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俗

合集下载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为纳顿节 的保护单位。
安昭纳顿节(13张)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热贡六月会,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每年农历 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 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 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第一种是唐蕃和解庆和平; 第二种是元军务农祈安康。
在黄昏时节,新郎和男性亲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可是,到女家大 门口后,一般不进门,而是环坐在门外。当阿匐在念“尼卡亥”(即证婚 赞词)时,新郎要跪在门口,与此同时,新娘则跪在家中。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 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 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2008年6月,撒拉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族服 饰的保护单位。
撒拉族服饰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 “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 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 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 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2008年6月7日,青海湖祭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Ⅹ-86。
谢谢观看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 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 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 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 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 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为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每年的正月,是青海人民的狂欢节,将正月里的节日气氛渲染得异常热闹红火,而且这样的狂欢要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结束。

“四月八”庙会湟源县传统“四月八”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

在庙会当天,会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祈求县城五谷丰登,群众家庭幸福。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据悉,大通朝山会可能出现于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朝山的日子,隆重而神秘的仪式如期举行,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祈福平安,祷告万事如意,风调雨顺。

在朝山会期间,同时又有“花儿”会,杂技等表演。

赛马节玉树人无论登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竞技,玉树的赛马节,在西部地区是最有气势的一大节目,特别是每三年一次的“大节”,足有十万人参加。

节前,来自玉树地区的民众就早早赶来,在河谷平原预先支起帐篷迎接节目。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引人入胜的歌舞。

“跳欠”“跳欠”俗称“跳神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表演者为寺院的僧人,他们头戴面具,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手势和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并由专门的僧人用舞钹、唢呐等伴奏。

塔尔寺跳神活动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目,也称“庄家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青海镶床词语

青海镶床词语

青海镶床词语
青海的镶床词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在青海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几个青海镶床词:
1. 一禳白虎不沾床:这是青海婚礼中禳床词的一部分,寓意着新婚夫妇能够避免灾祸,幸福美满。

2. 夫妻和睦,白头到老:这也是青海婚礼中的镶床词,寓意新婚夫妇能够和谐相处,相守一生。

3. 六儿郎:青海镶床词中常用的词语,寓意着家庭幸福,多子多福。

4. 青龙床:青海婚礼中的镶床词,寓意着新婚夫妇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幸福安康。

这些镶床词都是青海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
1. 藏戏:藏戏是青海地区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以唱、舞、演、打等形式表现出来。

藏戏有多种类型,如水乡戏、扎什伦布寺戏、格萨尔王传奇戏等。

2. 藏族婚礼:藏族婚礼是藏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通常持续3-7天。

婚礼期间,新郎新娘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舞蹈、唱歌、祈福等。

3. 青海湖祈福:每年农历六月,青海人民会在青海湖边举行传统的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健康等。

4. 青海湖赛马会:青海湖赛马会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运动。

每年农历七月,青海湖畔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选手。

5.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以其优美的姿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藏族舞蹈有多种形式,如藏舞、土舞、歌舞等。

6. 朝觐:青海地区有着众多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信仰者,每年会前往麦加朝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朝觐服饰,做出各种虔诚的礼仪和祷告。

