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语文小石潭记知识一、文学常识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

(主题)二、按原文填空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

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⒐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贻(yǐ)然俶(chù)尔翕(xī)忽参(cēn)差(cī) 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ɡ) 幽邃(suì)篁(huánɡ)竹清冽(liè)日光下澈(chè) 为坻(chí) 为嵁(kān)摇缀(zhuì) 翠蔓(màn)四、通假字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五、古今异义⒈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从此地到彼处六、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⒈ 以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⒉ 可不可知其源(能够)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怡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不确定)⒊ 然⒋许杂然相许(赞同)然往来翕忽(然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⒌清⒍之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⒎为⒏若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⒐其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⒑而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七、词类活用⒈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⒉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⒊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⒌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⒍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⒎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⒏心乐之(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八、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特殊句式,并翻译⒈全石以为底。

(完整版)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

(完整版)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

一、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 《捕蛇者说》。

— -二、 虚词: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 也能看得见。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

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 深极了。

六、内容理解:1、 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 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 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4、 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

(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 之处。

)5、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 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1、 以:A 、以其境过清(因为)2、 而:A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三、 一词多义:清 见从可 差 环 道居 B 、全石以为底(用) C 、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B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 、隶而从者(表并列)1、2、 3、 4、5A、A、A 、 A、A水尤清冽(清澈) 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如鸣佩环(玉环) 伐竹取道(道路) 不可久居(停留)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B 、明灭可见(看见)B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B 、明灭可见(能够,可以)B 、B B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面竹树环合 策之不以其道 居十日(过) (环绕)(方法) (交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 词类活用: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1、 2、3、 “乐”用作动词, “近”用作动词,“喜欢” 的意思)接近”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 重点语句翻译 “使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__)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⑸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2.一词多义: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______________)B、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⑵……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3.常规词语1、水尤.清冽.2、全石以为..底3、卷.石底以.出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潭中鱼可.百许.头6、影布.石上7、佁然..不动8、俶尔..远逝,往来翕忽..9、悄怆..幽邃10、以.其境过清.11、不可久居.12、乃.记之而去.1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14、隶而从...者二、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三、重点问答文章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班级姓名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完整版)《小石潭记》文言知识归纳.docx

(完整版)《小石潭记》文言知识归纳.docx

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 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可:( 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 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 1)清澈。

下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清。

4、差:( 1)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

其岸犬牙差互。

5、:( 1)看。

下小潭;(2)看,。

明可。

6、:( 1)以⋯,形容的意用法。

心之;(2)逗,嬉。

似与游者相。

7、以(1)因。

以其境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

卷石底以出;(3)把。

全石以底。

8、而(1)不,表接关系。

乃之而去;(2)不,表修关系。

隶而从者;(3)不,表修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

同游者。

10、( 1)玉。

如佩;(2)。

竹合。

11、( 1)作。

全石以底;(2)成。

岩。

四、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作状,向西。

2、下小潭。

下:名作状,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作状,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作状,向下。

5、俶逝。

:名作状,向。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作状,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作状,像北斗七星一。

蛇:名作状,像蛇(爬行)那。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_文言文知识汇总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_文言文知识汇总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_文言文知识汇总《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1、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名词做状语,向西。

)②心乐之(形容词做意动词,感到喜欢。

)③下见小潭(名词做状语,向下。

)④空游无所依(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⑤斗折蛇行(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

)⑥犬牙差互(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⑦凄神寒骨(形容词做使动词,使……凄凉,使……寒冷。

)3、省略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省略主语)坐潭上(省略主语)全石以为底(介词“以”的宾语“全石”前置)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心乐之(这里省略了主语“吾”。

)斗折蛇行(这句省略了主语“溪身”。

)4、倒装句:①如鸣佩环(这句应为“如佩环鸣”。

)②全石以为底(这句应为“以全石为底”。

)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篁(huáng)竹】竹林。

【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幽邃(suì)】幽静深远。

【境】环境。

【过】过于,太。

【乃】于是,就。

【余】我。

【隶】随从。

【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文章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解释重点字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隔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玉饰。

4.心乐.之以……为乐。

5.伐竹取道.道路。

6.下.见小潭向下。

7.水尤.清洌格外。

8.水尤清冽..清凉。

9.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10.为坻水中高地。

11.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

12.为嵁不平的岩石。

13.青树翠蔓..摇缀蒙盖缠络。

..翠绿的藤蔓14.蒙络15.蒙络摇缀..披拂长短不齐。

..摇曳牵连。

16.参差1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18.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19.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20.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的东西。

22.日光下.彻向下。

23.日光下彻.穿透。

24.影布.石上映在。

25.佁然..远逝忽然。

..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26.俶尔27.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8.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9.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30.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

3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

32.斗折蛇.行像蛇。

33.其.岸势犬牙差互那。

34.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35.其岸势犬牙..交错不齐。

..差互像狗的牙齿。

36.其岸势犬牙差互37.不可.知其源能。

38.四面竹树环合.包围。

39.凄神寒骨使……凄凉。

40.凄神寒.骨使……寒气透骨。

41.悄怆..幽邃凄凉。

42.悄怆幽邃.深。

43.以.其境过清因为。

44.以其境过清.凄清。

45.不可久居.停留。

46.乃记之.而去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47.乃记之而去.离开。

48.隶.而从者隶属,跟随。

49.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50.隶而.从者连词,表承接关系。

三、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复习用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复习用

《小石潭记》资料整理一、《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仿佛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盛行来。

砍倒竹子,开拓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边看见一个小潭,水分外清冷。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凑近岸边,石底向上曲折,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样不一样的形状。

