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引言社会分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而形成的层次结构。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层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阶级划分,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过程。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1 天命观念下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建立在天命观念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皇帝是上天所授予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根据天命观念,社会被划分为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等级。
贵族地位高于士人,而士人又高于农民和工匠。
2.2 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与社会流动的缺乏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社会分层结构相对稳定,社会流动性很低。
贵族地位世袭,士人地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而农民和工匠则只能继承其父辈的身份。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社会流动的机会很少。
三、近代社会的阶级划分3.1 封建社会的动摇与社会变革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动荡。
西方文化的引进、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内外压力的加大,逐渐削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与城市阶级的形成近代中国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这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新的阶级开始出现。
城市商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新兴阶级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3.3 农民工阶级的出现与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工作。
由于农民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工作条件较差,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农民工阶级。
农民工阶级通常被认为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最底层,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
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4.1 新兴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批新兴阶级开始崛起。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用其中任何一个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分层,其结 果
同运用其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
钢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下述特点: (继续)
第三,刚性结构还意味着各分层地位之间具有相
互加强、相互转化的极大可能性。第四,刚性结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状态
第五节 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一)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自然属性 社会差别:社会属性 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 社会景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 和职业的流动,(上向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 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下向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 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点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 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 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 同表示出来的。
第三,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状况。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一)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涵义
社会分层空间是以该社会的主要分层地位为座标轴 而确立的。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 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
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的层次或阶层。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社会分层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社会分层的标准通常包括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身份、权力地位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社会分层的标准。
首先,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或家庭的财富水平往往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拥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往往能够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而贫困者则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
因此,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次,教育水平也是决定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常情况下,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从而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相反,教育水平低下的人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工作,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也较低。
再者,职业身份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不同的职业身份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
例如,医生、律师、企业高管等职业往往地位较高,而清洁工、服务员、农民等职业地位较低。
最后,权力地位也是决定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政治体制稳定的社会中,政治地位和权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拥有政治权力和地位的人往往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决策,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总的来说,社会分层的标准涉及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身份和权力地位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
因此,要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教育、职业和权力水平,才能在社会分层中获得更好的地位和待遇。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一,社会分层的定义二,社会分层理论整个社会分层理论就是两大派,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用社会阶级理论来解释整个社会结构,他认为工业化以后,整个社会就是两个极端的阶级:一个无产阶级,一个资产阶级。
马克思理解这个社会就是阶级社会,这个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很重要,马克思重视的是生产过程,拥有了生产资料,就可以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就可以剥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造成社会不平等。
这种社会不平等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造成的,所以产生了一个两极矛盾对立的社会、异化的社会,要推翻这个异化的社会、不公平的社会,就需要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韦伯进行了三点修正,把阶级的概念拓宽了,不仅仅是个生产资料,还有一个市场机会,市场机会也能影响你的阶级地位,市场机会的多寡也能决定你的社会地位。
这是第一点修正;第二点修正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权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第三点修正就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社会声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所以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多元的,称为多元分层理论。
个人的社会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问题,社会声望还是非常重要的。
多元分层理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社会标准:声望三,社会分层的特点(一)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经济关系、政治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二)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
(三)三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
”当特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不平等体系固定下来,并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时,这种不平等就被制度化。
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提供了社会分层的产生机制。
(四)现象和过程的统一。
一方面,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地存在着。
中国社会划为9个阶级

1级:以在任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和2的区别在于,1对全国局势有控制能力,2没有。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
和3的区别在于,2能影响国家政策,3不能。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
和4的区别在于,3能够影响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4不能。
3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体制外的顶峰,3其实是行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
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
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这个层次。
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裁、范冰冰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
4和5的区别在于,4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没有。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
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事业,6没有。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
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
6和7的区别在于,6有一定的上升空间,7很难。
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是很不错了。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
和8的区别在于,7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
8和9的区别在于,8能够自食其力,9不能。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是草根阶层。
社会学课件中国社会分层

很自然,但就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而言,两者有
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财政收入的提高是以一般
居民收入的增幅放缓为代价的。反映在贫富差距 上,也就越来越大。
▪ 3、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 先赋因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
经后天努力就具有的因素。
其次,从职业而言,包括国企在内的
企业高管收入大大高于一般职工收入也是 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从图表
来看,企业的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的收入差距 普遍在20倍以上。调查表明,国企领导人平均收 入高于职工的平均收入14.5倍。
在图表上还可以看到,政府财政收入2000年 是1.3万亿元,到2004年上升为2.6万亿元,2005 年更是超过3万亿元,四年时间,财政收入就翻番, 增速不可谓不快。而与此同时,工资占GDP的比 例,则从1989年16%下降到2003年的12%。一国
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 备注
1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1%
2
经理人员阶层
1.5%
3
私营企业主阶层
0.6%
4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1%
5
办事人员阶层
4.8%
6
个体工商户阶层
4.2%
7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12%。
8产业工人阶层源自22.6%9农业劳动者阶层
44%
10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3.1%
社会阶层总体变化图
上述民谣反映了何种问题?
