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欣赏

合集下载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经典欣赏

王羲之书法经典欣赏

王羲之书法欣赏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 ppt课件

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 ppt课件

王羲之的代表书法作品
(没有原迹存世,有刻本和墨迹廓填本。) ❖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 草书《十七帖》、 ❖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
《兰亭集序》等。
❖ 其行书”。
《乐毅论》
《黄庭经》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 羲之书写的信札, 因第一札开头有 “十七”两字, 故名。 是王羲之最有名 草书作品之一。
《姨母帖》
行楷 ,硬黄纸本。纵26.3厘米, 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 。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 王羲之的书法: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
❖ 创造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
❖ 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王羲之《丧乱帖》
《快雪时晴帖》
行书,现存此帖疑是唐 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纵 23cm,横14.8cm,行书四行, 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 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 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 情及对亲人的问候。(现收 藏于台北博物馆)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 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书法欣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的简介
❖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 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 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被后 人誉为“书圣”。
❖ 写下千古佳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各位,有书友给书法第一网留言需要王羲之《十七帖》,现推荐给大家欣赏学习,下载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后、回复17 获取下载地址。

▲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

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过来看)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王羲之《十七帖》局部欣赏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樱桃日给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十七帖》笔意法式1.独点。

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王羲之《十七帖》书法欣赏

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王羲之《十七帖》书法欣赏

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王羲之《十七帖》书法欣赏作者:王延智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0期王羲之的行书成就在书史上是无所争议的,然其草书在书史上的评价却有一定的异词,这并不意味王羲之的草书写得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因为批评家对草书本体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艺术品评上的分歧,纵然如此,王羲之的今草依然被视为今草极则。

我们就以《十七帖》为例,对王羲之的今草进行品味赏析。

《十七帖》(见图1、图2),王羲之书,系王羲之草书尺牍的汇刻帖,凡二十九帖(一说二十八帖,此论将《来禽》《胡桃》二帖并作一篇看待),大都是写给他的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取其帖首“十七”为名,属于王羲之晚年的草书杰作。

自宋代至清代,该刻帖的别本、异本极多,历来学者对《十七帖》的研究文献也至为繁多,以版本考订、文献梳理、书艺藻鉴、目录著述为主。

该刻帖集中反映了王羲之今草的艺术成就,并且摹刻俱佳,历来倍受重视,宋代黄伯思将其誉为“书中龙也”,足见该帖的声誉了。

王玉池先生认为“在刻帖方面,最能代表王书本来面目、又没有争议的作品,大概就是《十七帖》了”,可谓一语中的。

若要分析《十七帖》的书法艺术特色,我们既要“知人论世”,也要“以意逆志”。

我们且从姜宸英的一段跋文讲起:“唐张怀瓘论草势云:‘草之体势,一笔而成,惟王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

逸少草书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

’又云:‘逸少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子敬草逸气盖世,千古独立,家尊才可为其弟子耳。

’怀瓘以一笔成书,连牵不断为草书之精,非知书者也。

所谓草书者,草其真也,草书贵乎点画拖曳之间,若断若续,而锋棱宛然,真意不失,此为至精至妙。

唐文皇集羲之书,取其尤者为《十七帖》,其《晋书》御制《羲之传赞》曰:‘烟霏雾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盘,势如斜而反直。

’知此者,可以得其集此帖之意矣。

”这段文字涉及到对王羲之草书评价的两种基本态度。

张怀瓘认为草书应该意多于法,也就是更应当抒发个人情感,因此,王献之逸气十足的“一笔书”就成为了张氏草书论的最高标准之一,那么,王羲之相对平和的草书不免会被以“质量批评”见长的张怀瓘降一品级。

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是几个著名的书法作品及其欣赏。

1. 《兰亭序》
《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行草字体书写,笔画流畅,变化多样,给人以灵动飘逸之感。

文字内容讲述了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宴会上的感受和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境界。

2. 《千字文》
《千字文》是唐代文学家褚遂良创作的一篇千字文。

这幅作品以楷书字体书写,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工整的排列,每个字都形神兼备,给人以庄重大气之感。

文字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理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3. 《苏轼行书》
《苏轼行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行书字体书写,字迹潇洒自如,富有变化和艺术感。

苏轼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疏密有致,结构稳定,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这幅作品展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和才情,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4.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作品,以行书字体书写。

这幅
作品的特点是字迹饱满丰润,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雄浑磅礴之感。

文字内容讲述了王羲之对于文学创作和人生境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追求的独特见解。

这些书法作品无论是从字迹的笔画和结构,还是从文字内容的意境和思想,都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欣赏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王羲之正楷字体