翠绿的树木,葱绿的藤蔓,遮盖环绕,摇动下垂,错落不齐,随风漂动。

潭中鱼大概有一百来条,都仿佛在空中游动,什么依赖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突然向远处游去。

来往轻盈矫捷,仿佛在与游人一起欢喜。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波折,像蛇那样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错落不齐,不可以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周围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沉寥寂落,空无一人,感觉心情悲凉,冷气刺骨,清静深远,洋溢着悲伤的气味。

由于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够久留,就题字离开。

同游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理解性默写及简答题1、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动向的句子:俶尔远逝,来往翕忽2、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水尤清冽间接写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写小石潭全貌 ( 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由) 的句子:全石认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5、写潭上光景的句子:①坐潭上,周围竹树环合,寥寂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深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来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大汇总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大汇总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汇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

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2)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

以其境过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3) 把。

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

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

同游者。

10、环(1)玉环。

如鸣佩环;(2)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

全石以为底;(2)成为。

为岩。

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基础归纳】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解释词语1、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

去:离开。

2、古今异义①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影布石上(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⑤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3、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4、一词多义乐:心乐之(以……为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洌(清凉)以其境过清(凄清)三、理解性填空1、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伐竹取道。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一、自然景色的描写
1.对小石潭的地理环境和山水特点进行描写,如山势陡峭、石潭清澈等。

2.对四季景色进行描绘,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的红叶、
冬天的冰封等。

3.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如用“屏风”、“琼岛”、“翠屏”等词语
来形容小石潭的美景。

二、人文风情的描写
1.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言行进行描写,如劳作、交谈、目送等情景。

2.对当地居民的随和、淳朴等品质进行赞扬。

3.运用对比手法,对当地居民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行对比,呈现出小石潭的宁静和纯真。

三、思考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1.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大自然
的敬畏之情。

2.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依
赖自然、与自然共生。

3.对人性的思考,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四、文学表达技巧的运用
1.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2.运用生动的描写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小石潭的美。

五、思想内涵
1.弘扬崇尚自然、拥抱自然的文化意识,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2.呼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环境,
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3.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追求心灵
的自由与宁静。

中考复习之《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

中考复习之《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

以记叙、描写为主,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二)文言词语1.水尤清冽..底:把……作为。

3.卷.石底以出:弯曲。

..:清凉。

冽,寒冷。

2.全石以为4.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5.皆若空游无所依.:依傍。

5.日光下澈.:穿透。

6.影布.石上:映在。

7.佁.(yǐ)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8.俶.(chù)尔.远逝.:忽然。

逝,去,离开。

9.往来翕.(x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0.明灭..可见:时隐时显。

11.犬牙差.(cī)互.:参差不齐12.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凄凉。

13.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2.余.:我。

13.隶而从.者:从,跟从。

二、古今异义1、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

三、一词多义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2)隶而从者( 跟随)3、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

(凄清)4、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6、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 而)(3)全石以为底。

(把)7、为(1)全石以为底;(作为)(2)为岩。

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

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

10、小石潭记一、整体感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

这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简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在游历程序上与前三篇相衔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加精妙,在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也更加曲折含蓄。

第1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未见小潭,已经先闻水声,既闻水声,即觅小潭;“心乐之”而必要去一观。

因“水”为丛篁所隔,无路可通,因而便“伐竹取道”,于是“下见小潭”。

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洌”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下面是写石。

小潭千百年来寂然于荒野之中,本自无名,作者因其形态,名之为“小石潭”。

它是一整块石头构成的,岸边翻卷出来的石头形成各自不同的形状,仅用二十个字就将小石潭描绘得非常具体逼真。

因为它是“全石以为底”,所以“水尤清冽”;也因为潭水特别清澈,所以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

接着写小潭周围,青树翠蔓,蓊郁连缀,摇摇曳曳,生机盎然,与小石潭相映成趣。

至此,文章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树,作者的观察对象在变,但不变的是发现这一独特景致的喜悦。

第2段写游鱼,首先是由面到点,先总体写鱼的大致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又采用特写镜头,写潭中的游鱼,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深得动静之理,妙能传神,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文章没有直接描摹水,却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中使人感到水的澄澈透明。

其次是由景到情,在写完游鱼及水之后,点出“似与游者相乐”,写这群既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的小鱼好像故意挑逗游人,与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这个句子是以小鱼的自由自在来比衬人的心情,比一般的直截了当说出自己心情的欢快更有意味。

《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

《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

《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捕蛇者说》。

二、虚词: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三、一词多义: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词类活用: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内容理解: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2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4、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作者简介、背景及主旨
.作者: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
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3.主旨: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

青葱的树
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一起欢乐。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无人。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这里的景致离开了。

5.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随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注解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
音。

鸣: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清,清澈。

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

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

以,因为。

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隶:随从。

而:表并列。

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词类活用
①小丘西行
西:向西。

②下见小潭日光下澈
下: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④俶尔远逝
远:向远处
⑤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

⑥犬牙:像狗牙那样。

⑦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⑧凄神寒骨:凄:使……凄;
寒:使……寒冷。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总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既写鱼又写出了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鱼静态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岸势峭拔多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中“
”相照应。

(6)写出小石潭的环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全石以为底……为岩(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4)其岸势犬牙差互(5)水尤清冽。

(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问题理解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记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顺序:①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特点:②幽静。

整体感受:③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特点: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修辞:比喻。

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本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寂寞处境中的孤凄悲凉的情感。

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

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6.“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
寂静,人迹罕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