四、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和变迁
▪ 1、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
▪ 社会差异巨大 ▪ 城乡分野 ▪ 金字塔形社会结构 ▪ 身份社会 ▪ 官民社会 ▪ 家庭纽带弥补社会差异
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依据,被分为不同的社会层次或阶层。
这种分层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社会分层的标准则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分层的标准。
首先,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往往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阶层。
通常来说,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财富的人往往处于社会的上层,拥有较低经济收入和财富的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
这种经济地位的分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次,教育水平也是决定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则往往处于社会的下层。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也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再次,职业和职业地位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和职业地位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
通常来说,担任高级管理职位或高薪职业的人往往处于社会的上层,而从事体力劳动或低薪职业的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
职业和职业地位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最后,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也是决定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缺乏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的人则往往处于社会的下层。
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也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综上所述,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和职业地位、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都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标准。
这些标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会分层的标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地位,为自己在社会中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的差异化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而在当今的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包括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地位等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往往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通常情况下,高收入阶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而低收入阶层则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困难和社会压力。
因此,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次,教育水平也是衡量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获取更好工作机会的重要途径。
高学历和优质教育资源通常会为个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认可,而低教育水平则可能导致就业困难和社会边缘化。
因此,教育水平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职业和社会地位也是衡量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同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在社会分层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而基层劳动者和非技术性工作人员则通常处于社会分层的较低层。
因此,职业和社会地位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总之,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地位是当今社会中衡量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
这些标准不仅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也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分层现象,努力减少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三章

层的标准有关,设定的标准越多,规模就越小,因为有的人可能在教育上符合 中产,但在收入上却不符合。其二,中产阶层主要存在于城市,一些大城市像 北京、上海的中产阶层比例相对较高。其三,我国中产阶层整体规模在逐渐扩 大,其中新中产阶层构成了中产阶层的主要部分,但老中产阶层的规模增长明 显。
• 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具有多样性。这些社会地位 的不同维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有些人在多个维度 上是一致的。例
三、社会分层的一种说法,也 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社会大 多数时期,存在不平等的社会分层结构呢?
