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屏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PCBEMC设计规范

PCBEMC设计规范

PCB--EMC设计规范PCB EMC设计规范目录第一部分布局1 层的设置1.1 合理的层数1.1.1 Vcc、GND的层数1.1.2 信号层数1.2 单板的性能指标与成本要求1.3 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1.3.1 Vcc、GND 平面的阻抗以及电源、地之间的EMC环境问题1.3.2 Vcc、GND 作为参考平面,两者的作用与区别1.3.3 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2 模块划分及特殊器件的布局2.1 模块划分2.1 .1 按功能划分2 .1.2 按频率划分2.1.3 按信号类型分2.1.4 综合布局2.2 特殊器件的布局2.2.1 电源部分2.2.2 时钟部分2.2.3 电感线圈2.2.4 总线驱动部分2.2.5 滤波器件3 滤波3.1 概述3.2 滤波器件3.2.1 电阻3.2.2 电感3.2.3 电容3.2.4 铁氧体磁珠3.2.5 共模电感3.3 滤波电路3.3.1 滤波电路的形式3.3.2 滤波电路的布局与布线3.4 电容在PCB的EMC设计中的应用3.4.1 滤波电容的种类3.4.2 电容自谐振问题3.4.3 ESR对并联电容幅频特性的影响3.4.4 ESL对并联电容幅频特性的影响3.4.5 电容器的选择3.4.6 去耦电容与旁路电容的设计建议3.4.7 储能电容的设计4 地的分割与汇接4.1 接地的含义4.2 接地的目的4.3 基本的接地方式4.3.1 单点接地4.3.2 多点接地4.3.3 浮地4.3.4 以上各种方式组成的混合接地方式4.4 关于接地方式的一般选取原则4.4.2 背板接地方式4.4.3 单板接地方式第二部分布线1 传输线模型及反射、串扰1.1 概述:1.2 传输线模型1.3 传输线的种类1.3.1 微带线(microstrip)1.3.2 带状线(Stripline)1.3.3嵌入式微带线1.4 传输线的反射1.5 串扰2 优选布线层2.1 表层与内层走线的比较2.1.1 微带线(Microstrip)2.1.3 微带线与带状线的比较2.2 布线层的优先级别3 阻抗控制3.1 特征阻抗的物理意义3.1.1 输入阻抗:3.1.2 特征阻抗3.1.3 偶模阻抗、奇模阻抗、差分阻抗3.2 生产工艺对对阻抗控制的影响3.3 差分阻抗控制3.3.1 当介质厚度为5mil时的差分阻抗随差分线间距的变化趋势3.3.2 当介质厚度为13 mil时的差分阻抗随差分线间距的变化趋势3.3.3 当介质厚度为25 mil时的差分阻抗随差分线间距的变化趋势3.4 屏蔽地线对阻抗的影响3.4.1 地线与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对信号线阻抗的影响3.4.2 屏蔽地线线宽对阻抗的影响3.5 阻抗控制案例4 特殊信号的处理5 过孔5.1 过孔模型5.1.1 过孔的数学模型5.1.2 对过孔模型的影响因素5.2 过孔对信号传导与辐射发射影响5.2.1 过孔对阻抗控制的影响5.2.2 过孔数量对信号质量的影响6 跨分割区及开槽的处理6.1 开槽的产生6.1.1 对电源/地平面分割造成的开槽6.2 开槽对PCB板EMC性能的影响6.2.1 高速信号与低速信号的面电流分布6.2.2 分地”的概念6.2.3 信号跨越电源平面或地平面上的开槽的问题6.3 对开槽的处理6.3.1 需要严格的阻抗控制的高速信号线,其轨线严禁跨分割走线6.3.2 当PCB板上存在不相容电路时,应该进行分地的处理6.3.3 当跨开槽走线不可避免时,应该进行桥接6.3.4 接插件(对外)不应放置在地层隔逢上6.3.5 高密度接插件的处理6.3.6 跨“静地”分割的处理7 信号质量与EMC 7.1 EMC简介7.2 信号质量简介7.3 EMC与信号质量的相同点7.4 EMC与信号质量的不同点7.5 EMC与信号质量关系小结第三部分背板的EMC设计1 背板槽位的排列1.1 单板信号的互连要求1.2 单板板位结构1.2.1 板位结构影响;1.2.2 板间互连电平、驱动器件的选择2 背板的EMC设计2.1 接插件的信号排布与EMC设计2.1.1 接插件的选型2.1.2 接插件模型与针信号排布2.2 阻抗匹配2.3 电源、地分配2.3.1 电源分割及热插拔对电源的影响2.3.2 地分割与各种地的连接2.3.3屏蔽层第四部分射频PCB的EMC设计1 板材1.1 普通板材1.2 射频专用板材2 隔离与屏蔽2.1 隔离2.2 器件布局2.3 敏感电路和强辐射电路2.4 屏蔽材料和方法2.5 屏蔽腔的尺寸3 滤波3.1 电源和控制线的滤波3.2 频率合成器数据线、时钟线、使能线的滤波4 接地4.1 接地分类4.2 大面积接地4.3 分组就近接地4.4 射频器件接地4.4 接地时应注意的问题4.5 接地平面的分布5 布线5.1 阻抗控制5.2 转角5.3 微带线布线5.4 微带线耦合器5.5 微带线功分器5.6 微带线基本元件5.7 带状线布线5.8 射频信号走线两边包地铜皮6 其它设计考虑第一部分布局1 层的设置在PCB的EMC设计考虑中,首先涉及的便是层的设置;单板的层数由电源、地的层数和信号层数组成;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以及电源、地平面的分割对单板的EMC指标至关重要。

电容式触摸屏设计规范_专业版

电容式触摸屏设计规范_专业版

5.2.4 SiO2Metal除FPC bonding以外,需覆盖SiO2保护(SIO2掩模公差±0.35mm)5.3 铬版各标记设计:铬版上面各标记设计如下5.3.1 切割标记切割记号:尺寸如下图,作用为定位玻璃的切割尺寸,控制玻璃的切割精度,要求切割精度为±0.05mm,此标识仅适用Metal层5.3.2 产品型号模号(metal层专用)排版模号:为便于不良品分析,在每一单粒图形上标示一代号,如”A1,A2,….B1,B2…”,,横向用数字递增,纵向用字母递增,例:TP10293A A1TP10293A,为产品流水号A1为产品的模号5.3.3 各膜层标识:Mask 表示铬版,Oc表示该层为oc层,且膜面向上,TP30327A为产品的型号,V0表示版本号Metal表示该层为metal层,且膜面向下;此标识各层都需要,而且需位于成品功能区以外5.3.14 ITO方阻测试块标记:为测试ITO镀膜后的方阻,在非图形区域制作四个尺寸为30mm*30mm的ITO测试方块,由于ITO为透明的材料,故在ITO方块边缘制作线宽为0.2mm*0.2mm的方框(若边框较小,可以调整方块的大小,最小制作为10mm*10mm)具体如下图所示:ITO测试方块金属边框5.3.15 保护蓝胶丝印对位标记:在ITO Glass切割之前要对图案进行保护,即玻璃正反面丝印保护蓝胶,则需要在ITO Glass的MT层上制作对位标记以保证保护蓝胶与玻璃的丝印位置,对位标记设计尺寸如下图所示:5.3.16 形版的命名方法:A.铬版:在该产品的型号前面加上图形铬版的代号MASK;B.菲林版:在该产品的型号前面加上图形菲林的代号SF;如:MASK096064-101A-1、SF096-064-101A-15.3.17 走线设计一般情况(mm)极限值(mm)ITO 线粗尽量粗0.03(铬版)Metal 线粗尽量粗0.03、0.05(铬版)Gap 尽量大0.036 ITO Film结构Sensor设计ITO Film结构Sensor结构暂时有两种,两层ITO Film和三层ITO Film结构。

