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校旗西南联大校徽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诺贝尔奖两人杨振宁李政道西南联大鸟瞰1939年联大新校舍建成时的图书馆1944年学校财政困难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换成茅草顶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a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在云南昆 明,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 同组成的一所大学。校务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 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管理。西南联大自 1938年5月4日正式开课,直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时间共8 年整。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38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 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a
7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蒋梦麟
张伯苓
a
12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 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 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 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 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 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 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 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 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 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 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 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 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 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早在初高中历史课本上我们就知道了西南联大曾经发生过“一二一”爱国运动。

但那时对“一二一”印象还不怎么的深刻。

11月X号我们XX一行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师大历史博物馆,此刻我们的心情就像大海波涛一样的汹涌澎湃。

昆明初冬的中午依然是那么的炎热,但我们的心更热。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一二一”运动的发生地,终于可以亲眼目睹这个革命的圣地曾经发生的一切了。

走进师大博物馆,我们首先会看到大门上印着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大字,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

师大博物馆由教室区、碑林区、陈列室、墓地、国立西南联大纪念塔等组成,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即西南联合大学原址)内。

走进大门,我们看到右边是“一二一”运动纪念墙,它记载了整场爱国运动的经过。

“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

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是国民党统治区当时正在发展的民主运动的标志,在中国青年运动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左边是教室,很简陋,是用草木搭建而成。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了无数的大师、专家和学者。

我沉思着,今天的我们住的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各方面的条件都比那时候优越上千万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紧着着,我们来到馆内的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1945年在“一二一”惨案牺牲的于再等四位烈士。

他们都是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的英雄。

纪念馆内还设有“一二一”运动展室和西南联大校史展室。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文: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NSAU [45] )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序》中说:“我的这个集子,是从文学的观点看我的作 品,选其抒情或多少有抒情意味的,收在一起,以便观 览。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我的作品大部分是 说理之文,抒情之文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其中 特别提及这两篇文章,认为后者(《国立西南联合大 学碑文》)是“当行出色之作”。
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西南联大纪 念碑碑文
课堂作业
► 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本文是冯友兰备受称誉的一篇 文章 ► B.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文 ► C.本文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直和 家国之思 ► D.本文作于西南联大即将结束历 史使命之际
拓展阅读
► 未央歌,歌未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 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 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 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 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课堂问答
► 1.此文的气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 章法鲜明带来的气势:第一节的回顾,
一直采用追溯的方式连缀文章,一直追 溯到秦汉,有风驰电掣的气势;第二节 言简意赅,涉及时间、地理、历史,时 空跨度大,但交代谨严;第三节是文章 的主体部分,这里面阐述的道理、流露 的情感使得文章扎实厚重,极见文采, 极为大气;第四节的回顾和铭文的快节 奏都给文章增加了气势。

西南联大研究述评

西南联大研究述评

西南联大研究述评摘要:对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已有4部著作、16篇论文面世。

综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就会发现,在西南联大研究中,但仍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方法单一、重要问题没有获得圆满解决等问题。

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西南联大研究,应从拓宽视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彻底解决重要问题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视角;方法;问题抗日战争期间的高等学校大规模向内地迁移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对于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关乎学脉之续断与国运之兴衰。

因此,担当这一重任众的众多高等学校不断吸引后来者的视线,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西南联大作为它们的优秀代表,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西南联大的言说甚多。

但遗憾的是,在如此的众声喧哗中,绝大多数不是回忆性的叙述,便是文学性的夸张,真正称得上研究者的数量并不多。

从目前笔者的搜检来看,可见的有著作4部,论文16篇。

这4部著作分别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集体编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谢泳的《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2]、姚丹的《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3]、赵新林与张国龙合著的《西南联大:战火中的洗礼》[4]。

至于论文,则散见于《读书》、《高等教育研究》、《江苏高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刊物。

在此,不一一具列。

下面,让我们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一检视,以明西南联大研究的得失。

让我们先从著作来看。

《西南联合大学校史》是以为西南联合大学“立传”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粗线条勾勒西南联大全貌的风格。

其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西南联大从内迁昆明到复员北返的完整历史过程;二是西南联大的各方面情况,如校舍、组织机构、制度、校训、校歌、校庆、课外生活、民主运动等;三是各院系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学生等;四是西南联大的大事记。

