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 [武当纯阳十八养生掌]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武当纯阳十八养生掌]一、醒醐灌顶两宫相对起太极,松腕坠肘脚右移。
翻转双掌轻前插,醍醐灌顶混三气。
起式:自然站立,微蹲向右开步与肩齐,双手掌心、两肘对在身前,徐徐抬起与胸同高,吸气,掌心向上稍前插,十指相对旋掌下按至小腹处,以肘带掌贴身两边抹开,呼气。
碾掌,翻掌指尖朝上,两边向上抱起,先看右手再看左手,吸气。
两掌抬至头顶,十指相对,灌顶下压,眼看前方一米处,呼气。
(图1-9)二、河洛寒鸭十指相对平托起,胸上双分转肩吸。
虎口向肋过血仓,右转左旋碾掌屈。
接上式,手掌压至小腹处,十指相对向前翻手挖抱,掌心向上托起至锁骨,吸气。
收肘平转掌成托掌,拇指点于锁骨,呼气。
抬肘,拇指从耳后绕耳一圈,在耳根后稍按压,再沿肩胛骨向下插于腋下,吸气。
虎口沿身体两侧下捋至腰侧,呼气,向右拧腰,同时两掌继续下按至胯侧,身与脚成十字,吸气。
身再向左转,双掌外碾,呼气。
(图10-17)三、抚球夜行撩袍夜行摸观门,旋球错手抚挂起。
屈膝切记勾脚关,黄鹤亮翅拧腰力。
接上式,两腕放松,两手以肘为中心从左向右划弧至右胸,同时提右膝,脚随手向右屈膝摆莲后落于震位,呼气。
右手继续划圆抱球至两手交叉,吸气。
右手斜上拉起,左手下捋,成右金鸡独立,再吸。
向左稍转身,呼气。
(图18―21)四、云长烫刀落脚盖掌左伸按,左盖右插掌斜去。
提膝勾裆掌根踏,气成丹田力待发。
接上式,左脚前踩震位,右手下盖至左肋,左手掌心向上穿过右手前插再转腕翻掌稍下压。
左手下盖至右肋,右手翻掌,掌心向上前插,左小臂转翻腕斜立掌,成左金鸡独立。
(图22、23)五、紫燕穿林横踩拧腰扫截穿,缠丝颇腿截腕打。
扑步穿插关起盖,进步穿掌弓或马。
接上式,右脚前踩震位外摆,两臂向外膨圆,左转腰。
双手翻掌,掌心向上,右掌螺旋上穿转掌收指提腕成勾手凤眼,左掌立掌护胸。
右掌上穿时左脚缠丝腿提膝。
左脚下插巽位,右扑步左掌前穿。
左掌翻掌下盖抹到右腹下,重心左移成左弓。
上右脚成右弓,右掌斜立掌前插立掌。
永年太极十三养生功动作要领
永年太极十三养生功动作要领
十三养生功动作要领
慢吸。
旋转手臂向上向前,两手向两侧伸直,掌心朝前,慢呼。
要领:1、三吸三呼,两短一长;2、旋臂翻掌,松肩、沉肘时,手掌保持原来高度。
五、鸳鸯戏水(向前向后各10次)
动作:左(右)弓步。
一是两掌斜向对,掌心斜向上,作棚状。
后坐,撤肘,转臂翻掌,圆弧形打开到腰;前弓,转小臂翻掌,两掌斜相对棚出。
二是掌心斜向下,后坐,撤肘,转臂翻掌,掌心斜向上;前弓,转小臂翻掌,掌心斜向下。
要领:开胯圆档,膝盖与脚尖始终对齐。
六、天女散花(三次)
动作:两掌手指交叉于胸前。
翻掌向上,拔腰提气抬脚跟,下巴抬高,眼看高处,吸气;落脚跟,松身手,如绵松软忽地下坠,下盘不动,呼气。
要领:往下松时下盘下蹲,上身随意放松,两臂下垂,眼看前方。
七、左右车轮(左右各10次)
动作:左(右)弓步,一手叉腰。
手臂伸直,掌心向上,由前向后,贴耳划圈。
要领:1、锁胯,身正不动;2、手臂直,不能弯;3、手臂划到耳边时转小臂。
八、风卷杨柳(左右各10次)
动作:马步锁胯,左右转腰,甩手臂,手臂转到身后变拳。
要领:1、腰胯分离;2、全身放松;3、前手掌拍脾、肝区,后手拳。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武当13式太极拳综合了内外功法,那么大家知道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是什么吗?下面来看看!第一式仙人放剑(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1) 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 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 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4) 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5) 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
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 ,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
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第三式美人照镜(1) 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上架于头顶处(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则以掌缘为重点击向“中盘” 位置。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前言一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总想找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但许多太极拳书中根本就没有,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特找到老板的旧书,把这些练太极拳必懂的歌诀奉上,以助有缘人。