FPC设计规范_LCD篇

FPC设计规范_LCD篇

FPC设计规范一、目的规范FPC的设计方法及统一设计标准,以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及效率,保证LCD模块整体的合理性、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开发部FPC设计人员三、FPC相关简介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软性印刷线路板,简称软板,是由柔软的塑胶底膜(PI)、铜箔(CU)及粘合胶压合而成。

具有优秀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1.FPC的结构和材料单面板双面板: 基层:铜箔层:覆盖层:粘合胶: 补强板:补强板:加强菲林插接式与贴合的接口与焊接的接口单面板镂空式常 用 接 口 结 构FPC可分为单面板、双面板、分层板、多层分层板、软硬结合板。

两层板以上的FPC均通过导通孔连接各层。

我司常用的是前面两种,其结构见上图。

(1)基层(BASE FILM):材料一般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也有用聚脂(Polyerster,简称PET)。

料厚有12.5、25、50、75、125um。

常用12.5和25um的。

PI在各项性能方面要优于PET。

(2)铜箔层(COPPER FOIL):有压延铜(RA COPPER)和电解铜(ED COPPER)两种。

料厚有12.5、18、35、75um。

由于压延铜比电解铜有较好的机械性能,所以在需要经常弯曲的FPC中优选压延铜。

主屏FPC的铜箔厚度一般为12.5或是18um;对于镂空板FPC(比如接口处为开窗型的)需采用35um的。

(3)覆盖层(COVER LAYER):材料与基层相同,覆盖在铜箔上,起绝缘、阻焊、保护作用。

常用料厚为12.5um。

(4)粘合胶(ADHESIVE):对各层起粘合作用。

对于采用无胶基材的FPC,基层与铜箔层间不用粘合胶,而用其他工艺结合,有利提高柔韧性。

(5)补强板(Stiffener)和加强菲林(Reinforcement film):对于插接式的FPC,为与标准插座配合,需在接触面背面加一块补强板,材料可用PI、PET和FR4;常用PET 。

各类触摸屏sensor设计规范

各类触摸屏sensor设计规范

中国触摸屏网( )您下载的该触摸屏技术文档来自于中国触摸屏网( / )What you are downloading are from China Touchscreen Site: ( / )中国触摸屏网四大版块:•触摸屏论坛:/•触摸屏供求商机:/•招聘/找工作求职:/forum-12-1.html•触摸屏行业杂志:/emag/1. 触摸屏论坛:中国触摸屏网论坛是触控面板人讨论触摸屏技术,解决触摸屏技术问题,发布触摸屏产品供求信息,了解触摸屏市场动态,触摸屏厂商招聘和找工作求职的第一平台。

2. 触摸屏供求商机:免费发布触摸屏相关产品:触控面板、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摸屏一体机、人机界面、大屏幕显示器、广告机、金融自助设备、薄膜开关、电子显示屏等3. 招聘/找工作求职:触摸屏厂商招聘和触摸屏行业人才找工作求职,招聘/找工作效果好!4. 触摸屏杂志:《触动中国》电子杂志聚焦触控面板行业资讯、追踪技术潮流和市场趋势。

中国触摸屏网( 51T ) 是中国首家以触控面板行业为基础的大型资讯、供求商机和论坛网站平台。

自2003年9月创立起,中国触摸屏网一直致力于提供触摸屏行业资讯与商务服务,深受触摸屏行业用户、业内企业和公司的首肯,其品牌影响力和用户满意度均位居业内第一。

中国触摸屏网凭借强大的信息资讯频道,产品展示频道,供求商机频道,触摸屏论坛频道,触摸屏一体机频道成为业界公认的全球最大的触控面板行业门户网站。

使用本文档前请您先阅读以下条款:1. 中国触摸屏网仅对原资料包“依样”打包,未做过任何改动,但不保证所提供资料或文档的完整性。

2. 请在使用前查毒(这也是您使用其它网络资源所必须注意的) 。

3. 由本站提供的资料或者文档对您的网站或计算机造成严重后果的本站概不负责。

4. 转载本站提供的资源请勿删除本说明文件。

中国触摸屏网——无“触”不在。

电气设计规范4.20.

电气设计规范4.20.

电气设计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高低压配电设备、照明箱动力箱等电气设计。

如本文件相关条款与用户协议(或地方标准)相冲突时,按照用户协议(或地方标准)执行。

一、本规范参照的国家标准:GB/ T 6988 《电气制图》GB / T 6988-1997 《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GB/ T 6988 .1《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1 部分:一般要求》GB / T 6988 .2《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 2 部分:功能性简图》GB /T 6988 . 3《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 3 部分:接线图和接线表》GB 7356《电气系统说明书用简图的编制》GB / T 4728《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GB/ T 5465.1《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绘制原则》GB / T 5465.2《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GB/ T 4026 《电器设备接线端子和特定导线端子的识别和应用字母数字系统的通则》GB / T 4884 《绝缘导线的标记》GB/ T 5094 《电气技术中的项目代号》GB / T 7159 《电气技术中的文字符号制定通则》GB/ T 7947 《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GB / T 10609.1 《技术制图标题栏》GB/ T 10609.2 《技术制图标题栏》GB/ T 14689《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和格式》GB/ T 14691《技术制图字体》GB / T 16679《信号与连接线的代号》GB / T 18135《电气工程 CAD制图规则》二、电气图的分类:功能文件:一次系统图、二次原理图位置文件:总平面图、装配图、元器件布置图、屏面布置图接线文件:二次接线图 [ 表]、端子图[表]、电缆图[表][清单]项目表:元件表、设备表、材料单等三、图幅、标题栏、等规定1.图幅一般为 A4 竖幅、 A3 横幅,一般不采用其它图幅,见附图 1。

2.标题栏按附表 1 填写。

3.图号、图名齐全规范,签字齐全。

4.图号编制方法:厂名缩写.图纸类型.项目缩写-序号厂名缩写:为公司拼音缩写JSTH图纸类型:二次原理图标YL;一次系统图标XT;二次接线图标JX;壳体图标KT;平面布置图标 PM项目缩写:为项目拼音缩写,一般为 2~4 个大写字母序号:为三位数字,从 001 开始编制。

FPC设计要求

FPC设计要求

研发部模组FPC设计规范一、走线要求:1、走线要在弯折处0.5mm以上开始走线。

2、FPC金手指两边边缘为0.5mm左右,并且把多余的部分要剪掉。

最好是设计时在每边多加1个焊盘。

3、TCP,COF必须正反加保护胶带,若是COG的必须加黑色胶带。

4、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0402的封装换成0603的封装。

5、将Autocad的PCB冲模绘图档用DXF格式转换导入,把所有线及字符放到同一层,且用同一颜色,导入到PCB中要保留所有重要信息(Pin脚的顺序号、固定的元器件位置、背光定位柱、露铜的位置),去掉不需要的内容,并且把PCB冲模绘图定位到原点坐标点(0,0)。

