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逆温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在上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3)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人类生活在对km。
高纬:8~9 km 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的直接热源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3 000 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逆温-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每日一题逆温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安吉白茶茶园早春气温垂直分布特征明显,茶园昼夜温差大,逆温天气频繁出现,凌晨5:00左右逆温最强,霜冻天气来临时,防霜风扇(左图)对茶园增温效果明显,能有效预防消除茶园霜冻害,下面右图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说法正确的是①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②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削弱上层冷空气下沉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A.9—10米B.7—8米C.2—3米D.4米以下【参考答案】1.B 2.B2.右图显示,在4—8米之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
“防霜冻风扇”安装在7—8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从而减轻茶树受霜冻影响或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B对。
其他高度不能有效防霜冻危害,A、C、D错。
解题必备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辐射逆温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愈近地表,降温愈快平流逆温冷接触作用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4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沙尘暴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典例引领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答案】1.C 2.B 3.D【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但是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强度是增加的,A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温频率高于夏秋季节,但不能说明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与逆温频率相关性最小,可知逆温现象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系,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
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3.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答案选D 项。
气温的影响因素和逆温现象(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总结归纳
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
全球变暖
城市排放出的热量较多,气温高
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总结归纳
大气吸收地面 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温室气体 排放增多
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二)气温高低的变化
总结归纳
1.气温的日变化 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正午温度最高。
基础检验 太阳辐射分布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总结归纳
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因素
太阳辐射分布特点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昼长 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辐射越强
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 水汽少,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晴天多,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基础检验
A 均日较差变化趋势呈负相关的是( )
A.平均降水量
B.日照时数
C.植被覆盖率
D.地面温度
基础检验 3.气温年变化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二)气温高低的变化
地面性质 辐射最强月份 辐射最弱月份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年较差
北半球大陆 北半球海洋
6月
12月
7月
8月
1月
2月
大
小
总结归纳
说明 直射点的移动
பைடு நூலகம்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总结归纳
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 如海陆分布 、地势起伏 和 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 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 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一轮复习逆温专题
2.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 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C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3. 读图2-2,近地面空气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 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 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并回答下列问 题:
16.8 ℃ 17.0 ℃ 17.1 ℃
B
C D
21.0 ℃
20.9 ℃ 15.2 ℃
21.0 ℃
20.8 ℃ 14.8 ℃
20.9 ℃ 20.0 ℃ 21.0 ℃
20.6 ℃ 20.2 ℃ 20.0 ℃ 14.7 ℃ 14.9 ℃ 15.2 ℃
例3、对流层厚度低 纬度大;如果对流 层中气温出现“下 冷上热”的情况, 称为“逆温”。读 某地春分日气温垂 直分布图,回答:
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
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 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 飞机在飞 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 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 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 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 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 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 更为严重。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② , 判断的理由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
(2)该城市 工业高度集中, 汽车数以百万 计,当天发生 了重大的烟雾 事件,造成这 一事件的人为 原因是 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气象原因 是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地形原因 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是 。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 A 2. C【解析】1.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 对。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3~4题。
3. 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A.9时—17时B.18时—次日8时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4. 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答案】3. B 4. C【解析】3.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课件雾和逆温
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
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 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平流逆温。其强弱主要由暖空气 和冷地表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 度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 陆上时,就容易形成平流逆温。
平流雾的形成
就冬季和夏季而言,逆温多出现在冬季; 就盆地和山地而言,逆温多出现在盆地; 就白天和夜晚而言,逆温多出现在晚上。
海雾的分布: 雾的产生和雨的成因相似: 一要有水汽; 二是温度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夏季寒流海区多雾;冬季暖流海区多雾;寒暖 流交汇海区处终年多雾。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
木齐”。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下 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3)乌鲁木齐为减少大雾天数,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4)乌鲁木齐南郊丘陵有一条“暖带”,1月份气温要比市 区高4~5 ℃,同时积雪长达175天。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 件,有利于哪些产业活动的发展?(4分)
答案(3)工业生产和采暖锅炉做好除尘工作;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北部地区做好固沙工作;建设城市通风廊道, 加强空气流通; (4)适合进行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生产; 山地滑雪等旅游活动。
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能具备这些条 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 成的雾叫混合雾。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 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 辐射逆温 层气温迅速下降,而上层大气层降温 黎明前 较慢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空气 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较暖的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