这本书的优点是面面俱到、条理清晰,让人一读之下,便对西南联大的概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第一章:西南联大的背景与历史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重要高等学府。

成立于1938年,是当时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西南联大的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提供支持。

这所大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章:西南联大旧址的地理位置与建筑风格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坐落在青年路与博达路交汇处,占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

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如春,山水相辉映,为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南联大旧址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等。

这些建筑物都充满了时代的痕迹,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第三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资源与学科特色西南联大旧址在其辉煌的历史时期,曾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资源和学科特色。

学校设立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

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文化底蕴与纪念意义西南联大旧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重要的纪念意义。

这里是中国抗战时期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结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南联大旧址目前已成为了重要的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感受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岁月。

第五章: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联大旧址的历史遗迹,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主要著作及成就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
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 《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 《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 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
的一页。
三、文本解读
(一)碑文体简述 碑文,指刻于石碑上的志传文辞,亦称碑记、 碑铭、碑志、碑版、碑表、碑碣、碑榜、碑颂等。 古代著名碑文如秦始皇《泰山刻石》、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等。 铭,本指刻或铸于器物、金石上的文字;碑铭, 则为碑文之别称,或为碑文中结束部分。通常有韵。 或为警戒后人,或为歌颂功德,以及单纯为纪念。
陈寅恪 钱钟书
李楷文

沈从文 费孝通 林徽因
陈岱荪 华罗庚 吴 晗
闻一多 钱 穆 朱光潜 赵九章 吴 宓 潘光旦
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
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 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 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 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作为一所战时大学,西南联大给后人留 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刚毅 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至诚至真、兼 容并蓄的学术品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 进取意识;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
主要著作及成就
1931年和1934年, 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 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 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 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三、铭文之制
作者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体,关键处、 转折处、连接处,保持了常用文言词语和 文体规范,叙事议论间,又采用了大量现 代语汇,骈散相间,文白兼用,且二者间 形成张力,语句简要,音韵铿锵,读之朗 朗上口,味之咀嚼不尽。
四、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大的背景交代极 简洁。 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有繁有 简,繁简相间,为古典文体,其撰写 有不少规范性的要求。如 《文心雕龙·诗碑》:“标序 文心雕龙·诗碑》 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 鸿懿,必则峻伟之烈:此碑 之制也。”
三、铭文之制
作为纪念性的文字,碑文应文质相称,内 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 润泽;不虚美,不浮夸。完全不顾这些规 范要求,则不复有碑文之一体。
五、史笔抒情
本文主旨为记载其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 是史笔。
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 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 而有法度。 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 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六、思考与讨论
本文中最感人之处何在?请挑选最喜欢的 片段加以分析。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简者,于三次“奉命”,均一笔带过,不劳辞费;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则如:“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 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三校之地位。
四、叙事分析
第三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四“可纪念者”, 一一谈来。 第四部分,化用联大校歌而成碑铭,后先 照应,意味深长。互文之法,运用之妙, 深获识者之心。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 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 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学校。 三校始迁湖南,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 后,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 1938年 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 日结束,在滇整8 日结束,在滇整8年。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2008年01月17日19:43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来源:搜狐读书频道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一学期后,学校迁昆明,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联大正是其教学科研成就最丰硕的时期。

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时起,先后几次校分两地。

1941年叙永分校撤消,全校作为一个整体才告安顿。

以后虽然还曾有过日军窥伺滇西南,日军直驱入桂黔的紧急军事战况,但联大均以岿然不动的态度以应之,校内教学如常,有序不紊。

1941年-1945年8月,这是西南联大教学科研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

文科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中西兼通的学者。

专长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教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

擅长中国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名教授,有的将外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来处理中国传统的学科,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等。

有的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如朱自清,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陶渊明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尊重。

联大几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虽未曾出国留学,但其学术造诣很深。

如罗常培不仅是中国音韵学专家,对国外研究中国学的状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在理工科方面,联大的几位年纪稍长的教授,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若干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如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黄子卿、孙云铸、袁复礼、吴大猷、施嘉炀、李辑祥、顾毓王秀等。

而一些在抗日战争前后回国的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学术造诣较高,了解国外学术发展的情况,因而使联大的教学能接近国际水平。

早期西南联大的学生,原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肄业生,学生素质较高。

1938年后,由于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位列前茅。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简介