6、在FPC需要弯折的区域最好不要有通孔和MARK点,以减少应力利于弯曲。

7、需要ACF的区域反面要平整,不要有高低不平的图形存在。

8、线路最好在通孔处加上泪滴盘,折角处有弧度拐弯会更好。

9、由于要SMT贴片,务必在线路上要有光学点,具体位置放置在需要帖片的区域对角位置,通常做直径0.8-1.0mm大小的焊盘。

10、为了保证FPC的柔软性,在地线铺铜的时候,最好把大铜皮做成0.2mm 以上的线宽线距的网络,同时也可以保证板子的平整性。

11、大铜皮和线路的间距最好保证在0.2mm以上,以防止制作过程中的残余铜皮蚀刻不净。

12、走线不要走锐角;不要走环形线。

13、在IC的Power/GND间放置0.1uF的去耦电容连接,走线尽量短。

14、将FPC上未使用的部分设置为接地面。

在板子的四周多打一些GND Via孔有利于接地屏蔽性能好。

15、一般情况下尽量少用Via孔并且(Pad)与Trace之间间隙一般最小为8mil。

16、走线方式:一般是走135º,不要走90º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17、元器件走线不要太靠边,线与板边最小为10mil,元器件与板边最小为0.6mm,铜泊间隙最小为10mil。

18、Via孔直径最小为20mil,Hole最小为10mil,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加大。

sensor设计规范

sensor设计规范

1.5mm 1.5mm 0.6mm 0.6mm
E ITO 图案 Gap
0.2mm~0.4mm
使用双面段码形图案要求 两层 film 贴合公差小于 ½ E
屏尺寸≥4.5寸 2mm 2mm 0.8mm 0.8mm
如果5.5mm<pitch≤7mm 需采用驱动拆分双面段码形图案<4.5寸
5.5mm<pitch≤6.5mm 6.5mm<pitch≤7mm
R□<300ohm R□<300ohm R□<300ohm
R□<270ohm R□<270ohm R□<270ohm
PET2 适用芯片

——
GT800, GT816, GT818
—— GT801
适用于 Glass sensor DITO 结构、Film sensor DITO结构(I)图案
T:0.1~0.188mm T:≥50um R□ ≤ 150ohm
Film 2
力 bottom ITO 5.5mm<pitch≤6.5mm 6.5mm<pitch≤7mm PET2
合 适用芯片
R□ ≤ 150ohm R□ ≤ 150ohm —— GT819 2+1 GT8105 2+1 GT8110 2+1 GT801 2+1
0.7mm~2.0mm 0.7mm~2.0mm ——
用0.7mm~2.0mm 0.7mm~2.0mm ——
专 R□<300ohm
R□<300ohm
R□<270ohm R□<270ohm
R□<300ohm
R□<270ohm
泰0.2~0.6mm
0.2~0.6mm

硬件设计规范

硬件设计规范

硬件设计规范
说明
为保证产品设计质量和生产适应性,保证产品设计时部品选择合理并符合通用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产品设计与试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由研发部提出产品设计工作中设计师需进行检查的项目,经整理编制了《硬件设计规范》。

产品设计师应根据所开发产品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对产品的设计进行必要的检查。

对不合格项目应及时进行设计改进和修正,以确保产品设计符合该规范的要求。

《硬件设计规范》是产品设计评审时产品设计师必须提供的资料之一。

本规范由研发部提出。

本规范不包含AC-DC电源部分。

一、硬件设计原则:
1.所有的设计依据来自于元器件SPEC,必须详细阅读各个元件的规格书并深入理解;
2.原理图与PCB图对应;
3.原理图与BOM对应,在有不同搭配的地方列表注明差异;
4.关键器件注明供应商,试产结束之后如果替代必须提供规格书,小批量试产验证才能大批量导入;
5.使用标准封装库;
6.元器件选型及设计标准化;
7.线路设计和PCB Layout时要充分考虑EMC和安规要求,确保生产时100%过EMC.
所有的新项目在第一次送样测试时必须附带此表,且作为设计结果存档。

所有测试项目中,可记录数值的需记录测量值,不可记录数值的在“合格/不合格”注明。

“√”表示合格,“X”表示不合格
二、电源设计规范
三、CPU电路设计检查
四、音、视频输入输出电路检查表
USB电压供电,电源预留500MA--------?
五、高频部分检查表
六、整机电路设计伺服部分
七、数字处理电路检查表
八、功放电路检查
更具体的测试项目参照电性能测试表格九、部品适应性检查表。

FPC设计规范

FPC设计规范

1.1目的规范本公司FPC(柔性线路板)设计标准,提高设计员的设计水平,及工作效率。

1.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FPC(柔性线路板)设计1.3 职责研发部:学习和应用FPC(柔性线路板)设计规范于开发新产品中。

1.4 定义无FPC设计规范与注意事项1FPC机构设计规范1.1LCD与FPC压合处要求如上图所示A:表示FPC成型边到LCD PIN顶端要差0.10mm.B:表示FPC PIN要比LCD压合PIN长0.10-0.20mm.C:此处只给正负0.10mm的公差.D:对位PIN到FPC两侧边不小于0.5mm.E:FPC PIN反面的PI覆盖膜距FPC PIN不小于0.3mm.F:此处只给正负0.20mm的公差.G:如果是FPC 需要从玻璃处弯折或是弯折距离<0.8mm如上图所示:A:双面胶要耐高温,长度最好能和FPC相等.T= 0.05mm.最好是3M厂商生产的,可靠性较好.B:宽度用2.50正负0.30mm的即可.C:FPC出PIN要用月牙边,便于焊接.D:FPC出PIN要有漏锡过孔,孔单边焊盘不小于0.15mm,便于焊接.E:FPC PIN正反面不能相等,要正反面相差0.20-0.30mm,正反面不能出阻焊层.注:此连接方式最终要符合客户要求.1.3FPC与主板插拔处要求(以HIROSE为例)如上图所示:A:此处公差一定要控制在正负0.07mm以内, 重点尺寸.B:此处公差一定控制在正负0.20mm以内.C:此处只给正负0.10mm的公差.D:此处公差一定控制在正负0.20mm以内.E:倒角非常重要,一定要有,否则可能接触不良.F:补强材料要硬,一般用宇部厂商生产的.较软的补强装配时金指会断裂.G:此处厚度在0.19-0.21较好,重点尺寸.注:以上是以HIROSE的连接器为例,具体项目要参考客户连接器规格书.1.4FPC与主板以公母座连接器连接如上图所示:A:焊盘设计以连接器规格说明为准,辅助焊盘不能少。

