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课件(演示).pptx
11.5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源:《学习时报》2014年3月31日作者:张立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
在此之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对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如何从学理上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思维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
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
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
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
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
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法治思维与学术界常讲的法律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ppt课件
18
5.正当程序:表现为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 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1)什么是正当程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要从法律程序出发。 案例:美国的世纪审判—辛普森案 (2)讲程序的意义(为什么要讲程序):程 序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公正 正确看待讲程序带来的一些不便,如行 政处罚法中规定缴罚分离(20元以上) 程序是公平、公正最好的保障
ppt课件
14
2.权力制约
• 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的 规制和约束。 • 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到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 “任何人拥有权力,如果不被限制,他都 要滥用权力,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ppt课件
16
3.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的内涵:指社会的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 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2)公平正义的分类:权利公平、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问:如何看待因没有证据而败诉的案件? 前面A、B借款案例,B无借据也无其他证据,B起诉 到法院要求A还款,法院判B败诉。这样判会不会 不公平?会不会放纵不道德者等等
ppt课件
17
4.权利保障
• 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 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 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ppt课件
ppt课件
10
2.法治思维的特征
•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 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 一种正当性思维。 •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 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 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 辑思维。 • 第四,法治思维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 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课件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③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 济公平。
官府认为,父亲偷羊犯了法, 要受到处罚;儿子告发父亲是 不孝,也要受到处罚。
1
1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②权力制约。即制约权力,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才能 防止权力私用、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法律就是“笼子”。
四项要求: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违法受追究。
表哥杨达才
2012年8月26日发生在陕西延安 的特大车祸举国震惊,然而,车祸现 场竟然有一名官员面带微笑。经网友 核查,该官员是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 达才。
标准 以法律为最高权威
奉行个人意志为最高权威
2.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案例讨论:“美丽的错误”
情境:某人在银行自动取款 机取1000元钱时,自动取款机多 给出1000元钱。
思考:此人应该怎么办?
在经济学的讨论中: 学生甲:归还 学生乙:取走
基于法学的看法: 属秘密窃取
2.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许霆案 2006年趁ATM机出错提 款171次,共计17.5万元, 后潜逃,一审被判无期, 最终改判5年有期徒刑。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 正当程序。
①法律至上。
在所有的规范(法律、道德、宗教、团体规范、行业 规范等)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 规范。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三)忽视决策程序
•●无视或忽视决策程序 ,盲目性与非理性地进 行规划和决定 •●决策程序不规范,存 在大量“走过场”现象 •●缺乏民主性,公众参 与滞后 •●缺乏科学性,专家论 证流于形式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三、当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
(一)法治思维意识淡薄
•●个人意志至上 •●以权压法 •●以言代法 •●法外特权 •●以经济思维、政策思维 、道德思维代替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二)法治能力不足
•●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不能 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因时 因事因人而宜 •●面对社会风险、矛盾纠 纷与突发事件不能做到及 时化解,一味遮掩或只图 息事宁人 •●与舆论媒体沟通不良或 不及时
• “小官巨腐”,北戴河供水 公司总经理、科级干部马超群家 藏1.2亿现金、37公斤金条和68 套房产。在职时当地群众和官场 无人敢惹,被抓捕时仍敢撕掉专 案组人员出示的法律文书。 • “县官不如现管”,正当职 责变为不法手段威胁他人;公权 力黑道化,权力变为敛财工具与 保护伞。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 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 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 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 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
• 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 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 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层次的法 治思维,也是高层级的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概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法治思维指的是以法律为根本基础,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执政、依法行动的思维方式。
法治方式是指在实践中遵循法治原则,通过制定、修订和执行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律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并影响各个领域的决策和管理。
法治思维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执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依法执政,强调法律的权威和适用性。
通过法治思维,可以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和决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治思维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保障公正和公平,避免独断专行和滥权现象的发生。
其次,法治思维能够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再次,法治思维鼓励各方参与,充分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最后,法治思维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增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二、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一种基于法治原则的行动方式,是实现法治的具体途径。
法治方式包括了一系列的法律手段和制度安排,以确保法律的合理适用和有效执行。
在现代社会,法治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正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治方式重视法律的制定和修订。
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出具有权威和科学性的法律,为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其次,法治方式注重法律的执行。
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和有效性,从而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
此外,法治方式还包括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方式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保障国家治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确保政府的权力行使符合法律和公众意愿。
同时,法治方式能够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权的尊重,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第五节--法治思维PPT学习课件
评析: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客观规
律的结合,是进行社会管理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是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工具。因此,全社会必须 遵守既定的法律规范,不容许任何个体以何种理由侵犯,特别 是侵犯公共秩序的尊严。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因送孕妇闯红灯 可免除处罚,因此交警部门完全有权也应该依法处罚该行为, 毕竟他不能为了保全某个体生命安全而侵犯公共安全,否则将 有悖正义。基于高海军闯红灯的行为并没有造成实际损害后果, 而且是因孕妇母子生命有危险而闯红灯的,因此可以根据《行 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酌情减轻处罚。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的含义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 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 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 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对公民而言,法治思维就是当自己的理想目标、 思想感情、行为方式、权利诉求和利益关系等与法律 的价值、规则或要求发生冲突时,能够服从法律即作 出符合法律的选择,按照法律的指引实施自己的行为。
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启示:
首先,普通百姓人人知法、懂法、用法,是建立治制社会的基础 法律的宣传深入人心,否则一个大字不识多少的磨坊主怎么能遇事不慌,知道到
法院去解决问题。 其次,执法者平等、公正的执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保证
一个平民百姓敢告至高无上的国王,这在家长制和非法治社会里被视为犯上作乱 、大逆不道,衙门、法院非但不敢受理,而且还要兴师问罪。而波茨坦法院不仅敢受 理,而且还公正审判,判决皇帝败诉,并依法处罚,这样的法院才能撑起法律的大伞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领导者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关键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用法律的力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共享。
在实践中,中央政府坚持推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法治思维体现了尊重和保障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的思维方式,是指在各个领域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法治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遵循程序规则,依法集中行使公权力,维护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式。
以下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尊重法律权威。
法律是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的基石。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
全体国民都应该接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篡改、违反法律规定。
(二)讲究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条件,既注重程序的正确运用,又注重程序的公开公正,使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会受到干扰和影响,同时也保护了公民的权益。
(三)重视事实依据。
依据事实提出证据、认定事实的任何权利都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获得,即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强加指控、隐瞒证据、挑拨证人等破坏执法机关事实认定的行为。
(四)坚持公正合理。
公正是法律的灵魂,合理是法律的要求。
全体国民和执法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将法律视为公平公正的标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正义。
二、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具体体现,与法治思维息息相关。
法治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一)遵循宪法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权利和职责,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依照宪法条文行使公权力,是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标准。
法治思维 课件
强化法治实践
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如参与立 法讨论、进行法律援助等,将
法治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
02 法治原则与法治精神
CHAPTER
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法律至上
法律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 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 特权。
权利保障
立法应当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 障人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
执法实践中的法治思维
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权 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 职责,不得滥用职权或玩 忽职守。
公正执法
行政机关应当公正、公平 、公开地执行法律,不偏 袒任何一方,维护社会公 正和秩序。
文明执法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 当注重文明、礼貌、尊重 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 权益。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02
倡导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
等基本法治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
03
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遵守宪法法律
,带头依法办事。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 2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 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方面,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04 法治实践与案例分析
CHAPTER
立法实践中的法治思维
01
02
03
立法为民
立法应当以保障人民的根 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
科学立法
立法应当遵循科学规律, 注重调查研究,确保法律 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