“前人讲过的我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 过的。” ——陈寅 格
“联大传统并未在逝去的岁月中冻僵,却已成为中 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追随北大前 校长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的传统, 联大为东西方文化 在中国土壤上喜结良缘作出了 榜样……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 “教授治校”,顶撞陈立夫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 规,行之多年,纵不敢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 教授不加入国民党
学术自由
❖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 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 于此注意也。”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
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
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
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
成茅草顶。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

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1 三所名校,怎么管?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

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

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

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

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

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牺牲有多大?1944年6月18日,在湖南芷江的空军第五大队的校友戴荣钜,驾驶飞机掩护轰炸机轰炸长沙,途中与敌机遭遇,不幸机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

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沦陷。

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

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

4月2日,奉教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

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

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

1939年夏,联大新校舍建成。

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

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

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凡的人。

其校歌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而填写,内容极赋爱国之情。

在八年艰苦办学环境中,校训和校歌极大地鼓舞着联大师生不断追求“爱国”、“科学”与“民主”的光明道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评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评注
Ke w r s y od : te h M o u n o t e n me t f h Nain S u h s Aso itd t a ol o t we t sca e U nv ri iest y; t e n cit n; h is rp i o
e pa a in;ds u so x ln t o ic sin
L un rn , X A hjn I a gog G U N S uu
( eR s rhIs tt o teN t n l ot._ s t iesy Yu n nN r lU ies y Th e a c tue . h ai a uh st t e Unvri , n a oma nvr t,Ku mig 6 0 9 ,C ia e n i f o S s As ̄ d t i n n 5 0 2 hn )
光, 联合 大 学之 战时 使命 既成, 奉命 于三 十五 年 五
月四 日结 束, 原有 三校 即将返 故居 、 旧业 。缅 维 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校 实 为其 中 坚。 二 十 六年 平 津 失 守 , 校 奉 命 迁 三
于 湖 南。 组 为 国 立 长 沙 临 时 大 学。 以 三 校 校 长 合
八 年 支持 之 苦 辛LJ 与 夫三 校 合 作 之 协 和. 纪 8, 可

大 学 又奉命 迁 云 南。 师 生徒 步经 贵 州, 二 十 七 于 年 四 月二 十 六 日抵 昆 明LJ 旋 奉 命 改名 为 国立 6。
西 南联 合 大 学 。 设 理 、 学 院 于 昆 明 ,文 、 学 院 工 法
于 蒙 自, 于五 月 四 日开 始 上 课 。 一 学 期 后 ,文 、 法
o m a f u n n No m a ie s u l n a r lUnv ri o Y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蒋梦麟



在北大,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 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新的行政组织,其中 评议会为北大首创。 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 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 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 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 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 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致力于《诗经》和《楚辞》研究 的闻一多先生带领学生深入民间 采风,收集西南民间诗歌。
他的学生刘兆吉把收集到的三百 多篇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 一书,后来被称为现代的《诗》 三百。


任继愈时为哲学系学生,这次“湘黔 滇旅行团”的经历引发了他深深的思 考:“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 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任继愈确立了学术研究的方 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并把一生都投入了这个事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 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 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 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 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 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二十 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 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 言君子”。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 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 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 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 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

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1]。

学校纪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旗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

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 受曰本之降于南京。

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 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 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 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曰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 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 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 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 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 平津,此三校实为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 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 时大学。

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 茶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设法、理、工学 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

于十一月一日开 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 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 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 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 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 永,一学期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 城,自日军入安南、陷觸甸,乃成前方重 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 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曰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 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 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 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 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 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 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 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 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今有 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 年之久,合作无间。

西南联大的传奇故事

西南联大的传奇故事

自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教育史掀开了惊心动魄的一页。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撤出的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经过千里跋涉到达长沙,在拼凑而成的长沙临时大学继续他们的学业;可仅仅三个月,眼看长沙不保,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又克服无数困难,带领学生辗转来到昆明。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他们咬紧牙关,养育人才,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一书向人们展现了这段非凡的史实,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闻一多步行入滇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