电容屏设计规范

电容屏设计规范

电容屏设计规范2 适用范围2 153 工程图设计2 164 Lens设计4 175 ITO玻璃设计6 186 菲林设计13 197 FPC设计17 208 自电容与互电容FPC走线设计28 219 包装设计30 2210 常用单位换算31 2311 模切件的设计32 2412 切割图纸设计34 2513 保护膜图纸的设计36 26※※修改记录REVISION RECORD ※※版次/修改号Rev. 修改内容REVISION CONTENTS 修改人INITIATED 日期DateA/0 首次发行A/1 换版发行A/2 更新第5项内容A/3 更新第6、12页内容并增加12、17~19、34~36页内容拟定INITIATED 审核CHECKED 批准APPROVED 文件生效日期Inure Date:BYDATE文件名称文件编号Doc. No.Doc. Name电容式触摸屏设计规范版次/修改号Rev. A/1 页码Page 2 /36Copyright © BYD Company Limited Division 41 目的规范电容式触摸屏(投射式)的设计,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及效率,确保触摸屏模块整体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2 适用范围第四事业部TP厂技术部电容式触摸屏设计人员。

3 工程图设计3.1 工程图纸为TP模块的成品管控,以及出货依据,包含以下内容:3.1.1 正面视图: 该视图包含TP外形、view area、active area、FPC图形及相关尺寸.若TP需作表面处理,则必须对LOGO的位置、尺寸、材质、颜色、以及工艺进行标注。

需标注尺寸及公差如下:3.1.2 侧视图: 该视图表示出TP的层状结构, TP各层的厚度、材质、FPC厚度(含IC等元件)必须标注。

需要标注尺寸及公差如下:必须标注尺寸普通公差(mm)最小公差(mm)TP总厚度±0.1±0.05(视结构和材料而定)FPC总厚度±0.05 ±0.03金手指长度±0.3 ±0.23.1.3 反面视图: 这一图层包含背胶、保护膜、泡棉及导光膜的外形尺寸,以及FPC背面的IC及元件区尺寸。

TP设计规范

TP设计规范

页 码:1 of 18评审&分发(评审-√,分发-※ ) 计划部 日期 采购部日期√※ 研发部 日期 √ 工艺部 日期生产部 日期 市场部 日期 行政人事部 日期 √品质部日期财务部日期批准注意:文件加盖红色的文件控制章方有效。

更改历史版本 更 改 描 述更改人/日期00 始发页码: 2 of 181.0目的规范公司触摸屏类产品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完善触摸屏设计规范2.0范围适用于公司触摸屏类产品的设计开发。

3.0职责研发部:学习和应用触摸屏设计规范于新产品开发中。

4.0定义无5.0内容5.1 触摸屏基本概要触摸屏全称应为透明触摸面板(Transparent Touch Panel),简称TP。

一般置于液晶等画面上起透明开关作用,触摸画面则可直接输入。

其做为输入设备具有简单、方便、节省空间等优点。

触摸屏种类很多,有电阻式、电容感应式、红外式、表面声波式等等,电阻式因其结构简单,功耗低、成本低等优势,占据了PDA及手机等手持设备上的主要市场,其中最主要是4线电阻式触摸屏。

我司目前主要以4线电阻式触摸屏为主要产品,下面就主要介绍四线式电阻式触摸屏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和设计规范等。

5.2基本结构电阻式触摸屏主要由上部电极,下部电极,接插件等3个基本结构组成(如图1)图1.结构及基本电路原理上部电极:有ITO膜的PET胶片(ITO Film)。

下部电极:有ITO膜的PET胶片、玻璃或塑料,上面印刷有规则的绝缘小突起(Spacer)。

接插件:插入上部和下部电极之间热熔接于TP与装置之间的连接。

ITO(氧化铟)膜:透明导电膜。

非常薄,既透明又导电。

5.3基本原理页码: 3 of 18电阻式触摸屏是一块多层复合薄膜,由一层玻璃、塑料或PET Film作为基层,表面涂有一层透明的导电层(ITO,氧化铟),上面再盖有一层外表面硬化处理、光滑防刮的PET Film,它的内表面也涂有一层ITO,在两层导电层之间有许多细小(小于千分之一英寸)的透明隔离点(Spacer)把它们隔开绝缘。

Goodix Layout 芯片 设计规范_V2.0

Goodix Layout 芯片 设计规范_V2.0

电源地及屏蔽设计应用
GT818X,GT868 地线设计要点
➢芯片及衬底下方地线以满足设计取最小的走线宽度, ➢芯片的地与衬底连接到一起后通过磁珠再连接到公共地;(Sensor ID接地时,同样 遵循该原则。) ➢衬底下面禁止铺地。
电源地及屏蔽设计应用
外围地线及屏蔽设计应用:
➢感应与驱动走线外围需尽量用地包围保护; ➢弯折区需铺设静电屏蔽膜,并开窗可靠接地(静电屏蔽膜与FPC地线的接地阻抗应
➢ GT8系列sensor_ID脚支持悬空,接地,上拉(上拉电平参考VDDIO) ➢ GT9系列sensor_OPT1脚支持悬空,接地,上拉(上拉电平参考VDDIO) ➢ GT9系列sensor_OPT2脚支持接地,串上300K电阻到地。不支持悬空。
GT8系列接法及说明
GT9系列接法及说明
电路设计注意事项
二. 元器件布局原则 1,元器件布局 ……………………………………………………………………………………………………………………5
三.走线原则 1,感应与驱动平行走线原则 ………………………………………………………………………………………………………6 2,感应与驱动交叉走线原则 ………………………………………………………………………………………………………7 3,驱动与通信线走线原则 …………………………………………………………………………………………………………8 4,VREF脚走线原则 …………………………………………………………………………………………………………………9 5,升压电路走线原则………………………………………………………………………………………………………………10
六.匹配电容设计 1,FPC匹配电容 ……………………………………………………………………………………………………………………18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4]201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机械工业部中电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的国家标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1年11月1日起施行。

原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J53-83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中电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4年3月23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变电所设计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维护方便,确保设计质量,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交流电压10kV及以下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的变电所设计。

第1.0.3条变电所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发展的可能。

第1.0.4条变电所设计应根据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所址环境、地区供电条件和节约电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第1.0.5条变电所设计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并应优先选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和节能的成套设备和定型产品,不得采用淘汰产品。

第1.0.6条10kV及以下变电所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所址选择第2.0.1条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一、接近负荷中心;二、进出线方便;三、接近电源侧;四、设备运输方便;五、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六、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八、不应设在有爆炸危险环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且不宜设在有火灾危险环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当与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毗连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规定;九、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常用规范标准