- 1 -。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 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 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 (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 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 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 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 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 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 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 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 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高台
高跷
旱船
舞狮
舞龙
秧歌
二、青海各民族饮食民俗
藏族饮食习俗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 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 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 们益寿延年。
酸奶
藏族人的酥油茶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 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 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 “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 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 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 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 可口的酥油茶了。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 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 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 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 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 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 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农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 庄廓院内,所谓庄廓院实际 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 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庄 廓一词为青海方言,庄者村 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 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庄 廓一词如何演绎而来,笔者 不得要领。但庄廓与城郭似 乎有联系。 青海庄廓院看似简单土气, 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很强 的实用性。由于青海地处边 远,气候高寒,长期的战乱、 严酷的环境造成了它独有的 风格。唐宋以来,青海战火 连绵,烽烟不息。兵燹匪患 长期困扰百姓。明代伊始, 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 为国策。所以县有城池,村 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 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区七、
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 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绘画 艺术的典范,是我国文化遗 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 即唐卡)、雕塑(泥塑、木雕、 石雕)、堆绣(剪堆、刺绣)、 建筑彩绘、图案、沙盘画艺 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唐卡艺术品作为热贡 艺术的精髓,被誉为“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和“青藏高 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黄 南作为热贡艺术的原产地, 现如今在所辖同仁县隆务河 两岸的村落已形成了“家家 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创 作盛况,也造就了像尖措、 夏吾才让等一大批国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讲解:郝玉婷、董天雨 制作:董天雨
地 方 服 饰
饮 食 文 化
方 言 特 色
民 俗 文 化
地 风 貌
青 藏 铁 路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 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 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 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 围裙。 土族服饰兼有蒙古族和藏 族的特点,衣服鞋帽上刺绣非 常丰富。 土族服饰流行于青海互助。 妇女咖啡色镶边毡帽(未婚女子 不戴),身穿开衩大襟蓝、黑长 袍,外镶宽边短坎肩,称“砖包 城”。少妇穿花袖长袍,从袖根 开始分蓝(天)、白(云)、红(太 阳)、绿(树木庄稼)、黄(土地)、 黑(地下宝藏)等色。穿从膝部 有一指宽的白条相隔、上蓝下 黑的裤子(未婚女子有上蓝下红 ),穿绣花长统靴。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它 位于青海湖西边,海拔2600-3000 米,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 第二大盆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 省东北部的青海 湖盆地内,既是 中国最大的内陆 湖泊,也是国内 最大的咸水湖。 它长105公里,宽 63公里,最深处 达38米,湖泊的 集水面积约29661 平方公里,湖面 海拔3196米。比 中国最大的淡水 湖鄱阳湖,要大 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 赖地表径流和湖 面降水补给。入 湖的河流有40余 条,主要有布哈 河、巴戈乌兰河、 侧淌河等,其中 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青海马头琴
2、青海鼓乐
3、青海马头曲
4、青海藏族绣
5、青海藏族舞蹈
6、青海藏族音乐
7、青海藏族歌曲
8、青海藏族服装
9、青海藏族佛教
10、青海藏族美食
11、青海藏族祭祀
12、青海藏族民俗
13、青海藏族语言
14、青海藏族传统艺术
15、青海藏族传统手工艺
16、青海藏族绘画
17、青海藏族佛像雕刻
18、青海藏族铜钱
19、青海藏族民间艺术
20、青海藏族民间文学
21、青海藏族民间音乐
22、青海藏族民间舞蹈
23、青海藏族民间戏曲
24、青海藏族民间绣花
25、青海藏族民间绘画
26、青海藏族民间陶艺
27、青海藏族民间技艺
28、青海藏族民间传说
29、青海藏族民间神话
30、青海藏族民间俗语
31、青海藏族民间习俗
32、青海藏族民间工艺
33、青海藏族民间节日。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是中国西北的一个省份,处于青藏高原上,是中国五大民族
自治区之一。

青海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以下
是一些青海的特色。

一、藏传佛教文化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州寺、塔尔寺、雷波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向往的
精神家园。

茶马古道、祁连山草原、三江源等地,也是藏传佛教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二、羌族风情
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羌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之一。

羌族的服饰、风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

羌族的刺绣艺术、马衔花饮
食等都是青海的民俗文化代表。

三、高原草原
青海是中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崇山峻岭、广袤草原、雄
伟山水等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青海湖、祁连山、玉树等地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藏文化艺术
青海也是中国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藏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的唐卡画和木雕工艺,展现了
藏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水平。

总之,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姿多彩的地方,其风土人
情和特色非常丰富。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介绍:
1. 藏传佛教文化: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藏传佛教中心之一,拥有许多寺庙和喇嘛学院。