• 中国中产阶层:一方面,中国中产阶层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另一 方面,他们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
• 因此,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没有那么清晰,他们既有“保守的一面”,如 认可政府的合法性,也有“激进的一面”,如具有更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而且,中产阶层内部存在一定分化,不同类型的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明显不同。
二、阶级的理论传统
• (二)韦伯的阶级思想 • 韦伯也认为财产所有权对于成员阶级位置有重要意义,但不一定是决定性作用。 • 在他看来,市场交换领域的权力关系或支配关系才是阶级关系的决定因素,所
谓阶级,主要是指因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占有财物与获得收 入)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生活机会的群体。他明确指出,在市场上的这种机会是 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阶级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状况,市场地 位和市场状况强烈地形塑着成员的生活机会。 • 韦伯也分析了阶级行动。他认为,阶级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动,是旨在获 得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的行动。
《社会分层》PPT课件

构成的结构性要素。 第六,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他的整个社会变迁
理论中的一部分。
19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把市场的竞争力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的, 而不涉及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的。
客观的产权状况与市场竞争中的个人相互交织,真正 构建了阶级。韦伯区分出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四个社 会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缺乏财产的知识分 子与专业人士、凭借教育和财产获得优势的阶级,他 们在基于市场处境的报酬获取渠道方面相差甚远。韦 伯指出,这四个阶级之间的流动是封闭的。
A、若封闭性程度较低,大部分社会成员能够通过社会流动获 得一定的成功,社会分层就会激励社会成员努力学习和工作, 不断竞争,争取较好的社会地位,形成强大的动力机制,有力 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B、若封闭性程度较高,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不能通过社会流 动改变自己的低地位状况,就会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基于 共同的利益诉求,产生群体意识,进而引发一些反社会行为。
10
(三)阶级与阶层
1、阶级
①阶级是指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居 于相同地位的人构成的群体。 ②达伦多夫将阶级理解为在某方面具有共同 利益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群体。 ③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认为阶级是在各种权力、特权和声 望方面处于相似地位的社会成员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2.阶层
第一,阶层是一个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如土地革命时期, 曾将农民阶级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
20
2、社会分层的三个要素即财产、权力和声望
声望的差异产生了地位群体或阶层。 财富、权力和声望三者之间往往是彼此相关的、 紧密相连的。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 转化为其他两个方面。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分层现象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分层现象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与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结构与分层现象已经显而易见。
社会结构是指由人类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都有所不同,社会结构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至于分层现象则是指社会中不同人群之间的地位、财富与权力差异,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富分层、权力分层和地位分层。
财富分层财富分层是指社会中收入、富裕程度的差异。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富分层愈发明显。
富裕阶层的收入极高,而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却非常低下。
财富分层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这也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财富分层现象主要分为两大类: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
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农村地区的收入几乎是城市的一半,而农村居民的保障制度、范围和质量都比城市居民差,造成“城市富裕、农村贫困”的局面。
另一方面,即使在城市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
高薪阶层的人们拥有更多的资源,他们能够购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保健等,更加容易获取社会资源,而低薪阶层则很难改变社会地位,也影响他们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和获得更好职位的可能性。
权力分层权力分层指的是社会中由于某种特殊的地位、职务、身份而具有的优势地位。
中国的权力分层主要是由于官员、企业家和知识精英等不同群体的地位差异而产生,以及政治体制决定的不同群体对权力掌握的程度不同,都会造成权力分层。
在中国,政治对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干预和控制作用。
高层权力的掌握往往会影响下面的资源分配。
这表现在政治精英群体更容易获得聚集精力、金钱、知识、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机会,这就形成了政治阶层。
如企业家的群体,他们往往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财富和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形成企业家阶层。
地位分层地位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阶层的教育、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方面。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 时间 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 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工商户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管理者阶层 1989 年 55-57% 24% 4% 1.5-%2 5% 0.1-0%.2 3% 6% 1999 年 48-50% 16-18% 16-17% 2.5% 6-7% 0.4-0.6% 1.5% 7%
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stratification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容第四节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热衷于迎来送往
职业 总统内阁成员 众议院议员 最高法院法官 内科医生 科学家 大学教授 牙科医生 社会学家
等级分 88.9 88.5 84.5 81.5 80.8 78.3 73.5 67.7
第7章 社会分层

二、社会分层的表现
(一)社会分层具体表现——社会地位(二)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一)社会分层具体表现——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 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创造性活
动等)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
它既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 构和秩序,也反映了社会
的一种结构性不平等。
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指人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和占有机会上的差
异性。它是对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有差别的分配
状况的客观概括(反映)。
社会不平等可分为法律不平等和事实不平等。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事实不平等,它与一定的社会结 构有关。在个人层次上,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 地位。因此,这种不平等是一种开放性不平等。
3. 迪尔凯姆的思想
迪尔凯姆1893年发表的《社会分工论》,以不同于经济学 的社会学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 特有的社会功能。
迪尔凯姆在对分工的分析中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两
个重要概念,解答了社会学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个人
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的概念
第七章 社会分层
要完整地把握社会结构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除了全面
考察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横向结构外,还应深入探讨 由阶级、阶层、地位等不同层次构成的纵向结构。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与内容
第三节 社会流动及其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中国的社会分层与阶级问题

中国的社会分层与阶级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分层与阶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而阶级问题则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社会分层与阶级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
