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合集下载

22 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22 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22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一、教材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设计思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文言文作为新接触的一种文体,它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文中出现了大量古代词汇,与现代汉语相比,它们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所两样;而“熟悉”则是因为之前有过古诗和词的学习基础,已经触摸过一些古代词汇。

但综合来看这两种文体的学习途径,其实都少不了“诵读”。

诵读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通俗地来讲,也就是可以培养语感。

因此,诵读是起始阶段学习文言文最为基本的手段之一。

在文言文的诵读中体会和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三、教学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教案(定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教案(定稿)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伯牙鼓琴》。

2.根据注释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习顾问的兴趣。

3.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的“知音”文化。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1.根据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两则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顾问的兴趣。

2.感受伯牙、锺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知音”文化。

3.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根据注释、工具书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简要第讲述故事。

3.感受伯牙、锺子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有请,了解中国“知音”文化。

授课时间:__月__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曲识音《云水禅心》你听到什么?在古代,琴棋书画称为“四艺”,为文人所钟爱,而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以琴言志,寄托情思,志向、情怀、抱负、心声。

2.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古文的古文就和古琴有关,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伯牙鼓琴,鼓出了一段千古佳话,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开,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就已经被你们读的朗朗上口了!人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样吧,咱们结合着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开始吧,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

二、初读课文1.初识伯牙,质疑破琴课文一读就能明白,讲述的是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

他的琴声真可谓是美妙绝伦,天籁之音,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他的名曲。

多么动听的乐曲啊!可是这样的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最后却选择了——为什么这样呢?2.子期懂琴懂志伯牙不仅琴技高超,是琴仙,而且还是晋国的上大夫。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友谊或艺术欣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伯牙与子期的相识、相知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另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交流。但从成果分享来看,有些小组的讨论还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他们启发和指导,提高讨论的质量。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时会分散,这也提醒我,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不断创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尝试引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趣味性故事,或者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举例解释:
在讲解文言文词汇与句式时,以“鼓琴”一词为例,解释其在古代的乐器演奏背景下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它在文中的用法。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的准确理解:六年级学生对于一些生僻的文言文词汇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巍巍乎”、“洋洋乎”等。
-文言文句式的运用:如主谓倒装、省略等句式,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时可能难以掌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伯牙鼓琴》是一篇描绘深厚友谊和艺术共鸣的文言文,它展示了古代人文精神和音乐文化的魅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伯牙鼓琴》这篇课文。通过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体会友谊、艺术欣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以及课文所表达的友谊和艺术主题。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声。

……)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

《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哉、魏”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预设:文言文。

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2.展示: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句子:酒逢知已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为知己者死。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

——巴金预设:友谊难得,友谊珍贵。

3.人生不易,知己难求。

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结为知己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佳话。

4.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解决生字问题,规范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把课文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听老师范读。

预设: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断句提出评价。

注意: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预设:(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文言文二则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伯牙的赞美作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学设计篇1: 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shǎ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品尝、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觉常用的文言词汇,增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课目的,感觉文化艺术之美。

教课重难点正确朗诵课文,理解诗句粗心,感觉艺术之美。

教课过程一、尽情吟诵识知己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重申“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指引怀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起码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诵的节奏和神韵。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高朗诵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峰流水遇知己1.感觉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浸透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增补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觉“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诵。

在此过程中浸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其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忧如看到了如何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许诗句?2.体验“知己”。

(1)理解“善”和“志”,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故事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文言文故事中的智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文言文故事中的情境,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言行。
这两篇文言文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通过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增强文化认同:通过学习文言文,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文化背景理解: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今天的影响。
举例:《刻舟求剑》中的“舟”和“剑”分别代表了事物的变化和静止,通过理解这一对比,学生可以领悟到适应事物变化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刻”、“求”等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2.新课讲授环节:在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故事案例时,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讲解,用更易懂的例子来说明文言文的用法和寓意。
3.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但我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在活动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用法;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语和句子结构;3.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导学准备】1.认识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抓住句子的主干;2.理解文言文的句型结构;3.分析文言文的用词特点。

【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两个小故事:“举目无亲、目不视物”和“苟富贵、步不迟”。

