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逍遥游庄子的境界共35页
庄子逍遥游
庄子之《逍遥游》摘要庄子不愿在俗世中浑浑噩噩,而要“乘道德而浮游”,不受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和制约。
现实世界如囚笼,只能实现部分的精神自由,可算作是有待之游,不是逍遥游,人生于世而不得逍遥,实乃憾事。
《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
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逍遥游”一词内涵丰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哲学、美学思想。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生而曳尾涂中”,不愿“死而留骨为贵”。
富贵不能使人全生,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一“逍遥”与“游”释义“逍遥”一次在庄子文本中多次出现,关于庄子逍遥论的解释有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
单纯一个“游”字,涵义丰富,使用也较为频繁。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法则,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自由。
道家思想中的五种境界,是道家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方面。
一、逍遥游
逍遥游是道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能够自由自在地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二、齐物论
齐物论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二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和包容的精神。
在齐物论的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世俗的偏见和歧视,能够平等地看待万物,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观念,达到一种宽广的境界。
三、养生主
养生主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三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健康和长寿的生活方式。
在养生主的境界中,人们注重饮食起居的规律和身体的锻炼,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大宗师
大宗师是道家思想中的第四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高度。
在大宗师的境界中,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品质,以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五、天地人
天地人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五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天地人的境界中,人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以达到一种永恒的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是道家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的思想精髓和修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完整word版)《庄子·逍遥游》及注释
《庄子·逍遥游》[题解]《逍遥游》以义名篇。
“逍遥”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
“游”是邀游于自然界。
《逍遥游》是一篇与惠施辩论的文章。
庄子针对惠施的“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的命题和“执一不化”的观点,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与惠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本篇有三个层次:从“北冥有鱼”到“圣人无名,”是写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
这是庄子超世主义的人生哲学。
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肩吾问于连叔”,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观点,这是达到无侍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映了庄子的利己主义。
在惠施与庄子的两段对话中,惠施以大瓤来影射庄子的大而无用的观点,庄子却把无用说成大用,这是他的主观随意性的方法,也是他的处世哲学。
从《逍遥游》中的观点可以看出,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小大无别是相对主义的,无名、无功、无己是利己主义的。
但是,也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承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
[正文]北冥有鱼(1),其名为鲲(2)。
鲲之大(3),不知其几千里也(4)。
化而为鸟(5),其名为鹏(6)。
鹏之背(7),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8),其翼若垂天之云(9)。
是鸟也(10),海运则将徙于南冥(11)。
南冥者,天池也(12)。
[注释](1)北冥:北极大海。
冥,通厚,广阔幽深的大海。
北冥有三解: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司马注“溟,谓南北极也。
”朱季海《庄子故言》谓“冥为极地大水”。
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德清《庄子内篇注》,胡远浚《庄子诠诂》、曹础基《庄子浅注》皆训为北海。
钟泰训冥为冥冥之义。
司马注可从。
(2)鲲(kūn):大鱼。
(3)之:的。
大:指体积巨大。
(4)几:指不定的数目。
(5)化:变化,化成。
为:变成,成为。
在《庄子》中有许多辩证法的思想,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鲲变鹏就是其中一例。
(6)鹏(péng):大鸟名。
古文凤字。
(7)背:脊背。
(8)怒:奋飞,奋起。
(9)若:如,好象。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释义《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
《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见'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你就明白了何为人生最高的境界!