例如,宁玛派的措欧林寺、噶举派的塔尔寺和格鲁派的塔尔寺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2. 蒙古族文化:青海有很多蒙古族的聚居区,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成为了青海的一大特色。

例如,在青海湖畔的伊尔克什坦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在放牛、唱歌、跳舞等。

3. 民族服饰:青海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如藏族人的长袍和袍裙、蒙古族人的袍子和马靴、土族人的花衫和头饰等等。

4. 雪域高原风情: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雪域高原”,这里的风景壮美、气候清爽,是旅游者的天堂。

例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玛旁雍错等景点都是非常值得游览的地方。

5. 西北民俗文化: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西北的民俗文化气息。

例如,在青海的农村地区,可以看到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和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

- 1 -。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青海文化的一些特点和特色简介。

1. 藏族文化:藏族是青海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藏族人民热爱舞蹈、音乐和唱歌,特色的藏戏和唐卡绘画也是藏族文化的瑰宝。

2. 草原文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省份之一,草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牧民们以养马、养牛为生,过着独特的牧区生活。

草原上举行的各种民间活动如赛马、摔跤、蒙古包篝火晚会等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青藏高原文化: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青海的文化带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高原牧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医药等都是青海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4. 民俗文化:青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每年都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藏族的“卓玛”节、土族的“茶卡盐湖节”等。

这些活
动以丰富多彩的节目、民族服饰和民俗习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总的来说,青海文化的特色在于它丰富多样、多民族共存,反映了青海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习俗。

这些文化特色也成为了青海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新年来临之际,中国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样的春节民俗活动,以庆祝传统的农历新年。

而在青海,这些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更是别具特色,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民智慧。

本文将介绍青海省内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以及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

一、春节民俗活动1. 《舞龙》青海春节期间,舞龙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人们手持着长长的龙身,在街头巷尾舞动,象征着吉祥与祥龙献瑞。

这是一种充满力量与欢乐的表演艺术,也是展示青海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舞狮》与舞龙类似,舞狮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由两人分别扮演狮子的前后两部分,以夸张的表演形式,展示狮子的活力与灵动。

舞狮的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寓意着辟邪驱邪、增添喜庆。

3. 《拉神》拉神是青海纳西族地区较为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拉神活动,将食品、米酒、水果捆绑在树上,以示向神灵祈福,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幸福。

这项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人们对神灵的感恩与敬畏。

二、传统手工艺品1. 《唐卡》唐卡是青海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被誉为“活佛画”。

它以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宗教寓意而闻名,通常以丝绸布和麻布为底材,用颜料绘制佛教题材的图案和人物。

青海的唐卡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富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被广泛用于佛教寺庙和家庭供奉。

2. 《宝饰》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宝饰手工艺品独具特色。

藏族的饰品以金银、珊瑚、珍贵宝石为主要材料,设计独特,工艺精细。

土族的腰带、耳环等饰品则以色彩绚丽、线条简约为特点,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这些宝饰既是美丽的装饰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 《毛毡》青海毛毡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被誉为“塞上绣品”。

以山羊毛为原料,由手工制作而成,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毛毡常常被制作成靠垫、挂毯和箱包等实用品,同时也是独特的装饰品,展示了青海民俗文化中的富足和温馨。

总结: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丰富多彩,体现了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的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的独特风情。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藏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要数藏历新年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摔跤等。

此外,藏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拉绒”,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回族也是青海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也非常有特色。

在回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要数开斋节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到清真寺里祈祷,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斗鸡等。

此外,回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拜月”,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土族和撒拉族也是青海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也非常有特色。

在土族和撒拉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要数“吃新节”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到田间地头去采摘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斗牛等。

此外,土族和撒拉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拜天”,
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青海的民俗民风非常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和习俗。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也可以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2024年青海的特色小吃

