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6-11《侨乡文化传承与德育实效性提 升的关系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开平市教育局关超学
浅谈五邑侨乡文化作为中小学乡土德育教材的意义
浅谈五邑侨乡文化作为中小学乡土德育教材的意义作者:倪晓添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9期一、国内研究乡土教材在我国已有百年发展历程,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的“三级课程”开发与管理理念里面,为地方学校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乡土教材的实施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但是,近几年随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主导,教育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涵逐渐变质了,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独特的教育观念逐渐模糊了。
二、侨乡文化乡土教材使用现状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是备受教育者的关注。
在《江门历史》这一教材中,也以讲述侨乡文化为主。
侨乡课程资源广大,也因贴近生活关注学生发展等特点,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将侨乡文化这种历史资源写入教材中,让学生更加了解五邑侨乡文化,拉近学生与侨乡历史的距离[1]。
据江门本地报道,除《江门历史》外,江门市还曾编写过一本乡土教材《江门地理》,在2007年、2008年供江门市部分中学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使用,使用人数达12万,反响良好。
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陈育庭建议,在《江门历史》作为正式教材纳入“广东省地方教材目录”之后,将新修订并重印《江门地理》。
此外,开平、恩平等地也曾有过自己的乡土教材,如开平全市使用《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乡土教材,恩平全市使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案》乡土教材,效果均不错[2]。
三、侨乡文化乡土教材的必要性侨乡文化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如今五邑地区中小学学校能用有关侨乡文化的书籍寥寥无几,在五邑地区高校图书馆兴许能找出一些小部分的书籍。
或许有人会疑问,中小学学校也可以购买与高校相同的有关侨乡文化的书籍,但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未必能看懂与理解,由此可见,将侨乡文化撰写成言语简单易于中小学学生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发放到他们手上。
《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结题报
u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节、思念节、祝福节2010年01月21日铜山县棠张镇前谷堆小学课题组秦方方执笔我校于2006年立项了省陶行知研究会重点课题《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有益的道德认识;充分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努力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即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场合和对象选择和创造灵活的、个性化的言行方式去实践伦理道德规范,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经过本课题组全体人员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课题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报告如下:,一、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一)提出的背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分析道德失真的根源,其中一个失误就在于德育与民族文化的脱离,致使塑造人的德行的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灌输任何偏离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都是盲从的、非理性因为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只有渗透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之中才会有意义,才会产生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付诸于道德实践,道德体验,再转化为道德行为理性地向民族文化回归,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民族文化的趋向下,探索功利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不继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可能被外国文化吞噬,我们就可能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文化优势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道的很少,本土文化也是严重缺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思想盛行、个人主义思潮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薄弱;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一种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注学生德育历程和自由成长的道德教育,必须渗透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上而乡土文化正是民族文化这一领域中最灿烂的一块,又是和农村小学生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乡土文化中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是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道德教育存在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个体生活的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主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认知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主体的道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是教授的结果,不在于道德的知识、行为和技能,而是在日常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在于心灵的感应(二)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建设地域教育基地、拓展学校德育渠道,利用乡土人文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发扬地域人文风尚,提高学生德育认识的研究,旨在拓展德育渠道,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土人文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三)研究的意义实施《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的课题研究,就是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其在学生德育中的功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统筹协调,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增强教育对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农村小学德育的一般规律,总结、农村小学学生教育实践具体的说,就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和效益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德育脱离中小学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脱离中小学学生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背叛,针对与时代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不良状况,开发既具有生活气息又真正让学生参与的富有地方资源的德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着力凸显了中小学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中小学学生在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得天独厚的地方课程德育资源中,通过立体、全方位、多渠道的课堂实践、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产生心灵火花,在心灵震憾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不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形成创新意识的优良品德本课题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理论从人出发回归生活,让德育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发展,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所处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把德育课程地方资源充分发挥起来,让中小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形成优良的道德人格(四)主要研究内容:子课题一:利用地域乡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研究要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域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子课题二:利用地域英雄名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研究要点:在指导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英雄豪杰、历史名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加他们的道德认识,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子课题三:利用地域历史地理传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研究要点: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子课题四:利用风俗人情,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研究要点:以本地域范围内的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不断拓展农村小学校德育的内容二、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地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3.