常用规范标准

标准号一GB50016-2022 GB50034-2004 GB50052-2022 GB50053-94GB50054-95GB50055-93GB50056-93GB50057-94GB50058-92GB50059-92GB50060-2022 GB50061-2022 GB50062-2022 GB/T50063-2022 GB50160-2022 GB50189-2005 GB50217-2022 GB50227-2022 GB50229-2022 GB50260-96GB/T50293-1999 GB50340-2003 GB50343-2004 GB50515-2022 GB50545-2022 GB50556-2022 GB50575-2022GB156-2003GB/T3091-2022 GB3836.5-2004 GB/T4623-2022 GB7251.5-2022GB/T10228-2022 GB/T12325-2022 GB/T12326-2022 GB/T14549-1993 GB/T15945-2022 GB/T18481-2001 GB12348-2022 GB12349-2022 GB/T12497-2022 规范名称电力专业建造设计防火规范建造照明设计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2022.7.1)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低压配电设计规范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电热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建造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 版)爆炸和火灾危(wei)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3~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2022.6.1)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路线设计规范(2022.7.1)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2022.6.1)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2022.7.1)公共建造节能设计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2022.6.1)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城市电力规划规范老年人居住建造设计标准建造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导(防)静电地面设计规范(2022.12.1)110kV~750kV 架空输电路线设计规范(2022.7.1)工业企业电气设备抗震设计规范(2022.12.1)1kV 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2022.12.1)标准电压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 5 部份:正压外壳型“p”环形混凝土电杆(替代 GB/T4623-94、GB396-94)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 5 部份:对公用电网动力配电成套设备的特殊要求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2022.5.1)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2022.5.1)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电能质量暂态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工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GB/T13869-2022 用电安全导则GB14048.3-202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 3 部份: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以及熔断器组合电器GB14048.5-202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 5-1 部份: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GB/T14049-2022 额定电压 10kV 架空绝缘电缆GB14050-2022 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2022.8.1)GB/T14285-2022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598.300-2022 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通用技术要求GB/T15145-2022 输电路线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15543-2022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5544-1995 三相交流系统短路电流计算GB15599-2022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2022.12.1)GB16895.3-2004 建造物电气装置第 4-41 部份:安全防护电击防GB16895.5-2004 建造物电气装置第 5-54 部份: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接地装置、保护导体和保护联结导体GB/T16895.28-2022 建造物电气装置第 7-714 部份:特殊装置或者场所的要求户外照明装置(2022.7.1) GB/T17478-2004 低压直流电源设备的性能特性GB/T18802.12-2022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 第 12 部份:选择和使用导则GB/T19271.2-2005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 2 部份:建造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及接地GB/T19271.3-2005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 3 部份:对浪涌保护器的要求GB/T19271.5-2005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 4 部份:现有建造物内设备的防护GB/T20221.1-2022 电气绝缘结构热评定规程第 1 部份:总要求低压GB/T20222-2022 电气绝缘结构的评定与鉴别GB/T20223-2022 电气绝缘结构(EIS)热分级GB/T20227-2022 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损耗和效率的确定方法GB/T20228-2022 电气设备外壳对外界机械碰撞的防护等级(IK 代码)GB/T20220-2022 旋转机电绝缘电阻测试GB/T21714.1~4-2022 雷电防护第 1 部份~第 4 部份DL/T401-2002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DL/T402-2022 高压交流断路器定货技术条件DL/T404-2022 3.6kV~40.5kV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3906-2022 3.6kV~40.5kV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DL/T533-2022 电力负荷管理终端DL/T537-2002 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选用导则DL/T555-2004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耐压及绝缘实验导则DL/T584-95 3—110KV 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587-2022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DL/T593-2022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DL/T601-1996 架空绝缘配电路线设计技术规程DL/T603-2022 气体绝缘金属土封闭开关设备运行及维护规程DL/T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721-2000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DL/T725-2000 电力用电流互感器定货技术条件DL/T726-2000 电力用电压互感器定货技术条件DL/T825-2002 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规则DL/T841-2003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阻尼式限流器使用技术条件DL/T842-2003 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DL/T860.3-200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 3 部份:总体要求DL/T860.4-200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 4 部份:系统和项目管理DL/T887-2004 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量DL/T994-2022 火电厂风机水泵用高压变频器DL/T1010.1-5-2022 高压静止补偿装置DL/T1081-2022 12kV~40.5kV 户外高压开关运行规程DL/T1092-202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5000-2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T5002-2005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5003-2005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5033-2022 输电路线对电信路线危(wei)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DL/T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049-2022 架空送电路线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056-2022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适合于 110kV 及以上变电所)DL/T5092-1999 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03-1999 35kV-110kV 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DL/T5130-2001 架空送电路线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DL/T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7-2001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147-2001 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定DL/T5153-2002 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 架空送电路线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216-2005 35kV~220kV 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DL/T5202-2004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19-2005 架空送电路线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20-2005 10KV 及以下架空配电路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221-2005 城市电力电缆路线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2022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405-2022 城市电力电缆路线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程DL/T5429-2022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2022.12.1) (合用于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电力系统设计)CJJ45-2022 JGJ16-2022CECS31:2022 CECS170:2004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民用建造电气设计规范建造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 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份(2022 年版)全国民用建造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22 年版)全国民用建造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 (2022 年版) 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低压母线槽选用、安装及验收规程CECS174:2004 建造物低压电源电涌保护器选用、安装验收及维护归程SH3038-2000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电力设计技术规范SH3060-1994 石油化工企业工厂电力系统设计规范SH3081-2003 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T3116-2000 炼油厂用电负荷设计计算方法HG/T20664-1999 化工企业供电设计技术规定HG/T20666-1999 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规程SY/T0025-95石油设施电气装置场所分类(已作废,未发布最新规范前,采用 SY/T6671-2022) SY/T0033-2022油气田变配电设计规范(2022.5.1)SY/T0080-2022 油气田柴油机发电站设计规范SY/T5264-2022 油田生产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SY/T5268-2022 油气田电网线损率测试和计算方法SY5984-2022 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接地装置安全检查规范SY/T6331-2022 气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定SY/T6373-2022 油气田供配电系统经济运行规范SY/T6375-2022 石油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导则SY/T6420-2022 油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6422-2022 石油企业节能产品节能效果测定SY/T6511-2022 油田开辟方案经济评价方法SY/T6671-2022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安装区域一级、 0 区、 1 区和 2 区区域划分推荐做法XJJ025-2005 建造电气工程施工工艺标准JB/T10618-2022 组合式电涌保护器(箱)Q/CNPC-XJ0777-2003 克拉玛依地区箱式变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Q/CNPC-XJ0776-2003 克拉玛依地区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与验收规范GBJ147-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8-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50-202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68-202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路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2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0-202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机电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3-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35kV 及以下架空电力路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2005 110~500KV 架空电力路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6-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wei)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75-2022 GB50303-2002 SY4206-2022 DL/T602-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1kV 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建造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电气工程架空绝缘配电路线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082.1-3-2022 SY/T0049-2022SY/T6105-94ZJQ00-SG-024-2022 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第 1~3 部份油田地面建设规划设计规范油田开辟概念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建造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二GB50067-97GB50116-98GB50174-2022GB50198-94GB50311-2022GB/T50314-2022 GB50339-2003GB50343-2004GB50348-2004GB/T50356-2005 GB50359-2022GB50371-2022GB50373-2022GB50394-2022GB50395-2022GB50396-2022GB50440-2022GB50464-2022GB/T19856.1-2005 GB/T19856.2-2005DL/T5189-2004 DL/T5025-2005 DL/T5364-2022 DL/T5365-2022 DL/T5391-2022 DL/T5392-2022 DL/T5404-2022 DL/T5480-1997YD/T5003-2005 YD 5007-2003YD/T5024-2005 YD/T5026-2005 YD/T5027-2005 YD/T5028-2005 YD/T5032-2005 YD/T5036-2005 YD 5039-2022YD/T5040-2005 YD 5054-2022通信及弱电专业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2022.6.1)民用闭路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智能建造设计标准智能建造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建造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造声学设计规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雷电防护通信路线第 