2024年青海的特色小吃
2、狗浇尿:又称狗浇尿油饼。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只另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擀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拧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擀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青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火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烧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当进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
26、哨子面:青海家常面食。将牛、羊、猪肉丁或肉末在锅中煸炒,加盐、味精、花椒粉等调料及白萝卜丁和水烧沸;再加进黄花、木耳,打上鸡蛋花,用水淀粉略加芡汁,即成为臊子。将手工擀的或机压的韭叶宽的长面条煮熟,捞在碗中,浇上臊子,再佐以醋、油炝辣子和凉拌的红萝卜丝、青笋丝、辣椒丝或酸菜等就饭。西宁习俗,招待客人,过生日,婴儿满月,过百日(本地称百岁)时要吃哨子面,取长福长寿、常来常往的意思。
37、爆焖羊羔肉:高原一绝。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
13、搅团:青海特色饭食。将豆面或青稞面等杂面徐徐撒入沸水,并不断用擀杖搅动,文火焖烧约20分钟。吃时配油炝腌菜、辣子、醋、韭辣、炒菜等。酸辣为主。
14、韭合儿:韭菜为主料作馅的饼。馅一般另鸡蛋、肉末等。有圆形半圆形两种。常用油烙煎而成。
15、手工拉面:又称拉条、扯面。青海特色面食。手拉的长面条。和面时放进稍许碱,边揉边蘸入适量的水;面剂剂搓得较细,一般都要抹上清油放在盘里,并用塑料或湿毛巾盖住醒面约15-30分钟;然后拉抻均匀,入沸水煮熟。也有不用清油而撒干面拉抻的,方法是随拉随撒,随粘面粉。前者叫油拉,后者叫干拉。回族的技巧尤为高超,一条面坯在面粉中拌来拉去,缠来绕去,手轻力匀,不断一根,入锅一把,刚好一碗。有圆形扁形之分,扁如韭叶,圆似垂线,入锅不断,入碗滑光,入口柔软。食用时可拌臊子、炸酱、或调以炒菜、油炝腌菜、辣子、蒜苗等。色味俱全,既是家常饭,又可招待亲朋。

“_世界屋脊”的风情——青海的民俗文化

“_世界屋脊”的风情——青海的民俗文化

———作者:陌上尘 M o S h an g c he n翻译:王文新 W an g We n x in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这里长期居住着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世界五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青海都有传播。

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在历史变迁中演绎出独具特色的高原风土人情。

Le Qinghai est situé dans la partie nord-est du plateau tibétain, le «Toit du monde», à une altitude moyenne de plus de 3 000 mètres au-dessus du niveau de la mer. Il est habité depuis longtemps par un nombre considérable de minorités ethniques, dont les Tibétains, les Hui, les Mongols, les Tu et les Salar. Les cinq grandes religions du monde — bouddhisme, islam,taoïsme, christianisme et catholicisme — se sont toutesrépandues dans le Qinghai. Pendant longtemps, aufil des changements historiques, les culturesmultiethniques ont développé des uset coutumes uniques sur ceplateau.Exotisme sur le «T oit du monde»— les coutumes du Qinghai ﹃世界屋脊﹄的风情—青海的民俗文化祭神Culte rendu aux dieux祭祀活动历来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青海春节民俗民风独具特色

青海春节民俗民风独具特色

青海春节民俗民风独具特色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年味儿最浓”的时刻。

而在中国的众多地方,每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民风。

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春节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一、年夜饭:年味浓郁的美食盛宴春节的第一餐,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在青海,无论是汉族、蒙古族还是藏族,年夜饭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传统的年夜饭是家人自己动手做菜,每个家庭准备的菜品种类繁多,其中必不可少的有鱼,寓意着年年有余;还有饺子,象征着团圆。