经验总结法:在各子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利用地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二)研究对象1.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2.本校全体学生三、研究步骤和具体内容研究步骤(一)课题研究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2月)1.与本地域范围内的有关单位签订建立校外德育基地的协议书,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2.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3.利用本地域校外德育基地和家乡丰富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二)课题研究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9年6月)1.组织调查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整合,编写出版校本教材2.进一步营造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环境3.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4.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资料,为课题结题作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三)结题鉴定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资料集,为成果鉴定作好充分准备研究的具体内容(一)研究了乡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基本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发现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能很好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更不敢谈及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很少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成为空话,更谈不上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应该注意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原则,以达到我们的创新教育目标在乡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教育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分层次、分阶段,组织不同的教育形式,安排不同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3、主体性原则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善于运用教育艺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师生间要平等地交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感受学生的兴趣,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学生中的典型4、实践性原则开发地方乡土文化资源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基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做到开展活动,教、学、做结合,增加情感交流与切身体验,加深对认知的理解,发展实践能力5、有效性原则由于乡土文化资源众多,良莠不齐,提取的课程资源的途径也不同,在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的资源时,必须坚持有效性原则第一,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第二,能启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第三,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认识的能力第四,能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或者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符合德育教育的特点,服务于学校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清楚地区分:哪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德育有直接的关系?哪些有间接的关系?权衡筛选,按不同的价值取向录用,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二)研究了乡土文化开发利用的内容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五省通衢之称“自古彭城列九州”,这座城市经历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文人墨客、商贾僧侣,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这样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德育资源以新的德育资源观,整合、开发、利用特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1、家乡的节日民俗2、家乡的历史名人3、家乡的风景名胜4、家乡的方言童谣5、家乡的民间游戏6、家乡的特产7、家乡的传说故事(三)研究了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应用的方法1、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某一项实践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内心深处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不断地引发心灵的矛盾冲突,内化为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外显为高尚的行为此方法是从学生品德培养的行为入手,适用小学各年级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是一项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的活动过程为:引导参与→ 实践感受→ 体验内化→ 反馈外化2、调查研究法调查是指人们直接接触社会现象,搜集事实,数据和资料,它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过程研究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把感情材料,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调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研究是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调查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方法从学生的品德培养的“知”入手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为:确定调查对象→ 拟定调查提纲→ 实在开展调查→结果分析处理→提出对策建议3、参观访问法所谓参观访问法一般地说,就是结合学校中教育的需要,组织学生赴基地进行参观访问,让学生置身于空旷无边的大自然,真切动情的人文环境、军整严肃的军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参观访问虽然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实践活动,但深受学生欢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全校大型秋游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徐州这个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参观游览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秋游为中心融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绘画摄影、采集标本、手工制作、怡心健体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影响激励法影响激励法是利用英雄名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通过活动载体,转变为德育影响如六年级综合利用淮海烈士纪念馆这一地方资源,用烈士的高尚品德影响激励学生,努力将烈士的精神内化为师生奋发向上的道德信念和进取向上的内在需要和精神支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们模范行为的影响下,学校的“不忘历史,牢记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的风气蔚然成风四、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徐州的个性,也是徐州乡土文化的个性徐州的乡土文化是一座地域文化中资源丰富的宝库,其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极强,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学校德育需要现代文明,同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能使德育更具有地域人文的特质和风采几年来,在开发、利用本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几千年来这方土地积淀的思想、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人文教育资源是那么丰厚,向乡土文化要德育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整合,拓宽了我们的德育思路(一)、利用各方资源,开阔德育视野近年来,我们相继整合、利用本地域范围内的德育资源,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不断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渠道1.着眼本土开发,建设德育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全社会已逐步形成重视教育的共识,社区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越发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优势背景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人文教育资源,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校外德育活动实践基地,就是近年来我校将德育拓展到校外的一种有益尝试课题研究启动以后不久,我校先后与淮塔、云龙山等建立了长期的教育合作关系,将这些单位建成我校的校外德育基地,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为学校德育“走出去、请进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从事德育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切实提高了德育活动教育效果2.