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管理学考研笔记整理周三多版本

管理学考研笔记整理周三多版本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管理的定义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一般压缩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三、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内部传递)、发言人角色(外部传递)。

3、决策角色:是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四、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一)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论述、简答)(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A、工作定额。

B、标准化。

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2)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A、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B、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这是管理理论上的进步,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

C、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D、泰罗把工人看成使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

周三多《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周三多《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管理学原理1、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的主要内容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环境、战略、技术与组织结构。

1环境。

主要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

一般环境主要包括对组织管理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

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境条件。

2战略。

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3技术4组织结构6、非正式组织的含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企业人员在共同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

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

(一)积极影响1、满足成员的需要。

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

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

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

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作。

(二)消极影响1、这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非正式组织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

2、这类组织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

一旦出现这类成员,非正式组织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这将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行。

3、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进程。

4、此类非正式组织易于形成一种“集体思维”的模式。

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并尽力对之做出一致的解释。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最全重点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最全重点笔记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 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 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1978 年赫伯特?A?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二、管理的职能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一、什么是管理?1、管理(management):我们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通常指的是“做正确的事”,即不浪费资源。

涉及做事的方式。

3、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二、管理者作什么?1、管理职能和过程(1)基本职能a、法约尔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学之父——法约尔)b、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2)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角色明茨伯格:10种角色。

可组成三方面: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技能(1)卡茨: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技能或者素质: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管理系统观念系统观点可用来描述管理者做什么,因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在系统中,管理者协调各种工作活动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

5、在不同的变化的环境中管理权变观(情境方式):因为组织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情境不同,因此可能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6、关于管理工作的多种观点的总结职能观、角色观、技能观、系统观、权变观7、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重点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重点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重点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笔记重点第一单元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一)外国学者的定义1、早期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P .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管理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沃伦·R .普伦基特和雷蒙德· F .阿特纳: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而管理则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1、徐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2、杨文士和张雁: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综合定义(教材)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一)有关管理职能的不同观点1、20世纪初,法约尔(Fayol,1916)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和奥唐内尔(Koonts and O’Donnell,1955)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管理学》周三多等主编+第二版+笔记(完整版)

《管理学》周三多等主编+第二版+笔记(完整版)