问:你们知道这两个小故事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答:举目无亲,就是没有亲人:目不视物,就是因为太累了眼睛看不见事物;苟富贵,就是想要富贵:步不迟,就是走得快。

教师指出:“举目无亲”不是没有亲人的意思,而是开始时一下子没有看到亲人,目不视物是因为看不到亲人所以看不见东西;“苟富贵”不是想要富贵,而是无论怎样要富贵,不顾一切要追求富贵:步不迟是因为找寻财富的压力大,步伐不慢。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说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同时也要保持对文言文的尊重态度。

二、新课讲解1.文言文可以说是古汉语,它和我们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2.文言文中词汇的含义往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在上下文中进行理解。

3.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往往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进行倒装。

4.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些表示否定的词语:“不”,“毋”,“未”,“弗”,“莫”等。

5.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些表示肯定的词语:“甚”,“实”,“尝”,“既”等。

6.文言文的常用句型有:“主谓宾”,“宾语补足语”等。

三、例子解析例一:昔者襄公,至德之君,东海之士也。

其轩昩有舆乘之鲂也,乘四骆之驹,马食閟粟,驹食麥麸。

1.划出句子的主干。

昔者襄公:主东海之士也:表2.解析重要词汇。

至德:非常有德行鲂:一种鱼类鲂:一种小马閟:高级糙米麥麸:麦子残渣3.分析句子结构。

宾语补足语:昔者襄公,至德之君,东海之士也。

4.总结文言文句式。

宾语补足语:主谓宾+补足语例二:盗跖有胆巨而疑。

旁在忽兴之郊,为民夜作。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21文言文二则教案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21文言文二则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3.体会音乐与绘的艺术之美,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9.“知音”有关的古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0.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上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课后第2题)
伯牙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和锺子期以琴声相知,成为知音。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悼知音,从此不再弹琴。可见他对知音的一片深情。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书戴嵩画牛
2.助读资料: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学案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学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学习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学习重点】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入。

1.你知道“知音”这个词吗?它就来源于本文所讲的这个故事。

想一想,“知音”是什么意思?2.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说一说,伯牙和锺子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自主学习。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你觉得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该如何划分停顿?2.你知道名画《伯牙鼓琴图》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画出你想象中的画面。

四、自主阅读释疑。

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设计
本导学案设计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涵盖《伯牙鼓琴》与《书戴嵩画牛》两篇课文。教学目标包括会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学重点在于读懂课文、感受艺术之美,同时运用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搜集关于《高山流水》与《斗牛图》的资料。课时安排为2课时。教学环节包括激趣引入、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想象补白等,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魅力,并通过联想、讨论等方式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两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板书、反思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板书、反思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板书、反思22.文言文二则【课前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

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关注阅读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

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宋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

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注多音字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

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学习《伯牙鼓琴》一、欣赏乐曲,揭示课题(出示课件4)1.教师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

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一起欣赏。

2.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文章大意。

写好“轴、曝”两个生字。

2. 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3. 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3 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知背景1. 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请同学们伸出右手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 指名读题,相机解题。

3. 齐读课题。

二、通读,知文意(一)通读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本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通读两遍。

2. 出示难读的句子,相机正音。

3. 指名读文,齐读短文,4. 教师范读,生听划节奏。

5. 出示含节奏课文,生修改所划节奏,指名生读。

6. 全班齐读。

(二)知文意,梳脉络1. 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一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用“?”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需要分享,有谁有不懂的地方,说出来我们交流一下。

预设:今乃掉尾而斗(1).学生帮助解释句意。

(2).出示两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掉尾而斗”,其一引出“尾搐入两股间”,抓住学生易理解错误的字“股”,明白“股”是大腿的意思,从而明白句意。

(3).将理解送入句中读一读。

3.生涩难懂的句子明白了,现在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文章大意。

4 .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板书“杜处士”“牧童”5是的,两个人围绕斗牛图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板书:《牛》),有一天,杜处士在—(指名回答),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曝。