聘请各路人才,丰富德育内容在“要么不给,要给就给最好”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从校外聘请了著名的各方专业人士来校执教,辅助我校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等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到一流的专业化教育指导的同时,接受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委婉典雅的民乐曲调、墨香扑鼻的秀美文字、古朴风情的剪纸给孩子们带来了乡土文化的浓浓滋润,使他们充分感慨生活、成长在这方土地上的幸福和自豪3.走进风景名胜,沐浴文化雨露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名扬海内外的“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千年的古城积淀了千年的文化财富,给我校提供了德育资源更为宽广和深刻的挖掘空间,提供了充满动感和魅力的德育舞台每年春、秋两季,我校都要组织学生开展“登云龙山”“观戏马台”“游汉墓,赏汉代三绝”等系列活动,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生们充分领略家乡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能够初识家乡的美丽,而且变得更加热爱历史文化遗产,热爱徐州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和利用孩子们身边的教育基地和人文资源,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校德育的生机,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实效(二)、搭建体验平台,注重德育实践按照《意见》关于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我们紧扣时代脉搏,以科学理论指导德育工作,近年来构筑了一大批体验式德育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崇尚地域人文精神的德育实践活动,强调体验,突出参与,让学生乐于亲近,勤于实践,在活动中实践体验,在体验中积淀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我校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思想品德课,让师生了解乡土文化的人文精髓,并将德育实践活动逐步延伸为弘扬家乡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将育人的视角伸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以互动体验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下面是我校开展的几个重大德育主题活动的简介u “数英雄人物,看我楚汉骄雄”家乡名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家乡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学校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学校作为传承文明的场所,有责任将优质的地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充分发掘和运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的教育从课题实验的目的出发,我们把整个活动分为下列方面:首先,指导学生分组查找名人,古代的、近现代的,按时间顺序,列出家乡名人目录其次,开展“走近家乡名人”读书活动,让学生讲家乡名人的故事,写征文等等3、访名人事迹,接受良好熏陶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社会考察采访活动,让他们亲自了解名人的业绩和在祖国、在家乡的影响,感受人民群众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对名人的崇敬之情;组织学生瞻仰名人陵园,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具体了解名人生平事迹名人故居是城市的记忆、无言的档案,这样的参观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真切的印象,使他们受到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每学期,由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名人”风采活动,把家乡名人的故居和纪念地作为课堂,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怀,追忆家乡名人的生平故事,感受家乡名人为学的刻苦与勤奋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激起创造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4、记名人名言,树立远大目标搜集家乡名人曾说过的话,建一壁家乡名人文化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有意义的话做成书签夹在书里或写成条幅挂在书桌旁,时时激励自己为远大的目标而努力5、学名人精神,励志勤学成材。
试析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
试析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作者:黄金生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目前农村小学在实际的教育之中往往与农村的文化实际相脱节,无法正确认识乡土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价值,所以本文将以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之间的重要联系为着手点,浅析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合理运用的具体措施,从而促进农村小学德育的进步。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村小学;思想品德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40-01农村小学在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存在一种通病,就是乡土性的挖掘无法深入到农村办学教育之中,这样不利于学生们的个体发展,同时无法从更深层次地感受乡土文化。
所以需要正确认识乡土文化对于推进教育均衡与德育的相应作用,以乡土文化为抓手,发展农村教育,从而提升德育中的生命力与活力。
1.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之中会偏向于城镇教育,忽视了自身的教育特色,而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特色能够为农村教育提供文化底蕴,在挖掘乡土文化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教育的竞争能力。
在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之中,需要一定的文化为铺垫,而弘扬乡土文化、加强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也是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人文意识、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所以乡土文化能够为农村小学的德育提供文化土壤与文化环境,也能够提升农村教育的竞争能力,让农村小学摆脱教育的尴尬局面,突出自身特色,形成教育的转变。
而从农村小学学生的成长与培养上来看,加强其乡土认知、提升乡土身份的自豪感是目前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因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快,很多农村也开始实现城镇化建设,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学生们在主动吸纳城市文化的同时,也会对自己身份产生了质疑,缺乏对于乡土身份的认同感,所以提升孩子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普世情怀都需要以乡土文化为源泉,乡土是孩子们的起点,同时也应该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归宿与依靠。
善用本土文化资源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善用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1. 引言1.1 本土文化资源的定义本土文化资源指的是在特定地域内形成并维系的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特色手工艺等。
这些资源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本土文化资源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加接地气、生动有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善用本土文化资源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1.2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德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德育工作尤为重要。
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自律能力和道德自觉,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人。
通过德育工作,学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善用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方式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方式有多种途径。
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习俗、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理环境特点,挖掘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还可以通过走访当地的老人、村民和艺术家等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士,了解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方式。
江门侨乡文化总结汇报
江门侨乡文化总结汇报江门是中国闻名的侨乡之一,从明代开始,就有大量的侨民移居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
他们在异国他乡劳动、经商,积攒了财富,同时也带回了各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这些侨乡文化对江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江门侨乡文化进行总结和汇报。
江门侨乡文化以多元性和包容性为特点。
众多侨乡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历史,使江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氛围。
侨乡文化的元素包括语言、饮食、宗教、建筑等方面。
华侨的语言特点和口音都对江门方言产生了影响,使江门方言的发展有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饮食方面,侨乡文化的影响使得江门融合了海外的各种风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门菜。
宗教方面,基督教、佛教等信仰也得以广泛传播,并在江门社会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筑方面,侨乡文化的影响使得江门建筑风格多样,有西式建筑和东南亚风格的建筑。
