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ee876071fe910ef02df86c.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6e026ae518964bcf847cb6.png)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一、文化常识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他整理过《诗经》、《周易》等古代文献。
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删修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
2、《论语》中的“论”,应读lún,纂辑的意思;“语”,意为话语(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文解读(一)第1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A、无乃尔.是过与..恐怕你责备反问语气词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把(它)作为C、何以..伐为.为什么表示反问的语气词2、翻译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3、理解A、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告诉孔子时,为什么说季氏“有事”于颛臾,而不是直接说“伐”颛臾?据此,我们可以在“曰”前添加什么样的词语,表明两人告诉孔子此事时的神态或心理?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表达比较委婉,另外称“伐”与事理不合,所以特意含糊其辞。
(略)恭敬地、含糊其词地、悄悄地、心虚紧张地……B、“何以伐为?”什么语气?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伐颛臾的态度如何?孔子的理由什么?反问语气,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
理由有三点: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受先王之封,不可伐;2、“且在邦域之中矣”,它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3、“是社稷之臣也”,既然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不当伐。
(二)第2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却护持跌倒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且尔..言过.矣况且、而且你的错,犯错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从在这过错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3、理解A、从此段看,冉有对季氏伐颛臾的态度如何?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时他的说话的样子怎样?请在“曰”前添加适当的词语。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ee70ecfc4ffe473268ab7c.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 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 ) 社稷.()虎兕. ( )柙. ( )椟. ( )干戈.()固而近于费.(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2.固.而近于费()3。
不患.寡而患不均() 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 )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⑵虎兕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 危言危行( )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过(1)无乃尔是过与()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 ) 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 )..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
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583738915f804d2b16c1ae.png)
学案(一)答案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字音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fú wãi wâi二、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过①责备,动词②过错,错误,名词3.①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④判断句⑤宾语前置句三、(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①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②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
一是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二是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学案(二)答案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
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四、归纳总结:“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84a8a16bec0975f465e2ff.png)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的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既来之,则安之。
A危险∕颠簸∕搀扶着∕安定B危害∕扑倒∕搀扶着∕使……安定C不稳定∕扑倒∕搀扶着∕安定D不稳定∕跌倒∕搀扶着∕使……安定7、下列“是”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8、下列成语中,属于从《论语》中引申出来的有()项A祸起萧墙B望洋兴叹C井底之蛙D五十步笑百步9、本文中,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最有力的话是()A颛臾是鲁国的社稷之臣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作为家臣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D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10、划线部分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孔子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加以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整理6-9DAAC10、类比、比喻、引用;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匣”比作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比作颛臾被季氏消灭。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ee876071fe910ef02df86c.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14季氏将伐颛臾(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
![14季氏将伐颛臾(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d885e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1.png)
14季氏将伐颛臾(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一)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则将焉用彼相.矣()(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和“相夫子”两个“夫”字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字的用法相同。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伐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B.则修文德以.来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某所,而.母立于兹D.且在邦域之.中矣而在萧墙之.内也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则修文德以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既来之,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B.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C.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7.对文章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尖锐指出季氏的忧患在萧墙之内,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8583024afe04a1b171debd.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之南宫帮珍创作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分歧)(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分歧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分歧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34e5881ed9ad51f01df2f4.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之老阳三干创作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分歧)(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分歧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分歧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分歧.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之”字用法分歧的项()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①②③“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②偏远处所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事理,作出简要回答.①②③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9.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毛病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说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门生的批驳,语势跌荡放诞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条理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脸色、举措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年夜是年夜非面前的见义勇为,直面邪恶,充沛地显示了出来.【立异能力训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①为短文断句标点.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女”,都是通假字,同“汝”.“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望”是“看”的意思.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为带点的字注音①省②传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A.谋: C.交:B.忠: D.信:③翻译这则短文.按原文默写: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参考谜底【同步达纲练习】一、1.① 2.②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假造”之意4.①引进举措对象,不译②对,对,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5.②二、1. ③ 2.③ 3.④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说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犯毛病严重7.解析:选 B.A.过:责备.C.相:扶持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8.解析:选D.都是连词,暗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暗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暗示假设,那么/连词,暗示承接关系,就. 9. 解析:选 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实质所在.10.解析:选 D.文中并没有“心态、脸色、举措”的刻画.【立异能力训练】1.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B2.①ǐngán②③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处所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处所呢?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ee876071fe910ef02df86c.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8bff3458fb770bf78a55d0.png)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