第一单元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一)外国学者的定义1、早期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P .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管理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沃伦·R .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 .阿特纳: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而管理则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1、徐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2、杨文士和张雁: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综合定义(教材)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一)有关管理职能的不同观点1、20世纪初,法约尔(Fayol,1916)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和奥唐内尔(Koonts and O’Donnell,1955)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第三版)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第三版)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第三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指组织为了到达团体无法完成的目的,经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进程;即: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实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进程;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相关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职能包括信息、决策、方案、组织、指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完成既定的目的,该目的是单凭团体是无法完成的,此也是组织树立的缘由;2.管理学研讨的对象:管理的内容、原理、方法等;〔消费力、消费关系、下层修建〕3.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不准确的、运用性的学科;4.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效果的基本观念,即有与组织消费力和社会化大消费相联络的自然属性,又有与消费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络的社会属性;②管理的迷信性和艺术性,迷信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进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实际性、实际系统性、真理性和开展性;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际性,没有管理实际无所谓管理艺术,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掌握一定的实际和方法外,还经过巧妙的技艺来到达管理效果;迷信性决议了管理实际体系相对严密,艺术性决议处置实践效果时相对灵敏;5.管理的职能:决策与方案、组织、指导、控制;〔决策是方案的前提,方案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与方案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组织、指导、控制旨在保证决策顺利实施,创新贯串在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6.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讨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分为三类;①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利,包括代表人、指导人、联络者角色;②信息角色:管理者担任确保和其一同任务的人可以取得足够的信息,包括监视者、传达者、发言人角色;③决策角色:管理者处置信息并得出结论,包括企业家、抵触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7.管理者的技艺:依据罗伯特·卡茨研讨,管理者内行使四种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需具有三种技艺;①技术技艺:指运用管理者所监视的专业范围中的进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才干,其关于基层管理最重要,中层较重要,高层较不重要;②人际技艺:指成功地与他人打交道和沟通的才干,包括对下属的指导和处置各种关系的才干,对一切层次的管理层的重要性大体相反;③概念技艺:指把观念想象出来并加以处置以及将关系笼统化的肉体才干,对高层管理最重要,中层管理较重要,基层管理较不重要;第二章管理实际的构成与开展1.古典管理实际:以经济人假定为基础的管理实际,强调运用经济抚慰的手腕来调开工人的积极性,以提高休息消费率;代表性的实际有泰罗的迷信管理实际、法约尔的普通管理实际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实际等;①迷信管理实际:着重研讨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消费率,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等;⑴泰罗的贡献:泰罗被称为迷信管理之父,主要实际包括五个方面,任务定额、规范化、才干与任务相顺应、差异计件工资制、方案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别;⑵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在举措研讨和任务简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甘特发明出甘特图〔一种用线条表示的方案图〕和计件奖励工资制;②法约尔的普通管理实际:又称组织管理实际,亨利·法约尔是第一位概述和论述普通管理实际的先驱者,古典管理实际的奠基人,被先人称为〝管理进程实际之父〞,著作«工业管理与普通管理»⑴运营活动的类型: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项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一,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平安、会计、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处于中心肠位〕;⑵管理的职能:五大基本职能,包括方案、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控制的目的是指出任务中的缺陷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并防止重犯,对物、对人、对方案以停止控制〕;⑶管理的14条原那么: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一致指挥、一致指导、团体利益听从团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次第、公允、人员动摇、首创肉体、团体肉体;③韦伯的贡献: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实际,以为等级、威望、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以为威望有三种,即团体崇敬式威望、传统式威望、理性-合法的威望〔韦伯以为理性-合法威望才是理想组织方式的基础〕;〝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或理想组织方式的特点:这种组织在准确性、动摇性、纪律性、牢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方式;⑴存在明白分工;⑵按等级原那么对各种公职或职位停止法定布置,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⑶依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取得技术资历来选拔员工,并完全依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⑷除一般需求经过选举发生的公职以外,一切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⑸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支付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则的升迁制度;⑹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企业的一切者,只是其中的管理人员;⑺行政管理人员必需严厉遵守组织中的规那么、纪律和办事顺序;⑻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关系以理性准那么为指点,不受团体情感影响;④巴纳德的贡献:其把组织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不论级别上下、规模大小,其存在和开展都必需具有三条件,即明白的目的、协作的志愿、良好的沟通;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一种由于任务上的联络而构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气和准那么的有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其这一实际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实际基础;2.行为管理实际:构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开展为迷信,即组织行为实际;①梅奥及其指导的霍桑实验:梅奥指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一系列实验〔霍桑实验〕中前期的重要任务;⑴该实验分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任务场所照明实验〔1924~1927〕;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8~1928.4〕;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任务室实验〔193~1932〕;梅奥对霍桑实验停止了总结,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效果»一书,在书中论述了与古典管理实际不同的观念——人际关系学说;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消费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任务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②行为迷信:运用现代迷信知识来研讨人类行为的普通实际,定名为〝行为迷信〞,包括马洛斯的需求层次实际、麦格雷戈的X实际和Y实际、赫兹伯格的双要素实际、弗鲁姆的希冀实际等;3.