江门侨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侨乡社团的努力。
特别是侨乡社团在传承和发展侨乡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侨乡社团为侨胞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助的平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包括举办文艺演出、舞龙舞狮、庙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江门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江门侨乡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此外,侨乡社团还在慈善救助、教育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江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江门侨乡文化的发展还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支持。
江门市政府积极推动侨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政府加大对侨乡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支持侨乡社团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鼓励侨乡文化的创新和研究,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推动侨乡文化的国际传播。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江门侨乡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江门侨乡文化是江门的重要文化资源。
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江门注入了活力,丰富了江门的文化氛围。
侨乡社团在传承和发展侨乡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的支持也为侨乡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相信,在侨乡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下,江门侨乡文化将会更加繁荣,为江门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华侨文化交流汇报材料
华侨文化交流汇报材料华侨文化交流是指华侨与中国大陆的文化相互交流,借助华侨的力量,加强与海外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华侨文化交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强了华侨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促使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强烈。
本文将详细介绍华侨文化交流的活动及其意义。
华侨文化交流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文化节、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侨文化节,这是一种集中展示、宣传和推广华侨文化的大型活动。
在文化节上,华侨可以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民族舞蹈、音乐乐器等,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
同时,文化节还会邀请来自中国大陆的表演团体、艺术家等参与演出,使华侨和中国大陆的文化能够深入交流和对话。
通过华侨文化交流,华侨与中国大陆的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华侨在海外长期生活,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的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们将自己在海外学到的文化元素与中国大陆的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华侨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华侨文化交流还加强了华侨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华侨是中国大陆和海外之间的桥梁,他们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大陆更多地了解海外华侨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同时也为华侨回国投资、发展业务创造了机会。
在华侨的支持下,中国大陆与海外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促进了各领域的共同发展。
华侨文化交流对于华侨和中国大陆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华侨来说,这是弘扬自己文化的机会,也是加强与祖国联系的桥梁。
通过文化交流,华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和发展机遇,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华侨文化交流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是加强与海外华侨联系的途径。
中国大陆可以借助华侨的力量和资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
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
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
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
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2、课题研究的价值(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
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研究申请报告
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研究申请报告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研究申请报告1. 研究背景中华文化作为悠久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同时,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观念的淡化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困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优秀的人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我们有必要开展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的研究。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优秀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规范,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探索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承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提出创新的德育模式和方法,以培养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3. 研究内容3.1 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念研究:通过对中华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适应性,为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3.2 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结合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规范和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建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模式和方法。
3.3 优秀中华文化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开发和编撰适合现代教育需求的优秀中华文化教材,并推广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5.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提出有效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的策略和方法,为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广应用本研究的成果,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德育工作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6.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为期三年,分为文献研究、调研和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成果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阶段。
侨批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和路径
侨批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和路径关键信息项:1、侨批文化进校园的目标2、侨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侨批文化进校园的具体意义4、侨批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路径5、评估与反馈机制6、资源保障与合作机制11 侨批文化进校园的目标侨批文化进校园旨在传承和弘扬侨批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动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111 短期目标在短期内,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侨批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侨批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112 中期目标在中期内,将侨批文化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侨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113 长期目标从长期来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侨批文化教育模式,培养一批具有传承和创新侨批文化能力的学生,为侨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12 侨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侨批文化是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所蕴含的文化。