1.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称为
大气圈
。
2.低层大气的组成,除了 的 水汽 和 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
外,还包括少量
。
3.干洁空气的作用: (1) 氮 是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 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氧 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一切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3) 二氧化碳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 光合作用 的作用,它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原料, 也是 的重要气体; 调节地表温度 (4) 臭氧 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 太阳辐射中的 紫外线 ,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 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返回目录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6)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大气污染
影响航空
针对性练习
1.图示箭头中,表示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的箭头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微专题17 逆温-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题组一】
(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 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 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 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2)平流逆温 其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的温差决定,愈近地表,降温愈快,温差大,逆温 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 大陆上时,就容易形成平流逆温。
【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3)锋面逆温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也可以出现逆温。如下图所示, 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 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差而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由于 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 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
【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3)锋面逆温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也可以出现逆 温。如下图所示,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 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差 而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 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 地区内观察到。
【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成因及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成因及其影响一、知识讲解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二、例题分析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项正确。
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
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
第2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上界高于强逆温上界,造成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C项正确。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第3题。
3.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A解析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②③④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①图大气能够垂直对流,利于雾霾污染物的扩散。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大气圈与大气变化 微专题(四) 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技能提升
1.逆温的表现及生消过程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 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其生 消过程图解如下:
2.逆温的类型、成因及特点
3.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
培优演练
[2023·浙江6月卷]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 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 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 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据此回答1~2题。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大气圈与大气变化
微专题(四) 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例题导入
(1) 据材料,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 __上__层__雾__形__成__的__主__要__原__因__是__弱__冷__空__气__侵__入__,__水__汽__冷__却__凝__结__而__成__,__属__于__平__流__雾__。__ (2) 据材料,推测2时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状况。 _上__层__是__冷__空__气__侵__入__形__成__的__平__流__雾__,__随__着__冷__空__气__下__沉__,__2_时__后__,__应__是__上__层__雾__下__沉__;__上__层__雾_ _和__下__层__雾__叠__加__到__一__起__,__下__层__雾__浓__度__增__大__。___
2. 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A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B.
C.
D.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锋面附近上方为暖气团,锋面下方为冷气团,所以说锋面附近 出现逆温现象,高空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锋面下方,不会出现逆温;逆温出现 在锋面附近,而不是锋面上方。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
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逆温成因逆温一般按照成因的不同分类,如下: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的厚度可达几十米至几百米。
在极地可达数千米厚。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多出现在秋冬季或春季,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
冬季海洋上来的气团流到冷的下垫面上,或秋季空气由低纬度流到高纬度时,都有可能产生平流逆温。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4、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
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
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
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5、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叫做湍流逆温。
当气层的气温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时,经湍流混合后,气层的温度分布逐渐接近干绝热直减率。
因湍流上升的空气按干绝热直减率降低温度。
空气上升到混合层顶部时,它的温度比周围的气温低,混合的结果,使上层气温降低;空气下沉时,情况相反,致使下层气温升高。
这样就在湍流减弱层,出现逆温。
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高三一轮复习逆温、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 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水 平 气 压 梯 度 力
(hPa) 1000
风向
1005
1010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1015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阻碍风的运动,减小风速。
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课堂小结: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主干知识:
气 压 越 低 海 拔 越 高
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 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 等压面。
500(百帕) 750
1000
地面
在无其它因素的影响下,理论上同纬度海拔 相同的地方,气压值也相同。
主干知识:
(二)热力环流
密度减少
密度增加
密度减少
密度增加 冷却
密度减少 受热
密度增加 冷却
B
A
C
主干知识:
考点解读二:等压线判读
1. 近地面任意点风向的画法
a. 在等压线图中,过该点做切线(图中虚线),再 过改点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见图中箭头A)。 b.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按 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 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见图中箭头B)。 注意:高空风不考虑摩擦 力,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风考虑摩擦力,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
5.判断是近地面还是高空
在近地面,由于摩擦力的存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夹角较大。并且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在高空,由于摩擦力很小,风向基本上与等压线平行。 这样从近地面向高空,风向将越来越接近于平行等压线。
判断上面的两幅图是哪个半球的风向图?