学案(一)答案
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字音 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 fú w?i wai
二、
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
过 ①责备,动词 ②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省略句 ④判断句 ⑤宾语前置句
三、
(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57d7502cc58bd63186bdd1.png)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Ji Shi Jiang Fa Zhuan Yu" Study Case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基础知识掌握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冉有()社稷()柙()虎兕()萧墙()相夫子()椟()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②③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a.危险颠簸辅助b.不稳定跌倒辅助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d.危险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为: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为: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于: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③虎兕出于柙于:④龟玉毁于椟于: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
⑴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二是______。
⑴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
⑴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e837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8.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此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和答案的形式,探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练习题一:季氏将伐颛臾,为何会引起这样的行动?答案:季氏将伐颛臾,是因为季氏家族对颛臾地区的资源和利益有所觊觎。
他们希望通过武力征服颛臾,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练习题二: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否正当?答案: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他们以武力侵犯他人的领土和权益,违背了和平与公正的原则。
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受到谴责。
练习题三:颛臾是否应该被季氏征服?答案:颛臾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拥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是对颛臾人民的侵犯和剥夺。
颛臾应该保持独立,并且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练习题四:季氏将伐颛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反思权力和利益的关系。
追求权力和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但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和合理。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权。
练习题五:如何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答案:要避免季氏将伐颛臾的行为重演,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
法律应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自由,确保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练习题六: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对我们个人有何启示?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权力和利益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和公正的判断。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不去侵犯他人的权益。
练习题七:如何用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来解读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答案: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可以引起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不择手段。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4a459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0.png)
【高中课内阅读】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品格都能潜移地影响人的气质、陶冶人的修养。
多做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
为您整理了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希望和您一起探讨!高一年级课内阅读《季氏将伐颛臾》附答案写作《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季氏将南征颛臾。
冉存有、季路载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谋!并无乃尔就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就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南征为?”冉存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谋!周任存有言曰:‘陈力就列,无法者终了。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自身利益柙,龟玉焚毁椟中,就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表述全部正的就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既来之,则安之。
a危险?高速行驶?搀扶着?安稳b危害?咬噬?搀扶着?并使……安稳c不稳定?扑倒?搀扶着?安定d不稳定?跌倒?搀扶着?使……安定7、以下“就是”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就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故远人破口大骂8、下列成语中,属于从《论语》中引申出来的有()项a祸起萧墙b望洋兴叹c井底之蛙d五十步笑百步9、本文中,孔子抨击冉存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最有力的话就是()a颛臾是鲁国的社稷之臣b君子疾夫比涅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作为家臣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d季氏之弊“无此颛臾而在萧蔷之内”10、划线部分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孔子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加以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b78596af1ffc4fff47ac88.png)
1、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2、先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再作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后设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止:不去,不担任)
4、固而近于费固:(城郭)坚固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cfbe7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7.png)
季氏将伐 度是什么?
孔子认为季氏 伐颛臾会给国 家带来什么影 响?
孔子提出的解 决季氏伐颛臾 问题的方法是 什么?
季氏将伐颛臾 的原因是什么?
请解释“无乃 尔是过与”的
含义。
孔子对于季氏 伐颛臾的态度
是什么?
请分析“吾恐 季孙之忧,不 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这句话的深层
季氏伐颛臾的影 响:对当时社会 及后世的影响与 评价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与“仁”的道德原则相违背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会导致国家之间的战争和破坏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会导致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会导致季氏的道德败坏和政治危机
成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被后世广 泛引用和讨论。
引发了关于政治、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 考,对后世的哲学、政治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的事件和孔子对它的评价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史和政治 事件之一,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孔子的思想和立场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无数 文人墨客和政治家。
修辞手法:运用排比、对偶等 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句式变换:采用长句与短句相 结合,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词语选用:选用富有表现力的 词语,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表达方式:采用叙述、描写、 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 更加多样化。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季氏与颛臾的矛盾冲突,突显主题。 象征手法:通过季氏伐颛臾这一事件,象征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 人物塑造:通过对主要角色的描写,展现其性格特点,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 语言特色: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上课讲义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上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ae1e7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1.png)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上课讲义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一、注音颛臾..()冉.有()虎兕.()社稷.()近于费.()出于柙.()则将焉用彼相.()矣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谁之过与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①是社稷之臣也。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亦去之。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五、一词多义(实词)1.是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疾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3.止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4.见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曹刿请见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5.过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六、重点虚词1.于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何以.伐为?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①是社稷之臣也。