6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请坐。

这个曝,他是个生字,请同学们伸出右手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指导书写。

《文言文二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文言文二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所涉及的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2. 掌握《文言文二则》中所应用的古代汉字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文言文二则》中的《论语》和《孟子》选段;2. 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3. 古代汉字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 古代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激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

第二步:进修《论语》选段教师向学生讲解《论语》中的经典选段,指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第三步:进修《孟子》选段教师向学生介绍《孟子》中的经典选段,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步:进修古代汉字及词语教师向学生讲解《文言文二则》中所应用的古代汉字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五步:阅读理解练习教师安置《文言文二则》中的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答案,检验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导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进修情况进行总结和评判,鼓励学生继续尽力,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在平时进修中多加练习,提高古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和影响,鼓励学生多阅读古代文言文经典著作,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文言文二则》中的阅读理解练习题;2. 阅读《论语》和《孟子》中的其他经典选段,写下读后感;3. 复习古代汉字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扩大词汇量。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导学案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导学案

《铁杵成针》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铁杵成针》的故事内容,能够复述故事。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其意思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坚持和毅力的精神,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不放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用新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铁杵成针》的故事内容,感受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应用。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中心思想。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自主预习1.预习课文,圈出生字新词,查阅字典理解其意思。

圈出生字新词:在《铁杵成针》一文中,圈出如下生字新词:铁杵、磨针溪、象耳山、李太白、老媪、卒业。

查阅字典理解其意思:铁杵:指铁棒。

磨针溪:传说中的地名,位于象耳山下。

象耳山:山名,位于今天的四川江油市境内。

老媪:老年妇女。

卒业:完成学业。

2.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尝试理解文章的大意。

注意语音语调,尝试以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味。

尝试理解文章的大意:《铁杵成针》讲述了一个关于李白在读书过程中因遇到困难而想要放弃,后来在一位老妇人的激励下,重新振作精神,坚持完成学业的故事。

3.思考:《铁杵成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铁杵成针?故事概述:《铁杵成针》讲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山中读书时,因为困难重重而想要放弃。

然而,在一条叫做磨针溪的地方,他遇到了一位正在磨铁棒的老妇人,老妇人表示她想要把铁棒磨成针。

李白深受启发,明白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于是回到山中继续完成他的学业。

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铁杵成针:因为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

这个故事中的老妇人,以及李白本人都展示了这种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士为知己者死。

——《战国策》◇酒逢知己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一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友谊的难得和珍贵。

)2.“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可见,知音是何等的可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动人故事。

(板书:伯牙鼓琴)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示: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标注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伯牙、锺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呢?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仔细读读这段话,说说它的意思。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大山的乐曲,锺子期听了(赞叹)道:“琴弹得多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锺子期又说:“琴弹得多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4.伯牙当时已是著名的琴师了,那么,他的琴音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水之外,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5.假如你是锺子期,你会如何赞叹呢?我们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过渡: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幸福的。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锦”“曝”“矣”三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3.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苏轼的朋友圈,理解题跋的意思,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2.请同学读课题,关注停顿。

(预设:书/戴嵩画牛)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在“书”后面停顿,为什么呢?引出“书”的意思,题目合起来怎么理解?(预设:书写戴嵩画牛的故事)“戴嵩”是谁?(学生发言)二、走进文本,疏通文意苏轼这篇题跋,结合阅读经验,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锦囊妙计一:读准1.学生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教师出示难读字词并指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一日曝书画(随文识字,指导“曝”的书写)3.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遍,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指导“锦”“矣”的书写)4.请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注意监督。

(切PPT)5.注意文言文语言的停顿和韵律。

(生读黑色字体,教师读蓝色字体)锦囊妙计二:读通。

1.自由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试着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汇报,进行句段释意,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