6.判断南北半球
一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大气分层及逆温
对流层
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C)/1000M (-6 -6°
对流层
对流层
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上冷下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对流层的高度 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 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 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
世界极端气温出现的地点及原因 —30度的大陆沙 1、七月份世界最热地方在北纬20 20— 漠地区 太阳直射纬度附近——得到太阳辐射多 沙漠少云雨,削弱作用少 沙漠吸收快,增温迅速 2、南极洲成为世界寒冷中心 纬度高,得到太阳辐射少 地面为冰雪覆盖,发射大 海拔高,大气保温作用弱 风速大,加据寒冷程度
3.按气温垂直变化的一般规律判断,该地区地势最低点和最高点的 相对高度可能( D ) ①1120米 ②920米 ③820米 ④620米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四、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具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反射 无选择性 散射 有选择性,蓝紫光最易散射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正午太阳高度角、天气状 况、地势高低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的大气吸收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
逆温的分类
锋面逆温
思考:锋面附近垂直 方向气温随高度变化 曲线图为: 千米
℃
地形逆温
山坡冷气流向山底滑落, 导致空气上热下冷
辐射逆温
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 气越冷,导致逆温
T实际温度 ≥ T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时,出现逆温,
近地面空气运动受阻
高考一轮复习之 大湖效应与逆温
逆温
背风坡:降水偏小,温度偏高(焚风)
主干精讲 逆温类型
辐射逆温与地形逆温
夜晚地面为冷源
冷空气下沉 暖空气抬升
主干精讲
逆温类型
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逆温与锋面逆温
主干精讲
逆温的影响
空气下冷上热,对流弱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利于雾的形成(冷)
主干精讲
读图,完成题。
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核心考点
大湖效应与逆温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 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 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 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 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 出现
大湖:增温增湿
大湖效应
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下图左侧 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右侧为某区域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在博斯腾湖的“冷湖效应”作用下, 可能导致 A. 沙漠戈壁近地面形成高压 B. 风从沙漠戈壁吹向湖泊 C. 沙漠戈壁与湖泊降水增多
√D. 冷空气沉积在湖泊上面
主干精讲
由于沙漠戈壁和湖泊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 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 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 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湖效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区“冷湖效应”可能
√A. 减少湖面水分蒸发
B. 加快湖泊增温速度 C. 增加沙漠植物蒸馏 D. 使得沙漠辐射停滞
逆温
概念: 在对流层(近地面), 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 度增加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 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 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 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 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 现象称为逆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逆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
小结
类型
发生的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辐射逆温 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
层降温较慢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 地形逆温 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
抬挤上升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 差异显著
2.锋面逆温层的存在( ) A.一般在冷气团控制的气象站内监测到 B.锋面距离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高 C.能够阻断冷空气的水平推进 D.能够加快上下气团间的热力交换
返回目录
知能转换
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就是锋面。锋面有一定的厚度,从 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研究发现,锋面内存在逆温现象。我国甲、乙、丙、丁 四个气象站联动,分别设立监测点,共同研究一次冷锋活动过程中锋面逆温层的气 温垂直分布状况。右图表示四个监测点数据汇总情况。
返回目录
课后作业(基础必做)
(2021·广东高考)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为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
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3)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返回目录
出现的地区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
明前 中纬度沿海地区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活动地区
返回目录
探究:据所学,说明逆温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逆温: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 无风的夜晚,地面强烈辐射,与地面接触的大气冷 却降温最强烈 ,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
由于太阳辐射引起逆温的生消过程。
近地层的辐射逆温,一般是在日落前后由地面
开始形成,夜间随着辐射冷却的加强,逆温层逐渐
加厚,黎明前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从地面开始逐
(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A )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当地该日(
B )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A.日落时间为17时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例:右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四、逆温现象的影响(利) A、有利于抑制沙尘暴(发生需要 大风、强对流运动)。 B、有利于飞机飞行(无对流运动)
四、逆温现象的影响(弊)
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 A、对环境影响: 加重大气污染
易产生大雾天气 B、对天气影响: 阴雨天气(平流逆温) 冻雨天气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C、对交通影响:
高度m
逆温现象
温度℃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 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
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 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二、逆温形成的条件:
设理论温度为T(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实际温度为TS
高度m
R
2000
r1
r2
1000
逆温的利与弊
1).逆温有利: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发生条件——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出现逆温类似平流层:空气平稳,万里晴空提高了能 见度——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
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 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 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 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如我国新疆伊 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 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 ;逆温层坡 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如天山牧场冬季过 冬就不是在山脚下还是在山的一定高度上)
1. 甲、乙、丙、丁 四图中最有利于
大气污染物扩散
