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8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文字简练,逻辑严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知识。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记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的具体过程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

2.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的事例,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中的重要作用。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4.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列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培养以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培养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通过“中外记者招待会”的教学活动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特区的地理范围,形成读图学史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基本认识。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展示篇同学们,三十年前,在一位操着四川口音、名字叫“小平”的老人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城市展新貌,乡村奏新曲。

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幅我们身边的图片(幻灯片展示:城市新貌;乡村新曲)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三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两幅图片。

教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合作探究并回答(预设为改革开放)(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画面的展示、渲染烘托,教者的对比设问,得出历史结论,引出溯源篇。

)教师总结:短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

(幻灯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探究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

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遵义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来自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这一课知识点较多,理论性强,而且是各种层次考试重点关注的一课。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2个方面值得反思。

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有不少老师选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新奇有趣,而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选取了一组武斗、工厂停工、学生游行串联、刘少奇同志画像等图片,使学生感知“转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直接把握十年动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以后,情绪高涨,感到不可思议。

在这种情绪之下,学生有了一定是非观念以后,教师开始层层引导进入课文知识点。

2、深入浅出这一课理论性强,学生在观看图片以后知道了需要转变,从哪开始转变?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思想的转变必须放在首位,从而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性。

解决了思想问题以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何转变,往哪里转,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否定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刘少奇同志是十年动乱中一大批受迫害的代表,从具体事件触发,让学生感知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亟待健全,只有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人们有法可依,才能依法办事,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冤假错案。

教师出示另外一组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图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突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十年动乱局面依然不变,会有这些成就吗?让学生感知十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只要能够实现有效教学,就是好的方法。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doc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doc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论性很强,有比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他们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同时培养想像能力和表演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因此活跃起来。

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但是,由学生概括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这样处理显得有点儿生硬,难点没有有效突破,学生很难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共和国历史上伟大转折。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学生了解大会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国取得哪些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或播放视频资料),然后对比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况,通过对比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得出: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以什么事件为分界线?(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那么,大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表述,引出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这样,学生对大会的召开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在教学中使重点内容更突出,难点能得以有效突破。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二)每节课上完后,我都会侧重从教学过程这个环节来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自己有没有转换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有没有用新课改的理念来上课。

有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有没有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伟大的历史转来自》称教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背景,理解其
教学目标 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的作用,学会在历史发展中认
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学习能
基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主要教学方法只能用讲解
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 课例研究综
生自主学习、个性创造的启发者。教师的教可能只是一 述
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
其次,教师优化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设疑---质
疑---解疑”,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培养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力分析 法辅助上自主探究。督促识记,加强练习。
教学策略选
教学时准备好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讲解
择与设计 总结。
学生认真读了提纲后照着为题学习思考,认真总 教学过程
结,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学习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辅导。
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变更课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应表现为:首先,重塑教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设计
5.观看一部与改革开放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厉害了,我的国!》、《改革开放40年》等,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观后感。
6.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的精神?”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观点。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以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难点:分析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对外开放的层次和阶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5.实践活动:
(1)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改革开放的利与弊展开辩论。
(2)新闻发布会: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介绍改革开放的成果。
6.情感教育:
(1)讨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与自己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7.总结评价:
(2)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改革开放的重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2)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史料分析:
(1)提供史料:给出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史料。
(2)分析解读:让学生分析史料,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决策过程。
7.总结评价,反馈提高:在教学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同时,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掌握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2. 教学重点•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3.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4.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通过PPT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通过历史资料的阅读、思考等方式学习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探究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5. 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正式教学(40分钟)–第一节课: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2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组织学生合作阅读,探究明清两代政权更替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第二节课: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2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历史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要求学生结合历史文献和自己的思考,评价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和影响。

3.练习与巩固(15分钟)–配置一些习题、作业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掌握程度。

6. 教学评估•通过试题、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通过课堂表现、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教授《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程时,我发现学生对历史转折的概念并不是很熟悉,因此我采用了通过PPT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这一概念,这种方式显然更加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我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

例如对于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我通过PPT展示等方式提供直观的图表和文字信息,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而对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我则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述,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伟大历史转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不能深入揭示问题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伟大历史转折;掌握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伟大历史转折。

2.难点: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原因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过程。

4.激情演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基本史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本文针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反思进行探讨。

一、课前准备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前,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细读。

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后,可以进行教材的摘选和改编。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以“说史论史”方式进行导入。

教师可以讲一讲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历史故事,或者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知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中国路向民主的转折。

因此,教师应该将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具体化,并配合适当的图片和视频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

