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钢琴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夫钢琴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教学体系、达尔克洛兹教学体系和柯伊达教学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教育体系)。它是由奥尔夫与同代的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卓有成效、开放式、兼收并蓄、不断发展的音乐教育理念。因此,在钢琴教学领域,特别是初级阶段运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节奏感的训练
节奏的训练是钢琴教学必不可少的个环节,也是最基本的一项任务。教师应从最初的音乐体验开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拍子、速度和节奏。语言进入音乐课堂,是奥尔夫教学体系针对节奏训练的独特创造,音乐和语言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语言可以启发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因此,从孩子熟悉的动物名称或称呼名开始进行节奏训练,等他们认识了基本的节拍后,借用汉字为代读音符,进行组合节奏,因为汉字的词义能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节拍。例如,用跑” 慢”、慢走” 快跑”四种汉字换成节奏符号,走”代表一拍,跑”代表半拍,慢走”代表两拍,”快跑”代表
十六分音符。或者,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与自然、机械的影响,让他用自己生活中的音响在自己所学的节拍中找出相应的替代,如钟表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可以把它模仿成2/
4 拍。这些节奏的训练,不仅让孩子对节奏有形象直观的掌握,而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就在生活中,使教学不再孤立的存在。此外,教师也可使用做游戏的方式,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节拍,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弊端。在熟悉的儿歌上分节奏,其中根据孩子好动的天性加入动作,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个独特的办法。如《两只老虎》,首先边唱边用手打节拍,然后手脚同时拍出该主题的节奏,最后手打一拍一个重音,脚打两拍一个重音,等到掌握后逐渐增加难度,手脚的拍子对调。诸如此类的联系,既使孩子从
“琴凳”上解放出来,又真正进行了大脑的分工训练,一方面对于加强学生的节奏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大脑协调配合、智力开发都是有益的。
二、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倾诉感性、回归人本,尽量使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创造音乐的活动中。这样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不像以往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接受,据调查得出,被动学习状态下接受知识的比率明显低于主动接受知识的比率。传统教学中还有种现象,即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没有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说对就是对,说错就是错,这样的状况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创造性在奥尔夫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也是最核心、最吸引人的部分。奥尔夫从“游戏”入手将孩子们娱乐优势(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即兴创作是教师和学生摆脱束缚,培养剖造性的
前提,也是对师生的考验和挑战。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即兴创作,被称为对一个人音乐禁锢的放纵,这种“放纵”不但是艺术性质(个性、求异性、独特性)所鼓励支持的,还是“解放人性”。在教学中对一些已经有一点弹奏能力的学生,我常常会在课堂里抽出一部分时间,把他们弹奏的熟悉旋律一行弹奏一遍作为启发,然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加以补充、修改,甚至推翻创作出自己的东西来。几乎每个儿童都有钢琴上“乱弹琴”的嗜好,并且细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当他们“乱弹琴”时,他们很齐心,很快乐。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要求他们在每次的作业完成中,要弹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情。这样,不仅大大培养了他们的弹琴兴趣,还训练和满足了他们的表现力。
三、群体性意识在强调主动性和剖造性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个体是集体中的一员,创造设计常常是集体成果,在教学中的合奏是对群体意设形成的有效途径。钢琴教学中,四手联弹是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的重要手段。拜厄的《钢琴基础教程》中就有许多小曲配有教师的伴奏,形成四于联弹,使孩子们对那种枯燥、单一的手指练习有了美好、有趣的感受。在汤普森《钢琴初级教程》里,也有一些颇具魅力的四手联弹.它对激发初学者学习的兴趣有重要影响。对学生增加这种训练能有效克服初学者随意性强、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的不足,因为四手联弹独特方式限定了参加者必须把曲子弹得准确无误、熟练流畅,才能与他人配合好。因此,四手联弹有
助于提高初学者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要有高度的合作意识,为了使自己的弹奏能跟他人和谐,无形中促进学生积极练琴,不断提高技巧。
四、对空间和声音的探索及艺术性的培养
奥尔夫认为:对声音的探索,用朴素、生活的语言启发孩子,还需重视听觉体验,通过人对音乐感受进行教学活动。开始时环境中的自然声响和无组织声响作为声音训练的一项内容,接着歌声也作为一种声源来探索. 动作成为教学训练中的基础,通过让儿童体验运动的性质轻和重、上和下、里和外等,让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这些是奥尔夫教学法中自然性”的特征。如何提高儿童学琴的兴趣,如何以浅显、生动的话言、手段让学生悟到弹琴的要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儿童在学琴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产生消极心理.加上基本练习的枯燥无味,技巧练习的增多,弹琴几乎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需要充分了解儿童心理,成长规律。譬如,但昭义在《儿童学琴人门》中提到解决放松问题:用心聆听音乐是消除肌体多余紧张的关键,用乐谱曲音乐意义去启迪孩子,引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并从始至终强调孩子必须用耳朵去聆听自己的声音,根据对声音的判别调整,效果会更好。”以一首最简单的乐曲《小客人敲门》为例。这首乐曲技术上仅仅是在中央C 上用两只手的中指交替弹奏。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引导他:“听,这位小客人敲门不礼貌,好像要把门都敲坏了,这样不礼貌的客人,主人是不会欢迎的。之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要很有礼貌
的敲门,注意听敲门的声音好听吗?如果由于过于控制惭而弹奏得轻,我们可以同样形象地指出:“敲门的声音太轻了,主人听不见会不开门的”。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倾听,而忽视了手的动作,放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奥尔夫曾说过:“最反对用粗糙的东西做教材,哪怕筒单,也要有艺术性。”在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中,无论是一首儿歌,还是器乐曲;无论是节奏回旋曲,还是声势练习曲;无论是合唱曲,还是舞蹈音乐都是小巧精美的艺术作品,这种高度的艺术性不仅反映在教材上,在音色优美的音条乐器、打击乐器,以及与之配套的配器法也无一不显出奥尔夫教学体系高度艺术性原则,在整个教学探索中,对于孩了们的音乐再创作强调高度的艺术性。奥尔夫教育思想中根本的一条是挖掘人自身潜在的音乐性,这一原则决定了他的教育出发点主要在于艺术性。他认为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教育就是开发和培养这种天性,使其全面健康成长。奥尔夫的思想是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并以儿童的自然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是以心理学为依据的它的目的是在人
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早期,去发展幻想和体验的力量,儿童早期所体验的开始,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
起决定作用的。奥尔夫的音乐训练既让孩子无技术负担,又得到高度艺术性的多层次的艺术熏陶,培养了艺术的鉴赏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奥尔夫教学法在钢琴的初级教学阶段是有其独创价值和实用性的,他的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于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