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领土争端的背后
国际政治局势和地区战争等外部因素影响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
国际政治局势和地区战争等外部因素影响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不断演变和地区战争的不断出现,外部因素对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先,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对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都处于非常复杂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无疑也成为了这些大国争夺的重要场所。
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例如,中美在南海的争端,如果日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向美国示好,这将进一步导致中日之间民族矛盾的加剧。
其次,地区战争也是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
现在,世界各地存在着许多的战争,如伊拉克、叙利亚等等。
在这些国家的战争中,日本都有自己的实际利益。
可能会使日本玩弄“恐怖主义”等手段,企图干预这些国家内部事务,进而导致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
如果中日双方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这种矛盾将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引发更多致命性的后果。
再次,外交问题和领土问题也是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一直存在,而这种争端也是中日民族矛盾的源头。
如果双方不能及时处理好领土争端,这将极大地影响两个国家的关系,甚至会导致大规模的战争。
同时,外交问题也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家庭和民间关系。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将会加速发展,给两国的未来带来更大的危险。
最后,国际贸易问题也对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日本不能忽视中国的实力和市场。
然而,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技术争端也威胁着两国的经济安全。
如果贸易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并直接危及两国的经济稳定性。
总之,在国际政治发展和地区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在此背景下,双方应积极寻求解决之路,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中日的钓鱼岛问题由来已久
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根本症结与现实困境中日的钓鱼岛问题由来已久,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世界资源的日渐萎缩,钓鱼岛问题就日渐紧张,其中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日本对钓鱼岛资源的窥视,强行占领钓鱼岛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近由于钓鱼岛的争端问题国内各地都有游行示威抗议的人,让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众人的眼前,这是2005年后又一次保钓运动的高潮。
这次的起因是由于钓鱼岛撞船事件,然而船长回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人看不明白了——中国爱国者自费出海保钓,被警察劝回;外交部发表了日本必须道歉的声明,然后没了下文;接着就是10月份的国庆,在一片欢歌笑语气氛和沸沸扬扬的房价调控新闻之后,大家都忘了有这回事,然后,日本青年又来华看世博会了。
仿佛又什么也没发生。
我估计大多数中国人都和我一样,对于钓鱼岛,认识是相当陌生的。
很多人支持保钓,很可能就是因为事情牵涉到“日本”两字而已,对于他们要保护的东西,可能并不是了解太多。
1.位置、归属与管辖钓鱼岛的位置,是很微妙的。
一言以蔽之,它属于广义上的中国,但是,并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的管辖范围,因为它隶属于XX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
以下为来自Wiki百科的资料:“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XX的大陆性岛屿。
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XX本岛面积。
钓鱼岛列岛(Diaoyu Islands)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分散于北纬25°40′~26°、东经123°~124°34′之间,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
这些岛屿在地质上和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一起,都是XX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为XX岛的附属岛屿。
领土、历史等争端影响了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
领土、历史等争端影响了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愈发突出,主要由于领土、历史等争端的影响。
这些争端既是中日关系的痛点,也是中日民族矛盾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探讨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过程中,领土、历史等争端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领土争端中日在领土方面的纷争主要集中在钓鱼岛、东海油气田、黄岩岛等地。
其中,钓鱼岛问题是中日领土争端的重点问题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分歧逐渐加剧,引发了一系列的争端和激烈的对抗。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立场。
其中,日本认为钓鱼岛系其固有领土,而中国则认为该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此外,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涉及到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外交等方面,因此很难得出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钓鱼岛问题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巨大的矛盾和不安,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强烈情绪。
钓鱼岛争端也成为中日之间加深民族矛盾和敌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中日民族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问题包括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评价、对日军对中国人所犯下的战争罪行的追究、钓鱼岛、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主权争端。
