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初中地理_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 湘教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 湘教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三)教案课标要求: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本初子午线和西经200、东经1600、1800经线,并能说出其地理意义。

2、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一段微视频导入。

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的汽车怎么能做到由如此高的空中投放到地下时,还能够这么准确的落到原先计划的公路上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师生解惑一、经线和经度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点拨精讲:(1)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2)00经线和1800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0经线西侧为西经,东侧为东经,1800东西两侧相反。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点拨精讲:(1)东半球的范围:西经200向东一直到东经1600。

(2)小东法:即度数小于分界线的度数,便在东半球范围内。

过渡:由电影院的座位引出经纬网。

三、经纬网1、什么叫经纬网?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利用标注的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

②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

学生判断图中字母A、B点的经纬度。

3、了解经纬网不同的形状。

4、经纬网的用途:图片欣赏5、完成课后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练习:见课件板书设计:第一节认识地球一、经线和经度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三、经纬网初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学情分析(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

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

七年级地理上认识地球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认识地球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认识地球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制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

(2)提问:地球仪上的形状与实际地球有什么不同?2.讲解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的形状图,讲解地球的形状及成因。

(3)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与实际地球的关系。

3.讲解地球的大小(1)展示地球大小的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周长等。

(2)讲解地球大小的测量方法,如地球半径的测量。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球大小的数据,解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4.制作地球仪(1)分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2)展示制作地球仪的步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5.地理信息系统介绍(1)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展示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3)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对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2.制作地球仪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地理信息系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对地球形状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优秀教案展示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形状。

2.讲解地球形状:结合地球形状图,讲解地球形状的成因及特点。

3.制作地球仪: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认识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2.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分析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3.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其在地图上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经纬网的基本原理。
4.分析地球上的主要地理要素,如陆地、海洋、气候、生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接着,通过播放一段科普视频《认识地球》,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认识地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基本概念,结合地球仪、卫星图片等实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念。
2.梳理地球上的主要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强调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手抄报,主题为“我们的地球”。要求包含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经纬度划分和应用等内容,形式不限,图文并茂,展示你对地球的认识。
6.家庭作业:与家人一起观看一部与地球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共同了解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增进对地球的关爱。
作业布置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按时完成,保持作业整洁、美观。
2.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共同培养孩子的地理素养。
4.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依据;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类追求真理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在地球形状和大小认识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相关资料和图示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出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绘图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绘图纸和剪刀,随意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用你们手中的图形拼出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如何拼出地球的形状。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动手操作,我们发现,任何不规则的图形都无法完整地表现出地球的形状,只有球形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地球的形状。

那么,地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提问:人类在古代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通过对相关资料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回答出“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等说法。

教师讲解: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朴素认识,但是它们都是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教师提问: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下,我们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通过卫星照片、雷达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的形态,它是一个类似于球体的形态。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五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五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知识,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周围的地形、自然带等,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并分析这些地形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以书面形式提交。
4.学会使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工具,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与绘制技巧。
5.培养学生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探究。
2.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地球结构、地形类型、自然带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练习结果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结构、地形类型、自然带分布等知识点。
2.强调地图阅读与绘制技巧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实践操作。
设想:开展地图实践活动,如地图填色、绘制学校平面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全球地理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使用相关的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2.认识地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3.了解地球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特点,如大陆、海洋、气候等;4.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方式。

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的模型或图片、PPT、地理教材、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地理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呈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0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引导学生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如赤道、南北极等。

并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和地核。

3.讲解地球的运动方式(15分钟)通过PPT和地理教材,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影响。

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日晷现象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4.讲解地球的各个部分(15分钟)介绍地球上的各个部分,如大陆和海洋的划分、名称和特点等。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地理现象。

5.分组探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和研究,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并准备小组报告。

6.小组报告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7.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方式以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传播环保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讨论中的提问;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3. 掌握纬度和经度的概念,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

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

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

3. 地球仪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球仪,提问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和了解。

2. 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地球》。

二、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球体形状。

2. 教师讲解地球的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椭圆形状。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三、地球的大小(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等基本数据。

2. 教师讲解地球的大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星球。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大小的理解。

四、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如地理观察、分析、导航等。

2. 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找到特定的地点、如何读取经纬度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练习,加深对地球仪使用的理解和掌握。

五、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2.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纬度和经度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及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经纬网的看法。

2.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法、谈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增强比较解析思想的训练,培育读图识图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课难点】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互订交错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经纬网)(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设问:假如一艘船在海上遭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地址?睁开小组谈论,而后选两三名学生报告。

教师点拨:报告自己所在地址的经度和纬度三、合作研究1、发问:假如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而后怎么找?生答:而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点拨:要确立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近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互动 1:出示经纬网图,要修业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解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假如是 0°经线或 0°纬线,应写成 0°经线或 0°纬线。

相同, 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 180°或西经 180°。

互动 2:投影显示以下经纬网图,要修业生不但说出各点的经度,并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重申: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

(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鉴识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立各点之间的地址关系。

互动 3:投影出示以下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
讨论、交流、回答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
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 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 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畅所欲言,分心收获 的幸福和喜悦
2/3
word
组织学生谈心得说体会
板书设 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word
认识地球
课题
认识地球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知 识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与能

教 过 程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 与方
目法
标 情 感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
教法 教学程序
直观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地球、地球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3
word
导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 X 衡、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
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 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
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问题“人类逐步认识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 习习惯.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 4 万
千米。
教学 做中学,学中做,是夯实双基提升能力的有力保证。
反思
3/3
态 度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
价 值 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初一地理课教案设计》

《认识地球:初一地理课教案设计》

《认识地球:初一地理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初步了解地球的形态、构造、物质组成和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2.能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发言和交流;3.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对地球认知的基本兴趣和探索精神,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多姿多彩、神奇的世界。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态、构造、物质组成、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初学阶段认知水平相对不高,如何从简单的地理事实入手,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地球的形态、构造、物质组成和地理现象的造成原因。

教学方式:讲授、思考、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教师放映有关地球的不同形态的短视频,鼓励学生描述地球的表面外观并分享看法。

2.让学生自行发言,介绍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和思考。

3.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什么组成成分占据的比例最高?原因是什么?二、教学主体1.认识地球的形态(1) 通过简短的课件,教师介绍地球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形状、倾斜角度等。

(2) 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各种形态(海洋、陆地、山脉、河流等)。

(3)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模型并探讨地球形态的形成原因。

2.认识地球的构造(1) 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地球的结构和特征。

包括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构成部分。

(2) 使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制作地球的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

3.认识地球的物质组成(1) 介绍地球的物质组成,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元素(氧、硅、铁等)在内地和外地的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2) 结合实例,介绍地球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如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4.认识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1) 使用 Power Point 展示,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这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地理现象带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

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 180度。

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

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

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经度纬度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教学后记:经纬线的判定是难点,在下节课时应再做充分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