十三势歌诀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说明:(注意:朋和冽二字,应该有提手旁,因打不上,固简化打的)十三势者,朋,履,挤,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
武当太极13式歌诀
武当太极13式歌诀十三式总歌十三势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
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展开,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武当三丰太极拳]武当三丰13式太极拳
[武当三丰太极拳]武当三丰13式太极拳武当三丰太极拳是武当祖师张三丰所创,由武当高道徐本善的嫡传弟子贾开先传授武当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王兴清。
此拳功架紧凑,轻灵舒展;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如山岳江河,动静自如。
以调息、行气为主,拳走气随,意行拳先,有舒活筋骨、健身强体之功效。
同时,拳中穿插有拥捋捌等动作,配以身体平衡和重心偏移等身法,将太极拳的内劲功力发挥到极致,以四两拨千斤,是非常实用的攻防技法。
一、起瓦①两腿略弯曲,双手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目视前方。
②重心下移,身体下蹲。
左脚随即向左移半步,劲力从右向左移,身体呈半桩功。
③身体慢慢站立,两手伸直,慢慢侧举,待与肩平时,翻掌继续上举过头顶。
目随掌行(图1、2)。
④两手自胸前慢慢下按至丹田,拇指置于丹田左右,其余四指并拢,指尖相对。
眼略下视,调息(图3)。
二、金龟戏水①以两手拇指为圆心,两掌呈扇形向外分开,指尖朝下,自两腿内侧下探,身体下蹲呈马步(图4、5)。
②两手掌心向下,平向前伸,身体自然站立,两臂平举,左右劳宫相对(图6、7)。
③两掌如按浮球状,吸气拧身,两腿下蹲呈马步(图8)。
三、怀中抱月①两手下行,回收至大腿内侧(图9)。
②两掌贴身沿丹田上行,至胸部前伸,两臂略弯呈圆形,指尖相对如抱树状(图10)。
③身略左倾,右手自上而下、左手自下而上,双手揉球,交换位置,在身体左侧呈抱球状,两腿呈左弓步,身体随之左转(图11、12)。
四、拨云见日(右)①左手下落搭右手内关穴,向外�的同时劲力外移,身体随即右转(图13、14)。
②紧接着,运至身体右后侧时,身体左拧,两手向左内收,至左侧即反身右拧,两手再用力向右推出,掌心向外,左脚随即跟进半步,脚尖点地呈虚步(图15、16、17)。
五、陆海奔潮(右)①身体略向左转,右手下行划弧,自左手内侧向上搭,掌心相对,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18、19)。
②左脚侧移半步,重心在右腿,两手自上而下捋,身体随之下蹲左转(图20、21)。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武当太极十三式简介
武当太极十三式简介武当太极十三式为武当祖师张三丰首创,十三式是由:1、起式,2、抱球式,3、单推式,4、探式,5、托式,6扑式,7、担式,8分式,9、云式,10、化式,11、双推式,12下式,13、收式所组成。
太极十三式其攻防意识较强,其中内含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等道家养生功法,十三式动作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过套路内有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功防十三种组合,及容合道家养生术,故为“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气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也是人生之长寿之法。
(太极只所以能练身体,是因为经络的导引作用;呼吸有牵拉作用;意念的诱导作用;肢体的配合作用)练习太极拳所要求的过程和阶段:第一阶段:入门:主练精化气。
第二阶段:蹬堂入室:主练气化神。
第三阶段:炉火纯青:主练神还虚。
第四阶段:蹬峰造极:主练虚还道,最终达到道发自然。
在实战中要注意:对方头斜说明要提腿来击,对方膀乍说明要出拳,对方侧身说明要进步,对方下沉说明要发飙。