对于中日历史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一次采访中,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称日本侵华是为了“文化传播”,刺激了中国人的愤怒。
而在中国,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日军犯下的罪行是毫无疑问的。
历史问题的持续存在加深了中国和日本民众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而日本民族主义和历史修正主义的表现更是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
这一切都是导致中国和日本关系异常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领海争端领海争端主要涉及到东海油气田、黄岩岛等地的主权争端。
中国认为东海油气田位于中国的领海区域内,而日本方面则认为其属于其领海。
此外,黄岩岛的主权争端,也曾引发中日之间的激烈争斗。
领海争端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领海争端使得中日民间关系愈发复杂和紧张。
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争端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将会给地区稳定和中日关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领土争端问题爆发原因分析
领土争端问题爆发原因分析[摘要]主要对近年来的中外领土争端问题发生的原因做简要叙述和主观评析,以及对建国前后就已经产生的各类领土争端问题的产生进行简要列举和分析。
概括领土争端问题的分类,并简要论述身为中国国民对于此类事件应有的态度和作为[关键词]中外边界与领土问题原因;国民对待领土纠纷应有的态度近年来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南海问题这类领土争端问题一直是中国近年来外交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外争端的根本所在,其实除了这两处问题,我国自建国以来已经存在过许多此类问题,例如北疆第一港-海参崴、中华故土库页岛、麦克马洪线、琉球、唐努乌梁海、江东六十四屯、伯力和黑瞎子岛和南沙群岛。
由此看来,中国的领土问题也是老大难问题了,那么,对于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外方势力“争夺”乃至“强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举一个简要的实例来分析一下: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
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冲绳各约200海里,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
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
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
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
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
在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以后在日本才有了"尖阁群岛" (即钓鱼岛列岛)之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钓鱼岛列岛。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从1937年至1945年间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社会状况:中国国内的腐败和分裂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并向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困境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中国内部也受到了政治分裂和军阀割据的困扰。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927年后发生决裂,使得中国的统一受到了巨大的困扰,各个地区陷入割据局面。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了中国应对日本侵略的能力的丧失。
二、国际政治形势: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无力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动荡时期。
在欧洲,纳粹党逐渐崛起,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整个欧洲的不安。
面对这一情况,各种国际联盟如国际联盟和后来的联合国无力应对日本和德国的威胁。
同时,日本政府在扩张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逐渐向南方拓展领土。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力量分散和国际联盟的无力,中国无法获得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只能依靠自己对抗日本侵略。
三、日本扩张主义: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日本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
20世纪初,日本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已然饱和,而其产业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决定通过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此外,日本军事集团也掌握了国内政权,他们对军事扩张采取了极端的态度。
这种侵略政策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极端思潮的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抗战的爆发。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发动的一场正义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的历史断裂点
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的历史断裂点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次历史断裂点。
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晚间,当时一列沈阳开往顺化的日本邮政物质车辆在丹东附近的南关镇脱轨。
时任日本关东军军官1931年,将此事件借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
此举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战争,彻底改变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决定占领东北地区,并于次年成立了伪满洲国。
这一举动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中日关系陷入冲突的泥潭。
