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一是字数要相等。】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 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 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 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 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 是可以的。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 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 起中国人民。
【一是字数要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 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 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 “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 为偏正结构。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 “已”、“然”皆虚字;“半”、“一”皆 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 “休”、“不”皆虚字;“纵”、“相”皆 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 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六是内容相关。】
二是分咏物诗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 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 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写春联的知识

写春联的知识

写春联的知识
春联的书写格式,一般从上到下,分为上下联,横批。

上和下联的字数要对等,上联字数和下联的字数宜单不宜双。

比如五字联,七字联,十一字联等,上联是五个字,下联也是五个字。

词义相对、平仄相宜,这方面内容我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春联读起来要朗朗上口。

书写对联字与字之间还要做到大小相同,间距相等,上下、左右留有一定的边界,不能写得太满。

书写字体笔画的时候,要做到笔画圆润丰厚,筋骨饱满,结体硬朗、笔势劲健豪迈,气势磅礴。

书写同样的字体,我们平时书写笔画劲健一点无所谓,但是书写对联一定要笔画写得“肥壮”一些。

这与中国传统节日“喜庆”“圆满”“丰收”的氛围有讲究。

如果把字写得很“干瘪”,与节日气氛不适宜。

我们很少见到书写春联用瘦金体书写,这也许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厚圆满”气氛有关。

书写对联,要讲究喜庆气氛,所以,书写春联的字体一定要显得饱满、丰润。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用楷书、行书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

为什么很少用草书和篆书写?因为草书和篆书对于大众来说,能识别的人不多。

而写春联的目的就是给人看的,可以这么说,春联就是主人家给众人一个喜庆的文化表达,内容的表达有歌颂党恩的,有赞美脱贫攻坚的,有祈福的,等等。

写春联,不得不说一说横批。

春联的横批,是由古代横额碑匾演变而来,起到扛鼎醒目的作用。

一般的横批都是四个字居多,也有两个字的。

书写横批的字体一定要与上下联对应。

上下联用行书,横批
也要用行书写。

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对句可以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或者“人参貂皮鹿茸,莫非东北珍宝”。

但若对“唐诗宋词元曲,莫非祖国文化”就让人觉得别扭和生硬。

我们学过的对联都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从语法上来要求的,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与“梅花”是名词,“锋”与“香”是形容词,“自”与“从”是介词,“磨砺”与“苦寒”是名词,“出”与“来”是动词。

3、节奏相应,平仄和谐一副对联中,上联一共有几个音节的停顿读法,下联也必须对应。

上下联还要平仄相反,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径”读仄声,“舟”读平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读仄声,“流”读平声。

对联的节奏相应,平仄和谐,读起来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二、内容上的要求语意相关应该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好像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是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两美合一,是环肥燕瘦般地和谐统一在一个意境中。

我们看下面的两副“对联”。

①反对侵略/学习下棋②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从对联的形式要求来看,词性、句式似乎都无可挑剔,平仄亦合,可是上下联意思毫无关联。

这样的“对联”,只能算是“对句”。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要求彼此相关,不能毫无联系。

通常有三种类型:1、正对:也叫同类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类相关,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如上文中的对联。

又如:“知识海洋勤是岸,科技高峰志为梯。

”上联写勤奋,下联写志气。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一、关于对联书写格式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

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行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字面的排列也不尽相同。

就格式而言,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

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

它一左一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实用对联一般文字较少(短则四五言,长则十几言),两边正文分别从上到下一行便可写完。

这种对联书法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某某某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

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等。

将整张宣纸竖式不用裁开,联文按左右两行写在一张纸上,竖着悬挂。

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见某某某2)。

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一行(特指正文),左右形成一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行。

这两种格式一般适用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

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

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最后一行不能写满,必须留有足够的空位用于落款。

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见某某某3)。

采用这种格式,可以在整张宣纸上(按中堂式)书写,也可以裁成两张条幅式,分开书写。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写作技巧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是一些对联写作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字数对称:对联的上下两句字数要对称,通常是4个字或8个字。