太极十三式为武当祖师张三丰首创之拳法,十三式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等道家养身功法,十三式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有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种组合,及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万己道人整理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万己道人整理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万己道人整理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
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
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
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
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
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
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
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
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
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
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
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及其详解
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及其详解十三势行功心解武禹襄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人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作者简介】: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
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
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
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
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同乡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
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
此后勤加钻研。
禹襄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
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
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
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
”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
其甥李亦畲、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武当特绝秘技十三式秘法
武当特绝秘技十三式秘法全套功法以动为主,动中有静,快慢相宜,行功时讲究意念配合引导,形、神合一。
以呼吸应用动作,达到外强肢体、内和脏腑、通畅经络的作用。
“行气十三式”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的作用,使内气顺经络定向运行,以形成硬气功之气,产生功力的功法。
十三太保功之根本方法,习者必须认真刻苦修练。
行气十三式秘法预备势(浑元一气式):双脚平行开立,三脚距,十趾抓地涌内涵,双膝微屈,圆档,虚胸实腹两肩放松下垂,左右手相叠,右手心贴在手背,两手贴于丹田处,手心对着丹田,舌抵上腭,目似垂帘,全身放松。
少林十三太保功(1)以丹田为中心,放开全身毛孔,吸气,意想天地之灵气随吸气由涌泉、劳宫、会阴、百会诸穴,涌入体内,向气海穴汇聚。
呼气,意注下丹田。
(2)随着呼吸,意想下丹田有一团火,随呼吸越烧越旺,并渐渐充满整个下腹部,待感到腹部胀满,劲力充足时,可以行功。
一:力按千斤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两脚伸直,双足尖稍里扣,颈部竖直,百会上顶,沿肩松胯,下額微收,口微闭,舌尖紧舐上腭,双目凝视正前方。
