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江西省胸科医院张齐龙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drome,MODS)是指当机体遭受某种严重损伤,如创伤,休克,感染,心肺脑复苏等之后,同时或序贯地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而表现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此时机体不能维持内稳态,因而生命垂危。早在1973年Tilney在报导一组腹主动脉瘤切除的并发症时,提到“进行性或序贯性系统衰竭(Progressive or seguential system failure)”。1975年Baue报导了3例死于进行性序贯性系统衰竭的病例。并将其作为70年代的一个综合症。1977年Eiseman提出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概念和诊断标准。1980年Fry发现除器官功能衰竭外,尚有神经,血液系统衰竭,提出多系统器官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OSF)。1987年我国学者王士雯提出“老年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the elderly,MOFE)。同时提出并验证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肺启动学说。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共同倡议将MSOF改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提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等新的概念,由SIRS替代感染,菌血症,脓毒症,脓毒血症等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有全身炎症反应的非感染性疾病,如胰腺炎,多发伤和组织伤,出血性休克,免疫性器官损害等。MODS强调器官功能障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减退和功能衰竭,注重器官衰竭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纠正了MOF过于强调器官衰竭的标准的诊断,不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尽管各种支持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MODS的病死率仍高达60%以上,4个以上器官衰竭几乎100%死亡。因此,MODS仍是新世纪危重病医学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判断疾病,实施综合救治技术研究共同瞩目的热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导致MODS的病因较多,如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心肺复苏术后,病理产科等,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通过炎症,坏死,组织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以及细胞凋亡等因素引起机体SIRS,把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称脓毒症,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称SIRS。由SIRS过渡到MODS缺乏明确的界限。临床上多将MOD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创伤,如肺挫伤等,病因直接打击,MODS发生早;继发性则是机体对致病因素作出反应的结果,是SIRS过程中发生MODS。

(二)发病机制

MOD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诸多研究表明微循环障碍,能量代谢障碍,再灌注损伤,免疫防御功能不全及内源性毒性物质造成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作用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而细胞水平的损伤是其最根本的病理变化。

1.炎症反应失控

感染及非感染性因素可通过其对机体炎性细胞的激活而释放TNF-a,IL-1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促炎,促细胞愈合作用,但过量的细胞因子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并使其损伤内皮细胞而进一步释放氧自由基,脂质代谢产物及溶酶体酶,缓激肽,组胺,补体激活产物等,继而形成逐级放大的瀑布样链锁反应,引起机体的微循环障碍,凝血机制紊乱及细胞凋亡等。感染尤其是内毒素被认为是能触发SIRS 和MODS的重要物质,它可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各种炎性介质,炎性细胞因子,同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黏附并被活化释放炎性因子,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可达成上百上千种。而脂多糖蛋白/脂多糖受体(LBP/CD14)为体内内毒素的增效系统,其上调可介

导机体产生广泛性炎症反应。所有这些物质的相互作用可形成相互重叠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和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往往首先见于肺脏,表现为急性肺损伤(ALI),进而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终导致MODS及MOF。

近年的研究注意到,SIRS失控导致MODS的发生也与机体抗炎反应的状况有关。

Bone等学者于1996年提出促抗炎反应失衡的假说,并提出了“抗炎性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的概念,即当促炎反应占优势时,机体表现为“免疫亢进”或SIRS发展为MODS;而抗炎反应占优势时,则多表现为“免疫麻痹”,对感染的易感性强,易发展为脓毒症及MODS。现已发现的抗炎症介质主要有前列腺E2(PGE2),TNF可溶性受体,IL-1受体拮抗剂,超氧化物歧化酶,al-抗胰蛋白酶等,目前认为这种炎症反应平衡失控可能是诱发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识别SIRS/CARS的平衡失调,及时恢复两者动态平衡,可能成为MODS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

2.微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

严重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严重创伤等导致机体发生应激反应,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继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如前列腺的代谢产物TXA2,白三烯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加之内皮素的释放,NO,PGE2,EDRF等血管舒张作用,导致血液凝滞,血细胞聚集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量氧由基,氮氧自由基形成,最终引起更加严重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又产生新的细胞介质和炎性因子,并触发SIRS 瀑布效应。此时机体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十分明显,病人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甚至丧失,内脏器官血流明显减少,出现MODS/MOF。

3.胃肠功能损伤

1985年Goris对MODS病人的研究中发现,约有30%的MODS死者血培养阳性或有全身性感染表现,但未找到感染灶。1986年Meckins及Marshall提出“肠道是发生MODS 的原动力”的学说,由于肠道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库,在重症患者中,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达50%左右。表现为胃肠运动功能受限,粘膜屏障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易位。

休克,内毒素血症均可引起肠壁缺血,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胃肠粘膜屏障破坏,可使大量的细菌和内毒素由门静脉和肠系膜淋巴系统侵入体循环,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连锁反应,引起MODS。因此认为,肠道很可能成为炎症反应失控的来源地之一,参与MODS的发病。

4.两相预激学说

1985年Dietch提出MODS的“二次打击”学说,也称两相预激学说。该学说认为休克,创伤等各种原因导致缺血,缺血再灌注以及感染或机械刺激等均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而对机体形成第一相打击(first hit)。第一相打击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是轻微的,但可引起炎症部位的单核-巨噬细胞被激活,而释放出少量促炎细胞因子,激活毛细血管内皮,聚集中性粒细胞,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由于此时免疫细胞及多种体液介质的参与程度有限,产生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核组织修复,炎症反应可逐渐消退。但在该相打击中,单核-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因子被激活而处于“激发状态”(priming),当病情恶化或继发感染,休克等附加的损伤因素产生时,就有机会使处于激发状态的免疫细胞再度激活,发生第二相打击(double hit)。在第二相打击中,最重要的特点使炎症反应具有放大效应。这是由于处于激发状态的免疫细胞即使接受强度小于第一相打击的刺激时,也会引发极其强烈的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他们的释放不但具有强大的正反馈调节,有的促炎细胞因子还缺乏负反馈调节,而且还可通过其对靶细胞的作用,产生氧自由基等数十种继发性炎症介质,形成炎症介质的瀑布样反应,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