王羲之正楷字体

王羲之正楷字体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1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2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3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4王羲之的正楷书法欣赏5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书法赏析——王羲之PPT

书法赏析——王羲之PPT

180
·
20
·
《丧乱得示二谢帖》
《丧乱得示二谢帖》
•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 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 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 "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 馆展出。 • 《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 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 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 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 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 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 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 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书法赏析——王羲之
关于王羲之 •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 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 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 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 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 《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 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圣教序》 等。 •
《黄庭经》
•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 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 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 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 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 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 (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 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 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

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

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

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

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

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

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

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

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

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

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

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

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动摇不了的。

原因大致有以下数点:第一,王羲之的书法经历代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鉴赏大家的品评,堪称古今无二。

第二,王羲之是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变革家,开一代书法新风。

经典欣赏王羲之《孔侍中帖》

经典欣赏王羲之《孔侍中帖》

经典欣赏王羲之《孔侍中帖》九月十七日,羲之报:旦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王羲之(321—379,一说303—361,又一说307—365),晋代书家。

字逸少,旷之子,导之侄。

瑯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

其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

王羲之的书法完成了书法史上魏晋时期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书家取法的源泉,被后世尊为“书圣”。

《孔侍中帖》为王羲之传世名品,较真切地呈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面目,为书法学习之上佳范本。

旦:早,早晨。

因:借……的机会。

此件虽为王羲之行书作品,细察之,犹能感受到王羲之书法由隶入行的特点,如“月”字两个短横皆有向上挑之势,这种写法在简牍中常见,而完全成熟后的行书,如赵孟頫所书“月”字,虽是取法逸少,但是两个短横属于典型的行书写法,笔势向下。

“七”字最后一折笔亦有上挑之势。

孔侍中:不详何人,或说为孔愉,不确,待考。

信:送信者,信史。

书:书信。

“书”字七处横画无一笔雷同,第三与第四处横画明显上斜,造成了重心不稳现象,而最后两个横画王羲之处理作点,写在口的左下部,把重心拉回,使字具有姿态,耐人品味。

领军:刘涛《中国书法全集》卷十九考证:“‘领军’乃王羲之从弟王洽。

他征拜为领军,在穆帝永和九年(353)许。

于升平二年(358)卒于领军职任。

可以推见,王羲之书写此帖当在永和九年至升平二年之间的四五年间。

”此说可从。

按:王洽(323——358),字敬和,王导之子。

与荀羨“俱有美称”。

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

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辞不受,卒于官,年仅三十六岁。

传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附《王洽传》。

后问:迟问。

此句表示不知道你生病了,所以我问候迟了,心中感到抱歉。

王羲之书法看似平正,却笔笔出人意料。

王羲之作品全集欣赏

王羲之作品全集欣赏

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丰碑深远影响中国千年书法,还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书法精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吧!《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二谢帖 ▼二谢面未比面①,迟诼良不静②。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③。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④。

左边剧⑤。

丧乱帖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王羲之繁体字作品欣赏

王羲之繁体字作品欣赏

王羲之繁体字作品欣赏王羲之繁体字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作品1王羲之书法作品2王羲之书法作品3王羲之书法作品4王羲之书法作品5王羲之书法介绍《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

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

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

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

书法经典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翻墨本、拓本欣赏《圣教序》翻墨本(⾼清版本)《圣教序》全名《⼤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书法家之⼀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横刻有七尊佛像,⼜名《七佛圣教序》。

此碑形神兼备,书法秀劲超群,分⾏市⽩,笔意俱存,俨然是⼀⽓呵成,不愧为中国古刻名碑之妙品,难怪世⼈⼀直称它为 “千王碑”。

它被国家⽂物局定为国宝级⽂物,它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都是⽆以伦⽐的。

碑⽂选⾃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此为今⼈翻墨本。

《圣教序》拓本《圣教序》原⽂、今译对照:[原⽂]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天地苞乎阴阳⽽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难穷者,以其⽆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译⽂]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切有⽣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愚蠢的⼈也能知道它的⼀些征兆;要通晓明⽩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有智慧的⼈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也会明⽩;⽽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仍会迷惑不解[原⽂]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举威灵⽽⽆上,抑神⼒⽽⽆下。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原创作者:林衡此乃东晋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顶级神品卷) 晋代绢本设色,画心纵29.2cm,横193.8cm,林衡艺术馆藏。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题跋是清代项源所题“王羲之神笔”落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项源是乾隆-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人,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字汉泉,一字芝房,斋号小天籁阁,古书画收藏家,收藏书画以精、新、奇为主。