现代管理实际①数量管理实际:发生于二战时期,以现代自然迷信和技术迷信的效果为手腕,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范围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停止系统的定量剖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其内容包括运筹学〔数量管理实际的基础,最经济、最有效地运用人、财和物等资源〕、系统剖析、决策迷信化;②系统管理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实际派系,以为系统是构成、表述和了解管理思想的最有效手腕,主张将一切系统实际运用于详细的管理,并用有关形式来描画各种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如下: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络、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其环境交流信息、能量和资料;③权变实际学派:中心是力图研讨组织与环境的联络,并确定各种变量关系的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管理要依据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形式;④片面质量管理:其实质是由顾客需求和希冀驱动企业继续不时改善的管理理念,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其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关注顾客、注重继续改善、关注流程、准确测量、授权于员工;⑤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实际新开展: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新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清楚特征,发生了一些表达新时代特征的管理实际,包括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中心才干实际等;⑴学习型组织:指具有继续不时学习、顺应和革新才干的组织;内容包括:看待革新的态度,应坚持不时革新;看待新观念的态度,以为发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主要担忧的是不学习、不顺应;以为学习才干、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他人、授权他人;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技艺,即五项修炼:自我逾越、改善心智形式、树立共同愿景、集团学习和系统思索;学习型组织中指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员;⑵精益思想:依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消费价值,按价值流组织全部消费活动,使要保管上去的、发明价值的各个活动活动起来,让用户的需求拉动产品消费,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显露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时完善,到达尽善尽美;精益消费: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供应商、协作单位归入消费体系,同他们树立起利益共享的协作同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消弭muda是精益消费方式的精髓;⑶业务流程再造: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1993年出版的«再造公司»中,把再造定义为对运营流程彻底停止思索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权衡规范上取得严重打破;⑷中心才干实际: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实际开展而来;中心资源: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拟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继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中心才干:组织内的团体知识和团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消费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才干;中心才干的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艺,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艺的总和;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需发明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共同性;逾越特定产品或部门范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三章管理品德和社会责任1.管理与伦理品德①品德:通常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那么式原那么,实质上是规那么或原那么;②伦理品德的管理学意义:经济与运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企业组织;人文力与企业肉体;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2.几种相关的品德观①功利主义品德观:指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少数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行为才是善的;〔完全依据行为结果即所取得的功利来评价善恶的品德观〕②权益至上品德观:指能尊重和维护团体的基本权益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益即人权,只需是人就应对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益,如生活、言论自在、任务等〕③公允公正品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特性、团体喜好、国籍、户籍等要素对局部员工歧视,而依照同工同酬的原那么和公允公正的规范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公允公正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只是员工的技艺、阅历、绩效或职责等要素〕④社会契约品德观:只需依照企业所在地域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停止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⑤推己及人品德观:中国儒家品德观的高度概括,其中心是〝仁〞,〝人者,仁也〞,后来的思想家把其归结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品德规范;3.品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品德的要素①品德管理的特征:把遵守品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腕,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不只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角度看效果;尊重一切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擅优点置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不只把人看做手腕,更把人看做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逾越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出色的成就;具有自律的特征;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②影响管理品德的要素⑴品德开展阶段:品德开展要阅历3层次,每个层次2阶段;前惯例层次:只受团体利益的影响;决策的依据是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的赏罚决议的;阶段:1遵守规那么以防止遭到物质惩罚;2只在契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那么;惯例层次:受他人希冀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希冀的反响,以及对他人希冀的普通觉得;阶段:3做周围的人所希冀的事;4经过实行你许愿的义务来维持往常次第;原那么层次:受团体用来区分是非伦理准那么的影响;这些准那么可以与社会的规那么或法律分歧,也可以不分歧;阶段:5尊重他人的权益,置少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关的价值观和权益;6遵守自己选择的的伦理准那么,即使这些准那么违犯了法律;研讨说明:人们是依次的经过六个阶段,不可跨越;品德开展能够中缀、停留在某一阶段上、发展和蜕化;少数成年人的品德开展处在第四阶段;⑵团体特性:管理者的团体特性对组织管理品德有直接影响,这里所讲的团体特性主要指管理者的团体价值观、自决计和自控力;⑶结构变量组织外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利制衡、监察、反省、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言论监视;组织外部有无明白的规章制度;下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⑷组织文明:组织文明的内容和强度会影响品德行为;⑸效果强度:指该效果假设采取不品德的处置行为能够发生结果的严重水平,其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4.改善企业品德行为的途径:①挑选高品德素质的员工;②树立品德守那么和决策规那么;③管理者在品德方面指导员工;④设定任务目的;⑤对员工停止品德教育;⑥对绩效停止片面评价;⑦停止独立的社会审计;⑧提供正式的维护机制;5.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久远目的完成的一种义务,它逾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①企业与现代社会⑴传统经济学的观念以为:为股东完成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那么就不称其为企业,增进和维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责任;⑵社会经济学的观念以为:企业不只是对股东担任的独立实体,它们还对社会担任,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发明利润,还应包括增进和维护社会福利;②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心、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念,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规范和原那么;企业价值观主要表如今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从历史的观念,企业价值观阅历4阶段:⑴工业化初期: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⑵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公平地统筹到员工的利益;⑶工业化前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⑷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利益相关者:首先股东,其次员工,然后消费者,同时也要保证供应商可以共赢;权衡企业价值观开展阶段的最好标志,就是企业看待社会责任的态度;③企业社会责任的表达:⑴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⑵企业一切运营管理行为应契合品德规范;⑶社区福利投资;⑷社会慈善事业;⑸自觉维护自然环境;第四章全球化管理1.全球化外延:全球化是一个理想,又是一个进程;①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外延: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度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效劳、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时增长的跨国流通上;②国度或地域层面上的全球化外延:在国度或地域的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度或地域的经济与世界其他范围之间的联络水平;③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外延: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度或地域之间相互依赖的水平;④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外延:在企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域的支出分配和资产扩展的水平,以及与各国或地域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域〕交流水平;2.全球化与管理者: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求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普通环境〔主要是国度和文明〕和义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休息力市场与工会〕,以及了解这些环境要素对管理的影响。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使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预期目标。