首先,经济地位的差异导致了社会的分层。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一些人群陷入了贫困的困境,而另一些人则享受着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其次,教育水平的不同也导致了社会的分层。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而一些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
因此,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和高收入,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则面临着就业难题和低收入的困扰。
再次,社会地位与权力的不同也是社会分层的体现。
中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庞大,高层官员和政治精英享有更多的特权和权力,而普通民众则缺乏这些资源和机会。
这种权力和地位的差距导致了社会分层的扩大。
二、中国的阶级问题中国的阶级问题体现在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首先,收入差距扩大导致阶级矛盾加剧。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造成了财富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加剧了社会对立与冲突。
其次,教育城乡差距也加剧了阶级矛盾。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导致了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再次,户籍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了阶级问题的存在。
户籍制度将人们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具有城市户籍的人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权益,而农村户籍的人则受到了限制。
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阶级分化。
三、社会分层与阶级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社会分层与阶级问题的产生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
首先,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但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分层问题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分层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和社会分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职业等方面探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和社会分层问题。
一、经济层面的社会分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体,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但随着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一些农民转移至城市就业,成为城市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在经济层面上,人们的社会地位逐渐由农村集体经济所决定变为由市场经济所决定。
二、教育层面的社会分层教育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受限于政治因素以及资源分配不平等,中国的教育体制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因此,家庭背景和地域因素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够接受的教育水平和机会。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各层次的教育机会得到了相应扩大。
教育机会的扩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
三、职业层面的社会分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职业分布主要以国家机关和集体企业为主,职业选择受到政治因素和上层分配的影响较大。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的兴起,个人创业的机会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由此,个人的职业选择对于社会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高技能、高薪酬的职业,如金融业、互联网科技行业等,成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的重要途径。
四、城乡层面的社会分层城乡差距是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城市的经济水平、社会福利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相对于农村更加发达。
而农村地区的发展还面临着土地制度、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分配问题。
因此,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差异较大。
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城乡差距

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城乡差距社会分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社会分层与城乡差距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城乡差距的措施。
一、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社会分层,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化与层级划分。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社会分层大致分为经济、职业、教育和地位等方面。
在中国,社会分层与家庭背景、工作职业、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二、中国社会分层现象1. 家庭背景:在中国,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是因为富裕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资源,使他们更容易获得优质的工作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2. 工作职业:职业排序也是中国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收入职业如医生、律师、企业高管等常常被视为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而低收入职业如农民工、清洁工等则受到较低的社会认可。
3.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在社会分层中扮演重要角色。
高等教育机会有限,使得拥有学历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和更好的社会地位,而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则往往处于社会底层。
4. 地区差异:中国的城乡差距是社会分层的一大特征。
在城市,人们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福利待遇,而农村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等问题。
三、城乡差距的原因城乡差距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城市就业机会有限,使得城市就业市场更加竞争激烈,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和社会资源。
2. 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存在明显差异。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这也导致了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3. 收入差距:城市人均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则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而农村地区则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四、缩小城乡差距的措施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人类学—社会分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变迁浅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全方位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表现为空前规模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这两种表现相互作用进而引发社会分层的变迁。
经济改革以前的“两阶级一阶层”的阶级结构日益分化重组,原有的社会阶层也开始分化或转变,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随之产生。
因此,本文以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主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变迁呈现特点、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社会分层变迁正文:一、社会分层理论的内涵所谓社会分层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它在本质上是关于人们之间利益或资源的占有关系。
理解社会分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二是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三是社会分层是一种制度化的不平等;四是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且处于不断变化中。
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适当的分层和差距使社会中下层有了向上攀升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但如果差距过大,又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就会影响竞争的公平和社会稳定。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二、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层变迁的特点(一)三种基本变化1、社会分层指标从身份指标向非身份指标转化。