▲林衡本王羲之《乃当序》宋徽宗钤印和故宫杜牧《张好好诗卷》宋徽宗“内府图书之印”两钤印完全一致吻合。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乃当序》草书是王羲之众多书法字体之中最美的,全卷字体异常俊美,笔法刚柔并济,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笔锋娴熟而苍劲,每笔之间连接自然而就,正是笔由心生浑若天成,其书法运用了指力、腕力、臂力、心力、脑力心神合一,一挥而就,其笔法之精妙,在弹指之间便能一气呵成,此等天下第一神物,非书圣不能为之。

此卷字体上下左右排列对称错落有序,前呼后应,赏心悦目,甚是美哉。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全卷历代藏家有“宋徽宗”四方大印“内府图书之印”,“水绘阁”,“米父石叟”,“减斋”,“宝董堂”,“玉兰堂印”,“宫”。

清代康熙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王顼龄”钤印“王顼龄印”。

清代乾隆朝官吏“法式善”钤印“小西涯居士”。

清代乾隆-道光,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项源”钤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

清代著名画家“秦文锦”钤印“褧孙”。

顶级鉴藏家“林衡”钤印有“林衡鉴赏”“林衡定鉴”“林衡珍藏”“上善若水”等历代名家钤印共29枚。

王羲之此卷草书是历代书画鉴赏家鉴评为“神笔”“诸贴第一”等鉴评。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王羲之《乃当序》此卷所用材质为“顶级晋代绢本设色”书写而成,绢布手感柔顺,是顶级晋绢。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

书法欣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第2课

兰亭序书法作品背景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 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 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 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 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 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 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 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 “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 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 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 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 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 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 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 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
兰亭序翻译

王羲之一生最绝美的五个字,放大十倍欣赏,美得让人难忘!

王羲之一生最绝美的五个字,放大十倍欣赏,美得让人难忘!

当我们聊起中国的书法的时候,我想会有很多的人非常的喜欢书法,而且也会有很多的书法爱好者会为此而驻足,比如手机前面的你,我想也一定是一位书法的爱好者,因为你也肯定也是被王羲之的书法所吸引。

说起王羲之的书法,我敢断定肯定会有很多的书法爱好者所喜欢,虽然我们如今看到的只是王羲之的摹本,但是我们却从这些王羲之书法的摹本中看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而王羲之一生中最为绝美的汉字小编为大家准备了5个,我想王羲之的这5个汉字肯定会让大家非常的喜欢。

而王羲之的这5个汉字也是让我们领略了书法的另一种艺术美,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汉字竟然有着如此的艺术美。

我想大家欣赏完王羲之的这5个最绝美的汉字,你一定会喜欢上王羲之的书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羲之这最绝美的5个汉字。

“未”字虽然只有五个笔画,但是在“书圣”王羲之的笔下让我们看到了书法的另一种美,非常的大气,而且王羲之把两个本来非常近的橫画写得距离非常的远,但是下面的橫画的带笔连接了这两个笔划,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笔画虽然距离远,但却是紧密呼应着,而且这短短的带笔也显示了王羲之书法的豪放气势。

“和”字给我们的感觉是传承了中国的传统书法美,笔划非常的圆润,也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下笔非常的从容,而这个“和”字的两部分却是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笔划该细的地方非常的细,该粗的地方也非常的粗,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字的完美结合,也给我们展示了书法的另一种美。

“亭”字给我们的体会是下笔非常的洒脱,而且把王羲之楷书的方法融合到了这个字中,而且这个字的笔划更是潇洒中却不失紊乱,反而让我们觉得这个字非常的有个性,而有很多书法爱好者称这个“亭”字也是王羲之书法中最为风流性情的一个字。

“殊”字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的生动而清秀,这个字也是最为让人研究的一个字,只见一个竖钩和一个反捺把这个字的张扬和低调融合进去,让我们体会到了王羲之书法的张狂但却不傲,而且连笔的地方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运笔非常的自然,这种笔法也是我们很多书法爱好者想要达到的境界。

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

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

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王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神仙笔法”。

他的楷书作品在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楷书作品也广泛应用于书法教学和文化交流中。

下面是一些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1. 《兰亭集序》兰亭临帖亭中景色,使人心醉,忘却尘纷。

山水相映,楼台贵气,气象非凡。

林下水流清澈,鱼游其中,显得生动活泼。

篮球更是长满了青苔和石英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我在此处,仿佛忘却了纷杂的尘世纷争,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2. 《祭侄文稿》竹枝清清,山风徐徐,宛若神仙居住之处。