事变后,日本军队对东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残暴统治和侵略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九一八事变不仅导致了中日两国的领土争端,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次历史断裂点。
在此之前,中日两国曾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种友好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断裂。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关系的断裂点,也是整个东亚地区局势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东北地区的侵略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由此,中国成为了抵抗日本军事侵略的主要战场。
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关系也随之走向紧张和对抗。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的冲突和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继续对中国进行抵国统二中战争鬼人化:仇日主义激化,大批中国人民丧生于日本军队的屠杀和暴行之中。
这使得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势如水火,形成了无法修复的鸿沟。
时至今日,九一八事变已经成为中日两国历史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虽然中日两国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和对话,但九一八事变所带来的深层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的历史断裂点,凸显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
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应该被铭记,以避免重蹈覆辙。
中日战争的历史因素和战争影响
中日战争的历史因素和战争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因为南京事件爆发了全面战争,为期8年的中日战争使中国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战争中出现了大量恶行,包括南京大屠杀等,中日两国的关系也持续恶化。
本文将从历史因素、战争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中日战争的问题。
历史因素中日战争是历史的产物,它的爆发不是突然的。
20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1.民族情绪民族情绪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中日之间存在着种种纷争。
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败北让日本人有所鄙视;而甲午战争后,又让中国人内心抱怨和愤怒。
这种情绪在日本国内也有类似情况。
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两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两国之间的互动性。
日本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实施了殖民扩张政策,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本国的发展和扩大影响力。
而中国在这种扩张中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地理位置也成为了中日之间激烈竞争的原因之一。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封建制度加上后期的战乱,给日本人的侵略提供了扩张的机会,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而日本政府往往采取军事手段来对抗中国,这也加剧了中日之间的争端。
此外,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恐吓下开始了模仿世界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在十九世纪末开始了新政治制度的改革,但因故事复杂、时间短暂等种种因素,改革未能成功。
战争影响1.经济影响中日战争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仅许多公共设施被毁,农业、工业生产陷入困境,大量的人员和物资也被日军掠夺。
此外,由于国家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国经济的发展难以持续,引导了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的落后。
2.政治影响中日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中国民众认识到自己与日本的民族大义,深刻地认识到要抵制任何一种外界侵略的诱惑,团结一致,动员全体国民共同抵御外敌。
中日战争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中国政治体系的调整和坚定奠定了基础。
战后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及其根源
战后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及其根源二十世纪,一个充满血腥味的时代。
世界人民,经过与法西斯组织的顽强抗争,终于迎来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战败的日本,也因此与邻国结上了不少“领土情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诸多原因,日本纷纷与俄罗斯开始了争夺南千岛群岛(日称为北方四岛),与韩国开始了争夺独岛(日称为竹岛),与中国开始了争夺钓鱼岛(日称为尖阁列岛)。
南千岛群岛,位于勘察加半岛与北海道之间,群岛南部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先在前苏联,后在俄罗斯联邦管辖之下。
其中,南千岛群岛包括:伊土鲁朴岛(日本称择捉岛),约3200平方公里;库纳施尔岛(日本称国后岛),约1500平方公里;施科坦岛(日本称色丹岛),约250平方公里;齿舞诸岛(日本称齿舞诸岛),约100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日俄两国在四岛归属问题上互不让步,有过不少争执或冲突。
2006年8月16日,俄国巡逻艇向接近争议地区的日本渔船鸣枪示警,打死一个渔民,此渔民则成为这一争议地区的第一个牺牲者。
2009年7月3日,日本参议院一致通过“促进北方领土问题解决特别法”修正案,明确记载“北方领土为我国固有领土”。
2010年11月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上国后岛。
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视察俄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
当天,日本首相菅直人发表讲话,称俄总统此行“非常令人遗憾”。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011年2月9日下令在南千岛群岛部署更多武器,并称俄罗斯需要在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扩大军力。
日俄两国为什么会为此而较劲不休呢?对于俄罗斯而言:其一,北方四岛拥有自然资源丰富,其被誉为“鱼类宝库”,水产品丰富。
矿产资源同样丰富,蕴藏16亿吨石油,黄金储量约1867吨,白银9284吨,另有397万吨钛,2.73亿吨铁,1.17亿吨硫,每年可提取36吨稀有金属铼。
