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自强”优秀教学设计

“人生当自强”优秀教学设计
“人生当自强”优秀教学设计

“人生当自强”教学设计-政治论文

“人生当自强”教学设计

刘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在前一课关于自立内容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明确自立的表现、自立的含义以及培养自立的方法。本节课是在自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强的生活态度。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课前针对“自强”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以了解学情。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学生面对自强问题存在以下困惑点:

1.一提到自强,学生能够联想到自强不息(23.4%)。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可分析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听到过或者学习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而形成的词语间的关联。但对于何为“自强不息”、“不息”应当如何理解、如何践行,学生却没有明确认知。所以在“你认为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强”的问题调查中,有80. 5%的学生认为只有在遇到挫折时才需要自强(图一)。

除此之外,一提到自强还有43. 9%的学生会想到要自立自主。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自强的含义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才会和已学过的自立相混淆。另外有32. 7%的学生会想到正能量、思品课等(图二)。由此可看出学生能够肯定自强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是具体自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生存在疑惑。

2.学生关于谁需要自强的问题回答如下图(图三)所示,只有8. 09%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强。而高达42%的学生认为只有残疾人、失败者才需要

自强。学生对于自强是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存在疑惑,距离能够自觉主动地将自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存在差距。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核心知识:自强的含义;自强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

辩论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学生分为正反双方在课堂上进行观点交锋,小组合作完成辩论。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养成自强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辩论、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强的概念,认同自强的作用和意义,渴望做到自立自强。能够通过本课学习将自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

2.教学难点:自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生活态度。

依据:我校学生普遍生活条件优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限,所以大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自强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自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属于面对困难才需要的可替代品而不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必需品。所以本课利用环境的变化(顺境、逆境、危机、机遇),帮助学生理解自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内容的新课标依据是“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分析的结果研制教学目标如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辩论进行自我教育,感受到自强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认同自强应是一

种绵延于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树立自强精神,发现自己身上的自强表现,为自强人生而努力奋斗。

(二)能力目标

学生在查找收集辩论稿的资料中,提高归纳总结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在辩论中,培养思辨力和应变能力。

(三)知识目标

1.归纳概括自强的含义。分别说出在面对困难、面对机遇、面对理想时自强的表现。

2.归纳总结自强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人:出示关于自强的小调查,展示调查问卷上的问题。引出“一场关于自强的较量”

Roundl必需品VS专利品

Round2顺境自强VS逆境自强

第一环节:Roundl必需品VS专利品(自强的含义)

出示学生问卷关于“你认为谁需要自强”问题的调查结果。

4名同学分别从残疾人、健全人、青少年和成年人角度论述谁需要自强。

全班同学通过举“支持”卡的方式重新思考谁需要自强的问题。

活动总结:自强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必需品。

提问:根据四位同学所说,你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一下自强到底是什么呢?

活动小结:我们将这样的品质称之为自强。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

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作用。

具体表现为:

行为上——不低头,不丧气

心理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目标上——志存高远,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根据课前调查问卷结果,在“你认为谁需要自强”的问题中,选择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残疾人与健全人、青少年与成年人的角度进行辨析。全班同学在听取四组同学代表的演讲后,通过举“支持”卡的方式,来重新思考谁应该自强的问题。尤其是在健全人和青少年是否也需要自强的问题上,学生有了新的思考。由此得出结论:自强是每个人所必备的品质。

学生根据所听到的演讲内容,以及对于该问题进行再思考,通过关键词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强的含义。教师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归纳,将自强的含义梳理为行为上、心理上和目标上。

第二环节:Round2顺境自强VS逆境自强(自强对于个人的意义)

出示“你认为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强”的调查结果。

引出来自学生中的两个人物——小逆和小顺

他们两个的人生正处于不同的境遇当中,同样对于这个问题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小顺家境优越、成绩优异、人缘好、颜值高,正处在相对的人生顺境当中,但即使这样,小顺依旧认为想要获得成功,他需要自强。与他相反,小逆家境平凡、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偏科严重,但正因为这样,他认为身处逆境的他才更需要自强。那你更支持谁的观点呢?