一弯新月悬挂天际,星星点点,如同仙境。

翰墨之间,峰峦叠嶂,云雾弥漫。

漫步其中,身心仿佛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了无穷的宁静与安宁。

3. 《祭司马法文稿》气象万千,有如仙山中的仙品。

若是可以自由的徜徉其中,岂不是一种天赐的馈赠?我以笔墨化作舞曲,在纸上跳跃起舞,用我的字迹诠释出山水风光的美妙之处。

希望人们在观赏此墨迹之际,能够感受到我的诗意、我的情感,与我一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景。

4. 《归园田居》昔日的辛勤耕作,如今换成了悠然自得的闲适。

水流在田园中曲折穿行,温暖的阳光洒在麦浪之上。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

此时此刻,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乐园,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戏,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宽广。

以上这些王羲之楷书古诗词欣赏,既能展示出王羲之独特的书法造诣,又能感受到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与意境。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也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赞美,还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将这份美好传递给后世的人们,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宁。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书法教学和艺术欣赏领域中,对后世书法家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草诀歌》书法作品图片共21张,带赏评敬请欣赏

王羲之《草诀歌》书法作品图片共21张,带赏评敬请欣赏

王羲之《草诀歌》书法作品图片共21张,带赏评敬请欣赏《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

传为王羲之所书,其祖本已无可考,陈元靓《事林广纪》记载的北宋署名“采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当时流行的“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订而成“一百韵”的,但其书已不传。

【注解、解释一】:1、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是说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

草书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来体现书法之最生动的意象和最高的境界。

其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的生动姿态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毫厘之差就成了不同的字,笔划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2、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以有点或无点来区分三点水旁和言字旁,其实也不一定,看本页的须字即可知。

3、绵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宝盖头音绵,写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辵音chuò,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建字底(廴)也同此处理。

【注解、解释二】:1、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最后一画的长短;每和安两个字只有微小差别,要注意区分。

2、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步”字是先写牛,至末笔转锋左下撇出即成;而“羞”字很像是羊字下连笔写田字而成。

3、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说是上写“六”,连笔下写“手”就成了“禀”字;上“七”下“红”就成了“袁”字。

4、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连写;上写三,下连笔写口就成为“言”字,“代言宣”:代替言字宣布自己的存在。

5、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是说左边的耳旁和贝旁好像反写的丁字; 在右边的刀旁和寸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 将零散的书蹟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復原 貌。这卷书蹟是用双鉤廓填的方式,复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平安帖》行书 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书,问候对 方并告知近况。《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前二帖略见於褚遂良《右军书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鑑 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僧权”、“怀充”押署,故此帖鉤摹的上限,可 能在梁隋之际,亦未可知。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駙马都尉李瑋家,尚有“李瑋图 书”收藏印。后入宣和内府。再绍兴内府,明清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覲 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入清内府,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 编》, 著录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惟古法帖為《宝晋斋帖》、《东书堂 帖》、《戏鸿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异。现藏故宫博物 院,先后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跡》,《故宫歷代法书全集》;及 二玄社精印。存真卷行於世。(张光宾)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
王羲之《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 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 故宫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 右军帖,双鉤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 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 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 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 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 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
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 国书法第一名品。
《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硬黄纸本 纵23.5厘米 黄26纸本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 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復”之“復”为草书,《何 如》帖中三个“復”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 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 也十分生动灵巧。《何如帖》较端整,三个“復”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 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奉橘帖》字形大小偃 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 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 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 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 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 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 何言!羲之顿首。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 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 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 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 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 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 为日本的国宝。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 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 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 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 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 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 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 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此帖与
《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 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 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此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 钤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内 府图书之印","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鉴藏印记。曾经南唐内府,北宋 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 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 耿耿
《七月都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纸本。 《雨后帖》,纸本 25.7X1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宋代一位名叫黄伯思的学者所指,《远宦帖》是《十七帖》中的书信。公元3 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 镇守,此帖便是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直都 為歷代鑑赏家所争相收藏,即使拥有尊贵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据说唐太宗就 曾為了《兰亭集序》派人四处寻找,这些軼闻说明了后人对王羲之书艺的重 视。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藏。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 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历敕定"朱文印 记。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 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 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 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 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 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 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 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初月帖》,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 父讳,“正月”书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 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 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 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 日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 )的"延历敕定"朱文印。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 为"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馆展 出。
《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 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 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 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 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 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 正,上下二玺右斜, 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 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 为帝室宝藏。’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 称。凡厥 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 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 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 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姨母帖》行书,纸本,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顿挫, 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 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顷遘姨 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 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 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 处,与《丧乱帖》等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