此外,青海的蒙古族还会准备特色菜“头汤牛饺”,牛肉饺子放在以牛头为原料的牛骨汤中煮熟,汤头鲜美。

二、热烈的拜年和舞龙舞狮表演春节期间,青海人们喜欢出门互相拜年,这是一种表达祝福和敬意的习俗。

人们互相问候,祝福对方一年都平安吉祥,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这种热烈的拜年氛围给整个城市带来了欢快的气氛。

此外,舞龙舞狮也是青海春节的一大特色表演。

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通过龙和狮子的形象,寓意着象征力、吉祥和祝福。

表演团体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伴随着传统音乐和鼓乐,龙狮在街头、庙会等地方翩翩起舞,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三、藏戏和蒙古舞蹈的演出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表演。

在春节期间,藏族人民会举办传统的藏戏表演,而蒙古族则会表演传统的蒙古舞蹈。

藏戏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藏戏演出,人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感受着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蒙古舞蹈则是蒙古族人民的瑰宝,舞姿优美、热情奔放。

蒙古族的舞蹈常常伴随着马头琴或手鼓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在春节期间,蒙古族会举办精彩的舞蹈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蒙古族文化氛围。

四、火把节:独特的庆祝方式在青海,火把节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火把节通常在初二或初三举行,人们手持火把,排成队伍,沿着定好的路线绕行城市,庆祝新春到来。

火把冲天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夜空,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欢度新年的时刻,也是展示各地区独特风俗习惯的时候。

青海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在青海地区,春节被视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除夕之夜:家庭团聚与拜祖在青海地区的农村地区,每逢除夕之夜,人们都会亲密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全家人以团年饭为重,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设一张祖先牌位,进行拜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在青海地区的藏族和回族地区,拜祖活动更加庄重,人们会点燃香烛,高唱祈福的歌曲,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二、迎新春:放鞭炮与舞龙舞狮除夕过后,青海地区的人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

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恶,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办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以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舞龙舞狮的表演队伍会穿梭于街头巷尾,吸引着许多人观看和参与,气氛非常热闹喜庆。

三、祭马采草玩夺球在青海地区的一些牧区,人们还有一项独特的春节风俗活动,即祭马采草玩夺球。

这项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人们会骑马到草原上采草回家,在采草的过程中组织起篮球赛。

这场比赛的规则和篮球类似,但更加具有观赏性。

比赛结束后,人们还会举行奖项颁发和群众演出活动,整个过程热闹而有趣。

四、歌舞表演与民俗游园青海地区的各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春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类传统歌舞表演。

表演形式包括藏戏、独角戏、花灯舞等,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此外,在青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和景区,还会举办民俗游园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美食和特色节目,为春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味。

五、贺年音乐会与庙会游园在城市地区,青海地区也会举办热闹喜庆的贺年音乐会。

这是一场集文艺表演和庆祝活动于一体的盛会,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庙会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1. 祭祖:墓前祭祖是青海人过年的重要仪式之一,人们会提前清理墓地,焚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祖孙兴旺。

2. 贴春联:在过年前,青海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门口、窗户、墙壁上都会出现红彤彤的春联,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3.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青海人过年的必备节目之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美食,拉近亲情间的距离。

4. 放鞭炮:在青海,放鞭炮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广场上放鞭炮,寓意着驱除鬼神、迎来好运。

5. 穿新衣:在过年期间,青海人都会穿上新衣服,寓意着开始新的一年,化身为一个焕然一新、精神饱满的新人。

6. 观看舞狮表演:在青海,舞狮表演也是过年期间的传统项目之一,人们围观舞狮表演,为舞狮的英姿、威武气息和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欢呼。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青藏高原,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具有浓郁的藏族和回族文化特色。

在青海,每年的藏历新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时,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进行祭祀和游行等活动。

此外,还有藏族的“郎谷”和“腊达”的节日,以及回族的“花会”和“斋月”等传统节日。

青海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有藏传佛教的“唐卡”绘画、藏族民歌舞、回族的“马灯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青海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藏族的“哈达”礼仪、回族的“拜师”礼仪等。

