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表演艺术与茶道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筝演奏艺术与茶艺文化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5音乐学王静雪)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是专业导师指导下的自选题目。
民族乐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筝作为民族乐器的一种,以其优美华丽的音色成为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在先秦时期,它是人们崇拜图腾,祈求上天的纽带;在宫廷,它是统治阶级享乐的工具,是贵族阶层显示身份的象征;在民间,它是普通人民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是缓解繁重劳役与压迫的精神食粮;在文人,它是风花雪月的意境,是诗词歌赋的灵感源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有太多的事,太多的物产生、发展、繁盛、消亡,犹如花开花谢。古筝这朵民乐之花绽放在今天,又出现了几种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呢?这不但取决于花自身,还取决于花的生存土壤、气候、环境以及许多人为的因素。那么在当今社会,又出现了哪些新的表演方式呢?古人在饮宴时常观赏歌舞及器乐表演,由此才出现了唐代的“燕乐”即“宴乐”,而今天古筝与市场结合的一种比较高雅的方式,则是在茶艺馆或茶艺过程中,这是一种偶然吗?茶艺在我国也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但在近代由于战争等原因中断了,而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的茶艺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一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茶艺文化也逐渐复兴起来,当然,最繁盛的还是中国的南方,但也在逐渐北移,目前,在北方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是一种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这两种文化可以在某种场合下可以结合在一起,必然有其客观历史性原因,我们通过比较其特点,得出规律。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保定作为一个北方的中型城市,也出现了茶艺馆这种商业娱乐机构,并和中国民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促进了民乐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利润与繁荣,古筝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想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分析民族乐器在民间的一种新兴的发展趋势,以期得到人们的重视,探讨民族音乐在未来的发展之路。并根据考察结果结合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相关科目,分析古筝音乐在饮茶过程中给饮茶者带来的心理生理影响,进而在表演方式上得出这种近距离欣赏与音乐厅演奏的不同以便掌握其要点,使艺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三、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目前,国外并无此专著,而国内只有涉及到茶道文化和古筝艺术的专业性书籍,而古筝艺术的书籍多是从乐器史或古筝演奏的技术技巧方面来谈的,而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少之又少,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并探讨其艺术共通性的专著还不曾见诸于世,只有与之相关的论述城市音乐的书籍和文章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比如:《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等等。
作为一篇硕士论文,或许笔者没有充足的底蕴来形成一部论著,但希望能开拓一种视野,即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没有一种文化是可以割裂开来单独建构的,并以此探索中国民乐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序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古筝艺术的沿革与发展
§3.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个案调查——保定市飘雪茶馆的筝艺表演
§1.1琴师的调查
§1.2客人的调查
§1.3演出与茶艺馆经营状况的关系的调查
§1.4古筝在茶艺馆中的演出状况的调查
2.古筝演奏在茶艺中所体现的形式及其特点
§2.1古筝独奏及其特点
§2.2古筝与其他乐器合奏及其特点
§2.3古筝伴奏及其特点
§2.3.1古筝自弹自唱及其特点
§2.3.2古筝伴奏及其特点
§2.4古筝背景音乐及其特点
3.古筝演奏在茶艺馆中对受众所起的作用
§3.1生理及心理作用
§3.1.1生理作用
§3.1.2心理作用
§3.2社会作用
4.古筝艺术与茶艺文化的结合
§4.1历史的结合
§4.2社会的结合
结论
创新点:本文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之路,并以古筝为例,分析民族乐器与茶艺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系列作用,以及它的表演方式,这是笔者浏览大量相关论文来未涉及到的,并希望以此来开拓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
目前本人还需对论题所涉及的相关学科进行了解和学习,以便分步完成毕业论文。进度安排如下:
2007年6月-9月搜集资料,分析整理。
2007年9月-2008年2月论文写作的主要阶段
2008年2月-3月送导师审阅,论文修改、补充、完善阶段
2008年3月底论文最终定稿阶段
六、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要的条件和经费
条件:指导教师为艺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工作,本人一直从事音乐教学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部分资料的积累。相关材料已经基本收集整理完毕,还需要进一步的归纳整理.
经费:去北京搜索与本论文有关的论文资料。
七、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由于本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现存音乐类图书、期刊、资料甚少,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希望学校和学院能增加相关投入,购置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参考价值的乐学类书籍和期刊。
主要参考文献:
[1]蒋箐、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2]袁静芳.民族器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
[3]徐凤龙.饮茶事典[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4]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3
[5] 周华斌、朱联群.中国剧场史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5
[6] 佘艳.筝乐欣赏应注意形式与意境的结合[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二卷第
五期,2003.10
[7] 谢晓滨、姚品文.古代筝乐的文化属性[J].《人民音乐》,2002第10期
[8] 张维、一龙.从古典诗词看筝乐的演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9] 包大明.中国茶道漫谈[J].《商场现代化》,2007.1
[10] 刘俊利.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2004
[11] 郁茜茜.散论古筝艺术[J].《艺术百家》
[12] 范泊芳.古筝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J].《学琴经验谈》第六期
[13]试论中国古筝流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4]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15]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
[16]余人豪、周青青、李咏敏、蒲方、周耀群、梁茂春.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人
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
[17] 钟鸣远.中国音乐圣典[M].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18]中国音乐词典[M].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6月
第一版
[19]多纳德.霍杰斯(Donald.A.Hodges).音乐心理学手册[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年1月第一版
[20]陆羽、陆廷灿.茶经[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1]徐金波、许人毅.谈古筝演奏艺术的音色把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2]阎爱华.古筝音色与演奏风格剖析[J].音乐学刊,1999.2
[23]张彤.中国筝曲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
[24]滕青.古筝,民族音乐之瑰宝——兼议古筝音乐教育[J].艺术百家.2004年第二
期
[25]李晗.论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四期
[26]服部正等著.环境音乐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27]丁文.中国茶道[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1月第二版
[28]普凯元.音乐治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29]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
美学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30]朱丽叶特.阿尔文.音乐治疗[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