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教学教材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000a8a92fc4ffe473368abeb.png)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6207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d.png)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一、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概述1.1 目标与原则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全流域治理、多元复合、生态保护、灾害防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水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的抗灾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1.2 手段与策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通过生态水系恢复重塑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水管理效率。
1.3 实施路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采用系统工程思维,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空间功能重塑。
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内容和实施要点2.1 生态水系恢复通过对城市的水系进行规划和设计,恢复城市自然溪流、湿地、水塘等自然水体和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多样化的城市水体景观,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和环境质量。
2.2 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储存、利用和净化等处理,形成完善的城市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中,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廊道、生态岛等绿色景观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城市内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调控和适应能力。
2.5 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路径和途径3.1 政策引导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执行,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https://img.taocdn.com/s3/m/36cf5838af1ffc4fff47ac4e.png)
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一、项目概况为加快提升北海经济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发展战略高度,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成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区水系贯通工程项目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我区城市排水防涝,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方式,特此我局组织开展《北海新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项目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区域规划纲要,编制范围为北海经济开发区行政区范围,总面积52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262.73平方公里;第二个层次为北海新城中心区域控制性规划,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
三、设计期限近期规划2017年至2020年远期规划2021年至2030年四、规划内容1、案例借鉴结合我区沿海水位高,盐碱度高的实际情况,选取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优秀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总结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先进经验,对于低影响开发模式及技术的应用条件及效能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为我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时间借鉴。
2.现状调研及评估对于我区河渠水系,湿地、湖泊、滨水岸线等水体生态现状、气候及降水规律、城市水文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
具体包括地形地质地貌特点、河道、水系、湖泊水质(主要污染物、污染区段等)、水资源情况(水资源总量、地表与地下径流、人均水资源情况、供需矛盾问题)、降雨特征(降水频率、降水水质、暴雨强度等)。
对水体生态环境、人工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自然与人工条件,通过建立模型,对于不同降雨条件下城区降雨径流进行模拟,评估北海新城海绵城市存在的优势、劣势及风险,对选择降低影响开发模式及设施种类提供支撑。
3.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指标根据城市水生态自然现状评估及人工模拟评价情况,结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明确海绵城市近、远期目标。
结合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内涝风险控制要求等,确定区域及北海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如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以及绿地率、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等指标。
2024年海绵城市项目建议书
![2024年海绵城市项目建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29c589c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6.png)
海绵城市项目建议书目录序言 (4)一、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一)、人员资源需求 (4)(二)、员工培训与发展 (6)二、运营与管理 (8)(一)、公司经营理念 (8)(二)、公司目标与职责 (9)(三)、部门任务与权利 (10)(四)、财务与会计制度 (13)三、发展策略 (15)(一)、公司发展计划 (15)(二)、执行保障措施 (16)四、海绵城市项目基本情况 (17)(一)、海绵城市项目名称及海绵城市项目单位 (17)(二)、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地点 (18)(三)、调查与分析的范围 (19)(四)、参考依据和技术原则 (19)(五)、规模和范围 (21)(六)、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展 (21)(七)、原材料与设备需求 (22)(八)、环境影响与可行性 (24)(九)、预计投资成本 (25)(十)、1海绵城市项目关键技术与经济指标 (26)(十一)、1总结与建议 (27)五、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28)(一)、海绵城市项目风险分析 (28)(二)、风险管理与应对方法 (30)六、市场与供应链管理 (31)(一)、供应链策略 (31)(二)、供应商关系管理 (32)(三)、存货与库存管理 (32)(四)、客户关系管理 (32)(五)、物流与分销策略 (33)七、营销策略与品牌推广 (33)(一)、营销策略制定 (33)(二)、产品定位与定价策略 (35)(三)、促销与广告战略 (36)(四)、品牌推广计划 (37)八、原辅材料供应 (39)(一)、建设期原材料供应情况 (39)(二)、运营期原材料供应与质量控制 (40)九、海绵城市项目进展与里程碑 (41)(一)、海绵城市项目进展 (41)(二)、重要里程碑与进度控制 (42)(三)、问题识别与解决方案 (43)十、投资方案 (44)(一)、海绵城市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 (44)(二)、建设投资构成 (45)(三)、资金筹措方式 (45)(四)、投资分析 (46)(五)、资金使用计划 (47)(六)、海绵城市项目融资方案 (48)(七)、盈利模式和财务预测 (50)十一、战略合作伙伴与投资者关系 (51)(一)、投资者关系管理 (51)(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52)(三)、投资者关系沟通 (52)(四)、投资者服务计划 (52)十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53)(一)、可持续发展目标 (53)(二)、环境友好措施 (54)(三)、社会影响与贡献 (55)(四)、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55)十三、战略退出计划 (56)(一)、海绵城市项目退出战略 (56)(二)、潜在退出方式 (57)(三)、退出时机与条件 (57)(四)、投资者回报与退出 (58)序言本报告旨在对公司海绵城市项目进行评价分析,旨在提供参考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企业优化项目管理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e564c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a.png)
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1、建筑工程和社区的海绵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和安全性,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公共安全。
2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
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和屋顶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不应选择根系穿孔强烈的植物种类,也不应选择生长迅速的树木和灌木。