世界上没有无目的的管理,没有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是以人为本的。

因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社会和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以及定量的专业知识。

7.管理活动强调目的和过程。

强调目的是选择去吗?做正确的事?,这与管理活动的效果有关;关注过程,但关注它?做对了吗?,这与管理活动的效率有关。

在效果和效率上,效果是基础,效率是目标。

有效的管理是标本兼顾目标吗?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4)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能应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项功能是所有管理中最基本的智能。

计划:计划指的是什么?设定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与组织整体战略相一致并为其提供支持的目标。

此外,他们必须制定计划,控制和协调他们负责的资源,以实现工作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完整版)管理学重点整理周三多

(完整版)管理学重点整理周三多

一、总论(一)、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管理的概念: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生产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萌芽和基础)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4、科学管理理论(重要和奠基)——泰罗1)工作定额: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实验2)标准化: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5、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学的划分)五大职能:1)计划: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2)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3)指挥: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4)协调: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5)控制: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有下达的命令6、行为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1)内容:工作场所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大规模访谈、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2)、结论: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二、决策与计划(一)、决策与决策方法1、决策的概念: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2、决策的原则: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真是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拧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3、集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2)名义小组技术3)德尔菲技术4、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分析图:1)“瘦狗”型: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2)“幼童”型:向该业务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提高市场份额,使其向“明星”型转型,如果无法转型应当放弃该领域3)“金牛“型:这种业务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4)“明星“型:企业应该不失时机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5、解不定型决策为题的方法:1)小中取大: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2)大中取大:比较哪种方案的最高收益最高3)最小最大后悔值:后悔值=该情况下各方案中最大收益—该方案该情况下的收益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二)、计划与计划工作1、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笔记与考试重点整理(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笔记与考试重点整理(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及考试重点整理管理学笔记及考试重点整理目录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第一节管理活动 (1)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2)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于发展 (4)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6)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理论 (6)第二节决策过程 (7)第三节影响决策的因素 (7)第四节决策方法 (7)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1)第七章战略性计划和计划实施 (14)第一节战略环境分析 (14)第二节战略计划选择 (18)第三节计划的组织实施(目标管理) (20)第八章组织设计 (22)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22)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 (23)第九章组织变革和组织文化 (27)第一节组织变革 (27)第二节组织文化 (28)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28)第一节领导的内涵 (28)第二节领导风格类型 (29)第三节领导理论 (30)第十二章激励 (32)第一节激励原理 (32)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组织:定义: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要素: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管理业务活动)、组织资源(人,财、物、信息)组织环境2.企业:定义:企业是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求来组织安排某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元,是特殊的经济组织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定义: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二、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决策角色: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三、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的并与别人沟通的过程概念技能:指产生新想法并把新想法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一、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欧美,它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管理学》笔记一、团队管理1. 建设强大的团队是在公司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个团队的成功取决于它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以及其共同追求的共同目标。

因此,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具备强大的领导力、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清晰的目标,以及相互信任的关系。

2. 团队的管理者需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使命,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具体、可衡量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团队成员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积极地参与工作和提供反馈,以进一步完善任务和目标。