两手下垂,分别置于两大腿外侧,肘关节微屈,双掌根微外撑,掌心向下,十指朝前,采用逆式呼吸,意守丹田。
吸气,并收提肛门和睾丸,然后以鼻呼气,意领丹田内气上升至膻中穴,并分作两股经两腋下沿手臂内侧向双手掌心贯气,同时放松肛门和睾丸,十趾抓地,双手掌用暗劲下按,十指上翘,全身之气力集中于双手掌。
吸气时,全身肌肉放松,(除收缩睾丸及肛门外)意念内气从臂外侧向上升至头部返归丹田。
共练49次。
二:猛虎推山接上式,按逆式呼吸,静立调息1分钟后,吸气,双手同时向后、向上划弧至两肩前,十指向上,掌心向前,同时,收提肛门和睾丸,然后呼气,十趾猛抓地,全身之气力集中在双手上,双手如推千斤重物,向前缓缓推出,意念内气由丹田、膻中经手三阴向双掌心及十指尖奔泻。
吸气时,双手回收并向后,向上划弧转圈于肩前,意念内气顺原路返回丹田。
共练49次三:罗汉托天接上式,采用逆式呼吸,鼻呼鼻吸。
太极拳十三招动作要领
太极拳⼗三招动作要领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意念统领全⾝,通过⼊静放松、以意导⽓、以⽓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妙⼿⼀运⼀太极,太极⼀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养性、陶冶情操、强⾝健体、益寿延年的⽬的。
那么,下⾯是由店铺为⼤家分享太极拳⼗三招动作要领,欢迎⼤家阅读浏览。
(⼀)静 静就是安静,平⼼静⽓的意思。
学太极拳,⾸先是思想上的静。
练拳者要除去妄想,排除杂念,做到“⼼中⼀⽆所着,⼀念⼀⽆所思”。
这样,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为⼀,⼼⽆⼆⽤。
其次,是需要⼀个安静的场所。
锻炼时,应坚持⼀早⼀晚,要事先选择⼀个清静的地⽅。
地⽅清洁卫⽣,可免于疾病传染;环境僻静,可以脱离⼀切吵杂声的⼲扰。
这样,才能清⼼寡欲,去掉轻浮、张狂之⽓。
总⽽⾔之,我们要在“静”字上狠下⼯夫。
静下来后,就可以专⼼思考,细⼼揣摩。
对⼀着⼀势的运⾏,转换、虚实、开合、缠绕等基本要领,才能逐步领悟,姿势趋于正确,较快地纳⼊太极拳的轨道。
久后,⾃会达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之境。
(⼆)意 太极拳是“以意引⽓”,炼意不炼⼒的内功拳。
这就是说,太极拳的⼀着⼀势,⼀举⼀动都是以意来作指导的,领先的。
什么是意?意就是⼼思,就是思想。
思想想到那⾥,⼿就运⾏到那⾥,⼼⾥怎样想,四肢百骸就怎样做,决不是凭着⼒⽓⿎着⼿⾜在运⾏。
⽤意则轻灵⾃如,⽤⼒则僵硬迟滞。
⼀切动作总是以意来领先的。
拳论说:“以⼼为主,⽽五官、百骸⽆不听命”。
“全⾝意在神,不在⽓,在⽓则滞”和“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
简单地说,意就是⼤脑,就是脑神经。
⼤脑是全⾝神经的枢纽,发号司令的指挥部,周⾝肌肤、⾻节、五脏、六腑⽆不听命,所以说,太极拳是在脑神经意识的⽀配下⽽运动的。
(三)慢 慢就是缓慢的意思。
⼀般学拳的⼈,往往在迫切要求学习的思想指导下急于求成,殊不知快、慢的利弊和⼆者间的辩证关系。
俗语说:“⼼急吃不了热油糕”,“欲速则不达”,“慢⼯出细活”。
13式武当太极拳分解动作教学讲解(2)
13式武当太极拳分解动作教学讲解(2)练太极拳的基本步骤1、静坐上身要求如静立,下身要求坐在与小腿等高的椅子、屁股只坐三寸、两脚板与肩同宽平置地面。
要天天练,要有内向思维和良性思维及立体思维(形象思维),使自己坐后浑身惬意。
口诀是:一球充满二极(百会与尾闾)抻。
2、晃海尾闾固定,上身直立不变地摇晃,内脏放松、过饥过饱不练。
3、站桩(静立)面阴背阳,类似立正姿势,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分开(距离以大趾高骨处为本人一拳宽)、脚板四周均匀着地脚心空吸、重心在两脚心连线中点上。
膝盖微曲对大趾根。
尾闾垂对足跟。
掖胯敛臀、松腰竖脊、虚领顶颈(要使脊椎骨节节松开)。
松肩垂肘、舒胸开掖。
两臂自然下垂、小指对裤缝、指根松、手心开、两中指尖通过重心意对。
头正项直鼻对脐,双眼皮下松内视、脸部肌肉全部放松、牙齿微着、舌尖轻抵上颚舌根松。
气沉小腹、呼吸自然。
一般站15-30分钟,如惬意可延长。
济生称此“为基本健康的路线”。
要天天练,要练1-3个月,使己有了一种内抻劲即内劲方可练拳。
口诀是:圆锥抻满天地通。
4、行步(猫步或叫趟泥步)口诀是:三足鼎立下盘重。
要天天练。
5、学六大架势大捋。
揽雀尾。
搂膝拗步。
倒撵猴。
云劈手。
野马分鬃6、学九式太极先定步学上身动作。
再学下肢动作(上肢不动)。
最后合成。
女性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通常来说,由于生理原因,女性的气血易于亏损、不调,进而导致贫血、肾虚、内分泌紊乱,直接导致衰老的过早来临。
没有哪个女人不爱美,不希望青春与健康常驻,太极拳就是满足她们这些愿望的最佳方案。
中医理论与实践证明,高强度的运动形式不利于科学健身。
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呼吸匀长,静中寓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