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你就明白了何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当你感到焦虑时,怎么办?因为各种压力感到身心交瘁,又如何缓解?作家冯唐给出的建议是:读书,读《庄子》。
然后就会明白:宇宙浩瀚,人间沧桑,我们放不下的种种,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他自嘲说,自己之所以没有在汲汲营营的岁月里变成精神病患者,要归功于《庄子》。
这本书,是道家文化的经典,它的首篇《逍遥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庄子用简洁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引出了对人生境界的思索。
文章很短,故事很简单,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邃智慧。
1关于认知•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
说的是眼界与局限。
人生如旅,你来我往,每个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史铁生也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和见识短的人争辩,纯属浪费精力;与层次低的人说理,就像对牛弹琴。
关于这一点,庄子两千多年前早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过。
在北海,有一条大鱼,在起风的日子里变成大鹏鸟,因为它要借着这阵大风飞到南方去。
这一过程历尽艰辛。
蝉、斑鸠、麻雀这些小东西对大鹏鸟的举动不能理解,也很不以为然,讥笑鹏多此一举。
它们觉得,一辈子生活在草莽树丛就很好啊。
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解、质疑、讥笑,大鹏没有多发一言,而是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风而行,一往无前。
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有些人惯用小聪明,有些人拥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里的斑鸠麻雀那样鼠目寸光,为眼前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有些人和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愿意为远大志向砥砺前行。
认知决定层次,眼界决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能为友。
《庄子·秋水》中有三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天地大道,这些,都没有必要。
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庄子的逍遥境界
庄子的逍遥境界人的本性应该是无羁无拌的,只有保持,释放了人的本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逍遥自在便是庄子的人生观。
一、庄子及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的开放多是表现在战乱时期,在战乱中,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功夫来禁锢思想,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庄子就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动乱的战国时期,他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他却隐居不仕,终老天年。
但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崇尚逍遥,主张无为,他是孤独的平民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庄子的思想当然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也有联系,《庄子》可以说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先秦著作,因为他的浪漫主义,他的寓言色彩很浓厚,它带给我们的是无边无际的奇异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与荆楚文化的“奇谲浪漫”分不开的,这是从文学的形式来说,而从内容上来说,《庄子》所体现的思想又是与中原文化分不开的,在《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的“无为”与中原文化的团结和谐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是不拘俗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文人雅士都有这样的风气,像阮籍,嵇康等,人们都认为他们狂人有狂语,殊不知,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已经是这样一个狂人了,他可以放弃时间的名利,逍遥于世间,那不狂么,他可以“鼓盆而歌”,那不狂么,在《逍遥游》中就将庄子的狂体现的淋漓尽致。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任逍遥。
二、何谓逍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表现的是某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逍遥”又四种解释,第一种是徜徉,缓慢行走的样子,这在《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中的“逍遥”就是这个意思;第二种就是斟酌,玩味的意思,这在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
谈《逍遥游》中的三重境界
的 自我 才是真实 有用 的,所 以庄子称颂这 种大智大 贤,赞 辋川 闲居 的题诗 作画 ,也 曾经被 李叔 同诠 释 为佛前 一炷
无 法享天年 ,死于非命 。由于人们 觉得它无用 ,它方能活 最高理想,也是他 认知 的最高境界 。
到今 天 ,所 以人 们 的 “ 无用 ”对 树 本身 才是 真 正 的 “ 有
用 ” 。所 谓 大 而无 用 ,也 是 无用 而 大 。
这种 自由,是在大 干世界 自然规 律了然于心 的前提 下 心灵 自由的驰骋 ,是社会 自然进 化下无为的状态 。心 的 自
八 千岁为秋”。而彭祖 “ 乃今以久特 闻”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得道者能够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 自由,这才是庄子 的最高理想。老庄在 逍遥游》中,展现 了人 与 自然的三重境 界 :小、大和无极。真正的无极在我们 的心中。
关键 词 : 《 逍遥 游 三 重境 界 小 、 大和 无极
人 其 《 秋水》 中写道 “ 秋水 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挨 我 们 描 述 。 在 《 间 世 》 中 有 一 栎 树 “ 大 蔽 数 千 牛 , 渚 崖 之 间 , 不 辨 牛 马 。 于 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喜 , 以天 下 之 美 絮 之 百 围 ,其 高 临 山 十 仞 而 后 有 枝 ,其 可 以 为 舟 者 旁 十 为尽在 己”,不辨牛 马的黄河让河伯 ( 黄河水神 )以为天 数 ” ,这 棵 大 树 被 人 们 奉 为神 树 。 庄 子 有 个 朋 友 叫 惠 施 ,
《庄子·逍遥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值得收藏!
