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根据用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3.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①传统市场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②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法、规避行为或防护费用法);③意愿评估法

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资源的地位观、资源的前景观、资源的环境观、资源的系统观、资源的辩证观、资源的价值观、资源的伦理观、资源的法制观

5.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方法。

6.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涉及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原理,自然资源配置,自然资源的价值重建。

7.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内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8.自然资源的配置:⑴自然资源配置的主题:①效率(技术效率、选择效率、配置效率);②优化(区域资源配置);③可持续性;⑵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关注:①产权、效率与政府干预(明晰的产权是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②经济决策的时间尺度(短期、长期,静态和动态)③可耗竭性、可替代性及不可逆性9.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无价论和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10.地质评价:应用地质技术的方法,从矿藏本身的形成、分布规律与工业技术的要求出发,研究与矿产资源远景与开发有关的各种自然、技术、经济要素,以便确定勘探方向和判断其工业价值,提出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是整个评价的基础。

11.经济评价: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供需平衡、当前技术水平与矿藏开发利用的影响,论证其工业意义与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用定量的指标来论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效果。12.自然资源保护的屏障:①自然障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②经济障碍(缺乏了解和预见性、普通经营者缺乏资本、经济不稳定);③制度障碍;④技术障碍

1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可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质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14.可持续发展的策略:①编制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②利用价值规律保护自然资源③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

16.自然资源稀缺性:1)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称为绝对稀缺。2)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有满足总需求时,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称为相对稀缺。

1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8.生态占用:生态占用(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19.土地资源对我国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⑴贡献(略);⑵存在问题:①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②山地多,平地少,难以利用和质量低劣的土地比重较大③农业用地比重偏小、牧业用地面积较大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大⑤土地退化、破坏严重

20.水资源对我国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⑴贡献(略);⑵存在问题:①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基本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②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旱涝灾害频发③水能资源分布极不平衡④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呈恶化趋势⑤管理混乱、用水浪费⑥控水工程不足,旱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⑦湖泊面积减少,影响水资源综合利用

21.矿产资源对我国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⑴贡献(略);⑵存在问题:①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利用率低②管理体制落后,管理失控现象严重③矿区环境保护有待加强④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⑤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低

2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①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少②空间分布不均③资源禀赋欠佳④资源潜力可观

23.自然资源保护影响因素:①保护方案的成本、预期效益、效益的取得所花费时间、及当前评价中所采用的贴现率等②经营者计划期的长短③投资和抽回投资的需要④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⑤资源替代的影响

24.经济供给影响因素:①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②对自然资源的需求③其它用途的竞争④科学技术的发展⑤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⑥交通条件的改善⑦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25.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1)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包括:①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②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③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2)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包括:①人在不同资源类型中的调控作用②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26.生态生产性地域类型包括:①化石燃料土地(开采与排放所占用的生态空间)②可耕地(提供粮食、油料、纤维等土地)③林地(提供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还有生态服务功能)④草地(用单位面积承载牛羊数及奶类产品)⑤建筑用地(人类生存必需的场所)⑥水域(水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27.煤、石油生成时间:煤:石炭纪、二叠纪及早—中侏罗世;石油:中、新生代

28.自然资源保护含义的三层次:①生态伦理层次(人与其它物种乃至其它自然要素是平等的)②可持续发展层次(给子孙后带留下同等的利用机会和条件)③经济含义层次(长期效用最大化)

29.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观点:①产权、效率与政府干预(明晰的产权是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②经济决策的时间尺度(短期、长期,静态和动态)③可耗竭性、可替代性及不可逆性

30.可持续发展概念、基本思想及原则: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环境持续能力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经济活动;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原则:1)公平性原则: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2)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3)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4)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从根本上说,贯彻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能真诚地按“共同性原则”办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31.自然资源无价论的根源和危害:1)根源:①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价值取决于物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②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价格中没有包括资源本身的价值)③历史因素④“公共财产”问题;2)危害:①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②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③国家缺少了一项重要收入④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⑤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

32.自然资源稀缺性及相关内容:1)①概念: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称为绝对稀缺。②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有满足总需求时,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称为相对稀缺。2)全球性资源稀缺性质:①矿产资源(略)②可更新资源: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也增加;从价格上看,粮价在下降;欧美发达国家实行农业补贴,鼓励不要生产过多粮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水平和资源利用方式;发达国家: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享受;发展中国家:避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提倡适度消费、建立节约型社会3)地区性资源稀缺性质:①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资源开发阶段和开发历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差异②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③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

33.结合西部大开发谈谈你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看法(包括自然资源的性质、内容、生态学经济学原理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可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质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自然资源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尤其是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的评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从自然资源研究方面来看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要开荒,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而且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经济原因。西藏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其二,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及西部资源、能源、劳动力廉价的供应,让东部地区先富裕起来,且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和西部一直在补贴东部的发展,结果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第三,环境原因。第四,全国的协调发展和政策的延续性。(自己继续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