练拳过程中,内气自然流转、动作和谐统一,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以至肾气旺盛,神清目明。
总之,太极拳就是通过颐养精、气、神来增强人体生命力,使之日趋旺盛。
太极拳,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因动作圆柔连贯,且有绵绵不断之式,犹如太极图而得名。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本文所述武当文太极十三式为原始太极拳其中的动部十三式(武当纯阳门岳武师傅也有传承,有些差异),实际是修炼基础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十三个招势,每一势针对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及其病症,例如:“九转还阳势”的作用就是吐故纳新,增强新陈代谢,吸入大自然的真气,呼出体内的浊气;“韦陀献杵势”,是人心经,;“摘星换斗势”的作用可以疏通阳经,;“旱地拔葱势”是人肾经,久炼可使人肾如汤煎、元气充足;“倒拽九牛势”是炼人身体九大部位:肩、肘、腕、踝、膝、胯、喉、膻中、下田。
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
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
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
此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意、气、力三者结合,使周身百骸皆通,对养生价值作用很大。
预备式面向正南,如受场地所限,面向其他方向也可以。
身体直立,两肩下垂,双手五指并拢,略靠身体,垂于两侧。
掌心向内,头要正。
两脚跟不要过分并拢,脚尖外展。
眼平视(图1)。
要领:身要放松,表情要自然。
意念要静。
身体各部分要求简括为:头顶、颈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提肛。
第一式九转还阳1(托天抱目: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抬,于头顶上方掌指相交,掌心斜相对。
抬头上视劳宫穴。
同时双脚跟提起,重心位于两腿中间(图2)。
双掌外翻,徐徐向身两侧下按,还原成预备式。
如此反复上托下按九次。
要领:双掌上抬,观想托住蓝天向上,双手上合有如抱住明月。
上托时自然吸气,使日月精气从劳宫穴灌入,顺手三阴经,沿任脉下行达丹田。
按掌时呼气(并使日月精气内转,周流四肢百骸。
2(揉太极:右手搭在左手背上,轻轻按在腹部。
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介绍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一仙人放剑二乾坤盘球三美人照镜四顺水推舟五金鸡独立六单鞭救主七倒骑玉龙八双风贯耳九顺风摆柳十叶底看桃十一活步走宫十二怀抱双月十三真气炼丹武当太极十三式分解动作说明:第一式仙人放剑(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
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
武当太极拳十三势(下)
左式 : (东北 )2 1、接上式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 .JH{膝下蹲 , 左脚尖停 于右脚 l夫】侧 ,成 右丁步 ;同时 ,两手 划 弧 ,呈右抱球式 ,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 ,两掌心相 对 , 目视 右手 、 (图5-2—87) 2、左脚ru】左斜方上 步,成左 弓步 ;同时 ,左 手向上托架 ,左臂稍J丑{,左掌心斜上 ,高于头 ;右 手 由腰 fHll ̄前推 出 ,掌指 向上 .掌 心向前 (图
左脚尖 内扣 ,重心移至 左腿 .身体 右转 )度 , 左手前仲,掌心向上 ,右手下落 ,掌心 下 .置右胯旁 . 成右虚步,目视前方 (图5-2—45)
: 33
总第332期 2018104
■■ ●■■ ●● ■--r
4.、右脚 ruJ前 半步,成半马 步,I 时 ,右手屈肘 后伸贴 腰背 ,掌心 向外 ;左手 肘上架 ,掌心斜向上 ,向右前方靠 击 , L1视 iji『方 (图5-2~46)
34
图 5—2-7
右式 : (西 南 )l 1、接 上式 ,身体 重心移至左腿同时 .两手戈 弧 .呈庄抱球式 ,左 手在上 ,右手 在下 ,两 掌心 相对 , 目视 左 手 (图5-2-
83)
2、右脚 向 斜方上步 ,成 弓步; 时 , 手 上托
(图 5-2—41)
接 上式 ,右脚提 起 再落 步 ,身体 重心 移 至 彳『 腿 ,屈膝坐胯 F蹲 .左脚尖点地 .成左虚步 ;同时 .左 臂JlⅡ;肘 ,左手握拳 ,拳面贴腰 .左肘下压 ,肘尖朝 前,
太极十三式,的含义,用法,功能!