《庄子·逍遥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值得收藏!《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全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
在赏析《逍遥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主题思想:《逍遥游》主要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由、无为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2. 寓言故事:《逍遥游》采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蜩与学鸠、朝菌不知晦朔等。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有助于传达庄子的哲学思想。
3. 文学风格:《逍遥游》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言,使得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哲学韵味。
4. 道家哲学:《逍遥游》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它强调了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和自由等思想。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5. 影响:《逍遥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逍遥游》也对中国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品读庄子《逍遥游》
品读《庄子》之逍遥游(1)文/路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经典之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道教经典中称作《南华经》,全书分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其他篇目为后人加之,但也非常重要,阅读庄子可以让我们感悟到道家独到的人生境界,为我们的为人处世都有很深刻的启迪。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细细品味庄子的逍遥境界。
一、逍遥游《庄子》内篇第一篇是逍遥游,逍遥这个词有些浪漫的感觉,这也是庄子文章的特点,文采风流,有别于孔子文章的质朴。
而且逍遥一词也是庄子最先提出。
所谓逍遥就是悠游自得的状态,逍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与释家很重视人生的解脱,人如果不得解脱,终日惶惶不安,实为不幸,人生则变得无味,甚至痛苦。
而如果参透人生,得到解脱,那么我们的人生视野则变得很开阔,生命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而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
其实谁又何尝不想如此呢?人生在世谁都不想终日苦恼,为生活奔走劳累。
人们内心都渴望解脱。
但想得到真正的解脱,达到逍遥境界却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要思考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
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生也许是欢乐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旅行。
而庄子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悟人生的方法。
整篇逍遥游其实都在探讨人生如何升华,庄子用其精妙的比喻给我们阐释出生命物化、被华、自化的过程。
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凡人如何修行而达到至人之境。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冥在这里应同溟,意谓大海,而北冥译作北边的大海则不妥帖,北冥原意应是世界的最北端,也就是北极。
鲲有鱼苗之意,但在此专指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庄子告诉我们在北冥之地有条名为鲲的大鱼,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在这时奇妙发生了,这条大鱼突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只大鹏鸟,从海里一跃冲天。
《逍遥游》-分解
第三段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 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译文:天色深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 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 天一样罢了。水积得不深,那么它浮载 大船也就没有力量。
第一段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 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之处,那就 只能拿芥草作舟,如果放上一个杯子, 那得不够大, 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便没有力量。
译文: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 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 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 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 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
第三段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第一段
鲲 、鹏
大
对比 野马、尘埃 小
海运将徙 以息相吹
万物皆 “有所待”
大舟深水 芥草杯水 蜩与学鸠
比喻
强调
嘲笑大鹏
适莽苍者
反驳
适百里者 (比喻)行路备粮
适千里者
第二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 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 秋,此小年也。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 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 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 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 是四季,这就是寿命短的。
逍遥游(庄子)
南飞呢? • 之二虫又何如? •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 彼且奚适也? •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翻译下面文段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 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 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 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 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 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 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 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 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关于《逍遥游》
•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 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 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 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 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 “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 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 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 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 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
•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 是( 这)鸟也,海运则将徙( 迁移),于迁南往冥.
• 而后乃今培(
)风.
• 我决(
乘)起着而,飞趁,着枪( )榆枋而止.
• 众人匹快( 速的)之样,子不亦悲乎: 触,碰
• 绝( )云气,负青天:
• 知效( )相一比官,行比( )一乡,德合( )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 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 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 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 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 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 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 知道什么呢?