比如,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共产主义等等。

教师也可以通过拓展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背景、事件等。

3.讨论环节在讲解完历史事件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增强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例如,“为什么欧洲各国要进行殖民扩张?殖民的结果对殖民地和殖民地人民有什么影响?”等等。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4.活动环节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知,可以安排一些活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分组进行“拍摄历史纪录片”、“制作历史模型”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历史知识。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活动环节,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同时,也要确保活动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转折,重点是讲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变化,认识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学生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转折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转折,掌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转折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转折的意义。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转折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改革开放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的气氛,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意义。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呈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转折,重点讲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导入新课:踏着歌曲的旋律,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回眸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今天我们就走进改革前沿,让我们共同学习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三、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难点: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四、自主探究:现在让我们围绕目标,自主完成以下题目:(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革后,中共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⑴时间,地点。

⑵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

③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⑶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和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1980年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79年颁布《》;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通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基本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五、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倾听历史的声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文化大革命结束视频,引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

过度: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精神枷锁,为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通用8篇)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通用8篇)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通用8篇)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通用8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篇1其一、充分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学生听歌。

然后思考1979年、老人、南海分别指什么。

由此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

在讲第二框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先听音乐,感受其优美的旋律,自由想象。

再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文章《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首歌最能反映当时农民的心情。

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农民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当时农民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

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导入新课:踏着歌曲的旋律,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回眸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今天我们就走进改革前沿,让我们共同学习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三、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难点: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四、自主探究:现在让我们围绕目标,自主完成以下题目:(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革后,中共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⑴时间,地点。

⑵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

③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⑶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和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1980年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79年颁布《》;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通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基本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五、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倾听历史的声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文化大革命结束视频,引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

过度: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精神枷锁,为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列举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播放《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看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视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3、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4、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的过程中主动质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

3、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知道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伴随着歌唱家张也激情澎湃的歌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师生一起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后,教师进行设问:“新时代”的涵义是什么?谁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由此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_初中历史 八年级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初中历史    八年级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微视频:介绍文革。

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时期的开端,一起走进1978年,感受春天的气息。

今学第8课。

通过春之三篇了解。

二、讲授新课:春之三篇春寒料峭——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春风拂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进入第一篇春寒料峭——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革结束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然而,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提问:看到这“两个凡是”方针,你有何感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可看出文革结束但错误思想未结束,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两个凡是的方针的提出,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既然两个凡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中国展开一场大讨论,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久春风迎面而来,进入第二篇。

春风拂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请同学们模拟新闻记者,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适当解释会议内容。

提问: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提示:从会议内容分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现代的遵义会议”,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衣食住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拂面,带给我们春的气息,新的希望。

在文革期间,遭践踏和破坏的民主和法制也开始重建和加强。

进入第三篇。

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从平反冤假错案开始的。

而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平反就在这一时期。

教师声情并茂介绍刘少奇冤案的情况,引发学生的共鸣。

提问: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说一说你所熟知的与法律有关的文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追求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

以语言叙述或讲故事、看视频材料等形式展现历史;以角色扮演、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重大作用,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伟大转折的艰苦性,珍惜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学习要点】(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二)难点:关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深远意义的理解。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历史知识内外迁移法【教学手段】: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情分析本课合作探究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已进入七年级下学期的他们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维技巧。

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的专业性,又要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要符合“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探究中借助多媒体,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创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以教学目标为主导,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三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46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

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但课下查找资料,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对本课的一些政治名词术语理解起来有困难,老师应该根据情况适当的讲解;本课讲述的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政策法规的历史变迁,初中生可能会感到枯燥,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和历史意义。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
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
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收集和观看能够反
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
教学目标 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地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 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 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 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 形成过程。
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 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 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 “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 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 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 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 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 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乡镇中心学校,每个班大约有40几名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但是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教授学习方法,多鼓励多表扬。

第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太过严肃,言语较为刻板,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二是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太单一,如果采用挑战、互评等多种形式,或其他更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气氛会好些。

第二、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充足,思考讨论不充分,不够深入。

原因有:一是,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不够具体,学生对自学的步骤、要求不够明确。

教师要把自学指导设计的更加细致、清晰。

二是,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过程中应适时做必要的指导。

三是,教师的点拨讲解还要精简,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第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改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本课,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导学案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历史意义。

3,指导民主与法制加强的基本史实。

二、自学提示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要求平反——————,纠正----------的错误。

2、主要领导人提出“————”的方针,具体内容——————————。

3、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的讨论,结果——————————————
意义————————————————————————————————。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____年底)
1、背景:——————————————————————————————。

2、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思想路线,
(政治上)作出———————————————————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转折。

完成了——————————拨乱反正,是————————的开端。

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表现:1980年,为恢复名誉,使___得到平反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__________________。

1986年颁布了———————————————————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局面;
我国逐渐向——————————————————————迈进。

牛刀小试
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2、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D、评定冤假错案。

体验中考
3、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是 ( )
A.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借鉴苏联经验
D.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2015莱芜)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奋斗历程。

下列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填写()。

1921(开天辟地) 1935(生死攸关) 1949(当家做主) 1978()
请回答:在这一年,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它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

学生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几点。

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

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历史意义。

3,指导民主与法制加强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