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台空间的人性化设计_以北京地铁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0No.5

王欣

地铁具备快捷、安全、高效、环保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地铁站台作为特定的公共空间,位于相对封闭的地下,乘客周围非但没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缤纷的街景,反而还充斥着冰冷的机器

设备、

人群散发的气味、列车行驶的噪音……这种环境的局限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负面的影响,但随着地铁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深化,站台空间的人性关怀和内在品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站台空间的环境设计中体

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不仅要注重以安全、

便捷来满足交通出行的需求,还应多层面多方位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舒适美观、富有特色的地铁站台环境。

一满足交通功能需求1空间形式

地铁车站由地面出入口、站厅、通道、站台等几个部分组成。站台是乘客候车和上下车的平台,按照空间形式分为

侧式站台和岛式站台。

站台中乘客的流动是大量的、集体性的,以快速通行为主,短暂停留为辅。

因此,站台空间应该具备简洁清晰、开放高效的特点。国外发达城市的地铁站台一般为侧式设计,双向列车轨道在中间,去往不同方向的乘客在两边通行。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在人群进入站台之前就做

好导向和分流,动线流畅、

井然有序,更能体现人性化的要求。但是国内现有地铁包括新建地铁大多依然是采用中间双向人流混合、两边为列车车轨的岛式站台设计,去往相反方向、进出站台的大量人群集中在一起,很容易出现动线交叉、拥挤混乱的状况。另外,岛式站台中间排布两列高大粗壮的结构柱,既阻碍视线又容易形成空间死角。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单位时间内的人群流量,妨碍了人流速度。

2安全因素首先,要保证站台硬件设施的性能安全。作为地下公共空间,站台装修材料的选用、安装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性,

使用防火防滑、

无毒无味、不易霉变、稳固耐用的材料。地下人工照明要达到一定的照度,并尽可能地强化与地上自然光源感受的相似性。层次清晰、明快敞亮的环境可以减轻对地下空间灰暗、压抑的联想,引发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及空间可控感。

其次,安全保障不能停留在表层,应该深入乘客使用站台空间及其设施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北京地铁铁轨上带高压电,然而多条运营线路的站台边缘除了一条黄色警戒线外没有其他的安全维护设施,这与北京地铁日均约500万

人次的庞大客流量不相匹配,人群拥挤时乘客不慎跌落站

台的危险性很大。

同时,考虑到弱势群体也要安全地乘坐地铁,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服务应该落实到细微之处。无障碍通行性能是地铁站台空间人性化的重要指标,无障碍设计不仅仅针对残障人士,还包括老年人、病人、孩子连同携带较大行李的乘客都能够没有阻碍地安全通行。这就要求将地面上较小的高差尽量设计成和缓的坡道以保障人们顺畅地通过。在级数较多的楼梯梯段设置栏杆扶手,为行动不

便、

步履缓慢的人们提供保护。在垂直电梯、盲道等残障人士经常使用的设施周围,必须使用无滑倒、碰撞、擦伤危险

的材料,并且从声音提示、

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3导向标识

地铁站台位于相对封闭的地下,各个车站内部的空间形式及尺度也非常相似,人们难以参照外部环境来辨别信息,方向感和定位能力变弱。这就要求设计明确、完善的信

息导向标识来帮助人们理解地铁空间,如地图、

列车行驶线路图、

出口及换乘方向、服务设施位置等等。这些信息为人们勾勒出各个空间组成部分相互衔接的脉络并明确行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减少由于迷路和不熟悉引起的焦虑情绪。导向标识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导向标识应形成一个与空间设计结合良好的完整的系统,引导乘客顺利地完成整个使用过程。第二,信息设施要布局合理、规范,使人们在匆匆一瞥的短时间内能够对信息快速识别和清晰掌握。第三,导向标识应造型简洁、设计精美、便于维护,传达信息的同时还可以丰富站台景观。

4配套服务设施

人们在站台候车时,也会短时间地休息、等人、交谈、东

张西望、

翻看报纸杂志、打电话等等。使用人群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地铁空间中必须具备细致周到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为人们创造舒适便利的环境条件。北京地铁五号线全

线的配套服务设施采取通盘设计,电子时钟、

休息座椅、垃圾桶、公用电话统一使用不锈钢材质、流线造型,点缀紫色

标识色,突出了简约流畅、

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1突出车站文化特色地铁不仅是交通性、技术性的空间,而且是文化性、标志性的空间。地铁代表着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引领人们去认识、感受城市的人文风貌,产生

摘要现如今,地铁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影响着人们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站台空

间是地铁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应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立足于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空间的细节品质,营造高质量、人性化、美观和富有特色的地铁站台环境。关键词:地铁站台人性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地铁站台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以北京地铁为例

257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5艺术空间

在文化层面上的心理共鸣。地铁站台空间应注重与地上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与特定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相呼应,营造车站的场所气质,使各个站点彼此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

北京地铁早期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功能性、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导致车站环境普遍存在单一、雷同的现象。以奥运为契机,新的地铁建设有了显著变化,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总体秉承“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更具有“一站一景”、“站站迥异”的文化特色。北土城站是奥运支线的起始站,也是一个换乘站,车站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元大都遗址,这一文脉关系成为设计的主题。古典文化的精髓——