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荷载适当选择树木,并在建筑柱上种植。
如果土壤深度不够,可以选择箱式种植树。
种植屋顶应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防水层上应铺设水管、电缆等设施,屋顶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并进行滴灌,灌溉应采用喷灌和渗灌设施。
3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沟中的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用于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储存设施。
4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根据实测下垫面收集雨水中SS、COD等污染物浓度,无数据时,屋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7mm,地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10mm。
雨水可用于建筑和住宅区的杂用水、绿地洒水、道路冲洗和景观供水。
5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休闲广场、室外庭院采用透水路面。
新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50%,改建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40%。
6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
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建筑物及社区道路、广场两侧采用植被浅沟、渗水沟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21,2021年版)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建筑物和社区的雨水口应设置在集水面最低处,顶部标高应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
海绵城市广场 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海绵城市广场 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https://img.taocdn.com/s3/m/6a2f28cfa58da0116c174910.png)
海绵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一、设计要求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点,广场雨水运用的创新及模式的建造。
设计内容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二、成果要求一草要求:着重对题目的理解与地形、环境、文化的分析,从构思入手,注重创新,完成基本平面草图;二草要求:调整一草不足之处,在一草设计基础上进行深入方案设计,绘制立面、透视草图;三草要求: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可进行尺规作图,绘制规整平面图、透视图,并上色,也可电脑做)2.1景观设计方案成型1、总平面图(比例自定)2、规划设计的结构分析图(比例自定)a.规划结构解析图:应全面明确地表达规划的基本构思,用地功能关系和社区构成等,以及规划基地及周边的功能关系、交通关系和空间关系等。
b.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模型分析图:技术路线模型图c.景观空间形态解析图:(包括景观功能分析图、景观节点分析图)应明确表现规划的空间系统、景观结构,以及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等。
3、景观详细设计(包括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1:100或1:200)至少选择2处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
4、植物配置总图5、地面铺装设计图6、小品、公共设施等设计7、1:50主要道路断面图8、景观效果图若干9、整体鸟瞰图或整体透视图10、设计说明11、图纸规格:A2或A3绘图纸或水彩纸,硫酸纸(亦可电脑出图)12、表现方式:钢笔线条为主,适当辅以色彩表现。
每套图应有统一的图名和图号,有封面设计(包括以下信息: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课程名称)。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3a4bf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e.png)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海绵为模型,通过自然系统的方式来调节城市的水文循环,减缓城市洪水排放压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以城市空间建设为基础,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减轻降雨洪峰对城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目前,许多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的还是采用分流式排水体系,而这种排水方式容易导致城市排洪管网的负荷过高,无法承受大规模的降雨。
因此,在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中,应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采用渗透性道路和步道、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措施,使雨水得以循环利用,减少对排水管网的负荷。
第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通过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然、绿色、宜居的城市。
在设计过程中应提高城市道路和屋顶的渗透性,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并在城市中建立湖泊、水渠和水塘等水体,使城市更加生态化。
第三,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的设计还需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高城市用水的效率。
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回收污水、提高供水设施的利用效率等手段,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水资源引导计划,鼓励市民使用低碳环保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
第四,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教育。
设计海绵城市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引导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来。
因此,设计方案应该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概念和理念的认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海绵城市主题的社区活动、宣传推广会等方式,激发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共同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
第五,完善政策法规支持。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机构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https://img.taocdn.com/s3/m/da97a3fdbb4cf7ec4afed0d8.png)
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图集兰考县规划管理局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方针,推动兰考县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稳步有序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特编制《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6]6 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8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精神,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指导,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3条规划范围中心城区:《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确定的中心城区,包括兰考县老城区、规划新城区、产业聚集区,总用地面积约 65.24 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区:兰考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6.41 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兰考县城市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建设塑造兰考县新形象,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的发展战略,建设河畅岸绿、生态宜居的海绵兰考。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为 2020 年,远期为 2030 年。