1 部份:光缆雷电防护通信路线第 2 部份:金属导线电力线载波通信设计技术规程电力系统数字微波通信工程设计技术规程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电力数据通信网络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电力系统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规范电力系统同步数字系列(SDH)光缆通信工程设计技术规定水利水电工程通信设计技术规程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SDH 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T)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固定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2022.5.1)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电信建造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22.10.1)YD/T5059-2005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T5060-2022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图集(2022.10.1)YD/T5066-2005 光缆路线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76-2005 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080-2005 SDH 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 5083-2005 电信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 5084-2005 交换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T5089-2005 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规范YD 5091-2005 光传输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T5092-2005 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95-2005 SDH 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T5102-2022通信路线工程设计规范(2022.10.1)YD/T5113-2005 WDM 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T5118-2005 ATM 工程设计规范YD/T5119-2005 基于 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5120-2005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设计规范YD 5124-20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YD/T5131-2005 挪移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YD/T5135-2005 IP 视讯会议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T5139-2005 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183-2022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2022.10.1)YD/T5185-2022IP 多媒体子系统(IMS)工程设计暂行规定(2022.10.1)YD/T 5186-2022通信系统用室外机柜安装设计规定(2022.10.1)SH/T3028-2022 石油化工装置电信设计规范SH/T3153-2022 石油化工企业电信设计规范JGJ/T179-2022体育建造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规程(2022.12.1)ZJQ00-SG-026-2022 智能建造工程施工质量标准XJJ027-2005 智能建造工程施工工艺标准CECS 09:89 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CECS 165:2004 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166-202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12-202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74-2022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2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2022.6.1)DL/T5344-2022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YD/T5017-2005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T5033-2005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044-2005 SDH 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058-2005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070-2005 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验收规范YD/T5077-2005 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 5079-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T5090-2005 数字同步网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T5093-2005 光缆路线自动监测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 5103-2003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T5121-2022通信路线工程验收规范 (2022.10.1)YD/T5122-2005 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136-2005 IP 视讯会议系统工程验收暂行规定SY/T4108-2005 输油(气)管道同沟敷设光缆(硅芯管)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 36:91 工业企业程调度电话和会议电话工程设计规范CECS 177:2005 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38-2005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限内部发行)RFJ06-2022 人民防空地下室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限内部发行) GB50041-2022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84-200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 年版)GB50089-2022 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50098-2022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2022.10.1)GB50140-2005 建造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56-200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22 年版)GB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8-2022 镇规划标准GB50253-200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2022 年版GB50350-2005 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50494-2022 城镇燃气技术规范(2022.8.1)JGJ36-2005 宿舍建造设计规范JGJ58-2022 电影院建造设计规范SY/T0045-2022 原油电脱水设计规范CJJ14-2005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Q/CNPC-XJ0635-2022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格式编制规定Q/CNPC-XJ0636-2022 城市详细规划内容及格式编制规定Q/CNPC-XJ0637-2022 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内容及格式编制规定Q/CNPC-XJ0638-202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内容及格式编制规定序号规范标准名称版本号备注1 用标准孔板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GB/T21446-2022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3 用气体涡轮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GB/T21391-20224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用检测仪表和显示仪表精确度等级GB13283-20225 石油天然气工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安全技术规范SY 6503-20226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227 油气田管道工业电视监控系统技术规范Q/SY1202-20228 天然气管道运行与控制原则Q/SY202-20229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64-202210 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Q/SY 201-202211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自动化仪表工程SY4205-202212 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31-202213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GB/T2624.1-20221 部份:普通原理和要求14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GB/T2624.2-20222 部份:孔板15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GB/T2624.3-20223 部份:喷嘴和文丘里喷嘴16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GB/T2624.4-20224 部份:文丘里管17 液体流量测量流量计性能表述方法GB22133-202218 油气田及管道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SY/T0090-202219 油气田及管道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SY/T0091-202220 用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6659-202221 用旋转容积式气体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6660-202222 用旋进旋涡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6658-202223 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GB/T18603-200124 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GB/T18604-200125 油气管道仪表及自动化系统运行技术规范SY/T6069-200526 用标准孔板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SY/T6143-200427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28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Q/SY XQ 19-200229 低能源原油含水分析仪SY/T5566-199830 热轧型钢GBT 706-202231 建造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32 可燃气体探测器第2 部份:测量范围为0-100%LEL 的独立GB15322[1].2-2003式可燃气体探测器33 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第1 部份油气田地面SYT0082.1-2022建设工程34 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第2 部份管道工程SYT0082.2-202235 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第3 部份天然气处理SYT0082.3-2022厂工程36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37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2022 版) GB 50253-200438 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HG/T 20592~20635-202239 油井、气井及采注计量站远程终端单元数据存储和传输规范Q-SY XJ0217-202240 油井、气井及采注计量站自动化功能规范Q-SYXJ0218-202241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202242 天然气管道工艺控制通用技术规定Q/SY 1177-202243 成品油管道运行于控制原则Q/SY 1178-202244 成品油管道工艺控制通用技术规定Q/SY 1179-202245 液态烃体积测量容积式流量计计量系统GB/T 17288-199846 输油输气管道仪表及自动化设施管理规定SY/T 6324-199747 原油管道工艺控制通用技术规定Q/SY 1176-202248 原油管道运行于控制原则Q/SY 1175-202249 石油液体管线自动取样法SY/T5317-202250 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SY/T 6277-200551 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动态计量计算方法SY/T 6042-9452 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GB/T 11062-199853 液态烃体积测量涡轮流量计计量系统GB/T 17289-199854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2255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225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199957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 308-200158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59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2260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115-20226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16-2022石油化工行业1 石油化工噪声控制设计规范SH/T3146-20042 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技术规程SH/T3521-20223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SH/T3018-20034 石油化工仪表管道路线设计规范SH/T3019-20035 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设计规范SH/T3081-20036 石油化工仪表供电设计规范SH/T3082-20037 石油化工仪表供气设计规范SH/T3020-20018 自控专业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二) HG20506-19929 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20573-199510 石油化工企业仪表保温及隔离、吹洗设计规范SH3021-200111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隔热设计规范SH3126-200112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二) HG/T20509~20515-200013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三) HG/T20516-2000,HG20699~20700-200014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一) HG/T20505-2000,HG20507~20508-200015 自控设计安装材料编制导则SHB-Z07-200116 石油化工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规范SH/T3092-199917 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SH/T3104-200018 炼油厂自动化仪表管线平面布置图图例及文字代号SH/T3105-200019 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SH3005-199920 石油化工控制室和自动分析器室设计规范SH3006-199921 石油化工紧急停车及安全联锁系统设计导则SHB Z06-199922 仪表回路图SHB-Z05-9523 分散控制/集中显示仪表,逻辑控制及计算机系统用流程图符SHB-Z04-95号24 过程用二进制逻辑图SHB-Z03-9525 仪表符号和标志SHB-Z02-9526 石油化工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施工图深度导则SHB-Z01-9527 自控安装图册(上册) (下册) HG/T21581-20221 国家法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1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行业及部门法规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3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4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5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规定。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强制性条文:《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强制性条文:3.2.8 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3.3.2 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

