起了浓浓的乡愁记忆。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生态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将就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设计理念、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背景及意义西安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应体现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
通过合理的公园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生态美感,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西安的历史文化。
三、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如植被的多样性、水体的自然流动等。
2. 文化传承原则:结合西安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体现城市的文脉。
3. 功能性原则:公园应具备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4. 可持续性原则:设计应考虑长远发展,注重公园的可持续利用和未来扩展的可能性。
四、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践1. 植被设计:在植被选择上,应注重多样性和本土化,通过合理的配置,形成多样的生态群落。
同时,结合西安的历史文化,选用具有历史意义的植物种类,如古槐、柏树等。
2. 水景设计: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人工湖、喷泉等形式,营造出宜人的水景。
同时,应注重水体的自然流动和生态净化。
3. 文化元素融入:在公园的布局和建筑设计中,融入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建筑风格、历史雕塑等,使公园成为展示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4. 功能分区:根据公园的规模和市民的需求,合理划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区域,使公园能够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将朝着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浅谈西安的环境保护问题
浅谈西安的环境保护问题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西安的环境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空气质量。
在冬季,由于供暖需求的增加,煤炭的燃烧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大。
加之不利的气象条件,污染物容易积聚,雾霾天气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健康,也对城市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是水资源的保护。
西安虽然地处黄河流域,但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污染,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紧张局势。
再者,城市垃圾的处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垃圾分类制度虽然已经推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分类不准确,以及垃圾回收和处理设施不完善等。
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垃圾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会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造成西安环境保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些传统产业如化工、钢铁等,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尽管近年来西安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存在。
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大规模的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以及城市交通拥堵导致的汽车尾气排放增加,都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此外,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也不容忽视。
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比如随意丢弃垃圾、浪费水资源等。
为了解决西安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同时,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鼓励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一、基本情况(一)城市概况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
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
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
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
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稿)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第五章建筑间距 (24)第六章建筑退让 (25)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第十章停车场 (33)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第十二章附则 (3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
(具体分区见附图1)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篇)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一、总则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操作指南。
本规定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统一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保护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基本要求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增进居民生活品质,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 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3. 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4. 加强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协同,提高城市规划实施效果。
三、城市建设用地规划1. 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保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
3. 控制城市扩张速度,避免无序扩张,保护农田资源。
4. 加强土地整理和开发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建筑规划设计1. 鼓励高标准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品质和景观效果。
2.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3.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确保建筑质量和安全。
五、交通规划1. 发展多样化的交通方式,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2. 鼓励公共交通优先,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3. 注重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合理规划交通路网布局。
六、环境保护1.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和破坏。
2.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推动节能减排,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七、城市更新和保护1. 加强老旧小区和城市病区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2.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建筑,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3. 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升级,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八、规划编制和管理1.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2. 推动规划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探析西安市生态绿化的发展 赵健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探析西安市生态绿化的发展赵健发表时间:2018-01-18T09:54:22.1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赵健[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的聚焦点。
本文分析了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西安生态经济城市的对策建议。
西安市绿化养护管理处陕西西安 710008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的聚焦点。
本文分析了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西安生态经济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西安;生态绿化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所谓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再通过协调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及协调发展的一种思想意识和组织形式。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健康及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看,城市是以人为主体,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这三者构成的复合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消费观以及效益观而产生的一种全面的发展模式,其强调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同时,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健康及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 2.1国家政策的优势中共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摘要: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南部秦岭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对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西安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缓冲区、南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因其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堪称华夏故都。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安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出现了蔓延式发展趋势,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靠秦岭,北滨渭河,八水绕城,南山北塬”的地理格局,为城市空间形态奠定了基础。