它具有以下内涵和特点:121 浓厚的家国情怀侨批反映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情感。
122 丰富的历史价值侨批记录了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奋斗历程、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是研究近现代史的重要资料。
123 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侨批在书写格式、语言表达、邮票邮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3 侨批文化进校园的具体意义131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海外华侨华人的艰辛创业和爱国爱乡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132 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侨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133 促进学生的品德教育侨批中所体现的诚信、勤劳、勇敢等品质,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34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了解侨批文化中的中外交流元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为未来适应全球化发展做好准备。
德育双减课题申报书: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乡土乡情”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
德育双减课题申报书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乡土乡情”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前言:“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要充分地维护学的正常教学秩序,纠正传统的“超负荷”现象。
“双减”政策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来看,“双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外在表现方式的改变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观念的革新。
这是因为“双减”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学教师采取多种途径,以缓解少年儿童的学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要使上述教育方针的目的达到,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改变传统的道德实践方式,并与学实行“双减”的方针相结合,善于运用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
“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
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
“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做到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德育教育与“双减”政策落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研究作者:委玉宝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10期摘要: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文章从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入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融入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树人;德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0-0141-04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有关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教学,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和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充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效培育,从而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成才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1)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领悟成长不仅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还意味着生活世界的扩大,引导学生从关注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公共生活逐步扩展到关注国家,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感受她的现状、发展与变化,理解她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
(2)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克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和个人品格,从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以《侨乡文化通论》课为例
第23卷第2期2021年05月Vol.23No.2May,2021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通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以《侨乡文化通论》课为例冉琰杰(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广东江门529020)摘要:五邑大学通识核心课程《侨乡文化通论》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家国情怀、文明互鉴为价值引领,服务于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既落实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又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典型。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华侨华人;侨乡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以及在调研各大高校时多次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谍毘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践层面,很多高校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程、本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发情况及改进思路做出了有益探索⑴。
有些学者提出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可以弥补思政课理论性较强、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弊端凶;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其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热情⑶。
高校通识课程如何设计思政内容也是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不同高校可以利用不同的文化积淀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典型⑷。
不过这样的建议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
事实上,笔者所在的五邑大学已经积累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学的教改经验。
本文围绕学校本科生通识课程《侨乡文化通论》的思政设计,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探索既有自身特色又服务于”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案例。
农村小学依托本土文化拓展校本德育新途径的实践研究
99作者简介:潘燕(1981—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一、活动背景本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德育资源,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意义非凡。
我们的家乡党湾曾是钱塘江畔一片茫茫的沙地,历史不过百年多。
百年多来,一代代勤劳质朴的沙地人一直怀揣梦想,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把荒芜的盐碱地变成一方富庶之地。
但是沙地人的住处一直难以固定,因为当时多是土堤,经常坍塌,大片田地连同草舍坍入江中被潮水卷走……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一次次的围海造田,一次次的与大自然殊死拼搏,围垦大堤变得坚不可催,沙地人再也不用担忧无情的自然对生活的摧残,从此沙地人开始了走向幸福的积淀之路。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助推了沙地的发展,短短的四十多年完成了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没有完成的梦想——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过上幸福而又有尊严的日子。
受潮水的滋润和洗礼,沙地人身上也历练出一身独立自强的理念、吃苦耐劳的品性、勇立潮头的胆略、善抓机遇的眼力、勤俭持家的作风、开拓创新的胆识,并且这种精神已然成为一种萧山文化的精髓,正被当代萧山人发扬光大,激励前行。
学校地处沙地党湾镇,作为“沙地之子”,学校有传承本土文化的重任。
极富个性特质的本土文化也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温床。
学校在“德盛”校训引领下,注重学生德育品性培养,而挖掘和传承家乡文化,无疑是校园德育极好的载体。
学校立足沙地本土资源,依托小队活动等载体,“走近、了解、学习、继承和发扬”沙地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沙地寻访活动,效果良好。
二、概念界定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一种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我校地处沙地党湾镇,本土文化就是沙地文化,指沙地人在近百年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和积淀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
三、开展寻访本土文化,拓展校本德育途径的举措(一)架构德育实践活动板块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沙地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特色资源等构建各类主题活动,活动框架如下:(二)明确本土文化寻访方式(1)研学旅行:利用班级研学课程、学校德育统筹等,选定沙地特有的文化园、陈列馆等,通过班级研学、小队寻访、集体毅行等途径寻访其中的先进人物、事件,并记录好相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小学德育教学