这些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民族文化和精神。

总之,青海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充满了多民族的魅力和风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民俗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

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

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

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

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

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青海人类历史根据研究得知,在距今2万多年前,青海柴达木金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淡水湖泊众多,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湖滨的疏林草原上奔走觅食。

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称为“小柴旦人”的青海先民,就在这里以狩猎为生,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获取食物。

1982年,在小柴旦湖滨沙砾层中发现的刮削器、刻具和钻具等打制石器,经现代技术测定,距今已有2.3万年。

在此之前,在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岸,也曾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

说明那时这里已经有了人类居住。

在距今6700年前,生活在贵南县拉乙亥一带的青海先民,以采集农业为生,不仅使用研磨石器加工谷物,而且能用兽皮缝制衣服。

根据1980年在贵南县发掘出土的石锤、石刀、骨锥、骨针等器物,可以证明,当时的青海先民大约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

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青海人的祖先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主要从事“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谷物以“粟”为主。

狩猎和畜牧业是辅助生产,捕猎鹿、野羊,饲养猪、狗等家畜。

这一时期的遗存,属于与仰韶文化一脉相承的马家窑文化,广布在青海东部和青海湖周围到距今3800年前后,青海先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谋生的工具已经是精心磨制、造型规整、刃部锋利的石器,还有用青铜铸造的刀、矛、钺等武器。

在距今2900年前后,青海先民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创造了青海东北部的土著文化——卡约文化,它的继续发展便是诺木洪文化。

这一时期,人们农牧兼营,西部则以牧业为主。

大家身着毛织衣服,脚穿牛皮靴,佩戴用玉、石、骨、铜等制作的饰物,吹奏着骨笛,在田间、草原上劳作和歇息。

青海饮食文化●手抓羊肉:吃肉时,或用手抓、撕、食,或用藏刀割食,故名。

一般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待水开锅,捞出即食。

肉赤膘白,肥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十分可口。

一般到藏家,主人先将羊尾巴给客人,然后他人才能手抓。

又有“女婿吃羊脖子”的习俗。

●烤羊肉:做法:将羊肉切成小片,串穿于铁扦上,放特制的长方形烤炉焙烤。

然后在羊肉上抹上酱油、精盐、姜粉、辣面、椒粉等佐料,并翻动铁扦。

其肉嫩味香,营养丰富。

●羊杂碎: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原汤汁,加调料,即成。

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

青海最有名气的“羊杂碎”要数里离市区25华里处的大通后子河杂碎馆。

●爆焖羊羔肉:高原一绝。

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

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

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

你们尝一哈~好吃不~!有空在他乡做一哈~~,不要忘记回复啊~~~●酸奶:这里所说的酸奶,不是我们常喝的那种工厂加工出来的,而是当地回族人民自己加工自制的酸奶,是盛在小碗中,并在碗口盖上一块小玻璃,然后回族人民自己摆在街头上卖的那种。

这种自制酸奶味道绝对正宗、口味绝对赛过其它所以品牌的酸奶。

●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

青海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

馓子是用头罗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炒面片:在面片已下锅的同时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出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烩面片:先将肉片、豆腐片、新鲜蔬莱,如;红辣椒片等在锅中煸炒,放上羊肉汤,加盐、味精、酱油、姜末、胡椒粉等入味,再加进黄花、木耳烧沸,略勾芡汁,撒上蒜苗丝待用。

再将面片煮熟,用漏勺捞在碗中,舀上烹调好的烩菜即可食用。

●狗浇尿:又称狗浇尿油饼。

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

用青油煎的薄饼。

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

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港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

再顺面卷方向探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微薄。

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青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人色均匀。

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浇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