如此一块有营养的肥肉,的确是让人垂涎三尺!其二,北方四岛拥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钓鱼岛事件的背后
钓鱼岛事件的背后1、美国通过最脆弱的希腊攻击了欧元,火烧连船使得欧盟摇摇欲坠,欧元地位大大动摇,资本快速流向美国,修复美国资产负债表。
通过挑起中日钓鱼岛之争,两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外汇在潜在战争影响下源源流向美国,并打击日元和人民币,能挑战美元的欧元、日元、人民币受到打击,美国则从危机中快速恢复。
2、这个时点爆发的钓鱼岛之争名为领土之争,实为美国主导的经济之战,任何争端的背后都是经济利益在主导和驱使。
3、美国用爱国主义绑架中国政府,这就是香港某些一向反中亲美人士突然反常去登钓鱼岛的原因。
再怂恿日本的2B政客,激发日本长期被压抑的领土欲望。
钓鱼岛关乎两个国家政党的面子,两个民族的自尊,已经被挑起。
4、美国在全球有两大鹰犬,非常凶猛,在欧洲是英国,打击欧元的战役中,它最积极。
在亚太地区是日本,本来美国不想动用日本,因这个国家的人比较二,容易走火,只想用菲律宾挑起争端,让资本流出中国。
然菲律宾不堪大用,中国用军舰加胡萝卜就吓跑菲律宾,只好用日本了。
5、通过打击欧元,挑起东亚争端,导致资本流出欧洲和东亚,流入美国。
这就是美国的QE3,而不是美联储印钞的QE3,世人翘首以待美联储的QE3是这种方式,成本最低的方式。
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货币思维里,那么你就失败了,到时看资本流出中国的速度吧。
6、对于欧元的打击,美国可以直接打击。
因为欧元没有保护屏障,而中国和日本有统一的主权、军队、庞大的外汇储备,只有通过挑起争端和冲突来打击,将资本赶向美国。
中日战争喧嚣尘上,美国却在一边诡异的笑。
7、美联储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经常做空美元一切对手,美联储坐镇中央,麾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出击。
横扫英镑、日元、港币、泰铢等东南亚货币、欧洲,现在盯住了人民币,做空过的人都知道,一旦做空,就会变得很有攻击性,美联储也是这样。
8、将美国整体看成一张资产负债表,最严峻的问题是债务过大。
目前降低负债不可能,只能增加资本,通过打击欧元和挑起东亚争端,资本流入美国,很多会进入股权、房产等所有权领域。
中日东海争端详解
领土主权与中日领海争端大家好:(15:00)下面,我将利用15分钟的时间,从这样三个方面讲述一下领土主权与中日的领海争端。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国领土主权与领海危机大家知道,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领土的管辖权、所有权和不可侵犯权,是具有排他性的最高权力。
国际关系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一旦遭到破坏,其他主权也就难免遭受威胁,甚至还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最终灭亡。
1.那么我国的领土主权状况如何呢?请看,中国国家领土主权,是以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作为中国的领土主权空间来定义的。
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整版图,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标记着红色区域的争议地区,我们与周边邻国在这些地区还存在着重大的领土主权纠纷,甚至还有大面积的中国领土长期以来被他们所占有。
近些年来,日本强化在我钓鱼岛的军事存在,菲律宾国会通过专项法案将我黄岩岛等划为已有,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越南政府更是提出了对南沙群岛的全部主权要求,还有美韩、美日不断在我黄海、东海海域实施军事演习等等。
可以说,中国的周边海域风不平、浪不静,甚至常常是风起云涌、波谲云诡。
环顾整个世界的领海主权纷争,从这张地图上相互交错的各国海洋要求控制线,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所处的东亚地区是世界上领海、经济专属区及大陆架争议最为激烈的地区。
2. 《海洋法》关于沿海国海洋权益的有关界定为清晰明了地搞清中日的领海争端问题,先让我们通过这张图示来认识一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海洋法》中涉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几个概念。
这条线是海水退潮后的陆地边线,称做领海基线。
这以内的水域称为内水。
领海基线向外12海里以内的这些海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海。
距领海基线12海里至24海里以内这12海里宽的水域,被称做毗连区。
毗连区向外到距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内的海域,是专属经济区。
而大陆架,则是指沿海国领土自然延伸到海底的海床和底土,在其200海里内的范围可以说与专属经济区是一致的,向外最多可延伸到350海里。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产生背景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产生背景
(2)国际海洋法的确立为中日东海划界主张提供了法律 依据 中日关于东海划界的争端主要是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 济区的界线之争, 而这些都与战后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 有密切联系。 1958 年 4 月,第一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并通过了《大陆架公约》,首次在国际法上确立了有关大 陆架的法律制度。《大陆架公约》规定:“海岸相邻或相 向国家大陆架的疆界应由两国之间协定予以决定,在无协 定的情形下,除根据特殊情况另定界限外, 疆界应适用 等距离予以确定。” 1960 年 3 月,联合国召开了第二届海洋法会议, 由 于各国在海洋权利方面的主张分歧太大,会议无果而终。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产生背景
一时间,国际石油资本纷纷聚焦东海海域,而石油资 源极其短缺的日本、韩国等东海周边国家和台湾地区更是 捷足先登,迫不及待地在东海大陆架上划定了石油采矿区。 1974年,日本和韩国不顾中国的反对,在中日韩三国 主张严重重叠的区域开发石油,并签订了《日本和大韩民 国关于确定邻接两国的大陆架北部边界的协定》。但到目 前为止,日韩在共同开发区域进行的钻探尚未发现石油。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中国在东海海域相继发现了多个 油气田,并在日本单方面提出的所谓“中间线” 中方一侧进行了开发,引起日本异乎寻常的关 注。 2004年春晓油气田事件: 5月28日:日媒体批中国建造“春晓”油气田 6月10日:日本单方划定东海“中间线” 6月22日:中国建议两国共同开发 6月29日:日本拒与中国联合开发东海油气 6月29日:日本决定7月“调查”我东海资源, 中国提出严正交涉 7月7日:日本开始在东海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 查 2005年7月1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式授予 “帝国石油”公司在争议海域油气田的试开采 权
中日关系恶化,领土分歧加剧
中日关系恶化,领土分歧加剧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波动之中。
双方的领土争端尤为突出,不同的历史认识、政治立场和战略计划,让双方的外交关系从未真正缓和。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剖析中日关系恶化的根源和领土分歧加剧的原因。