字数对称可以使对联在视觉上更加平衡,给人一种美感。

2. 韵律和谐:对联的两句话需要在韵律上和谐统一,可以采用同韵或押韵的方式。

在选择字词时要注意音节、读音和韵脚是否相同或相似。

3. 内容矛盾:对联的上下两句内容可以呈现出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但矛盾的内容不要过于突兀,要尽量保持内在的逻辑关系。

4. 意境贴合:对联的内容应与所表达的意境相贴合,要通过巧妙的用词和表达方式来展现诗意或哲理。

对联的内容可以表现出情感、寓意、咏史或议论等多种主题。

5. 情景交融:对联可以通过景物描绘、人物刻画或事件叙述来表达对事物的观察、评论或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情景交融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6. 用典巧妙:对联中的用典可以使对联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可以借用古人的诗句、成语或典故,也可以创作新的典故。

但用典要恰当,不要过于生硬或牵强。

7. 反衬对比:对联中的上下句可以通过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来增强表现力,使对联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反衬对比可以在内容、形象、情感等方面体现出来。

8. 修辞手法运用:对联的写作还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倒装等,以增强表达效果,使对联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以上是对联写作的一些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同时注重内在的深意和文化内涵,才能创作出优美、传神的对联作品。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短的表达形式带来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被广泛应用于节庆、寿辰、喜庆等场合,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联的写作不仅需要注意字数对称和韵律和谐,还需要注重内容的矛盾对比、情景交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字数对称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作者:马新超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5年第10期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如下:一、名称的特殊称谓对联的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叫上联,又叫出句;下句叫下联,又叫对句。

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要求一一对仗。

对仗分宽对和工对,前者要求宽松,只要内容相联即可;后者要求严格,既要内容上相承,又要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中、长联则要求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词组与句子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例1:破千年旧俗做一代新人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例2:绿柳吐絮白杨飞花该联绿与白属颜色类,柳与杨属植物类,吐与飞均为及物动词,絮与花属植物类,也属于工对。

例3: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此联词组之间上下对仗似乎较为勉强,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一副好对联,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很广,它属于宽对。

三、平仄协调汉字有四声,古时分平、上、去、入。

平声简称平;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即含有不平之意,特点是有升有降,读音短促。

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

语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丢失了入声,上声与去声沿用下来,合称为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特点是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轻而长,因此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循“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原则,再加上多变的节奏,可使对联有一种音乐美。

所谓“平仄交替”即在同一联句中,平仄相间,有一定规律。

所谓“平仄对立”即上下联相对的字平仄不同。

例4: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以上是仄起式。

例5: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以上是平起式,当然还可以是这样的:例6:草堂留后世(仄平平仄仄)诗圣著千秋(平仄仄平平)总之,对联中的上联字平仄可以有不同的相间法,而且最后一字均为仄声;下联和它相对的字要平仄不同,而且最后一字均为平声。

因为平声字悠长,而且响亮悦耳,作结尾较好。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 对联创作要点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创作要点-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对联的基本原则

对联的基本原则

对联的基本原则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源自于古代中国。

作为汉语言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对联以其工整的格式、深邃的意境和和谐的韵律,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要想写出一副好的对联,我们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对仗工整: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仗工整的对联,其上下联在字数、结构和语法上相呼应,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和谐感。

比如,“春风化雨千山绿,秋月映江万户明”,上下联在字数、结构和语法上都相呼应,给人以美感。

意义深刻:好的对联不仅在形式上工整,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深度。

它应当能触动人的心弦,表达深刻的思想或情感。

例如,“风起云涌天下事,月明星稀世间情”,这副对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隐喻了世间的变迁和情感的深沉,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韵律和谐:对联讲究平仄和韵律,要求上下联在声调上相呼应,读起来有节奏感。

比如,“静夜思无尽,清秋月有情”,这副对联在声调上平仄相对,读起来有韵律感。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当优美、精炼,避免直白和浅薄。

它应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使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水静鱼跃现天机,山高云飞任鸟翔”,这副对联运用了拟人和象征手法,语言优美且寓意深远。