第6条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结合中心城区地形图、水系规划、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及路网结构等资料,将中心城区划分为 7 个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包括兰阳河流域片区、饮泉河流域片区、清涧河流域片区、四干渠流域片区、浚仪河流域片区、迎宾河流域片区和青阳河流域片区。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信息一览表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5.5%;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4.9 公里。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a8f6a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5.png)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提纲:1. 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及背景2.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方案3.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法4.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评估和效果5.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发展和未来展望一、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及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水资源日益短缺,城市洪涝、内涝等水灾问题也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建设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要求在城市设计中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建造天然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二、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方案(1)技术原则: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技术原则:a. 自然流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循环必须得到保护并得到加强,避免因城市化而破坏生态系统,造成水资源的无节制消耗。
b. 通过景观规划、生态修复,增加水的渗透、调控、保留能力,以避免单一的水利工程给城市带来的环境负担及其利用上的单一性。
c. 在城市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自然景观,提升城市的人居生活品质。
d. 实现“多元防控”的原则,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具有灵活的、对抗多种水文危险的能力。
(2)技术方案:a. 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包括湿地、绿房、绿墙等。
b. 提升城市道路的渗透性,使用透水材料铺路和透水草皮。
c. 暂存雨水系统建设,包括屋顶绿化及庭院、公园等地面蓄水系统建设。
d. 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资源,开展中水回用设施建设。
三、海绵城市专项方案设计的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法(1)实施难点:a. 公众意识不足。
目前多数普通市民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概念以及科学性并没有充分的认知。
b. 建筑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传统城市基础之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并没有充分的考虑。
c.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各个部门要形成协作合作,塑造强大的技术和法律团队。
(2)解决方法:a. 提升公众意识。
通过科普教育工作,让市民更好的认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的以及优点。
海绵城市计划书
![海绵城市计划书](https://img.taocdn.com/s3/m/f4f37f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1.png)
海绵城市计划书1. 引言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利用地表自然保留、调蓄和净化雨水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涝和水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海绵城市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计划书旨在介绍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提出在我市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
2. 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建设具有排水、保水、净水功能的城市。
它具备以下基本特点:•自然保留:保留自然地形、湿地等自然水文条件,提供自然的水文循环功能。
•雨水调蓄: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城市绿化、冲洗和农业灌溉等。
•净水过滤:通过建设湿地、人工湖泊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对城市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屋顶、绿地和垂直绿化等,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 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综合规划: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实现统一的城市空间布局。
•多元管理:建立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
•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形、气候和水资源情况,采取合适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公众参与: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同和支持。
•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和效果。
4.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措施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措施:•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地和植被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雨水收集: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城市绿化和建筑冷却等,减少雨水径流。
•雨水渗透:通过建设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设施,促进雨水的渗透和地下储存。
•污水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实现污水的有效治理和净化。
•河道湿地修复:修复城市的河道和湿地,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防洪排涝:建设防洪和排涝设施,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水灾害的风险。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方案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96fc965ce05087732131b.png)
排水性能 维护方式 施工注意事项
1,碎石易扎破过滤层,土壤进入排水层堵塞排水通道;
土壤含水量饱和之后,雨水下渗至异型片上,分区有组织
2,雨水散渗至地下室周边,周边土壤饱和后水无法排容易形 进入虹吸排水槽,在观察管的透气作用下快速汇集至虹吸
成倒灌,积水滞留在地下室顶板及侧墙四周时,增加结构荷载,
出水口排出,降低静水压的同时
中 -5%
地
低 -10%
2 雨水管网设计暴雨重现期(年 ) 峰值径流系数
3
-----区位
3 0.65
二环内
0.75
二环外
0.65
透水铺装率 4
------
40
面源污染削减率 5
所在汇水区
50
Ⅱ类、Ⅲ类湖泊汇 70% 水区
Ⅳ类湖泊汇水区 60%
其他汇水区 50%
下沉式绿地率
新建建设项目为强制性 25%
4377.53
蓄水设施
总容积(m3)
1126.54
专门设施 核算
用地竖向 控制
排水设施 地下建筑
内部场平 地面建筑
地下蓄水设施蓄水容积(m3) 雨水桶蓄水容积(m3)
下沉绿化可蓄水容积(m3) 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年)
污水管网收集率(%) 户外出入口挡水设施高度(m
)
高于相临城市道路的高度(m )
室内外正负零高差(m)
海绵设施布置图
龙湖杨泗港地块海绵设计方案
下垫面分类布局图
龙湖杨泗港地块海绵设计方案
场地竖向及径流路径设计图
龙湖杨泗港地块海绵设计方案
指标 项目用地总面积(m2)
41201.69
下垫面解 析
屋顶 路面
铺装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https://img.taocdn.com/s3/m/972bd1dcaa00b52acec7ca05.png)
**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一、规划背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为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做好申报下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准备工作,中心城区需要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目标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
三、规划原则1.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2.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规划范围及内容规划范围为《**城镇群规划(2016-2030)》确定的**区、**区、**区、**县和**新区,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同时,选择高铁新区及周边面积约2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试点建设区域,并做好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规划设计内容:**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试点建设区详细规划。