一、历史问题引发领土分歧历史是任何两个国家间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中日两个国家庞大的历史积累和曲折的历史关系,是两国之间彼此理解和信任的最大障碍。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对中国及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中国民族意识崛起的今天,这段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了一块难以回避的死结。
日本在其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让中国人民对日本历史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而这种历史认知基础上,双方的领土争端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其中最大的争端,便是钓鱼岛的主权问题。
中方主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方则主张其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由此引起了中日两国之间领土争端的升级。
钓鱼岛问题是在1971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当所有交战国已决定删除钓鱼岛问题后,才又经由一个普通时期再次引发。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并没有对此给予充分重视,而过去几年来的海洋石油勘探和日本政府购买了钓鱼岛而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与此同时,自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与日本的领土争端也开始进一步陷入僵局。
这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受到严重挫伤,两国民间交往也遭受了很大损失。
二、政治问题引发领土分歧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不仅源于两国历史认识、地缘战略等方面的原因,还与两国在地区政治格局中的竞争和博弈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在地缘战略方面的利益分歧越来越明显,两国在东亚地区的争霸战略也愈发激烈。
中国的崛起给日本造成压力。
日本圈地经营和领海扩张的敏感程度,是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而钓鱼岛和相关海域,不仅对日本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也是中国南海和黄海的海上通道。
这使得钓鱼岛和周边海域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引言:日本与中国是两个亚洲重要国家,虽然地理上相邻,但是它们的历史关系一直存在着纷争与冲突。
本文将围绕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展开详细讨论,探讨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争端,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1.1 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古代中华文明和日本的古代文明都独立存在。
中国的中心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而日本则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两国之间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但也存在着冲突和争夺。
1.2 异族统治时期:日本的异族统治时期是两国历史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曾在13世纪时为元朝的附属国,而在19世纪日本则经历了殖民化的阶段,使得两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关系紧张。
二、领土争端与战争:2.1 史书中的争端:有一些史领导载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其中最著名的是对于钓鱼岛(Diaoyu/Senkaku)的争议。
两国都宣称它们对该领土拥有主权,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此外,还有对于边界线的争议,如朝鲜半岛的归属问题等。
2.2 战争与侵略:在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侵华战争(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和南京大屠杀等。
这些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仇恨感。
三、经济与贸易冲突:3.1 扩张经济与贸易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日本形成了直接的经济竞争。
两国在贸易上存在很多摩擦,诸如关税问题、贸易壁垒等。
另外,中国日益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市场也是与日本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投资与竞争:同时,中国和日本的投资和竞争也在不断扩大。
两国企业在对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并试图争夺战略性的市场份额。
这使得贸易关系复杂化,也增加了两国之间的难题和冲突。
四、政治价值观冲突:4.1 民族主义与历史歧视: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与对方国家相关的历史事件。
两国对于彼此历史的解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对方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历史歧视。
法律视角下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原因分析
划 界 中具 有 完 全 的 效 力 ,那 么我 国大 陆 架 面 积就 会 大 幅减 少 ,即 , 至 少 减 少 三万 六 千 平 方 公 里 ,相 当于 台湾 的 面 积 。相 反 , E t 本 将 会 获 得 相 当
于其国土面积几倍 的海域。这也正是 日本强调钓鱼 岛主权并屡屡 以行动 主动 占有钓鱼岛的关键所在。 四、中 日东海争端现状 1 9 8 3年 7月 ,日本在 签署 了 《 联合 国海洋法 公约》 后 ,就对 他 的 周 边 海 域 的 大 陆架 进 行 了调 查 。 经 过二 十 多 年 的 调查 和 测 量 , 日本 已认 定南鸟岛 、冲之鸟岛、南大东岛等海域 ,有相当于 日本 陆地面积的 1 .7 倍 的大陆架 ,使其有望获得 2 0 0海里 以外 的大陆架主权 。此外 , 日本还 调查 了周边有争议 岛屿 ,并将 它们作 为整体 包括在 此次 大陆架调 查之 中。 日本方面认为 ,如果没有北方四岛、钓鱼 岛等岛屿 ,日本管辖下 的 海 域将 会 减 少 一 百 一 十 多 万 平 方 公 里 。而 如 果 钓 鱼 岛 主 权 能 归 日本 所 有 ,并 以钓鱼岛为基础划分东海 的专属经济区 ,日本就会多得不少 于七 万 平 方公 里 的海 域 。 相 比 日本 在 专 属 经 济 区 划 界 计 划 以 及 大 陆 架 调 查 中纳入争议 岛屿调查的做法 ,我 国的处理方式同解决其他邻 国的海 洋争 端一样 ,对 东海争议岛 屿提 出 “ 搁 置 主权争 议 ”和 “ 共 同 开发资 源” 的政策。但 日本依其 “ 先实际控制争议岛屿以获取主权 ,再进行划界谈 判或者合作协商开发资源” 的战略,始终持消极态度不予理睬我国的主 张 。直至 2 0 0 4年春 晓气 田进入实质性开发 阶段 ,中 日东海 问题上的争 端才骤然升 温。随后 ,两 国为更好 解决 东海 问题 ,进行 了多轮 磋商 。 2 0 0 8年 中 日就东海问题 达成 了原 则共识 。但是 这并没 有停止 日本抢 占 争议岛屿主权的行为。 日本政府在 2 0 1 0年 1月 1 8日召开的例行 国会上 提交 了一项新法案 ,要求保护 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 ( 中国称为 冲之鸟 礁 ) 的海岸线 ,以保护其主张的专属经济区的权益。企图大面积管辖 冲 之 鸟礁 海 域 。 _ 6 对 此 ,中 国政 府 提 出 了强 烈 反 对 。 中 日在东海划界 的问题上 矛盾越来 越激 烈化 ,明确争端 的核 心原 因,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深入 的解读 ,有利于我们在争端 问题解 决过程 中以法律的武器更好 的保护主权 和国家利 益。 ( 作者单位 :大连 海事大