自-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及其现实意义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由于是在庄子独特的浪漫、神秘、玄奥的语言中出现,犹如被一种圣灵之光所笼罩,所以总让人捉摸不透。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通俗、浅显的语言来诠释它的含义。
“逍遥游”的境界,不能直接从庄子的字面含义认为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不受时空限制,来去自由,无所凭恃的神仙境界。
如果是像那样,那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那样的状态,庄子的这种思想就没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庄子文章的浓厚的象征意味中领会他蕴含的旨意,才能感受“逍遥游”思想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的境界,第一层含义,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要从狭隘的自我意识中超脱出来,摆脱出于私欲的名利纠缠,不受名利的驱使和牵累,过一种轻松、舒坦、自然的生活。
这就要我们认识到,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一种舒坦、自然、适合自身性情的生活,而不应该过于勉强、过于强求。
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实际处境,以及无法选择的社会发展形势,只从自己的私愿出发定下目标,为它耗费自己的生命,不但不值得,还会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祸患。
一个人,应该带着一种平常心,认同实际的自己、实际的环境和实际的社会发展需要,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尽到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为一。
不要有过多的奢求,不要殆害别人,也不要刻意显露自己的成就和品行,不是只想到自己,而是心存对家庭、对社会的感激,心甘情愿地做出应有的付出。
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是被一个庞大的“我”充斥,而是容纳了无数的、各种各样的人,“我”只是这些人中极为平常的一分子。
“我”这一分子,在内心世界里,总是被忽视,更受到重视的,是在其中其他的所有人的愉快、和谐,给自己形成一种心安理得的感受。
自己别无所求,就以这种心安理得的感受为满足。
一个心安理得,便是最大的快乐。
一个人的快乐,完全不需要依靠一般人所向往的那种种拥有和收获,我们与周围的社会相和谐,自己的内心平和,就是快乐的人。
如果一个人超脱了自我意识,把眼光投放到更大的时空,就会认识到生命只是一瞬,死生相继,绵延不绝,就不会因为面临死亡而感到痛苦。
逍遥游详细讲解
蜩蝉( tiáo ) 舂粮(chōng )
蟪蛄(huì gū) 大椿(chūn) 斥鴳(chìyàn) 泠然( líng ) 万仞( rèn ) 蓬蒿( hāo ) 数数然(shuò) 恶乎待哉( wū) 决 起(xuè)
第二十二页,共54页
二、第一段 1、理解预习时标出的不懂的句子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
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 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杂篇 ·外物》
寓意: 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
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 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 呢?”
第四页,共54页
视钱财如粪土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 ,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guó)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 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读时要带不屑
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 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 定。
第二十一页,共54页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míng )
鲲鹏( kūn )
抟( tuán )
迁徙( xǐ )
坳堂( āo )
——《庄子·杂篇· 列御寇 》
逍遥游—《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逍遥游—《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1: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⑪,去以六月息者也⑫。
”野马也⑬,尘埃也⑭,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⑰,则芥为之舟⑱;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⑲。
而后乃今培风⑳,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译文与原文全面解析
逍遥游译文与原文全面解析逍遥游 - 原文《逍遥游》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一篇,以下是该篇的原文摘录: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种鱼,名叫鲲。
鲲的体积非常庞大,无法测知其具体的大小;鲲变化成为一种鸟,名叫鹏。
鹏的背脊宽广,同样无法测知其确切的长度;当鹏激怒而飞翔时,其翼膀宛如天际垂下的云彩。
这只鸟,当海面波澜壮阔时,它将飞往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被称为天池。
如果水的积聚不深,那么它就无法承载大船。
在凹陷的堂前倒上一杯水,就可以把芥子作为小船漂在水面上。
但如果放置一个杯子,水就会因为浅而无法浮起杯子。
风如果积聚不浓,它就无法托起大翅膀。
所以,当鹏鸟飞翔九万里高时,风就在它的身下了,然后它才开始向南方飞去。
蜩与学鸠对此嘲笑说:“我们一跃起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有时甚至飞不到树梢,只能在地上徘徊,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去呢?”原文解析《逍遥游》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了道家哲学中关于自由与逍遥的思想。
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神奇形象和它飞翔的壮丽景象,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鲲鹏的庞大与力量,以及它飞翔的高度,从而引出逍遥的概念。
文章中的“逍遥”指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通过鲲鹏的寓言,表达了他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庄子认为,只有摆脱了世俗的束缚,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文章的后半部分,庄子通过蜩与学鸠的对话,进一步阐述了逍遥的含义。
蜩与学鸠嘲笑鹏鸟飞得过高,认为自己的飞翔已经足够,无需追求更高的目标。
《逍遥游》庄子
《逍遥游》庄子《逍遥游》庄子《逍遥游》庄子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
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
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
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
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
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庄子 2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