—青花瓷作为主体视觉元素被引入空间,在宽敞明亮的站台上,28根青花柱分列两旁,结构圆柱披上了变化多姿的青花瓷图案,蓝花白底儿,满花、半花交叉错落、卷舒有致。站台上屏蔽门、导向标识的设计也透露着青花图案古香古色的韵味,人在其中犹如置身古典文化的展览馆。奥林匹克公园站建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附近,所以空间的主题为“水元素”。进入站台,1000多个大小不等、蓝白相间的“水泡”组成的吊顶十分引人注目。有的“水泡”通体发光,直接充当环境中的照明光源,感觉光线是穿过水面照射在站台上,可谓亲切宜人、趣味十足。

以上两个成功的案例,打破单纯考虑表皮装饰的设计观念,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从全局入手,将空间形态、材质肌理、色彩配置、环境照明等诸多要素通过“文化语汇”有机地整合起来。用直观的环境信息取代了抽象的站名信息,使人们将周边文脉环境直觉地投射到脑海中,从而识别车站并确定自身在城市中的方位,充分提高人们对站台环境的认知与空间归属感,将站台营造成为公众乐于体验、分享和回味的公共空间。

2体现公共艺术之美

公共艺术是把地铁空间的物质环境向人们的精神世界延伸的手段,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形成的重要媒介。乘客在站台步行或是候车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艺术之美,会使地铁空间更具人性化。

北京地铁于20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那时候集中国内著名的艺术家在地铁站内创作了一批主旋律的作品,表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作品形式以大型壁面装饰居多,如西直门站的《燕山长城图》、《大江东去图》,建国门站的《四大发明》、《中国天文史》等。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地下环境潮湿、列车行驶频繁震动,作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和缺损,而且几十年前对地铁环境的认识在现代地铁交通和城市生活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已经显得过于单一。地铁公共艺术应走出局限,以更多元、开放的面貌与时代接轨、与现实生活契合。和发达国家相比,可以看出国内的地铁公共艺术在形式拓展上的不足。洛杉矶地铁市政中心站(Civic Center)的站台上,巴洛斯基的幽默作品《梦见我飞翔天际》就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几个如真人般的雕塑仿佛从地面一跃而起,张开四肢悬浮在半空中,乘着梦想的翅膀自由翱翔于天际。公共艺术如同一种奇妙的力量,使人们在匆匆脚步中多了一些人生边上的遐想,不由得会心一笑。是啊,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谁不梦想有一天能飞上天际、遨游四方、自由来去呢?作品让人们见识到创作者面对艺术时的轻松自然,丝毫没有借作品“文以载道”的沉重压力,而是运用诙谐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发观者的共鸣,还可以明显减轻地下空间带来的压抑不安,舒缓烦躁情绪,给人轻松、亲和的感觉。

在地铁站台设置公共艺术,其所处的环境和受众对象都具有特殊性,为了适应这些特殊性,以下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地铁站台上的公共艺术以特定环境为依据,即艺术在空间中展开,与空间是有机整合的统一体。站台上人流密集,艺术作品在乘客活动范围内占据的体量需谨慎控制,尽量与地面、柱面、墙体、天顶等空间界面设计相结合。优美生动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成为站台的主要视觉趣味点和记忆点,然而作品自身孤立的美感并不是重点,“空间艺术化、艺术空间化”两者合而为一才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其次,艺术品的设置需要考虑乘客的行为模式。地铁运营的正常情况下前后列车之间的间隔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人们在站台步行到各个车门的位置、排队稍作等待,然后就乘坐列车离开站台。在这个连续移动的行为状态中,视觉焦点随之不断地变化,人们对于周边事物深入观察的能力降低。固定位置与形式的大型公共艺术往往成为乘客视觉上的过客,无法长时间欣赏阅读,更难以产生互动。相比较之下,站台空间需要有更适合动态视觉焦点的公共艺术呈现。北京地铁奥林匹克公园站以“水元素”为概念主题,站台的屏蔽门都印上了半透明的海星、鱼类等海洋动物的图案,人们在行走中宛如参观一组连续的水族箱;在候车时,伴随着列车进站,屏蔽门一开一合,又引发动物在水中游动的联想。作品与站台空间的主题、功能、设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与乘客的视觉节奏相呼应,带给人们愉悦的空间体验和艺术享受。

另外,地铁环境里还有一个组成部分,其传播效应不容小视,那就是广告。站台空间使广告更加集中醒目,广告使站台空间更加丰富生动,两者相得益彰。应以公共艺术品的标准严把广告质量关,规范广告设置的位置、面积、翻新周期,杜绝视觉污染,保证公益广告所占的比例。使站台里的广告不仅成为宣传促销的手段,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一方面传递着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又是设计师施展才华和想象力的舞台,采用或幽默、或温馨、或前卫、或肃穆的设计手法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和生活乐趣。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地铁的作用与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交通,它几乎成为衡量一个城市运营能力、现代化程度以及城市形象的标志。作为地下交通空间,地铁站台的设计与其他公共空间会有所不同,但最终都归于“设计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地铁站台环境并不依靠高昂的造价和投入,关注人们多样化的物质功能、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设计实践尽力予以解决,就能够降低地下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升空间的内在品质,真正赋予人们一场便捷舒适且美不胜收的身心之旅。

参考文献:

[1][法]卡特琳·格鲁,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董海:《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地铁公共艺术品与乘客心理》,《上海艺术家》,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欣,女,1981—,山东青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工作单位: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

2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