双方之间领土、历史等争端的处理引发了中日民族矛盾
双方之间领土、历史等争端的处理引发了中日民族矛盾随着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的同时,两国之间也因为领土、历史等问题而产生了许多争议,导致了中日之间产生了一些民族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也影响着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
本文将围绕中日之间的领土、历史等争端,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如何处理这些争端,化解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一、领土争端中日之间因为领土问题而产生的争端主要是围绕着钓鱼岛、黄岛、东海油气田等问题展开的。
其中,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最为复杂的争端之一。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但日本方面却一直试图强占这片领土。
钓鱼岛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清朝政府在民政巡抚处将钓鱼岛(当时叫做钓鱼屿)纳入了中国领土范围,明确划定了海域的边界线。
然而,在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之后,日本开始对钓鱼岛实行霸占政策,并将其划入冲绳预备兵站,随后又在1896年颁布了《冲绳愿望书》,将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划入日本领土范围。
此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一直成为中日之间的矛盾焦点。
另外,黄岛问题也是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之一。
黄岛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岛屿,但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在战争中落败,导致该岛被日本占领。
此后,黄岛成为日本的领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该岛才被中国收回。
然而,在1969~1970年,日本指称该岛属于其领土范围,引发中日之间新一轮的领土争端。
此外,东海油气田的争端也是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之一。
据中国方面指称,中国东海大陆架区域内的油气资源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日本方面却指称该区域是其领土范围。
为了争夺这些资源,中日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对于这些领土争端,中日双方的立场分歧明显。
在日方看来,钓鱼岛、黄岛、东海油气田等领土以及其周边海域都属于日本的领土。
而在中国看来,这些领土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为了解决这些争端,中日之间曾进行过数次和谈,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中日矛盾关系的主要根源
中日矛盾:最近,随着“钓鱼岛事件”的逐步升级,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究其根源中日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中国日渐强大而形成对早已是经济强国的日本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方面,并由此引发了诸如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争端。
第一,领土争议存在。
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问题。
从各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都汇集到资源这个焦点上。
进入21世纪,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领土只有38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四大岛屿组成,而且国内资源贫乏。
因此,它在二战中四处扩张,掠夺资源,而战争后期资源不足也是它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今日本与多个邻国都存在领土纠纷,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寸土不让。
钓鱼岛附近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
福田访华时公开表明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人联合国,不支持“人联公投”。
这是迄今日本领导人对台的最鲜明态度,但同时福田又强调说是“不支持”而非“反对”,其原因在于日国内亲台势力的掣肘。
中国一直在重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但日本对台独势力才去的纵容甚至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台湾的回归。
而且日本首相还会见藏独分子达赖,这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重挑衅,破坏中国和平稳定的局面。
而且还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阻碍中国发展,营造紧张局势。
第三,历史问题仍未解决。
参拜靖国神社,由于福田政权的运作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缓和党内矛盾,福田虽不主张立即修改宪法、不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但在自民党大会通过的《2008年自民党运动方针》里仍保留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和“制定新宪法”的内容。
而自民党内部历来鼓动“参靖”和“修宪”的势力仍伺机而动,一些把缓和与中国关系当作权宜之计的战略派政治家也显示出故态复萌的苗头。
钓鱼岛争端中国与日本领土争议的焦点
钓鱼岛争端中国与日本领土争议的焦点钓鱼岛争端——中国与日本领土争议的焦点钓鱼岛争端自二战以后一直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大症结,也是两国之间最核心的领土争议之一。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沿岸,被中方称为钓鱼岛,而日方称其为尖阁列岛。
本文将探讨该领土争议的历史背景、双方的主张和国际社会的观点。
一、历史背景钓鱼岛争端起源于1895年,当时中国的清政府划定了该岛属于中国的边界。
然而,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日本在中国甲午战争后被赋予了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