4.3.5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

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

4.7.3 当成排布置的配电屏长度大于6m时,屏后面的通道应设有两个出口,当两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5m 时,应增加出口。

4.9.1 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非燃或难燃介质的电力变压器室、电压为10(6)kv 的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低压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4.9.2 配变电所的门应为防火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变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2.配变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3. 配变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一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4. 配变电所位于地下层或下面有地下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配变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6.配变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7.4.2 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2)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3)导体应满足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4)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配电线路每一相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7.4.2的规定。

7.4.6 外界可导电部分,严禁用作PEN导体。

电容式触摸屏设计规范

电容式触摸屏设计规范

ITO film 1ITO film 2ITO film 1 ITO film 3/shield ITO film 2)保护涂层:涂有明胶涂层以防止损伤感光乳剂层。

里面可能包含无光泽试剂。

)感光乳剂层:均匀地涂有卤化银的微小晶体,以明胶作为介质。

)下涂层:该层用于把感光乳剂层粘到胶片基上。

具体通道设计区尺寸以4.76mm为PIN距来计算,如上右图所示。

背胶设计图纸sensor排版尺寸一致即所有图案区域,如上图背胶设计图纸所示FPC热压位置正胶设计7.2.1.2 电容玻璃正胶的设计电容玻璃为大片玻璃正面向下进行切割,则需要正面保护蓝胶的设计满足切割的工艺要求,7.2.2.2 电容玻璃背胶的设计电容玻璃切割时为背面向上,背胶只需要按照玻璃排膜方式将单模背胶按照阵列方式进行排列即可,如下图所示:22 FPC 金手指长度需满足以下条件:将FPC 金手指处的对位标与PANEL ITO 引脚处的对位标对齐热压后,FPC 金手指顶端不能超过顶端,一般低于ITO 引脚约0.1mm,且金手指下端不超过PAENL,距边缘约0.2mm。

如下图所示:镂空板的金手指设计,参见下图上对位标因钢模偏位而被切掉和铜箔翘起等品质不良,在设计靠边对位标时(L)(mm)宽(W)(mm)高(t)(mm)0.050.30±0.050.23±0.050.10确定FPC外形时尽可能考虑元件区域是否合适增加各种定位孔和对位孔。

走线加粗:每次只显示一层,将该加粗的线整条加粗;走线倒角:将所有曲折的走线倒圆角;2.互电容走线设计:互电容原理,sensor包括TX,RX,通过叉,交叉越多,在走线上引起电容变化越大,影响效果。

13.2 背面保护膜设计背面保护膜一般包含两种,一种为VA区域保护膜,此保护膜客户一般为组装在机壳上后去除,避免整机组装时VA区域出现脏污;一种为sensor背面整面保护膜,保护sensor不要被划伤或产生脏污;在前期沟通中要确定客户的组装形式,从而确认保护膜的设计是否需要两张保护膜。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3 供配电系统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条: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十页)电源及供配电系统条: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

(第11页)4 配变电所配电变压器选择条: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第17-18变压器。

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

页)低压配电装置条:当成排布置的配电屏长度大于6m时,屏后面的通道应设有两个出口。

当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应增加出口。

(第24页)对土建专业的要求条: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非燃或难燃介质的电力变压器室、电压为10(6)kV的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低压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第25页)条:配变电所的门应为防火门,并应负荷下列规定:1 变配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2 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3 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的一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4 变配电所位于地下一层或下面有地下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 变配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6 变配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第25页)7 低压配电导体选择条: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2)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3)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配电线路每一相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容式触摸屏设计规范作者: Willis,Tim【导读】: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容屏方面的相关知识,正文主要分为电子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部分。

电子设计部分包含了原理介绍、电路设计等方面,结构设计部分包好了外形结构设计、原料用材、供应商工艺等方面。

【名词解释】1. V.A区:装机后可看到的区域,不能出现不透明的线路及色差明显的区域等。

2. A.A区:可操作的区域,保证机械性能和电器性能的区域。

3. 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

涂镀在Film或Glass上的导电材料。

4. ITO FILM:有导电功能的透明PET胶片。

5. ITO GALSS:导电玻璃。

6. 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

7. FPC:可挠性印刷电路板。

8. Cover Glass(lens):表面装饰用的盖板玻璃。

9. Sensor:装饰玻璃下面有触摸功能的部件。

(Flim Sensor OR Glass Sensor)【电子设计】一、电容式触摸屏简介电容式触摸屏即Capacitive Touch Panel(Capacitive Touch Screen),简称CTP。

根据其驱动原理不同可分为自电容式CTP和互电容式CTP,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单点触摸CTP和多点触摸CTP。

1、实现原理电容式触摸屏的采用多层ITO膜,形成矩阵式分布,以X、Y交叉分布作为电容矩阵,当手指触碰屏幕时,通过对X、Y轴的扫描,检测到触碰位置的电容变化,进而计算出手指触碰点位置。

电容矩阵如下图1所示。

图1 电容分布矩阵电容变化检测原理示意简介如下所示:名词解释:ε0:真空介电常数。

ε1 、ε2:不同介质相对真空状态下的介电常数。

S1、d1、S2、d2分别为形成电容的面积及间距。

图2 触摸与非触摸状态下电容分布示意非触控状态下:C=Cm1=ε1ε0S1/d1触控状态下:C=Cm1*Cmg/(Cm1+Cmg),Cm1=ε1ε0S1/d1,Cmg=Cm1=ε2ε0S2/d2电容触摸驱动IC会根据非触控状态下的电容值与触控状态下的电容值的差异来判断是否有触摸动作并定位触控位置。

2、自电容与互电容自电容式CTP是利用单个电极自身的电容变化传输电荷,由一端接地,另一端接激励或采样电路来实现电容的识别(测量信号线本身的电容)。

自电容式CTP的坐标检测是依次检测横向和纵向电极阵列,根据触摸前后电容变化分别确定横向和纵向坐标,然后组合成平面坐标确定触摸位置。

当触摸点只有一个时,组合后的坐标也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准确定位;当触摸点有两个时,横向和纵向分别有两个坐标,两两组合后出现四组坐标,其中只有两个时真实触摸点,另两个就是属称的“鬼点”。

所以自电容式CTP无法实现真正的多点触摸。

互电容式CTP失利用两个电极进行传输电荷,一端接激励,另一端接采样电路来实现电容的识别(测量垂直相交的两个信号之间的电容)。

互电容式CTP 坐标检测也是检测横向和纵向电极阵列,不同的是它是由横向依次发送激励而纵向同时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横向和纵向交汇点的电容值,根据电容值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这样即使有多个触摸点也能计算出每个触摸点的真实坐标。

所以互电容式CTP可以实现真实多点触控。

自电容的优点是简单、计算量小,缺点是单点、速度慢;互电容的优点是真实多点、速度快,缺点是复杂、功耗大、成本高。

3、结构及材料使用二、驱动IC简介电容屏驱动IC是电容屏工作处理的主体,是采集触摸动作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载体,IC采用电容屏工作的原理采集触摸信息并通过内部MPU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反馈终端所需资料进行触摸控制。

IC与外部连接是通过对外的引脚进行的,电容屏驱动IC厂家众多,各自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但是基本原理也是大同小异,因此个驱动IC的芯片引脚也比较类似,只有个别引脚是各自功能中特殊的设计,如下对电容屏驱动IC的引脚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驱动信号线:即Driver或TX,是电容屏的电容驱动信号输出脚。