巍峨的秦岭是关中生态安全的屏障,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则是关中城市生态之本。
西安自古就有“山水城市”建设的典范,从西周沣镐二京、秦都咸阳、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思想。
西安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编制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待城市南部区域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控制—保护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总规中,只注重城市功能区划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秦岭的生态屏障作用。
因此,秦岭区域的人为破坏现象屡见不鲜,山体开挖、毁林开荒、水源污染等现象随处可见。
20世纪90年代总规中,明确提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概念,西安城市南部区域作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生态保护视野。
2008年西安第四轮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城市南部区域生态安全的思路。
规划指出应将秦岭作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构筑以南部秦岭山地、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以山、林、塬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的生态体系。
3近年来,西安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构建城乡一体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指导下,先后编制完成了《秦岭北麓环山路两侧用地规划》、《秦岭北麓峪口整治规划》、《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8--2020)》等多项规划,并出台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规划到法规,加强了城市南部区域的生态保护,使秦岭充分发挥了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和水源涵养功能,保障了城市生态安全。
二、从南控到南融的转变可以说,以“保护为本”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在空间控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南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0年期间,西安主城区规模以每年13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使得西安城区与秦岭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域大大压缩,用地结构不合理、建设布局凌乱、盲目开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的健康发展。
因此,怎样保护城市南部生态空间,发挥秦岭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城乡和谐有序发展,成为西安人文宜居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西安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提出了从“南控”到“南4融”的思路。
“南融”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向南拓展,加强生态建设,使秦岭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融入到西安城市的建设当中,使秦岭真正成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的巨大“财富”。
因此,可以说“南融”既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又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既将城市融入了原生态,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三、三、三、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而,近年来西安各区县、开发区发展迅猛,对空间拓展的需求大大增加,城市空间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面临严重挑战。
如不对城市扩张加以控制引导,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将难以承载。
因此,保障西安城市生态安全,划定城市与秦岭之间的生态缓冲区,确定主城区增长边界,保护西安“山、水、塬、城”的环境特色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西安城市建设主要面临如下问题:1、城市快速向南扩张,压缩了城区与秦岭之间的缓冲空间,对秦岭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2、城市规模扩大,热岛效应加剧,雾霾天气频现,环境质量日堪忧。
4、无序的开发建设,使秦岭植被退化严重,水环境日益破坏,生物种属灭绝加速。
5、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消亡,宗教人5文难以传承,地域特色逐渐消失。
四、四、四、四、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1、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避免城市连片发展,改善区域环境。
2、规范区域开发建设,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管控区域空间形态。
3、加强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提高秦岭水源涵养功能,保证西安城市用水安全,实现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五、五、五、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1、城市建设控制线以南区域进行总体控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2、建设用地组团布局,禁止连片发展,组团内严格控制土地使用性质。
3、支持县城、小城镇、新农村社区和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
县城、小城镇及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可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在生态缓冲区以北预留发展空间。
新农村社区在不影响生态要求前提下适当发展。
4、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及建设强度,保证开发建设与区域环境相协调。
六、六、六、六、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结合自然地形、河流,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及已有规划、现状建设等制约条件,设定城市建设生态缓冲区界限。
按6区域管理职能划分为七个区段,包括周至县、户县、高新区、长安区、航天产业基地、蓝田县和大秦岭,区域总面积为1537平方公里。
1、用地控制为控制生态缓冲区建设总量,有效改变无序建设现状。
按照生态控制原则,确定生态缓冲区用地控制措施。
具体为: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确定的用地规模原则不变;《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批复后,省政府已批准的规划原则不变,市政府已批准的规划适当调整;各区县在编的规划与生态缓冲区有冲突的予以调整。
通过用地梳理核减和项目整合,有效管控了区域开发建设。
2、指标控制建设项目建设强度及建设高度由山脚山至城市建设控制线按阶梯式控制,区域内建筑密度、绿地率在《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基础上提高标准,严格控制。
(1)建筑高度环山路以南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9米;环山路北50米至500米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9米;环山路北500米至1000米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环山路北1000米至5000米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环山路北5000米至控制线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36米。
(2)建筑密度7环山路以南西太路至长安大道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8%,环山路以南西太路至长安大道区域外其它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10%;环山路北50米至500米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15%;环山路北500米至1000米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25%;环山路北1000米至5000米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26%;环山路北5000米至控制线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20%。
(3)绿地率绿地率依据《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陕建发【2008】73号)文件适当提高。
类别包括:居住类绿地率不小于35%;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不小于35%;商业类绿地率不小于25%;文化旅游类绿地率不小于40%;基础设施绿地率不小于25%,工业用地不大于20%。
3、形态控制(1)宏观层面:依据生态控制原则划定适建区和限建区,组团式用地布局与山、水、塬自然空间有机结合。
确保空间形态与秦岭天际轮廓线相协调。
(2)中观层面:结合区域道路,河流、塬坎等自然地形构筑绿化生态廊道,形成片区组团与自然廊道相结合的生态格局。
(3)微观层面: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应错落有致,保证整体形态与山体相协调,建筑色彩、建筑风貌符合地域特色。
七、七、七、七、结束语结束语结束语结束语8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保障。
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对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西安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
[2]《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3]《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8-3-1施行)。
[4]《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10-1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