此后,钓鱼岛逐渐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在战争中侵占的领土归还给各国,包括中国。
然而,在1951年签署的《旧金山和约》中,钓鱼岛未被明确归还。
随后,1972年中日共同声明确定了两国建交,但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被搁置。
二、双方主张中国方面认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他们强调了该岛在中国历史地理书籍中被载明的事实,以及中日间许多条约和声明对钓鱼岛属于中国的说明。
此外,中国还指出,在二战结束后由日本接受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也明确规定了收复钓鱼岛的规定。
然而,日本方面则主张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他们认为,钓鱼岛是日本历史上的一部分,早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就确立了日本对该岛的主权。
此外,日本还指出,在二战后签署的《旧金山和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因此该岛的主权问题仍未解决。
三、国际社会观点国际社会对于钓鱼岛争端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一些国家倾向于支持中国的主张,认为钓鱼岛属于中国。
他们依据中国的历史依据以及对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解读来支持中国的立场。
然而,其他国家则持中立立场或者支持日本的观点。
他们认为,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是合法的,以及日本与钓鱼岛之间的历史联系。
他们还认为,《旧金山和约》没有明确解决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应该由中国和日本两国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
四、解决途径面对钓鱼岛争端,中国和日本都呼吁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在现代历史中,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些问题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所引起的。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展开讨论。
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存在,并互相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分歧和冲突。
二、甲午战争及其后果19世纪末,中国的实力逐渐衰退,而日本迅速崛起。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国战败后不得不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台湾及部分领土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及其后果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埋下了后来的矛盾和隐患。
三、侵华战争在二战期间和之前,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侵略。
侵华战争中,日军犯下了诸多战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对侵华战争罪行的认可、赔偿以及历史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四、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据历史记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暴行,导致大量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
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这增加了两国关系中的紧张和不稳定因素。
五、领土争端中日之间还存在领土争端,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东海油气资源的争议。
这些问题在中日关系中长期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也是两国之间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六、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敏感问题。
两国在教科书以及纪念活动等方面的表述和态度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反映了两国民众对历史认知的不同。
历史的认知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日关系中的紧张和矛盾。
七、未来展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尽管两国之间存在诸多历史问题,但也不能否定两国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积极努力。
通过深入的对话、互相理解和历史认知的修正,中日两国有望在未来找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途径,并共同迈向更加和谐稳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领土争端的背后
高二、(4)班聂晶晶
近来,中日钓鱼岛问题掀起了新一轮的领土纠纷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其历史可追溯之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多年以来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默契,为中日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而日本的购岛闹剧打破了中日多年的正常邦交和友好合作。
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是东亚经济和战略实力对比的变化。
抛开外来势力不说,百多年来,东亚从来都是一国强,他国弱。
中国在晚清衰落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曾经是东亚强国,后来被日本超过打败。
二战日本战败,但依靠战后的经济发展,很快就在亚洲成为第一经济大国。
韩国虽小,战后经济发展奋起直追,到了90年代也开始逞强。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中国的崛起。
当两年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时,中日经济力量对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应该说虽然三国的力量平衡出现变化,但还没有出现一国特别强的局面。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渐强、一个渐弱,一个不示弱。
这种结构性变化,在东亚地区近年来的国际关系中是一个新变数。
诚然,中韩等亚洲国家一向对日本不愿对战争中的施害于他国的暴行作出反省不能接受,但如果没有这个力量结构的变化,三国间的对类似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以及领土主权的反应和处理不会如此强烈和不信任。
这种变化使三国间的互动出现变化:涉及双边的问题上更多地被视为零和竞争。
这使三国政策制定者们都戒心重重。
这种力量结构性变化的另一个结果是三国都开始投入资金进行军事现代化,东亚的军备竞赛从来没有这样激烈过。