的是 ( A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 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 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 C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城市逆温:热岛效应形成的逆温现象
郊区
郊区
四、逆温现象的影响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
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
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
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
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能见度变差,空气污
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
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 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 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 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 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 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大 气 逆 温 现 象
逆温问题
1.什么是逆温现象 2.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逆温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气温的垂直分布:
1)正常温度---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 高而降低,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R,R为0.6℃/ 100米.如下图
高度m
温度℃ 正常现象
例: (2000年广东)左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 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 TS ≥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TS稳定在-8℃, 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 10 升到______℃以上时, 逆温现象才会结束, 这时的时间约为 _____ 8 时。
一、逆温概念:
2)逆温现象——实际上, 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 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气温逆温,简称逆温。 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 温层。如下图
高度m
逆温现象
温度℃
逆温现象
含义: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 温现象。
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如果出现气温随高 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 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回顾
二十世纪世界著名公害事件
4、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夏季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 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 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 ,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 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 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 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回顾
二十世纪世界著名公害事件
1、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 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 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 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 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 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 多牲畜死亡。这是二十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逆温现象。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近 地面大气存在逆温现象的为A和D两项,D项气温分布与大气 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不符,故选A项。
答案:A
( 2010 山东文综)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 5 次观测到
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
5时。读图回答(1)、(2)题。
步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
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在冬季大陆上高压控制的天气条件下,由于 长时间的辐射冷却的结果,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 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冬季辐射逆
温。
平流逆温
(中纬度沿海) : 由于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
面上而形成的逆温。当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 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 最强烈,上层降温缓慢,从而形成逆温。平流逆温的强度,主要决 定于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的温差。温差愈大,逆温愈强。
地形逆温
(盆地和谷底) :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 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 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 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 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 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地形逆温
(2)当某一高度 TS≤T
逆温现象消失,温差越大,对流越旺盛
T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时,出 T实际温度 ≥ 现逆温,近地面空气运动受阻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000米
地面温度至少上升到 10℃ 度以上时,逆 温层才会消失
三、逆温形成的原因及分类:
1)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分类(成因)
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 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 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 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 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 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 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平流逆温
• 暖空气平流到冷 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 生接触冷却的作用,越近地面降温越多。
暖空气
冷 地
较暖空气
面
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 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
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
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
回顾
二十世纪世界著名公害事件
2、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 10 月下旬,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 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 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 散不出去,全城 14000 人中有 6000 人眼痛、喉咙痛、头 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3、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祸首是 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 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 道疾病患者猛增, 5 天内有 4000 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 有8000多人死去。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 烟雾事件。
3.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 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 10 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择在_______ 时以后。
典题例证
1.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