他们将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

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须的生活用品。

步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

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

初春阴雨绵绵,二百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

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

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天再穿。

走到桃源县小丘陵地带时,淡淡的薄雾在一望无际的山丘、桃林间飘忽。

学生们不由问道:"闻先生,当年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是不是就是这里?"闻一多莞尔一笑:"那是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一定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思想西南联大八年,教学自然为其主要活动之一。

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不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

联大“通识教育”思想则是其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成功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其独特价值。

此外,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的选派,也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特别之处。

第一节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联大课程设置早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联合组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时,即行制定《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分院系设置教学课程。

西迁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至1946年分学年度分别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如1937至1938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至1939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45至1946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等等。

这些学程表,规定各学院各系专业所开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必修或选修情况、授课教师等。

以下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给予具体陈述与适当分析。

(一)各学院各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学年分别制定学程表,对各学年所开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此处即以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为代表做一描述,以呈现联大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

①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

每一学院又分若干系,如文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共五系;理学院系分为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生物学系,共五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共五系;法商学院分为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商业学系,共三系;师范学院分教育学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算学系,共六系。

就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而言,其所开课程主要有文字学概要、声韵学概要、中国文学史等概要性课程,有历代文选(唐、宋)、历代诗选(唐)、词选、中国语言文字学专书选读(说文)、中国文学专书选读(诗经)、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左传)、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庄子)、中国语言文学专书选读(古籀甫)等选读性课程,有古文字学研究、古音研究、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中国文法研究、中国音韵史专题研究、汉越语研究、铜器铭文研究、六国文学研究等专题研究性课程。

另外,还开有各体文习作、校勘实习、中国小说、杂剧与传奇、中国文学批评、古代神话、陶谢诗等课程。

中国文学系既有宏观性的课程,又有分期分体裁设置的课程,既有专业基础性课程,又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1940年至1941年度),以下对课程设置的描述,请参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4-233页。

有专题研究性课程,既有文学阅读训练课程,又有各体文写作训练课程。

中国文学系的开课,充分注意了各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

再就文学院历史学系而言,其开设的课程有中国通史、西洋通史等通史课程,有中国上古史、秦汉史、辽金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世史、西洋上古史、西洋中古史、西洋近世史等分期史课程,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近代中日外交史、中西交通史、近代欧洲外交史、欧洲经济史、欧洲海外发展史、战争史、两汉社会、中国地学史等专题史课程。

此外,开设的课程还有与历史学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如铜器铭文研究、中国史学史、史学名著、金石学等。

因此,历史学系的课程设置,以通史课程、分期史课程和专题史课程三大模块为主,以培养史学专业能力的基础课程为辅,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历史学课程体系。

再论理学院,如其物理学系,一方面设置专业总论性的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课程,另一方面又设置物理学分支课程,如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同时,课程设置理论与实用并举,设置了实用性物理课程,如无线电原理、电动力学、统计力学,而理论方面,有微子论、量子与原子光谱、物性论、辐射体与原子核之构造等课程。

另还设置了高等物理实验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与动手实验操作同步,有利于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又有益于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新知识。

更重要的,从物理学系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来看,西南联大已形成较完整的现代物理学课程体系,有利于中国大学物理学的发展。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的课程设置,有结构学、工程材料学、水力学、高等结构学、水文学、高等材料力学、工程地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等水力学、地基及房屋、铁路曲线及土工等土木工程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土木工程学专业基础性实践操作课程,如工程制图、测量、结构设计、高等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设计、工程估计及契约、航空测量;有道路工程、给水及下水工程、灌溉工程、铁路工程、高等卫生工程、水力发电工程、河港工程、市政及卫生工程、悬桥等涉及具体工程理论的课程,也有关于具体工程设计的课程,如铁路设计、水工设计、卫生工程设计、道路设计等等。

除此之外,土木工程学专业还开设了水力实验、道路材料实验、卫生工程实验等工程实验课程。

最为突出的,土木工程学专业开设了一些与军事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军事卫生工程、军事运输、军用结构、野战堡垒、要塞工程等,战时军用特色十分突出。

再如法商学院法律学系,其课程设置既有总论性的课程,如法理学,又有涉及具体法规方面的课程,如民法总则、刑法总则、宪法、国际公法、法院组织法、民法概要、民法债编、商法、刑法分则、行政法、国际私法、破产法、劳工法、强制执行法、土地法等;既有与法律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中国法制史、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罗马法,又有关法律实际运用的课程,如诉讼实习课程。