虽然都不说以另一方为假想敌,但三方实际上都在暗地里较劲,担心对方的军力,加强海空实力。
海岛主权的争端加剧更加强了三国对军力的重视。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力量结构也使三国都在海洋资源,特别是能源上越发重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发海洋能源越来越被重视。
三个资源贫乏的经济大国谁也不愿意落在后边。
这使东亚的海洋成了竞争的重点。
曾经搁置的海洋领土主权问题不得不浮上水面。
在这种情势下,东亚三国之间的互信越来越少,猜疑越来越多。
加上外来势力的连横合纵,战略上的合作空间变得狭小。
甚至像在朝鲜这样的问题上,三国似乎也在各做各的,协调合作不多。
虽然东亚三国真正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大,但地区结构性变化使得本来就因历史原因而少的互信变得更加脆弱,合作变得困难。
二是各国国内民意变化。
这不仅是民意内容的变化,也有影响力的变化。
在三国的外交关系中,民意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以前中日韩之间的纠纷,多是政府之间,民间影响甚小。
在中日关系还没有正常化的时候,中日民间的互动很多,而且没有太多的敌意。
中国民间对日本多是因为历史而没好感,但对日本产品、文化和日本人还是尊重的。
日本人对中国则多少有些看不起,有些负罪感,但无恶感。
这在民意调查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事件使中日双方对对方的看法越来越坏,特别是日本人对华看法。
说来难以令中国人置信,日本人对华的看法急剧恶化跟2008年底的毒饺子事件有很大关系。
今年早些时候的《中国日报》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持两国民意调查表明,高达8成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7成以上的日本人喜欢中国。
同样,表示不
喜欢日本的中国人也有6成以上。
去年中国社科院研究人员对韩国人对华态度调查表明,韩国人对华负面看法也很高,反之亦然。
感性的成分在东亚三国关系中占了很大比例,这在国际关系并不特殊,但是在这个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民意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媒体的影响力以及缺乏有远见、敢于决断的政治家无不关系。
当年中日在没有邦交的情况下,双方的政治家有过很多私下交往,一些人私交很好。
很多事情是在松村谦三、二阶堂进、廖承志、孙平化这样的半官方“知华派”“知日派”背后沟通搞定的。
当然,当政的毛泽东、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大平正芳这样有远见能决断的政治家以“求同存异”的原则,搁置争议,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领土问题那时候不是没有,只不过当时被搁置,算是存异之一。
在今天,有远见的有胆量的政治家几乎不再,多为眼前利益所驱,为民意所缚。
外交已成为大庭广众面前的辞令,而鲜有私下沟通谈判。
为解决问题而采取妥协让步变成“不可能的任务”。
民意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三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日益高涨。
民间的推波助澜已经成为中日韩纠纷的一大因素。
日本国内本来除了右翼的极端分子以外,大部分民众对民族国家主义不太感冒。
近年来出现变化,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中国日渐崛起都对日本国民心态产生影响,态度上愈发担忧国家前途,加上石原慎太郎、小泉纯一郎这样的右翼政治家,以改革为旗号,仇外为主张,批评国人消极,激发日本人的民族情绪。
这次中日因钓鱼岛再次冲突升级很大原因是石原今年4月突然抛出要东京都购买钓鱼岛的主张,并得到民间大量捐款支持。
而在日本政府不得不回应石原主张、把钓鱼岛地位“国有化”的同时,中国民间则越来越担心日本的实际控制权等于中国无法实现主权。
在香港保钓人士成功登岛被日本警方扣押遣返以后,令钓鱼岛实际控制权的重要性凸现。
比之韩国控制之独岛、俄罗斯控制之北方四岛,中国民间愈感无控制权的无奈,更加愤怒,主张用武力声音在网上此起彼伏。
日本方面,民间右翼伙同一些政客上百人以祭悼亡灵名义在中国保钓人士登岛后两天,乘船前往钓鱼岛示威。
同样,韩国民间在李明博登独岛后,发动数百人游泳到独岛,表达捍卫主权决心。
中日韩三国政府都受到民意的压力。
某种程度上政府的强硬与民意压力无不关系。
韩国李明博的登岛、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国有化”计划和纵容阁员参拜靖国、北京的派海监船到钓鱼岛海域巡视都是在民意压力之下强硬政策的体现。
对于国民来说,政府的立场仍然不够强硬。
尽管野田采取了对保钓人士扣押遣返的措施,很多日本人认为政府“弱腰”,应该把登岛者付诸法庭。
北京同样被国民骂对日本软弱,除了抗议没有更多的办法。
如何顺应民意但又不被民意所俘是三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是经贸合作的需求和可能仍然巨大。
尽管政治外交上冷若冰霜,三国经贸关系却十分热络,可谓政冷经热两重天。
中日韩经济规模总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0%、占亚洲经济总量的70%,跨国投资份额也位居全球前列。
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地步。
去年中日贸易额达34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预计今年将达3500亿。
中韩之间贸易额达2200亿美元,也是历史最高。
中日韩三国在各自的贸易里都是最重要的伙伴,互相依赖性很高。
正因为如此,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已渐成熟。
今年五月份三国已经宣布将在年底前开始FTA自由贸易区谈判。
这个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想法由来已久,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拖到今年才终于进入实质性加速阶段。
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一个提高区域经济的巨大发展空间就是增加相互投资,2011年中日韩对外
投资分别为676亿美元、1156亿美元、204亿美元,但三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仅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三国之间的贸易也仅占三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
本来启动FTA谈判将是对三国都利好的大事,也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近几个月来的政治战略关系发展,却令这个计划蒙上阴影,出现变数。
为了报复韩国总统访问独(竹)岛并公开要求天皇道歉,日本已经决定要取消原定举行的两国财长会议。
显然,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是相互影响的。
虽然政经在东亚呈现了双轨分行的趋势,长远上看,经济合作离不开政治战略上的合作,战略上的分歧也会受到共同经济利益的弥补。
地缘政治上三国虽然不是共赢共衰,经济贸易上却是难舍难分。
正是后者在东亚乱象的今天给了人们以和平合作的希望,是上述三个因素中三国政府最能驾驭的。
(引用文献)单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政府对其有正当的管辖权,任何请饭我国固有领土的行为,涡轮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会遭到中华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争,在此我呼吁全体社会成员行动起来,用合法正当而又力所能及的方式保卫钓鱼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