-064-2019年第47期(总第195期)德育研究DEYUYANJIU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小学德育教学潘友平(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浙江兰溪 321100)摘 要:小学是学生面向世界的第一课堂,小学教学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教育。
小学生在德育教学中得到的启发和建立的道德观念将影响其一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7-0064-02引 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先者智慧的结晶。
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德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不会间断,中华文化就将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小学生是国家奋进的新鲜血液,塑造其道德观念和优秀品质是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学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知识,而应将祖国文化中的“大好江河”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为自己、为祖国规划一幅蓝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育人仁义的儒家文化,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深刻警醒,亦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等优秀传统节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浓缩,是我们抵挡外来文化侵蚀的有力保障。
一个丢了精神文化的国家,将被外来文化同化。
目前,许多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大举入侵,不断尝试突破传统文化的防线;中国经济世界第二,但精神文化和人民素养与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德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德育教学旧模式的德育教学只注重知识教育,忽略道德思想教育。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生所有的精力需要倾注于课堂知识学习。
在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下,知识变成了庞大的作业量,磨灭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并且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全空白。
旧模式的德育教学只会培养出一群对知识没有欲望、只会定量完成任务的机器人。
弘扬侨乡文化激荡爱国情怀的学习心得
《弘扬侨乡文化激荡爱国情怀的学习心得》在互联网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侨乡的家国情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侨乡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兼容了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华侨文化和港澳文化等元素,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征的一种文化类型”。
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情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公民爱家爱乡爱国,涵养家风,热心乡里,忠诚为国;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信念、一种人生使命、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家国情怀从本质上说就是爱国。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渗透和融合作用日益突出、地位日益重要。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入挖掘侨乡人民和广大侨胞在长期奋斗发展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优秀美德和精神品格,不断以积极、亲善包容的文化精髓解决今天侨胞群体和侨社发展的现实需求问题方面,侨乡侨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在大力保护侨乡人民和广大侨胞共同创造形成的侨特色文化遗产,保存侨胞对家乡的鲜活记忆,增进侨胞与侨乡的联系感情方面,侨乡侨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在不断深化侨乡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强侨乡地区文化创新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底蕴后劲方面,侨乡侨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共创开放包容人文交流新局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侨乡特色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交流,树立“文化中国”“文化侨乡”良好形象方面,侨乡侨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焕发广大侨胞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广泛凝聚侨胞力量助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方面,侨乡侨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我们需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奋力走好文化复兴的新长征路。
在新的长征路上,必将迎来中华文化新的伟大复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侨乡》开题活动教案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侨乡》开题活动教案设计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侨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区的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活动主题走进侨乡,感受传统文化三、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四、活动时间1课时(40分钟)五、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侨乡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侨乡的历史、文化特点。
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搜集有关侨乡的资料,了解侨乡的风土人情,准备进行成果展示。
3.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问题和建议。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关注家乡文化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编写一篇关于侨乡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侨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有关侨乡的资料书籍、图片等。
2. 网络资源,如有关侨乡的网页、视频等。
八、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资料。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
3.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合理分组。
2.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进度,适时给予指导。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十、教学内容1. 侨乡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 侨乡的文化特点,如建筑、饮食、习俗等。
3. 侨乡的风土人情,如方言、民俗活动等。
十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介绍侨乡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侨乡的认识。
3. 展示法: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分享收获。
十二、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干净、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侨乡文化论文
[键入公司名称]侨乡文化论文广东五邑侨乡规划与建筑文化摘要:讲述华侨将西方建筑文化与广东五邑本地建筑文化融和,规划布局了一系列具有岭南区域特色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骑楼、碉楼等,具体说明侨乡文化是一种时代先进文化,我们应该继承这种文化,弘扬这种精神。
关键词:中西文化融合;规划制度;建筑风格;五邑侨乡。
广东潭江流域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5县市,史称五邑,以华侨众多、人文昌盛,享有“中国第一侨乡”盛誉。
五邑华侨虽身居异地,心却在家乡。
他们通过很多途径,保持与本乡联系,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华侨将西方文化的精华保留学习下来,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两种文化特质的侨乡文化。
我很欣赏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华侨文化,尤其是华侨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我觉得侨乡文化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广泛的碰撞交融,这与华侨自身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华侨身上碰撞的体现。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作用。
我们都知道,华侨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历史内涵,也富有技术内涵。
它在建筑方面不仅考虑到我们现在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有时也会忽略的地理位置,周围构造等,而且还会在建筑上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
我觉得我们应该传承下来,作为一种借鉴和参考,并不断发扬出去。
一、广东五邑侨乡的历史地理背景五邑侨乡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方,此地虽莅临山地丘陵,但潭江流量大,水网稠密,常有水患,淹没田园庐舍,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