创意独特:尽管对联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过于刻板的形式反而会限制其艺术性。

好的对联应当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意。

比如,“冬去春来千峰秀,秋收夏种万果香”,这副对联在描绘季节更替的同时,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很强的创意性。

在实际创作中,这些原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指导我们写出更好的对联的指南。

同时,这些原则也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比如,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可能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一个独特的创意可能需要通过工整的对仗来展现。

要想写出一副好的对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联这一艺术形式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通过欣赏和学习优秀的对联作品,我们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

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

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

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

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

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

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

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

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

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

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

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

对联撰写要求

对联撰写要求

撰写对联是一项高雅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讲究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且通常承载着吉祥、祝福、教诲等寓意。

以下是对联撰写的一些基本要求:
1. 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联在字数、结构和语法上要相匹配,且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要相互呼应。

2. 韵律和谐:对联的上下联在韵脚上要和谐,通常会采用同一韵部的字。

平仄的交替也是构成对联音乐美的重要因素,上下联的平仄应相对。

3.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简洁、优雅,避免使用粗俗或过于直白的表达。

4. 意义深刻:对联的寓意应深刻而富有哲理,能够引人深思,或给人以启示。

5. 避免重复:上下联中不应出现重复的字或词。

6. 创意独特:虽然对联有其传统的形式和要求,但好的对联应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个性。

7. 避免生僻字和冷僻知识:对联应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应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字或冷僻的知识。

8. 适合场合:对联的撰写还应考虑到适用的场合和对象,以使对联更具有针对性。

9. 寓意吉祥:在中国文化中,吉祥寓意是重要的,因此对联通常带有祝福、祈愿等寓意。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这些注意事项,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完成撰写任务。

无论你是要为某个特殊的场合创作对联,还是仅仅想要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能力,这些技巧都将对你有所帮助。

对联的特点——精选推荐

对联的特点——精选推荐

对联格式和要求写对联,不能不考究格式。

不同类型的对联,在书写中各有不同的格式。

这些格式,是约定俗成的,有规范的。

如果不按照老规矩去写,将会贻笑大方,可令求联者不快,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款式、布局、称谓如写春联、婚嫁联等即兴之作,只需讲究字体的布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

联字是给人看的,且不可不负责任、任意去写。

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行草、草书则不宜使用。

另外,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联疏、下联密,更不要上联写正楷,下联写行书。

写居室联、书斋联等,特别要讲究款式,如果把款式搞错,不但看着不舒服,而且视为对求联者的不尊重。

下面详细说明有关上、下款的布局、称谓。

1.上款上款的内容有三:名字、称谓、联语,次序是名字居前、称谓次之、联语居后。

上联写受者的名字,受者如果是团体,则属团体之名,如果是送一商店开业,对联的上款可书“××商店新张之喜”。

如送朋友母丧,则不书友母之名而书友姓及母家之姓,友姓下书一“母”字,“母”字及乃书称谓。

例如:“张母杨夫人千古”。

这类的款式是普通的写法,还有另一种写法,即均写称谓:如“世伯父马大人仙逝”,即前部分为挽者对死者的称谓,下半句是死者自己的身份。

对联中贺、挽联等的称谓与书信同。

如赠男友的对联,可称“先生”、“仁兄”,如是同学,可称“学兄”,也可称“学友”,如给女友,则称“女士”。

古人对友人的亲戚,多加一个“令”字,令是“好”、“善”意思。

凡带“令”字的属第三人称。

此类第三人称中,还有一些生僻的异称,如称人之子为“令似”或“令郎”;称人之妻为“令阁”、“令妻”,称人之婿为“令坦”、“令婿”等。

如直接送别人对联,可用单称。

如“兰清同志结婚志禧”。

送联给对方的幼辈,当用双称。

用于对方名下加以二重的称谓,此称谓写上其幼辈之号,幼辈之号下再加称谓(不加称谓也可)。

例如:“春林先生令郎永山新婚之禧”、“新华先生令媛出阁之禧”。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3.按修辞技巧(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高中语文对联拟写方法