太极十三式,的含义,用法,功能!
太极十三式为武当祖师张三丰首创之拳法,十三式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等道家养身功法,十三式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有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种组合,及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
太极十三式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山镇山之宝,长寿之法。
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武当太极十三式来源:丰泽太极拳协会特点:低桩矮势,灵活稳健,以心行气,以意识,动作,呼吸三结合的行功运气方法。
简便易学,便于推广,大部分动作为左右式,有利平衡锻炼身体,达到推迟衰老,祛病延年的功效。
动作名称:起势和太极(两脚开立,双手自然下垂;两脚曲蹲,两手向前画弧抱球起身,如同抱棵大树,到快站立时,翻掌下按;从右画圆弧,右脚内扣右抱球。
)1、左右揽雀尾。
(右抱球,左脚向前45°跨出,右手搭住左手向前推出,两掌分开,由左向右画出S形收回又胸前,掌心向前推出;右后座,左转身抱球,右脚向前45°跨出,左手搭住右手向前推出,两掌分开,由右向左画出S形收回又胸前,掌心向前推出。
)2、左右搬栏捶。
(左脚向前,右手下垂向前画弧到胸前回收到腹部,左手也同时画弧到胸前,两掌变拳,右脚向前并步震脚,右拳向前搬出,右拳圈心面向自己,左手处于右手肘底,拳心向下;右脚向前45°跨出,两拳变掌,面向左斜前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画两个平面圆,转身面向正前方,右手从腹部画弧到胸前,左手画弧到腹部,两掌变拳,左脚向前并步,左拳向前搬出,左拳拳心面向自己,右拳处于左手肘底,拳心向下。
3、左右抱虎归山。
(两拳变掌,右脚向右边45°跨出,随右掌自下而上画弧到与头同高的位子,右掌心向上,左掌直接向下盖掌处于右手肘旁重心也随之移到右脚;右脚尖内扣转身面向左45°斜前方,变成马步,左手揉膝右手自上而下画弧到左胳膊旁边;左后座,左手向上托起,右手直接盖掌到左手肘旁,右脚尖往外摆,转身面向右斜前方45°,左脚回收向左斜前方45°跨出变成马步,右手揉膝,左手从上画弧到右胳膊旁。
)4、搂膝指裆捶。
(右后座,右手向上托掌,左手向下盖掌,左脚尖尽量向左正方摆,转身到正左边,左手由下而上托掌,与头部同高,右手由上而下盖掌,右脚点在左脚边,右脚向正前方跨出成半马步,右手揉膝,左手变拳由上而下冲拳到裆部。
《武当太极十三势》
武当太极十三势
武当太极十三势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拳谱名称:
1、起势
2、抱球势
3、单推势
4、探势
5、托势
6、扑势
7、担势
8、分势
9、云势
10、化势
11、双推势
12、下势
13、收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
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 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 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
(3) 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 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 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
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
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 ,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
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