宋代以后,大量岭外人口迁来,并采取聚族而居方式。
1885年----1867年间粤西含五邑地区持续10多年土客械斗,大量人口外逃,导致百业凋零,盗匪乘机而起,弄得五邑地区鸡犬不宁。
各村自保联防,成为预防匪患一种有效手段,碉楼也由此应运而生。
民初,继广州之后,五邑地区拆除城垣,开辟马路,兴起城市建设高潮。
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首先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形式引入城市建设中,从而揭开中西规划和建筑文化在五邑侨乡融合的历史篇章。
侨乡文化心得体会作文
当今世界,信息渠道日趋多元化,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下一代的“西化”,在校园内,推行传统文化培养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大学校园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和进行民族精神建设教育成了当务之急,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如此严峻的世界背景下,传统文化之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笔者就培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怎样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传统文化之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文化培养的必要性1、西方文化的冲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看世界的角度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强国利用其强势的经济、军事、文化,或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标,或以征服世界为目的,大搞“文化霸权主义”,极力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自由民主”宣扬资本主义制度,诱惑传统氛围下长大的青少年,尤其在校大学生,他们接触更多的西方文化,在片面的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崇拜,盲目模仿,“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之中成为流行风尚;各种外来节日的侵袭也严重困扰着高校管理者,“情人节”、“圣诞节”甚至“愚人节”都成为大学校园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 却备受冷落。
“哈韩”、“哈日”现象在学上当中越来越普遍。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树立民族责任感成了高效校园文化建设重中之重。
2、网络文化的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价值的认识大学生由于对新生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和热情,加上他们旺盛的精力和无畏的探索精神,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们趋之若鹜,在网络时代,一种以信息为标识和内容,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崭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随之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挑战着当代青少年的审视能力和价值取向,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快餐”文化、“暴力”文化、“黄色”垃圾侵蚀着青少年心灵。
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论文
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论文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论文[摘要]文章以“炫耀性消费”为视角,研究侨乡中的消费行为如何受到侨乡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进而形成具有闽浙地方特色的侨乡消费文化,并对“炫耀性消费”的利弊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侨乡;炫耀性消费;消费文化在当今这个相互依存度日益上升的世界,国际移民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差异的国家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纽带。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具有巨大的潜在流动人口资源,承担着国际移民浪潮中移出国与接纳国的重要角色;与源源不断的跨国迁移相伴而生的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侨乡。
何为“侨乡”,学术界均认为这是当代中国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刘朝晖,2002;李明欢,2005),用以标识那些曾出现过较大规模出国移民潮的乡村。
一、概念引入与界定国内外有关侨乡研究的文章几乎都提及移民在异国他乡立足甚至有所建树后,总会在返乡时以有意无意的炫耀性消费向家乡人展示其“成功”,以提高自己在家乡的社会地位。
在对温州地区主要侨乡的实地考察以及自身在温州移民主要移居国荷兰的经验的基础上,李明欢(1999)较早之前就从相对失落、炫耀性消费等学理性层面,对温州移民现象与潜在移民群体的心理进行研究,以考察侨乡社会的“文化小传统”如何对移民潮推波助澜。
她认为,侨乡潜在移民群体的“相对失落感”与侨乡人习惯性地将身在异域的奋斗者作为比较群体有关,并因为后者的“炫耀性消费”而使“失落感”更强烈。
而王春光(2002)则将“炫耀性消费”与“相对失落感”嵌入到移民网络之中进行探讨,并从行动选择层面来解释温州侨乡现象,认为温州侨乡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社会网络对行动路径的影响造成的,而炫耀性消费和相对失落感仅仅是表象。
以上两位学者在研究中对于侨乡“炫耀性消费”的阐述无疑为笔者进一步探讨迁移大潮下当代闽浙侨乡之消费现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也直接触发了笔者试图以“炫耀性消费”为切入点,研究包括消费结构、习俗和风尚在内的侨乡文化对于消费的多重影响,以及具有闽浙地方特色的侨乡消费文化的形成过程,最终回到对“炫耀性消费”之利弊的理性思考,以期为构建侨乡的和谐理性消费提供某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贤芳
东河中学
07
GDZXXDY1325— KPDY2014007
侨乡传统体育项目(排球)特色教学对 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内化
李仲安
三埠中心学校
08
GDZXXDY1325—
传承侨乡爱国主义文化对提升德育实
KPDY2014008
效性的研究
罗用香
教伦中学
09
GDZXXDY1325— KPDY2014009
侨乡曲艺文化对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研 究
传承侨乡文化 培育侨乡新人
——《侨乡文化传承与德育实效性提 升的关系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汇报
开平市教育局 关超学 2015年6月11日
课 题 立 项 通 知 书
研究选题设想:
多元文化相互冲击,多种文化都在抢占中小学 德育阵地。当前,我市大多数中小学德育工作 都陷入一些困境: 1、德育说教不能取得学生情感价值观认可,空 洞无力; 2、一些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德育理论脱离时代 ,脱离社会、学生实际,不能深入学生内心, 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等。
开平市的侨乡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
义、改革创新、勤俭节约、拼搏进取、 尊老爱幼、开放兼容等精神,是进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因 此挖掘、传承侨乡文化的德育价值,提 升我们的德育实效,培育侨乡新人自然 是侨乡中小学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希望通过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和教
师,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借鉴侨乡文 化的精髓,不断挖掘、整合、提炼实施素 质教育所需要的素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从优秀侨 乡文化中吸收丰富资源,探索培养学生良 好品德行为的工作思路,提升侨乡 文化的德育价值,促进学校德育工 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方面
课题批准号 课题名称 负责人 单位
序号
01
GDZXXDY1325— KPDY2014001
学校民乐特色教学熏陶与德育内生的研 究
刘仲燊
三埠新安小学
02
GDZXXDY1325—
KPDY2014002
“两心”教育育人模式研究
周永溢
金山中学
03
GDZXXDY1325— KPDY2014003
开平民歌文化资源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 运用研究
我们的做法:立足实际,多维创新
3. 以生活化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活动,探究侨 乡文化、传承侨乡文化。
各课题实验学校利用实验课、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等,开展 《侨乡历史知多少》、《侨乡文化我传承》、《开平民歌大家唱》 等丰富多彩的有关侨乡文化的实践探究活动,加强学生对乡情文 化知识的情感教育。同时我们先后组织举办了全市“魅力侨乡, 激辩青春”高中学生辩论赛、感恩教育主题现场会、“中国梦、 侨乡梦、我的梦”中小学生手抄报创作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精 神营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展示侨乡文化传承对提升德育 实效性的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成果: ①课题组讨论通过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 明确第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②在全市调研基础上撰写一个关于侨乡文化 传承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③结合开平创文工作,开展一个“侨乡文化活 动剪影”专题展览活动、“中国梦、侨乡梦、 我的梦”中小学生手抄报创作大赛。
“中国梦、 侨乡梦、 我的梦” 中小学生 手抄报创 作大赛优 秀作品集
黄艳开
忠源纪念中学
三埠新安小学子课题开题
长沙谭宏帙纪念小学子课题开题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4——2013.12) 提出课题,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组建课题组,收集 整理相关资料,制定侨乡文化传承对提升德育实效 性的研究计划,研究与论证课题,理论学习。 (1)按照从点到面的工作思路,确定试验班级和实验 教师现行实验,待时机成熟再推广,做好课题研究 方面的宣传工作。 (2)培训实验教师。对研究人员、学校实验教师进行 理论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培训。 (3)编制调查问卷。对侨乡文化教育现状及当前学生 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4)成立课题管理机构,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导向、 策划、督促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5.