高中语文对联拟写方法

对联拟写方法一、对联的要求:1.对与联:对联即要成对,又要相联,合称对联。

这里所说的对,有对立和对应两层含义。

这里所称的联,是指上下联之间紧密照应,意思相通,相互关联。

2.基本要求为:①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意思相反或相关;②平仄协调:平仄相异;上联末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二、对联创作方式:目前通常的对联创作方式不外四种:一是应对联,二是命题作联,三是诗钟,四是自创成联。

对每一不同方式的联,都存在一个意境的营造问题。

把上下联相互贯穿,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呼应的、浑然一体的作品,这是对联质的要求,是共性。

然而,不同形式的联,会有不同的具体创作方式,下面分开来谈:1.应对联的创作:这种创作方式是目前网络上大家运用最多的一种,其最多的是意境联、用典说事联与机关联。

这一种联式的创作,最关键的是读懂上联,看清出联者的本意,切记别拿上就对。

A.景象描述联的应对。

应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内心感受等三个方面来搜索下联之意境。

一种是在时间接近,空间类同的范围内找出相似的景象来组织文字,描成下联。

时间远了,空间取向不同了,联意就隔。

时间还得按上下联顺序递进,否则有违常理。

如出联:“一夜春风,桃杏抹红窗外岭”。

这样一个上联,如一幅春的图画:一夜春风之后,夭桃艳杏映着初升之日、和着一抹红霞,使窗外千山百岭都红艳起来。

读此上联时,你就得注意:时间是春日早晨, 空间是山居窗外,心态是喜悦的诗情画意。

看清这些后,再作下联。

对时,就可继续描春晨之景,凑成一副更为完整的图画;也可转向抒情,畅歌春兴。

如试对两种下联:“半帘蕉雨,燕莺啼翠柳溪波”,是继续描春晨之景;“满怀雅兴,诗联吟醉玉池波”,这就转向描述诗人心态,避开时空上可能出现的断隔之作法。

有位联友对句为:“几天秋雨,草叶泛黄门前山。

”这联且不说其出律,而且全联构不成一整体意境:春秋之时隔,红黄之意隔,新景(桃杏)与衰颜(黄叶)之兴隔。

时间上春日与秋天隔得太远,空间环境上,一个红霞盈窗,一个黄叶遍地,兴致上一个乐观的诗情画意,一个悲观的萧瑟秋风。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众所周知,诗词与对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并驾齐驱的两件瑰宝,特别是对联,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殿堂,还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节假庆典、婚丧嫁娶等日常的普通生活,均离不开它。

人们之所以喜闻乐见并接受这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对广大爱好者的思想又是一种熏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打破常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致使这种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国粹,受到极大地冲击,从而导致随心所对、随心所联之现象泛滥成灾。

针对此种现象,中国楹联学会通过长期的深入总结研究,特地颁布了《联律通则》(修订稿),为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对联的创作要求。

在此,为了积极贯彻《联律通则》,和为我区广大诗朋联友的创作提高质量及创作水平,在此就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作以下阐述:一、对联的基本形式对联的基本形式包括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的门类等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就表现形式来说,有长联、短联之分;长联的字数可达到几百字以上,短联的字数可缩小到一个字。

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这可以根据所书联语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

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

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语言顺畅、意味深长,犹如喝了陈年老酒一样,很有余味。

(三)、对联的门类,主要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大类别。

1、正对的含义:正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对联的特点分类张贴方法

对联的特点分类张贴方法

对联的特点分类张贴方法
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的张贴方法:
对联的上联要贴右边。

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阴平、阳平)。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一)对联有六大要素: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对应,节奏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一、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如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下联分句句数必须与上联相等,且对应分句句内字数也应相等。

二、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东、西、南、北、中等)、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红、黄、绿、紫等)、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有时候动词也可以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

三、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等。

所谓偏正结构,前面的字往往是形容、修饰、限制后面的字的,如“春光”、“春风”、“秋雨”、“高山”等,并列结构就不同了,两个字是并列的,平等资格的,两者之间没有形容、修饰、限制的关系,如“风雨”、“江山”“日月”等,写联时常容易犯的毛病是用偏正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如用“春风”对“日月”就不工整,“春风”对“秋雨”就可以,用“江山”对“日月”就可以。