经济改革以前,中国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结构,包括户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和单位身份。
依据此种身份指标将社会成员区分为工人、农民和分子,即通常所说的“两阶级一阶层”三级式阶层结构。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非身份因素如职业、收入、教育水平等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2、政治分层弱化,经济分层凸现。
政治分层重要是指依照社会成员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而进行的分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间阶层崛起过程中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社会弱势群体指的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具 有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 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弱势群体通常具备的特征: (1)物质生活处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状态; (2)由于制度安排或个人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
大 二是中间阶层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但又体现出较强
的行业性。 一条是“内驱式”道路 ;一条是“外引式”道路 三是中间阶层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主要集中
在沿边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中间阶层的社会特性 : 其一,求稳怕乱,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 其二,职业道德感较强,有敬业精神。 其三,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学识水平和个人素质。 其四,积极参与政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其五,生活方式超前,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 塔型”结构
第一,它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有密切 相关。
第二,中国城市中的中间阶层处在一个新老 交替“青黄不接”的阶段。
我国传统中间阶层地位的下降 ; “新中间阶层”人数比例不大;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分析 一、中间阶层的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构成和社会特性: 一是中间阶层在全社会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重还不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背景 现代化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构成考察我国
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宏观背景和理论视角。 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
的合理化趋势 。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1、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作为“社会惯性”运行的户籍体制与新的社 会群体关系之间的矛盾:
第一,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更为扩大。 第二,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尤其是流
动人口中的白领层、中上层提出了明确的权 利要求。 第三,残存的户籍身份利益所引发的矛盾有 所激化。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2、精英循环是指精英群体的继承问题 ,现 有的精英集团与未来的精英集团的关系
3、“精英互换”,是指政治精英、经济精英 和技术精英之间的流动。
精英互换会有利于精英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 和社会团结。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二)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1、促进“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尽快形成 首先,要高度重视收入与分配问题 其次,要确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 再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新中间阶层的标准: 1、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业化训练; 2、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 3、以工资薪金谋生; 4、对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5、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有
相当的影响力; 6、拥有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闲暇时间。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和平的改良过程。 (2)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
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干 预下创造出来的。 (3)“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 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影响社会分 层的制度性要素 。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二)改革后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 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 (1) 农民开始突破了户籍身份的限制 (2) “官本位制”有所变化 (3) “档案身份”已被突破 (4)取代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
2、对于社会中间层的分析 中间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第一,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
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 社会矛盾就会大大缓和,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 第二,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 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 难有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 第三,中产阶级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阶 级占社会的多数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 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
赖于教育和训练。 (3)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
间阶层。 (4)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
扩大。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2、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1)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
行 政 制
的城 身乡 份分 制割
单 位 制
行政制
行 政 权 力 控 制 社 会 资 源 的 再 分 配
城
市
中
的
社 会 分 层 : 干 部 与 工 人
干 部 分 层 体 系 与 官 本 位
制
城乡分割的身份制度
身份指的是依靠某种先赋方式或某种特权所获得的 地位,通常是不可更改的。
判断一种社会地位是不是身份地位有两个标准: 第一,身份与先赋因素相联系,具有世袭性。 第二,身份通常是一种赋予了特殊权利的等级类 别,并得到法律、法规的认可和维护。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单位制
单位组织的特点: 第一,隶属性; 第二,行政性; 第三,多功能性; 第四,低流动性。
(二)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分层结构:
干部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
工人
农民
(二)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2、分层特点:
政治性
社会分层
权力化
身份制
思考:
1、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2、这样的背景对社会分层到底有哪些影响? 3、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对身份制的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 4、当前的社会分层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劣势地位; (3)政治上不能有效表达自身利益、捍卫自身权
益。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严重性在于: 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制度性歧视、整
体性淘汰这样一些集体排斥的方式(社会原 因) 妥善处理弱势群体问题 : 1、逐渐摒弃集体性排斥方式 2、完善税收制度以缓解贫富差距 3、建立具有广泛覆盖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 历史和现实
一、古代中国社会的分层
安土重迁(社会价值观)
社会流动少
科举成为向上流动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古代中国社会的分层
当时的人口流动示意图(以唐代版图为样本):
•垦荒戍边
•自然环境 •战乱
二、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四、当前社会分层研究中应引起关注的几个 问题
(1)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 (2)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 (3)弱势群体问题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一)关于社会精英群体的分析 (精英配置、精英循环与精英互换) 1、“精英配置”,是指社会不同类型精英群
体的比例关系。 任何社会都有三种基本的精英群体,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