此外,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便团队成员了解自己的表现以及非正式的期望。

3. 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是团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团队成员应该相互尊重,并且认可他们各自的贡献。

成员之间应该充分地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和观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协作和解决问题。

4. 领导者在团队中担任着特殊的角色。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了解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和技能,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潜力。

领导者还应该能有效地传达团队的愿景和使命,并在团队成员中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

II、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管理和维护组织内部的人员与资源,以协调组织的目标达成。

2. 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包括招聘、培训、补偿、绩效评估、员工关系管理和劳动力规划等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挑战。

3.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建立员工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员工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绩效评估应该基于可衡量和客观的标准,以确保评估的公正和准确性。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4.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关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员工关系管理包括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员工奖励和员工激励等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并在公司中建立透明和开放的沟通渠道。

同时,管理者应该积极化解员工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维护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

管理学第五版_周三多_笔记

管理学第五版_周三多_笔记
三、经济方法 一)、概念: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刺激组织和人个行为动力的管理方法 二)、内容:宏观,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微观:工资、奖金、罚款、福利 三)、特征:调节性、灵活性、平等性、关联性 四)、功能:强大向心力,极大调动积极性;让管理者无为而治,大家自然而然地为着自己的利益努力 工作;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方法 功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组织的思想保证;将组织的道德、格局传达给 组织成员,有利于组织精神合力的形成。 四、 技术方法 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
( 2)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都是重点
A、 马洛斯的层次需求理论 张口就来的内容 观点:人缺什么才想要什么,已经有了的就不想要了。人想要的东西有几个层次,依次是生理、安
全、感情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
评价:他这么分层不一定对;
人的动机和激励之间的关系他没有明确地说, 因为动机和激励之间不是简单的关系, 这句话可以结
分离。
3、评价 好的:理论的飞越,现代管理的革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管理与劳动的分离,有利于管理学的发展。不好的:
激化劳资矛盾,否则也不会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呵呵;局限于生产效率的研究,不是从经营的全局考虑。 (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每个人只应有一个上司)要知道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内容是什么 不仅仅要改善生产,更重要的是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经营、管理、安全、财务、会计 经营:采购,销售,交换 财务:钱怎么来,怎么用 会计:算钱,统计钱,财产家当,得心里有数
二)、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管理者的决策是其人性的外现, --职工的人性 —企业的人性 —企业成功的关键 三)、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为员工服务:安全、环境、收入福利、培训能力、关心发展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学(周三多)笔记

管理学(周三多)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一)外国学者的定义1、早期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 P .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管理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 S.路易斯、斯蒂芬· 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 M.范特: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沃伦· R .普伦基特和雷蒙德· F .阿特纳: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而管理则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1、徐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2、杨文士和张雁: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综合定义(教材)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一)有关管理职能的不同观点1、20世纪初,法约尔(Fayol,1916)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和奥唐内尔(Koonts and O’Donnell,1955)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四.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一)人际角色——联络者(二)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三)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化的精神能力。

三.21实际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一)网络信息化(二)经济全球化(三)知识资源化(四)管理人本化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演绎法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

治生学则是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

(一)顺“道”——顺应客观规律(二)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关键在于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亡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利器(六)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研究对策两个要点:预测、运筹。

(八)节俭(九)法治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分工理论。

分工的益处: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查理·巴贝奇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的由来——20世纪,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管理学家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手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霍桑试验”主要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

2.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2)激励因素:使人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这类因素预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3.X、Y理论。

二.“管理科学”学派(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1.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以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2.规范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

(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三.“决策理论”学派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

主要观点: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理性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

对于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程序性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五.21世纪的管理(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新时代的管理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管理原则创新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

(三)经营目标创新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五)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

1.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

2.推行经济责任者3.两步利改税。

(二)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1.承包经营责任制。

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2.租赁经营责任制。

租赁经营责任制,是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

3.股份制。

股份制是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三)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大战的新趋势(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一)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达。

(二)概括性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三)稳定性管理原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四)系统性本书作者提出的四大管理原理,即: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本身就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第二节系统原理一.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二.系统的特征(一)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