②何以伐为?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八、翻译句子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答案:一、使动;“来”,使……来;“安”,使……安。
二、①是古义:此;今义:与否反义。
②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
③陈力古义:施展;今义:陈列。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8a2ccbccbff121dc368319.png)
《季氏将伐颛臾》操练之青柳念文创作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诠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分歧)(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小人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分歧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分歧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小人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牛耳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小人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①“今夫颛臾”、“小人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分歧.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之”字用法分歧的项()①既来之②小人疾夫舍曰欲之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诠释.①②③“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一句有四种懂得,选出正确的一项()①远方的不服,不克不及前来和好.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克不及前来和好.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克不及使他们前来归附.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克不及使他们前来归附.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①②③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小人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克不及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9.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小人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说了然“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使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条感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神色、动作的描绘,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眼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创新才能训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①为短文断句标点.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女”,都是通假字,同“汝”.“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望”是“看”的意思.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为带点的字注音①省②传②诠释下列字的词义.A.谋: C.交:B.忠: D.信:③翻译这则短文.按原文默写: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克不及者止.’?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夫子,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克不及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参考答案【同步达纲操练】一、1.① 2.②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假造”之意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5.②二、1. ③ 2.③ 3.④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6.①首先揭露谎言可爱②其次说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7.解析:选 B.A.过:责备.C.相:扶持瞽者走路的人.D.倾:倾覆. 8.解析:选D.都是连词,暗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暗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布局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暗示假设,那末/连词,暗示承接关系,就. 9. 解析:选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实质所在.10.解析:选 D.文中并没有“心态、神色、动作”的描绘.【创新才能训练】1.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B2.①ǐngán②③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高中语文四学案:专题一 文本3 季氏将伐颛臾 含答案
![高中语文四学案:专题一 文本3 季氏将伐颛臾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07995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b.png)
文本3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积累“过、疾、止、为、相"等多义词的义项,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理解孔子提倡的“仁”,体会其说理艺术。
文本名句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既来之,则安之.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颛.臾()②冉.有()③虎兕.() ④出于柙.()⑤社稷.()(2)多音字①相错误!②夫错误!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陈.力就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危.而不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而在萧墙之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①过错误!②疾错误!③止错误!④为错误!⑤相错误!(4)古今异义①丘也闻有国.a有家.b者a.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1)无乃尔是过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自学导航】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 )( )(4)固.而近于费 (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6)不患.寡而患不均 ( )(7)无乃尔是过与. ( )【文本研习】1、阅读第一段,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文中他说了哪些理由?2、阅读第二段,冉有在老师的责问下,把责任推到了季氏身上,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是用什么方法驳斥的?3、阅读第三段,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他的治国安邦的思想是什么?(可从文中找出原句)4、归纳从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或熟语。
【巩固练习】1、古今异义词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今义: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今义: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今义:2、词类活用⑴则修文德以来之⑵既来之,则安之⑶而不能来也⑷后世必为子孙忧3、一词多义于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虎兕出于柙()⑷龟玉毁于椟中()相⑴则将焉用彼相矣()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且尔言过矣()⑶是谁之过与()⑷过犹不及()是⑴是社稷之臣也()⑵无乃尔是过与()4、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⑹龟玉毁于椟中()【拓展延伸】《论语》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礼之用,和为贵。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季氏将伐颛臾》(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Zhuānyú)社稷.(jì)虎兕.(sì)柙.(xiá)椟.(dú)干戈(..gē).固而近于费.(feì旧读bì)(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不担任)4、固.而近于费固:(城郭)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7、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文本研习】1、第一段中他提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这些理由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第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已经臣服于你,是你的附属国了,不当伐。
2、先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再作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后设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表明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
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4、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⑵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堪收拾。
⑶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⑷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⑸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⑹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⑺季孙之忧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巩固练习】1、古今异义词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奴隶社会诸侯封地叫“国”,卿大夫封地叫“家”。
“国”也指“国都、京城”。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介词,用。
“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
为:担任,做。
今义,以为:认为。
)⑷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2、词类活用⑴、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⑵、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⑶而不能来(之)也”(来:使动用法,使……来)⑷后世必为子孙忧(忧:指忧患的事。
动词活用为名词。
)3、一词多义于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介词,引出对象,不用翻译)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⑶虎兕出于柙(从)⑷龟玉毁于椟中(在)相⑴则将焉用彼相矣 (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动词,辅佐)过⑴无乃尔是过与 (动词,责备)⑵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误)⑶是谁之过与 (名词,过错过失) (动词,责备)⑷过犹不及(超过)(《论语•先进》)是⑴是社稷之臣也(代词,此这)⑵无乃尔是过与(助词,提宾标志或者是代词,这,复指“尔”)4、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宾语前置)⑵.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⑶、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⑹龟玉毁于椟中(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