感应信号线:即Sensor或RX,是电容屏的电容感应信号输入脚。

电源电压:分模拟电源电压和数字电源电压。

模拟电压范围一般为2.6V~3.6V,典型值为2.8V和3.3V;数字电压即电平电压为1.8V~3.3V,由主板端决定。

电容屏设计可以设计为单电源和双电源两种模式,目前以单电源供电为主(可以减少接口管脚数)。

GND:也分为模拟地和数字地两种,一般两种地共用,特殊情况下需将两种地分开以减少两种地之间的串扰现象。

I2C接口:I2C接口包括I2C_SCL和I2C_SDA。

I2C_SCL为时钟输入信号,I2C_SDA为数据输入输出信号。

SPI接口:SPI接口包括SPI_SSEL、SPI_SCK、SPI_SDI、SPI_SDO。

SPI_SSEL为片选信号,低电平有效;SPI_SCK为时钟输入信号;SPI_SDI 为数据输入信号;SPI_SDO为数据输出信号。

RESET:芯片复位信号,低电平有效。

WACK:芯片唤醒信号。

TEXT_EN:测试模式使能信号。

GPIO0~N:综合功能输入输出IO口。

VREF:基准参考电压。

VDD5:内部产生的5V工作电压。

以上引脚定义没有包含全部的驱动IC的功能,如LED、Sensor_ID、Key_Sensor等特殊功能作用的管脚,这些管脚需根据具体IC确认其具体作用及用法。

三、ITO图形设计ITO可蚀刻成不同的图形,不过造价师相同的,而且很难讲哪个图像比其他图形工作效率高,因为触摸屏必须与电子间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I-phone采用的图形是最简单的一种,即在ITO在玻璃一面为横向电极,在另一面为纵向电极,此设计简单巧妙但几何学要求特别的工艺电能来产生准确的焦点。

图3 I-phone Pattern闭路锁合的钻石形Pattern是最常见的ITO图形,45°角的轴线组成菱形块,每个菱形块通过小桥连接,此图形用于两片玻璃,一片是横向菱形排,另一片是纵向的菱形列,导电图形在玻璃内侧,行与列对应锁定后贴合。

菱形图形大小不一,取决于制造商,但基本在4-8mm之间,几乎所有电子控制器(CTP 控制IC)都可用于此图形。

图4 菱形Pattern复杂图形的ITO图形需要专用的电子控制器,有时需要购买许可。

一些IC 厂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特定的Pattern,且为避免滥用或保护权利会申请图形专利。

目前基础ITO Pattern有Diamond、Rectangle、Diamond& Rectangle、Hexagon等。

四、布局设计要求根据驱动IC的放置位目前可分为COF、COB两种方式。

COF即Chip on FPC,作为终端导向方式被广泛应用,这种设计方式可根据实际应用效果和市场变化在不更改主板的情况下更换电容屏设计方案,可兼容多种电容屏驱动IC设计方案。

缺点是前期和后期调试工作量大,备料周期长。

COB即Chip on Board,将驱动IC融合在主板端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主板和电容屏驱动IC方案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改设计方案,因为电容屏驱动IC基本都不是PIN to PIN兼容的,更换方案意味着重新布局相关的主板设计。

COB 方案的优点成本降低,交期短,方便备料,前期设计和后期调试工作量小。

无论是COF或COB方案都需要在布局走线时注意相关设计要求,根据IC原厂建议以及供应商的实际应用经验,总结如下设计注意事项:1、关键器件布局各组电源对应的滤波电容需靠近芯片引脚放置,走线尽量短,如下为IC周围元件布局示意图:图5 元件布局示意图电容屏与主板连接端口周围不要走高速信号线。

对于COB方案,触控IC尽量靠近Host IC。

触控IC及FPC出线路径要求远离FM天线、ADV天线、DTV天线、GSM天线、GPS天线、BT天线等。

与触控IC相关器件尽量放进屏蔽罩中,且尽可能采用单独的屏蔽罩。

触控IC附近有开关电源电路、RF电路或其它逻辑电路时,需注意用地线隔离保护触控IC、芯片电源、信号线等。

RF是手机中最大的干扰信号,因此对芯片与RF天线间的间距有一定要求:在顶部要求间距≥20mm,在底部要求间距≥10mm。

适用于COF和COB方案。

2、布线1)电源线尽量短、粗,宽度至少0.2mm,建议≥0.3mm。

驱动和感应信号线走线尽量短,减小驱动和感应走线的环路面积。

驱动IC未使用的驱动和感应通道需悬空,不能接地或电源。

对于COB方案,主板上的信号线走线尽量短,尽量接近与屏体的连接接口。

建议将IC周围的驱动和感应信号按比例预留测试点,方便量产测试,最少需要各留两个测试点。

I2C、SPI、INT、RESET等接口预留测试点,方便Debug。

2)用地线屏蔽驱动通道,避免驱动通道对Vref等敏感信号或电压造成干扰。

图6 驱动通道的地线屏蔽3)信号线(驱动通道和感应通道)建议平行走线,避免交叉走线。

对于不同层走线的情况,避免两面重合的平行走线方式(FPC的两面重合平行走线会形成电容),相邻的驱动通道和感应通道平行走线之间以宽度≥0.2mm 的地线隔离,如下图所示:图7 正确走线方式图8 错误走线方式由于结构的限制,导致驱动和感应通道必须交叉走线时,尽量减少交叉的面积(降低因走线而产生的结点电容,形成的电容与面积有关),强制建议交叉进行垂直交叉走线,特别注意避免多次交叉。

同时驱动和感应走线宽度使用最小走线宽度(0.07~0.08mm)。

图9 推荐走线方式(完全垂直)图10 错误走线方式(非垂直走线)对于COB方案的多层方案,建议驱动和感应通道采用分层走线,且中间以地线屏蔽。

4)信号线(驱动和感应通道)必须避免和通讯信号线(如I2C、SPI等)相邻、近距离平行或交叉,以避免通讯产生的脉冲信号对检测数据造成干扰。

对于距离较近的通讯信号线,需要用地线进行屏蔽图11 平行走线下地线屏蔽隔离图12 错误走线方式(交叉)5)地线及屏蔽保护芯片衬底必须接地,衬底上需放置可靠的地线过孔,建议过孔数量4~8个。

驱动和感应通道压合点两侧均须放置地线压合点,空间允许情况下,驱动和感应通道走线两侧必须放置地线,建议地线宽度≥0.2mm。

图13 地线保护FPC未走线区域需要灌铜,大面积灌铜能减小GND走线电阻,屏蔽外部干扰。

建议采用网格状灌铜,既起到屏蔽作用又不增加驱动和感应线对地电容。

建议网格铜规格:Grid=0.3mm,Track=0.1mm。

无论COF或COB,连接Sensor和Guitar芯片的FPC,其信号线走线背面需铺铜,同时建议增加接地的屏蔽膜。

图14 接地屏蔽膜与主控板接口排线尽可能设置两根≥0.2mm的地线,保证电气可靠接地。

如结构允许,补强可用钢板,若能保证钢板可靠接地则效果更好。

6)设计参考FPC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尺寸如下图所示:图15 FPC关键尺寸示意图FPC走线禁止直角或折线,折弯处需倒圆弧;元件摆放区必须予以补强,方便贴片或焊接;所有过孔尽量打在补强板区域,FPC弯折区及附近不能有过孔;设计图上必须标注补强区位置及总FPC厚度,弯折区及附近不能有补强;弯折区与元件区过渡的圆角要达到R=1.0mm,并建议在拐角处加铜线以补充强度,减少撕裂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