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题目中药学论文题目: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关键词: 中药学四气;五味;现代药学
中药性味指“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
中药药性的认定是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按现代医学观点,主要是根据其药理作用来确定。一般认为:凡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如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属寒性;凡能治寒证的药物属热性或温性,具有散寒、温里、助阳作用。如附子、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则属热性。
平性是凉性或温性不明显,作用比较平和仅有微凉和微温差异,仍属四气范畴。故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病证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中药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但有些药具有淡味和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味,因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习惯上称五味。中药的五味确定原则是基于口尝,定于临床。即经口尝辨别滋味,经临床证实。所以五味实际上是药物配制的滋味和疗效标志。对五味本质的研究,古代文献早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载有:“辛、甘、酸、苦、咸各有所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涩,甘能补能缓,苦能涩能燥,咸能软坚泻下”等。
现代药学认为,中药所以有五味,是与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酸:祖国医学认为,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主要用来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证。如金樱子酸平,可以涩精缩尿,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温,能收敛止汗;诃子苦酸平,涩肠止泻;覆盆子甘酸,微温,能涩精缩尿等。而现代医学认为酸味多含有机酸和鞣质等,在植物的叶、根特别是果实中广泛分布。如乌梅、诃子等。常见中草药中的有机酸,有脂肪族的二元酸,芳香族有机酸,还有菇类有机酸。
甘:中医认为,甘能补益和中,缓急,具有补养缓和之力。补就是用以治疗虚弱证候,缓是用来治疗拘挛疼痛。如人参甘、微苦,能大补元气;大枣甘平,能和中补益;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而现代医学认为,甘来源于糖类、氨基酸及蛋白质等,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果实种子中。甘味最有代表性的是单糖和低聚糖,多糖无甜味,但水解后可生成单糖和低聚糖。
辛:祖国医学认为,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之效。散用以治疗表证,行用以治疗气滞血瘀证。如紫苏,能发散风寒;麻黄辛微苦,温,能行气止痛;红花辛温,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现代医学认为,辛味多含有挥发油、皂苷等成分,尤以唇形科、伞形科、芸香科、姜科等植物多见。
苦:祖国医学认为,苦能泻、能燥,具有泻火、泻下、降逆、燥湿之功。如黄连苦寒泻火;大黄苦寒泻下;杏仁苦温降气;苍术苦辛、温,燥湿。而现代医学认为苦味多来源于生物碱、苷类和苦味质。苦味口感最强烈,对人体的健康长寿和调节情绪也大有益处。
咸:祖国医学认为,咸能下能软,具有润下、软坚功能。用以治疗坚结便秘及瘰疬、痰核、痞块等。如芒硝苦咸、寒,润下通便;牡蛎咸、涩、微寒,软坚散结;昆布咸寒,软坚,清热化痰。现代医学认为咸主要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除氯化钠外,还混有氯化钾、氯化镁和硫酸镁等。主要存在于矿石及海藻类药物中。
淡:淡虽附于甘,但其味不同,功亦异,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之效。如茯苓甘、淡、平,能利水渗湿;猪苓淡,利水渗湿之力更强。
中药四气五味是构成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以此作为说明药物功效的依据,即用性味来说明药物功效。每一种药物都有气和味,气味相同,作用往往相近,如辛温药大都有解表散寒作用,苦寒药大都有清热泻火作用。也有气同味异的药,如同是辛味药,具有收散的共性,但有辛温、辛凉之别,还有些药物一气而兼两种以上的味,如芒硝苦、咸、寒,当归苦、辛、温,这些都说明药物的气味是错综复杂的。因此我们必须熟悉中药是根据其性味来说明功效的。根据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只掌握中药的性味还不能使中药学理论得到提高,还必须与现代医药学科学结合起来,既要熟悉中药的四气五味,还要研究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不断充实提高,才能更好、更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