3.课堂活动:讲故事。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锦囊妙计三:读懂1.生齐读全文,思考: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杜处士和牧童,教师板书)两人因为什么才引发了一个小故事?(戴嵩的《斗牛图》,教师板书)2.杜处士对《斗牛图》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爱)出示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尤)爱到什么程度呢?(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出示锦囊玉轴图片,这么珍贵的东西,杜处士经常随身携带,他会在干什么的时候带着它?(生答)齐读第一段,读出杜处士对它的喜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5个字。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
3.运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
4.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伯牙?
2.布置课后练习: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代代相传。
3.指导背诵全文。
1.小组讨论,想象补白。2.读资料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背诵全文。
教学中,为更深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可以运用补白的方式。
第二课时
2.引导学生联想:
(1)读到“巍巍乎若太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大山?
(2)读到“汤汤乎若流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3.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他们成了知音?伯牙又为何破琴绝弦呢?
4.指导吟诵。
1.讨论,并抓住关键词句汇报。围绕“知音”来写,一边读一边画出能够体现出他们是知音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伯牙与子期因为一首曲子成了知音,彼此悦纳,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4.反复吟诵。
1.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画 出关键词语,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联想画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
3.引导学生交流对《伯牙鼓琴》的理解,从而懂得“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想象补白,总结概括(用时:3分钟)
3.成立辩论小组,牧童组,戴嵩组,进行辩论。4.汇报辩论结果。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交流明确:实践出真知。知识从何处来?从实践中习得。
1.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讨论,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借助语言 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教师)
2.搜集关于《高山流水》的资料,简单了解伯牙、锺子期;搜集关于《斗牛图》的资料,了解戴嵩。(学生)
(4)终身不复鼓琴。
(5)善哉。
3.指导写字。
4.借助学习单,检测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5.引导学生分层次吟诵,一吟节奏,二吟抑扬,三吟层次,四吟背诵。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屏幕出示句子,反复练习,关注节奏。
(1)开火车或比赛读句子。
(2)连句成文,读准确。 3.练习书空。
4.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课文意思。
3.教师善于逐层揭示道理,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对比阅读,体会艺术之美(用 时:7分钟)
1.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戴嵩是一个艺术家,即使如牧童所说,所有的斗牛都是夹着尾巴的,但戴嵩是否可以创造出翘着尾巴的斗牛呢?
2.透过《斗牛图》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恰恰是“传神”,而不仅仅是“形似”。你还知道哪些画家的画有这个特点,特别传神?
二、学文言文,方法迁移(用时:10分钟)
1.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鼓励学生找到读的不流利的句子。
3.鼓励学生多种方式读文,熟读课文。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自学单。
(1)学习生字,书写生字。(2)掌握“拊掌”“股”“乃”等实词的意思,以及虚词“然之”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将句子读正确、流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趣引入,学习《伯牙鼓琴》(用时:5分钟)
1.多媒体课件播放《高山流水》,鼓励介绍学生所了解的相关资料。
2.设疑引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多好的知音啊!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这首曲子的相关知识。
3.分小组开小小辩论会。
4.鼓励正反两方给予结论,并说出理由。(用文中的话回答。)
5.深入理解句子意思。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应的词句,并汇报。 2.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说出理由。
(1)牧童说得有道理,因为牧童有实践的经验。
(2)戴嵩,是一个画家,画画可以形似,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趣引入,学习《书戴嵩画牛》(用时:5分钟)
1.讲故事《牧童与斗牛图》,鼓励学生说听故事感受。
2.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示《书戴嵩画牛》与《牧童与斗牛图》,说一说哪篇文章更简练,令你更感兴趣。
1.表达感受。
2.通过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文章初步感知。
3.对比阅读:这两则文言文,有何相同之处?
4.同学齐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来。
1.在研究中发现:这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2.汇报: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
3.思考并汇报。
4.一首曲子让我懂得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一幅画让我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两则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的魅力。
2.齐读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1.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要学会抓住重点来描述、交流。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0分钟)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朗读。
2.聚焦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屏幕出现: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破琴绝弦。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迁移学习方法,建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讲解实词的意思时,可以对比其在不同的文言文中的意思,更利于掌握与识记。
三、透过问题,抓住本质(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再次默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文中的话回答)
2.教师引导评价:你觉得牧童说得对,还是戴嵩画得对呢?
5.有层次吟诵,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1.朗读中,关注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可以通过语感,或者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来断句。
2.在学习单中,要将本课涉及的字词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训练,夯实基础;通过选择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大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理清脉络,体味语言(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怎样写伯牙鼓琴的?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