50年代以前,当地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

●蜂尔里脊:做法:将里脊肉剔除筋膜,剁碎,加精盐、姜末、椒粉少许,调制成丸子。

以蛋加水粉搅匀成糊,涂在丸子上,然后在熟油中炸成金黄色,出锅浇上芡汁,装盘上席。

其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甜酸可口。

●甜醅:制法: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焜锅馍:它是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们的面食品。

焜锅馍,其制法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面团,揉成和焜锅大小相似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然后将焜锅埋入用麦草为燃料的炉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

烙出的馍馍,外脆内软,香气扑鼻。

●尕面片: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

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

尕面片,又叫面片子。

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叫“面基基”。

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此时称“回面”)。

“回”好后,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

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拉条:拉条,又叫拉面,是青海人民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食品。

拉条和面片的制作方法大体相似。

不过,拉条的面团要多揉,且稍软一些,待面醒后才能拉。

拉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扁形的,又叫“兰叶”;一种是圆形的,又叫“鸡肠子”。

●酿皮: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的传统小吃。

其制作方法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量的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再放到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的软胶样时为止。

这软胶样的面团煮熟后称作面筋。

剩下的面糊待水沉淀后,倒出浮水,将沉淀面糊舀在铺有棉布的蒸笼中蒸熟,取出,吃时须切成长条,缀以面筋数片,浇拌上调料即可对青海地理位置的重新认识青海是一个需要细心品味的地方。

我觉得人们走过青藏线后,之所以没有这种强烈的变化的感觉和对青海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过去我们一直把青海笼统地划在青藏高原的范围内。

一提起青海,人们想到的就是青藏高原,其实青藏高原仅仅是青海几副面孔中的一副。

就大尺度的自然区域而言,整个中国可以分为三大区域:内蒙古和新疆所在的西北干旱区,东部诸省市所在的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

青海省区别于中国其他省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缩影,在一省之内有三区,这是中国其他省区所不具有的。

许多地理学家已经智慧地将青海大地划分为三大自然区:青南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但没有人向“青海属于青藏高原”这种传统的观点挑战。

张忠孝教授不满足于把青海笼统地划入青藏高原的做法,他提出了青海是中国三大自然区交会处,青海湖就是这三大区的交会点的观点。

用这种眼光看青海,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许多人认为青海像西藏,甚至青海的许多人文学者也将青海的文化完全归属于西藏,以为青海没有自己的独特性。

其实不然,青海的文化不同于西藏,也不同于新疆,更不同于甘肃,青海的文化就是这三大区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过去我对青海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对边疆,她像内地;对内地,她像边疆。

譬如西藏人把许多办事机构设在青海的格尔木市,甚至他们在格尔木还有自己的交警。

他们把青海当成了内地,然而内地人在心理上却把青海当成边疆,将其与西藏、新疆等同视之。

这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自然上的原因,用青海是中国三大自然区交会处的观点,很容易理解这些。

因为在历史上,中原的汉文化只是活动在青海的东部季风区,青海的另外两大区域,在中原的汉民族看来,就是与西藏和新疆没有太大的差别。

因此在内地人看来,青海是边疆,因为内地人看青海,往往忽略了青海的东部季风区,看到的是另外的两大区域;反之,边疆的西藏人看青海,忽略的是青南高原,看到的是东部季风区,因此感到青海像内地。

我觉得柴达木盆地很像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个缩小版,柴达木周边的一条条从雪山流下来的河流,养育了一个个绿洲,这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绿洲生态模式何其相似。

当我们沿着柴达木盆地边缘的青藏公路奔向西宁时,沙漠、戈壁、雅丹、红柳、胡杨、骆驼等景观不断地扑入视野,这就是青海像新疆和内蒙古的那部分土地。

当我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西宁时,青海的西北干旱区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

柴达木盆地的南缘横亘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山脉——昆仑山。

昆仑山以南是高原,被称为青南高原,这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青海像西藏的那部分。

无论从文化还是从自然的角度讲,这里都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然而这个区域对中国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自然的角度看,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所在,著名的国际河流——湄公河也发源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