四、节奏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因素,借助正确的节奏,可以通过停顿和韵律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的节奏也有这样的效力。

节奏对仗,即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这个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个方面。

语意节奏是根据词语意义的停顿方式确定,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即第二个字,出现单字占一节,这个字即为节奏点。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声律节奏是利用和谐的音韵即平声和仄声交替与对立而产生的,一般以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每个声律结构的第二个字为节奏点,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对联的拟写规则

对联的拟写规则

对联的拟写规则
对联的拟写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字数相等: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2. 结构一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结构,也就是词组和句子的组成,必须一致。

例如,上联的前两个字是形容词,下联的前两个字也必须是形容词。

3. 词性相同: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相对应的词,词性必须相同。

例如,上联的名词下联也必须是名词,上联的动词下联也必须是动词。

4. 平仄声韵:对联讲究平仄声韵的搭配。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上声、去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阴平、阳平)。

这样可以保证对联的音韵和谐。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对联的内容也需要注意,应该符合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意境,避免消极、悲观或负能量的内容。

同时,对联的用词要准确、简练、形象生动,富有创意和艺术性。

春联的特点有哪些

春联的特点有哪些

春联的特点有哪些春联的特点有哪些 近年来,许多报刊在元旦、春节之间都要向读者推荐富有时代特⾊的新春联,以下是⼩编搜集的春联的特点有哪些,仅供⼤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家。

春联的特点有哪些 春联的特点有哪些 ⼀、形式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2、对仗,即词性相同。

3、平仄相对。

上联尾字为仄⾳(上声、去声),下联尾字为平⾳(阴平、阳平)。

⼆、内容特点: 1、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2、春联⽤语⼀般轻松欢快,喜⽓洋溢,切情切景,⼤红⾊彩配上吉祥话语,为平添了欢乐⽓氛。

春联的基本要求春联的基本要求⼀、字句相等 ⼀、字句相等 春联不限定字数、句数,常见的有四⾔联、五⾔联、七⾔联和⼗⼀⾔联等。

所谓⼏⾔联就是单联由⼏个字组成。

像四⾔联,上下联都由四个字组成。

如果春联长⼀点,单联中可能不是⼀句,⽽是分为两句或更多,那么上下联要保持⼀致,不能上联是⼀句,下联是两句。

⼆、词性相当⼆、词性相当 春联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要相对⼀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

要了解汉字词性的活⽤功能,如形容词可以活⽤为动词,动词有时也可以活⽤为形容词。

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词六类。

那么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词的词性就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古⼈作联虽只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但⼜把词分为天⽂、地理、⼈伦、⼈事、时令、宫室、⾐饰、器物、饮⾷等⼩类,然后在⼩类内或⼩类间求对,有些不仅词性相同,类别也相同,⼗分⼯整,今天仍可作为参照。

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性、词组结构不能相对时,可以⽤“当句⾃对法”解决。

例如“⼤德于民,⼤功于国;宏图正绘,宏业正兴”中,“民”对“国”(名词),“绘”对“兴”(动词)。

三、结构相称三、结构相称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 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 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 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 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 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 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 “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 为偏正结构。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 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 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 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二是词性相当。】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 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 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 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 (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 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 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 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 宫室等等。
【一是字数要相等。】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 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 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 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 是可以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 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
都是“二——二——三”。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 平仄相反。
【五是平仄相谐。】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 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 声)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 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 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 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 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 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 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 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 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 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 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 “联”。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 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 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 起中国人民。
【一是字数要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 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 “已”、“然”皆虚字;“半”、“一”皆 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 “休”、“不”皆虚字;“纵”、“相”皆 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 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六是内容相关。】
二是分咏物诗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 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 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 之间,内容应当相关、相对,如果上下联各 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 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 算作对联。
【六是内容相关。】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 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 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 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 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庄稼汉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 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的格式,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 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 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 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分咏物诗格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 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 步研习。
【六是内容相关。】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 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 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 “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 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 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 合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