总而言之,西南联大法律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基本建立起现代法学课程体系。

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其它四个学院比较,除教育学系为其它四个学院没有外,其它五个系为其它四个学院所属学系所相仿,如公民训育系与政治学系相仿,史地系与历史学系地理学系相仿,英语系与外国语文学系相仿、国文系与中国文学系相仿。

因此,所设制的课程也大同小异,只是所开设的课程略少于其它四个学院相仿各学系。

教育学系除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教育统计学、西洋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行政、比较教育、教育名著选读、教育专家研究、职业教育、教育财政学、音乐教育等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外,还开设了哲学心理学系所开设的大部分心理学课程,如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同时,教育学专业还设置普通教学法、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教学实习等与教学密切相关之课程。

(二)必修或选修课程的规定西南联大所设置的课程,由共同必修课、专业课两部分组成。

共同必修课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各院系的专业课则由系主任制定,再交校务会议审查通过。

对于各院系各专业设置的课程,按是属于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还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来区分,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必修课程,此类课程学生无条件地必须修习;另一类为选修课程,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对此专业选修课,只要修满学分,对于学生如何选课,联大并不干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专业发展等自主选课。

对于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各学年制定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中,在必修或选修栏中给予区分,以便于学生选课,如“用罗马数码字填写者,系表示某年级必修学程,如Ⅰ、Ⅱ、Ⅲ、Ⅳ等码,各表示第一年级、第二年级、第三年级及第四年级必修学程。

用阿拉伯数码字填写者,系表示某年级选修学程,如1、2、3、4等码,各表示第一年级、第二年级、第三年级及第四年级选修学程”。

①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用“数码”在学程表中做了明确标注,学生可在西南联大各专业提供的选修课程资源中自由选课。

如在1944年至1945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中,对历史系专业,规定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西洋近世史、史学方法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而魏晋南北朝史、辽金元史、元史、明清史、中国经济史(宋、元、明)、中国史部目录学、史籍名著(左传)、西洋上古史、西洋近古史、英国史、美国史、俄国近世史、欧洲外交史、印度史、中西交通史、隋唐史等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此学年化学工程学专业,规定化学工程、理论化学、工业化学、高等工业分析、化学设计、工业化学实验、化学工程实验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而化工热力学、化学德文、水泥及陶瓷、燃料及燃烧、电化学、造纸与人造丝、蒸馏与吸收、冶金学等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②学生自主选题与学校规定必修课程、提供选修课程资源相结合,既体现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把握专业培养的基本方向,又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应有利于西南联大学生成才,为联大学生的专业培养创设良好的课程学习条件。

(三)党义课的开设抗战中后期,随着国民政府对教育部门控制力度的逐渐加强,西南联大相应面临政府各个方面的压力,如在设置课程方面,教育部就对西南联大做出过具体规定。

其中党义课的开设,最具代表性。

教育部于1939年8月12日、10月12日,1940年5月4日分别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第25038号、高壹3字第18892号、高壹1字第13471号训令,对“各大学应设课程以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要求西南联大所设置各课程“须呈部核示”。

③1940年6月10日,西南联大教务会议呈函联大常委会,对教育部的要求提出异议,认为“准此以往”,那么“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而已。

即便有此异议,但是,自此以后,大学科目表则已由各大学制定后,再由教育部审核通过,以教育部名义颁发。

这意味着教育部控制了各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后再修订学程表,设置新课程时,必得教育部同意。

与此同时,教育部明确规定,在共同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各大学必须开设三民主义课程,后又要求各大学开设党义课程。

1944年3月,西南联大又秉承教育部的意旨,成立党义教学委员会,委员有陈雪屏、周炳琳、姚从吾、贺麟、崔书琴。

对于党义课的教学,首先是开设专题讲演,讲演的专题有三民主义与大学教育、党史、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理想与现实、心理建设、伦理建设、物质建设、中国之命运研读(上、中、下),由党义教学委员会各委员以及孙毓棠、伍启元、冯友兰、刘仙洲、雷海宗、鲍觉民等人担任专题讲演;其次规定必读书籍:《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之命运》,并提供参考书籍二十余种。

同时,也对党义课程的考核做出规定,确定考核成绩比例,其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试范围规定为必读书籍和专①《各系科目授课时间表用法说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0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