五、规划年限规划年限:2017-2030年六、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4、《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9、《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10、《**城镇群规划(2016-2030)》1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1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1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14、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15、其它相关规划、文件七、规划编制内容1.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海绵城市项目专项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项目专项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829d8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3.png)
海绵城市项目专项建设方案1. 摘要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个完整的海绵城市项目专项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是一种融合自然与人工建设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风险的挑战。
本方案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绿地覆盖率等,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
2. 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和频繁的水灾风险。
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3. 方案实施3.1 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为了增加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和提供更多的蓄水空间,本方案建议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添加绿化屋顶和绿化墙壁- 扩大公园和景观绿地面积- 保护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3.2 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为了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减少水灾风险,本方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升级城市管网和下水道系统- 构建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 加强雨水管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3.3 提高居民水资源管理意识为了使方案的实施取得最佳效果,本方案建议加强居民的水资源管理意识,倡导水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举办水资源管理培训和宣传活动- 设置水资源管理奖励和激励机制- 加强社区居民组织和合作4. 方案效益本方案的实施将带来以下效益:- 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减少内涝和水灾风险- 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增加城市可持续性5. 方案实施计划本方案的实施计划如下:- 第一年:进行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 第二年:开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第三年:推广方案,加强居民水资源管理意识- 第四年:持续监测和评估方案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6. 总结本文档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海绵城市项目专项建设方案,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风险的挑战。
通过增加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和提高居民水资源管理意识,可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
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f28a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2.png)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自然的生态系统模拟,利用地表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天然水文循环的城市模式。
在城市区域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更好地管理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下面是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的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整体规划:建立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统筹规划城市水资源的获取、利用和保护,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水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科学布置水网系统,建立起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
三、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比例,营造湿地、河岸带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地表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污染。
四、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循环性,利用雨水、河水和地下水等水源进行景观灌溉,减少对自来水的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物的可调节性和适应性,合理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设施,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六、小区设计:注重小区内部的绿地规划和雨水花园的建设,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小区的景观效果,改善小区内部的水环境质量。
七、水源管理:建立城市水资源管理机构,经营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质。
八、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九、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落实责任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十、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上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全球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二)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9f52a0c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8.png)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大量的地表水和雨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是直接排入排水系统或者河流中,导致城市的洪涝灾害频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工作原理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城市的建设方式和管理方式,使城市具备更好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雨水收集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景观水体补给等用途,减少了城市对地下水的依赖。
2.雨水渗透: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3.河道修复:通过修复河道,增加河道的容量和水质,减少洪水的发生。
4.水体净化:通过建设湿地、人工河道等设施,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处理,提高水体的水质。
5.智能管理: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测城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实施计划步骤1.制定规划方案: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方案,明确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2.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各个区域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等用途。
3.建设透水铺装和绿地:在城市的道路和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增加绿地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4.修复河道和建设湿地:对城市的河道进行修复,增加河道的容量和水质,减少洪水的发生;同时建设湿地,提高水体的水质。