我们的成果
6.课题的四个子课题获立项2015年度省级学校德育创新 项目:
《开平民歌文化资源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运用研究》(此子课题 获立项为省重点课题并获省财政资助项目经费10万元) 《学校民乐特色教学熏陶与德育内生的研究》 《本土民俗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整合》 《区域性特色文化育人模式与小学德育内涵发展的研究》
发展,打造出我市德育管理品牌。
研究工作部署:
1.成立侨乡文化传承与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关系研究课题小组。
省家教研究指导中心祁丽珠主任精心指导
2.成立具体的课题研究组,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3.相关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4.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总结表彰研究工作 中突出的个人。
5.开展全市中小学《侨乡文化传承对提升德育实性的研究》 课题专项研究工作。立项12个颇具代表性的课题为本课题 的子课题。
课题组成员参加开平市 乡土文化(开平民歌) 培训班学习
课题组成员带领学生代表采访 “开平民歌王”张巨山老师
结合开平市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工作,在全市中小学开展 “侨乡 文化活动剪影”专题展览活动和“中国梦、侨乡梦、我的梦”中 小学生手抄报创作大赛。
我们的做法:立足实际,多维创新
4.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 节日,倡导开展《我们的节日——开平民俗》等多 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利用侨乡文化中蕴藏着的德育 资源把侨乡文化中的爱国爱家乡情感融入到实践生 活当中。
2、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2013.12-2014.12)
(1)各学段负责人及各子课题主持人根据各自的研 究内容提出具体方案。
(2)定期进行专题研究活动,交流经验,提出研究 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根据学校外部环境条件,确定校外德育教育基 地,编写校本教材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索。 (4)召开课题经验交流会。对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 估,总结得失,对研究计划作适度调整并继续研究。
梁杰华
吴汉良理工学校
04
GDZXXDY1325— KPDY2014004
侨校文化传承与励志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与实践
余秋华
开侨中学
05
GDZXXDY1325— KPDY2014005
侨乡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李剑
风采华侨中学
06
GDZXXDY1325— KPDY2014006
侨乡艺术教育对提升德育内涵发展的 研究
周碧柳
教伦中学
10
GDZXXDY1325—
KPDY2014010
国学读书明理工程提升德育实效性的
研究
谭泳梅
长沙谭宏帙纪念小学
11
GDZXXDY1325— KPDY2014011
区域性特色文化育人模式与小学德育 内涵发展的研究
甄自强
长沙中心学校
12
GDZXXDY1325— KPDY2014012
本土民俗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整合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4)接受课题研究结题评审。
第三阶段成果:
①关于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
②关于课题研究专著或相关研究论文集; ③其它相应的研究成果(如图文集、录像、 专题视频、光盘等)。
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
如何利用学科课程资源进行侨乡文化德育教育,将侨乡 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发挥课堂主战场的作用? 如何研究和制定学生喜爱、易于接受、具有时代性的侨 乡文化传承的活动形式? 课题组部分成员是外地教师,既不会开平地方方言,也 不是十分了解开平的侨乡文化,这也成为了外地教师开 展课题研究并实行渗透教育的一个难题。
我们的做法:立足实际,多维创新
1.开展以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性为特征的侨乡文 化校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针对课题实验学校子课题的研究实际,先后 编印了《弘扬侨乡精神,争当文明学生》、《金色新 安民乐情》、《爱我侨乡》、《开平民歌》等侨乡文 化校本教材,传播侨乡历史,在新环境下从实现侨乡 文化教育做起,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中不断增值、不断 丰富、不断完善,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缅怀侨乡英烈
开平民俗——泮村舞灯
我们的成果
1.
把德育教育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宽德育教育途 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德育 生活化,注重利用侨乡文化资源进行道德教育,把 空洞说教的德育课程拉到学生感兴趣、有共鸣的侨 乡故事、侨乡传统习俗、侨乡建筑等,在实践活动 中领略侨乡风情,体会丰厚底蕴的侨乡文化,提升 学生对侨乡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感到德育教育就在 身边。 2.通过对侨乡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利用,从 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 接受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进而内化为 他们自身的道德需求,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二阶段成果: ①各课题实验学校、子课题学校编 写关于侨乡文化传承教育的系列校 本教材;
②各学段不同个体的研究案例汇编;
③中期报告。
3、第三阶段(2014.12-2015.6)
(1)收集整理资料,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分析 总结研究成果。
(2)整理各种统计数据,列成报表,收集显示课 题实验成果的奖状、图片、学生作品、证书等, 举办课题成果展览会。
我们的成果
同时,在课题研究周期内,课题组成员撰写了
一批在省市获奖、质量较高、有一定参考价值 论文和调查报告:
《传承五邑侨乡文化,培育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借力华侨文化,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五邑侨乡“洋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探究》 《浅谈开平市赤坎古镇本土文化的内涵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 《侨乡开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民间艺术瑰们的做法:立足实际,多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