提问: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进行观点博弈:

正方:人生顺境更需要自强

反方:人生逆境更需要自强

小结:从双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人的一生顺境和逆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顺境不自强,那很有可能自甘堕落变为逆境,而在逆境中选择自强,不断地拼搏奋进也能变逆为顺,所以自强靠的并不是环境。

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境和逆境是交替出现的。顺境和逆境,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内在的奋斗的精神品质。我们不仅要自强,还要自强不息。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提问:通过辩论,你能不能总结一下自强对于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为什么要自强)

总结:自强对个人来说:

1.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品质。

2.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先引出两个人物——小顺和小逆,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学生或多或少能够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课前分为正、反两个阵营进行材料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应对方法,并将自己找到的材料与组员共享,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自强”这个内容的过程中也在实践着合作和分享。同时通过辩论的方式,使学生在观点交锋的过程中辨明环境是外在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若想取得成功,内在品质(自强)才是决定性因素。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落实行动

出示关于“一提到自强你会想到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大家对于自强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但是很多同学认为自强好像离我们有些远,是心灵鸡汤式的存在。其实,我们生活中一直在践行着自强,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在同学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制定详细的计划、放弃午休时间努力学习的时候,你们是自强的。在正视内心的胆怯勇敢坚持时,在面对酷暑的挑战,不低头不放弃时你们是自强的。面对自强,我们一直在路上。

提问:如何做到自强不息,将这种自强的精神延续下去呢?

书写自强计划书

我的理想(目标)是:

我愿意为之:

目前我面对的困难是:

我选择:

目前我面对的机遇是:

我选择:

总结:自强,我们一直在路上。希望你记住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设计意图:在明确了谁该自强、什么时候需要自强的问题之后,通过问卷调查中“一提到自强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依旧认为自强距离他们的生活较远。虽然在情感上可以认同人人需要自强、时时需要自强,但是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自强,学生却没有明确认知。所以通过本环节,先展示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知到其实他们一直走在自强的路上。再指导学生从目标、困难、机遇方面来书写自强计划书,真正将自强落到实处。

【专家点评】(刘秀洪,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刘老师“人生当自强”一课的教学设计,通过一场关于自强的探讨,基于学情调查展开本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清晰,分主体、分角度对自强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整个教学过程基于学生的困惑点、问题点展开,环环相扣,切实解决学生的疑问,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课堂上通过辩论的形式辨明自强的真谛。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其一,教学根植于学生,使课堂真正做到有根可循、脚踏实地。本堂课以一场关于自强的探讨为主线,设计了两轮较量环节。而这两轮较量均是基于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所设置的。在关于“谁该自强”的问题中,选取学生存在困惑点的残疾人与健全人、青少年与成年人谁该自强进行辩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使学生对于该问题有了深入的再思考。这样的课堂活动和思考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更易于接受,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了自强这种品质是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而在第二个环节“什么时候需要自强”的较量中,刘老师并没有以例说理,而是采取了学生观点博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解决课前的疑惑点。所有的例子都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展现出来的他们所了解的、所认可的在顺境中或逆境中自强的例子。教学建立在学生共识的基础上,真正解决的是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其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刘老师的这堂课真正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人生顺境更需要自强还是人生逆境更需要自强”的问题,是学生在调查问卷中所展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疑惑点,刘老师抓住该问题,设计了正反方的观点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使得自强时时都需要,是人内在的精神的这一观点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进行演讲、学生进行投票、学生准备材料、学生进行辩

论,而教师只作为指导者和引路人,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具有逻辑性的理性认识。这样也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分析能力、合作意识,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分享能力得到提升,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延伸性与实效性。

进行系统详细的学情调查非常必要。我们说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学情分析是整合教学内容的依据,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刘老师这节课这种分主体、分角度的学情调研更好地了解学生问题点、困惑点,使得本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这种主体性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出来的。所以本节课带给我们“如何利用学情,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的思考,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责任编辑:王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