5.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在城市各个区域建设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城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精细化管理。
四、适用范围海绵城市的方案适用于各个城市,特别是那些面临水资源问题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五、创新要点海绵城市的方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要点:1.综合治理:海绵城市的方案将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渗透、河道修复、水体净化等多种措施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
![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1a49a3ce2f0066f5332296.png)
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水资源利用的现实困局:“水多”、“水少”、“水脏”“水多”:城市内涝现象严重。
近十年共有289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占调查城市数的80%。
“水少”:水资源短缺现象普遍。
全国约有400个城市面临水资源的问题,这些城市的缺水量约为70亿立方米/年。
“水脏”:城市内河水系污染严重。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就近排出,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好处一:保护与修复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又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
好处二:蓄存集中降水,缓解城市内涝传统的排水模式属于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
强降雨一来,大家就感觉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
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部分雨水蓄存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
传统开发的排水模式海绵城市的排水模式好处三:消减雨水中污染物,改善河湖水质降雨时,雨水落在地面上将将各种污染物冲洗到管道中,最后排入河道、湖泊等,严重污染城市水体。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拦截这部分污染物,减少对河湖水系的污染,改善水质。
生物滞留塘拦截初期雨水途径一: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并加以保护和修复,以留出足够的雨水涵养和生态调蓄空间。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模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b1edc17524de518974b7dbf.png)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说明书1 总则1.1 规划目的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的。
1.2 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自然空间格局保护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其他内容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
1.3 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1.4 规划依据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政策文件、规划等。
1.4.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4.2 规范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 年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 113-2011)其他相关规范标准1.4.3 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 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 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建城[2015]331 号)1.4.4 相关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水系、防洪、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供水、节水等专项规划。
1.5 规划原则1.5.1 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规划背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为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做好申报下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准备工作,中心城区需要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目标
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2.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
能力。
四、规划范围及内容
规划范围为《**城镇群规划(2016-2030)》确定的**区、**区、**区、**县和**新区,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同时,选择高铁新区及周边面积约2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试点建设区域,并做好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规划设计内容:**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试点建设区详细规划。
五、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2017-2030年
六、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4、《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9、《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
10、《**城镇群规划(2016-2030)》
1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1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
14、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15、其它相关规划、文件
七、规划编制内容
1.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3.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4.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
5.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
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
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
6.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
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
7.明确近期建设重点。
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8.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八、规划深度要求
根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达到专项规划的深度要求。
九、规划成果要求
(一)成果构成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图纸和相关说明。
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一般包含:
(1)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
(2)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3)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4)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的分解)。
(5)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等设施)。
(6)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
(二)提交成果要求
1.中间成果及论证材料各8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及附图统一装订为A3格式,各8套;
2.用于展示不小于A1格式图板的彩图一套;
3.所有成果资料的电子文件一套(包括多媒体汇报材料)。
十、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得少于3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
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设计单位按照甲方要求提供制作规划公示及汇报简本的电子文件。
4.根据甲方要求配合参与公众活动。
5.根据甲方要求配合向市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办公会汇报。
十一、规划进度要求
1.2017年2月25日前:招标确定规划编制设计单位。
2.2017年3月1日~5月15日: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编制。
3.2017年6月15日之前:完成专家评审并报规委会主任办公会审定。
4.2017年6月30日之前:设计单位完成规划修改深化,形成规划成果,报市政府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